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周四, 12 5月 2016 11:46

无党派人士问计PM2.5治理(专题调研)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自去年10月份以来,PM2.5开始为公众所熟知,并成为与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在今年2月29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又进一步推动了大气环境治理尤其是针对细颗粒物治理的进程。为此,中央统战部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组织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开展专题调研。

□5月21日至26日,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为领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为团长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在北京展开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的主题为“我国防治细颗粒物的对策研究”。

找源头 “治尾气”

机动车排量怎样控制

在此次考察调研活动中,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智力优势,出谋划策,共同努力解决大气问题,使蓝天白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在我们这些天的走访调研中,很多单位都把‘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为22.2%’作为开展治理PM2.5工作的信息支撑。我想知道,这个数据可靠吗?是怎么得出来的?”在5月26日的专家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团副团长林而达提出自己的困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把话筒拿到自己的嘴边。“这个数字是按估算得出来的。我们承认,源解析这种方法是有缺陷,但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种类很多,有活性的也有惰性的。我们的采样点采到的是没有活性的,也就是惰性气体,而机动车的一次排放物中又含有很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我预计这个比例应该在40%左右,但由于目前的源解析缺乏元谱,这个数据只能通过保守估算得出。”

“机动车尾气的确是治理PM2.5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我们目前所说的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只是统计的北京户籍人口拥有的机动车总量,并没有考虑外地进京车的数量,如果加上这一部分,机动车数量会更多。我们还做过的一项调查同样表明,在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下,空气中PM2.5的含量确实同机动车使用数量呈正相关变化。”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补充说。

“我们通过科学研究也发现,北京不仅车多,而且车的使用频率很高。特别是在拥堵的时候,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尤其高。”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考察团团员刘科说。

“机动车尾气的混合交叉污染对PM2.5作用很大,我们是否可以把治理机动车尾气作为防治PM2.5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考察团秘书长李稻葵一针见血。

应邀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针对这个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虽然机动车尾气对PM2.5贡献很大,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燃煤、工业溶剂的使用、各类扬尘等PM2.5的其他来源。”

像这样精彩的问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屡见不鲜。就像5月22日考察团在同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进行座谈时陈喜庆提到的:“无党派人士是有觉悟、有本领、有贡献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这支由来自多个行业、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调研之中。

小颗粒 大问题

大气污染如何治理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PM2.5治理,关系百姓的身体健康,可见无党派人士此次考察调研治理PM2.5,重任在肩。

“PM2.5是细颗粒物,即粒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可进入支气管,最小的可进入肺泡,引发上呼吸道炎症,有的颗粒甚至进入血管,随血液流遍全身,严重影响人的健康。PM2.5这种细颗粒物,可以导致心肺患病率提升。”在5月26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调研情况反馈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与健康中心主任、考察团团员朱彤系统地解释了PM2.5的危害。“PM2.5虽是小颗粒,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问题,甚至是难问题。”

正如袁驷在北京市情况介绍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2003年以来,中央统战部每年组织无党派人士开展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很多建议得到采纳实施。今年选择防治细微颗粒物对策研究这一主题,主要考虑到,空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既面临长期的国际压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更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幸福指数。在空气质量问题上,全体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齐关心。”

背负着责任与希望,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在6天里召开了8次座谈会,实际走访18个调研点,行程400多公里,足迹遍布与PM2.5防治相关的各个地方。中巴车、餐桌成为他们的“移动会议室”,每天结束在外考察后,全体团员又集体开会讨论至深夜。PM2.5成为团里超高频词汇,它的形成机理是什么?传播路径有哪些?防控“招数”在哪里……

在首钢,考察团与首钢领导密切交流,共商控制PM2.5的对策;在北京朝阳北土城公交场站,环保公交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同北京市交通委的座谈会上,朱彤建议通过整改公交系统减少PM2.5的排放;在北京环卫集团奥林匹克公园清废综合区,考察团通过观察环卫设施了解垃圾、道路扬尘的处理过程;在北京燃气集团,关于液化天然气的推广和使用问题被热烈讨论;在北京市环保局,PM2.5的监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奥体中心空气监测站,考察团参观了具体监测站点;在中国气象局,PM2.5与气象的关系被直观呈现;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人大代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考察团团员潘石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听说森林和湿地植物具有杀灭细菌、主动捕捉和吸附PM2.5等细微颗粒物的重要作用时,决定认养林木绿地5万平方米。

献良策 攻难关

长效机制何时建立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活动,对于PM2.5的认识逐渐被深化,如何防治PM2.5的建议开始在考察团中发酵、传播,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

目前PM2.5的研究基础薄弱、成因复杂,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在治理PM2.5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强化部门联动和区域联防联控。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考察团顾问汪键认为:“我国空气污染防治,要从单一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向区域联合治理转变,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努力推动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实现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考察团团员汤敏认为,应该用市场机制治理PM2.5。“这种要求很迫切,有条件的污染者愿意付费。我们这些天走访的许多调研点都是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的,少则几亿,多则上百亿,如果不引入市场机制,这种投入会越来越大,这样的治理方式并不可持续,应该引入价格机制。我认为让污染者付费、受害者得补助值得研究。”

考虑到PM2.5防治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污染颗粒的多样性,应该更长远地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政策调整、设备研发、发挥市场作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想清楚两个问题对解决PM2.5作用很大。一是政府的钱往哪儿用?二是政府的钱从哪儿来?我个人觉得钱应该用在基础性科研投入以及制止污染源源头方面上,加大对煤改、脱硫、脱硝、除尘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柴油、汽油的油品,强化产品研发,加大市场参与力度。改善上述情况所需的钱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和环境污染税得到。”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考察团团员刘桓说。

“任何问题都能涉及法律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考察团团员周光权认为: “应该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工作,要结合新形势、新问题,重点解决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机动车污染控制、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不适应环境管理的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增强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PM2.5的防治工作很复杂也很艰巨,但“只要我们下决心做这件事,也许很困难,但一定会实现。”周光权的这种乐观精神与团内很多人的心态不谋而合。林而达两次强调要乐观些,“按照30%的下降比率,我们应该对PM2.5的治理抱有信心。”

“PM2.5的治理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建设、百姓生活、经济繁荣发展和人类生存方式等点点滴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从治理PM2.5的过程中看到生机与希望。”北京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在5月26日下午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调研情况反馈会上说得深沉。

链接

PM2.5究竟为何物?

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黑肺和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其来源主要是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和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等,由于粒径小,可直接进入肺部,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