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天真的人类学家》  (英) 奈吉尔·巴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因为他的这部名著《天真的人类学家》,而被称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可以想象在人类学界的著述中,这是本怎样的奇书。它的“奇”,首先是因为虽然它的属性无可争议地会被划归在人类学民族志的范畴,却在风格上与大多数的民族志截然不同——既抛却了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难以令非专业人士敬而远之的人类学理论,而是以一种学术著作罕见的软性视角和英国式的风趣幽默,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作者两度进入非洲喀麦隆某个不知名的部落,对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

传统民族志往往都是将笔墨着力在如何全面展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上。这往往会导致民族志在表述上的八股文倾向,即按照人类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顺序描述特定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状貌,从而使很多民族志在文体上如出一辙。这种视角上天然的全知全能的优越感,却使得想要揭开被研究对象脸上蒙纱的希望越加渺茫。而巴利虽无法摆脱这一背景,却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志著述方式——从如何获得签证开始,巴利仔细描摹了他步步深入目的地的田野经历,既有如何与当地官员唇枪舌战,又有与当地传教士的意外结缘;而对于所见的一切,巴利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之情:这些未开化的地方,何以一样会有贫富偏见?多瓦悠兰人为什么会歧视自己的母语?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巴利的无奈和疑惑则常常令人捧腹不止——比如巴利曾经对多瓦悠兰人喜欢的惯例说法十分困惑:“我问:‘谁是庆典的主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男人。’‘他今天没戴……’”

至于旅程中不断出现的经费、交通、沟通等等看来与学术无关的问题,巴利都以一种足够坦诚并且幽默的态度记录着。于是,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一个踌躇满志、天真的英国人类学家,骤然降落到完全陌生的非洲部落,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冲突,令他陷入窘境而笑话百出。

令人感慨的是,巴利这种看似不够学术的态度却极真实地体现了田野工作的当时性,而这并没有令多瓦悠兰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状貌退居后台,相反这种人类学家与当地人互动的情境式的再现,让多瓦悠兰人变得真实可触,而非只是存于冰冷文本中的被研究者。

其实,就连田野工作的“发明者”马林诺夫斯基也曾经在他的一本著述中流露出自己并非全知全能,而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据称,这样的论调激起了人类学界的愤怒——本该是以一种完美姿态,甚至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姿态去揭露一个陌生而原始的世界,怎么可以持有自我怀疑的态度?但当质疑之声渐渐退去的时候,这一论调迫使人类学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田野作业文本记录的可靠性、人类学的表述危机,乃至人类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质都不断被重新审视。

时隔多年,巴利在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中靠他自称的这些“非人类学”、“无关宏旨”、“不重要”的田野记录,以情感和实例再一次袒露了田野工作的困顿以及人类学家本身的局限性,以一种宽容之心巧妙地直面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悖论。虽然,巴利之后,这个悖论依然存在,但巴利的迂回和智慧,却让我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而后得以一种直面而非回避的态度勇于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令人类学这一学科生机勃勃。这也是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所在。来颖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并不是我不选择你,而是科学不选择你。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9月24消息,最近《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来自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的一项科研研究,它指出,雌性不停的寻找不同的性伴侣竟是一种生物进化的必然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责怪男人比较花心,然而这项研究却直指另一极端,在自然的进化中,女性却更容易乱性,因为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性。

  研究人员们发现动物界的雌性都有着淫乱的本性,常见的如黑猩猩、鸡、三文鱼、海胆,当然还有人类。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红面粉甲虫如果只与1个甲虫交配,那么后代只有50%的存活率。但那些与5个甲虫发生过交配行为的,存活率会高很多。事实上不仅甲虫如此,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是同一个道理。

  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女性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从大量的精子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后台的精子。所以如果她们能够尽可能获取不同的精子样品。经过选择后,女性本能会挑选最适合的男性繁衍后代。这听上去虽然很荒诞,但却顺应了生物进化潮流的趋势,在经过不断的选择后,人类后代才会不断的优化。(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美科学家研究惊天发现 人从类老鼠物种进化而来

