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菜园

周二, 09 4月 2013 22:29

大成若缺,大得若失 -- 與潘南弘的一席談

给本文评个分吧
(2 票)

大成若缺,大得若失

-- 與潘南弘的一席談

墾丁

最近,一位華人服務社的夥伴與筆者分享了一則網上新聞:一篇新南威爾斯大學校友會季刊上的報導,披露了服務社的夥伴潘南弘,一直默默地支持教育事業的善舉。這些年來,他每年都向該大學捐出兩仟澳元,作為獎勵優異學生的獎學金。南弘為弱勢社群謀福祉的事績,是社區人士所熟悉的,而其他方面的事情就鮮為人知,筆者因而訪問了他。

南弘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淵源深厚。少年時代的他,便隻身從新加坡赴芨澳洲深造。而這所學府正是哺育他的溫床,他在機械工程系度過了四年苦讀生涯,以優異的 成績畢業。崢嶸歲月,如青橄欖,苦中帶澀、澀後生甘,可堪一輩子回味。時至今日,他談到那位當年讓他在動力學方面開了竅的講師,仍心存感激和敬佩。他說: 最初在課堂上聽得懂的內容不超過百份之二十;後來,那些物件下跌時產生的角度、太空船昇空時與空氣引發的摩擦力等問題讓他著了迷。因此,他便不期然地浸淫到機械的世界中,自發地做遍練習題和進行各種深度的研究。他能有卓爾超群的學業成績,不是來自僥倖。

有些人對往事的回味,只停留在情感一次又一次的加熱翻溫,而南弘卻把對母校、恩師和專業的記憶轉化為回饋的行動。他說: “若有能力,我會支持那些勤力和優異的學生。”這既是他對母校的報答,更是他對凡事要“勤力”這個信念的肯定。他常言: “我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我是個很勤力的人。”他希望“勤力”這種態度,應在當今不太鼓勵多做練習的學習風氣中適度傳播。此外,他很感謝其父母親,盡心盡力地培育他成長、令他養成主動求學的自律性。他有感而發: 如今,不少家長把子女送往補習學校,雖然短期可收到成績,但假如家長不參與教導子女,成效難以維持。

自從有視障後,南弘便不再從事受薪的工作;而在華人服務社,他擔任執行董事,雖然日理萬機,卻是一位不受薪的義工。不少人都暗地裡擔憂,他是否會有生活上的問題;而他的善舉更引起了旁人的狐疑。可以想像,失明的世界是何等的黑暗、枯燥和危機四伏,但南弘卻泰然地用“簡單”二字來淡化了所有的關注: “我只需要有兩餐清茶淡飯,沒有甚麼意思去旅遊和看電影,生活得很簡單,因此財政上完全沒有困難。我會盡我所能,繼續去支持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和事 — 例如: 教育事業、高齡頤養院的興建等……希望其他人也可以這樣。”這不是無奈的粉飾,而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 — 從局限中發掘簡約之美;這也是境界的昇華 — 簡約的生活可降低消費、從而把盈餘再貢獻給社會;這更是強者的風範,即使身處劣境,也永不放棄自己也不忽略他人。

南弘驅體雖然有缺,但命運的浩劫成就了他更昊大高潔的精神境界;他目不能見,卻有看透世情的視野。這與“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有相通的神韻。他作出了無量的義務付出,他一點也不覺得有損失,因為他的內心流溢著滿足感,這可稱為 “大得若失”!

 

(圖: 早前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校友會的網頁和季刊上登載了一篇訪問華人服務社夥伴潘南弘的文章)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