自然

漫画:出国商演,为啥不行? 黄 卓 绘

赵本山与杨丽萍都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在抢救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成就斐然。然而,在将各自的民间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赵本山较杨丽萍显然稍逊一筹。

2005年,杨丽萍将《云南映象》搬上了美国的艺术殿堂。2006年9月底,《云南映象》又踏上了远征欧洲的旅程,巡演历时4个多月,演出城市遍及10余个欧洲主要城市,演出近百场,并成功与欧洲最大的演出商签订了协议,每年有不少于20周的商业演出。时至今日,杨丽萍及其《云南映象》仍旧驰骋在世界各国的艺术舞台上。

2007年,赵本山带领二人转演出团体进入美国。最初,其在美国各大媒体得到追捧,但之后却传出了很多负面新闻,不是“票卖不出去需要华侨赞助”,就是“票价太高、内容低俗”,甚至还有媒体爆出其“被华人华侨起诉”等消息。虽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真相如何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但自此以后赵本山确实再未尝试海外商演。

笔者无意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对比得出高低之分,只是想通过此类比较,为我国的文化贸易研究抛砖引玉,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更多借鉴。笔者认为,美国之行,赵本山之所以不敌杨丽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走出去的方式与渠道

杨丽萍在进入美国时,采取的是市场行为,以贸易方式与国内外经验丰富的成熟运营商合作,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一举获得成功。《云南映象》作为拥有庞大团队的独创节目,其运作和推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减小单方面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杨丽萍委托民间文化传媒公司派格太和全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最大的演出推广系统和最大娱乐传媒公司明晰频道以及美国最大的剧院经纪同盟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合作,采取“共同投入、收益分账”的形式,利用三方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组织经验,迅速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成功。

赵本山的美国之行则令人莫衷一是,先是声称此次演出是“新春慰侨演出”,属于官方文化交流性质,后来的演出承办商又变成了美国爱德华公司和美国悦洋文化传播公司。而据报道,悦洋公司又想将演出转包出去,由于提出的承办要价是8万至9万美元,且要求保证所有随行的30余名演员每天饮食消费不低于50美元,住宿条件是不低于四星级的高级宾馆,纽约当地代理商皆望而却步。直到距离赵本山纽约演出还有10天时,悦洋公司才匆匆授权一个被称为“在纽约搞装修的包工头”的人负责赵本山在纽约演出的接待、票务、赞助等事宜。

营销手段与效果

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对于来自域外的陌生文化,好酒也怕巷子深。《云南映象》能够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科学的市场营销功不可没。在《云南映象》演出之前,明晰频道及威廉·莫里斯公司就策动几十家大媒体对杨丽萍之行做大量的预热报道,预先在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投放大量广告,并特别策划了一个“向杨丽萍授予城市钥匙”的活动,这些迎合美国人口味的“炒作”,把文化、政治、经济捆绑在一起,在当地观众中迅速掀起中国热,为扶摇直上的票房收入添薪加火。

赵本山的美国之旅靠的是其名气,由于演出性质、承办方的不确定性,造成赵本山的美国演出几乎没有动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据《青年周末》报道,由于观众“信不过”美国承办方对赵本山演出的宣传方式,也为赵本山招来“想在美国卖高价票”的恶名。

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云南映象》是“一部没有用故事作为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云南映象》不仅是欢乐的歌舞,它是一场感激的仪式,蕴涵着深刻的现代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歌舞剧侧重的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与主题,而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怀也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云南映象》整台演出是连贯的,中间没有休息,每个节目前都有英文解说,因而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方面就减少了交流与接受的麻烦;另外,杨丽萍将《云南映象》在美国的演出名字改为《香格里拉》,不仅符合舞蹈所要展现的美丽、安宁的意境,同时具有中国色彩,还能够在美国人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与亲切感。

赵本山的演出形式属于语言艺术,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增加了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即使现场增加同声传译,也难以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虽然赵本山美国演出的主要受众是华侨,但他却忽略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将其在美国的演出内容做本土化的艺术处理,没有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下更多功夫,这导致其表演中一些对残疾人的模仿和搞笑噱头遭到指责;另外,赵本山的演出内容庞杂,除了二人转,还有绝活、才艺、老歌新唱、小品、歌曲以及舞蹈演出等,缺乏经典的品牌效应,难以引起演出商的青睐。

市场定位与受众

杨丽萍与国际顶尖文化演出商、承办商合作,将全球观众作为自己艺术的受众,以达到让《云南映像》走向世界的目的。此外,杨丽萍突出的是品牌,因此,即使没有她本人参演,其国际巡演的团队也一样能产生轰动效应。“美国人不认识谁是杨丽萍,他们的喝彩是为了云南,为了我们的民族艺术。”

