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现一个黄蜂新种,它有2.5英寸(约合6.35厘米)长,下颚非常宽,这令它的发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走路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学教授林恩-肯西表示:“它的下颚很大,合起来时能把头的两旁包起来。下颚打开时,实际上比这只雄黄蜂的前腿还长。”肯西在苏拉威西岛东南部的麦康迦山上发现了这只巨大的黄蜂。
她表示,它的巨大体型和凶猛的特点使它看起来像绰号为“科摩多龙”的黄蜂。肯西说:“我打算以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象征给它取名为迦楼罗。”众所周知,迦楼罗是一种鹰头人身的金翅鸟,被称为“鸟类之王”。它是一种威力无穷的神鸟,速度惊人。
肯西说:“我第一眼看到这只黄蜂时就意识到它与众不同。我从未见过像达拉拉物种一样的任何动物。我们现在对这些黄蜂的生物学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生活在苏拉威西岛东南部。”
她说:“这些巨大的下颚在防御和繁殖上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黄蜂的另一个物种中,雄性住在巢穴入口处,这能避免寄生虫进入巢穴,还能阻挡其他动物进行抢劫。这是一种确保父权的方法。另外,这些庞大的下颚能包住雌性的胸腔,交配时可以将配偶固定在雄性身上。”(孝文)
蓟花冠毛蚁蜂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图,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看上去颇似一个完美级宠物,它拥有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风格的白色发型。
骇人的白发:这种体长仅有1英寸长的奇特生物,叫做蓟花冠毛蚁蜂,图中所示的是没有翅膀的雌性个体。
但是必须警惕的是,它是一种叫做“母牛杀手蚁”的动物,仅是蜇一口便能将受害者昏厥 倒地。它的体长仅有1英寸,叫做蓟花冠毛蚁蜂,图中所示的是没有翅膀的雌性个体。
通常在草地或者土壤挖掘场地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如果将它们放置在沙丘上,它们会分散开来,像蓟花冠毛一样从沙丘上滚下来。
今年58岁的摄影师罗伯特-詹森(Robert Jensen)在旅行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时近距离拍摄到这只可爱的小家伙,当时他22岁儿子克里斯在地面上看到一只母牛杀手蚁正在爬行,通常雄性个体比雌性略小一些,并且长有翅膀,成年个体以花蜜和水为食。(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图片可能看起来像外星人登月或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世界,但其实它显示了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事情,有利于我们的免疫系统。
这些只是寄居在我们人体内或身体部位的100万亿左右的非人类有机体,它们对我们没有伤害,甚至还帮助我们生存下去。那么这些外来入侵者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
细菌是引发破伤风、结核病的元凶。但居住在人类的胃和肠道的细菌能够帮助我们消化难以处理的食物,如碳水化合物,细菌把它们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它们还通过覆盖肠道表面使有害细菌无法滋生的方式,阻止艰难梭菌(C.diff)等有害细菌的侵入。阑尾往往被误认为是一个无用的附属物,其实它充当了一个细菌水库的角色,在那里细菌可以休息和休养。你的身体甚至可以产生特殊抗体和防御性的化学物,它们通常攻击入侵的微生物,帮助有益细菌。IgA抗体(免疫球蛋白A)形成了一个支撑结构,固定你胃中的有益细菌,防止它们被冲走。
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中含有线粒体。这些似豆荚的微小物质大约为人类头发宽度的1/50,有时也被称为细胞的发电厂,因为它们的工作是从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储存能量。它们把氧气与你的消化系统中来自食物的葡萄糖和其它物质相结合,产生一种名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物质。这些能量然后将用于为你的身体供以动力,无论是使你的心脏跳动或使你的肌肉弯曲都来自这种化合物。关于线粒体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是,它们似乎曾经是细菌,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成为了细胞的一部分。它们的结构与细菌非常相似,并有自己的DNA。甚至有一种被称为SAR11的常见细菌,从基因方面它们与线粒体有共同的祖先。虽然线粒体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它们现在是你的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毒到天花,都是病毒惹的祸。然而,有些病毒可能是天然的医务人员,它们就是噬菌体。不像那些破坏人体细胞的讨厌病毒,噬菌体看起来像小型月球着陆器,攻击细菌。它们把自己的DNA注入细菌,把它作为一个宿主产生更多的病毒,这在过程中摧毁细菌。
