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 ——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 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蜘蛛侠)
木星:大红斑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风暴相当于“卡特琳娜”飓风的10万倍,同时,这场猛烈的飓风并不会持续数日,而是数百年。木星大红斑最早发现于1655年,其颜色与化学物质磷十分接近。
太阳:美丽而危险的耀斑
随着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其表面出现的耀斑呈现出炽热的火舌,在美丽的外表下却潜在着危险,太阳耀斑会对地球通讯卫星产生严重干扰,破坏地面通讯网络系统。
月球: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的足迹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花费了200多亿美元派遣宇航员登陆月球,这一费用相当于现今的数万亿美元。但是美国宇航局却并未拍摄到最壮观、最 具历史性的一幕——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壮(Neil Armstrong)的照片,但拍摄到第二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
火星:北极附近的陨坑部分覆盖冰水
你是否想看看火星的真实面目?或许它的一些陨坑像镜子一样,部分覆盖着冰水物质。火星比地球略小一些,其形成之后温度骤降的时期要早于地球,因 此火星生命很可能早于地球生命,它们很可能以陨石的形式抵达地球。许多地面上发现的陨石来源于火星,一些微生物可能存在于陨石内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抵 达地球。
木星卫星:木卫二
在木卫二彩色表面之下可能蕴藏着大量的水体,或许这里拥有太阳系最大的海洋。木卫二是一颗神秘的卫星,科学家猜测在未知的神秘地下海洋中或许孕育着生命,它们在完全黑暗的海洋中流动,由地下火山喷口提供热量。
木星卫星:木卫一
木卫一被称为木星的“比萨卫星”,这颗炽热卫星的热量产生原理与人们反复挤压橡皮球的原理一样,木星引力作用导致木卫一被“挤压”。
天王星:有趣的命名由来
1781年,德国音乐家威廉姆-赫胥尔(William Herschel)在自家花园里观测发现一颗新的行星,便对其命名为“乔治”。然而,法国人对此十分反对,这颗行星的名称与英国国王乔三世同名。最终,德国人采取折中方法,将这颗行星命名为“天王星”。
火星:奥林帕斯山
火星拥有太阳系最雄伟壮观的山脉,像是奥林帕斯山脉(Olympus Mons)。该山脉大小相当于意大利面积,其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3倍。奥林帕斯山脉有一个熔岩形成的陨坑,叫做“caldera”,直径大概为70公里,陨坑边缘高达3千米。
(蜘蛛侠)
1.终结者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只是出于防御目的设计的,而非用于战争或者手术室。它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只有手臂可以借助绳子的拉力而左右运动。这一特殊的模型在世界各地被陈列展出。
2.机关炮
为了增强传统加农炮的火力,达芬奇设计了这款创新的车载12管机关炮。虽然不能实现速射,但是这个设计封装了一个灵敏的瞄准和精巧的装填装置。借助拓宽火力范围并减少可能的失误,扇形设计使得它可以有效地打击大规模的敌人。
3.集束炸弹
为了使轰炸更具杀伤力,达芬奇也设计了大型的武器,它由圆形炮弹、铁制装置以及一个柔韧的套管组成。一旦发射,这种炸弹就会爆炸成许多碎片,它们的威力要比单个的大炮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4.镰刀战车
与装甲坦克相似,受古典时期的类似武器的启发,达芬奇设计了用旋转镰刀武装的镰刀战车。这架战车,利用它可怕的旋转刀片,切断任何试图靠近它的物体,让它们流血而无助的躺在地上。
5.轰炸机
这种轰炸机配有16发大炮,最有意思的是,机器的中心有一对机械操纵杆和齿轮。
但是,现 有的大多数步行机器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双腿僵硬的金属怪物,距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美国佛蒙特大学科学家约什·邦加尔德近日对现有的多款著名步行机 器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一种计算机模拟系统,系统显示机器人也可以像动物进化一样逐渐学会更好地步行。
1. 虚拟机器人原型
通过模拟系统,邦加尔德创作出一种虚拟机器人,这种虚拟机器人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形状。最初,这种机器人身体像蛇一样,没有腿,靠腹 部运动。邦加尔德的模拟系统根据机器人脊骨的每一个片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运动算法。如果某种算法能够成功地让机器人更接近目标,就会被应用于下一个片断。 如果不成功,则被舍弃。在每个片断中,成功的算法还将会随着片断的轻微修正进行验证。当各种不同算法分别成功地适应各脊骨片断的运动时,机器人就已进化出 有效的运动模式。
腹部运动功能进化成功后,邦加尔德开始为机器人增加腿部。随着腿部的缓慢“生长”,模拟系统中的虚拟机器人的腿部运动开始从滑行到步行进化。邦 加尔德介绍说,“缓慢生长的腿部使得算法(控制器)以机器人的语言去处理一个问题,即首先能够摆动,然后再实现平衡。这种步行控制器与我们以前看到的有所 不同。”这样它就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快地行走,并最终掌握了更加自然的步法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很难让机器人改变它们的身体或让其腿部生长,但邦加尔德利用乐高机器人研制出一个概念验证版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拥有一个简单 的脊骨和四条腿。最初,一个额外的支柱帮助四条腿像蜥蜴一样向外伸展,然而逐渐将它们收拢,最终机器人可以用腿站立起来。邦加尔德表示,这一原型显示,真 实的机器人也可以利用相似的过程进化出有效的步法。
