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2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朝鲜百分之百地将在两周内进行核试验”,在朝鲜发射卫星带来的热度尚未散去之际,美国媒体24日放出的这一消息犹如将朝鲜问题重新放回烤箱,使它再次暴露在西方舆论的拷问之下。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4日报道了“朝鲜核试验两周内进行”的消息。文章说,美国官员表示,朝鲜最早将于美国当地时间24日晚(东亚时间25日)进行核试验,这将大大增加朝鲜与美国和西方的赌注。这些官员不能确定核试验具体日期,但“百分之百地”确定就在两周内或“随时”。美国和韩国情报机构过去几周一直在监视朝鲜靠近中国边界的丰溪里核试验场的准备工作。美国官员说,朝鲜可能已经拥有几十件核武器,超出人们预期。
英国《独立报》25日说,分析人士表示,朝鲜已经准备好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韩国国家统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崔真旭说:“他们已经将土推回试验场出入口,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显然希望尽快进行核试验。此次核试验与前两次的区别在于,这可能是首次用高浓缩铀而非钚制造的核装置。韩联社25日则援引六方会谈美方前首席谈判代表希尔的话称,与前两次不同,第三次核试验可能规模“更大”。
(本报驻朝鲜、美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周知然李勇李珍本报记者郭芳赵毛兵魏辉柳玉鹏)
美国内华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居民22日早晨听到巨大爆炸声,一些人称看到火球。天文学爱好者说,巨响和火光可能由一颗火流星引起。
分处内华达山脉两侧的两州多名居民听到声响或看到火光。内华达州居民妮科尔·卡尔森说,爆炸把她家窗帘震得拍打窗户数次,“我不停地查看地震信息,却什么都没有……希望我看到的是流星”。
加州居民埃琳·吉拉德-哈得孙告诉《民主联合报》记者,爆炸声出现在上午8时左右,把她两岁女儿吓哭。
“它让我脚打晃,摇动房屋,”吉拉德-哈得孙说,“它听着就像在隔壁。”
一些居民说,听见爆炸声时,看到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没有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事发时,当地没有发生地震。
美国流星协会会员罗伯特·伦斯福德说,从居民报告判断,“我毫不怀疑它是火流星”。他说,火流星经常出现,大多数在白天,不容易看到,只是“这一颗在白天也格外明亮”。不过,火流星伴随爆炸巨响“非常罕见”。
天文资料显示,火流星的流星体质量较大,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以极高速度与地球大气剧烈摩擦,产生耀眼光亮。一些火流星会产生爆炸声。极少数亮度非常高的火流星白天能看到。
这种新型“透视器”能够“看穿”墙壁和衣服等。
新型CMOS芯片能够让用户拥有“透视眼”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9日报道,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着一个英雄梦,或许都梦想着自己能够拥有科幻片中角色的超能力。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科学家们研发出的新型手机“透视器”或许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
在最近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大会上,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科学家展示了这项新型高科技技术。
这种“透视器”是利用“兆赫”波段开发出的具有透视功能的高科技芯片,用途广泛。安装到手机上之后,用户就能够通过手机“看穿”墙体、木头、塑料制品、甚至是衣服等纺织品;能够检验重要文件和钞票的真假;还能够让医生在不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X射线和价格昂贵的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透视”到人体内的恶性肿瘤。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电子工程学教授肯尼斯说:“我们所开创的方法是利用之前未曾使用过的兆赫波段,让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并制作成可以拯救生命的医疗设备。兆赫波段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它充满了无限潜能。”
这项新技术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兆赫波段能够独立成像,从而使“透视器”的体积和造价都有所减小;二是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制造芯片,使“透视”到的物体能成像在用户使用的电子产品上。
