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瑞士太阳能飞机挑战跨国飞行(图)
瑞士太阳能飞机

  瑞士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13日从瑞士起飞,开始首次跨国飞行。这架单座飞机当天8时40分(北京时间14时40分)在瑞士西部帕耶讷起飞,由研发者之一安德烈·博尔施贝格驾驶,预计将花费大约12小时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

  “太阳驱动”用超轻碳纤维材料制成,总重1.6吨,由4台小型电力发动机驱动,机翼配备1.2万个太阳能电池板,翼展长度大约64米。这架飞机去年7月仅靠太阳能驱动连续飞行26个小时,创造连续飞行时间纪录。

  一名法新社摄影记者说,当天天气晴朗,“太阳驱动”起飞平稳。

  博尔施贝格说:“驾驶‘太阳驱动’这样的飞行器飞行于欧洲空域、降落在一座国际机场是难以置信的挑战。”

  跨国飞行并不是“太阳驱动”研究团队的最终目标。研究人员可能会在2013年或2014年制造更大飞行器,以求实现跨大西洋和环球飞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的传奇设计师公布了一种新型侦察机


该无人机能在别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监听,而且不需要人类坐在机舱内驾驶。


长34英尺(10.36米)、重5000磅(2267.96公斤)的火鸟侦察机的外观同典型飞机并不一样


火鸟能在24小时到40小时内不间断飞行,飞行高度可达3万英尺(9.14公里)


这种飞机能携带多达4种不同的电子包裹——高清相机设备、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讯继动器和窃听装置。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把游客送入太空,那是以后的事。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的传奇设计师公布了一种新型侦察机,它能在别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监听,而且不需要人类坐在机舱内驾驶。

  缩尺复合体公司因设计私人飞船而出名,例如维珍银河打算用来把富人送入轨道的飞船。不过该公司也是国防承包商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的一家分公司。因此,理查德·布兰森并不是该公司的唯一消费者。2009年2月9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懂事里克·克鲁斯与缩尺复合体公司总裁道格·谢恩通话,要求他设计一款新型军用侦察机。

  一年后,被命名为“火鸟(Firebird)”的这种飞行器首次试飞。上周,这款飞机的照片被从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带出,并很快出现在网络上。现在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正在向公众介绍该机,不久后它将参加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游戏《帝国挑战2011(Empire Challenge 2011)》。

  跟缩尺复合体公司的很多设计一样,这款长34英尺(10.36米)、重5000磅(2267.96公斤)的火鸟侦察机的外观同典型飞机并不一样。这种飞机的后面拥有双桁架,这使传感器和天线可以远离机身,并使飞机更容易在战区坑洼不平的跑道上起飞和降落。不过克鲁斯表示,关于火鸟,最有趣的部分是它的内部结构。这种飞机能携带多达4种不同的电子包裹——高清相机设备、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讯继动器和窃听装置。

  这些东西都被放在火鸟内部的行李架上,而不是放在悬挂在飞机机翼上的小室里。它们通过一个网状物连接在一起,但与用于飞机飞行的装置分开。这意味着机上部件很好更换,不用通过多年的飞行进行试验。克鲁斯说:“这款飞机已经快变成了汽车,为传感器提供了更好容身处。它把新有效载荷结合到一起只需几天或几周,而不是几年时间。”

  克鲁斯表示,火鸟能在24小时到40小时内不间断飞行,飞行高度可达3万英尺(9.14公里)。它还能快速从标准机转变成无人机。这项功能很有用,因为联邦政府目前仍对让无人机在美国领空飞行感到不安。在阿富汗又是另一种光景。装扮成喷气机的侦察机、“死神”(Reaper)无人机和遥控小型机都在高空密切监视着地面动静。

  据Wired.com网站航空航天通讯记者詹森·帕尔说,火鸟并不是缩尺复合体公司推出的第一款无人机。获此殊荣的飞机应该是“普罗透斯(Proteus)”,它的设计目的是作为“极低水平卫星类型的中转站(ultra low-level satellite-type relay)”。他说:“该机能在距离地面大约6.5万英尺(19.81公里)的高空对一座城市进行长达15小时的监听。”

