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7日消息,昨日下午中国环保部公布了2月16日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在120座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中,有23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优,89座质量为良,有8座城市轻微污染。首都北京昨日属于“轻微污染”,但污染指数为2月份最高,而上海、广州等地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优”。
此前受雨雪天气的影响,北京曾经在12日和14日时空气质量达到了优,但是随着天气的转暖和上班外出人员的增多,北京的空气质量也随着变回“正常”,在16日污染指数达到了146,是2月份以来污染指数最高的一天,此前北京在2月4日(污染指数111)和2月8日(污染指数120)为轻微污染。
在16日空气质量最佳的是南宁空气指数仅为19,而海口、三亚、桂林等地的天气也一直不错,上海的空气质量为38也跻身前10行列。绵阳作为西南地区的排头兵一直比较稳定,多次位列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前十名。(科学网-kexue.com 米蓝色)
序号
|
城市
|
日期
|
污染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级别
|
空气质量状况
|
1
|
北京
|
2011-02-16
|
14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Ⅲ1
|
轻微污染
|
2
|
天津
|
2011-02-16
|
72
|
二氧化硫
|
Ⅱ
|
良
|
3
|
石家庄
|
2011-02-16
|
70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4
|
太原
|
2011-02-16
|
90
|
二氧化硫
|
Ⅱ
|
良
|
5
|
呼和浩特
|
2011-02-16
|
80
|
二氧化硫
|
Ⅱ
|
良
|
6
|
沈阳
|
2011-02-16
|
87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7
|
长春
|
2011-02-16
|
9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8
|
哈尔滨
|
2011-02-16
|
91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9
|
上海
|
2011-02-16
|
38
|
--
|
Ⅰ
|
优
|
10
|
南京
|
2011-02-16
|
60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1
|
杭州
|
2011-02-16
|
5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2
|
合肥
|
2011-02-16
|
78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3
|
福州
|
2011-02-16
|
43
|
--
|
Ⅰ
|
优
|
14
|
南昌
|
2011-02-16
|
58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5
|
济南
|
2011-02-16
|
81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6
|
郑州
|
2011-02-16
|
69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7
|
武汉
|
2011-02-16
|
6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8
|
长沙
|
2011-02-16
|
53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19
|
广州
|
2011-02-16
|
37
|
--
|
Ⅰ
|
优
|
20
|
深圳
|
2011-02-16
|
50
|
--
|
Ⅰ
|
优
|
21
|
南宁
|
2011-02-16
|
19
|
--
|
Ⅰ
|
优
|
22
|
海口
|
2011-02-16
|
22
|
--
|
Ⅰ
|
优
|
23
|
成都
|
2011-02-16
|
84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24
|
重庆
|
2011-02-16
|
62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25
|
贵阳
|
2011-02-16
|
51
|
二氧化硫
|
Ⅱ
|
良
|
26
|
昆明
|
2011-02-16
|
48
|
--
|
Ⅰ
|
优
|
27
|
拉萨
|
2011-02-16
|
41
|
--
|
Ⅰ
|
优
|
28
|
西安
|
2011-02-16
|
100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29
|
兰州
|
2011-02-16
|
102
|
可吸入颗粒物
|
Ⅲ1
|
轻微污染
|
30
|
银川
|
2011-02-16
|
96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31
|
西宁
|
2011-02-16
|
97
|
可吸入颗粒物
|
Ⅱ
|
良
|
32
|
乌鲁木齐
|
2011-02-16
|
125
|
可吸入颗粒物
|
Ⅲ1
|
轻微污染
|
长江武穴江段出现两只江豚
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
一网友在长江武穴江段边游玩时,突然看到两只疑似江豚的动物,当即拍下。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定其拍到的确实是野生江豚,这在省内除石首保护区外,实属罕见。
2月14日上午,网友“拾光映影”突然看到两个黑黑的“家伙”在江面嬉戏,“偶尔从水里露出水面但时间非常短,并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像羊叫的声 音。”据介绍,当时这两个“黑家伙”附近正好有一艘大船经过。昨日下午,记者将网友拍到的照片(见图)发给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白鳍豚和江豚保 护和研究工作的郝玉江博士,郝博士一看到照片就表示,网友拍到的就是江豚。郝博士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省内长江江段考察野生江豚,除了石首保护区外,5年 内没有发现过野生江豚的身影,特别是两只一起出现更是多年罕见。郝博士还称,这两只江豚露出江面,很有可能是经过船只影响了它们正常的生活,它们才不得已露面。
