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针对“催乳”这件事,记者对20名妈妈进行了采访,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妈妈曾找过催乳师进行通乳或催乳,有的人甚至在月子里就得到了相关帮助。
那么,妈妈在产后到底需不需要催乳?催乳对于哺乳期的妈妈来说是否有副作用?哺乳期间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从事催乳师培训的专家——袁老师,从她那里得到了解答。
哺乳期的妈妈为什么会得乳腺炎?
答: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外部也就是乳头皲裂导致细菌入侵乳腺管,造成发炎;二是因为妈妈的奶水比较淡,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排空,造成郁堵后引起发烧,从而造成发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妈妈及时排出奶水,就能避免乳腺炎的发生。
每个哺乳的妈妈都需要催乳或通乳?
答:如果妈妈的乳房健康且有弹性,是不需要催乳的。不过对于乳房来说,只要是按摩,都是有好处的,按摩和排空能有效地帮助妈妈把乳房里的垃圾排出来。
比如,在很多妈妈排出的奶水中,夹着很多杂质,这些杂质就类似于奶结,会呈现出灰、蓝等颜色;还会排出白色的颗粒,这是因为奶水没有及时排空形成的奶结;还有些妈妈的奶水中甚至会有毛细状的东西,那就是内衣的材料。通过按摩和奶水的冲击力之后,就会促使这些东西排出。
如果需要催乳,什么时候最合适?
答:正常情况下,很多妈妈都认为自己的乳房是健康的,没有想过里面会有杂质。一般到了乳房出现疼痛或奶水无法吸出时,才会想到请催乳师。其实如果有条件,只要是宝宝出生、开奶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法按摩了。顺产的话,在出产后半个小时就可以进行,剖腹产的话则需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
催乳时,除了手法按摩还要配合药物吗?
答:主要是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奶水过多造成迂堵的话,只要配合手法的按摩就可以了,如果堵得比较厉害,想要进度更快些,就可以去药店买一些药品配合。如果奶水不足,刚生产完的妈妈身体比较虚,需要适当进补,把手法按摩的排空、宝宝的吸吮和妈妈的食疗配合在一起,效果才能达到更好。
乳房大小与奶水量有关系吗?
答:乳房的大小跟奶水没有任何关系,乳房大小只是跟脂肪的含量有关系。乳房大不等于乳腺组织多,更不等于乳汁分泌就多。所以,胸部小的妈妈不用太过担心,胸小照样能有高产量。乳腺组织由腺体、脂肪组织、纤维组织还有一些导管共同组成,是泌乳的关键。
此外,部分妈妈产后乳汁不足,可能是遗传或者刺激不足的原因,建议哺乳妈妈注意乳头清洁和护理,让宝宝多吸吮,刺激乳汁分泌。总的来说,宝宝吸吮的作用才是最大的。
哺乳期间在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答:哺乳期间,没有太大的禁忌,只要注意不吃一些特别寒凉的食物就可以了。如果奶水不足,就要避免食用韭菜、山楂等会造成回奶的食物。哺乳期的妈妈尽量少吃或不吃食性燥热的蔬菜,如大蒜等,这些食物易上火,造成妈妈体内上火,进而影响宝宝。另外,蔬菜一定要经过加热煮熟才能吃,不然会导致宝宝腹泻。
患有乳腺增生的妈妈可以进行催乳按摩吗?
