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1998年科幻电影《世界末日》中,一项紧急而特殊的太空任务要求派遣宇航员登陆在一颗小行星,阻止该小行星碰撞地球。目前,这一科幻情节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派遣宇航员抵达外太空岩石小行星看似非常复杂,基于这个因素,美国宇航局一支研究小组在水下进行实验提前模拟登陆小行星。
宇航员目前深入海底计划在巨大岩石上模拟登陆小行星实验
5月10日,科学家和工程师抵达靠近佛罗里达州Key Largo附近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水瓶座水下实验室,完成登陆小行星计划的模拟测试。
未来宇航员很可能在重力微弱的小行星上使用网状绳索或者锚链进行攀爬
美国宇航局极端环境任务(NEEMO)研究人员将调查研究登陆小行星的三个阶段——如何锚定小行星表面,如果在小行星表面上移动行走,以及如何更好地采集小行星样本。
美国宇航局计划未来勘测小行星,实现宇航员登陆小行星,让他们背载喷气包在小行星表面移动行走
NEEMO项目主管比尔-托德(Bill Todd)说:“甚至专家也不知道小行星的表面将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也不知道未来将登陆的小行星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周全的方式来解决。”
不同于月球或者火星,小行星几乎没有重力,若有重力作用的话,必须使宇航员或者勘测仪器保持在小行星表面,因此锚定装置是必不可少的。
NEEMO将评估不同的锚定方法,以及如何连接多功能锚链形成通道。海底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工程师将研究是否有效地以直线型连接锚链,或者将锚链设置成类似货车车轮的辐条结构。
美国宇航局研究小组将花费5个月分析这一项目,之后将于10月份进行严格测试。在这些初步测试中,科学家将在海底工作,并且不呆在水瓶座水下实验室,在必要情况下,工作人员将浮出水面,并重组这些装置。
俄罗斯航天飞行管理中心说,定于5日把国际空间站轨道提升1公里,从而为载人飞船返航提供最佳条件。
航天飞行管理中心一份声明说:“有必要做出这一调整以保障最佳条件,使‘联盟TMA—20’号飞船5月24日成功返回地球。”
俄罗斯宇航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凯瑟琳科尔曼、欧洲航天局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等人去年12月飞抵空间站,这次将搭乘“联盟TMA—20”号飞船返航。
欧洲航天局发射的自动转移飞行器(ATV—2)2月24日抵达空间站。本月5日,工作人员会让这一飞行器的两个主要发动机运转239秒,从而使空间站运行速度每秒增加0.6米。
俄罗斯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前,空间站往往需要根据地球引力调整自身轨道,以确保飞行器成功驶抵空间站或返回地球。
新华网莫斯科4月26日电(记者耿锐斌)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26日说,俄“进步M-09M”货运飞船已完成所有使命,其碎片已坠入太平洋南部海域。
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说,莫斯科时间26日16时36分(北京时间20时36分),飞船发动机根据舱内电脑发出的指令成功启动,随后开始脱离轨道。约50分钟后,在大气层中未被烧尽的飞船碎片坠入新西兰以东几千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
进步M-09M”货运飞船22日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在较低的轨道进行了4昼夜的惯性飞行。期间,科研人员通过地面仪器在飞船舱内进行了一系列用于研究等离子体的科学试验。
进步M-09M”货运飞船是今年1月30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它是俄罗斯今年发射的第一艘货运飞船,装载着2.6吨食品、仪器等各种物资。在脱离国际空间站前,宇航员向飞船运送了逾一吨重的生活垃圾和废弃仪器。科学家解释说,这种处理空间站废弃物的做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当飞船进入大气层后会因摩擦而起火燃烧,高温可使大部分废弃物和飞船化为乌有,最终只会有少量碎片坠入海中。
按照计划,下一艘俄货运飞船“进步M-10M”将于本月29日与国际空间站“码头”号对接舱对接。该飞船将为宇航员们运送重逾2.5吨的各类物资。
1965年6月3日美国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后,控制中心要求局宇航员埃德•怀特返回飞船
1961年4月12日,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进入太空,围绕地球运行108分钟,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但是在过去50年间,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创下了很多其他世界记录。下面是其中一些,它们包括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人和在太空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人。
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人
美国人约翰•格伦1998年10月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STS-95任务时,他已经77岁。这次任务是格伦的第二次太空飞行,1962年2月他重返地球后,成为第一个进入轨道的美国人。除此以外,格伦还保持着另一项纪录:两次太空飞行相隔时间最长的人,前后相隔36年。
进入太空最年轻的人
1961年8月,宇航员盖尔曼•蒂托夫搭乘苏联飞船“东方2”号进入地球轨道时,还差1个月就到他的26岁生日。他是进入轨道的第二人,在长达25小时的飞行过程中,他围绕地球运行了17周。蒂托夫也是第一个在太空睡觉的人,据说他也是第一个患上“太空病”的人。
在太空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人
从1994年1月到1995年3月,俄罗斯宇航员瓦雷里•玻利雅可夫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呆了近438天。他也因此成为单次太空飞行持续时间最长的人,他也许还是在最终降落时腿抖动最厉害的人。