  进化途径被物理定律堵死 人类智力或已接近极限

  生物学家揭示进化奥秘 骨骼"转岗"造就灵敏听觉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鲁迅(1881.9.25—1936.10.19)

编者按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恐怕也是他最安静的一次纪念日。遥想先生的120周年、110周年、100周年……乃至更早的“逢十”诞辰纪念,无不声势浩大,鼓乐喧天。其间的情境反差,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与现实走向的变迁。在鲁迅的战斗性和尖锐性屡受质疑的今天,我们如何重估鲁迅传统的价值?他的思想和美学与我们的当下存在有何关联?我们能否葆储他最珍贵的遗赠,而不将之随风丢弃?我们能否体认他惨淡奋斗的平生,而不逃避自身的困境?基于这些问题,本版特别刊发学者孙郁的纪念文章,并向哺育了我们的130岁的鲁迅先生,献上心中的感激与爱敬。

鲁迅传统是一种失败的文化形态?

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仪式。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古代的传统,也包括现代的传统。近十年来,学界有人把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化看成失败的形态。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历史感的狭隘的视角,鲁迅的遗产实际上一直在文化的进程里涌动。它与胡适、李大钊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对比,在诸多合力下,推动了新文化的进程。

二十世纪的中国,在文化的根本点上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儒家的秩序被个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革命理论所颠覆,现代性的因素渐渐出现在各种文化符号里。鲁迅的那些鲜活的、带着斗士气和智性的文本,在基本点上偏离了古代文化的主流,代之以人本的、个性的思想。不仅在阶级斗争严酷的过去,他的思想启示了无数的革命人,即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鲁迅的那种非物质而张灵明的精神意象,依然被无数知识分子所喜爱。鲁迅当年期待的“立人”、“人国”的世界,还在进行之中,他的话题也相应在进行之中。这个把旧文明吃人的本质还原了的作家,经过一生的挣扎与奋斗,拓展出了一个新文化的路径。

鲁迅思想对人们认识历史中的难题,启发巨大。王学泰讨论游民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就有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某些思路,是带有鲁迅的一些痕迹的;林贤治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论述在深层是回荡着鲁迅的声音的;钱理群对思想史的思考,是一直以鲁迅的思想为参照的;邵燕祥、蓝英年的写作,细看是流动着五四的激情的。至于美术界,吴冠中、木心、陈丹青对绘画深层领域的顿悟,多少有鲁迅的影子,有时候甚至颇为明显。文坛之外的人们对鲁迅的看重,并不亚于文学界。鲁迅研究不都是现代文学界特有的现象,事实是,他在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框架里,是无法回避的存在。

但是,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鲁迅的战斗性、尖锐性开始受到质疑,以为把精神生活的宁静打破了。早期喜爱鲁迅的王元化,就不再喜爱那种批判理念,李慎之也由欣赏鲁迅走到怀疑鲁迅的路。中国的一些学人认为,鲁迅对儒学的偏离,从根本点上破坏了文化的品质,要为百年间的非理性文化的泛滥负责。中国文化是摆脱鲁迅还是走进鲁迅抑或改造鲁迅传统而发展,没有一致的看法。如何对待二十世纪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将其系统化地整理、研究,便显得颇为重要。

应在什么层面继承鲁迅的遗产?

重新审视鲁迅,可以发现他的认知的盲点和历史的局限,比如对一些人物的判断,对域外文化的理解,因材料的限制而表述不周延,他晚年对事物的认识还有简单化的一面。但没有一个中国文人具有如此深切的精神力量,在思想品格、人生境界、审美快感上给人如此丰富的影响力。鲁迅的传播与影响,是自孔夫子以来最大的事件。从此,我们的文化路径,开始转航。人道主义与个人精神,社会大同与温情的梦想,已经深入人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德意志狂想曲

  李斯特年少成名时,贝多芬舒伯特相继去世。法国大革命的遗泽——或曰后患——之一,是推送欧洲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末代王孙与正当勃兴的资产阶级幡然醒悟,不再亏欠当世的天才。在十九世纪音乐文化的庞大谱系中,李斯特既是时代的骄子,也被时代的热情所淹没。再详尽的音乐史只是梗概,无数真切的故事藏在小城角落。