  帕尔表示,天线安装在机身的顶棚上,因此在飞机盘旋飞行时,它们会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机翼顶端是绝缘体,可以避免外界干扰。它的监听范围更大,但费用比卫星更低,而且机体内部结构在必要时还能发生变化。3架这种飞机就能交替进行全天候侦查活动。虽然这个想法从没实现,但是更早研发的飞机已被提议当作无人机,而且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直在用它检测很多高空观测和通讯的新想法。(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表声明宣布,“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发射的日期将由本月10日推迟到最早16日。下面连线中央台记者张加宁。

  主持人:这已经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奋进号第三次推迟发射了,这一次推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告别之旅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记者:奋进号原计划是4月29日就要升空,但是到倒计时的时候,奋进号尾部一个控制电力供应的开关失灵,所以就被推迟到了5月10日。但是到了6日下午,航天局的项目官员讨论之后又决定,发射日期将再推迟到美国东部时间16日8点56分(北京时间20点56分),在这之前技术人员会继续维修,并且测试导致奋进号推迟发射的电路问题。

  另外项目官员还决定,将奋进号的任务期由14天延长到16天。并且表示,如果奋进号在本月26日之前仍然是不能升空,发射就会被推迟到下个月。这一次奋进号升空是它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升空,它的任务主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些设备。其中主要设备叫阿尔法磁谱仪,它会被安放在空间站上,用于寻找暗物质。

  美国已经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航天飞机的项目,主要是由于成本过高,除了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6月也要进行最后一次飞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中国电信对实现机上通话和上网达成合作协议,国航表示,在飞机上打电话和上网将在两年内普及。为了搞清其中的技术原理,记者联系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国家民航总局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记者:“这个事情两年前就有报道了,在试航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考虑到空中安全问题,现在还是不允许使用。”

  早在去年6月,就有媒体报道说,在技术上中国移动已经完成安全实验,几家航空公司与之签订了机上手机通讯软件开发的框架协议,并将经营许可权申请上报给工信部和民航局。但因为涉及到航空监管问题,所以该“高空业务”的开通还有待时日。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同样不愿具名的一位教授向记者解释,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飞机上布一个小网络信号中转站,将接收到的手机和互联网信号转到地面站,实现空中与地面的移动通讯。虽然在飞机上接转信号的技术复杂一些,但这个道理与在地面小区里设立信号中转站是一样的。”

  这位教授解释说,整体技术的关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上述提到的机载信号中转站。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快,手机和网络信号在快速移动中通讯频率会发生变化,与地面的信号中转站发生偏差,不可能通讯。机载信号中转站的作用,就是将快速移动的信号准确地转发到地面,实现空中与地面的对接。二是随着地面信号中转站的增加,现在手机和网络的发射功率已经降低了,过去的“大哥大”发射功率比现在使用的手机功率大约高出100倍以上,这么大的功率会对飞机上的载航仪器产生干扰,影响飞行安全,而现在的手机和网络服务功率是一个量级,不仅功率小,使用的多谱勒频道与范围也是与飞机分开的,不会对飞行仪器造成干扰。

  对于信号中转技术的成熟度,这位教授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技术主要由西门子、诺基亚等制造商提供,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技术,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机场得支持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在机场建立机站。”他分析,届时飞机上也有可能使用专用电话,禁止乘客使用自带电话。

  对于媒体报道的“目前运营商与航空公司正在商讨具体运营模式”,这位教授认为,技术可行并不代表可操作。(赵雪)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即将发射之前,工程师们正在对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实施最后的检测。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将在国际空间站上探测宇宙射线。
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即将发射之前,工程师们正在对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实施最后的检测

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即将发射之前,工程师们正在对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实施最后的检测。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将在国际空间站上探测宇宙射线。
艺术构想图: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反物质太空磁谱仪

反物质太空磁谱仪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右)和“奋进”号航天飞机指令长马克-凯利(左)在佛罗里达肯尼迪太空中心检查反物质太空磁谱仪。
反物质太空磁谱仪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右)和“奋进”号航天飞机指令长马克-凯利(左)

  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将于4月29日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完成最后一次飞行任务。随同“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验设备--“反物质太空磁谱仪”。这一先进的实验设备将在太空轨道上完成搜寻反物质星系和暗物质迹象等重要任务。

  据科学家介绍,反物质太空磁谱仪重约6900多公斤,造价约为20亿美元。该设备将装备于国际空间站,主要用于搜索宇宙射线以及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带电粒子。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将采用一个重约1900公斤的磁铁来产生一个强大的均匀磁场,该磁场比地球磁场要强3000多倍。磁场可以折射宇宙射线,从而探测器能够分析出宇宙射线的各种属性,如电荷、速率等。