持续时间最短的太空飞行任务
1961年5月5日,艾伦•谢泼德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名美国宇航员。他在这次飞行任务期间还创下了另一项世界记录,并一直保持至今:执行持续时间最短的人类太空飞行任务。谢泼德搭乘美国宇航局的“自由7”号飞船进行的这次亚轨道飞行仅持续15分钟,他被送到115英里(185公里)高空。稍后降落在距离佛罗里达发射场仅有302英里(486公里)的大西洋里。谢泼德后来执行了更多太空飞行任务。1971年,他搭乘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14”号飞船登上月球。在这次飞行期间,47岁的他又创下另一项记录,成为在另一个世界上行走的年龄最大的人。
距离地球最远的太空飞行
距离地球最远的记录已经保持了40多年。1970年4月,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3”号的机组人员绕到月球的远点附近,距离月表大约158英里(254公里),距离地球248655英里(约合40万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离开地球最远的太空飞行任务。
太空飞行总时间最长的人
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是这项记录的保持者,他执行了6次太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超过803天。也就是说他大约以1.75万英里(约合2.82万公里)的时速围绕地球运行了2年零2个多月。这项记录的女性保持者是美国宇航局宇航员佩吉•威特森,她在太空度过的时间超过376天。克里卡列夫还是另一项记录的保持者(非正式):苏联的最后一位公民。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这名宇航员正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执行任务。1992年3月重返地球的他回到俄罗斯的家中,而不再是苏联。
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船
这项纪录属于国际空间站,它在一天天慢慢变大。这个耗资1千亿美元的轨道实验室自2000年11月2日以来,一直有人驻守在上面。这也是人类出现在太空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一批入住空间站的机组成员于2000年10月31日发射升空。
持续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96年11月19日发射升空,开始执行STS-80任务。它原定于12月5日重返地球,但是恶劣天气导致降落时间被迫推迟2天。等到“哥伦比亚”号最终返回地球时,它已经在太空停留了近17天16小时,这是航天飞机在太空停留的最长时间。
在月球停留时间最长的人
1972年12月,执行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7”号任务的哈里森•施密特和尤金•赛尔南在月球上呆了大约75小时(超过3天)。他们还执行了3次月球行走,持续时间总共超过22小时。“阿波罗17”号任务标志着人类最后一次进行月球之旅,或者超越低地球轨道的旅行。
速度最快的人类太空飞行
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0”号任务的机组成员1969年5月26日重返地球时,他们达到了相对于地球的最高时速——每小时24791英里(约合3.98万公里),这是人类达到的最大太空飞行速度。这次飞行任务是1969年7月20日,即两个月后美国宇航局进行的首次月球登陆任务的一次彩排。“阿波罗10”号的宇航员尤金•赛尔南、约翰•杨和托马斯•斯塔福德乘坐指令舱“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和登月舱“史努比(Snoopy)”进入月球轨道。稍后,斯塔福德和赛尔南搭乘“史努比”下降5万英尺(约合1.52万米),降落在月球表面,然后重新返回空中,与指令舱“查理•布朗”对接。
飞行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这项记录的保持者是两名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张福林(FranklinChang-Diaz)和杰瑞•罗斯都搭乘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进入太空7次。张福林是在1986年到2002年间执行的飞行任务,罗斯进行太空飞行的时间是从1985年到2002年。
太空行走次数最多的人
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索洛维约夫在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的5次太空飞行任务中,一共参与了16次太空行走。这些太空飞行期间,他在飞船外停留的总时间超过82小时,创下了另一项记录。
单次太空行走持续时间最长的人
2001年3月11日,执行STS-102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吉姆•沃斯和苏珊•赫尔姆斯在“发现”号和国际空间站外呆了8小时56分钟,进行一些维修工作,为该轨道实验室迎来另个模块舱做准备。这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单次太空行走。2010年8月,执行远征24任务的宇航员道格拉斯•惠洛克和翠西•卡德维尔•戴森在空间站外忙活了8小时零3分,周围没有航天飞机。这是在没有航天飞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太空行走。
聚集在太空人数最多的一次
聚集在太空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3人,发生在2009年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奋进”号执行STS-127任务期间。2009年,“奋进”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该机上的7名宇航员与这个轨道实验室上的6名成员汇合。这是太空聚集人数最多的一次。虽然以后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的人员数量也有达到这个数目的时候,但是从没超过13人。
太空里女性成员最多的一次
