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旨在达成新的捕鲸管理法规的国际努力最终无果而终,使得每年捕杀1500头鲸鱼的捕鲸阵营仍有机可乘,包括在南大洋鲸类禁猎区继续捕杀鲸鱼。

  上周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在摩洛哥阿加迪尔召开年会,重点讨论解禁商业捕鲸,不过捕鲸要接受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严格监管,而且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这将有助于减少捕鲸的数量。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海洋大动物项目主管霍华德-罗森鲍姆说:“经过三年的历程,以及观点严重对立双方激烈的讨论,谈判最终还是崩盘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设于纽约的一个非营利组织。

  罗森鲍姆同时还是国际捕鲸委员会的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他说:“目前,前进的道路并不明确。与此同时,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仍会维持现状。”

  这意味着日本、冰岛和挪威三个支持捕鲸的国家,将会继续开展科学捕鲸或其他不受监管的捕鲸活动。1986年国际社会通过一项商业捕鲸禁令,日本、冰岛及挪威是最后三个仍顽固坚持商业捕鲸的国家。从禁令颁布至今,这三个国家已经非法捕杀了3万多头鲸类。

  不再是鲸类禁猎区?

  南大洋鲸类禁猎区问题很明显是在本周的会议上双方无法达成妥协的症结所在。

  1994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将南大洋鲸鱼禁猎区划为禁止商业捕鲸的关键海域。这一环绕南极大陆的海域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大多数鲸鱼在这里进行捕食。

  不过日本方面却对这一禁猎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且在这一海域捕杀了大量鲸鱼。日本方面这一一意孤行的行为招致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烈反对,澳大利亚政府准备将日本告上国际法院。

  捕鲸阵营希望能到南大洋鲸类保护区进行捕鲸,但是反捕鲸阵营对此强烈反对。

  罗森鲍姆说:“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允许捕鲸者扩大捕杀鲸鱼的海域,之前他们不被允许在这些海域捕鲸。鲸鱼禁猎区对于鲸类数量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急切地希望使这一禁猎区发挥更大的效用,使得捕鲸者无法在鲸类的关键捕食地进行捕猎,以及在鲸类其他的重要栖息海域对其进行捕杀。”

  日本面对日益高涨的反捕鲸呼声

  日本一直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进行捕鲸活动,不过最终大多数被捕杀的鲸鱼被上了餐桌,而不是进入了实验室。

  比如,2009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洛杉矶一家日本料理店中的肉类是来自于日本以科学捕鲸为名捕杀的一头鲸鱼。

  日本捕鲸人士称,鲸鱼的数量足以承受目前的捕鲸水平,而且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需要完全禁止捕杀鲸鱼。

  据美联社报道,日本人甚至觉得反对捕鲸的呼声根植于对日本的文化偏见。日本捕鲸联合会的一名前发言人Shigeko Misaki2008年表示,反捕鲸行动有点过头了。

  她说:“这几乎成了一种宗教,鲸鱼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唯一标志。信仰这种宗教的人认为所有的日本人都是邪恶的,因为我们捕杀鲸鱼。”(唐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望远镜最新拍到的国际空间站“魅影”、火卫一及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等壮观景象。

  1.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在这张2010年3月11日刊登于美宇航局“每日天文一图”网站上的照片中,加拿大育空地区上空布满了淡绿色北极光轨迹。这是一张对多张照片的数字合成图,北极光和恒星(看上去因地球自转正在移动)轨迹在天空中交错纵横。这组照片是3月11日拂晓摄于加拿大道森市附近地区。随着春分将在3月20日降临,本周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的北极光奇景。

  据美宇航局介绍,出于某些谜底尚未揭开的原因,北极光往往在春天第一天来临前后大量增多。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向地球疾速行进,在遭遇地球磁场时发生电离,而当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相撞时,会释放出能量,呈现红、蓝、绿三色光芒,天空顿时出现灿烂的光辉。这种奇异的现象就是极光。

  2.五彩日光曲线

五彩日光曲线
五彩日光曲线

  这张摄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帕拉纳尔山的“日光曲线图”,揭示了2009年10月15日至12月26日太阳的活动情况。要制作日光曲线图,摄像师通常会使用针孔照相机进行长时间、一次性曝光。所谓针孔照相机是指没有镜头的构造简单的相机,直接令相纸曝光而非通过胶卷。此图上部连绵不断的白色条纹展现了太阳活动全程。