答:大部分妇女都有乳腺增生,在哺乳期间还是会存在,不会因为怀孕和哺乳就消失,相反,在哺乳期间,奶水压迫增生,就会感觉到乳房疼痛。这时候就需要在有奶块的情况下去按摩。平时去美容院要按摩6次才能把乳腺增生按软,但是在哺乳期进行按摩,则事半功倍。所以说,哺乳期对于缓解乳腺增生有很多好处的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5月9日刘德华的女儿刘向蕙过4岁生日,有网友曝出刘德华帮女儿举办生日宴会的照片,还邀来数十位女儿的同学、爸妈一起同欢。
刘德华8年前与朱丽倩登记结婚,当时对家中私事总是低调闭口不谈,4年前喜获长女刘向蕙(Hanna)。近两年,刘德华才肯多聊些家务事,透露爱接送女儿上、放学,还笑称最近少运动都是为了女儿,“那么可爱,我会忍不住抱她、陪她玩”。
有网友近日曝出一张刘德华替女儿办生日宴的照片,有幸参加天王爱女生日宴会的宾客,据传都是刘德华亲自挑选的,约60人。从照片上看,派对场地以小孩最喜欢的公主、冰雪奇缘气球布置,桌上还摆放粉色生日蛋糕。当天刘德华穿着白色上衣打扮休闲,与大家合影,气氛愉悦。而朱丽倩未在照片中现身,不免引人联想是否与近日拼二胎有望有关。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21部片子的各大奖项,将由“主席”乔治·米勒领衔的评审团决定。
当地时间5月11日14时30分,戴着招牌茶色眼镜的乔治·米勒,带着评委“蜘蛛侠女”戛纳影后克斯汀·邓斯特、戛纳影帝丹麦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和唐纳德·萨瑟兰等,亮相评委媒体见面会。
唐纳德·萨瑟兰是好莱坞老牌影星,他以冯小刚《大腕》里好莱坞大导演泰勒、《饥饿游戏》中斯诺总统为观众熟识。
萨瑟兰现场语出幽默,最抢风头。
问他对这次做评委的感受,他说电影还没看,现在要说胜败“为时尚早”。
同时有人问,“戛纳宠儿”多兰这次由《只是世界尽头》入围,是不是很有希望拿奖?老头则果断表示,不。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伦敦希思罗机场每天都有大批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据中国民航有关同志介绍,以前北京至伦敦的航班每周只有3次,后来增加到4次,最近又调整到6次,其主要原因是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实在太多了。
留学生还是“新新人类”?
不久前,记者在搭乘国航CA937航班返英时发现,爆满的机舱内70%乘客都是留英的中国学生。他们中有些是返校生;有些则是初次赴英的新生;还有一些充满稚气的低龄学生。这些孩子中不乏打扮怪异、奇装异服的“新新人类”:有的男孩把头发染成彩色,腰间系着极为夸张的金属骷髅腰带;有的女孩衣服暴露,搭配古怪,戴着巨大的耳环。人们不禁要对这些在穿着打扮上“煞费苦心”的孩子,能否在学业上全心投入产生怀疑。果然,几个孩子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坦言,如果在国内他们根本考不上大学,是家长以每年20万元人民币的巨资送他们出来“镀金”。
记者联想到一次应邀到英国南部海滨城市伊斯特本参加某语言学校中国留学生聚会的情形。有些学生的装扮已完全不像学生:男孩头发染成耀眼的金黄色,手里拿着雪茄;女孩肚脐一律故意露在外面,穿着英国人也不会穿的巨型喇叭裤。据说这类打扮是一种“很酷”的时尚,可他们的英语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
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学生”总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学识渊博、文质彬彬、富有才气。记者在英国见到过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他们勤奋上进,严谨求实,聪颖过人,深受英国师生的好评。但是,随着留英之风越刮越烈,留学生队伍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部分留学生的表现已很难让人再把他们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传统留学生形象联系在一起了。
英国教育并非万能
英国教育的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全球排名前10位的名牌大学中有6所在美国,4所在英国。英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守的社会风气、文明的社会环境以及英语语种优势,对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具有很大吸引力。
随着英国国力的相对衰落,英政府不得不把教育作为赚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几年英国越来越看好经济日益繁荣,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教育市场。积极主动地在中国各地推出“英国教育展”,以吸引更多中国学生。目前,在英留学的外国学生共有22万人,其中仅中国学生就有6万人,成为在英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到偏僻的苏格兰小镇,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据英国教育机构官员透露,目前稍有名气的英国大学都有300-500名中国留学生,就连位置偏僻的山区大学也有20-30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消费水平让英国人刮目相看。以闻名遐尔的英国女子贵族中学为例子,由于学费昂贵,一向以日本和海湾国家留学生居多,其他国家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但去年,中国学生在英贵族女中留学的人数已超过日本3倍。难怪英国《泰唔士报》惊呼:“日本已经衰落,中国才是新星。”
年轻人到国外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再来报效祖国,原本对个人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情。但留英大潮中的一些盲目、浮躁现象已导致留英学生贬值的趋势。一些家长出于虚荣和望子成龙的心理,拼命把孩子送到国外。一些语言功底差、缺乏必要知识积累的孩子被送到英国“留学”,有些变成了花花公子,开名车、租别墅,荒费了学业。一些到语言学校补习英语准备考英国大学的低龄留学生,被抛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落差很大,赌博、吸毒、未婚同居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未经历过任何挫折的孩子,轻而易举地来到英国,自以为头上有留学生的“桂冠”便自持甚高,他们今后的发展很可能是畸形的。伦敦大学教育专家皮特在中国考察后表示,如今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整体素质不如在国内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比不上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他认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潜力的学生即使到国外留学,也很难成材。
