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菜园

ZOE

ZOE

网址:

“与其在垃圾中淘宝藏,不如直接捧起宝藏。”19日下午,著名作家刘醒龙来到武昌工人文化宫,在武昌区2016年网络书香节专场讲座上,与数百“书友”分享了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读书感悟。


刘醒龙说,如今智能手机十分发达,很多人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比工作学习的时间还多。阅读方式的转变,也让一些人改由在手机上进行碎片化的“轻阅读”。“可‘轻阅读’外,也要进行真正的阅读——阅读经典。”刘醒龙说,互联网的属性决定了可供阅读的内容多而杂,读者与其“辛苦”地在“垃圾”中“淘宝藏”,不如径直选择经典名著、直接捧起“宝藏”。


比如名著《红楼梦》,他就认为“人的一生至少要读三遍,每遍都会有新体会”,这样才能“感知强大的人文精髓”、抵达“文艺的目标”。他说:“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你不找它,它也会找你;经典的东西你不找它,它永远不会找你。”


刘醒龙认为,对阅读的热爱应该从小培养,对书籍的选择也要慎之又慎。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读物时,尽量选择世界经典童话、文学奖获奖作品,从小守护住真正的阅读。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由林更新、林允儿领衔主演的古装剧《武神赵子龙》开播后收视率节节攀升,该剧讲述的是“常胜将军”赵子龙挽救蜀汉于危急时刻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董卓企图谋权篡位,少帝临终前将大汉的护国神器倚天剑和青釭剑托付给两位大将赵安和李全,由此引出一众主角的使命:守护神器,消灭董卓。瞧,《武神赵子龙》也没有免俗,也用了偶像古装剧固定的一套剧情规律,不管在什么朝代都会有一把宝剑,持剑者都会有杀身之祸,背负血海深仇的男主一定会遇到一名红颜知己,最后抱得美人归。


电视剧么,拍得美一些,玄幻一些,夸张一些也无妨,但剧情不符合历史就得拿出来说说了。剧中,有一个镜头是柳妹妹对赵子龙说:“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一家人团圆……”看过这个画面会让人觉得很温馨,但仔细一想不对啊,因为中秋节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时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一是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但无论中秋节的起源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唐书·太宗记》也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所以,到了唐朝人们才开始过中秋节,而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蜀汉时期的赵子龙,在电视剧《武神赵子龙》里要过中秋节,还真是赶在了潮流的前面,早了四百年,时髦得很啊。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现在走到劳动北路,已经看不到我们任家庄村的影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仅剩下那座‘囧’字门楼了。但由于年代久远,虽然用铁栅栏围挡起来保护着,如今已变得颤颤巍巍,四周悬挂着‘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昨日(4月26日),市民任先生再次在网上晒出曾经被市民、网友称为萌萌哒的门楼,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劳动北路任家庄村口北侧的公路边看到,一座用铁栅栏围挡着的古门楼子孤零零地坐落在广场中央,门楼上方有两个对称的圆洞,酷似人的眼睛,“眼睛”下面有一个小方框,就像人的鼻子,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的门框,就像张开的大嘴巴。门楣正中央固定着一块“劳动路196号”的门牌,门楼四周的铁栅栏上均悬挂着一块写着“危险!行人和车辆勿靠近”的警示牌。门楼背面是一个分为上下两层的阁楼,二楼墙壁上隐约可看到一些壁画。门楼墙体上多处已出现裂缝。


正在望着门楼乐呵呵拍照的一名男子说,“我是从合肥来西安出差的,这座古门楼看上去太萌了,我刚刚走到这里看了一眼就想笑,太像‘囧’字了,不由得人就想起了《西游记》里孙悟空躲避二郎神追赶时变成的那座庙。这种古建筑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西安市目前还能将其保护着,非常难得。”坐在旁边台阶上听收音机的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说,这是任家庄村的村门,从他记事起,出入村子都要从这个门楼子下面经过。那时候,门楼两边还有围墙,整个村子被围在墙里面,后来围墙被慢慢拆光了。