  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最初决定反物质太空磁谱仪升空计划取消。后来,在科学家们的大力游说下,反物质太空磁谱仪任务得以恢复。去年,科学家们替换了反物质太空磁谱仪上的磁铁,并重新装上了更大体积的磁铁,从而大大延长了反物质太空磁谱仪的使用寿命,使其可以一直服役至2020年,这也是国际空间站的预期寿命。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宇航局反物质太空磁谱仪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介绍说,“这一项目已开展了17年,共有16个国家600多名物理学家参与其中,这已成为一个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我们已经反复检测过多次以确保它能够正常工作。现在我们只在等待它的发射升空。”

  搜寻宇宙射线和反物质

  宇宙射线所携带的能量比任何人工粒子加速器能够产生的能量要高出数百万倍。因此,它们能够揭示出宇宙奥秘的点点滴滴,这是地球上任何实验都无法取得的成果。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分析宇宙射线,反物质太空磁谱仪能够解决大量现有最困惑的科学难题,如反物质星系是否存在,暗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等。

  在物理学领域中,一个最困惑的谜团就是已知宇宙中的物质与反物质问题。如果反物质太空磁谱仪能够探测到反氦或更重的反物质元素,那么这将是反物质星系存在的强有力证据。反物质星系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反物质恒星组成。

  物理学的另一大谜团就是暗物质问题。对于这种看不见、而且至今仍未确认事物的属性,科学家们仍然知之甚少,他们只能通过引力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对于暗物质,一个最主要的候选者就是一种被称为“中性子”的粒子。如果中性子确实存在,当它们相互碰撞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反电子,这种高能反电子就是反物质太空磁谱仪所要探测的对象。

  丁肇中表示,“在长期研究宇宙射线的过程中,这将是第一次以极高的精确度去完成探测任务。因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我们确实不知道将会发现什么。”

  造价20亿美元的设备

  反物质太空磁谱仪最初是由丁肇中于1994年提出设计构想。该设备的目标就是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线,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层是研究工作的主要障碍。丁肇中介绍说,“在太空中,有两种类型的粒子,一种是没带电荷的,也就是光线和微中子。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我们对太空的理解主要基于太空中和地面上大量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于宇宙射线之类的带电粒子,由于它们带有电荷,因此它们肯定有质量。因为有质量,所以它们肯定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因此,必须要到太空中观测它们。”

  研究带电粒子上的电荷,需要一个磁铁。根据最初设计方案,反物质太空磁谱仪上安装的是一个超导磁铁,使用寿命为三年,直至冷却用的液态氦耗尽为止。丁肇中解释说,“当我们在一个模拟太空环境的热真空容器中测试这种超导磁铁时,发现它只能维持三年时间,否则就必须重新充液态氦。如果没有航天飞机,根本没法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超导磁铁被取消。”科学家们决定使用永久性磁铁。不过永久性磁铁比超导磁铁要弱,因此敏感度也要降低30%。(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任务专家Drew Feustel(左)和意大利宇航员Roberto Vittori

<
“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机组人员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NASA的发射基地亮相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于29日发射升空,最后一次执行赴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完成使命后它将成为美国第二架退役的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今年3月完成了其“绝唱之旅”,“亚特兰蒂斯”号定于今年6月最后一次飞向太空。

  以下是“奋进”号航天飞机此次“谢幕之旅”的主要资料:

  发射:星期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4月29日晚上7点47分(北京时间30日凌晨3点47分),地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窗口为10分钟。

  任务周期:14天,有可能延长2天。

  人员:指挥官:凯利(Mark Kelly)、宇航员约翰逊(Greg H. Johnson)、欧洲航天局宇航员维托利(Roberto Vittori)与美国宇航局航天专家查米托夫(Greg Chamitoff)、费斯特尔(Andrew Feustel)与费克(Mike Fincke)。

  返航:星期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5月13日13点28分(北京时间21点28分),地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如果佛州着陆地点天气不理想,其他备选降落地点为加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或新墨西哥州的白沙(White Sands)。

