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光公园观景廊效果图

三河岛鸟瞰效果图.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小剧场话剧《花蕊夫人》于22日至2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小剧场话剧《花蕊夫人》于22日至2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人民网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黄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小剧场话剧《花蕊夫人》于22日至2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由我国著名戏剧作家郭启宏编剧,我国著名话剧导演任鸣执导。剧中,国际一级演员张艳秋,国家一级演员王继世,国家二级演员罗钧和国家二级演员马捷分别饰演花蕊、赵匡胤、赵光义和孟昶,老演员孟春江扮演赵普。
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有才有貌有情奇女子花蕊夫人和赵匡胤、赵光义以及孟昶之间的故事。她爱慕着旷世英雄、一代英主赵匡胤,却又不能完全拒绝赵光义的追求;她激起了赵光义的嫉妒之火,多次置自己于杀身惨祸之中,由于赵匡胤的庇护,她避免了多次的杀身之祸,却更加激起了赵光义的嫉妒。因为得不到花蕊的爱情,赵光义因爱生恨,借口花蕊是丧亡帝王基业的祸水,极力鼓动赵匡胤将其杀害。孟昶看着自己以前的宠妃陷身矛盾纠结之中,则只能徒叹奈何。因为得不到花蕊的真爱,嫉恨之下的赵光义,移恨花蕊的前主孟昶,借口孟昶腹泻,以毒酒鸩杀了孟昶,意使花蕊心伤。花蕊虽然做了城下之俘,卧榻玩偶,其实与孟昶情深意长。赵光义毒杀孟昶,其阴谋的确达到了刺伤花蕊的目的。花蕊这个善良而美貌的女人,虽然极尽所能在这三个男人尤其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周旋,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人生的悲剧:在一次陪伴赵匡胤射猎时,被妒火中烧的赵光义一箭射杀。将死之时,赵匡胤和赵光义才明白了花蕊的真正心态:她真心爱慕着赵匡胤,认为他是大英雄,真天子;同样她也敬慕赵光义,但却不能被赵光义以尤物贱视她的人格,更不能随便和赵光义苟合;她喜爱着孟昶的多才多艺,喜爱着他的文采风流,却恨其懦弱无能,治国无方,她以悲悯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孟昶这个前主,自己也无能为力阻止他的被杀,只能悲伤地看着前主死去。
对于排演这部戏,在郭启宏和任鸣看来,编剧和导演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用自己的观念和手法、理念诠释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以找到最适合现代人观赏的审美愉悦和心理诉求。
“写历史剧就像做衣服,”郭启宏认为,“用历史作材料,但要用创作者自己的、当代的剪裁方法,做给当代人穿。”说白了,其实就是古为今用,“旧瓶装新酒”,用现代人的观念诠释历史,观照历史,解剖贯串在历史中的人物。郭启宏对此有自己的解释:“翻开一部历史,古衣冠包裹着的是曾经的血肉之躯。现代人观念的新觉醒可以激活亡灵,从而呈现出一派妙趣横生的人性场景。史剧作家所追求所生发所张扬的,正是这个人性。”
基于这个理念,郭启宏力求在作品中表现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沉甸甸的情感。于是,他在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典型的戏剧情境:后蜀亡国之君孟昶和宠妃花蕊被掳掠到北宋京都汴梁之后,貌美如花,善解人意,有如依人小鸟一般的花蕊,在受降仪式上被在位的皇帝赵匡胤和储君赵光义两人同时看上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夹杂着阴谋和深刻情感的故事,在这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上演。
而正是这个形式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男女多角情爱的故事,在导演任鸣那里却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女人和三位皇帝的故事。这三位皇帝在剧中,一位是过去的皇帝,一位是现在的皇帝,一位是未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女人同时受到三位皇帝的爱慕是极其罕见的。而花蕊夫人对这三位皇帝的心态和情感正如剧作者说:‘一个是怜而爱之,一个敬而爱之,一个怨而爱之。’花蕊夫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花蕊那句台词:‘女人若能误国,误国必非男人。’是令人振聋发聩的,表达了‘红颜并不是祸水’这一深刻的主题。这么一个有才有貌有情奇女子的哀婉故事,是让人一咏三叹,久久回味的。”
在多重情境中,编导真实地展开了花蕊和赵匡胤、赵光义、孟昶的真实情感,不同性格和心理。正是这个多重矛盾纠结,构成了《花蕊夫人》精彩之“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花蕊夫人》可谓“戏”在内心。尽管剧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却极为复杂,人物心理和性格变化多端,作为主要演员的国家一级演员张艳秋、国家一级演员王继世、国家二级演员罗钧和国家二级演员马捷,在剧中分别扮演花蕊、赵匡胤、赵光义和孟昶,老演员孟春江扮演赵普,他们都准确把握了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心态和性格,恰到好处地将其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审美的愉悦。《花蕊夫人》的舞台美术设计为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王卫中,他的设计细腻精致而大器,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一种更为真实而精致的戏剧情境。
