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今年将首次登陆太空。3月31日当天,“地球一小时”推广大使、荷兰宇航员安德鲁·库珀斯将从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熄灯的照片,并通过欧洲航天局发布相关照片以及现场评论。

  “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是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项全球性的活动于2007年在悉尼首倡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到去年为止,全球已有约4000个城市加入,其中中国86个。今年,石家庄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加入“地球一小时”并做出环保承诺的城市承诺在2012年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稳定达到二级标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

  今年,WWF更将这一活动延伸到了国际空间站。往年,熄灯1小时前后的城市夜景给人们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随着参与城市不断增多,这次WWF将尝试在太空中为“熄灯的地球”留影。宇航员库珀斯激动地说:“在茫茫宇宙间为美丽地球的未来行动起来,这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绝好的方式!”

  相关阅读

  科学家观测到最亮超新星 爆炸十一小时点亮宇宙

  组图-全球标志性建筑熄灯 地球一小时深入人心

  组图-地球一小时启动仪式现场 齐心协力为环保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联社8月29日报道,上周,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俄罗斯“进步”号飞船发射失败后,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可能将空前地暂时撤离那里。

  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物资还可维持6名宇航员5个月的生活,在官方给出俄罗斯运载火箭故障的确切原因之前,将不会再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其他宇航员,目前在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将在11月中旬撤离。假如未来几个月内,国际空间站得不到补给,航天员将被迫节衣缩食,甚至不排除全部撤回地面的可能性。

  上个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了航天飞机项目第13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并于7月21日返回地球,为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划上句号,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国际空间站又遇到如此困局。

  美国宇航局空间站项目主管迈克·苏弗里迪尼(Mike Suffredini)称:“我们有很多选择余地,会首先考虑宇航员的安全,正如我们以前做的那样。”

  撤离国际空间站,即使只是暂时撤离,也只是最后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由六个国际太空机构合作联合推进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已经运行了数十年时间。自从2000年以来,国际空间站内一直有宇航员居住生活,现在的目标是,将这样的做法延续到2020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气球飞行器模拟图

气球航天器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向往飞屋环游记那样的气球之旅?这就是你的机会:一家巴塞罗那的公司zero2infinity提出一种新的环保旅游方案——用巨大的氦气球载人到达36公里的高空,然后释放载人舱。之后,座舱会释放滑翔伞,然后沿着预定的着陆航线滑行。目前,他们计划2013年用气球来实现太空之旅。

设计师尤迪亚勒斯说,乘坐气球进入地球同温层是比搭乘火箭要便宜许多,而且乘客有更多的时间在不同角度欣赏不同地球,更重要的是这可没有噪音,而且环保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

这艘气球航天器的直径大概是130米,可以搭成六人其中包括两名飞行员。在太空气球中乘客会感到舒适,不会感受到高空中的压力。飞行高度是普通飞机的3倍。气球航天器可在太空轨道上漂浮3个小时,每次往返太空旅程持续1个小时。

其实太空气球之旅的费用并不高,每人仅9万英镑,比起动辄几百万的太空飞船之旅来说,已经很廉价了。尤迪亚勒斯还表示到,人们会幸福的享受这次太空旅行,从太空中观看地球将是别有滋味,而且人们还能在白天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星星,太阳的形态也将完全不同与地球中所看到的,这会令所有人流连忘返。

首次太空飞行的详细情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首次的发射地还没有确定,不过西班牙自己研制的设备,外加西班牙稳定的气候,作为首选发射地点问题应该不大。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住腻地球太空酒店任你玩 舒适度远超国际空间站

  宇航员太空拍摄捕捉奇观 反向拍流星新视角体验

  太空舱模拟测试四百余天 中国宇航员"火星"探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当你看到图中的情景时,或许会粗略想到:这可能是张关于时空维度的图像,并且还是一个物体向地球高速运动的图像。而这张图像则是从一个光子的视野来看宇宙空间,也可能是远在130亿光年远的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发出的光子在经过漫长的时空旅行后抵达地球。恒星的光子被发射出去后,会在瞬间被重新吸收,比如在我们的太阳核心位置,当发出的光量子可能经过一毫米的位移后就被吸收了。而我们看到的光是光子流,是光子膨胀力的传递,消失的光子是转化成了基态光子。

