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球靓照
由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于5月29日拍摄。因地球大气层导致的干扰,照片中的月球来了一个“变脸”,一端好似被挤压变形。凭借身在国际空间站这个优势,野口聪一得以捕捉到月球好似从暗淡的地球地平线升起的景象。在自己的Twitter博客上,这位宇航员表示要将这幅照片献给所有“月亮情人”。
5.火星极地峡谷
由已经“下岗”的“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展现了火星北极冰帽上出现的螺旋形峡谷。“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任务已于2007年宣告结束。这些峡谷——包括长度与著名大峡谷相当的巨大裂口——由地下地貌所致。由于被永久性冰层遮盖,地下地貌长久以来就是一个迷。
火星侦察轨道器获取的雷达数据帮助天文学家“透视”厚度1.2英里(约合2公里),宽155英里(约合250公里)的冰区。雷达读数揭示了冰层厚度以及彼此间的相对倾斜度,为确定冰原下方的地貌特征提供线索。
6.破纪录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2008年,一台新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个研究中心接受地面测试,此次测试对5马赫飞行环境进行了模拟。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使用压缩空气而不是传统的涡轮提供推动力。5月26日,使用这台新发动机的美国空军X-51A无人驾驶飞机在加利福尼亚南部上空进行试飞,最终打破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动力最长飞行时间纪录。X-51A的飞行时间超过200秒,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5倍。(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阿尔卑斯山夜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浮油、月球“变脸”照榜上有名。
1.阿尔卑斯山夜景
由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于4月晚些时候拍摄,展现了法国-意大利边境一带水域月光闪烁的景象。意大利都灵出现在照片左侧,光线较为集中。位于都灵附近的暗淡灰斑便是被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高峰。
位于照片中底处的便是法国里昂,灯光也较为集中,彰显城市生活的活力。里昂与沿岸的一个小光点连接在一起,这个光点便是港口城市马赛。法国科西嘉岛出现在照片顶部附近,外形好似一个黑块,边缘镶嵌着一道光边。
2.三角州浮油
5月26日公布的一幅伪色照片,展现了像树根一样伸向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仍在持续的“深海地平线”泄油事故喷出的原油逼近海岸,似银一般闪亮。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一颗卫星搭载的热成像设备拍摄,深红色的为植被,浅蓝色的为海水。光滑的浮油表面充当了一面镜子,反射阳光并形成明亮的漩涡。宇航局表示左侧的暗色区域如何形成仍旧是一个未知数,可能由海水流动、盐分变化或者化学分散剂、有机物等物质所致。
3.星系气体喷流
画家的想象图,展现了一个星系中部出现的力量强大的气体喷射景象。这种喷射由绕轨道飞行的物质坠入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所致。与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距离越近,物质承受的引力就越大。其结果是,放射物向外喷出并在附近磁场影响下形成高速喷流。
一项新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能喷流均来自“逆行”黑洞。所谓“逆行”是指黑洞旋转方向与所在星系相反。研究报告作者指出逆向旋转让黑洞与在轨物质之间存在更大空间,进而让磁场拥有更大增长空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2月10日将一个穹顶观测台和“宁静”号节点舱送抵国际空间站,经过紧张的工作,穹顶观测台和“宁静”号节点舱都已安装完毕,而“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已脱离空间站启程返航。穹顶观测台可以让宇航员们看到地球全景、进行太空行走的同伴、靠近空间站的飞船以及宇宙天体。另外,它还是国际空间站的自动控制平台:里面的机组人员可以操纵机械臂遥控实施舱外活动,或协助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工作。
1. 穹顶舱
表面看来,美国宇航局似乎正尝试建造自己的“千年隼”号(《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一艘富有传奇色彩的宇宙飞船),可是,对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来说,这个新“太空舱”其实更像是前廊。在这张照片上,航天飞机驾驶员特里-沃迪斯(左)和国际空间站指令长杰弗里-威廉姆斯(右)正站在穹顶舱的前面。这个穹顶舱实际上是“奋进”号机组安装到国际空间站上的新太空舱的一部分。穹顶舱共有七扇窗户,于2月17日早晨首次全部打开,为宇航员们俯瞰撒哈拉沙漠提供了绝佳的角度。
2. 国际空间站上的“宁静”号