肯尼斯说:“CMOS价格不贵,并且可以用来制作多种芯片。CMOS和兆赫波段的搭配使用意味着,大家可以把芯片和接收器安装在手机背面,使其成为能够放在口袋里的透视器。”
在注重技术开发的同时,肯尼斯和他的研究团队也考虑到了“透视器”所可能涉及到的隐私问题。因此,他们把这项技术的可视范围设定在4英寸(约为10.16厘米)以下,从而避免有人远距离进行窥视等不法行为。
舞蹈评论家莱斯利-安妮·塞耶斯(Lesley-Anne Sayers)曾评论说,芭蕾舞的形象被过度性别化和美化了,“永久的童贞,理想化的飘逸的女人味,更接近上天和神话的领域,而非扎根于大地的、母性和自然的形象”。在19世纪,芭蕾舞女演员曾被人们批评身形过瘦,以致女性的魅力都被抹杀掉了,特别是——她们饱满的胸部——这在如今的芭蕾舞台上已经相当“罕见”了。
“要快速而清晰地做出那些困难的舞步,就必须要瘦,不然不但会让你身体紧张,还很可能会受伤,也会伤到负责托举你的男演员。”《纽约客》的一篇名为《芭蕾舞女演员身体》(A Ballerina Body)的文章曾对芭蕾舞偏好的那一种身体条件做了明确的说明,要瘦,还要更瘦。这不仅关乎技术展现和安全,更关系到芭蕾舞所崇尚和体现的那种超出一般意义的线条之美,头、手臂、肩膀、腰部、骨盆、腿和脚,身体各个部分的衔接和作用都要美观协调,如果超重,甚至是正常体重,都不太容易达到这种要求,因为身体中的脂肪会妨碍各个部位之间的分离,使身体更难弯曲,这么说吧:“你携带的脂肪越多,你的身体就越像只有躯干这一个部分。”
这无疑对芭蕾舞女演员的身体提出了苛刻得近乎不通人情的要求。
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芭蕾舞演员玛利亚弗朗西斯卡·加里塔诺
“要有多瘦并没有一个标准,只是通常情况下,你环顾四周,都是很瘦的人,你的老师可能也会当着你赞叹一些人,‘看她那么瘦那么美’,这会让你认定在芭蕾世界里瘦是必须的。”玛利亚弗朗西斯卡·加里塔诺(Mariafrancesca Garritano)这样对本刊说。这位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La Scala)的明星芭蕾舞演员回忆说,她在16岁时考入斯卡拉附属芭蕾舞学院,在学院的训练导致她和很多同学身体畸形。“十几岁练舞的时候,因为不够瘦,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叫我‘马苏里拉奶酪’和‘中国饺子’,于是我疯狂地节食,体重只剩下43公斤,也因此在十六七岁时停经18个月,而学院里还有很多女孩子因为争相少吃而停经。”在她名为《关于芭蕾舞,有请真相》(The Truth,Please,About Ballet)的书中,这位33岁的芭蕾舞明星记录了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历数了芭蕾舞给她和同行身体所带来的伤害,她也因此被斯卡拉大剧院解雇,理由是“破坏了公司形象”。
位于米兰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威望的大剧院之一,在这里有一条“永远不要谈论饮食失调的话题”的沉默规则,加里塔诺深知自己所要面对的包括丢掉工作这样的风险,而随后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条潜规则,斯卡拉大剧院甚至将加里塔诺出书引起的风波视为丑闻一桩。出书之后,剧院和舞蹈界的报纸杂志都没有给予更多评论,但是加里塔诺获得了剧院之外的关注,很多人给她发邮件或是在Facebook上留言,表达他们对这本书的信任和喜爱。在看了加里塔诺的书之后,两个芭蕾舞演员自发向217名同行发出了关于饮食失调和其他问题的调查问卷,其中的40%已经离开舞台,76%是女性。他们把调查结果发给加里塔诺:有83%的被访者认为饮食失调一直以来都困扰着芭蕾界,有1/3已经离开舞台的被访者承认,“饮食失调、性骚扰和种族歧视是使她们结束职业舞蹈演员生涯的原因”。
在《关于芭蕾舞,有请真相》中,加里塔诺回忆说,在芭蕾舞学校时,她每天早餐只吃两块饼干,午餐是一杯酸奶,而晚餐往往是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然后依靠肾上腺素完成每天的训练。一些女孩子因为缺少营养甚至要被送进医院抢救,通过针筒注射营养,之后有些人患上了抑郁症,至今仍然需要心理帮助。
舞台上,他们千娇百媚,人见犹怜;舞台下,他们个个都是纯爷们。日前,在汉口三阳路举行的一场动漫展示秀上,一帮在校大学生的“伪娘”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据了解,目前这个“伪娘团”在武汉小有名气,经常会接到一些商演邀请,小伙子们的出场费是每次每人500元。不过,“伪娘团”火爆的同时,加剧了一些人对“伪娘现象”的忧虑。
提及女性之美,人们油然想到川润水浸的娇柔娴雅;一提及男性之美,人们则想到阳刚、俊朗,想到果敢、有担当。可现如今,人们发现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一口娘娘腔,满身脂粉气,娇媚到让纯正的女生自叹弗如。教育界人士对这种男生阴柔化现象忧心忡忡,认为必须正视男孩危机。比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呼吁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并建议“因性施教”。