相比而言,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目的不够明确,且受众仅局限于在美国的华人华侨,鲜有本土的美国人,在扩大我国民族文化影响力上效果有限,也直接导致了其后期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与断裂。尤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凭借的是本人的名气与影响,如果没有赵本山亲力亲为则会使吸引力大打折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3月22日报道,美国联邦情报机构在22日世界水日当天发布一份联合评估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再加上干旱、洪水以及缺少淡水等因素,水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导致全球动荡和战争的导火索。

  报告称,未来十年内,水问题引发战争的危险很小,尽管争夺水资源可能导致某些国家之间关系更紧张,也可能造成多个国家乃至全球食品市场紊乱。但是在2022年之后,水将成为一种战争武器,或是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特别是在南亚、中东以及北非地区。

  这份报告是根据秘密文件《美国水安全情报评估》作出的,后者是遵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命令进行的,直到2011年秋季才完成。报告中称,洪水、缺水以及水质下降,再加上贫困、社会关系紧张、领导力匮乏以及政府软弱,这些因素引发的动荡可能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失常状态。报告指出:“这些因素将加剧地区紧张,导致某些国家在重要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希拉里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分享美国的水管理经验,她说这些威胁很真实,它们大大增加了安全隐忧。

  报告还预测,位于水源上游的国家可能出于政治原因限制下游国家用水,许多国家可能利用内部水分配打击分离运动或反对派。同时,恐怖分子和流氓国家很有可能将大坝或水库等与水有关的设施当作袭击目标。即使这种袭击没有成功,但是对水资源短缺或洪水的担忧也会令民众恐慌,政府不得不花更大代价保护水设施。

  报告中没有给出面临水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名单,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特定的地域,包括埃及、苏丹境内的尼罗河,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约旦河,印度和南亚的印度河,以及中亚的阿姆河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客机,在以超音速飞行时所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常规超音速飞机的一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客机,在以超音速飞行时所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常规超音速飞机的一半
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飞机最后一次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飞机最后一次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战期间的舰载“箭鱼”鱼雷机,也采用复翼设计
二战期间的舰载“箭鱼”鱼雷机,也采用复翼设计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协和式飞机进行最后一次飞行,标志着超音速商业旅行时代的结束。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超音速喷气客机,解决了协和式飞机面临的很多问题,可用于跨大西洋航空旅行。这款概念客机采用复翼设计,与协和式飞机截然不同。

  借助于电脑模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复翼客机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种设计受到的阻力更小,燃油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降低音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王奇奇(Qiqi Wang,音译)表示:“音爆是超音速飞机产生的冲击波,就像炮火一样震耳欲聋,令人非常厌烦。因此,超音速飞机不准在陆地上空飞行。”

  协和式飞机从纽约飞往巴黎的用时只有短短3个半小时。但由于机票昂贵,燃料成本居高不下,座位有限以及飞行时产生的音爆,人们对协和式飞机的兴趣日益减弱,机票销量也不断呈下降趋势。王奇奇和同事设计的超音速客机采用复翼结构,一个机翼在另一个机翼上方,这一设计能够降低每个机翼产生的冲击波。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德国工程师阿道夫-布斯曼。上世纪50年代,布斯曼便提出了复翼设计,旨在消除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击波。不过,他的设计浮力性能较差。

  王奇奇和同事在不同速度环境下对700种机翼结构进行测试,最后采用一种新机翼外形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每个机翼的内表面略微平滑一些便可形成一条更宽的通道,让气流穿过。在以超声速飞行时,他们设计的概念飞机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传统超音速喷气机的一半。通常情况下,当传统喷气机接近音速时,空气便开始向喷气机前部和后部施压。随着速度达到和超过音速,气压会突然升高,形成两个巨大的冲击波,向飞机两端扩散,产生音爆。

  王奇奇表示降低阻力能够将燃耗减少一半以上。他说:“客机起飞时,除了搭载乘客外还要携带燃料,如果能够降低燃耗,便可减少所需携带的燃料数量,进而减小油箱的体积。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王奇奇等人的下一步工作是设计一个三维模型,研究影响飞机的其他因素,进而找到超音速复翼飞机的最佳设计。在设计布斯曼风格的复翼飞机方面,日本的一支研究小组取得不小进步,他们设计的复翼飞机采用运动机件,机翼能够在飞行时改变形状以达到超音速。王奇奇说:“人们提出了很多改进复翼飞机设计的想法,有望让这种飞机取得巨大进步。未来几年,复翼飞机可能成为一大热门。”(孝文)

相关阅读

  英夫妇自制一架小型飞机 并完成了环球航行(图)