  由于天气状况非常好,万里无云,白色条纹没有被打断。但是,醒目的色彩并不是真的,而是源于相纸上的金属银。相纸在曝光后最初展现的照片是明暗相反。在日光曲线图中,曝光的相纸不是冲洗,而是扫描,然后在电脑上经过“倒转”处理,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3.国际空间站“魅影”

国际空间站“魅影”
国际空间站“魅影”

  在这张2010年3月10日刊登于美宇航局“每日天文一图”网站上的照片中,国际空间站在德国遥感卫星TerraSAR-X的雷达系统上显得模糊不清。照片摄于2008年3月13日,鬼魅般的镜头突出了雷达的不同视距。像太阳能电池板这样的设备通常会分散雷达波束,让阅读区出现空白地带。尽管如此,一些角落会反射微波信号,作为亮点显示出来,产生一个轮廓分明的画面。

  4.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一直忙着计算银河系中年轻恒星的数量,包括这张美宇航局于2010年3月10日公布的照片中的小星星。这些年轻恒星体(YSO)可以揭示许多有关星系的谜团。例如,“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YSO数据经过电脑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银河系每年都会产生一颗类日恒星。按照人类的标准,“一年一个”的出生率已相当惊人,据美宇航局科学家介绍,这其实表示银河系已经步入“中年”。

  5.聚焦火卫一

。聚焦火卫一
。聚焦火卫一

  在这张公布于2010年3月7日的照片中,火星卫星火卫一表面的陨石坑清晰可见。照片是由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携带的高清晰立体相机拍到的。“火星快车”的飞行轨道每隔5个月靠近火卫一一次,它正在为即将发射的、旨在采集火卫一土壤样本的“火卫-土壤”(Phobos—Grunt)探测器寻找着陆地点。据欧洲航天局官方网站介绍,“火星快车”是唯一能对火卫一进行近距离观测的探测器,令这张细节如此突出的照片显得非常独特。(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9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望远镜最新拍到的国际空间站“魅影”、火卫一及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等壮观景象。

  1.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极光与恒星轨迹交错

  在这张2010年3月11日刊登于美宇航局“每日天文一图”网站上的照片中,加拿大育空地区上空布满了淡绿色北极光轨迹。这是一张对多张照片的数字合成图,北极光和恒星(看上去因地球自转正在移动)轨迹在天空中交错纵横。这组照片是3月11日拂晓摄于加拿大道森市附近地区。随着春分将在3月20日降临,本周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的北极光奇景。

  据美宇航局介绍,出于某些谜底尚未揭开的原因,北极光往往在春天第一天来临前后大量增多。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向地球疾速行进,在遭遇地球磁场时发生电离,而当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相撞时,会释放出能量,呈现红、蓝、绿三色光芒,天空顿时出现灿烂的光辉。这种奇异的现象就是极光。

  2.五彩日光曲线

五彩日光曲线
五彩日光曲线

  这张摄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帕拉纳尔山的“日光曲线图”,揭示了2009年10月15日至12月26日太阳的活动情况。要制作日光曲线图,摄像师通常会使用针孔照相机进行长时间、一次性曝光。所谓针孔照相机是指没有镜头的构造简单的相机,直接令相纸曝光而非通过胶卷。此图上部连绵不断的白色条纹展现了太阳活动全程。

  由于天气状况非常好,万里无云,白色条纹没有被打断。但是,醒目的色彩并不是真的,而是源于相纸上的金属银。相纸在曝光后最初展现的照片是明暗相反。在日光曲线图中,曝光的相纸不是冲洗,而是扫描,然后在电脑上经过“倒转”处理,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3.国际空间站“魅影”

国际空间站“魅影”
国际空间站“魅影”

  在这张2010年3月10日刊登于美宇航局“每日天文一图”网站上的照片中,国际空间站在德国遥感卫星TerraSAR-X的雷达系统上显得模糊不清。照片摄于2008年3月13日,鬼魅般的镜头突出了雷达的不同视距。像太阳能电池板这样的设备通常会分散雷达波束,让阅读区出现空白地带。尽管如此,一些角落会反射微波信号,作为亮点显示出来,产生一个轮廓分明的画面。

  4.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步入“中年”的银河系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一直忙着计算银河系中年轻恒星的数量,包括这张美宇航局于2010年3月10日公布的照片中的小星星。这些年轻恒星体(YSO)可以揭示许多有关星系的谜团。例如,“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YSO数据经过电脑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银河系每年都会产生一颗类日恒星。按照人类的标准,“一年一个”的出生率已相当惊人,据美宇航局科学家介绍,这其实表示银河系已经步入“中年”。