噬菌体通过空气或接触进入人体,就像任何其它的病毒。我们始终在与它们打交道,只要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它们,它们就不会在我们体内呆太长时间。到那个时候它们已经繁殖并繁育后代了,如此循环下去。它们也可以被人为地在实验室培养,作为疫苗进入人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应付这些疾病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噬菌体。
把一根睫毛或眉毛放在显微镜下,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你会看到许多微小的透明生物,大约1/3毫米长,它们常被称作“睫毛螨”(eyelash mites)。它们以这些毛发为根据地,寄生在旧的皮肤细胞和皮脂上。但与虱子或跳蚤不同,它们不会产生什么危害。虽然它们会导致少数人产生过敏反应,但我们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在与其他人进行面部接触时,睫毛螨就会爬到我们面部,它们似乎更喜欢老的宿主,因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油性皮肤。
蠕虫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寒而栗。然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蠕虫,我们的身体已经有防御系统,以尽量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克罗恩氏症(Crohn's disease)和一些过敏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我们身体反应过度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在与已不存在的蠕虫作斗争。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表明,适当地使用蠕虫,可以产生更多的控制免疫反应,以减少对宿主人类的伤害。(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神舟九号飞船将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发射,火箭已经总装完毕
中国已挑选了两名“神”女,参加今年晚些时候的航天飞行任务。
身份尚未透露
据说,这两名女航天员的身体条件毫无瑕疵,比如牙齿洁白无瑕,没有任何身体异味。她们属于新选拔出的7名航天员中的其中两名。
但她们的身份尚未透露,要到今年6月至8月某个时候,“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夕揭晓。
不过,媒体对女航天员的兴趣有增无减。她们经过多年残酷训练,然后从15名候选人中挑选而出。
官方媒体近日报道说,选拔女航天员就好比从鸡蛋里挑骨头,“甚至皮肤上的疤痕、口气、蛀牙及脚茧都不能有。”报道解释说,在太空中,最细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烦,甚至灾难事件。严酷的条件可能引起疤痕出血,密闭舱室会加剧身体异味。
目前还有15名女性和30名男性预备航天员,他们也达到同样的身体和精神素质方面的苛刻标准。中国所有的航天员必须没有病史,没有过敏性反应。
男女接受同样的基础训练
这45名男女预备航天员都要接受同样的基础训练,比如学习50多种包括数学、电子和系统工程、心理学和英语等在内的理论课,并且接受艰苦训练。
据说,一周训练6天,为的是提高耐力和韧性。一些教员曾在俄罗斯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过培训。
观察人士说,如果中国借鉴了一点苏联经验,那也不意外。近50年前,苏联第一个将女航天员送上太空。
前中国航天员李庆龙公开讲到他在俄罗斯荒野的生存技能训练。
据媒体报道,他当时仅穿一件薄衣服,必须在零下50摄氏度的户外待上48个小时,每顿饭只有一块压缩饼干。
最后,他体重减少2.5公斤。
一律经历过自然分娩
眼下尚不清楚,是否女航天员也要接受类似的残酷训练。不过,她们一律经历过自然分娩的痛苦。
据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徐先荣教授介绍,所有女航天候选人必须已婚,有孩子,年龄超过25岁。这是为了确保她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现在看来,几乎肯定会有一名女航天员参加下一次的航天飞行。在中国,女航天员受到广泛赞誉,据称她们相比男航天员具有不少优点。
《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庞之浩介绍,“女航天员感觉更敏锐,心更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比较强。”