耀庐是民国大木材商简耀初的旧宅,三层洋楼设计,其中有满洲窗、罗马柱等中西合璧的设计。这里曾是地下党的秘密据点。
南华西的巷子里藏着许多历史故事。
本市唯一列入国家海岛名录,也是天津唯一的海岛——三河岛生态遗址公园已基本成型,该公园保留了岛上原有生态湿地,给鸟类及蟹类提供了生活乐园,也为今后登岛的游客提供了一处聆听百鸟争鸣的休闲场所。
保留原有湿地
四面景色各异
三河岛位于滨海新区北塘区域,地处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交汇入海处,面积3万平方米。
此处因留有清代炮台遗址,又称炮台岛。三河岛岛长270米,岛最宽处138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三河岛成为一座生态岛屿,岛上栖息了多种鸟类,成为观看自然风光和感受炮台风采的胜地。
三河岛的保护性改造工程,依托了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三角洲湿地风貌的资源优势,建设了鸟类栖息湿地和炮台历史遗址公园。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塘,三河岛特别规划了鸟类栖息湿地,规划面积为0.87公顷。在设计上对现已形成的湿地进行保护,引鸟入林,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使鸟类有一个安静的家。炮台遗址公园面积为2.03公顷,施工方利用现有资源,采用绿化栽植等工艺,将堤内河道打造成为亲水休闲、畅爽宜人、具有河口湿地的岛屿公园。
从三河岛东侧的码头登岛后,就可以欣赏到岛上的雕塑,也能观看彩虹桥、防潮闸等人工治理河流设施。沿岛上小径前行到北侧观景平台,可以远眺生态城,还能看到蓟运河、永定新河交汇入海的情景。三河岛的西侧是一大片湿地,是鸟类栖息的乐园,在这里可以观鸟。在南侧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永定新河南岸风光。岛上的大风车、展览馆以及古炮台遗址都是独具特色的景点。三河岛不仅可作为观潮、观海、观日出的好去处,同时也因其非同寻常的历史,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观光点。
岛上绿色环保
实现生态效益
据介绍,炮台遗址公园以及鸟类栖息湿地两大板块建设了古炮台遗址、古炮台残墙、眺望台、大风车等9处景点。古炮台遗址用围栏对现存清朝末年清军为抵抗八国联军进攻而修建的炮台遗址加以保护。古炮台残墙位于三河岛东南侧,记录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大风车景点将建造以风车为造型的功能建筑,建筑分为四层,首层为历史文化展厅,二层为休闲咖啡吧,三层和四层为观景瞭望台,可俯瞰岛内自然植被、鸟类及各处美景。
由于三河岛地处北塘河口处,岛上栽种的植物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在岛上生长的乡土树种,如刺槐、白蜡、山桃、金银木、山定子等。据悉,三河岛上的景点充分利用了风能、太阳能及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岛上的灯均选用太阳能照明灯、风光互补路灯、草坪灯等环保型灯具。此外,三河岛的给水系统是通过打深水井,利用风车动能抽水提供岛上水源。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网系统,并搜集雨水,未来可实现循环生态效益。
据新华社2月16日电河南登封市政府透露,嵩山少林寺将复建少林寺戒坛院。
登封市政府已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少林寺戒坛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少林寺在历史上是受戒活动比较著名的寺院,由于少林寺在唐代比较辉煌,鉴于此历史背景,戒坛设计将参照《戒坛图经》,按照唐朝戒坛建筑风格设计。
据介绍,《少林寺戒坛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少林戒坛院的建筑风格设计依据、规划位置、戒坛设计理念和依据等内容,该方案依照上级划定保护范围设计,在不破坏周围文物的前提下,以完善少林寺宗教功能为目的,考虑到传戒活动需要清静环境,兼顾戒坛院复建与法如塔保护相结合,戒坛院初步选址于法如塔附近。
专家讨论认为,由于少林寺戒坛原位置已不能确定,而传戒活动需要清净、庄严的环境,出于完善少林寺宗教功能的需要,戒坛也要起到对少林景区补充、完善的作用,戒坛选址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不影响少林寺的环境风貌,在保护少林寺的前提下确定少林寺戒坛的位置,开展戒坛复建工作。另外,少林寺戒坛院将考虑法如塔的保护,研究历史上存在戒坛建筑风格、受戒形式,兼顾少林寺的风格,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效果。
据史料记载,少林寺戒坛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火,此后很多年以来,少林寺并没有举行过大的受戒仪式,为恢复少林寺这一传统习俗,复建少林寺戒坛院,此次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组织编制了《少林寺戒坛设计方案》。方案中戒坛建筑风格为唐代建筑,规划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能够供千名以上僧人受戒。
此周立波,非彼周立波。今天的上海,知道说海派清口的周立波者多,知道写小说《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的已故作家周立波者少。以至于当市政协文史委公布“本市待保护名人故居目录”中有周立波故居时,被一些市民误会为说清口的周立波。
所以说,我们在注重保护名人故居或者历史建筑时,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建筑的外壳,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这个外壳里的内容。只有当人们真正认可了其内在的价值,才会重视其外在的遗存。一座有韵味的城市,并非只是建立在土地上,更是建立在许许多多精彩回忆中。