  5.聚焦火卫一

聚焦火卫一
聚焦火卫一

  在这张公布于2010年3月7日的照片中,火星卫星火卫一表面的陨石坑清晰可见。照片是由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携带的高清晰立体相机拍到的。“火星快车”的飞行轨道每隔5个月靠近火卫一一次,它正在为即将发射的、旨在采集火卫一土壤样本的“火卫-土壤”(Phobos—Grunt)探测器寻找着陆地点。据欧洲航天局官方网站介绍,“火星快车”是唯一能对火卫一进行近距离观测的探测器,令这张细节如此突出的照片显得非常独特。(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2月10日将一个穹顶观测台和“宁静”号节点舱送抵国际空间站,经过紧张的工作,穹顶观测台和“宁静”号节点舱都已安装完毕,而“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已脱离空间站启程返航。穹顶观测台可以让宇航员们看到地球全景、进行太空行走的同伴、靠近空间站的飞船以及宇宙天体。另外,它还是国际空间站的自动控制平台:里面的机组人员可以操纵机械臂遥控实施舱外活动,或协助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工作。

  1. 穹顶舱

穹顶舱
穹顶舱

  表面看来,美国宇航局似乎正尝试建造自己的“千年隼”号(《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一艘富有传奇色彩的宇宙飞船),可是,对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来说,这个新“太空舱”其实更像是前廊。在这张照片上,航天飞机驾驶员特里-沃迪斯(左)和国际空间站指令长杰弗里-威廉姆斯(右)正站在穹顶舱的前面。这个穹顶舱实际上是“奋进”号机组安装到国际空间站上的新太空舱的一部分。穹顶舱共有七扇窗户,于2月17日早晨首次全部打开,为宇航员们俯瞰撒哈拉沙漠提供了绝佳的角度。

  2. 国际空间站上的“宁静”号

国际空间站上的“宁静”号
国际空间站上的“宁静”号

  国际空间站的新穹顶舱安装在“宁静”号节点舱上,在这张摄于2月11日的照片中,“宁静”号节点舱正从“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储物舱移到国际空间站上的预定位置。“宁静”号节点舱耗资3.8亿美元建造,为空间站的机组人员提供了更多空间,将放置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另外还包括“组合运作装载轴承外接阻尼跑步机”(简称COLBERT)。这台设备以美国喜剧明星斯蒂芬-科尔伯特的名字命名,虽然科尔伯特在新节点舱的命名活动中胜出,但美宇航局最终还是将其称为“宁静”号,以纪念阿波罗11号的着落地。在成功使“宁静”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以后,美宇航局宣布这个轨道实验室现已完成近90%的建设。

  3. 打开国际空间站的“百叶窗”

打开国际空间站的“百叶窗”
打开国际空间站的“百叶窗”

  2010年2月17日,美国宇航员尼古拉斯-帕特里克和罗伯特-贝恩肯试图从穹顶舱的七扇窗户上取下“百叶窗”。在持续近六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中,两名宇航员移除了隔热毯和螺栓,它们原本是用于在“奋进”号航天飞机2月8日发射期间保护“太空中最大的窗户”。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航天飞机任务专家凯瑟琳-希尔事后祝贺实施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向全世界掀开了飘窗上的帘子”。

  4. 透过穹顶舱看阿尔及利亚

透过穹顶舱看阿尔及利亚
透过穹顶舱看阿尔及利亚

  2010年2月17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透过穹顶舱拍摄了多张照片,而这张照片捕捉到阿尔及利亚海岸附近的地中海。同一天,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致电国际空间站机组和到访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让他们明白他“对美宇航局的承诺不会动摇”,并与一群小学生询问了几个有关太空飞行的问题。奥巴马在电话中表示:“国际空间站上正在进行的令人惊讶的工作,是人类智慧的证明,彰显了你们大家超凡的技能和勇气。”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则向奥巴马证实,他们确实可以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以及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鳞眼壁虎

鳞眼壁虎(图片提供:Paul S. Hamilton, RAEI)
鳞眼壁虎(图片提供:Paul S. Hamilton, RAEI)

  鳞眼壁虎(scaly-eyed gecko)学名Lepidoblepharis buchwaldi,这也是科学家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它能轻易蜷伏于铅笔头上,即便到了成年也能做到这一点。生物学家汉密尔顿解释说:“这些家伙在森林地面的落叶周围爬行,它们真是太小了,让你很难发现。我们寻找这些小东西可耗费了大量时间,如果不仔细观察,我们就会错过它们,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