这项纪录是一次有4名女性进入太空。2010年4月,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翠西•卡德维尔•戴森搭乘俄罗斯“联盟”号登上国际空间站。很快执行STS-131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史蒂芬尼•威尔森、多罗茜•梅特卡芙•林登伯格和日本宇航员山崎直子,就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抵达空间站,与她在太空汇合。
最昂贵的飞船
成员国于1998年开始正式建设国际空间站,它和一个足球场大小差不多,有五居室那么大的居住空间。迄今为止这个轨道实验室的造价已经高达大约1千亿美元,据美国宇航局说,美国纳税人可能还要再出大约50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建设的最昂贵的建筑物。空间站的造价会继续攀升,它预计要到2012年才能竣工。
有史以来最大飞船
国际空间站是这项记录的保持者。这个轨道实验室是代表超过15个国家的5个航天局联合建设的。从它的类似脊柱的主桁架一头到另一头长大约是357.5英尺(109米)。桁架两端都有大型太阳能阵列,它们的翼展达239.4英尺(73米)。宇航员生活在一系列与主桁架相连的加压模块舱里。
这些模块舱的居住空间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客机的内部空间。目前空间站上有6名宇航员,但是当有航天飞机到来时,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人到13人,例如俄罗斯的“联盟”号或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与之对接。这个轨道实验室非常大,因此如果是晴天,在地球上用裸眼很容易看到它。该站看起来就像一道快速移动的亮光,亮度甚至比天狼星或金星等最亮的恒星还要亮,不过这要根据观察环境来定。(孝文)
3月13日照片:2011年3月13日,洪水仍然滞留于仙台附近的日本海岸
3月14日照片: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可以看到,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数日后,仙台南部的洪水仍未退去
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里表示,“我们的心与日本的朋友在一起。”内斯波里等人在3月13日从空间站轨道上(海拔354千米)拍摄了这些照 片。3月13日的照片显示了日本东北岸港口城市仙台的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都尽收宇航员的眼底。在宇航员的视线中, 洪水依旧汹涌。
美国宇航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于浑水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岛机场的跑道。”此外,石卷湾上覆盖了一层油污,这些油污都是由被地震和海啸破坏的炼油厂中泄漏出来的。
3月14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度(海拔345千米)拍摄到了仙台海岸线及附近地区的震后情景。美国宇航局在介绍这幅图片时表示,“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可以看到,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数日后,仙台南部的洪水仍未退去。”
投入大约1000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是国际上五个不同航天机构代表15个国家共同协作的成果,其中日本是一个主要的参与者。此次日本大地震还对 日本筑波航天中心造成了破坏,筑波航天中心是国际空间站日本控制室所在地,也是日本与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任务控制室相互联络的组织。除了筑波航天中心 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另一设施也因大地震被迫关闭,还有两处研究设施也陷入半关闭状态。
日本共派出8名宇航员在美国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受训。其中,曾经飞过空间站的女宇航员山崎直子近日通过媒体向关心她安危的公众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关注日本地震。我很好。昨晚断电了。真心保佑那些仍在受难的人们,同时也感谢所有营救队。”
近期准备返回地球的国际空间站部分宇航员也表达了他们对日本深深的同情。美国宇航局空间站返回任务指令长斯科特-凯利通过电视声明表示,“我们的心已飞向遭受灾难的日本伙伴身边。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恢复,重建家园。日本人民非常坚强。”
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对美国宇航局的伙伴以及全世界无私帮助日本的人们表示感谢,“感谢来自全世界的友爱。让我们一起为灾难受害者祈祷。”(彬彬)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日前发布消息说,国际空间站新一批长期考察组3名宇航员及3名后备宇航员已全部顺利通过考试,并完成飞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根据俄航天署当天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名单,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萨莫库佳耶夫将担任飞船指令长,俄宇航员安德烈·鲍里先科和美国宇航员罗恩·加兰将担任飞船随航工程师。此前,他们与3名后备宇航员在培训中心的模拟设备上完成了为期两天的飞船和空间站操控综合考试。专家组对他们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和考察组总体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按计划,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成员将在3月30日乘坐“联盟TMA-21”载人飞船奔赴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170天的太空之旅。到达空间站后,他们将进行44项科学试验,并分别实施两次美国航天飞机和3次俄罗斯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此外,宇航员还将执行若干次太空行走任务。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介绍,宇航员这次乘坐的飞船被命名为“加加林”号,以纪念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实现人类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耿锐斌)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7日消息,如果宇航员能在太空也可以喝啤酒了。这对于爱喝啤酒的宇航员来说是很欣喜的事情。澳大利亚一家啤酒公司首次研制出太空啤酒而对啤酒产业来说则是重要的飞跃,也令宇航员们在太空中也能尝到啤酒的清爽。