在此我首先曝光自己的无知。说实话,如果不是崔永元在清口周立波的婚礼上提及作家周立波,我也几乎忘记了。但是我记得《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这两部名作。这就好像我时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演员的脸非常熟悉,知道他们是出色、资深的演员,但是我说不出他们的名字。这样的演员往往是不善于炒作而只善于演戏的。我只记得他们的作品,而不记得他们的名字。而有的演员,我只知道他们名字,知道他们的绯闻,却不知道他们的作品。
像这种名字隐退于作品之后的人,更需要我们去向公众介绍。我大致看了“本市待保护名人故居目录”,其中有一些“名人”的名字,才疏学浅如我还一时反应不过来。可见,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当然,凡事不可极端。历史名人未必都要成为永久的名人。有些名人对历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比较久远,人们过了数千年还记得他们。而有的名人只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作用和影响,过后大多数人就把他遗忘了。能够在短暂时间产生过积极作用和影响,已经很不容易了,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但除非专业人士,一般公众没有必要记住人类历史上这么多的“名头”,否则数千年的历史会成为巨大的负担。而那些名人故居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他们。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人没有“故居”却依然把名字深深铭刻在后人心中,那真的厉害!
2月10日凌晨,颐和园东北角一段长约6米、建于光绪年间的围墙突然倒塌。事发后,颐和园方面已经用围挡圈住倒塌部分并展开维修。昨天下午,颐和园相关负责人称,事故原因系多年雨水冲刷,加上过往车辆振动加速墙体老化所致。
该段墙体位于颐和园路往西拐弯的丁字路口处,通往颐和园公交总站,因此过往车辆较多。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坍塌的围墙已经被高约六七米的铁皮围挡住,内侧则用木制脚手架支撑好。围挡内随处可见灰色的泥土和石块,围挡外侧设置了红色的夜间警示灯,并标注有“施工请注意”等字样。
颐和园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颐和园外围园墙为黄褐色虎皮石砌筑,长约7.9公里。北面园墙建于清乾隆时期,东、南、西三面园墙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光绪三十一年,发生正阳门火车站爆炸事件,慈禧太后出于安全考虑,命大臣将颐和园园墙加高了一米多。由于园墙为土石垒造,经常坍塌,新中国成立以来,颐和园一直对园墙进行修缮。1950年修复倒塌大墙75丈。1956年大规模整修园墙,之后定期零修、零星整修。1976年修复地震倒塌大墙2780延长米。1981年重建西南园墙。1992年修缮东堤南段沿线围墙1152米。颐和园园墙历史年代久远,虽然进行保养性修缮,但并未进行系统性整修。2010年4月,颐和园已将“园墙及驳岸整修工程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明清建筑颐和园"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
该段坍塌的墙体是光绪时期的老墙,虎皮石掺灰泥做法,至今慈禧太后要求增高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至于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颐和园方面认为,墙体为掺灰泥做法,本身强度低,且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渗入、冻胀,导致墙体内部空鼓,结构疏松。加之该部分墙体位于马路边,没有绿化缓冲带,受到过往车辆振动的影响较大,才导致发生了这一事故。
颐和园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事发后,他们立即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大墙坍塌应急抢修工作,预计抢修工程2月底完工。
记者追访
市公园管理中心已登记
昨天,颐和园的上级管理单位市公园管理中心介绍称,公园的园墙也是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和历史见证。市内众多历史名园多位于市区内部,人流密度大,各种外界因素对公园内外产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北京的名城文化,给北京留下足够的原味景观。
该中心工作人员还介绍称,去年北海公园发生围墙坍塌事故后,中心在各大历史名园展开旧体院墙的勘察测量工作。目前颐和园围墙坍塌事故他们已进行了登记。而在完成勘察测量工作后,他们将连同文物部门及相关地区单位,着手开展历史名园整体景观保护工作,“会有完善的保护和维修计划”。
作者:彭科峰
中新社长春2月12日电 (张天虎 李彦国)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吉林省十届四次会议上,吉林省政协委员施立学呼吁加强对濒临失传的满族文化的保护,抢救范家满族四合院等满族遗址,珍视这份难能可贵的满族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满族是唯一两度建立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文化的渊源肃慎文化当时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施立学表示,遗憾的是,如今满族文化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保护满族文化遗产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对现存满族遗址、村落的发掘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现象。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的范家大院,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建筑四合院。据了解,晚清时,范家主人范仁德、范树仁均为读书人,范家后人今多寓居海外,大院南山现存一座年代待考的儒林郞石碑。这所满族四合院,曾先后做过乡村小学和敬老院,多次易主,如今院主为刘国忠,2007年花十几万元人民币买下此院,但并无利用,今已无力支撑。
