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穿出青春范,一条减龄俏皮的背带裤一定不能少!这件百搭单品穿着方便,而且极好搭配,快来看看型男们的潮流示范。
(新闻编辑:Austin WANG)
在地下幽闭的地堡里,红色警报灯闪烁不停,空袭警报振聋发聩,耳畔一遍遍响起军事播音员急促的警报:“莫斯科遭原子弹袭击!”这一幕发生在今天莫斯科市内一处名为“42号地堡”的博物馆内。它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深入地下65米的博物馆。随着美俄关系转入“新冷战”,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和外国游客涌入这座非常特殊的博物馆参观。由于它是在斯大林主政时期修建的,因此这座核战争爆发时苏联领导层最后的地下掩体和指挥中心,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叫法——斯大林地堡。(本文由环球旅行授权转载)
“不要掉队,否则会被射杀” 42号地堡虽然距离克里姆林宫仅2公里,但想要找到它,并不容易。它的地面建筑是一栋淡黄色的19世纪楼房,完全隐蔽在周围一片居民小区内,与其他苏联建筑并无二致。以至于当《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去参观时,竟然在它的门前迷路了。真是“大隐隐于市”!
苏联解体后,42号地堡被长期荒废,直到后来被俄罗斯一家公司买下,才在2007年变为博物馆兼娱乐中心。买了门票后,记者得到一张填有姓名的卡片,上面印着“苏联国防部通行证”。因为地堡内部结构复杂,游客不能自由参观,必须跟随导游。导游首先在地堡的入口停了下来,指着45厘米厚的门板说:“这不是一般的铁门,而是用铅板和钢板制造的,重达3吨。”说到这儿,她故意停了一下,“它足以抵挡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核辐射。”正当记者还在脑补核爆画面时,导游已拔腿走了。“不要掉队,否则你会迷路,被警卫射杀。”导游极力营造紧张气氛。又经过两道这样的门和两道普通铁门,乘坐升降机到达地面60米以下,记者才真正进入“42号地堡”。
地堡内部通道类似矿井的巷道,不过更为宽敞坚固。通道大约宽3米、高4米,墙体为厚厚的弧形金属板和钢筋混凝土。据导游介绍,地堡上下均有地铁线路,上部的地铁线至今仍在运行。果然,就在参观时头顶不时传来地铁通过的噪音。
跟着导游穿过无数条巷道,继续探寻地堡的秘密。里面的温度显然比地上要低几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霉湿混合着机油的味道。墙面上的探照灯会突然熄灭,空袭警报随即响起,红色警报灯不停闪烁。一些不知从哪儿来的水顺着锈蚀的金属墙面流到地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映射出游客们惶恐而兴奋的脸。突然间,周围又一片静寂,大家惊魂未定,赶紧借着挂在墙上的灯东张西望起来。
42号地堡于1952年开工建设,4年后交付使用。把这座地下掩体称为地下城堡毫不过分。它的内部空间比想象的要大许多。按照苏联军方的构想,这座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地下掩体分为4个区域,有专供斯大林使用的办公室,还有会议室、作战指挥中心以及食物、水和氧气储存区。一旦战争爆发,它将成为苏联国防部、通讯部的指挥中心,为莫斯科军区防空部队提供电话电报支持。它与今天许多大国的联合军事指挥中心功能类似,只不过是建在地下而已。 地堡内储存的食物可供1000人消耗3个月。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核战一触即发之际,苏联对这座地下掩体的可靠性进行了一次测试,当时有2500人在其中生活了10天。这也是最接近实战的一次演练。
末日在一念间
为了让今天的游客更好地理解当年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地堡里还专门改造了一间能容纳100人左右的放映厅,循环播放讲述冷战历史的黑白纪录片。从上世纪50年代美苏在导弹研制和太空领域的争霸,到古巴导弹危机几乎擦枪走火,不到15分钟的短片将人们带回冷战岁月。
离开放映厅,记者又参观了其他功能区。指挥中心里摆满了冷战时期的各种老物件,如发报机、打字机、图纸、地图、军服、飞机模型以及关于如何应对核袭击的宣传品,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大型设备。
最吸引游客的当属作战指挥中心,这也是整个地堡的心脏。指挥中心一面墙上悬挂一张巨幅北半球地图,中间陈列着各种战机模型,另一侧是两台略显陈旧的操作台。决定人类命运的核按钮,就在上面。工作人员特意允许记者坐在控制台前,模拟向美国发射核导弹。果然,按下发射按钮后,大屏幕上立刻出现美国城市上空腾起蘑菇云的可怕画面。虽然这一切都是模拟的,但是仍令人不寒而栗。
地堡内试穿生化服