2. “大狗”运输机器人
无论是两条腿还是四条腿,步行机器人肯定比那些轮式机器人或非移动机器人更像动物。因此,步行机器人更容易融入人类的生活,它们也看起来更可爱,更酷。不过,科学家们研究机器人的腿部运动机制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可爱,而是为了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邦加尔德表示,“有腿机器肯定比那些轮式机器更擅长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军方能够慷慨斥资数百万美元资助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 “大狗”运输机器人的原因。“大狗”是一种动力平衡四足机器人,载重能力达300磅(约合136公斤),可以通过泥泞、雪地、冰面、煤渣等路面。“大狗” 的四条腿如此逼真,让一些人心里不安。即使在受到大力推挤的情况下,“大狗”仍然可以稳稳站立。邦加尔德的模拟机器人也显示出相似的稳定性。
3. “漫游者”机器人
征服崎岖山路并不是研制有腿步行机器人的唯一目的。事实证明,步行机器人也适合长途旅行。垂直的腿部(相对的则是像蜥蜴一样向外伸出的水平腿 部)可以像钟摆一样前后摆动,有助于向前迈进。像人类一样,机器人的这种运动几乎不需要耗费能量。邦加尔德表示,“这种方式能效很高,这也是两足性进化的 原因之一。我们人类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走很长的路程。”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制的步行机器人“漫游者”去年以14.3英里(约合23公里)的距离打破了机器人的步行记录。“漫游者”尽管有四条腿,但从 技术上讲它属于两足机器人,因为它的腿是成对工作的。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介绍说,“漫游者”的步法也许并不优雅,但它走2万步所花掉的电费仅为1美分。
4. “火焰”机器人
此前,步行机器人吸引人们的目光并非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新奇,原因在于它们更难设计。事实上,研制一个成功的步行机器人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设 计方案。自上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被动动力学”或“无动力运动”。航空工程师泰德-麦克吉尔所研制的两足机器人非常逼真,它可以 不用任何发动机,就可以走下斜坡。
荷兰德尔福特科技大学生物机器人实验室在这一领域更进一步,他们研制出的机器人要么是无动力的,要么是采用无动力运动的方式。就像人类行走时腿 部利用自己的动力自然摆动一样,这些机器人行走得更加自然,而且将动力自然地融合到步法之中。这些步行方式中持续变化的动力学对于机器人设计者来说是一大 挑战。他们必须要把生物学灵感更好地融入到机器人控制系统中。
德尔福特科技大学研制的“火焰”机器人的臀部、膝盖和踝骨中采用了弹性机制,这就意味着每个发动机和相关的关节之间都有一个弹簧,而不是发动机与关节直接相连。“火焰”机器人参研者之一马丁-维塞解释说,“这种方式吸收了足部踩踢地面时产生的冲击力。”
LG电子模特在上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2011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1)”上介绍将用于“Optimus 3D”的屏幕
本月14日,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1)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据大会相关报道透露,作为全球领先的手机生产商,韩国LG电子将在本次通信大会上,发布一款支持3D视频的重放与录制的新型智能手机。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款智能手机暂称Optimus 3D,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屏幕为4.3英寸,无需眼镜也可以在30到50厘米远处用裸眼欣赏3D视频。另外,消费者在不同角度看屏幕能看到不同的影像,使画面呈现立体感。
据悉,这一手机屏幕是由LG Display负责生产。利用设置在背面的摄像头可拍摄3D照片和视频,同时具有通过网络传输3D信息的功能。LG电子计划在2011年下半年向全世界推出这款手机,但科学网得到的消息是,三星电子也正在研发3D智能手机。
而三星电子为避免3D智能手机与同样属于高价产品的Galaxy S后续产品形成竞争格局,计划在下半年推出3D智能手机。无独有偶,据SEANET、Into Mobile等海外IT网站最近报道说,苹果也要求合作公司研发用于下一代iPhone的3D屏幕。
目前的主流3D技术还离不开特制的眼镜,这对于体验立体的视觉体验无疑会打一折扣。因此IT业内人士分析认为:“3D智能手机的屏幕小,只有一个人看,因此比电视更容易引入无需眼镜的3D技术,从今年开始将比3D电视更快普及。”
(亚高)
俄罗斯一只松鼠和一个狗塑像交朋友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如同人类一样,动物之间也存在友谊,友谊的界限是那么宽广,即便是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会互相产生好感,甚至种类都不是什么问题——俄罗斯的一只松鼠就和一个狗的塑像交起了朋友。
这只活泼的啮齿动物围着它一动不动的狗伙伴团团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活泼的啮齿动物围着它一动不动的狗伙伴团团转,丝毫不介意这只狗只是一个装饰品。这对奇特伙伴在莫斯科一个家庭花园中相处的一瞬,被这家的主人很好的抓拍展现出来。
松鼠非常痴迷的在狗的周围跳来跳去