“留英热”的背后
“留英热”不断升温的原因很多。英国把教育看成有利可图的市场,对中国学生相对放宽签证,放松入学条件是一个重要外因。据权威资料显示,海外学生的学费收入占英国教育收入的10%。英国政府希望在2005年吸收全世界留学生的1/4,而占领中国教育市场是重中之重。目前,英国亦步亦趋准备耗费巨资跟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国内却面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困境。2001年,英国57所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等名牌大学也榜上有名,仅爱丁堡大学的亏损就高达1100万英镑。在国内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政府又无力拨款的情况下,英国不少大学把眼光投向海外教育市场。据英国教育官员私下透露,在海外招收一名留学生的收入是本国学生的8-10倍,而且他们交纳的学费可由各大学自由支配,难怪个别英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标准宽松得令人咋舌。尽管英国教育一向比较严谨,但教育经费不足,大幅海外扩招使一些大学的教育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国内个别单位在用人观念上的误区是留学热的重要内因。伦敦大学教育专家皮特教授说:“客观地讲,英美大学的教育质量的确不错,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中国人对留学存在迷信心理。”应该承认,不少留学生的确有真才实学,但随着赴海外留学的渠道不断增多,留学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如果用人单位盲目迷信“海归派”,不仅将陷入用人的误区,还会对盲目留学推波助澜。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负笈海外留学,有人选择“一心只读圣贤书”专心完成学业;有人选择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也有人选择“专心赚钱”……那么在这众多的选择中,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适度打工可培养能力
留学生打工,无疑是件好事,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能力,而且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现在的留学生,大多数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出国留学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期间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度的打工更是大有裨益。打工是接触外国社会、外国人、融入所在国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且可使留学生通过劳动锻炼自己的品格和毅力,从而懂得珍视劳动创造,同时也可以体味靠自身能力生存的那份“成就感”;另外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亦是大有好处。
过度打工会影响学业
打工一定要适度。国外许多大学都对留学生有相对的学费减免、生活补贴和奖学金制度。以学业为主,努力学习,辅适度的打工才是留学生的正确选择。如果因为打工,使学习成为辅助,这就不可取了。特别是对于刚踏上异域的留学生,更是要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打工时间。这部分学生多以语言生或预科生的身份出国,在没有正式升学之前,无论任何形式的过度打工都会对自己将来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由于环境的骤变,留学生刚出国时,对周边的生活及环境的初步适应亦需要至少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要尽可能避免在这段时间打工。作为家长,出国前除了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学费外,至少还要准备好半年的生活费,以不变应万变。
留学热门国家打工规定
为了有效地保证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即使允许留学生打工,也对诸如打工间、工种内容、打工资格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美国: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且限制为校内打工。无须打工卡。
英国: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未满18岁者禁止打工。
法国: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但第一年语言学习时严禁打工,以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所以在出国前至少要准备好第一年的生活费。
比利时: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丹麦:每周允许打工15小时荷兰:每周允许打工10小时加拿大:公立学校就读生在校外允许打工20小时,语言学校学生和私立大学学生严禁打工。
澳洲: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假期不限)。但必须事前申请税号。若被发现超时打工,将有可能被吊销签证。
新西兰: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暑期可为40小时。但是高中生打工要事先由学校和家长出具《同意书》。另外还要事前去税务局申请一个“税号”。