[新闻链接]
江豚少于大熊猫
长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亚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2006年,我国联合7个国 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为1200多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目前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数量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10多年后,野 生江豚将灭绝。(赵家新)
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新生的小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破解非洲象群的语言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大象们吼叫的声音是十分高亢的,以前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便是大象的唯一"语言"。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大象也有低声密语的时候,而这种密语是我们人类无法听到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破解大象“私密”的叫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并听不到这些声音。为了了解更多大象亚音频叫声,圣地亚哥(San Diego)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在8只雌象的颈部安置了高灵敏麦克风和一个GPS跟踪系统。这两种设备能让研究人员将大象发出的声音与其行为相联系,从而获 取其语言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怀孕的母象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让象群中的其他大象开始干活。研究人员还猜测有的声音是让大象们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动物,还有环绕新生小象以保护它的安全。大象亚音频叫声还能够解释大象们是如何远距离合作,以及制造“浪漫”。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分娩前很短的时间内会进行低频交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母象每四年都会有四天特殊时期,在这个期间母象会发出亚音频求爱的叫声。这种叫声会持续几秒,即使身处茫茫草原两英里之远,公象们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除此之外,大象们还会发出隆隆声与其他大象打秘语。
这次研究由安德森(Matt Anderson)博士带领的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些叫声,破解动物之间的秘语。在之前的十周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周都要花上24小时的时间记录大象的声音,然后再结合对大象行为的观察以及GPS数据来分析出这些声音的含义。该研究队计划建立一个大象声音库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安德森博士是圣地亚哥动物园行为生物学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十分有权威性。他认为,大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表, 并且这个词汇表中内容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这些信息将会帮助研究人员为那些圈养的大象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网- kexue.com 蜘蛛侠)
红灯牌收音机
蝴蝶牌缝纫机
上海牌手表
粮票
红卫兵袖章
邮票、粮票、布票,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寻呼机、大哥大、留声机,梅花牌运动裤、红裙子、干部装,做嫁妆的红木箱,民国时期的老轿子,毛主席像章、领袖画像……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总能勾起人们悠远的回忆。在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着真实的人生,记录了人们在已逝去的那个年代的真实处境。
风靡全球的斗鸡眼”负鼠海蒂
“斗鸡眼”猫咪会是下一个明星么
科学网讯(kexue.com),德国莱比锡公园的斗鸡眼”负鼠海蒂的迅速蹿红,令临近莱比锡的一家公园也决定推出自己的明星—“斗鸡眼”猫咪。
据国外媒体报道,14岁的猫咪弗兰克凭借其“斗鸡眼”的奇特外貌,被东德地区德里奇(Delitzsch)公园物色为"明日之星"。相信不久后,动物园也会为它进行大肆宣传推广。
据公园负责人卡钦·恩斯特(Katrin Ernst)介绍,我想很多人来公园可能是为了看它,很多人在窝外叫它的名字,它必定会成为风靡全球的动物明星。弗兰克的饲养者也表示,它的斗鸡眼是生来就有的,不像是负鼠海蒂,是因为营养问题而产生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2010年12月,海蒂的照片登上《图片报》(Bild)之后,这只2岁半的负鼠便迅速蹿红,在Facebook网站上拥有超过30万粉丝。就连好莱坞也发来邀请,让它预测本年度的奥斯卡奖得主。
近日,《图片报》也同样刊登了斗鸡眼猫弗莱克的图片和报道。或许不久后它也会风靡全球。不过,公园至今还没有收到好莱坞或其他组织的邀请,但是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5.鲸脂钩
鲸脂钩
在失事船只所在地看到的一个鲸脂钩。捕鲸人利用这种钩子把大块的鲸脂搬运到其他地方,因为含油很多的鲸脂很难用传统工具搬运。
6.蒸锅
蒸锅
一只蒸锅躺在“两兄弟”号失事船只所在地的海床上。吉利森说:“人们经常认为,只有发现金子或银子,失事船只才会很吸引人,但是这种情况说明这是一艘正在运作的船。我们发现的所有文物都说明这是一个漂浮工厂。”
7.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一张美国政府绘制的图表显示,在夏威夷群岛西北有很多失事船只残骸。