  熊猫岁月

  在秦岭腹地活跃着近300 只野生大熊猫,研究者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确认秦岭大熊猫为一个新亚种,在毛色、骨骼、等方面均与四川大熊猫存在不同之处。“熊猫妈妈”吕植在秦岭生活和工作了15 年,从她的视角,我们将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熊猫研究和保护。

  第二性崛起

  各大发展中国家中,生育率下降速度可媲美中国的恐怕只有巴西了。但巴西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效全是靠女性的坚定信念和电视剧中对现代家庭观的宣传。

  胜者阿蒙森

  这个挪威人生于冰雪相映的国度,成为史上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他热心功名,精于算计,凭着一股暮年壮志奋力救援失事的老友,消失在毕生热爱的皑皑极地中。

  北非图阿雷格人

  他们没有固定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国籍,曾经雄踞一方的族群如今只余下无根的游牧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艾滋病毒找到移除方法

  一国际研究小组近日称,他们找到了一种阻止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的方法,通过移除艾滋病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即可有效阻止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血液》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对开发艾滋病疫苗具有重大意义。

  艾滋病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引起。通常,当一个人被某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其免疫系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防御。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艾滋病病毒会使人体防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过度,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下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人体整个免疫机制遭到破坏。

  英美意等国科学家在《血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表明,如果将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去除,会阻止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样艾滋病病毒就不能损害免疫系统了。当研究人员将胆固醇移除后,他们发现这阻止了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导致了由免疫细胞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反应更加强烈。这一结果支持了科学家的上述假设,即艾滋病病毒通过过度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阿德里亚诺·博厄索博士指出,艾滋病病毒通过刺激人的过度免疫反应来破坏免疫系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培养艾滋病疫苗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大多数疫苗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反应来识别入侵者,但如果病毒引发了其他机制,削弱了非特异性反应,疫苗就会很难起到作用。

  通常,免疫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能够快速识别艾滋病病毒,并产生信号分子——干扰素来反应。这些信号会激活各种生理流程,其一开始虽然十分有益,但长时间作用则会损害免疫系统。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移除艾滋病病毒包膜中的胆固醇,艾滋病病毒就不能再激活pDCs,这样,T细胞就会更有效地对抗病毒。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移除胆固醇,进而生产出外膜有着孔洞的艾滋病病毒。这种有穿孔的病毒没有传染性,不能刺激pDCs,但仍能被T细胞识别。

  “这就像是军队失去了武器,但仍有旗帜在,其他队伍一样可以识别并对其进行攻击。”博厄索说。他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可利用这种不活化病毒开发艾滋病疫苗。(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两性话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实习生 潘英媛 通讯员 白丽萍

近日,家长和社会上存在一个观点,认为开放的性教育氛围会引发孩子性行为,进而产生其他“后遗症”,如性病、怀孕、流产等。专家指出,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性并没有错,但语言和画面不宜过于粗暴,可以“温和”些。

性教育,态度至关重要

日前,在“中德合作———广医微创技术临床基地落户广州暨泌尿·男科学术交流会”上,广州协佳泌尿科医院院长董诚表示,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价值取向和态度的传播。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同样是一幅成人性交的图片,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对于自己未知和好奇的东西就会提出疑问。如果此时成人看了遮遮掩掩,欲言还羞,用很神秘的态度隐瞒孩子,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觉得是不好的肮脏的东西,不利于孩子树立对性的科学态度。

如果学前期不重视孩子的性教育,仅仅从小学开始,貌似有点晚了。董诚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孩子在3~5岁学前期就要进行启蒙性教育了。“学前期孩子会经历一个性别和出生敏感期,会对这方面的问题产生兴趣,这个时候,父母适时、随机地介入性启蒙教育,是很必要的。”

“性放纵”其实也是性盲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70%青少年性知识来自黄色网站,20%通过书籍获得,只有约1%来自学校和家长。在对某小学18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30%的孩子知道通过性关系才会导致怀孕;有了性困惑时,只有7%的学生去问父母,找老师的不到3%,50%的人会闷在心里。