其实,对于“伪娘团”的出现,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它只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个产物。有所需求,就有所供给,伪娘团之所以生意火爆,是因为社会上有群体怀有狎昵或不够亮堂的心理,消费他们,愿意掏钱观赏他们的演出;而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愿意扮相娇柔,扭捏作态,频频接受商演邀请,是受利益驱动,也是消费的需要,据悉每个人每次出场费500元,这对于不少并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算得上收入不菲。简言之,两者是互相消费,互相需要。而且,伪娘表演只是这些大学生的一个小小人生驿站,而非终生追求。据报道,爱丽丝伪娘团的团员们一致表示,毕业了不会继续从事“伪娘”性质的工作,“这只是一个社团,大家毕业了,还是会和大家一样找工作,该干嘛干嘛。”
至于说到男孩危机,笔者则确实值得重视,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男孩过于阴柔,缺少自信,胆小怯懦,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男生学习成绩也要逊色不少。据报道,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当然,不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但不少男生女性化是不争事实。
男生女性化的背后,不外乎三点原因。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男孩,家长往往倍加呵护,不让孩子冒险,不给孩子磨练的机会,不敢让孩子独立接受挑战,甚至不肯让孩子吃苦耐劳,长期下去孩子自然缺少了锐气和霸气;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的往往是女老师,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邵一鸣所称,我国现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呈“倒金字塔”结构,幼儿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小学的比例也较少,我国的“阳刚教育”太少了;而社会上也有意无意地炒作花样美男,影视作品中,柔美的男星风头往往盖过粗犷的男演员,在一些选秀中胜出的往往也是娇柔气十足的花样男……诸如这些的社会暗示,也诱使男孩以阴柔为美。
说到底,男生女性化的背后具有丰富的社会原因,矫正男生女性化不妨从教育突破,比如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接受挑战,幼儿园应多配置一些男老师。前不久,上海市第八中学打算申请成立“男子中学”,以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改变社会上的“伪娘现象”,该校校长卢起升称,成立“男子中学”的首要目的是应对“男孩危机”。从去年开始,郑州十八中制定了28条男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20条女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要求男要阳刚,女要端庄。尽管这些举措都引发争议,但伪娘现象、男孩危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当然,需要厘清的是,去男孩女性化,并不意味着男生就要争强斗狠,就要暴虎冯河,也不是鼓励男生缺乏担当,言辞粗暴,须知男性之美绝不是体现在粗糙的外形,而是有担当、很绅士的男子汉精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职业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一组照片,展现一头美洲豹潜入水底捕食的精彩瞬间。当时,这头看上去非常凶猛的美洲豹一头扎进水池中,直奔着肉游过去,而后在水底美餐一顿。
努格罗霍现年37岁,家住雅加达,与家人一起到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观赏濒危动物。努格罗霍表示他希望让女儿了解野生动物,目睹美洲豹水底进食的景象是他没有想到的。他说:“这是非常罕见的景象,需要运气,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当时,这头美洲豹在水底游动,直奔肉而去。我随即拿起相机,捕捉下这精彩瞬间。虽然距离美洲豹只有30厘米,但由于被厚厚的玻璃隔开,我并不感到害怕,静静地观看整个进食过程。”
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的美洲豹是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美洲豹原产自中南美洲和美国部分地区,是体型第三大的大型猫科动物,仅次于老虎和狮子,体重在200磅(约合90公斤)左右。虽然体型不及狮子,美洲豹的咬力却是狮子的两倍,在哺乳动物家族排名第二,仅次于黑斑鬣犬。(孝文)
相关阅读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业余天文爱好者们日前宣称他们在火星表面观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物。这个物体看上去呈现几乎完美的矩形直立结构。爱好者们在美国宇航局拍摄的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图像中找到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它和经典科幻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中在月球和火星上发现的那种外星文明建造的方形石碑非常相似。