她们还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果有朝一日中国航天员飞向火星,这就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素质。
报道称,这是因为火星之旅将是漫长和枯燥的,男女航天员搭配有助于消除紧张。
猫或携带致命病菌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支香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他们将其称为猫科麻疹病毒(FmoPV)。该病毒明显与一种导致人类的麻疹腮腺炎病毒,以及另一种导致犬类患犬瘟热的病毒具有密切关系。该团队认为,这种新病毒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罪魁祸首,而猫如若患有这种疾病将会导致致命的肾脏疾病。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的根源仍不甚明了。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称,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和众所周知的猫肾脏疾病之间似乎有着明确的联系。他们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就是肾小管之间的物质发炎。而肾小管需要运输保证肾功能正常进行的液体,当疾病发生时,肾小管会将这些液体排出,甚至阻碍这些液体的流动。当情况足够严重,甚至会导致患病者死亡。虽然人类得这种病的机理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探明,但是猫患病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因为科学家已经在人类和狗的身上发现类似的病毒,所以香港的研究人员推测,患病的猫身上应该携带有类似的病毒。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开始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测试流浪猫,试图寻找到与人和狗身上发现病毒的DNA相似的病毒。在测试的457只猫中,56只经测试所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呈阳性。接近28%的猫携带有该病毒的抗体,这一状况表明,这些猫曾经染上过该病毒。
该研究小组随后又对27只死亡的流浪猫进行解剖检查,发现其中12只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FmoPV)呈阳性,而其中七只猫正是死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余只有两只猫的肾脏有被损害的迹象。该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发现表明猫科麻疹病毒(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确联系。如论文所述,“我们通过对国内猫体内发现的的副粘病毒,猫科麻疹病毒(FmoPV)进行隔离。实验测试了457只流浪猫的尿液,直肠拭片,血液样本,通过RT-PCR检测法对该病毒进行完整的基因组测序……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呈现典型的‘人字形’螺旋列外观,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显关联。”
该小组随后指出,现在新的病毒还没有能够感染人类的能力,所以不存在任何健康风险。不幸的是,猫如若患病,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研究小组下一计划就是马上开始研制疫苗。(尚力)
相关阅读
诺基亚全新来电提醒技术
科学网(kexue.com)讯 或许许多人都会为手机铃声小而烦恼,通常在拥挤的公共场合很难听到手机铃声,你也有可能因此而漏掉了一些重要电话。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诺基亚研究了一款新型的手机,可以使你轻松的感觉到手机的震动。
诺基亚近日新开发出了一款刺痛感的手机,并为它申请了专利,新的电话出了普通功能外,添加了来电刺痛感功能。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特有的磁性材料信号开关,命在胳膊上贴好磁性反应片,电话来电后磁性片便会产生刺痛感,使你感觉到手机的信息。不过这样的刺痛感不会很疼,力度和纹身有些相似。
此技术堪比疯狂的青蛙
科研人员表示,这样的设计可以解决开会中无法使用铃声的问题,而震动也存在过于吵闹的情况。磁性反应片不会产生嗡嗡的声音。更是很好的警告,如果遇到手机没电报警的时候,它会给你做出很好的警告。
不过有人认为,这样磁性的油墨材料附着在人体的皮肤会产生危害,对此科研人员表示:“这点完全不用担心,它可以放心使用。而且它也不会因为高温暴晒等问题而消磁”目前诺基亚已经完成了对这样技术的专利申请。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然界是美丽的但也是残酷无情,弱肉强食的世界。小动物出生之后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是很难存活的。而在这里,摄影师用细腻的镜头纪录下我们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动物母爱瞬间。