董诚表示,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系统的性教育,很多人特别是孩子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除了对性无知的“性盲”,有些人(包括一些年龄很小的在校学生),肆无忌惮地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洋洋得意地张扬性经历,津津乐道地传播黄色信息……如此“性放纵”,其实也是“性盲”的表现。

性教育,

语言和画面可以再温和些

6月16日,上海闵行华漕镇童星幼儿园多名女童被幼儿园园长的亲戚猥亵了。董诚分析:因为孩子不懂得身体界限,也就是不懂得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触摸的,他会以为别人是喜欢自己才摸自己,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性保护。

家长认为,开放的性教育氛围会引发孩子的性行为。对此,董诚认为,持有这些看法的人完全否认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也忽略了环境变化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与其让其迷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不如通过主动提供知识,对其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董诚建议,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性并没有错,语言和画面不宜过于粗暴,可以“温和”些。

陈学敏、潘英媛、白丽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以往论者讲“儒法斗争”,认为孔子重人治不重法治、反对变法,是旧制度的卫道士。此类观点值得商榷。徐复观曾讲:“说儒家重人治而不重法治,便首先要看对‘法’的解释……若将法解释为刑法,则儒家确是不重视刑法,但并不否定刑法。若将‘法’解释为政治上所应共同遵守的若干客观性的原则,及由此等原则而形之为制度,见之于设施,则孟子乃至整个儒家,是在什么地方不重法治呢?”徐先生接着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儒家对法治的重视,并强调:孔子所谓“‘齐之以礼’的‘礼’,其基本精神正合于现代之法治,而法家的‘法’,偏于刑法的意味重,并与现代的法治不同。因此,‘齐之以礼’即是主张法治。”此论对于纠正一些人对于儒家和现代法治的偏见,实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孔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儒者在野不得位,只好侧重于“内圣”;一旦得位就会内圣外王并重,而不免执法。孔子任鲁国司寇,是最高法官;孔门弟子从政,也不免断狱执法。钱穆说“法原于儒”;郭沫若说“前期法家在我看来是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由礼制到法制,实乃内圣外王之道符合逻辑的演进,遵礼与执法并不矛盾。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礼”,颇具“自然法的性质”。孔子及其弟子从政,是要尊君权,强公室,抑私门,养民也惠,富国强兵。这也是先秦进步政治家大都遵循的基本准则。当自然法(礼)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政事之儒就不能不本着孔门为政的基本准则,制定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由自然法而产生成文法,由政事之儒产生前期法家,是历史的必然。成文法产生以后,法与礼是互补关系,礼制与法制并非水火不相容。产生于子夏门下的李悝、吴起等前期法家,皆具儒之本色,与孔门政事之儒如冉有、子路等并无不同。孔子主张对“礼”不断有所“损益”,是政治上的改良派,而并非革命派。这与其说是孔子个人的局限,毋宁说是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因为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王室、周礼等还有相当的号召力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诸侯争霸都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要循“礼”而动,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氏、晋国几家强卿等,都还无力取代公室,就是有力的证据。变法维新,其实也是对“礼”的一种“损益”。孔子不反对子产主持“铸刑书”,就证明他并不反对变法,也不一概反对刑法。他对于刑法的态度,关键是看这“法”的具体内容如何。

一些论者无视孔子十分推崇子产,并不反对郑国“铸《刑书》”的事实,单就孔子批评晋国“铸刑鼎”而认定其反对变法。这就要考察孔子反对“铸刑鼎”的真正原因。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从引文可知:晋国刑鼎所铸“刑书”,并非什么“新法”;而是“夷之蒐也”。“夷之蒐”在“铸刑鼎”的108年前,据《左传·文公六年》:文公六年春,晋国在夷地举行“大蒐礼”(大阅兵演习)。晋襄公已任命狐偃之子狐射姑(食邑于贾,又称贾季)“将中军”,为中军帅(正卿);以赵衰之子赵盾“佐之”,为副帅(次卿)。太傅阳处父曾是赵衰部下,“故党于赵氏”,逾越职权“改蒐于董,易中军”,推举赵盾为中军帅,顶替了贾季的正卿职位。赵盾一上任,就制定一系列“事典”、法令,以授太傅阳子(处父)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孔子说“宣子之刑,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说明刑鼎所铸“范宣子所为刑书”,即赵盾制定而“行诸晋国,以为常法”的刑法。据钟肇鹏考证,其中“董逋逃”乃“督察追捕逃亡奴隶”,“是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赵简子、荀寅“铸刑鼎”,不铸晋文公主持制定的使晋国强盛成为霸主的“被庐之法”,而铸赵盾(赵宣子)制作的“宣子之刑”,显然有背孔门尊君权、强公室的政治准则。