  我们从以上信息看出,一个光量子似乎没有经历过时间,也没有经历过空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位移。由于我们不能够的真空中移动一个无质量意识的光量子,所以这个光量子的“思想实验”就是要证明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明显不同的事物。

  如果我们试图以光速前进,那我们的本身的时钟会变慢下来,所以我们也会在以较慢的时间状态下,抵达遥远的宇宙空间。这个就像一个宇航员从地球上乘坐宇宙飞船以光速前进,当他到达另外一个遥远星系时,飞船上的时间仅仅过去了数年,而地球上的可能早就已经沧海桑田。这种时间上的变慢效应在地球上人们看来,则体现在宇航员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宇宙深空飞去。

  同样,当我们接近一个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时,就像图中显示的一个光子的视野,这时候相对另外一个处宇宙空间的观察者而言,我们的时间就会变慢,所以我们能比预期中更快的时间达到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比较通俗点说是:当我们接近大质量天体时,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扭曲了。同理,这也可以反应出时间和空间是时空的两个方面。这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发明的画面定格捕捉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每一帧画面上所反应出来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基于这个理论,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目前应该接受现实世界中关于重力的演变模式。而重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在大质量天体周围时空扭曲所造成的。形象地比喻可以认为:一个宇航员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在宇宙空间移动,当这个宇航员的移动路径上出现一颗大质量天体时,宇航员就会进入由这个天体质量造成的时空扭曲区域,这时候宇航员就被明显感到自身已经受到这个天体引力制约,如果天体的引力足够强,而且宇航员的逃逸速度没有达到一定的值,那他们两者最终会发生碰撞。

  而如果这颗大质量行星上有观测者,那这个观察者会发现宇航员从宇宙空间中向他加速运动而来,但是,这个宇航员自身看来,他的速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如果宇航员加速前进运动,那就会出现由于惯性而产生的推背力而他向后座移动。

  尽管如此,当这颗大质量行星上的观察员认为宇航员是在加速飞来并下降时,这个也不是地面观察员所产生的一种错觉。这只是观察员对时空感知能力一种失败的体现。因此,从一个光量子的视野看出,当一艘宇宙飞船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移动到大质量行星表面时,降落过程中飞船所处的时空区域受到行星引力场扭曲效应的影响,而处于地面的观察员却认为飞船正在受到一个力的作用。(Everet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3名成员莫斯科时间8日零时12分(北京时间4时12分)搭乘俄罗斯“联盟TMA-02M”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赴国际空间站。

  据俄联邦航天署公布的消息,运载“联盟TMA-02M”载人飞船的俄“联盟-FG”型运载火箭按预订时间准时点火升空。目前,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宇航员们感觉良好。

  此次飞赴国际空间站的是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和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他们将在国际空间站值守5个多月,并进行大量科研工作和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此外,在此期间将有3艘俄“进步”货运飞船同空间站实现对接。

  另据报道,作为执行最后一次太空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计划于7月8日发射。届时,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将迎接最后一架航天飞机机组成员的到来。

  “联盟TMA-02M”载人飞船预计于莫斯科时间10日1时22分同国际空间站对接。届时,正在那里值守的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萨莫库佳耶夫和安德烈鲍里先科及美国宇航员罗恩加兰将迎接新同伴的到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月7日,美国航天局公布了“奋进”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照片

  美国航天局7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奋进”号航天飞机5月下旬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在一起的照片和视频。这是该局首次公布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照片和视频。

  这些照片和视频拍摄于5月23日,由乘坐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离开空间站的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完成。内斯波利是空间站第27长期考察组成员,其他两名成员分别是俄罗斯宇航员德米特里·孔德拉季耶夫和美国宇航员凯瑟琳·科尔曼,他们在空间站共值守159天。

  美国航天局表示,“联盟”飞船距离空间站约183米时,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指示宇航员操纵飞船旋转130度,这使得内斯波利有机会拍摄“奋进”号与空间站的对接照片和高清视频。

  5月16日至6月1日,“奋进”号完成了服役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飞行,其最终归宿将是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

  由于成本过高,美国已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份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其后,美国宇航员将依赖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奥巴马政府希望私营公司能开发出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美国航天局可以腾出资金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深空探索。(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和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和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将于7日乘坐“联盟TMA-02M”载人飞船奔赴空间站,开始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据了解,古川聪将在国际空间站上种黄瓜,而谢尔盖-沃尔科夫将种植土豆。