任先生说,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莲湖区政府2008年6月对任家庄村进行拆迁改造,项目占地约15.227亩,拆迁总面积22666平方米,涉及人口116户810人。因为这座门楼有100多年的历史,被完整保留了下来。2010年11月,任家庄村的居民开始回迁,曾经由土坯房、二层楼房构成的村庄被几幢高楼所取代,唯有这座古门楼,替村民们保存下来了曾经的记忆。如今,这座门楼虽然用铁栅栏围挡着,但主体已经千疮百孔,希望相关部门能采取措施尽快予以保护。他今年已经51岁了,他的童年印记,就剩下这座门楼了。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相距省级文保单位的永春福兴堂仅百米远,在茂密的荔枝林中,还有一个建得更早的古大厝,名为“仁美堂”。


相比保存完好的福兴堂,仁美堂则因盗窃、年久失修,早已面目全非。


或许,仁美堂没有福兴堂的精美、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但在后辈儿孙心中,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一梁一木都承载着这个百年之家的记忆和荣耀。看着这座满目疮痍的仁美堂,古厝后人们希望寻求一个保护的方法。


【探访】 陈家人:百年大厝被偷成危房


从泉州市区开车,途经高速,1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可以赶到永春岵山镇塘溪村的福兴堂(又称李家大院)。距离福兴堂仅百米远的一片荔枝林里,藏着一座名为仁美堂的古厝。


54岁的陈家思是仁美堂的后人,经他带路,海都记者见到了仁美堂和等候多时的陈振文老人。


与富丽堂皇的福兴堂相比,这座仁美堂不仅构件缺失严重,大厅右侧前廊都已经塌陷了。


陈振文说,仁美堂很多构件都是木雕,且雕刻精美。十几年前,古厝里面还住着很多人,但胆大的小偷依然前来光顾,慢慢地就把几十个木雕窗户偷光了,“偷完木雕,开始偷石雕”,直到两三年前,古厝被偷得差不多了,小偷才消停下来。


73岁的陈振文说,古厝是他爷爷陈云宗建的,人口最多时有七八户居住,四五十人。“仁厚勿忘宗祖训,美谈只在子孙贤”大门上的浮雕对联诉说着先祖的期望。如今,古厝因多处构件被偷,结构发生变化,已经不再牢固,出于安全考虑,后人们只好搬了出来,围古厝而居。


如今,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古厝保护,陈振文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忙勘察一番,看看能否将古厝保护起来。

【部门】 镇政府:较完整古厝仅占三成


海都记者从永春岵山镇政府获悉,仁美堂位于岵山铺上村,建于1892年,属于典型的二落五间张双护龙前带大埕格局古大厝,背靠繁茂的荔枝林。2009年专门做过测绘。


据当时测绘,古厝装饰有彩绘,内容以典故为主,内容丰富、笔触细腻;墙裙、墙身、对联、门额等部位原来的石雕题材丰富,手法多样,有透雕、浮雕、线雕与影雕等,虚实结合,变化丰富,但因被盗,现存不完整;大厅前廊顶上的瓜柱、斗拱、狮座、束肥、随梁枋、吊桶上的木雕,比较精美;大厅与两厢衔接处做一个单坡小卷棚顶,十分精美,卷棚下的斗拱与狮座木雕更是精致,在当地这种做法比较特殊。厅堂前一对石柱,其柱础镜鼓状,施以浮雕。厅堂灯梁上施以“凤舞牡丹”题材的彩画,挡溅墙灰塑精美……经初步判断为一般历史建筑,建筑造型、风貌与质量都较好,是当地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属于镇级文保单位。


岵山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表示,2014年岵山镇被列入国家文化部批准实施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区域,镇里的约350座古大厝都在保护范围内,但由于偷盗现象严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保存比较完整。


【声音】 专家:没有交易就没有偷盗


百年的仁美堂,今天变得面目全非,作为一个镇保单位应该如何寻求保护,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姚洪峰给出一个建议。