  NASA研制未来概念"绿色飞机" 十年后或横空出世

  荷兰工程师完成祖辈梦想 轻盈翅膀助其翱翔天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机械水母”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伸缩游动。
“机械水母”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伸缩游动。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
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目前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
目前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师约纳斯-塔德塞等人近日在美国海军研究所的赞助和支持下,发明了一种氢气动力水母机器人--“机械水母”,这种神奇的机器人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游动。目前,机械水母仍处于研发早期阶段,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最终将可应用于水下营救作业。

  塔德塞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杂志之上。塔德塞介绍说,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此外,机械水母以氢作为燃料,从理论上讲,它的能量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塔德塞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气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人造“肌肉”

  水母是利用其伞状体内部的环肌进行移动的。当它们收缩时,伞膜将水母的身体关闭于其中,并排出水流,从而推动身体向前移动。当肌肉放松时,伞膜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也就是说所使用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始形状。然后,再将这些材料包装于碳纳米管中,并涂上一层铂黑粉。

  机械水母的动力来自于水中的氧和氢以及表面的铂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械水母的人造“肌肉”上,使其达到伸缩变形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机械水母可以从其周围的水中获得再生燃料,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的电池能量。研究团队认为,机械水母的能量应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目前,这个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如何改进,以更方便的方式单独控制每一节身体。如果能够找到解决方案,那么改进版的机械水母活动将更加灵活。

  这项研究由美国海军研究所提供赞助和支持。他们希望这项发明将能够应用于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彬彬)


相关阅读

  美公司推水母尸体灯具 白天吸收光线夜间可释放

  美国海军研制仿生机器水母 在水中自如伸缩游动

  全球海域水母疯狂繁殖 海洋恐回到水母统治时代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原始月球遭到小天体的剧烈撞击,这些撞击体从较大型的陨星到微小的小天体,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满目疮痍
  原始月球遭到小天体的剧烈撞击,这些撞击体从较大型的陨星到微小的小天体,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满目疮痍
月球是一个死寂而荒凉的世界,毫无生气。似乎这个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从未改变。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月球是一个死寂而荒凉的世界,毫无生气。似乎这个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从未改变。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据国外媒体报道,月球是一个死寂而荒凉的世界,毫无生气。似乎这个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从未改变。当然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宇航局近日制作了一段录像,展示了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其45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所经历的狂暴历史。这颗星球上每一个坑洼都是一次陨星撞击留下的伤疤,每一处月面都是那段狂暴历史后的结局。

  这段录像的制作的本意是为了纪念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在轨运行1000天,但它也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以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一颗处于熔融状态的碎片和岩浆混合体是如何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这样一颗灰色的天然卫星的。

  美国宇航局表示:“年复一年,月球看起来似乎永不改变。遍地的陨石坑和其它痕迹似乎都是永恒的。但是月球并非一直如此。感谢月球勘测轨道器,我们现在对于这颗星球过去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有的主流理论认为月球是大约在45亿年前由于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区,导致大量炙热的物质被抛射进入太空,当这些物质逐渐聚拢,冷凝之后便形成了月球的雏形。自那以后,大量的陨星撞击事件,从大型陨星的撞击到微小陨石颗粒的撞击,造就了今日月球表面的千疮百孔。

  在宇航局的这段视频中速度先慢后快:月球首先遭受一些我们看得到的陨星体的撞击,随后速度加快,大量陨星体不断撞击月球。月球勘测轨道器的工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月球的新的信息,其运行的轨道距离月面最低处仅有15英里(约合24公里)左右。

  而从今年开始,美国宇航局的双星月球探测器“圣杯”号将联手展开科学工作,绘制迄今最详尽的月球重力场分布图,从而为了解月球组成和内部结构铺平道路。(晨风)

  相关阅读

  嫦娥三号明年软着陆月球 深度月球探测即将开始

  "圣杯"姊妹探测器解难题 将绘月球引力场分布图

  澳惊现月球特有静海石 阿波罗号曾带此矿石回归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了一款神奇的增强型护目镜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了一款神奇的增强型护目镜,其主要的功能是可帮助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们在大雾弥漫的天气中看清机场跑道,也被称为“透视眼镜”。这款眼镜可以固定在飞行员的头部,并随着头部的运动而转动,液晶屏幕上将会显示出跑道的叠加线、塔台位置以及机场上其他飞机的活动情况,这对民航飞行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尤其是在降落的时候。


镜中画面

  当飞行员转动头部时,“透视眼镜”将会实时地反映出虚拟的场景,就如同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保持一种动态的虚拟变化。根据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电子工程师特雷亚瑟(Trey Arthur)介绍:如果飞行员对一个机场并不熟悉,那么他们不得不拿出地图来研究。而这个“透视眼镜”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眼睛中会显示出新机场的航线,并以数字标明,还可以告诉他们去哪些地方走哪条跑道,以及如何才能在降落或者起飞的时候将机头正对在跑道中心线上。