日本:就读生每周允许打工20小时;留学生每周允许打工28小时。事前要向入国管理局申请“资格外活动许可证明”。该证明申请一般要花1个月左右时间。学生禁止从事风俗营业相关的工种,一经发现将有可能遣送回国。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继稀土专项整治行动后,主管部门针对有色行业环保问题再度“亮剑”,目标指向重金属污染“重灾区”———铅蓄电池行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贾明星7日透露,环保部近期将启动对铅蓄电池回收(再生铅)行业的专项环保核查行动。
环保部去年底发布的“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名单”显示,全国共计1962个该类企业。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该类企业均超过100个,江苏省以492个居首,浙江省以331个居次席。
贾明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协会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而7日下午,协会专门就再生铅环保检查的具体事宜进行了商讨。
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位官员在电话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次专项整治活动,环保部希望通过和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合作,根据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等行业门槛,制定出符合环保要求的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企业名单。
“未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将在信贷、出口、再融资等领域面临众多限制。随着环保门槛逐步提高,这些企业还有可能被关停。”上述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环保部启动全国性环保核查之前,各地已陆续启动对铅蓄电池行业的环境专项执法检查。以涉铅企业布局最多的江苏省为例,2011年底,江苏省环保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不久前共检查了全省451家涉铅生产企业,停产整改或关闭取缔275家,其中不少是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铅蓄电池小企业和再生铅冶炼小企业。
“近年来爆发的数次重大污染事件,让再生铅产业的环保顽疾像一个个毒瘤那样展现出来。”上述环保部门官员说,再生铅行业的环境事故、环节风险,大多出现在小企业对电动自行车的铅蓄电池进行回收、拆解、维修、加工、再利用等环节。
有色工业协会一位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再生铅的主要原料是废旧蓄电池。由于铅对人体危害极大,因此铅行业对于环保的各项要求极高,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在发达国家,再生铅行业的集中度通常较高,往往只有几家从事再生铅的企业。 上述人士说,反观国内市场,因为产业发展初期缺乏有效管理,很多规模小、管理粗放的民营小作坊式企业纷纷涌入,回收体系不健全,无序竞争等因素造成再生铅企业回收成本较高,因此,在环保方面“做手脚”已经成为业内生存潜规则。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 表 示 , 再 生 铅 企 业 多 为 中 小 企业,预计过半企业将在此次环保核查中不达标。再生铅处理设备要求全密闭,但国内除少数大企业上马进口设备外,其他企业几乎都是土法 生 产 , 不 能 满 足 环 保 要 求 。 铅烟、铅尘、铅渣易造成空气、水、土壤等多重污染,影响范围比(整顿前的)铅酸电池还要大。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南极冰层下流速惊人的湖泊网络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们预测在全球逐渐变暖的趋势下,海平面上升有多快。
一支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伦·弗里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中报告了该份调查结果。
该小组的冰川学家们说,冰下湖网横跨西南极冰盖的冰层下,延伸数百平方公里。
这些湖泊的填补和排水现象很明显,观察南部大陆冰封表面的卫星都可以看得到这些运动。
虽然不是全球变暖现象创造出这些隔绝在约700米的冰雪下的地下湖泊,但知道湖水的流动方式对于了解气候变化对南极冰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弗里克说。
世界上约90%的淡水都被锁定在南极洲厚厚的冰盖中,如果这些淡水全融化了,科学家们预测,这可能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米。
世界银行本周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即使海平面才上升1米,那都有可能让全球沿海地区和低洼地带陷入浩劫。
“气候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需要能够预测得到南极冰层所发生的状况,” 弗里克说。
冰川学家们早就知道冰层下水流的存在,但这次能观测到一个成网状分布的大型贮水系统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地表水在冰河运动中如同润滑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也是我们预测冰层融化的关键。
弗里克说,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计算机模式可以尝试涉及如何让这些冰层下的水流到处运动的信息。
激光捕获水流
为了探测这些冰川底部的湖泊,弗里克和她的同事们使用美国宇航局ICESat(即冰、云和陆地高度卫星)所采集的数据,该卫星将激光脉冲从太空中发射至南极整个地表,就像声纳利用声音脉冲来定位水下特征一样。
该卫星探测到冰下隐藏的湖泊水流在排放与填补时,冰层也会跟着移动。
“湖泊水流运动的变化如此之快,让人只看到水面的变动而无法意识到水流动的步伐,”她说。“水流移动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当然,对于移动速度很缓慢的冰层,“快速”也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一个从30公里流向10公里的湖泊在时隔约30个月的排放过程中可引起冰面海拔9米的改变,弗里克说。
“我们没有意识到,冰流下的水会以这么大的流量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运动着,”弗里克说。