地堡内约有300个房间,其中一个房间是斯大林的办公室。地堡投入使用时,斯大林已去世3年。如今,斯大林从未使用的这间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长条会议桌,还有斯大林的蜡像。隔壁的会议室里,长约10米的会议桌上铺着数张作战图,压在玻璃板下。
作为参观的保留项目,游客还可以穿上生化服体验一下。一阵忙乱,记者穿戴完毕。在镜子里,记者变身为身着厚重的生化服喘着粗气的战士。
导游还特意拿出一个巨大的挎包让记者猜是什么东西。定睛一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装着不知道什么电子设备的挎包,另一个是足有40多厘米长的话筒模样的东西。“难道这是手机?”看着记者满脸惊讶,导游点点头说,“没错,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手机”。
整个地堡内,唯一让人放松下来的地方是餐厅。它的面积不大,摆放着十几张桌子,地上铺着有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还安装了舞厅灯具。弧形的穹顶上,悬挂着一颗硕大的红色五角星,总之一切让人觉得非常“苏联”。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多场舞会,甚至不久前一个男孩还在这里举行了11岁生日派对。不过,要想享受这种混合着“苏联”“冷战”“核战争”、“美苏争霸”“世界末日”的特殊腔调,代价不菲,单人用餐最低消费1.5万卢布(约1469元人民币)。莫斯科42号地堡并不是唯一的地下掩体,甚至有种说法是仅莫斯科就至少有三处,除了斯大林地堡,还有贝利亚地堡等。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陈信衡)
悉尼最适宜生活的海滨小镇是哪里?比利时的两位旅游达人在曼利生活了5个月之后得出答案,他们认为曼利(Manly)才是悉尼最好的海滨小镇,并且还将这个结果发布到他们知名的旅游博客“椰子海峡”(Cape Coconut)上。
海滩冲浪第一圣地
《每日电讯报》3月31日报道,来自比利时的派迪(Tara Podevyn)和斯坦德(Vic Standaert)是两名旅游爱好者,他们一共体验过全球23个国家,其中还包括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柬埔寨。目前,他们已经在澳洲生活了1年的时间,当他们在曼利生活了5个月后,就列出了10大生活在曼利的美好之处。
在曼利,他们骑着自行车探索过“曼利大坝”(Manly Dam)、乘坐爱斯基摩皮艇在North Head河流里游荡,并且还深深地爱上在这里冲浪。在列出的10大理由中,派迪和斯坦德将曼利海滩和冲浪排在了第一位,他们认为虽然悉尼市中心的邦迪海滩更出名,但是在那里冲浪的人很多,因此会受限制。但是在曼利,完全不存在这一问题,这里有漫长的沙滩、一排排种在海滩旁美丽的松树以及空旷的场地,因此把这里当作冲浪圣地是最合适不过。此外,爱上曼利的理由还包括这里有很多徒步路线,可以让人保持健康;醉人的海风;标志性的渡轮;便利的购物以及美味的食物都让这两位旅游达人爱上了生活在曼利的时光。
生活氛围自然平和
“曼利就像是一个绿洲,”派迪说,“这里就像一个大城市里的小镇子,它有自己平和的氛围,但不是你所期望的那种像大城市悉尼热闹的氛围。”斯坦德也认为,曼利与邦迪相比很不一样,“我认为邦迪对于我们来说太嘈杂了,那里的建筑物太多,曼利则更加自然一些,这里的松树很美。”斯坦德说。
据悉,派迪和斯坦德在曼利生活了5个月之后又去了澳洲其他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决定在回到比利时之前,再回到曼利生活一段时间。他们认为,就算是与全世界其他的海滨小镇相比,曼利也会是位列前茅的一个。“我们给曼利的评价很高,这里安全的环境也是加分项,曼利对待外来人很热情,会让游人感到盛情难却。”斯坦德说。
无人机当服务员,为客人点餐、送酒……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荷兰一所大学咖啡厅里的真实场景。
为庆祝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这所院校20名大学生历时9个月研发小型无人机项目,让这个名为“蓝色杰伊”的小家伙能在校庆期间大显身手。
小身材 大身手
法新社报道,“蓝色杰伊”形似一只白色飞碟,带有会发光的“眼睛”,“身体”中央安装有续航能力较长的电池和人工智能系统。
无人机项目组负责人泰西·哈特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其他依赖全球定位系统GPS工作的无人机不同,“蓝色杰伊”配有包括光学雷达、室内定位系统等在内的多个传感器,可以在建筑物内或较为拥挤的地方工作。
当有客人点餐时,“蓝色杰伊”便会飞到餐桌前,盘旋着扫描客人的菜单;点餐完成后,另外一架无人机会用“爪子”抓住鸡尾酒送到客人面前。
哈特耶说,“蓝色杰伊”还可以完成一些较为精密的任务,包括帮人拿药或追踪入室盗窃犯。此外,“蓝色杰伊”相当智能,人们无需担心会与这款家用无人机迎面相撞。