  太空行走:在此次任务期的第5、7、9与11天,每次由2名宇航员组成小队,共进行4次行走。每次行走持续约6个小时。

  奥巴马、吉福兹将参加发射仪式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与家人手牵手亲眼目睹“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仪式。奥巴马将成为自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以来,首次亲自现场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美国总统。

  而曾遭枪击身受重伤的美国女众议员吉福兹也将参加这次发射仪式。吉福兹今年1月头部遭到枪击,但在其后几个月身体迅速康复。吉福兹一心要观看丈夫——“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指挥官凯利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吉福兹的发言人说:“她能够参加这次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射仪式,真的是意义非凡的。”“她不想错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白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20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夫人29日将与两个女儿亲临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观摩“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这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庭”首次现场观看航天飞机发射。

  美国历史上时任总统现场观看载人航天器发射仅有两次:一次是1969年11月14日,理查德尼克松观看阿波罗12号发射;另一次是1998年10月29日,比尔克林顿和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目送参议员约翰格伦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格伦时年77岁,他也成为迄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宇航员。

  “奋进”号此行将是其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升空,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阿尔法磁谱仪2。阿尔法磁谱仪2将被安放在空间站上,用于寻找反物质、暗物质。这一项目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负责,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6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由于成本过高,美国已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的航天飞机项目。“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今年6月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其后,美国宇航员将依赖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奥巴马政府希望美国私营企业能开发出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美国航天局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相关商业合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艺术效果图:“云霄塔”太空飞机正飞行于地球上空的轨道。
艺术效果图:“云霄塔”太空飞机正飞行于地球上空的轨道。

  设计师 表示,如果测试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架巨型无人驾驶太空飞机将可能在10年内真正载物升空进入地球轨道。
 

  根据设计方案,“云霄塔”无人驾驶太空飞机可以像商业喷气机一样水平起降。目前,“云霄塔”无人驾驶太空飞机仍处于概念版阶段。不过,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宣称,“云霄塔”概念太空飞机最近一段时间已经通过了数次严格的设计评估实验。
 

  “云霄塔”的研发得到了许多私营资金的关注和支持。不过,在2020年真正开始实现商业运营之前,“云霄塔”还将面临许多考验,比如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测试即将于6月份举行。私营资金将视“云霄塔”的测试进展状况而决定投资规模。
 

  6月份,总部位于牛津郡的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将测试其革命性的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组合。投资者目前的投资意向为3.5亿美元,如果测试顺序, 还将有可能另外再投资3.5亿美元。喷气发动机公司研究人员罗杰-朗斯塔夫表示,“这将依赖于发动机的测试情况。所有一切都依赖于此。”朗斯塔夫是在出席 第17届太空飞机与高超音速系统与技术国际会议时发表上述言论的,该会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组织。
 

  认识“云霄塔”

  “云霄塔”是根据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水平起降概念航天器理念设计而成的无人驾驶概念太空飞机。“云霄塔”可以像普通飞机那样重复使用,可以往返于地球与轨道之间,可以通过一条跑道进行起降。
 

  根据目前的设计方案,“云霄塔”在所有太空船中都算是庞然大物。“云霄塔”长约84米,重约303吨。作为对比,国际空间站的主体架构应该是已 建成的最大型太空船,它长约109米,重约408吨。“云霄塔”的预计有效负载能力大约为11.3吨。不过,朗斯塔夫认为,他们未来的设计目标是将“云霄 塔”的有效负载能力提高到16.5吨。
 

  研究人员表示,“云霄塔”将能够使得太空旅行更经济、更便捷。“云霄塔”在降落后两天内可以实现再次起飞,在其生命周期内可以完成大约200次 飞行任务。根据设计方案,它最初只能搭载货物。不过,喷气发动机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云霄塔”经过较小幅度的改进后可以搭载大约30名 乘客。一个耐压乘客舱将被安装于“云霄塔”的货舱位置上。朗斯塔夫表示,“最终,‘云霄塔’没有理由不能搭载乘客。”
 

  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

  “云霄塔”的设计理念与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以及其他大多数太空飞机有所不同,它将不再需要助推火箭。相反,作为一种单级入轨航天器,“云霄塔”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佩刀”。目前,“佩刀”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正在由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研发。
 

  “佩刀”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通过燃烧氢气和氧气产生推进力。在“云霄塔”飞行的最初阶段,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喷气机,从大气中吸入氧气助燃, 直到达到26千米的高度和5马赫的速度。接下来,“佩刀”发动机又转变成更加传统的火箭模式,即消耗随机携带的氢气和氧气,完成余下的旅程,直到最后进入 轨道。
 