  美国宇航局研制的这款神奇眼镜使得飞行员在大雾天气可更加安全地飞行,尽管目前在民航飞机驾驶舱内有许多液晶显示屏,上面显示了许多类似的信息,但毕竟需要飞行员分散注意力去观察液晶屏上的内容,如果将这一切通过技术手段缩小到一个小屏幕上,并佩戴在头部,可反映出真实世界的所有信息,因此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可以阻止潜在的灾难发生。

  在民航客机降落时遇到大雾天气被证明是一个真正的危险,比如在1977年发生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重大空难事故,震惊了整个航空界。当时荷兰皇家航空的波音747在加速起飞过程中与泛美航空的波音747高速相撞,两架满载燃料与人员的大型波音747宽体客机燃烧的大火造成了583人死亡。电子工程师特雷亚瑟认为:如果机场上空因为大雾而看不到塔台和机场的其他部分,我们将会在“透视眼镜”中通过真实环境的虚拟而呈现出来,可增加飞行员对机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透视眼镜”中还包括了全球定位导航信号、传感器、头戴式显示器(HWD)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眼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监控分布在驾驶舱周围的传感器,使用这些标记坐标和内置陀螺仪,就如同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中的类似功能,可使“透视眼镜”计算出飞行员的视线角度和对可视化的周围环境进行叠加,这些参数包括机外空气速度、高度以及方向,这些空速仪分布在飞机的顶部。根据最新的飞行员测试报告,这副“透视眼镜”受到的评价比目前民航客机上使用的液晶显示器要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向合作运营商提供这项技术。(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以色列科学家研发神奇眼镜 盲人将可"重见光明"

  眼镜猴堪称最喋喋不休者 以超声波发音沟通交流

  美研发3D效果隐形眼镜 走路时可观看立体图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示了闪电、火山喷发、地震以及飓风等自然现象。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照片彰显出大自然惊人而可怕的力量。

  1.闪电

闪电
闪电

  美国犹他州峡谷地国家公园,壮观的闪电弧在空中舞动。闪电是我们最熟悉的大自然“力量秀”。据估计,地球每秒钟被闪电击中的次数达到45次。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闪电专家堂-麦克格曼表示,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所释放的能量在100兆焦到3万兆焦之间,通常在1000兆焦到5000兆焦之间。

  在科幻影片《回到未来》中,埃米特-布朗博士利用闪电驱动他发明的时间旅行汽车,将主人公送到过去。在现实世界,闪电虽无法帮助我们实现时间旅行的梦想,但所产生的能量足以让一辆美国普通乘用车行驶大约180到910英里(约合290到1450公里),相当于8到38加仑(约合30到144公升)汽油产生的能量。

  影片中,布朗博士称闪电的电量可达到“1.21 jigawatt”,实际上应该在280到1390千瓦时之间,足以满足普通美国家庭大约9天到1个月的用电需求。闪电能量范围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复杂性。闪电最初在云层中形成,而后通过一个通道袭击地面,与地面接触时发生闪电回击,浪涌电流沿通道返回。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能量被转移到地面。人眼看到的一道闪电实际上由多道闪电构成,足以持续近半秒钟。如果每道闪电间的缝隙足够大,闪电会出现闪烁。

  虽然较为短暂,但闪电的电压强度极高,可迅速将空气加热到接近5万华氏度(约合3万摄氏度)。相比之下,太阳的表面温度在大约1万华氏度(约合5500摄氏度)左右。温度升高的气体快速膨胀,形成冲击波,也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虽然被闪电击中具有致命性,但与足以夷平整座城市和摧毁海岸线的其他自然灾害相比,闪电的能量显得微不足道。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是大自然展示力量的一个令人恐怖的例子。目前,科学家正想办法测量火山、野火、飓风以及海啸的能量。与这些自然灾害相比,人类利用的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简直不值一提,只是大自然能量中极少的一部分。

  2.飓风

飓风
飓风

  2005年8月29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肯纳,一家饭馆的屋顶被卡特里娜飓风掀开并吹到半空。我们可以将飓风理解为一个发动机,收集温暖湿润的热带海域的能量,而后以旋风的方式释放这些能量,能够造成惊人的破坏。

  在2005年8月登陆路易斯安那州前大约17个小时,卡特里娜飓风达到峰值,强风从中央延伸的距离达到105英里(约合169公里),速度达到每小时175英里(约合每小时282公里)。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大气学教授克里-伊曼纽尔的计算,卡特里娜飓风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0万亿瓦电量,是路易斯安那州所有发电站夏季用电高峰时总发电量的近1000倍,后者为2.6万兆瓦。