1 小考拉的特殊食物
一般情况下,一只雌性考拉每年只生育一次,每胎生育一只考拉幼崽。这只小家伙出生时体重不足,但是它知道很快地爬上妈妈毛茸茸的身体寻找育儿袋并一头钻进去,它需要在这里吸奶长达6个月时间。除了奶汁之外,考拉母亲还会用一种被称之为“pap”的物质来辅助喂养,这实际上是考拉母亲的排泄物的液体形式。或许这听起来非常恶心,但是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母亲可以通过这种喂食方式让小考拉获得它们特有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对于肠道消化原本属于有毒的按树叶非常关键。因此这就像是你的母亲要求你吃完晚饭一样,因为这是必须的。
2 长达4个月的封闭育儿
雌性双角犀鸟会做出一种非常奇特的行为:和大多数犀鸟类一样,雌性双角犀鸟会寻找一处空心树干并在里面建造一个巢穴,只留出一道狭窄的缝隙供雄鸟给它喂食之用。而雌鸟则会一直在这个用烂泥和排泄物封闭的巢穴中孵蛋。它们每一窝一般产下1~2个蛋,孵化时间大致需要40天左右。一旦雏鸟孵化,小鸟会继续和雌性犀鸟一起呆在这个封闭的巢穴中长达3个月。这是雌性犀鸟的保护本能,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雏鸟面对捕食者的风险。
3 无尽的母爱
如果比较起来,那么雌性北太平洋巨型章鱼将当仁不让地成为为养育儿女付出最大牺牲的母亲。当完成交配之后,雌性章鱼会在数天内产下大约2万~10万枚卵。这些卵成线状被悬挂在岩石巢穴顶部,雌性章鱼就躲在里面。从此以后雌性章鱼就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它的孩子,拨动海水让它流通,照料这些产下的卵,驱除寄生虫。取决于温度的不同,小章鱼的整个孵化过程可以长达8个月,在此期间雌性章鱼完全不会进食!因此毫不意外地,当它的孩子们终于孵化后,很多雌性章鱼都会因为饥饿过度而死去。
4 一夜长大
长颈鹿宝宝的出生可谓惊心动魄——雌性长颈鹿是站立着分娩的,因此小长颈鹿一出生就要经历从两米高空被摔下的痛苦。这听起来非常疯狂,但却是事实。这是长颈鹿的适应本能,新生的小长颈鹿甚至在出生后的20分钟之内就能站起来走路。直到一岁大的小长颈鹿,仍旧会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甚至到它们22个月大时才会离开,但是往往仍旧会选择在离开母亲不远的地方生活。
5 背着孩子的狼蛛
雌性狼蛛的育儿也非常有趣:它们在交配后不久便会产卵,然后将这些乱包裹进一团丝茧中背在背上到处走。当小蜘蛛孵化出来后,它们会到处爬满雌性狼蛛的身体,直到大约一直之后才各自散去。
6 疼爱幼崽的猩猩
雌性苏门达腊猩猩有很强烈的母性本能,对自己的幼崽呵护有加。在幼崽2~3岁之前,母亲常常会将它抱在怀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似乎听起来有些让人筋疲力尽。直到5~6岁,小猩猩们依旧和母亲维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7 尽责的蜈蚣母亲
欧洲地蜈蚣是少数几种作为非社会性昆虫却显示出对自己后代精心照料的物种。在交配后,雌性蜈蚣会产下大约50~90枚白色的卵。在冬季里,雌性蜈蚣会凶猛地击退捕食者保护它的卵,为了防止卵发生霉变,它会不断去舔舐它们——这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但实际上这和我们人类设法确保我们的孩子浑身清洁是一样的道理。甚至在幼虫孵化之后,母亲还会照顾它们一段时间。
8冬眠中生育宝宝的棕熊
雌性棕熊一般一次养育1~4头幼熊,产仔的时间大致在1~3月份。因此神奇的一点在于,当母熊分娩产下小熊并给它们哺乳时,它实际上仍然处于冬眠状态。这将极大的消耗母熊的能量,因此在冬眠期间母熊的体重甚至可以下降40%。当冬雪消融,春天来临,母熊便会带着小熊离开巢穴,但是它们之间仍然会形影不离,就这样一起度过2~3年。(晨风)
相关阅读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18日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发生“大氧化”前,地球大气层处在交替变化的状态中,会周期性地出现一层由有机物组成的“薄雾”,这些现象对地球日后逐渐形成的气候系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此前有研究显示,“大氧化”大约发生在距今24.8亿至23.2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但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一直不明,这一事件前的大气状况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报告则指出,频繁的微生物活动导致地球早期的大气层会周期性地在不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和富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间转换,在后一种状态下,大气会被一层有机物组成的“薄雾”所笼罩。