每架“蓝色杰伊”无人机造价大约2000欧元(约合2245美元)。“它具备成为人类好帮手的潜力,”哈特耶预计,“蓝色杰伊”今后将像手机一样普及,“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给它编程”。
( 文章来自 广州日报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郑然)
在越南海拔1500米的高地小镇大叻,有个被誉为“世界最神奇的建筑”的疯狂屋(如图),记者不久前去逛了一圈。
越南疯狂屋
疯狂屋不止一栋建筑,而是由几座建筑以曲折诡异的通道相连。至于究竟是几座,恐怕只有设计者本人才清楚,因为这几座建筑完全无法用传统的观念来审视。这片建筑中最高的一座外形酷似一棵枯死的巨树,巨大的树洞则是窗户与入口,盘根错节的巨大藤蔓缠绕着其他几座建筑。随意选一个入口进入建筑群,沿着夸张怪异的楼梯,忽高忽低,时而在屋顶上行走,时而通过怪诞的空中之桥,时而遇到凝固的“岩浆”,时而撞见以绳子编成的巨大人造“蜘蛛网”,时而被树丛中冒出的一头“长颈鹿”吓得心惊肉跳。疯狂屋中还有许多与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的相似之处,也有人形容疯狂屋像是被泼了硫酸的高迪的作品。总之,一切都不合逻辑、毫无规则,即使身临其境,也很难相信这一切是由钢筋水泥造就。你不满于无法选择前行的方向,只是顺着设计师的想法走。于是你故意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以为可以脱离疯狂屋的魔爪,转着转着却又回到原点,才发现自己不过是落入了设计师精心策划的另一个圈套之中。
疯狂屋因其别具特色的造型而被媒体列为世界十大最奇异的建筑之一。疯狂屋原本是家酒店,于1990年建成并对旅客开放,而现在参观者远远多于住客。作为一家酒店,疯狂屋却只有10间卧室,每间都以动物或植物命名,有象征英勇无畏中国人的“老虎屋”,有象征勇猛强大美国人的“老鹰屋”,还有象征辛勤劳作越南人的“蚂蚁屋”。顶层的房间在床的正上方设计了玻璃天窗,可以夜观繁星。为了营造出真正树洞的感觉,房间里的窗户与墙壁没有一个直角。房间中的桌椅多由树根制成,巨树在靠近根部的地方被横切,切割出的平面就是桌面或者椅面,而树根本身不做任何修饰就成了桌椅的支撑点。不规则的睡床仿佛是沿树洞自然开凿出来的,衣橱是树皮做的,台灯是葫芦做的……即便是房屋内的装饰和雕塑也都造型奇特骇人,且均为手工制作。房间水电齐全,却看不到一根管道。每一间房间的设计皆不相同,无论位置、朝向、高低、形状,还是屋内的装饰、摆设、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
疯狂屋还在扩建中,参观者甚至被允许进入正在施工的楼层,观察这座荒诞的建筑是如何建造的,它还将变得越来越古怪。据说疯狂屋是设计者的一个梦,但对于路痴和恐高者来说,这里大概更像个噩梦。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陈信衡)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年才超过她高曾祖母,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如今,她又迎来90岁大寿,女王超长待机的电池梗已经被大家说烂了,不过伊丽莎白女王怎么看都不像一位90岁的老太太,依然荣光焕发、神采奕奕,这与她老人家时尚得体的穿着打扮也有着密切关系,讲真,大家还真应该和这位90岁的老太太取取经。
(新闻编辑:Austin WANG)
到东南亚旅游,许多景点都会提供“骑大象”的游客观光活动,大多数游客不会注意到这其实是虐待动物的行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柬埔寨吴哥窟近日有一头大象疑因长期载客在大太阳底下活活累死,其伏尸路边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后引起广泛争议。
据报道,当地时间上周五,柬埔寨吴哥窟一头大象因为不堪长期乘载观光客,在大太阳底下热衰竭而倒地死亡,连眼睛都没闭上。
酷热中暑致心脏病发
这头雌性大象名叫珊宝,年龄约在40岁至45岁之间,从2001年起为吴哥窟大象公司工作,至今已工作超过15年。当日,在40℃的高温下,本来就缺乏休息的珊宝载着两名游客在吴哥窟景区中走了约40分钟,随后就在众目睽睽下倒地猝死。经兽医证实,珊宝是因为承受不住酷热而导致中暑、心脏病发作而死。
柬埔寨网友野姆·瑟诺克将珊宝倒地的数张照片上传到网络后,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在照片中,珊宝陈尸路边,最后连眼睛都没有闭上。瑟诺克在照片上方写道:“请当一个有同情心的游客,不要再骑大象。”
目前,照片在社交网站脸书上已经有上万人转帖分享,希望柬埔寨民众更了解大象的处境。
珊宝的死亡让当地人开始反思是否应该禁止大象载人的活动。负责保护及管理吴哥窟的组织APSARA认为,大多数游客把骑大象当作一个旅游项目,看不到大象被虐待的情况。