国际空间站的新穹顶舱安装在“宁静”号节点舱上,在这张摄于2月11日的照片中,“宁静”号节点舱正从“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储物舱移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预定位置。“宁静”号节点舱耗资3.8亿美元建造,为空间站的机组人员提供了更多空间,将放置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另外还包括“组合运作装载轴承外接阻尼跑步机”(简称COLBERT)。这台设备以美国喜剧明星斯蒂芬-科尔伯特的名字命名,虽然科尔伯特在新节点舱的命名活动中胜出,但美宇航局最终还是将其称为“宁静”号,以纪念阿波罗11号的着落地。在成功使“宁静”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以后,美宇航局宣布这个轨道实验室现已完成近90%的建设。
3. 打开国际空间站的“百叶窗”
2010年2月17日,美国宇航员尼古拉斯-帕特里克和罗伯特-贝恩肯试图从穹顶舱的七扇窗户上取下“百叶窗”。在持续近六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中,两名宇航员移除了隔热毯和螺栓,它们原本是用于在“奋进”号航天飞机2月8日发射期间保护“太空中最大的窗户”。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航天飞机任务专家凯瑟琳-希尔事后祝贺实施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向全世界掀开了飘窗上的帘子”。
4. 透过穹顶舱看阿尔及利亚
2010年2月17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透过穹顶舱拍摄了多张照片,而这张照片捕捉到阿尔及利亚海岸附近的地中海。同一天,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致电国际空间站机组和到访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让他们明白他“对美宇航局的承诺不会动摇”,并与一群小学生询问了几个有关太空飞行的问题。奥巴马在电话中表示:“国际空间站上正在进行的令人惊讶的工作,是人类智慧的证明,彰显了你们大家超凡的技能和勇气。”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则向奥巴马证实,他们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以及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指出,发生突变的致病细菌可能会成为人类探索深空的一个重大障碍。
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无论宇航员在航天器发射时多么健康,他们体内都有可能携带致病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葡萄状球菌。最新研究发现,在太空不停活动的带电粒子(即宇宙射线)会使得这些本易控制的细菌发生突变,从而繁殖的速度更快,毒性更强。与此同时,暴露于宇宙射线及长期的失重压力,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有利于疾病在体内扎根。
据本月刊登在《白血球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称,由于载人航天器上没有完备的医疗护理服务,疾病会严重阻碍人类探测火星甚至更远天体的努力。研究论文的作者之一、法国南锡大学免疫学家让-波尔·弗利帕特(Jean-Pol Frippiat)说:“如果宇航员在任务期间不能有效从事分析和研究,将他们大老远送上火星去干什么?”
在最新研究中,弗利帕特和同事对150多项有关太空飞行对人类、动物和病原体影响的研究做了细致分析。在地球上,由于磁场会令大多数带电粒子偏离,人类不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威胁。然而,身在太空,地球磁场的保护随之消失,宇宙射线一旦触及细胞内的DNA,便会引发变异。
重力的消失也不利于人体健康,因为失重状态会让组织只能在细胞内移动。免疫系统依赖于细胞间的互动,以保护人体免遭有害病原体的侵害,而在失重状态下,免疫系统变得尤为脆弱。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刚从太空返回的宇航员的白血球锁定并摧毁大肠杆菌的效率会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大肠杆菌会使人出现严重的痉挛、呕吐、腹泻等症状,肾脏和血细胞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免疫学家杰拉尔德·索尼菲尔德(Gerald Sonnenfeld)也认为,如何在长期太空之旅中保持宇航员的健康,是美宇航局和其他国家航天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说:“免疫系统问题有可能会成为长期航天飞行的一个障碍,必须对此展开认真研究。”索尼菲尔德没有参加最新研究。
索尼菲尔德同时指出,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的障碍。例如,研究人员称,利用维生素和化合物增强免疫系统能力,便是未来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前美宇航局宇航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免疫学家米莉·休斯-福尔福德(Millie Hughes-Fulford)说,另外,还可以通过缩减宇航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降低他们的健康风险。