澳大利亚研制出太空啤酒
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啤酒要实现起来其实很难,因为在零重力条件下,饮用任何碳酸饮料都会让人产生“打湿嗝(wet burp)”现象。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你喝下一口啤酒它会通过喉咙流到胃里,当二氧化碳气泡扩大上升时,你会打一个响亮的嗝,并且心情也会随着打嗝而愉快。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打湿嗝”是指在没有重力来保证液体都在你的胃部,如果你在这时打嗝,那么二氧化碳和啤酒会伴随着你的鼻涕和胃液都从你的嘴里飞出来。这种太空啤酒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就是在保持口感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目前,该啤酒已通过微生物检验和动物实验,并经公司员工试饮过后确认了安全性,据说味道与一般啤酒无异。公司的有关负责人正在筹划远大的蓝图。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 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 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 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 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 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 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 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 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 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 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 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 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 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 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 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 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 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 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 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 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晨风)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发现号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航天飞机之一,它开创了许多的航天先河。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它必将是世界航天历史中重要的一笔。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巨大的航天飞机模拟舱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宇航员的技能训练一直是太空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为了对宇航员进行训练,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星城修建了一个“水下空间站”。
宇航员新手在水下模拟舱里学习太空技能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星城是一个宇航员训练中心,宇航员在模拟水下航天飞机里接受维修和研发技能训练。跟美国宇航局一样,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也是利用巨大的水池进行太空行走训练。水下训练是工程师用来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的最好方法。此外,宇航员还能从中获得和掌握在轨道空间站外面执行任务的必要技能。
一名宇航员在帮助下穿上太空服
该水池可容纳一个20公吨重的空间站模型,深度12米,直径达23米,容积5000立方米。从1980年开始运行,设计目的是训练宇航员、测试物体模型和进行研究失重状态的试验。偶尔游客也会被允许进入上面的安全设备进行模拟任务。
该中心用来模拟太空失重状态
池内安有健康传感器,任何成长中的宇航员都必须满足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规定,例如体重,身高和其他医学要求。向往外太空的人被选中后,将会穿上太空服,在这个浮箱里模拟太空任务。另外据了解,这个巨大的“水下空间站”还用来对太空服和设备进行人机工程学检测。
评审员观察宇航员新手对这艘飞船进行模拟维修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