  在“佩刀”吸收大气氧气阶段,发动机节省了由“云霄塔”所携带的大量液态氧,从而减小了“云霄塔”负担,充分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云霄 塔”的有效负载能力。不过,研究人员也承认,他们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即随着项目向前推进,他们必须能够证明这种发动机的可行性。
 

  关键测试

  被高速吸进“佩刀”发动机内部的大气肯定极端炽热。为了能够在吸气飞行阶段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就必须让吸入的空气充分降温,直至降到零下150 摄氏度,然后再进行压缩,再与氢气发生反应。这一过程就是6月份即将进行测试的过程。工程师已经研制出一个新型的“预冷却”系统来完成这项工作。6月份测 试的关键就是看该系统能否通过首次考验。
 

  如果“预冷却”系统能够工作,投资者将再投资3.5亿美元,以帮助“云霄塔”项目再上台阶。朗斯塔夫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可能就是完成太空飞机的整体设计,到2014年全面完成发动机测试工作。
 

  对于“预冷却”系统的测试结果,朗斯塔夫信心满怀,他表示,“这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如果测试成功,“云霄塔”的研究工作将实现飞跃性进展,因为这款太空飞机主要依赖于这项尚未验证的技术。
 

  通往太空之路

  项目资金管理方云霄塔企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姆-哈特奇森表示,如果6月份的测试一切顺利,那么“云霄塔”有望到2016年时开始亚轨道试飞,到2018年实现轨道试飞。哈特奇森希望,到2020年“云霄塔”太空飞机能够实现商业运营。
 

  在第17届太空飞机与高超音速系统与技术国际会议,哈特奇森详细介绍了“云霄塔”太空飞机不同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他估计,整个研目到最后 可能需要耗资150亿美元。目前,投资者们对于“云霄塔”太空飞机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感到很兴奋。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于数月前分别完成了对该项目的设计 评估,两家机构都对“云霄塔”太空飞机的研究进展及前景表示乐观。
 

  哈特奇森对6月份的测试非常有信心,他认为这架太空飞机是可行的。但是,“云霄塔”通往太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哈特奇森认为,缺乏一致的鼓励太空商业活动的规章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私营太空飞行革命,都将是“云霄塔”太空飞机实现真正起飞的绊脚石。(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济南4月14日电 题:生死抉择8分钟——空军两名一级飞行员成功处置一起空中特情

  张玉清、李国文、李广君

  一次普通的飞机转场,却在空中遭遇发动机停车重大特情。两名飞行员在8分钟内,几次面临生死抉择,数度把危险留给自己。

  放弃跳伞,冒险迫降;强改落点,规避村民……济空某部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保住了国家财产,保护了人民群众,捍卫了军人荣誉。

  命悬一线,飞行员毅然放弃跳伞

  3月27日9时,安徽某机场春意盎然,碧空如洗。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跨入座舱,戴好飞行头盔,系紧安全带……滑跑起飞,融入蔚蓝无边的天幕。

  庄文波和蒋卫军都是有着两、三千小时飞行经历的空军一级飞行员。这次是他们执行的一次普通转场飞行任务。

  9时30分,飞机保持平飞状态沿着预定航线飞行,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9时31分,飞机高度800米,速度220公里/小时,距离目标机场30公里,两名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突然,后舱飞行员蒋卫军发现发动机转速表有50转左右的摆动量,他判断发动机可能要出故障。

  蒋卫军迅速提醒前舱的庄文波。“前舱转速表指针也在发生摆动!”庄文波说。

  “不好,发动机出故障了!”两名飞行员顿时绷紧了神经。

  庄文波立即向塔台指挥员报告“转速表摆动”,并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发动机温度表指示正常、滑油压力表等仪表指示正常……两名飞行员迅速检查了相关设备和仪表工作状况。

  9时32分,庄文波再次向指挥员报告:“飞机抖动剧烈,状态难以保持。”

  发动机发出忽高忽低的刺耳声,转速表摆动量增加到300转左右。庄文波和蒋卫军判断:发动机已出现间歇性停车。

  发动机空中停车,是困扰现代航空安全的一大难题,处置不当,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此时,编队共同执行转场任务的飞行员江廷和时忠伟透过座舱玻璃,清楚地看到庄文波和蒋卫军的飞机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状态难以保持,飞机高度也在下降。