类似状态目前能在土星的第六颗卫星上观察到。地球大气层不断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氧化”发生后才停止。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地质学家奥布里说,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通过分析来自那一时期的海洋沉积物,研究团队首次找到证据,证实上述大气状态确实存在,“这让我们对‘大氧化’事件前的地球表面大气层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院院长马克-蒂门斯指出,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加深了人们对大气悬浮颗粒物形成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有机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层的衍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阅读
谷类食物营养丰富
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变血液中某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水平。所谓的神经递质,是一些可以携带一定身体信息的化学“信使”,它们来往于神经细胞之间,传递各种各样的情绪信息。当身体摄入一些营养素之后,通过加工,可以形成相应的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它们在体内的浓度水平,最终影响人们的情绪。
“开心”食物赶走抑郁
如果在你为工作而抓狂的时候,或是陷入抑郁情绪中,以下食物,可能会有帮助。
全谷类食物:全麦面包、红薯、糙米、胚芽米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可以维护神经系统稳定,增加能量的代谢。
蔬菜水果:据研究,蔬菜、水果中所含有的丰富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能改善大脑化学特性,使大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海鱼:例如鲑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含有一些对改善情绪有益的脂肪酸,特别是Ω3脂肪酸,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不良”食物败坏心情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别选择以下败坏情绪的食物,否则它可能让你更增烦恼。
油炸食物:油炸食物富含饱和脂肪酸,肠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消化,使本应供应大脑的血液转而供向消化系统,导致大脑反应变慢,注意力无法集中。
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液内的胆固醇增高,令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支持,人就容易感到疲劳、困倦,提不起精神。
高糖食物:糖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时,会产生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谢物,这些废物靠含维生素B1的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排出体外。一旦维生素B1不足,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将积蓄在人体内。如果在脑组织中积蓄过多,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莫名其妙的恼怒、冲动任性等坏情绪。
提神食物好坏参半
以下这些食物少量摄入时,有助于集中精神;可一旦过量,就会过犹不及。
精蛋白食物:牛奶、鸡蛋、鱼类、贝类以及瘦肉等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之一的酪氨酸是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前体,可提高此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而增加警觉水平,使人处于比较主动的情绪中。但另一方面,动物蛋白中的其他氨基酸会阻碍色氨酸进入大脑。脑中的色氨酸含量过低,会导致人有忧虑和好斗的倾向。
咖啡: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增加你的警觉性和注意力。但咖啡因只会在人体的神经临界点起作用,过了临界点,人就会因为兴奋过度而无法维持正常思维。