孔子批评夷蒐之法是导致晋国上下失度、贵贱无序的“乱制”,也有切实的历史依据。据《左传》,在此法颁行的“文公六年”八月,“晋襄公卒,灵公少”,赵盾主张迎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贾季主张迎立在陈国的公子乐。两人各派使者去迎接各自想要拥立的公子。赵盾竟派人杀了回国途中的公子乐。贾季怨恨阳处父“易其班也”,遂指使续简伯杀了阳处父。赵盾又杀了续简伯,贾季被也迫出走离开晋国。从此开启了晋国大臣擅权,政出私门,大夫越位,班次失序,争权夺位以致杀戮的混乱之局。

除了“法”的内容,引起孔子不满的第二个原因,是主持晋国“铸刑鼎”者越权行事。像制作刑器这样的大事,本当由晋君或者正卿主持。当时,晋国的正卿是魏献子,身为“下卿”的赵鞅、荀寅借“帅师城汝滨”之机“铸刑鼎”,实属“擅作刑器”。这样的乱政在晋国得以通行,就是因为公室衰微,政在几家强卿大夫,“铸刑鼎”显然是要强化这一局面,维护几家强卿的既得利益。孔子正是从晋国“乱政”得以通行,作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判断。这一判断,应当说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郭沫若曾讲:“法家的产生应该上溯到子产。《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当时郑国是子产执政,这至少可以说是新刑律的成文化。”孔子不仅不反对子产“铸刑书”,还极为推崇子产,赞佩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为政方略;“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仔细研究孔子与子产的异同,可以说此二人都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政治观点确有多方面的一致性;其区别则主要是在野和在位之分。在位者以政治家为主,兼具思想家的特点;在野者以思想家为主,兼具政治家的特点。从《左传》子产“不毁乡校”和舆人称赞“我有子弟,子产诲之”等记载来看,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体制终结后第一位伟大的私学教育家,那么,子产就是政教合一体制内最后一位伟大的官学教育家。从孔子对子产一往深情的表现,借用孟子评论曾参、子思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子产、孔子同道,二人易地、易位则皆然。《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孔门的为政之道,与子产并无不同。

那么,为什么子产治郑游刃有余,而孔子却在鲁失位,周游列国又四处碰壁得不到重用;连孔门弟子坚持孔子之道,也难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考古学家称,这种口中被塞石头的尸体通常被认为可能会像僵尸一样再度从坟墓中走出来,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阻止尸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死者口中塞上一块石头。
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

  上周,在一部英国纪录片中有关于最新发现的这两具“吸血鬼”尸体的详细描述。据悉,尸体是2005-2009年间一支考古学家小组在爱尔兰Loch Key地区附近挖掘发现的,该研究小组负责人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的克里斯-里德(Chris Read)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托马斯-菲南(Thomas Finan)。

  这项考古研究发现了137具尸体,此前考古学家认为从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这里埋葬着3000多具尸体。

  目前发现“非正常埋葬”方式的两具男性尸体埋葬于公元8世纪的不同时期,其中一具男性尸体的死亡年龄大约在40-60岁之间,另一个死者是一位年轻成年男性,年龄大约在20-30岁之间。两具尸体并肩摆放着,每具尸体的口中都被塞入一块棒球大小的石块。

  里德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应用考古学负责人,他说:“其中一具尸体头部呈水平位摆放,一块黑色石头被人故意塞入他的口中。另一具尸体头部倾向一侧,口中被暴力地塞入一块更大的石头,致使他的下颌已经脱位。”