据休斯-福尔福德介绍,美宇航局目前正在测试所谓的等离子体发动机,这可以大大缩短往返火星的时间,比如从现在的9个月减为3个月。据索尼菲尔德介绍,同宇航员健康有关的研究一度非常活跃,“但是,由于各国航天局看到短期太空飞行和赶赴空间站的长期飞行任务确实不会对宇航员健康带来太大问题,于是他们削减这方面的经费。我认为,既然美宇航局正考虑实施持续时间更长的航天飞行任务,宇航员健康问题定会重新受到关注。”(杨孝文)
今年是人类成功登月40周年,不过,至今仍有些人怀疑“阿波罗11号”登月是美国制造的一场骗局。然而,根据美宇航局探测器发回的最新照片显示,“阿波罗12号”飞船及其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足可证明美国人确曾登月。
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两位宇航员皮特·康拉德(Pete Conrad)和艾伦·宾(Alan Bean)双双踏上月球的表面,这时距“阿波罗11号”作为首个载人探月任务创造历史仅仅过去几个月时间。他们在上面停留了32个小时。
美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的高清摄像机日前拍到康拉德和宾在现称“勘测员坑”(Surveyor Crater)的地方边缘活动时留下的脚印。在新图中,有注解的箭头显示了“阿波罗12号”的零部件至今撒落在一个称为“暴风海洋”(Ocean of Storms)的广阔的月球熔岩平原。
没有注解的箭头指向康拉德和宾在“无畏”号登月舱下降段周围留下的脚印,两位宇航员离开“无畏”号登月舱,实施了两次太空行走。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中,康拉德和宾安装了“阿波罗月表实验包”(ALSEP),这个科学装置在之后的7年间不断向地球发回数据。
次日,他们二人又走向“Head”、“Bench”、“Sharp”等三个陨石坑,采集了岩石样本,沿途还拍了照片。“阿波罗12号”任务总共带回来超过70磅(约合32公斤)的月球样本,科学家利用它们去研究月球的历史和构成。
此外,“勘测员坑”周围的足迹是两位宇航员在回收无人驾驶“勘测员3号”(Surveyor 3)探测器的硬件时留下的。“勘测员3号”两年前在距“阿波罗12号”着陆地大约1500英尺(约合450米)的地方着陆。康拉德和宾将“勘测员3号”的部分零部件带回地球,以便美宇航局工程师可以研究科学设备长期暴露于月球环境下受到的影响。(孝文)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轨道实验室和建筑工地,16个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在一起,共同为人类在太空打造一个永久性前哨基地。虽然该站飘浮在距离地面大约240英里(约合390公里)的高处,但从2000年11日就已经开始有国际成员在上面居住了。他们用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步”号货运飞船,把宇航员及补给品送上空间站。参加这些任务的宇航员一般要在轨道里生活和工作大约6个月。
在轨道上的日子里,宇航员更多地展示人类是如何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机组成员已经知道了在太空饮食的难处,在太空中味觉的灵敏度会降低。他们还知道了在太空要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不会飘动的物体上才能安安稳稳地睡一觉。除此以外,机组成员还要在轨道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不断改进和扩建空间站,并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宇航员每天必须锻炼2小时,才能抵消微重力对骨骼和循环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空间站正在建设中
从1998年11月开始,空间站一直处于建设之中。当年该站的第一个组成部分——“黎明”号控制舱由俄罗斯的“质子”火箭送入轨道。2008年,欧洲航天局建造的耗资20亿美元的科学实验室——“哥伦布”实验舱安装到空间站上,从而使该站扩大到8个房间。
空间站的设计特点是安装在由十多个片段构成的一个大型桁架上的一系列圆筒状太空舱。“黎明”号太空舱主要用作储藏和外燃料箱。“星辰”号服务舱是机组成员的住处和该站上的很多生命支持系统的所在。空间站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并通过循环路线把热量释放到舱外,起到制冷作用。美国“命运”号实验舱作为一个飘浮的设施,用于进行材料、技术和其他实验。“哥伦布”实验舱主要用来进行生命科学、流体物理学和其他领域的实验。
对接口可以使更多飞船访问该站。“寻求”号气密舱为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太空行走提供了可能。“Canadarm2”号机械臂是空间站上的另一特色。加拿大研制的这个仪器是一个大型遥控机械臂,主要担任起重机的角色,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空间站的建设工作有可能会在2010年前完成。该站竣工后,将有6名机组成员在这个比普通五居室住宅还要大的空间里生活和工作。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冰机开启终极之旅抵达国际空间站,在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终极之旅中,该航天飞机不仅运送了一些高科技装置,还进行了一系列奇特的科学实验,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实验对象是两个蜘蛛、一群果蝇和无数微小的蛔虫等。