  时间在飞逝。蒋卫军紧盯座舱各种仪表参数,保持着飞机状态,庄文波则活动油门开关,故障现象无改善;随后,他改用右手前后摇动手摇泵,帮助发动机供油,试图恢复工作,但仍然没有成功。

  9时35分,发动机已完全停车,飞机高度骤然下降。2名飞行员已命悬一线。塔台指挥员发出口令:“可以跳伞。”

  跳伞,意味着国家的巨额财产——飞机将彻底损毁,也意味着飞机落点不可控,可能伤及人民群众。

  庄文波庄严报告:“距离本场28公里,准备野外迫降。”

  三调机头,艰难搜索迫降场地

  飞机高度不断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艰难地搜索着适合迫降的场地。

  从空中望去,机头右前方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庄文波迅速调整机头向左前方飞去。

  机翼下,潺潺的郎溪河正静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浑然不觉空中的这场险情。前方是一片平坦的农田,也是理想的迫降场。但当庄文波和蒋卫军看清农田里耕作的人多,且不远处还有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时,他们又立即重新选择迫降点。

  就这样,庄文波和蒋卫军3次调转机头,但“一定要迫降”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飞机高度在急速降低,庄文波集中精力寻找迫降场地,蒋卫军则聚精会神观察飞机状态。

  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选准迫降场地,是对飞行员“基本功”的考验。9时37分,庄文波突然发现飞机右侧麦田有一块没有群众的平坦田地,立即蹬舵调整航向,向这片麦田落去。

  事后,飞行专家查看现场后称赞说,这块麦田是周围500米范围内唯一可以实施安全迫降的场地,选得太精确了!

  紧急规避,舍生忘死勇救群众

  10米,8米,5米……飞机高度在逐渐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全神贯注操纵着飞机对准选定迫降的麦田,准备着陆接地。

  然而,就在飞机快要落地的瞬间,庄文波突然发现机头方向,一个花白头发的村民从几个坟包后猛地站起。这是一个正在低头干活,听到飞机声响起身张望的村民。

  “有人!”庄文波突然大吼一声,紧急拉操纵杆并向左压,强行改变着陆点。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很容易导致飞机落地跳跃或者侧翻,对飞行员威胁极大。

  飞机几乎贴着这个村民的头皮掠过,在巨大的惯性下飞机又被拉高两三米,前冲200多米,偏离最佳着陆位置后,左机翼与一电线杆相刮,并撞到地头上两棵杨树上。

  飞机野外迫降成功,两名飞行员安然无恙。

  “保护群众是军人的本能。”事后,庄文波谈到为规避麦田里的村民而紧急带杆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时,他的回答平静坦然。庄文波说:“如果这位村民因飞机迫降伤亡,我会内疚一辈子,一生都不得安宁。”

  蒋卫军也说:“如果因为前舱飞行员的紧急带杆规避群众,使我们发生意外,我会觉得无憾和光荣,如果当时我在前舱驾驶,也会那样做!”

  飞行员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群众的壮举深深感动着乡亲们。村支书朱志宝来了,他代表马兰村全体村民为英雄的飞行员献上锦旗。幸免于难的63岁村民王道才来了,他紧紧地握住庄文波和蒋卫军的手,热泪顺着黝黑的脸庞流淌。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济南4月14日电 题:生死抉择8分钟 空军两名一级飞行员成功处置一起空中特情

张玉清、李国文、李广君

一次普通的飞机转场,却在空中遭遇发动机停车重大特情。两名飞行员在8分钟内,几次面临生死抉择,数度把危险留给自己。

放弃跳伞,冒险迫降;强改落点,规避村民 济空某部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保住了国家财产,保护了人民群众,捍卫了军人荣誉。

命悬一线,飞行员毅然放弃跳伞

3月27日9时,安徽某机场春意盎然,碧空如洗。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跨入座舱,戴好飞行头盔,系紧安全带 滑跑起飞,融入蔚蓝无边的天幕。

庄文波和蒋卫军都是有着两、三千小时飞行经历的空军一级飞行员。这次是他们执行的一次普通转场飞行任务。

9时30分,飞机保持平飞状态沿着预定航线飞行,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9时31分,飞机高度800米,速度220公里/小时,距离目标机场30公里,两名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突然,后舱飞行员蒋卫军发现发动机转速表有50转左右的摆动量,他判断发动机可能要出故障。