这个奇特的物体最早是在数年前被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HiRISE)拍摄的图像中被发现的,随后这个物体在互联网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人们不禁浮想联翩:这是外星人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而在此修建的吗?更加诡异的是,为什么它的外形和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所描绘的情景那么相似?这究竟是人工建造的还是自然作用的产物?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火星空间飞行中心研究员乔纳森·希尔(Jonathon Hill)负责火星探测任务规划,也曾经处理过很多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数据。根据他的看法,这个所谓的方形石碑不过是一块外形恰好大致呈现长方体的巨石而已。
拍摄这张图像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的在此的分辨率约为30厘米。考虑到MRO探测器的飞行高度此时距离火星地表达300公里,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高分辨率。但是尽管如此,这一分辨率下依旧无法分辨出一些中等尺度的岩石碎块。希尔说:“当分辨率不够高,无法分辨出一个物体时,物体会倾向于变成方形,因为像素块本身是方形的。当你降低分辨率,图像中所有的曲折边缘都会呈现为一系列的直线组合。”
希尔表示,可以发现这块巨石所处的位置位于一座悬崖之下,附近还有很多其他巨石。这就说明它可能是在很久以前从这个悬崖上剥落下来并停留在此处的。事实上,它竟然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位置本身恰恰就构成了对认为这是外星人所建观点的最好反驳。他说:“如果他们想要在某处建造一座方形石碑,这里将是他们最不愿意考虑的地方!从地质学的时间角度来看,很快从悬崖上滚落的巨石碎屑就会将这个石碑掩埋。”
希尔同时还指出,这张照片上这个石碑的高度被夸大了,因为照片拍摄时的太阳光照角度很低,造成了拉长的阴影效果。不过事实上业余爱好者们的说法也并没有错,他们叫它“巨型独石”(monolith),这仅仅表示一块石头,而并无人工建造的含义。(晨风)
相关阅读
策展人,从“curator”一词翻译而来,又称“展览策划人”,原是指在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里,负责展览策划的专职人员,后来衍生成所有组织策划艺术展览的人。策展人是个受过艺术训练的学者,能够写文章,还得筹集资金;平衡人际关系,还要有推广的能力。所以既要读书又要思考,既要写作还要筹钱,还要会跟商人、媒体打交道,真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在国外,“独立策展人” “independent curator”的独立有三重涵义:一,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组织,二,能以前沿、独立的问题意识策划展览的人,有独特的学术眼光。三,策展人是个知识分子,所谓的“独立性”,是能独立于商业之外,保持态度的中立。
在中国的策展人有几种:一,在美术馆专职的展览策划人。二,业余策展人。可能是美术杂志的编辑、美院的学者或是艺术家兼作策展。三,把策划作为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策展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策展费与稿费,但目前策展制度不完善,资金来源狭隘。精心策划规模较大的展览,忙了几个月,平均也就拿个两三万元。很多策展人,甚至多数时间必须“无偿”劳动,再加上收入不稳定,所以还得为三餐温饱而忧。但因为要生存,有时必须妥协,这就影响了策展的水平和质量。但这形成了个悖论,“独立策展人”虽然身份独立,却不表示他就比体制内的策展人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独立策展人”反而变成个痛苦的职业,因为没有机构可以领取资金,所以必须一年到头为策划展览找钱。在机构中的策展人,虽然身份不能独立,附属于体制,可能在某些议题上不能充分表达,但可能反而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策展人与市场关系三阶段
2005年前:纯粹期
这是美术馆专职策展人,与兼职策展人为主的时代。那时市场没出现,尚无太多商业干扰,策展人反而能安心做些纯学术与推进艺术的展览,不太会去涉及能不能卖的问题。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新的观点,策展人以敏锐的判断推介了这些作品,很多重要的大展因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时还没出现能孕育独立策展人的土壤,中国的美术馆本来不多,而且大多数展览有专职策划人,所以没有独立策展人的空间;况且双年展、三年展也不是常有的事,还没有足够的展览能养活独立策展人。