“我们之前还认为这些水流变动时间跨度会有几年甚至几十年,但现在我们才注意到水流移动数个月就会有大变动,”她说。“无论是水的流量,还是水流的动态特性和空间范围,我们探测到的这些水流运动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
该项目采集了2003年至2006年间对威兰斯和美世两大冰流的卫星观测数据,据介绍,这两处冰流便是从南极洲中部冰原向漂浮的罗斯海冰架运冰的两个大型的快速移动冰流。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继美国大使馆发布北京PM2.5监测数据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14日开始发布上海PM2.5(大气细颗粒物)数据。
数据发布的首日,美领馆的监测数据就与上海环保局发布的数据就大相径庭,两者之间一度相差3倍,引发此间民众的热议。
上海环保部门当天夜间回应称,监测结论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遵循的评价体系不同。
上海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罗海林介绍,美领馆公布的数据是AQI,即空气质量指数,监测的是PM2.5值,目前上海环保局公布的是API,是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二氧化硫、PM10、氮氧化物。这两者监测内容不同。
面对民众质疑上海为何监测API指数而非采用AQI指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解释,“这是新国家标准推进过程的过渡期,”她透露,上海空气质量发布正在从API指数向AQI指数过渡。不久之后,上海也将发布AQI指数。
不过,罗海林称,由于标准不同,将来采用AQI标准测量出的数据也可能也会与美方的数据有所差异。
伏晴艳表示,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科学、公正、客观。这两种监测方法的都是世界认可的方法。“都是标准的可信范围内较好的监测方法。”
对于美领馆监测发布PM2.5数据,伏晴艳称,上海环保部门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此事,既提供了更多的空气信息,也是对环保工作的督促。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自去年10月份以来,PM2.5开始为公众所熟知,并成为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在今年2月29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又进一步推动了大气环境治理尤其是针对细颗粒物治理的进程。为此,中央统战部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组织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开展专题调研。
□5月21日至26日,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为领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为团长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在北京展开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的主题为“我国防治细颗粒物的对策研究”。
找源头 “治尾气”
机动车排量怎样控制
在此次考察调研活动中,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智力优势,出谋划策,共同努力解决大气问题,使蓝天白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在我们这些天的走访调研中,很多单位都把‘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为22.2%’作为开展治理PM2.5工作的信息支撑。我想知道,这个数据可靠吗?是怎么得出来的?”在5月26日的专家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团副团长林而达提出自己的困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把话筒拿到自己的嘴边。“这个数字是按估算得出来的。我们承认,源解析这种方法是有缺陷,但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种类很多,有活性的也有惰性的。我们的采样点采到的是没有活性的,也就是惰性气体,而机动车的一次排放物中又含有很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我预计这个比例应该在40%左右,但由于目前的源解析缺乏元谱,这个数据只能通过保守估算得出。”
“机动车尾气的确是治理PM2.5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我们目前所说的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只是统计的北京户籍人口拥有的机动车总量,并没有考虑外地进京车的数量,如果加上这一部分,机动车数量会更多。我们还做过的一项调查同样表明,在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下,空气中PM2.5的含量确实同机动车使用数量呈正相关变化。”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补充说。
“我们通过科学研究也发现,北京不仅车多,而且车的使用频率很高。特别是在拥堵的时候,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尤其高。”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考察团团员刘科说。
“机动车尾气的混合交叉污染对PM2.5作用很大,我们是否可以把治理机动车尾气作为防治PM2.5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考察团秘书长李稻葵一针见血。
应邀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针对这个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虽然机动车尾气对PM2.5贡献很大,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燃煤、工业溶剂的使用、各类扬尘等PM2.5的其他来源。”