房主说:“这只松鼠非常痴迷的在那只狗的周围跳来跳去,有时候直接跳到了雕像前和这只狗面对面,像是在期待着它做出什么反应一样,甚至一度去吻雕像的脸颊。虽然这个雕像比它大了约五倍,不过也许因为有着相类似的棕色外形颜色,使松鼠感到了熟悉的感觉。”友好的松鼠如同炫耀杂技技巧般的跳上了雕像顶部,把头伸进了它这位好朋友的嘴里。
松鼠这个样子好像在去吻雕像
红松鼠之前在欧亚大陆很常见,但近些年由于灰松鼠的原因,其数量大幅减少。灰松鼠的个头比红松鼠大,且身体强壮,在弱肉强食的森林中,灰松鼠没过多久就成了树上“主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就曾呼吁全体英国人为保护本土的红松鼠而战,因为外来灰松鼠的侵入已使得当地红松鼠的数量急剧减少。
松鼠如同炫耀杂技技巧般的跳上了雕像顶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汪峰
图为旭日阳刚
本报讯 据《天府早报》报道,旭日阳刚由于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网络,并作为兔年央视春晚舞台的草根力量。但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黎冬透露,前天下午他收到了《春天里》原唱者汪峰方面打来的电话,被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对于这样的结果,黎冬表示“尊重他们的意见”,但同时也希望事件能有所转机。但汪峰的助理小涛表示对此事暂不回应。
王旭和刘刚组成的旭日阳刚组合,凭翻唱《春天里》红透网络。春晚过后,旭日阳刚名气一路飙升,由此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商演身价水涨船高。当被问及旭日阳刚的商演价格是否达到网上传言的3万至5万元时,黎冬毫不避讳地表示“确实有这个价”。
春晚成名后,旭日阳刚是否会放下工作全力向音乐界进军?黎冬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刘刚一开始就是全身心地在做音乐,即使在他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音乐梦想,至于在医药公司做库管的王旭,目前也有这样的打算。”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旭日阳刚需要创作更多原创作品:“今后不太好翻唱汪峰的歌了,做原创对于艺人来说也有好处。”
前天14时30分左右,黎冬接到了汪峰方面打来的电话,“对方明确表示,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了,估计汪峰的其他歌曲也都不能演唱了。”黎冬坦言:“他们会翻唱一些可以使用的歌曲,包括歌手川子的一首歌曲,今后也会唱一些原创歌曲。” 段祯
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大量冰河时代的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
1.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
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去年11月6日,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一个冰河时代的野牛头骨。发掘小组成员、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馆长基尔克-约翰逊在声明中说:“我想,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比这块骨头更酷的化石了。”
据该博物馆介绍,野牛头骨是最近在这一地点发现的大量冰河时代的动物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动物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由于冬季来临,发掘工作暂停,科学家目前正在对迄今为止发现的600件化石中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化石至少有13万年的历史。
2.猛犸幼儿
猛犸幼儿(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是科学家发掘出的一只年轻的哥伦比亚猛犸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在科罗拉多发现的“化石珍宝”是猛犸和乳齿象化石在美国被一起发现的少数几个案例之一,而在科罗拉多,只发现这一起。
虽然这两种古代大象的近亲看上去很像,但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乳齿象比猛犸小,獠牙更直,以树和灌木为食。猛犸比现代的大象还要大,主要为草为食。这两种大型动物都在约12800年前灭绝了。
发掘小组成员埃利亚斯在声明中说:“像这样的地点非常罕见。发现时间跨度长达100000年的骨头多达数百件,这是一生都不容易遇到的机会。”
3.有待处理的化石
有待处理的化石(图片提供: 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在这个冰河时代地点发现的化石摆放在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里。这些化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是在高海拔地点发现的,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众多的动物、植物和昆虫在那里堆积。
密歇根州立大学乳齿象研究专家丹尼尔-费舍尔表示,在冰河时代的化石记录中,高海拔地点一向很少。他在声明中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高海拔的环境可能孕育了不同的社区或有不同的演变故事,可是,由于代表它们的化石发现得极少,所以没人敢肯定这样的观点一定正确。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看一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的机会。”
4.清洗化石