姚洪峰认为,对于没有列入国家、省、县市等三级文保单位的古厝,保护古厝更是需要后人出资出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同时,造成古大厝频频失窃,症结在于非法买卖,“没有买卖交易,就没有偷盗。”


针对古厝偷盗案件,永春岵山派出所梳理多年相关案件并发现,易被盗古民居部件主要有带雕刻的各类门窗装饰、梁柱装饰、桌椅、牌匾、石雕及金属器具(香炉、器皿)等具有买卖价值的构件。民警也表示,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偷盗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据统计,岵山派出所在2012年全年共接到5起古厝构件失窃案件,2013年接到3起,2014年接到1起,今年至今还没接到。同时,岵山派出所还将加强防范工作。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典礼扬州举行,见证和重申先生的精神——诚挚、诗意和富于公共承担的道义情怀。本届获奖者阿来、王鼎钧、周晓枫、扬之水、蒋蓝等五位作家登台领奖。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锴竑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时说,今天因为朱自清、因为散文,我们又一次相聚在扬州。朱自清先生深爱着自己的家乡,现在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散文奖在其家乡扬州举办,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先生精神最好的传承。


朱自清先生由扬州走出,如今这座有着2500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已举办了四届“朱自清散文奖”,前三届已有张承志、阎连科、龚鹏程、王小妮、蒋方舟、贾平凹、梁鸿、李娟、马伯庸、纳兰妙殊、张炜、贺捷生、马未都、于坚、祝勇等15位作者获奖。


“这一届获奖阵容非常强大,获奖范围辐射到世界华人圈。”《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颁奖现场接受采访时说,王鼎钧是世界华人圈资深、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获奖将“朱自清散文奖”延伸到世界范围,辐射到整个世界华人圈;文学大家阿来,他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获奖者扬之水是学者,散文的突出代表;获奖者周晓枫和蒋蓝都属于新散文的杰出代表。


“朱自清先生用行动和文章教我们做一个勇敢、自尊、负责、有骨气的人,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这个奖项就是见证和重申先生的精神。”施战军如是说。他称,“评奖的目的之一,还是希望人们能多读散文,多读书。”


由中国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市文联、扬州文化研究所等联合承办的“朱自清散文奖”,从2010年开始,两年一届逢双年颁发,奖励评奖期内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和在散文写作中获得卓越成就的散文家,以及表现了出色才华的散文新人。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近日,由在中小学生中大受欢迎的学习app作业帮所举办的“中小学生亲子写字大赛”刚刚结束,由十几万个参赛者中角逐出了127名获奖者。其中有小小年纪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书法“大神”,有笔触稚嫩却设计别出心裁的小同学,还有更多全家上阵,重拾手写字的爸爸妈妈们。

由互联网公司所举办,00后家庭为主力的“书法”比赛画风很是不同,除了这些笔法成熟,让人几乎看不出是出自几十岁,甚至小学生之手的优秀作品以外,还有各种用00后的脑洞创作出的“写”字作品。


作为一个“一人参赛,全家点赞”的亲子大赛,爸爸妈妈们也被孩子带动,积极参加到比赛中来。在活动后的感言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爸爸妈妈们:高兴孩子能够对写字创作燃起热情,也高兴孩子能和父母一起努力,一起欢呼雀跃。


参赛者中,很多是使用作业帮1年以上的骨灰级粉丝。他们的父母也在来信中说道:“就像家里请了个免费的补习老师,让她学习轻松又简单。”“她学习上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了,也更加爱学习了,有时间还在“作业帮”上帮助别人。”……


作业帮作为一个以拍照搜题为核心功能,融合练习、作文、名师在线辅导等为一体的学习交流平台,在上线2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超过9400万学生及其家长的熟悉和认可。在这些00后孩子和他们年轻的父母身上,有着开明的教育理念和对新事物的包容接纳,无论是形式新奇的写字大赛,还是解放了孩子补课压力的在线教育app,都将成为00后一代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亲子写字大赛”的成功之后,00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这样形式新颖,将学习、家庭和创意融于一体的活动方式非常欢迎,而作业帮也将很快推出一系列新活动,继续履行“让学习更简单”的使命。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阿布扎比消息:由埃及青年学者、翻译家艾哈迈德·赛义德博士撰写的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阿拉伯文著作《不与民争利》首发仪式和新闻发布会,当地时间27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主发布厅举行。