像这样精彩的问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屡见不鲜。就像5月22日考察团在同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进行座谈时陈喜庆提到的:“无党派人士是有觉悟、有本领、有贡献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这支由来自多个行业、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调研之中。
小颗粒 大问题
大气污染如何治理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PM2.5治理,关系百姓的身体健康,可见无党派人士此次考察调研治理PM2.5,重任在肩。
“PM2.5是细颗粒物,即粒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可进入支气管,最小的可进入肺泡,引发上呼吸道炎症,有的颗粒甚至进入血管,随血液流遍全身,严重影响人的健康。PM2.5这种细颗粒物,可以导致心肺患病率提升。”在5月26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调研情况反馈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与健康中心主任、考察团团员朱彤系统地解释了PM2.5的危害。“PM2.5虽是小颗粒,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问题,甚至是难问题。”
正如袁驷在北京市情况介绍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2003年以来,中央统战部每年组织无党派人士开展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很多建议得到采纳实施。今年选择防治细微颗粒物对策研究这一主题,主要考虑到,空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既面临长期的国际压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更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幸福指数。在空气质量问题上,全体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齐关心。”
背负着责任与希望,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在6天里召开了8次座谈会,实际走访18个调研点,行程400多公里,足迹遍布与PM2.5防治相关的各个地方。中巴车、餐桌成为他们的“移动会议室”,每天结束在外考察后,全体团员又集体开会讨论至深夜。PM2.5成为团里超高频词汇,它的形成机理是什么?传播路径有哪些?防控“招数”在哪里……
在首钢,考察团与首钢领导密切交流,共商控制PM2.5的对策;在北京朝阳北土城公交场站,环保公交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同北京市交通委的座谈会上,朱彤建议通过整改公交系统减少PM2.5的排放;在北京环卫集团奥林匹克公园清废综合区,考察团通过观察环卫设施了解垃圾、道路扬尘的处理过程;在北京燃气集团,关于液化天然气的推广和使用问题被热烈讨论;在北京市环保局,PM2.5的监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奥体中心空气监测站,考察团参观了具体监测站点;在中国气象局,PM2.5与气象的关系被直观呈现;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人大代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考察团团员潘石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听说森林和湿地植物具有杀灭细菌、主动捕捉和吸附PM2.5等细微颗粒物的重要作用时,决定认养林木绿地5万平方米。
献良策 攻难关
长效机制何时建立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活动,对于PM2.5的认识逐渐被深化,如何防治PM2.5的建议开始在考察团中发酵、传播,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
目前PM2.5的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复杂,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在治理PM2.5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强化部门联动和区域联防联控。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考察团顾问汪键认为:“我国空气污染防治,要从单一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向区域联合治理转变,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努力推动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实现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考察团团员汤敏认为,应该用市场机制治理PM2.5。“这种要求很迫切,有条件的污染者愿意付费。我们这些天走访的许多调研点都是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的,少则几亿,多则上百亿,如果不引入市场机制,这种投入会越来越大,这样的治理方式并不可持续,应该引入价格机制。我认为让污染者付费、受害者得补助值得研究。”
考虑到PM2.5防治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污染颗粒的多样性,应该更长远地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政策调整、设备研发、发挥市场作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想清楚两个问题对解决PM2.5作用很大。一是政府的钱往哪儿用?二是政府的钱从哪儿来?我个人觉得钱应该用在基础性科研投入以及制止污染源源头方面上,加大对煤改、脱硫、脱硝、除尘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柴油、汽油的油品,强化产品研发,加大市场参与力度。改善上述情况所需的钱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和环境污染税得到。”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考察团团员刘桓说。