清洗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博物馆收藏助理卡罗尔-路金正在清洗一头冰河时代的鹿的颌骨。这块化石也是在科罗拉多的这个地点发现的。除了发现了大型动物化石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冰河时代的种子、花粉、碳化的树叶以及蜗牛化石。
5.标志性的发现
标志性的发现(图片提供:Paul Carrara, USGS)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科学家从科罗拉多的这个发掘地点出土了一根乳齿象象牙。这些冰河时代的珍贵化石是科罗拉多州最重要的发现。丹佛博物馆馆长约翰逊表示:“这些化石不仅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理解落基山冰河时代的生命,它们还将永远成为‘科罗拉多之子’的代表。”
6.清洗大型动物化石
清洗大型动物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去年11月,博物馆志愿者正在丹佛博物馆古生物实验室清洗一块乳齿象的头骨。由于在发掘过程中,这些骨头被弄湿,现在要让它们变干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化石干得过快,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破裂。
7.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
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在这张于11月6日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科罗拉多发掘地点埋有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据丹佛博物馆介绍,在这个地点发现的化石保存得极好,从一些化石中发现古代的DNA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孝文)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步!近日,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类祖先放弃树居生活在陆地行走的时期始于3百万年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一对正在交配的刺猬
一对倭黑猩猩正在交配。倭黑猩猩最臭名昭著之处在于,它们只要看到机会,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进行性行为
交配中的苍蝇
狐狸在交配后,雄性往往会采取各种奇异的策略让雌性远离其他雄性
兔子通过性行为来刺激排卵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一场另类的科普展览。这场名为“性的本质”的展览,通过大量精彩生动的视频、图片和标本向观众展现了动物王国中奇特、怪异的性行为。
“性的本质”展览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场专门针对成人的科普展,只面向16周岁以上的观众。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该展览,观众将不仅仅惊讶于动物们奇特的生殖器官,还对它们性行为的方式和策略感到不可思议。
动物的生殖功能和性行为也许是一种本能,同时许多方面也相当奇特。这些奇特的现象都可通过展览找到相应的证据。比如,藤壶类动物的阴茎是它们自 身身体的30倍长。雄蛇的生殖器官带有分叉,这样就可以避开雌蛇的尾部,从而可以从雌蛇的任一侧插入体内。蓝鹩莺的睾丸重量占其体重的四分之一。再比如, 孔雀开屏确实很美丽、很壮观。不过,它们那两米多长的尾部也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严重影响它们身体的灵活性,在遇到捕食者突袭时往往成为逃命的最大障碍。但 是,孔雀开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吸引异性,这不仅仅是为了美丽,还是为了向异性展示自己的健康。在公鸡身上,鸡冠是体现雄性激素分泌多少的重要器官,也是公 鸡最显著的第二性征之一。
这只银背大猩猩从1947年起一直生活于伦敦动物园,直到1978年去世。凭借其强壮的身体它一直是该动物园中雌性同类的最爱
鹿角不仅仅是一种助攻武器,还是雄鹿成熟的标志之一,它代表了“能量和资源”的数量,是向雌鹿展现自己身体健康和基因质量的工具
鹿角虫也拥有类似的策略
展览通过视频介绍了野牛的性行为
正在交配的乌龟
一只雄性大眼斑雉正在展示其美丽的尾部羽毛,它的尾部羽毛长达1米左右。达尔文曾经深入研究过这种动物,并将其作为“雌雄淘汰”理论的证据之一
通过展览可以发现,哺乳动物世界也存在着许多奇异的性行为方式。比如,成年雄性驼鹿那巨大的鹿角不仅仅是一种助攻武器,还是雄鹿成熟的标志之一,它代表了“能量和资源”的数量,是向雌鹿展现自己身体健康和基因质量的工具。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向观众介绍了哺乳动物体积大小的差异在生殖方面的影响。如果一只雄性动物占有明显的统治地位,那么它的生殖工具并不需要特别强大。比如,伦敦动物园中一只成年雄性银背大猩猩,凭借其强壮的身体它成为该动物园中雌性同类的最爱,并一直维持到它去世。尽管它的阴茎在勃起时仍不足3厘米长,但这并不影响它妻妾成群,而且根本不需要竞争。
据昆虫学家介绍,在节肢类动物中,一些成年雄性蜘蛛根本没有阴茎。相反,它们会生成一种精液网,将它们的精子存放于网上。然后,用身体前端的一对触须提取精液,再寻找雌性蜘蛛交配并将精液传送到雌性体内。
总之,在自然界中动物们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殖方式,许多动物采用与人类完全不同的生殖策略,这些策略和行为往往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过。“性的本质”展览向观众展现了动物王国中各种奇特、怪异的性行为和生殖策略。展览从2011年2月11日起一直延续到10月2日。(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