  计算飓风能量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科学家正在研发一个新的评级系统,进一步测量飓风的破坏力。这个新系统将对飓风的动能进行更广泛的测量。新评级系统的支持者表示,这一系统能够进一步预测风暴潮。风暴潮是指飓风导致的水位暴涨,袭击沿岸地区。发生飓风灾难时,风暴潮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风暴潮共夺去了近1000人的生命。

  3.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

  2010年4月16日,冰岛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正在喷发,喷涌而出的火山灰云遮住了天空。火山喷发标志着地球内部的热量逃逸。目前,地热成为一种越发受人关注的能源。在冰岛,几乎所有建筑和热水设施都利用地热能,地热能的发电量在冰岛总发电量中的比重达到大约三分之一。

  地热能也会以火山喷发的方式从地表冒出,但没有人知道如何安全利用这种形式的地热能。美国宇航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火山学家阿什利-戴维斯表示,2010年3月,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最初两次喷发产生的热辐射迅速飙升到10亿瓦特,而后又提升到60亿瓦特这一峰值。10亿瓦特相当于一座大型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例如美国的哈德逊河发电站。这座发电站利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发电,可满足7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60亿瓦特超过除大古力水电站以外任何一座美国发电站的装机容量。

  实际上,60亿瓦特只占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2010年释放的总热量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涵盖伴随火山喷发出现的地震和爆炸释放的机械能或者所喷出的溶岩的热量。借助于卫星图像,美国宇航局对这座火山释放的热量进行了测算。此外,这种方式也用于观测太阳系其他星球上的火山。戴维斯指出,与其他一些星球上的火山相比,地球上的火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以木卫一“伊奥”上的一座火山为例,这座火山于2001年喷发,所释放的热量达到惊人的78太瓦,是美国所有发电站装机容量的78倍。其一小时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大约4600万桶原油,达到全球每天总消耗量的一半左右。

  2010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演了规模更大的喷发,此次喷发在冰盖下方发生,所产生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躲避了宇航局卫星的观测。不过,卫星观测到的辐射能仍达到60兆瓦。一小时内观测到的能量释放相当于1648加仑(约合6238公升)汽油,可让一辆每年行驶1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的美国普通汽车使用4年。戴维斯表示,此次喷发中,溶岩与冰结合成形成蒸汽云和火山灰云,导致欧洲很多航班停飞。他说:“羽状火山灰云吞噬了欧洲。”

  4.地震

地震
地震

  2011年3月14日,日本北部岩手县的野田村,身穿橙色制服的救援人员正在废墟中寻找遇难者遗体。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估计,为了引发足以摧毁岩手县以及日本东岸的海啸,3天前发生在太平洋东北部的地震至少需要产生相当于475兆吨TNT的能量。这一能量相当于3.26亿桶原油,可满足全球4天的用油需求。

  借助于仪器,科学家只对少数自然现象释放的能量进行测量,其中就包括地震。地震仪获取的数据能够帮助科学家评估地震释放的能量——可怕的能量撕裂地表,同时撼动附近和远处的建筑。不过,仪器并不能描绘出完整的地震能量图像,部分能量通过摩擦产生的热量的方式消散。日本2011年发生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是日本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进行测量的最大地震之一。

  5.龙卷风的力量

龙卷风的力量
龙卷风的力量

  一名男子正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哈里斯堡查看已故岳母的住宅废墟。这座被毁的住宅遭受了龙卷风袭击,这是上周从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经过的几十场龙卷风中的一场。这场龙卷风导致5个州至少39人丧生。速度高达每小时180英里(290公里)的这场龙卷风直径大约275码(250米),在哈德斯堡着陆时强度是4级,藤田级数的强度一共5级。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纽曼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暴风雨预测中心的名誉退休主管约瑟夫-谢尔费博士称,它包含的能量相当于16万千瓦时。这是美国5000户普通家庭一天消耗的电量。

  龙卷风能够产生更具破坏性的能量。2011年5月22日那场摧毁密苏里州乔普林的异乎寻常的5级龙卷风,可能风速高达每小时200英里(320公里)。谢尔费表示,据估计它蕴含的能量可能是袭击哈里斯堡的那场龙卷风的2倍。龙卷风的强度与它的直径有关。暴风雨预测中心的格雷格-卡尔斌说,过去20年间发生的龙卷风,其平均直径只有100码(91米)。其中一个例子是1999年在德克萨斯州坦比科郊外着陆的一场龙卷风。这场龙卷风未造成任何伤亡,也未造成经济损失。与之相比,典型龙卷风的直径通常有300英里(483公里)。