  最初里德和同事认为这可能是黑死病患者的墓地。但在这些尸体中发现个别口中塞有石头,暗示着这是吸血鬼杀戮仪式。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吸血鬼”死亡之后通过嚼咬寿衣传播瘟疫,将石头塞入死者口中可阻止瘟疫传播。

  由于直到16世纪欧洲传说故事中才出现吸血鬼,因此考古学家排除了这些8世纪尸体的吸血鬼理论。里德说:“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口中塞有石块可能起到阻止亡魂从墓穴中复苏过来。”

  这两个爱尔兰男性死者可能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人物,例如:敌人、杀人犯、强奸犯或者他们是普通人却突然遭受奇怪疾病或者谋杀。里德称,中世纪人们认为嘴部是灵魂离开身体步入死亡的大门通道,有时灵魂还可以返回至身体,以恶魔精灵的形式使死者复活。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生物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维(Kristina Killgrove)称,“这些尸体的埋葬时间十分独特,我非常好奇的是两具男性尸体并非埋葬于同一时期,但最终他们的尸体在这种非传统惯例下却并排摆放,这暗示着这种尸体埋葬并不是偶然现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常言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美国媒体9月3日报道,该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近日就上演了一出“人咬蛇”的闹剧:一名男子因当街咬伤一条宠物蟒蛇而被警方逮捕。

  这起“人咬蛇”的离奇事件发生在9月1日。当天傍晚,几名路人正在一家出售烈酒的商店门外围观一个女子饲养的宠物蟒蛇。不料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抢过蟒蛇,在它身上狠狠咬了两口。蟒蛇主人见状大发雷霆,冲上去对男子一顿暴打。不知是蟒蛇主人下手过重还是因为蟒蛇毒性发作,男子不久之后便不省人事。直至警方接报赶来后,男子仍躺在地上。一位目击者向警方讲述了男子咬伤蟒蛇的事实,警方随即叫来了动物管理部门抢救蟒蛇。

  据悉,咬蛇男子已经被逮捕,罪名是“非法伤害爬行动物”,保释金为1万美元。据当地警方提供的消息,这名男子名叫大卫·埃尔默·申克,现年54岁。他咬蛇的动机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萨克拉门托动物管理部门表示,受伤的蟒蛇为雌性,被咬后多根肋骨受伤。经过复杂的急救手术,蟒蛇已经转危为安,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萨克拉门托动物保健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吉娜·奈普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条蟒蛇性情温顺,不会咬人;蟒蛇的主人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它在被咬之前似乎已经处于脱水状态。奈普透露:“路人接过蟒蛇传看的时候,它显得很没有精神,身体是吊在半空中的。对于这种喜欢缠在人手臂上的蟒蛇来说,这样的表现极不寻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示意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基于DNA的逻辑电路可以判断癌症迹象,并导致癌细胞"羞愧自尽"。这个细胞水平的诊断系统可以用于药物筛选或者肿瘤治疗。

  原理上来讲,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其他的逻辑电路没有什么区别:输入—分析—输出。只是这个电路是基于基因的,它可以检测五种癌症特异性分子及其浓度,当五项条件全部满足时,这个电路会返回阳性结果,并触发细胞死亡。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引发子宫颈癌的HeLa细胞。他们研究了这个细胞的小RMA,并且确定了它的特异部分。麻省理工学院称,每种类型的癌症都有自己独特的miRNA。

  而这段逻辑基因,通过使用逻辑运算来判断这段特异性miRNA,一旦成功结合,那么将释放一种合成蛋白质的基因,导致细胞的凋亡,进而达到杀死细胞的目的。

  下一步将是进行动物实验,不过活体实验的情况将更加复杂。研究人员称,这种方法应用于癌症治疗还任重道远,但是确实是癌症诊断的重要突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不治之症终有解决之道 饿死癌细胞限其能量来源

  分形几何学可精确识别癌细胞 有望提升检测精度 

  美科学家找到两个基因 与癌细胞DNA端粒延长有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0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