2015年,在新疆兵团新闻办公室的邀请下,艾哈迈德·赛义德博士到新疆兵团考察采风。他深入到各个团场、连队一线,采访对象覆盖了新疆兵团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撰写出首部用阿拉伯文介绍新疆兵团的著作《不与民争利》。


该著作成为阿拉伯地区了解和认识新疆兵团的重要渠道,在阿拉伯地区出版界引起很大轰动,吸引了来自黎巴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五个国家的出版社联合出版,开创了新疆兵团与阿拉伯世界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新模式,对新疆兵团国际形象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新疆兵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月27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开幕,受艾哈迈德·赛义德博士的邀请,新疆兵团派出代表团参加此次国际书展。书展上,新疆兵团举办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与发展》图片展,在新疆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的陪同下,中国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常华,阿布扎比酋长国旅游文化部部长,阿拉伯出版商协会主席、秘书长,以及书展组委会代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出版界人士共同参观了该图片展。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此次,新疆兵团还与阿拉伯出版商协会达成意向,将于近期签署新疆兵团外宣图书与阿拉伯出版商协会阿拉伯语图书版权贸易协议。

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创办于1991年,由阿布扎比文化部主办,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图书作者、编辑和出版商。作为中东地区新兴书展,参展商可借助展会平台开展版贸合作、图书销售,主办方同期开设各种讲座和研讨活动,力求通过合作,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出版文化交流平台。

《不与民争利》一书的中文版将在2016年内出版。

在荔波县水葩古寨村史馆里,陈列着上百件记录着村庄生产生活、充满记忆的老物件。


水葩古寨位于荔波县玉屏街道水甫村,是一个水族民居古寨,四周青山环绕,民居依山就势,整个村寨都是吊楼木房。


村史馆自去年初建成后,吸引了四里八乡以及城里人前来参观,着实火了一把。


4月26日,记者在这个村史馆中,看着那些斑驳的、满是尘埃的旧物,观看四周悬挂的关于村落历史、发展的图片、文字展板,仿佛误入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据了解,村里筹建村史馆时,不少村民还把家里的老物件找出来,充实村史馆的展品,一起创建村庄的精神家园。


随着村史馆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游客也慕名前来。“年初,一个法国人在朋友的陪伴下来到我们村史馆,对这里的老物件很感兴趣,还想出大价钱购买一件渔具。”该村村干部说,村史馆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烙印着村落的历史,对他们来说是“独家记忆”更是“无价之宝”,所以不会考虑出卖。


水葩是荔波县委、县政府重资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现在,村史馆成为推广水葩古寨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贵阳市一位父亲发现年幼的女儿特别喜欢随手涂鸦,插画师出身的他,决定将女儿的涂鸦作品加工绘成精美生动的“童画”。浓浓的父爱与女儿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缔造了极具想象力的童画作品,引起不少家长的共鸣。


据了解,这位父亲名叫付兴业,是贵阳市的一名专业插画师,由于其常年画画,年幼的女儿也从小耳濡目染,喜欢拿着水彩笔胡乱涂画。付兴业介绍,目前,不到4岁的女儿已经画了几百张纸及大小十余个速写本。


女儿画的那些画,根本不叫画,就是和其他小孩一样,出于好奇好玩才随手拿起笔乱涂乱画的,最开始的时候,女儿也不明白她自己画的是什么,长大点后,她才开始带着一些想法画画。


后来,付兴业发现,在女儿的那些随手涂鸦中,有很多涂鸦造型都非常有意思,于是决定根据女儿的涂鸦原图进行再创作,将她的一幅幅抽象涂鸦画成更为具象的色彩丰富的精美“童画”作品。


“女儿的部分涂鸦,我压根看不懂她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只能根据她画的形状,再加上我自己的想象来完成创作。”不少涂鸦,待付兴业加工画完后发现,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多么的稀奇古怪,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多彩。