许多关心动物权益的网友也要求彻查事件,并呼吁停止用大象来换取观光效益,请求旅游业界终止这种残酷的商业活动,至今已有超过2万人签名支持。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上月也发起保护大象的运动,呼吁旅行社停止安排游客参与骑大象或观看大象表演等活动,目前已经有114家旅行公司承诺参与。
( 文章来自 广州日报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郑然)
2016年最新款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系列出炉了!每一件都是性感指数爆表!作为女人的我已经是恨不得全部收归囊中,作为男人的你有没有被这些性感尤物们挑逗得流鼻血了呢?
(新闻编辑:Austin WANG)
谈起印度尼西亚的度假胜地,想必中国游客首先想到的就是游人如织的巴厘岛。巴厘岛的椰林树影、水清沙幼俘获了众多中国游客的芳心,或许是由于巴厘岛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其近邻龙目岛和科莫多岛都鲜有人知晓。其实,当本网记者踏上这两座东部的岛屿时发现,这里的碧海蓝天丝毫不逊色于巴厘岛,简直是远离喧嚣的度假天堂。
海岛原始风光供游人享受悠闲慢生活
正是因为游客少,龙目岛尚未被过度开发,其周围的海域以及周边小岛都保留着最原始的模样——清澈见底的海水在赤道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郁郁葱葱的海岛伏在海面上如同海龟一样安静惬意,极目远眺看见的则是海天一线。出海的老船长黝黑精瘦,坐在船头乘风破浪,教你享受笑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悠闲慢生活。
龙目岛及其周边小岛位于亚洲与大洋洲交界处,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其中,位于龙目岛西边的吉利群岛以其大量的蓝珊瑚和海龟而闻名,被誉为印尼最受欢迎的潜水地之一。特拉万安岛(Gili Trawangan)是吉利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前来度假的以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日本的游客居多。特拉万安岛海域的海水幽蓝、平静,在其神秘的海底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几千种鱼类和几百种珊瑚构成了绚丽的海底花园。前来潜水的游客只需花500元人民币即可以租下一艘可容纳十人左右的船,并在教练的陪同下乘风破浪驶向蔚蓝的深海区,在清澈碧绿的海水中徜徉,感受色彩斑斓的鱼群环绕、抚摸珊瑚和海龟。即使坐在船上,游客也可以清晰地看见3-5米深处的蓝珊瑚和红珊瑚,充分体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生活。
吉利群岛上的风光也尽显悠闲,目前岛上只有几百人居住,整体消费水平也比巴厘岛便宜将近一半。并且为了保护环境,岛上没有汽车和摩托车,游客若是想环岛游只能骑自行车或坐马车以及步行。特拉万安岛上的酒店也极具印尼特色,其中一家位于码头附近的欧百克酒店(Vila Ombak)就拥有着独特的印尼建筑。一幢幢尖顶的瓦片屋顶房如船坞一样逐一排开,每间套房都是独门独户的双层木屋,二楼是卧室,一楼的院子则是露天的浴室,并且此建筑的设计可以确保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从外观看院子里面的情况,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使人沐浴时抬头就可欣赏赤道上方的星空,享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粉色沙滩浪漫梦幻 人迹罕至“世外桃源”
比起悠闲生活,或许“世外桃源”更加让人心驰神往,印尼的科莫多岛或许可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科莫多岛是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西端的岛屿,人烟罕至。这里不仅有绝美的海底世界,更有世间罕见的粉红色沙滩。岛上游客稀少,连印尼当地人也很少能看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科莫多岛的海滩雕琢成一颗南洋明珠,在赤道阳光的照射下,海水由远及近呈墨黑、孔雀蓝、翡翠绿依次晕染开,白色的浪花拍打在岸上,退散后露出的是粉色娇艳的沙滩。粉色的沙砾细软至极,踩在沙滩上可以让人彻底放松身心。
是什么造就这令人心驰神往的梦幻沙滩?正是印尼国宝——红珊瑚。海底大量的红色珊瑚被海水冲碎后变成细小的粉末,被海水推到岸上后与细白的沙子融为一体,便形成了这最浪漫的粉红色沙滩。