  6.巨型海啸

巨猛的海啸
巨型海啸

  2011年3月11日,巨大的水墙推进到日本岩手县东北地区的宫古。在距离日本仙台这座城市东部大约80英里(129公里)处发生的大地震引发的巨型海啸,彻底摧毁了这个岛国东部沿海的很多城市。二战结束时在日本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破坏性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尤其是海啸引发的大洪水摧毁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备用制冷系统,引发级别仅次于1986年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核危机。

  据地质流体动力学专家、伊利诺斯大学的地质学家苏珊-基弗儿说,这场海啸释放的能量事实上远远超过了1945年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的破坏力。这次海啸蕴含的能量可能也超过了一兆吨黄色炸药发生爆炸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两颗轰炸日本的原子弹的总能量的28倍。不过基弗儿称,也许它的破坏性更加强大,可能是10兆吨或者相当于两颗原子弹释放能量的280倍。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海啸持续的时间长短,据她估计,海啸持续的时间在100秒到1000秒之间。

  在最上限时,海啸蕴含的能量相当于690万桶原油,或者相当于日本每天消耗的总石油的50%。这种评估结果还考虑了波浪的速度,据基弗儿估计,海浪的速度大约是每秒220米,30分钟抵达海岸线。她利用海浪估计开阔海域的浪高是7米,并估计波浪的长度大约是800英里(1300公里),或者相当于本州岛海岸线长度的一半。
 

  7.有力的海浪

有力的海浪
有力的海浪

  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的一项分析发现,不断冲击阿拉斯加州太平洋海岸大陆架的波浪每年蕴含1360太瓦时能量。这相当于日本每年的电流总产量的40%,大约相当于美国电流需求量的三分之一。阿拉斯加州的太平洋海岸线拥有的可利用波能比美国所有其他海岸线的总和更多。这是因为它是美国最大的海岸线,从阿留申群岛一直延伸到威尔士王子岛及其狭长地带。但是除此以外阿拉斯加近海还能获得能量,因为这片海域被海洋学家称之为“浪区”,海风在开阔水域形成的波浪不断拍击这个美国最后边疆(last frontier)。美国电力研究所用来研究波浪强度的浮标得出的数字是阿拉斯加州近海每米平均高5.2万瓦特,大约是美国南大西洋近海最大读数的7倍。

  当然,要想捕获所有能量并非易事。独立的非营利组织美国电力研究所根据当前的设计学状况,分析了从技术上来说能够捕获多少能量。波浪发电这项商业技术目前还未被广泛应用,不过已经有一些商用波浪能转化装置原型机被采用。他们通过漂浮或者浮标系统进行的这项研究工作,利用大洋涌浪的升、降驱动液压泵。如果波浪太过剧烈,或者是太微弱,这些装置就将无法工作,而且它们需要被布置在最合理的位置。也就是说,在阿拉斯加州近海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波浪能转化器,将与在乔治亚近海工作效率最高的装置不太一样。

  考虑到这项技术的局限性,美国电力研究所的科学家得出结论,最终只有大约29%的阿拉斯加州大陆架外缘波浪能和46%的内部大陆架的波浪能能够被人类捕获到。与之相比,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大约有67%的内部大陆架波浪能和78%的大陆架外缘波浪能可以利用当前技术捕获到。即便如此,阿拉斯加州的波浪资源仍非常庞大,从技术上来说可以捕获的能量比大西洋南部近海的多15倍。

  但是美国电力研究所的水力项目经理保罗-雅各布森指出,从技术上来说能够捕获的能量并不一定就是“实际”可捕获能量。很多地区可能都是未来波浪能项目禁止入内的区域,这是因为它们不是海洋航路、渔区,就是因为环境非常脆弱,或者该海域的海洋生命会被波浪能收集装置抑或它们的系泊处摧毁。如何淹没和安装输电线,把从海洋收集到的能量输送出去,为人所用的问题也很重要。

  8.难以控制的野火

很难控制的野火
难以控制的野火

  1988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浓烟滚滚、火光四起。大量较小的火苗导致大约80万公顷土地被烧或者部分被烧,该公园超过三分之一受到影响。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副教授鲍勃-克莱门斯从事野火研究,据他说,大部分破坏涉及到巨大的能量——野火持续71天,这期间产生大约779亿兆焦能量。这是2200兆瓦时,相当于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在一个月内产生的电能之和。克莱门斯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研究与发展部的米苏拉消防科学实验室合作,该部已经为计算森林大火的蔓延速度和能量释放率提供了数据和公式。