施立学介绍,范家满族四合院占地2800平方米,属于四合院中最为宽阔的一类。门楣与屋脊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今仍清晰可读。范家大院不啻为一所小型的民居建筑博物馆,就其规模与形制,均为吉林省现存为数不多的满族四合院。
“研究与保护范家大院无论对历史还是将来,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施立学表示,此地毗邻清康熙年间始建的柳条边,可辟范家大院为满族民居或柳条边文化展览馆,并可整合附近的儒林郞碑,作为伊通满族文化旅游路线中的一个独特景点。(完)
图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图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与法国亨利王子
据新华社2月10日专电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创作的一幅抽象派油画作品眼下正在丹麦一家拍卖行网站上拍卖,拍卖行为这幅画作估价30万到35万丹麦克朗(约合5.47万到6.38万美元)。
这幅画名为《Composition》,尺寸为70厘米×70厘米,是女王1988年到1990年期间完成的。作品色调以蓝色和棕色为主,为抽象派风格。此次拍卖预计于3月7日截止。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生于1940年4月16日,是前国王腓特烈九世的长女。她1972年1月登基,是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女王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求学。她一向以平易近人和多才多艺享誉北欧各国,深受丹麦人民爱戴。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2月10日凌晨,颐和园东北角一段长约6米、建于光绪年间的围墙突然倒塌。事发后,颐和园方面已经用围挡圈住倒塌部分并展开维修。昨天下午,颐和园相关负责人称,事故原因系多年雨水冲刷,加上过往车辆振动加速墙体老化所致。
该段墙体位于颐和园路往西拐弯的丁字路口处,通往颐和园公交总站,因此过往车辆较多。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坍塌的围墙已经被高约六七米的铁皮围挡住,内侧则用木制脚手架支撑好。围挡内随处可见灰色的泥土和石块,围挡外侧设置了红色的夜间警示灯,并标注有“施工请注意”等字样。
颐和园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颐和园外围园墙为黄褐色虎皮石砌筑,长约7.9公里。北面园墙建于清乾隆时期,东、南、西三面园墙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光绪三十一年,发生正阳门火车站爆炸事件,慈禧太后出于安全考虑,命大臣将颐和园园墙加高了一米多。由于园墙为土石垒造,经常坍塌,新中国成立以来,颐和园一直对园墙进行修缮。1950年修复倒塌大墙75丈。1956年大规模整修园墙,之后定期零修、零星整修。1976年修复地震倒塌大墙2780延长米。1981年重建西南园墙。1992年修缮东堤南段沿线围墙1152米。颐和园园墙历史年代久远,虽然进行保养性修缮,但并未进行系统性整修。2010年4月,颐和园已将“园墙及驳岸整修工程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明清建筑——颐和园‘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
该段坍塌的墙体是光绪时期的老墙,虎皮石掺灰泥做法,至今慈禧太后要求增高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至于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颐和园方面认为,墙体为掺灰泥做法,本身强度低,且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渗入、冻胀,导致墙体内部空鼓,结构疏松。加之该部分墙体位于马路边,没有绿化缓冲带,受到过往车辆振动的影响较大,才导致发生了这一事故。
颐和园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事发后,他们立即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大墙坍塌应急抢修工作,预计抢修工程2月底完工。
■记者追访
市公园管理中心已登记
昨天,颐和园的上级管理单位——市公园管理中心介绍称,公园的园墙也是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和历史见证。市内众多历史名园多位于市区内部,人流密度大,各种外界因素对公园内外产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北京的名城文化,给北京留下足够的原味景观。
该中心工作人员还介绍称,去年北海公园发生围墙坍塌事故后,中心在各大历史名园展开旧体院墙的勘察测量工作。目前颐和园围墙坍塌事故他们已进行了登记。而在完成勘察测量工作后,他们将连同文物部门及相关地区单位,着手开展历史名园整体景观保护工作,“会有完善的保护和维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