蒋卫军迅速提醒前舱的庄文波。“前舱转速表指针也在发生摆动!”庄文波说。

“不好,发动机出故障了!”两名飞行员顿时绷紧了神经。

庄文波立即向塔台指挥员报告“转速表摆动”,并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发动机温度表指示正常、滑油压力表等仪表指示正常 两名飞行员迅速检查了相关设备和仪表工作状况。

9时32分,庄文波再次向指挥员报告:“飞机抖动剧烈,状态难以保持。”

发动机发出忽高忽低的刺耳声,转速表摆动量增加到300转左右。庄文波和蒋卫军判断:发动机已出现间歇性停车。

发动机空中停车,是困扰现代航空安全的一大难题,处置不当,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此时,编队共同执行转场任务的飞行员江廷和时忠伟透过座舱玻璃,清楚地看到庄文波和蒋卫军的飞机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状态难以保持,飞机高度也在下降。

时间在飞逝。蒋卫军紧盯座舱各种仪表参数,保持着飞机状态,庄文波则活动油门开关,故障现象无改善;随后,他改用右手前后摇动手摇泵,帮助发动机供油,试图恢复工作,但仍然没有成功。

9时35分,发动机已完全停车,飞机高度骤然下降。2名飞行员已命悬一线。塔台指挥员发出口令:“可以跳伞。”

跳伞,意味着国家的巨额财产 飞机将彻底损毁,也意味着飞机落点不可控,可能伤及人民群众。

庄文波庄严报告:“距离本场28公里,准备野外迫降。”

三调机头,艰难搜索迫降场地

飞机高度不断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艰难地搜索着适合迫降的场地。

从空中望去,机头右前方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庄文波迅速调整机头向左前方飞去。

机翼下,潺潺的郎溪河正静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浑然不觉空中的这场险情。前方是一片平坦的农田,也是理想的迫降场。但当庄文波和蒋卫军看清农田里耕作的人多,且不远处还有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时,他们又立即重新选择迫降点。

就这样,庄文波和蒋卫军3次调转机头,但“一定要迫降”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飞机高度在急速降低,庄文波集中精力寻找迫降场地,蒋卫军则聚精会神观察飞机状态。

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选准迫降场地,是对飞行员“基本功”的考验。9时37分,庄文波突然发现飞机右侧麦田有一块没有群众的平坦田地,立即蹬舵调整航向,向这片麦田落去。

事后,飞行专家查看现场后称赞说,这块麦田是周围500米范围内唯一可以实施安全迫降的场地,选得太精确了!

紧急规避,舍生忘死勇救群众

10米,8米,5米 飞机高度在逐渐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全神贯注操纵着飞机对准选定迫降的麦田,准备着陆接地。

然而,就在飞机快要落地的瞬间,庄文波突然发现机头方向,一个花白头发的村民从几个坟包后猛地站起。这是一个正在低头干活,听到飞机声响起身张望的村民。

“有人!”庄文波突然大吼一声,紧急拉操纵杆并向左压,强行改变着陆点。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很容易导致飞机落地跳跃或者侧翻,对飞行员威胁极大。

飞机几乎贴着这个村民的头皮掠过,在巨大的惯性下飞机又被拉高两三米,前冲200多米,偏离最佳着陆位置后,左机翼与一电线杆相刮,并撞到地头上两棵杨树上。

飞机野外迫降成功,两名飞行员安然无恙。

“保护群众是军人的本能。”事后,庄文波谈到为规避麦田里的村民而紧急带杆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时,他的回答平静坦然。庄文波说:“如果这位村民因飞机迫降伤亡,我会内疚一辈子,一生都不得安宁。”

蒋卫军也说:“如果因为前舱飞行员的紧急带杆规避群众,使我们发生意外,我会觉得无憾和光荣,如果当时我在前舱驾驶,也会那样做!”

飞行员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群众的壮举深深感动着乡亲们。村支书朱志宝来了,他代表马兰村全体村民为英雄的飞行员献上锦旗。幸免于难的63岁村民王道才来了,他紧紧地握住庄文波和蒋卫军的手,热泪顺着黝黑的脸庞流淌。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玉清 李国文 李广君)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8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