  该实验室研究并绘制了美国荒地、它们的生态、它们与野火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燃烧潜能的图表。这个机构的项目经理科林-哈代说,科学家还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控制风洞和燃烧室进行实验,研究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其他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这些数据有助于引导“野火行为分析师”评估野火燃烧的速度和方向,以及哪些资源存在被烧危险。相同的数据对预警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它通过烟熏熊标志(Smokey Bear sign)和从绿(低)到红(高)的颜色,提醒土地管理者和游客哪些区域存在发生森林大火的风险。(孝文)

  相关阅读

  盘点2011年地球自然灾害 地震多发火山活动频繁

  石英矿或可预测地质灾害 有助为核电站选址(图)

  郑州傍晚惊现"超级月亮" 市民担忧或有灾害(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加拿大少女患怪病每日爱饮汽油

  据美国媒体、英国《每日邮报》12日报道,通常只有汽车才会“喝汽油”,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威兰市20岁女孩莎侬平时竟然爱喝汽油。莎侬的“怪异癖好”已经被美国TLC电视台拍进了真人秀系列节目《我的怪异癖好》中。

  她平时竟爱喝汽油

  据报道,现年20岁的莎侬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威兰市人,据莎侬回忆称,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汽油味产生了“好感”,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就经常趴在母亲汽车的排气管旁,闻嗅一些未完全燃烧汽油的气味。后来,当莎侬的父母离婚后,莎侬开始尝试喝起汽油来,就像一些人喜欢从酒精和饮食中寻找心理安慰一样,莎侬竟尝试从喝汽油中寻求安慰。莎侬对说:“每当我为汽车加满油,我都会将一些汽油倒在手中喝。”

  据悉,莎侬在自己家中预备了好几个装满汽油的塑料汽油罐,以便自己随时都有汽油喝,而不会想喝的时候闹“油荒”。莎侬平时呆在家中时,通常会直接拿出汽油罐对着自己的嘴巴喝;而如果她外出,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装满汽油的水壶,好在想喝的时候随时能拿出来抿一口。

  每天至少喝12调羹

  据莎侬称,她每天都要至少喝12调羹左右的汽油,而她去年一年喝下的汽油量,超过了5加仑。莎侬对描述她喝汽油的感受说:“我现在喝汽油上了瘾,它的味道又酸又甜,又像是带有刺激性的调味料。当我喝汽油时,一开始会有刺痛感,因为它会灼烧我的喉咙。可是,即使它可能伤害我,但我的感觉仍然好极了。”

  相关阅读

  英花季少女不幸患卵巢癌 医生误诊竟称身怀六甲

  越南女吃海鲜染怪病 几月由美丽少女变白发老太

  美国组年轻美少女驱魔队 跑遍全球执行任务(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在那次人类最奢华的旅行当中,不少名人未能逃离厄运,同时也有一些幸运儿因为种种原因避开了那次灾难,一起来看下六位当时准备登船却又没有登船的名人们,包括世界闻名的小说家,发明家和当时的美国首富。

      1、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意大利著名发明家,无线电报的先驱和1909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被称为“无线电之父”。当时有人免费赠给他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但是在泰坦尼克号出航前三天马可尼却先登上了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英国远洋邮轮,1915年被德国潜艇击沉)。后来他女儿Degnal解释道,马可尼更愿意上卢西塔尼亚号是因为他的速记员也在那艘船上,而他当时还有一些学术论文需要完成。

  后来有议员断言马可尼利用自己的无线电技术拦截了当地的军事政治信息,然后将信息卖给美国纽约时报,为此马可尼曾被意大利参议院穷追猛打。当时由于没有登船逃过一劫,马可尼一度被称为英雄,但是后来也有人声称如果马可尼带着自己的无线电设备登船说不定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有趣的是三年之后马可尼再次勉强逃过了一场海难。在完成当时最后一次海上航行后,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而马可尼恰好在这之前下了船。

 2、米尔顿-赫尔希(Milton Snavely Hershey)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他就是赫尔希糖果的创始人。我们今天吃的好时 Kisses,好时牌巧克力酱都是由他最初一手开创的,美国宾州还有一座小镇就以赫尔希的名字命名,被人们称为“好时镇”或者“巧克力小镇”。当时他和他的妻子正在法国过完了一个冬天,准备乘坐泰坦尼克号回美国。史料学家 Tammy L. Hamilton 称有当时的档案记载,好时当时在美国的订单出了一些差错,所以他们提前登上了德国班轮 Amerika 号回到美国。而这艘 Amerika 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中也作为脚注中的一条在事发前给泰坦尼克号发送了关于冰山的无线电警告。

3、J.P.摩根(J. Pierpont Morgan)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这位当时74岁的,颇具传奇色彩的银行家当时被人们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他是美国通用电气和美国钢铁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并且在1907年的金融危机中,仅靠自己一人借贷的能力就几乎挽救了美国整个银行系统。