2005-2009年:火热期
但当2005年艺术市场火热了以后,新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策展需求,每一个画廊都需要学术的头衔灌顶加持一下。所以原有的美术编辑、美术史学者、批评家们倾巢而出,全摇身一变为策展人。那几年在北京798艺术区随便一走,就能遇到好几个身挂学术主持与艺术主持的独立策展人。那几年是策展人泛滥时代,从老到少,好像艺术圈是个人物就是个策展人。
此时,策展人们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学术眼光的引导,把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供市场选择,的确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全面繁荣。但是如此却等于是所有的人都去关注交易和销售领域的事情,策展人变成一个只是写广告词的角色。如果把艺术品比作商品的话,那策展人就是找货来卖的人。
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策展人并不在艺术产业链里面;产业链里面的是“经纪人”,而不是“策展人”。市场火了,与这些策展人无关,策展人拿了点微薄的策展费与稿费,白花花的银子都落进了画廊老板的口袋里。而且镁光灯聚焦在艺术家身上,少有人会想起这些幕后推手。而且,独立策展人必须受制于出钱画廊老板的品位与意见,拿人钱财的手短,独立精神此时更成为一种妄想。所以当时有些有良知的策展人处于一方面荷包充实,一方面又精神痛苦的状态。
这时有其他两种不同的选择,第一,例如著名策展人栗宪庭此时很少参与策展,自外于市场,开始从事其他艺术文化事业。第二,开始有些策展人说我不干了,去找了合作资本,转身为画廊老板或经纪人,自己进行实质的商业操作。我不会以什么职业道德和道德准则这类假清高的话语去谴责这些经营画廊的策展人。他们要选择以什么角色出现在艺术圈的生态链中,这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良好优质的艺术经纪人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环节,画廊是营利机构当然得挣钱。最怕的是明明做了画廊,还要刻意去强调学术定位的独立清高,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原来有学术身份的画廊老板,在选择艺术家上的确较有学术眼光,这也未尝不是一股良性的市场力量。
2009年之后:沉寂期
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买家收手,市场忽然一片沉寂,画廊消失一大半。画廊连存活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养活策展人,一下展览全没了。再加上金融风暴以后,拍卖市场艺术家的价格越来两极化,当年各种大小策展人力捧的一些艺术明星竟然变成票房毒药,价格每况愈下,有些画廊老板仓库里还没卖出去的画不值钱了。画廊一方面是请不起策展人,一方面是觉得真不必请策展人了。因为经过几年市场的历练洗礼,已经习惯了艺术市场的操作规律,再加上闲置资本大量进来,大家都不再耻谈商业,不再需要挡着一块学术的面纱了。此时,艺术圈进入了以画廊、经纪人和藏家为核心的时代。重要画廊已拥有自己的学术眼光与藏家群体,策展人的力量明显在被削弱与边缘化,扮演主角的时代仿佛过去了。目前,学术的力量越来越弱,学术在与商业的互动关系中呈现明显的失衡,这是艺术发展未来的隐患。
困境与解决
在这资金泛滥时代,策展人该何去何从?我觉得应该桥归桥,路归路,也就是市场与学术还是得划分清楚。策展人得办出超越市场理解的前沿性展览,推进当代艺术的发展。例如实验艺术具有探索性、批判性和不成熟性,可能是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但不断的实验终究能推动艺术的发展。策展人应选择符合学术评价的艺术家,树立学术权威,给未来市场提供准确的判断标准。市场需要策展人找出有未来性的潜力艺术家,但不是让策展人去为画廊找出好卖的作品。那是拍卖公司的事。策展人一定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独立可言。
但是,与市场保持距离,那怎么解决独立策展人的温饱问题呢?在西方,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美术馆,而经济后盾是基金会。艺术策划有一套完善成熟的机制,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专门的展览基金会,只要申请得到通过即可得到相应资金支持。但目前国内并没有学术体制与基金会资助策展,只有寄望未来中国各项基金会事业能更加蓬勃,能成为艺术赞助的主要力量。
另外,在西方,企业的资金资助也对推进艺术发展大有助益,而中国大部分的赞助方都只是想通过展览获得广告效应,或者赚钱,但很多艺术展览很难做到,所以也不容易拿到企业赞助。目前只能希望大环境条件随着国家各方面的逐渐成熟而更趋于完善,从而改善整个策展的环境。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矮星系、绿色极光、火星尘暴和沉积层以及“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运输机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加拿大的绿色极光