一次,因为女儿感冒,付兴业带她去医院打针,打完针回来,女儿就画了一幅打针场景的涂鸦,随后他将女儿的打针涂鸦加工绘成童画。画完后发现,就打针这事,女儿的内心情感原来是那么的丰富。而这幅打针画作也成了付兴业最喜爱的一幅。


如今,付兴业已为女儿加工画完近40幅涂鸦,并将继续为女儿画下去。他这一极具创意的想法引起了贵阳一家艺术展览机构的兴趣,该展览中心打算邀请付兴业做一次展览,想以此告诉更多孩子的家长,希望家长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遏制孩子的童话世界,而是应该尽量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四川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青神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某以一组火花图画为底本,创作了竹编作品“百帝图”。24年后,也就是2015年,中国《一百帝王图》作者、著名画家卢延光以竹编产品“百帝图”侵犯其著作权为由,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索赔300万元。

记者25日获悉,近日,浦东法院一审判决2被告共同赔偿25万元并声明道歉。


著名画家起诉索赔300万


卢延光,广东开平人,中国著名画家。上世纪80年代末,他创作出版了中国《一百帝王图》美术作品。


2015年,卢延光发现,四川青神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某在未经许可、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在竹编产品“百帝图”上裁切使用了《一百帝王图》中的98个帝王图像;且第一件“百帝图”竹编产品以4.8万美金出售,后每件以人民币48万元出售。陈某创办的竹旅公司在网上销售该竹编作品,库存显示1000幅。陈某的女儿在上海博界公司的网站上开网店,上传“百帝图”竹编产品图案并销售。


卢延光因此起诉,请求判令陈某、竹旅公司停止侵权、在报刊上赔礼道歉,赔偿300万元。


被告称涉案侵权竹编系依据火花制作


被告陈某及竹旅公司声称,当年自己是在街头地摊上发现“百帝图”火花并以人民币2.5元买下,后请人用画笔放大后作为参考,再结合以前画家画的帝王像,编织了“百帝图”。1998年至1991年间,仅编织过5幅竹编作品“百帝图”,其中一幅于1991年在台湾参展期间被一商人以4800美元收藏,媒体报道的4.8万美元属于不实消息。另外4副作品均被赠送或收藏,没有商业盈利行为。


两被告认为,在编织“百帝图”时从未见过原告的作品,且当时我国的著作权法还没有颁布,在著作权法实施前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侵权。另外,从1991年到原告起诉已经超过24年,不仅超过了2年的诉讼时效,也已经超过民法通则规定的最长20年的诉讼时效。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诉求。


法院审理时发现,被告编著的一本书中,恰好有百帝图竹编产品创作经过的回忆。其中写到,陈某在成都乐山的地摊上看到成都火柴厂的火花“中国百帝”,于是花了2.5元买下,又请专学工笔画的年轻人张亚西放大,并以此为参考,于1990年12月编织完成竹编作品“百帝图”。1990年夏天在台湾参加展览时,这幅作品被一名美国商人以4.8万美金买下。


法院酌情判赔25万元


本案合议庭认为,被告陈某在1990年底前完成竹编产品“百帝图”,但原告卢延光于2015年才发现涉案侵权行为并起诉,且侵权行为在原告起诉时仍在持续,根据法律相关规定,没有超过2年的诉讼时效。


经过比对法院认定,竹编产品“百帝图”中有91个帝王像与原告的相应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原告创作“百帝图”的时间既早于陈某,也早于成都火柴厂的火花图;且原告的作品系公开出版发行,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陈某接触了原告的作品,两被告侵犯了原告著作权的各项权利。


原告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被侵权的帝王像多达91个,且被告销售到美国的竹编产品高达4.8万美元。而被告陈某是青神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涉案竹编产品的利润并不完全由产品上的帝王像产生。在原告的损失和被告的获利均无法计算的情况下,法院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关于法定赔偿的规定,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判决两名被告共同赔偿25万元,立即停止侵权,并在报纸上刊登声明道歉。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