  除了他在美国本土的多项投资以外,当时他正合并了英国白星条邮轮公司(泰坦尼克号即使此公司所有的邮轮)。他曾与1911年订购了泰坦尼克号上的头等套房,但是后来却滞留在了法国风景名胜地Aix继续享受晨间的按摩和温泉。

  “再多的财产损失都比不上人的生命。”在沉船之后,摩根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这样的损失才值得我们感到痛心,这件事真是太可怕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露丝所住的头等套房就是以摩根没有登船享用的那间套房为原型设计的。

4、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著名的匹兹堡钢铁大亨,同时也是没有登船的J.P.Morgan的生意合伙人之一。当时由于他妻子意外扭伤了他的脚踝,他不得不取消泰坦尼克号之行而留在意大利的一家医院进行疗养。

5、阿尔弗雷德-格温-范德堡(Alfred Gwynne Vanderbilt)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这位当时34岁的坐拥千万资产的运动家,是美国铁路和航运大王范德堡家族的继承人。当时他取消航行是已经很晚了,以至于事发之后媒体一度断定他已在船上逝世。这次航行的取消同时也直接导致他成为三年后被德军击沉的卢西塔尼亚号上最有名望的受害者之一。

6、约翰-瑞利-马特(John Raleigh Mott)

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细数没有上船的七位名人

  此人和其他六个人相比可能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他实际上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宗教领袖。他曾是国际基督教青年会(YMCA)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协助开创了基督教普世教会行动。他于1946年由于在YMCA的工作以及对二战难民的援助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当时他和一位同事都得到了来自英国白星条邮轮公司赠送的泰坦尼克号免费船票,但是由于在欧洲的工作繁忙,他拒绝了那次航行,从而逃过一劫。当他后来到达纽约并得知这场悲剧时,向纽约时报的记者表示:“我想我当时是受到了上帝的召唤,上帝告诉我我们在欧洲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这就是我当时留下的理由。”

  如今有很多现在在大西洋两岸(北美和欧洲)都有亲属的家庭称当年家里有亲属本应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也因为这次事件后留在了欧洲,并在欧洲有了自己的新家庭。

  实际上在事发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媒体注意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并称他们为“6904个恰好错过泰坦尼克号俱乐部”。比如一位当时没有登船的人后来称,“我当时考虑再三,还是认为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太贵了而取消了那次旅行。”

  再后来俄亥俄州一家媒体对这个“俱乐部”进行了专访,现在这个组织的118337名成员都是当时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或者在出发前临时改变主意的人们。(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资料来源煎蛋网,科学网整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是一具出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霸王龙头骨三维肌肉结构重建效果图这是一具出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霸王龙头骨三维肌肉结构重建效果图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霸王龙是称霸一时的陆地霸主,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庞然大物的咬合力同样傲视群雄,在从古自今的陆生动物中无人能敌。

  尽管这种食肉巨兽的知名度非常高,但是最近几年有关它的一些传统观点受到了一些质疑,比如说这种体长12米的巨型恐龙是否真的能够奔跑,或者只能蹒跚挪动它那沉重的身躯?同样的,也有人质疑尽管霸王龙体型巨大,但它那张大嘴的咬合力却不一定能雄冠古今。

  为了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生物力学专家进行了一项最新的研究,他们使用激光扫描仪对幼年以及成年时期的霸王龙头骨进行数字化扫描。小组随后采用计算机模型重建了这种食肉恐龙的下颌部肌肉并分析其咬合表现。

  这一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一头成年霸王龙的咬合力可以高达3.5万~5.7万牛顿。这一数字是过去估算值的4倍,是现代鳄鱼咬合力的10倍。霸王龙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灭绝。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英国利物浦大学计算机解剖学家卡尔·巴特斯(Karl Bates)认为“它当时可能是一种咬合力惊人的可怕捕食者。”

  霸王龙和巨齿鲨

  不过尽管霸王龙的咬合力在陆地生物中傲视群雄,但如果和海洋中的一些生物比起来仍然是不自量力,比如巨齿鲨。这种史前巨型鲨鱼可以长到16米长,体重比最大的大白鲨还要高出30倍。

  过去的研究显示这些大致生活在1600万年前的可怕海洋掠食者拥有的咬合力可以达到霸王龙的3倍以上。但巴特斯说,考虑到巨齿鲨巨大的体型,它的咬合力数字应当更高。也就是说霸王龙可以用比现代的巨型鳄鱼强大10倍的超强咬合力去撕咬猎物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霸王龙的头骨可以承受的应力大小。也就是说,它可以用多大的力量去撕咬猎物而不至于伤到自己。(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9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