最近递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My Shot”栏目的一幅作品,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拍摄。照片中,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小山丘上空出现绚烂的绿色极光,让露营者过足眼瘾。摄影师戴夫-布洛沙表示:“眩美的极光让我陷入极大兴奋之中,就好像一个走进糖果店的孩子。毫无疑问,加拿大北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2.火星沉积层
最近公布的一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拍摄,展现了火星丹尼尔森陨坑内暴露出地表的沉积层。宇航局表示沉积层的厚度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貌可能在同一个周期性过程内形成,例如与火星轨道类型有关的自然气候变化。
3.火星尘暴
在拍到一个蜿蜒的尘暴一个月后,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又拍到规模更大的火星尘暴。根据这颗轨道器的HiRISE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此次尘暴的高度达到12英里(约合20公里),宽度达到230英尺(约合70米)。宇航局表示,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很低,任何被这场尘暴袭击的人都不会被吹倒,但会被尘暴中的沙子和尘土严重擦伤。
4.火山坑链
火星巨型火山亚拔山东南侧的Tractus Catena隧道区,彩虹色的地貌特征非常引人注目。这幅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轨道器拍摄。这个深紫色的区域被称之为“坑链”(塌陷的洞穴),由地下熔岩流或者地下水形成。欧洲航天局表示这种坑是寻找火星生命的一个理想地带,原因在于如果这里存在微生物,不会受到恶劣的地表环境侵袭。
5.火灾留下的伤疤
4月6日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拍摄,展示了北福克下城火灾之后科罗拉多州丹佛地面上出现的暗淡“疤痕”。宇航局表示,在消防队员无法控制科罗拉多州福克斯顿的火灾之后,火势迅速蔓延。截至4月2日,过火面积已经达到4140平方英亩(约合1675公顷),摧毁了25座房屋。共有3人在火灾中死亡,数千人被迫疏散。
6.“发现”号与运输机
4月10,航天飞机运输机——经过改装的波音747抵达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运送“发现”号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在设计上犹如一个滑翔机,没有安装发动机。为了在美国各地展出退役的航天飞机,宇航局使用了两架经过改装的大型喷气式客机。4月17日,“发现”号将趴在747背上,前往它的新家——弗吉尼亚州尚蒂伊的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
7.矮星系
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对10个微小的星系进行了研究,照片展示的位于天炉座的矮椭球星系就是其中之一。这项研究对神秘莫测的物质暗物质的候选粒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对这些星系内的恒星运动进行分析发现,它们都包埋在巨大的暗物质晕轮中。一个比较受关注的暗物质候选者是所谓的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科学家认为WIMPS相互之间彼此湮灭,放射出伽玛射线。
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收集了矮星系的数据,同时寻找与WIMPS有关的处在一个特定能量范围的伽玛射线。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确定的WIMPS候选者“并没有赢的希望”,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缩小候选暗物质范围。
8.朝鲜卫星控制中心
4月11日,朝鲜空间技术委员会卫星控制中心负责人Paek Chang-ho(中)向记者介绍即将发射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枚火箭将把“光明3号”卫星送入轨道。背景中的大屏幕展示了发射架,位于朝鲜西岸。由于“银河3号”运载火箭可能具备搭载核弹头的能力,朝鲜决定发射火箭的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孝文)
相关阅读
一颗小行星碰撞导致地球毁灭是好莱坞导演喜欢的另一种世界末日题材
关于2012世界末日出现了许多的谣言,但是美国宇航局向我们保证那些都是无事生非。在好莱坞电影和玛雅日历都把2012年12月21日作为世界末日的时候,美国宇航局期盼这个日期就像千年虫威胁一样渡过,不必如此恐慌。这就像是代理商采取“这里没什么好看的”的处理一样。但是这个世界有一天会终结。大多数专家相信我们的太阳大约50亿年后会成为超新星,带着太阳系的大部分人类一起灭亡。但是仍然有其它的方法生活在地球上,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地球本身或许会毁灭。