这些“动物宇航员”并非是宠物或者偷渡者,它们是奋进号航天飞机多项科学实验的重要参与者,一些科学实验是在航天飞机之外执行,而另一些科学实验则是在空间站内部观察长期效应。
最具影响力的科学项目是叫做“阿尔法磁分光计(AMS)”的大型天体物理学实验,将投资20亿美元的阿尔法磁分光计安装在轨道实验室是奋进号的主要任务。科学家希望这个巨大的仪器能成为一个高精度粒子探测器,揭开宇宙中一些奇特物质的神秘面纱,比如:暗物质和反物质。
蜘蛛和蛔虫
蜘蛛在零重力环境下如何编织蜘蛛网
在此期间,国际空间站已开始为期45天的蜘蛛和果蝇太空实验,生物学家开始研究这些节肢动物在零重力环境下的行为特征和发育状况,研究员对蜘蛛如何在零重力环境下编织蜘蛛网颇感兴趣。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蛔虫后代
蛔虫将帮助科学家揭开国际空间站光学显微镜的奇特实验想像,研究人员猜测高振动级将影响显微镜的操作,他们将使用该仪器观测蛔虫,以及其它有机生物,察看它们是否会出现此前猜测的结果。
通过一次偶然的巧合,一些蛔虫用于进行该实验,它们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进行科学实验的蛔虫后代。据悉,哥伦比亚号在返航地球时失事爆炸,导致7位宇航员丧生。
另一项著名实验是测试新型自动化导航技术,使航天器更容易地抵达和入坞国际空间站。奋进号航天飞机已装载该系统——猎户相对导航风险消减传感器测试系统(STORRM),这是首次太空测试应用。
大量的科学实验
宇航员表演“太空飞毯”
奋进号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许多科学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或者不久将进行,它们涉及诸多的学科和科学研究对象。其中一项实验是用药签擦拭宇航员皮肤,鼻子和喉咙,从而掌握细菌如何在空间站上栖息,并在将来某个时间导致人体感染。另一项实验则是宇航员将新生细菌放置在轨道实验室,观察它们如何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生存。
从本质上讲,奋进号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多数实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鼓励青少年对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求知探索。该航天飞机还将一些乐高积木玩具带到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将搭建简单的乐高积木模型,之后使用它们来演示科学概念,向青少年传授太空零重力效应。
另一项教育实验叫做“测试零重力”,像乐高积木实验一样,该实验在宇航员的指教下向青少年学生们教授了重力和失重状态之间的差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称,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实验涉及范围很广泛,还包括:滴眼药水;在天花板上表演俯卧撑;扳手腕;测试太空飞毯等。
据悉,此次太空任务是奋进号第25次进入太空,也是它的终极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之后它将与其它航天飞机退役。
让月球为地球供电: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采用机器人协助进行项目的建设
重返月球:根据计划,宇航员们将再次重返月球进行计划的实施。这张图像是1972年,美国宇航员在月面行走考察
人类能源的未来?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人们将沿着月球赤道建设一个绕月一周,宽达400公里的巨大太阳能发电设施,称为“月球环”。
本科学家欲修建月球环太阳能基地:可供全球使用
这听起来会不会让你感觉有点科幻的味道?将月亮用太阳能板包裹起来,并将它获取的能量传回地球,这些能量可以供应全世界所需。
但最近日本科学家们公布的一个计划让这一梦想朝着实现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们计划将月亮真正变成一个“水晶球”,遍布太阳能板,并且由机器人进行管理运作。
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如果得以实现,它将能产生1.3万万亿瓦特太阳能,并且连续不断。随后将这些能源通过激光或微波的方式传回地球上的接收站即可。
公布这项计划的是日本建筑业巨头:清水建筑株式会社的研究部,根据他们的设想,这项计划中将沿着月球的赤道修建长达6800英里(约合10900公里)的采光带。
这一采光带宽度约为248英里(约400公里),并将安装12英里(约合19.3公里)口径的巨型天线来向地球回传获取的能量。
经历东北大地震的创痛,以及随后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已经让日本不堪重负,他们急切地开始希望找到一种安全的替代能源。
但目前这一计划尚没有任何确定的实施时间表,而一旦实施,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
但清水建筑在其网站上宣称:“实现从对有限资源的节约利用,向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的无限制利用,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在网站上,他们还写道:“我们提出的太阳能利用计划称为“月亮环”,籍着这种创新性的设计,加上先进的太空技术,将让人类向着这一梦想迈出一大步。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将是获取绿色能源的终极选择,这将带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改善我们的生活。”