酒精:每天一杯红酒或啤酒会让你的心情得到放松,并且也有助于减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但千万不要贪杯。过量的酒精会刺激人的神经,导致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相关阅读
设计师欲设计喜马拉雅水塔
喜马拉雅水塔并不只是2012摩天大楼大赛的获胜者,它还是气候变化造成这座世界最高山脉的冰川融化引起的迫在眉睫的水管理问题的一种有远见的解决方案
据国外媒体报道,喜马拉雅水塔并不只是2012摩天大楼大赛的获胜者,它还是气候变化造成这座世界最高山脉的冰川融化引起的迫在眉睫的水管理问题的一种有远见的解决方案。如果进行大量复制,这种创新性水塔有一天将能确保为后代子孙提供稳定的淡水供应。
清洁水源大灾难
一想到“喜马拉雅”,脑海里立刻会浮现连绵的山脉和冰川。而由冰川以融水的形式提供的赋予生命的水源并未立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喜马拉雅地区有大约5.5万座冰川,拥有的水资源占世界淡水资源的40%,它们是世界7大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并有数亿人依靠它们生存。几百万年来,当地的水文循环通常都是一个自延续机制。
然而,最近喜马拉雅冰川(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冰川)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消退。据一些研究预测,今后的半个世纪从这座山脉流下的水流将会显著减小,而冰川也将在2162年彻底消失不见。虽然逆转、阻止或者放慢全球变暖的进程可能还是我们当前的能力无法达到的,但事实上适应未来这里的现实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而不是一种选择,因为不做我们就将等死。适应环境是人类最擅长的一点,我们从非洲雨林被绿草如茵的开阔大草原所替代开始,就一直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可持续的顶级利用
据一些研究预测,今后的半个世纪从这座山脉流下的水流将会显著减小,而冰川也将在2162年彻底消失不见。
考虑到喜马拉雅冰川的消退以及它们的水管理能力的丧失,显然需要一些替代策略。中国设计师、工程师郑志(Zhi Zheng)、赵洪川(Hongchuan Zhao)和宋东柏(Dongbai Song)已经提议把人类科学独创性与可持续未来的实用和可预见性版本相结合。喜马拉雅水塔给2012摩天大楼大赛的评审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由郑志、赵洪川和宋东柏组成的科研组获得了第一名。这项已有6年历史的竞赛的意图是“发现年轻天才,他们的想法将会改变我们对建筑及其与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虽然喜马拉雅水塔自身并不是一座摩天大楼,但是它非常高:每座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间的预期温差,对它作为储水和疏散水的装置的功能至关重要。就像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本身,这些塔将在顶部储存冰,在底部储存水。
喜马拉雅水塔的选址
该提议设想把一系列水塔健在当前被正在不断消退的冰川占领的喜马拉雅地区。该设计结合中央通风孔,冷空气进入后,与整体冷却设备一起冷冻水,并把它储存在位于雪线以上的4个柱形结构内。在夏季季风期,这些水塔会通过坚固的支撑性基部吸收水分。就像天然植物一样,被吸收的水用来巩固该塔的供水功能,与此同时,过剩的水会被“扣押”下来,避免下游低洼地发生洪水。从水塔的基部穿过的一个创新性的网状水疏散管道,将会在这里合并空间,形成铁路,方便人和货物从该地通过。如果能建设足够数量的这种水塔,它们通过人造方式在取代高山冰川的天然水管理功能方面将会起很大作用。一旦建设完成,喜马拉雅水塔就能利用降雨、降雪、阳光和风等自然环境推动它们的操作,尽量减少它们的生态足印。
冰雪大厦
作为一项设计研究,喜马拉雅水塔适当掩饰了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学挑战,比如建设、操作和资金问题,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需要考虑一座水塔的实际建设过程、它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还要考虑当前大部分喜马拉雅地区人口稀少,相对无污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奇迹等问题。现在要在从阿富汗到中国西部地区的这片非常辽阔的高海拔地区建设几十,甚至是几百座喜马拉雅水塔,你想过这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人和建筑材料可以用卡车或者空运到建筑工地,但是谁会为此买单,什么时候买单?可以确定,建设这种水塔的费用将像塔本身一样高。
最终,与不行动相比,钱和脏乱可能算不得什么。没有冰川储存和逐渐把水分散到周围的洼地,在那里工作和耕作的超过几十亿人的生命将会受到每年反复出现的洪水和干旱的威胁。未来几个世纪的生活成本和维持生计的费用,将会远远超过在未来几十年建设喜马拉雅水塔网的费用。(孝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