“任何问题都能涉及法律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考察团团员周光权认为: “应该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工作,要结合新形势、新问题,重点解决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机动车污染控制、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不适应环境管理的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增强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PM2.5的防治工作很复杂也很艰巨,但“只要我们下决心做这件事,也许很困难,但一定会实现。”周光权的这种乐观精神与团内很多人的心态不谋而合。林而达两次强调要乐观些,“按照30%的下降比率,我们应该对PM2.5的治理抱有信心。”
“PM2.5的治理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建设、百姓生活、经济繁荣发展和人类生存方式等点点滴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从治理PM2.5的过程中看到生机与希望。”北京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在5月26日下午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调研情况反馈会上说得深沉。
链接
PM2.5究竟为何物?
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黑肺和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其来源主要是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和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等,由于粒径小,可直接进入肺部,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煤炭去产能正在逐步推进,已经进入全面执行期。
昨日,发改委表示,目前已有7个配套文件印发,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对有关任务作了进一步细化。
此外,国资委在对煤炭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细化了今后几年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将工作目标分解到有关地方和企业,提出了时间表。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有多个省份和多家煤企出台了去产能的具体方案。有业内人士表示,6月底前各省都会出台具体的去产能方案,7月初会下发第一笔化解过剩产能的资金。
煤炭去产能7个配套文件已出台
《证券日报》了解到,5月10日,发改委在其网站上表示,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扎实推进。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和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了由2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此外,为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强化政策引导,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奖补资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目前已有7个配套文件印发。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对有关任务作了进一步细化。
在4月13日发改委称煤炭钢铁去产能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陆续印发后,仅过了一个月,就已经有7个配套文件印发,速度之快让人侧目。
实际上,自从2月初《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后,煤炭去产能工作在一步步推进,已经进入全面执行期。
需要一提的是,5月5日,发改委、国资委、能源局和煤矿安监局四部门召开电话会议,通报对全国146个违法违规建设煤矿专项稽查情况,并表态要加强违法违规建设煤矿治理。
此外,多个省份在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出台后开始实施,276个工作日政策从山西省推广到全国。
业内认为,总体来看,煤炭供给侧改革得到落实,执行力度也在逐步加强。随着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煤炭去产能工作也有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金或于7月初下发
昨日,发改委还表示,要制定对接实施方案。各有关省区市和国资委在对钢铁、煤炭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并报送化解过剩产能初步方案,细化了今后几年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将工作目标分解到有关地方和企业,提出了时间表。
截至目前,已经有山西、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出台了化解过剩产能的具体方案。其中,不少煤企也公布了关闭煤矿以及转岗分流等细则。
根据此前化解产能的意见,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为钢铁、煤炭两行业去产能资金支持规模每年将达到2000亿元,持续4年至5年的时间,用于解决结构调整中职工安置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在与多家煤企采访沟通时了解到,尽管煤企都在积极的关闭资源枯竭的煤矿,以及对职工进行安置,但有不少煤企还在等待相关的补偿细则,因为能否妥善安置职工,国家补贴的资金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初步统计,在此轮去产能的过程中,煤炭行业涉及约130万人,钢铁行业涉及约50万人。而上述资金也将主要用于煤炭行业。
还有煤炭行业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预计6月底前各省都会出台具体去产能方案,7月初可能就会下发第一笔化解过剩产能的资金,实施过程会下放到各省层面。而这笔资金具体如何分配,由各省市根据各煤企的情况来决定。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