公司表示:“清水建筑提出月亮环计划,是为了全人类和地球的共同未来。”
他们还表示,这样的月球基地设计将克服地球上坏天气对发电量的影响,并能一并供应全世界的能源需求。
计划还呼吁宇航员们尽快安排重返月球,以便可以和机器人宇航员们协同工作,使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
日本的科学家们还提出,月面上的土壤可以被用来提炼水,制造水泥、氧气和陶瓷,从而支持工程的进展。同时,还必须沿着月球赤道修建一条环球铁路,以便进行项目的日常维护。
日本政界目前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在全国每一栋公共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在即将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首相菅直人将向各国领导人通报这一计划,即日本将继续使用核能,但是将不断加速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晨风)
猎户座号飞船是美国星座计划的一部分,肩负着运载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重任
当地时间5月24日,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表示,NASA决定以原猎户座号载人探测飞船的设计为基础,建造未来运载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
博尔登称:“因为我们在重型发射载具上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签下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合同,重新继续研发新型载人航天器。”
猎户座号飞船,跟大名鼎鼎的阿波罗号飞船一样,是美国星座计划的一部分,肩负着运载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的重任。
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停止了该计划,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仍致力于猎户座项目,研发多功能载人飞船(MPCV)。
据悉,多功能载人飞船将作为外太空探测飞船投入使用,负责承载宇航员进入太空,具备紧急中止飞行能力,支持宇航员的太空旅行,保证安全回归的自外太空返航速度。
新的太空飞船能承载4名宇航员,执行21天的太空任务,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太平洋降落。
NASA表示:“它在升空和返航期间的安全系数比以前的航天飞机将强上10倍。”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首批太空3D照片。
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内斯波利拍摄的3D照片主要是呈现空间站的日常生活,今年54岁的他经常从太空发布微博信息,自从他2010年12月抵达国际空间站担任一位飞行工程师之后,他的微博已有46000位关注者。
目前,他的微博内容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他在微博中发布了多张空间站拍摄的3D照片。近日之内内斯波利将返回地球,在过去6个月的空间站的值勤期间,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3D照片: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
在其中一张3D照片中,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另一张照片中,内斯波利在家人赠送的圣诞节礼物包围下显示出欣喜的表情。他说:“我希望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来到国际空间站,但就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我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太空零重力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每天我能接收到微博照片的200-500条回复信息,这些照片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D照片:内斯波利正在锻炼身体
据悉,这位意大利宇航员负责执行太空实验的放射性监控和测量,从而提高贮油柜的油回收。他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拍摄照片,其中包括:太空角度下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密西西比河流以英国全境照片,这些照片是首批从外太空拍摄的3D照片。
内斯波利说:“一旦我有空闲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我便会在空间站的7个窗口之间来回盘旋,寻找最佳拍摄时机。地球是非常美丽的,也是摄影师所拍摄最壮丽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