科莫多岛的粉色沙滩之所以保留着原生态的美,也是因为这里尚未被过度开发,每年前来旅游的游客也极少。据印尼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前来科莫多岛旅游的人数仅61250人,其中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法国的游客为主,几乎没有中国游客涉足这片世外桃源。
科莫多岛上的“寻龙之旅”——探寻3.5米大蜥蜴
其实,科莫多岛的名字源于岛上独有的“科莫多龙”——世上现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因濒临灭绝,现为印尼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成年的雄性科莫多龙有3.5米长,捕食时非常凶猛,主要以岛上的鹿、牛、猴子等为食,其口腔里的病菌和毒液足以让受伤的猎物感染而死。由于科莫多龙“食子”,幼年科莫多龙也是独自生存和觅食。游客登上科莫多岛,必须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寻龙”,否则灰褐色的科莫多龙潜伏在树林中不易被发现,很容易对游客发起攻击,危险性极高。幼年的科莫多龙危险性甚至高于成年的,因为其动作更敏捷、更易使游客放松警惕。
科莫多龙对快速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也与蛇一样可以通过舌头感知周围的气味。因此,岛上的游客必须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缓慢前行,不可大声喧哗,也必须与科莫多龙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此外,生理期的女性游客也不可登岛寻龙,以免血腥气味引来科莫多龙的袭击。科莫多龙一个月进食一至两次,消化系统很强,其吞食的动物骨头也可消化成粉末并被排出体外。
当地向导告诉记者,当地人将科莫多龙信奉为“祖先”,即使它极具危险性,当地人也不可以伤害科莫多龙。2007年,岛上曾发生过科莫多龙潜入居民区并吃掉当地男孩的惨案,1974年也曾发生游客脱离向导单独行动而被科莫多龙袭击致死的案件。
虽然科莫多龙具有危险性,但依然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前来一睹巨蜥风采。行走在科莫多岛上,穿梭在树林之间,游客会发现山上的淡水区域以及居民区厨房附近最易找到科莫多龙的身影。“寻龙”的路途也是冒险之旅,岛上植被茂密,棕榈树林间有多种不知名的热带植物。雨后的树林里弥漫着清新的泥土味,记者跟随着向导拨开腿边的杂草向山顶进发,眼前原始树林的大片绿色令人心旷神怡,其实四周“危机四伏”,因为岛上除了科莫多龙还有响尾蛇、眼镜蛇等凶猛生物潜伏在四周,游客必须听从指挥才能确保安全。当地向导根据多年经验,为游客设计出一条保障游客安全的“寻龙路线”,因此游客所能观看到的大多为并非饥饿状态下的科莫多龙,以保障游客的安全。此外,科莫多岛附近的城镇也有医院,方便受伤的游客及时诊治。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中国市场有待开发
“龙目岛和科莫多岛的景色并不逊色于巴厘岛,消费也更便宜。”当地旅游局官员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流露出开拓中国市场的渴望。然而,龙目岛在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条件下,旅游业发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记者问及龙目岛和科莫多岛有何资源优势与巴厘岛等热门景区竞争时,旅游局官员只表示会努力改进住、食、行、购等方面条件,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例如,目前尚未开通直飞龙目岛或科莫多岛的航班,需要从巴厘岛转机才可到达;旅游局仍需加强中文导游培训,加强旅游景点的中文标识设置。
印尼旅游局官员称“中国人像家人一样”。然而,面对广大的中国市场,目前龙目岛的游客人数排名前三的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日本,中国游客仅排在第四位。而科莫多岛则几乎没有中国游客光临。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陈信衡)
讲真,说到穿啥火啥的女神,可不是只有什么女明星啊时尚博主啊这一类的。更高段位的看这里:凯特王妃
话说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这几日都在印度造访,比如说昨日刚刚访问的印加济兰加国家公园,皇室夫妇又是感受当地的传统工艺又是喂小象喝奶,秀恩爱“虐狗”能力一级棒!不过对于时髦精来说关注点当然还是王妃穿了啥,这次她依旧走起平民路线,穿了一件价值75英镑的印花连衣裙,当然也是瞬间脱销的节奏
小编只能说,有颜有气质就是任性,百元连衣裙也能穿出高级大牌范~
(新闻编辑:Austi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