  古川聪是一位医生。他表示,未来6个月期间,他将种植黄瓜,以研究未来的空间探索如何完成食品自给。“不过我们不能吃这些黄瓜。”他说。

  谢尔盖-沃尔科夫则表示,他将在空间站上种植土豆,他甚至开玩笑称,希望能够允许宇航员在空间站自制沙拉。去年,日本的宇航员野口聪一就在空间站做了寿司。

  目前,这三位宇航员还处于隔离状态,正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以防止出现感染。他们只能在密封的玻璃门后接受相关采访。

  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现年53岁,是目前年纪最大的一位太空宇航员。他曾参与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和建造工作。

  7月份,美国的“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将最后一次飞赴空间站,之后将退役。为此,福苏姆将面临沉重的工作量,不过他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上了太空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不过我们得跑着着陆,这是必须的。”他说。

  这三位宇航员预计于11月中旬返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项目科学家们正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蛔虫。这些蛔虫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蛔虫的后代。这些蛔虫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的STS-134次任务进入太空
项目科学家们正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蛔虫

位于奋进号载荷舱内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就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这台设备就被移出载荷舱,安装到了国际空间站上
位于奋进号载荷舱内的阿尔法磁谱仪(AMS)

这幅图像显示两只蜘蛛被放置在一个容器中
这幅图像显示两只蜘蛛被放置在一个容器中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进行所谓的“魔毯实验”来向公众展示失重效果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进行所谓的“魔毯实验”来向公众展示失重效果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1日安然从茫茫太空返回地球,结束了其30年的太空飞行生涯。在这次飞行中,它仍然承担了重要的科学任务。除了为空间站送去一些高科技设备之外,此次飞行中还送去了一些“古怪”的乘客:包括两只蜘蛛,一群果蝇,以及无数极微小的蛔虫。

  这些小东西可不是混迹进航天飞机的害虫或太空偷渡客,它们是一系列实验的重要参与者。其中一些实验在航天飞机上开展,而另一些则在空间站上进行。

  这些实验中最雄心勃勃的一项是“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事实上,此次奋进号得绝唱之旅,其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台价值20亿美元的高科技设备送上国际空间站。5月19日,宇航员们成功地将这台几乎相当于一辆大巴的大型实验设备安装在了空间站上。

  阿尔法磁谱仪基本上是一台极其复杂的粒子探测设备,科学家们希望能借助它寻找宇宙中一些最神秘的物质,如暗物质和反物质。

  与此同时,在空间站内部进行的,针对蜘蛛和果蝇的实验也正在进行。生物学家们希望了解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会对这种节肢动物的行为和生长情况产生何种影响。他们尤其感兴趣的是: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下,蜘蛛还能不能织网?

  而那些微小的蛔虫,则是用来进行设备实验的。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怀疑太空的高震动环境将影响显微镜的性能,因此此次他们将以这些蛔虫作为目标进行实验,以检验这一说法。

  这里有一个诡异的巧合:那就是此次进入太空的这些蛔虫中有一部分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蛔虫的后代。哥伦比亚号执行的STS-107任务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另外一项进行的实验是一种新型导航技术,这将帮助飞船更容易地和空间站实现对接。奋进号对这一被称为“STORRM”的设备进行了首次实际测试。

  其他还有许多实验正在进行中,或是即将展开。这些实验涵盖了众多学科的研究目的。

  比如,有一项实验是这样的,宇航员们用棉签擦拭自己的皮肤、鼻腔和喉咙进行细菌取样,随后观察哪种细菌比较能够在太空环境下生长,并导致潜在的感染。还有一项实验则是将一些最新研制的新型材料样品悬挂在空间站外壁,来观察它们经受太空严酷环境考验的能力。

  奋进号的此次飞行还将开展一些教育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数学和科学研究中来。比如这次宇航员们带上来了一些乐高积木,他们将在太空中搭建一些简单的模型来为地面上的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并且让孩子们亲眼目睹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下,将会发生的新奇事情。