8.“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2005年在夏威夷波尔和赫尔墨斯环礁发现另一艘捕鲸船“波尔(Pearl)”号的残骸。画面前方是一个铁锅,它是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的,这跟在“两兄弟”号残骸处发现的铁锅的用途一样。(孝文)
14日凌晨 太阳对着地球爆发出的一次M6.6级耀斑
太阳黑子活动区11158
太阳黑子近照
这是第24太阳活动周开始以来的第一次X级耀斑,也是本太阳活动周迄今最大级别的耀斑爆发。
15日9时56分,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到太阳黑子活动区11158爆发了一次X2.2级耀斑。专家称,大耀斑会导致地球日照面的短波信号衰减甚至中断,本次耀斑对我国南方地区的短波通信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此之前,14日凌晨,该活动区曾爆发了一次M6.6级耀斑,太阳射电流量也达到第24太阳活动周的新高。但是耀斑后未见显著的太阳风暴征兆,对地球影响不大。
据悉,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其亮度迅速上升至极大,然后缓慢减弱,是强太阳风暴事件的重要标志。
随着太阳活动高年的来临,太阳活动水平的升高速度在不断加快,太阳爆发事件也将更加频繁。未来三天,活动区11158仍有可能爆发X级以上耀斑,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密切关注事件的后续影响,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新华网 张辛欣)
“阿格斯II型”让失明20年的塞尔比重见光明
去年,这家名为“第二视觉”的公司把这种叫做“阿格斯II型”的人造装置植入68岁英国退休工程师埃里克•塞尔比的右眼。塞尔比失明近20年,一直依靠导盲犬外出。手术后,他可以“看到”人行道等易辨识的物体。
据介绍,这套装置还包括安装在眼镜上的微型摄像机、无线发射器和一台单独的微型无线计算机。首先,眼镜上的摄像机捕捉到外部景象,然后这些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图像再经由无线发射器传送到植在患者眼球表面的人造视网膜上,并转换为电脉冲信号;接着,人造视网膜上的电极会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继续将信号沿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发明者称,这些脉冲信号可以“欺骗”大脑,让大脑以为患者的眼睛仍然在正常工作。最终,患者可以和常人一样“看到”外部世界,并区分光明和黑暗,从而恢复视力。不过,安装“阿格斯II型”的盲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更好地识别眼前物体,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物体的大致轮廓。譬如,如果看到三个点,则可能意味着他们眼前的东西是三角形。即便如此,塞尔比还是对恢复部分视力感到很开心,他说:“虽然只是一些光束,还需要用脑子分辨它们是什么。但是能看到东西已经让我非常惊奇和高兴了。”
目前,“阿格斯II型”的市场定价为10万美元,颇为昂贵,不过已有包括荷兰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正在考虑是否要引进并推广该产品。如果获得相关部门批准,荷兰将是第一个销售这种人造视网膜的国家。然而医生表示,此种技术只适用于因色素性视网膜炎致盲的病人,因为他们并非先天的盲人,之前能看见东西,还残存有健康的视网膜细胞和视神经。
相关阅读:
一种非植入式装置依靠病人舌头表面的神经把光信号传输到大脑里去,帮助视觉受损的病人重“见”大千世界,这种设备可能在2009 年底获准上市,每台售价约为1万美元。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 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 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 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这片区域称作北美星云(即NGC7000),距离地球约1800光年。在可见光波段,这一星云的形状很像美国东部直到墨西哥湾的海岸线。但是在可见光波段,由于尘埃阻挡,我们无法看见其中隐藏的新生恒星。因此在此之前我们仅在此发现了约200颗年轻恒星。
而此次拍摄的图像穿透了这层尘埃云,并找到大约2000个疑似年轻恒星的目标,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将有助于确定其真实身份。由于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在红外波段高度敏锐,它能察觉被尘埃气体层层包裹的新生恒星发出的热量。
“让我感到兴奋的一件事是在这一波段看上去和可见光波段是那么不同,还有就是我们竟然能在这个波段看到那么多可见光下看不到的东西。”斯必泽项 目科学家路易萨·里贝尔(Luisa Rebul)说。“斯必泽拍摄的最新图像揭示了这一区域众多细节,目睹诸多恒星的新生。”有关这一成果的详细介绍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补充刊》。
恒星诞生于尘埃气体云的塌缩,它们形成原始尘埃吸积盘,围绕在新生恒星周围,看上去就像是一张唱片。随着恒星逐渐成长,这一吸积盘将逐渐凝结,演化成为行星系统。当恒星达到成熟时,剩余的气体和尘埃已经基本被驱散了。
而此次最新拍摄的斯必泽望远镜图像展示了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场景:从尘埃围裹的婴儿恒星,到正在孕育行星系统的幼年恒星。
尽管此次的观测让科学家一窥其内部的恒星育婴所,但是北美星云依旧显得神秘莫测。据推测应当存在的,在这一星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质量恒星仍然不见踪影。不过,斯必泽和其他大型观测设备得到的数据显示,这些隐匿着的大质量恒星应当就位于北美星云中墨西哥湾的位置背后。
在这张图像中,波长3.6微米的红外光呈蓝色;8微米波长呈绿色;24微米波长为红色。自从拍摄这张照片以来,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已经耗尽了其所 携带的冷却剂,这些冷却剂对于确保其两个工作波长最长的探测器至关重要。失去了冷却剂,这两个探测器便将因温度过高而无法运行。因此,现在斯必泽望远镜只 能利用其较短的两个波段继续进行工作。(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