一颗小行星碰撞导致地球毁灭是好莱坞导演喜欢的另一种世界末日题材。美国宇航局的斯皮泽太空望远镜已经找到证据证实我们银河系中发生了这种情况。距离地球仅100光年的年轻恒星HD172555或许已经处于行星碰撞的中心,美国宇航局已经发现了它的碎片,以及在它周围岩石融化和蒸发的鲜明特征。这种小行星撞击在我们太阳系会每隔一段时间发生一次吗?一些专家相信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的月亮就被认为是在一次地球撞击过程中形成的,该过程是在太阳形成后的三千万到一亿年间发生的。熔岩、蒸汽和碎片蔓延到地球之外并最终合并成为我们现在的天然卫星。
我们的太阳时一颗强大的恒星,有规律的进行日冕物质喷发,或者发生磁性等离子体喷发。最强烈的日冕物质喷发能够对地球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喷射大量的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干扰我们的卫星通讯、电子工业等等。那么一场日冕喷发会不会强到摧毁地球呢?美国宇航局称不会。太阳风暴有着非常规律的循环,每11年达到峰值。事实上太阳风暴现在正在接近顶点,下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预计将在2013年出现。虽然它们能够导致重大问题,但是即使是最大规模的太阳喷发也不足以摧毁我们地球。
美国宇航局把2012宇宙队列理论称为最怪异的宇宙末日论调之一。这个理论认为在今年的冬至日,太阳、地球和我们银河系的中心会排成一线,而且以某种莫名的方法毁灭我们。美国宇航局把这一理论定义为不可相信。事实上,这种排成线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在2012年冬至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发生。而且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有一个黑洞,但是它太遥远所以无法以任何形式影响到地球。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爆炸将席卷整个地球而且被波及到的任何事物都将毁灭。二氧化碳从蒸发的岩石中释放出来并且充满整个大气。地球上的森林会被点燃,数百万吨的灰尘将飞向空中,遮天蔽日而且阻止光合作用。慢慢落回地球的碎屑将污染任何残存的东西。拥有如此戏剧性和悲惨的结局,也难怪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成为许多好莱坞大片的主题。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一次小行星碰撞导致了恐龙时代的灭绝。但是人类是否会遭遇另外一颗小行星呢?据航天局所说,还不是他们能看到的。美国宇航局严密解释着接近地球的物体。阿波菲斯小行星预计将在2029年创历史记录的靠近地球,但是大多数专家仍然确信我们曾经遭遇的小行星将是在电影院的座椅上。至少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
当一颗超巨星发生爆炸的时候,就会在宇宙中出现一颗超新星,小范围内爆发出大量的能量。一位专家称这种能量抵得上太阳100亿年散发的总量。进一步说,专家们认为在地球100光年以内的超新星对于我们地球来说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大约2.5亿年前在地球上发生了一场神秘的大灭绝,被称为三叠纪灭绝事件或者叫大灭绝。一些专家推测一颗超新星爆炸或许导致了大灭绝。
想象一下一场火山爆发之后火山灰覆盖了大部分的大陆。圣希伦斯山万倍数量的岩浆被抛向数百英里的高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的场景吗?不幸的是它不是,超级火山爆发是地球历史的一部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爆发被认为是大约74000年前的苏门答腊多巴湖喷发。这次爆发被认为是导致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接近灭绝的力量,其中也包括人类。
但是这种事会再次发生吗?没有证据显示会发生一场超级火山喷发,目前地球上存在大约十二个超级火山。甚至黄石国家公园也是一个超级火山点,黄石国家公园位于一片地下熔岩之上,这个区域非常大所以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超级火山之一。它的火山喷口有1500平方英里。专家认为黄石国家公园火山的上一次喷发是在64万年以前,向空中喷发了圣希伦斯山8000倍数量的火山灰和岩浆。
黑洞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燃尽后形成的。万有引力迫使它塌陷,阻止所有的光线从中心逃离。如果你掉进一个黑洞,万有引力将摧毁你的身体。正如一位数学家推测,你会被从多个方向挤压而且拉伸的非常细长,换句话说你会被拉伸成一根意大利面条。但是如果你不经常在太空中旅行你就是安全的,是吗?只是除了一种情况:黑洞穿过了太空。幸运的是黑洞不太可能在近期的任何时候袭击地球。美国宇航局向我们保证没有黑洞近到能够对地球造成问题,而且我们的太阳的大小也不足以创造一个黑洞。(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