  另一个教育项目称为“试试零重力”,这是日本空间局为奋进号项目组教育计划设计的。

  和乐高玩具的教育课程一样,在这一环节中,宇航员们将向孩子们展示重力和失重之间的差异。这一项目让公众和孩子们头片选出他们最想看到的动作,随后宇航员们将据此在太空中做出这些动作,以展示失重将造成的影响。

  据日本空间局这一项目的设计者介绍:“其中一些动作包括滴眼药水,在天花板上做俯卧撑,扳手劲,以及飞行魔毯。”(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设计以“猎户座”航天器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宇航员进入外太空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人前往火星。

  中新网5月27日电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MPCV),设计是以“猎户座”航天器的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名宇航员前往火星。

  据称,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的谢幕之旅,以及7月“亚特兰蒂斯”号最后一次航天任务的完成,美国航天飞机的时代将就此终结。2010年,奥巴马政府关闭了“星座计划”(Constellation Project),当年4月该计划被改为2025年派遣宇航员抵达小行星,本世纪30年代抵达火星。

  这款多用途载人飞船是美国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最新研制出的“猎户座”航天器的改良版,底部宽约5米,重量约23吨,可同时携载4位宇航员。

  美国国家宇航局一名副主管道格 库克(Doug Cooke)说:“我们在‘猎户座’的研制上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以此为原型然后增加了一些系统进行测试,迄今为止一切顺利。”

  为了进行测试,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在丹佛南部的瓦特顿大峡谷特别建造了测试区。虽然多用途载人飞船的最终目标是火星,但是短期内美国国家宇航局还有其他的计划,比如首先使用它来支持国际空间站的一些任务。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一款最新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设计以“猎户座”航天器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宇航员进入外太空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人前往火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6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其他国家航天局最新拍摄的螺旋星系合并、积雨云如高耸山岳及土卫二间歇泉等壮观景象。

  1.积雨云如高耸山岳

积雨云如高耸山岳积雨云如高耸山岳

  在这张照片中,高耸入云的水汽使得哥伦比亚上空的积雨云看上去就像棉花糖般的高山。照片是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的。从离地220英里(约合354公里)的高空俯视,积雨云看似很平静,但事实上,密集、高耸的积雨云往往与雷暴等极端天气事件现象有关。

  2.恒星形成地带

恒星形成地带恒星形成地带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公布于11月28日的NGC 6503螺旋星系照片中,淡红色气体标出了新近诞生的恒星的所在位置。NGC 6503螺旋星系堪称一个较小版本的银河系,距地球1700万光年远,处于一个名为“Local Void”的天体稀少太空区域的边缘地带。

  3.土卫二喷射流

土卫二喷射流土卫二喷射流

  根据美宇航局在11月29日公布的照片,从土星卫星土卫二喷射而出的水冰射流看似从土星明亮一侧掠过。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实际上,土卫二的运行轨道距土星大气顶端大约11.2万英里(约合18万公里)。土卫二的冰冷间歇泉发现于2005年,它们位于这颗星球南半球的断裂带,据认为其喷射动力源于地表下的液态水层。

  4.几何形状麦田

几何形状麦田几何形状麦田

  在这张由韩国多用途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种植小麦、大麦以及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田地在西班牙亚拉贡和加泰罗尼亚两个自治区形成了几何形状的拼缀图案。照片是由与韩国航空航天研究所建立有合作关系的欧洲航天局公布的。圆形田地显示了农民使用中心支轴自走式灌溉系统的地方,在这种灌溉系统中,在田地中央打的水井将水输送给周围的喷洒器。

  5.螺旋星系合并

螺旋星系合并螺旋星系合并

  在这张公布于11月28日的照片中,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捕捉到两个正在慢慢合并的螺旋星系。这两个螺旋星系统称为NGC 520,在大约3亿年前开始碰撞。据天文学家估计,两个星系的合并如今完成了一半左右,它们的核心尚未接触。

  6.宇航员平安归来

宇航员平安归来宇航员平安归来

  在俄罗斯“联盟TMA-19”载人飞船着陆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后拍摄的照片中,俄罗斯宇航员费奥多尔·雅奇金(图中)坐在飞船里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作为国际空间站第24远征队和第25远征队的成员,雅奇金与美国两位宇航员道格·惠洛克(左侧)和香农·沃尔克(右侧)在太空停留五个月之久后,于11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