  6.无肺蝾螈

无肺蝾螈(图片提供: Paul S. Hamilton, RAEI)
无肺蝾螈(图片提供: Paul S. Hamilton, RAEI)

  这种通过皮肤呼吸的无肺蝾螈是国际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所的科考小组在厄瓜多尔丛林发现的三个相似物种之一。与今年1月该组织宣布的近一半新物种一样,无肺蝾螈也栖身于塞罗帕塔帕杰罗山(Cerro Pata de Pájaro)。这处位于厄瓜多尔西部的独特雨林地区被雾气所笼罩,横跨赤道,距太平洋海岸只有6英里(约合10公里),虽然覆盖面积小,但塞罗帕塔帕杰罗山却是14个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新物种的家园。汉密尔顿说:“这些动物可能从大约1.1万年前的更新世开始就被限定在这片避难所。”

  7.玻璃蛙

玻璃蛙(图片提供: Paul S. Hamilton, RAEI)
玻璃蛙(图片提供: Paul S. Hamilton, RAEI)

  这种被称为“玻璃蛙”(glass frog)的青蛙有着透明的身体,由于不存在色素作用,其活动的器官清晰可见,包括跳动的心脏,令人赞叹不已。据国际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所介绍,中美洲和南美洲雨林地区存在150多个玻璃蛙品种,但是,这些蛙类正感受到与世界上其他蛙类面临的一样的压力。

  8.侏儒鬣蜥

侏儒鬣蜥(图片提供:Paul S. Hamilton, RAEI)
侏儒鬣蜥(图片提供:Paul S. Hamilton, RAEI)

  国际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所称,这只雄性欧桑尼斯氏侏儒鬣蜥(学名Enyalioides oshaughnessyi)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面临家园被毁的威胁,它同样会很无助。该组织生物学家汉密尔顿在谈到栖息地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时说:“这令这些物种面临双重压力。”据国际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所介绍,由于牧场面积不断扩大,塞罗帕塔帕杰罗山的森林也遭到砍伐。气候变化可能还使雨林地区气温升高,变得干燥,让动物无法适应,遭遇无家可归的命运。(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一, 06 6月 2011 11:25

埃及判处前财政部长30年监禁

  据新华社电 埃及一家法院4日缺席审判前财政部长优素福·布特罗斯·加利,判处他30年监禁,罪名包括滥用国家和私人资产。

  开罗刑事法院法官马格迪·古奈姆宣读判决结果。就布特罗斯·加利私自使用海关扣押的轿车,法院判处他15年监禁;就利用职位从财政部牟取私利,判处15年监禁。同时,他还面临7000万埃镑(约合1100万美元)罚金。

  法新社援引判决书报道,布特罗斯·加利未经车主同意,私用海关扣押的102辆私人轿车,包括6辆豪华轿车。这些车共价值约3580万埃镑(600万美元)。

  同时,布特罗斯·加利2010年参加议会选举时,利用财政部一处打印中心,花公款为自己打印大量竞选材料,他还把财政部的一些电脑和打印机放在竞选总部使用6个多月。

  布特罗斯·加利2004年出任财政部长一职,2008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主席。今年初,胡斯尼·穆巴拉克政府倒台后,他逃离埃及,去向不明,遭国际刑事警察组织通缉。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5月2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紫外线协会(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Association)大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文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内第一个大型市政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获得国际紫外线协会2010年最佳工程奖。
国际紫外线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由专家提名获奖候选项目。专家组从12项候选项目中严格评审,推选出1项年度最佳工程奖。刘文君教授主持完成的这项工程的获奖理由是:通过科研和设计的有机结合,完全依靠本地的技术人员将紫外线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并取得突出效果。
据悉,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是基于刘文君教授课题组自2003年以来在国内开展的紫外线消毒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工程参数,在2008年完成设计并于2009年7月建成通水。刘文君教授课题组又继续对该工程进行了两年的工程应用研究,深入总结紫外线消毒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特点,为推动紫外线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紫外线消毒技术由于对饮用水抗氯消毒的致病微生物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自本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得到快速推广应用,被国际水协(IWA)列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三项新技术之一。刘文君教授自200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后在国内率先开展紫外线技术的研究,并于2005年成立消毒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紫外线技术的发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批准成立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任命刘文君教授担任该委员会主任至今。
除了推动水和废水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刘文君教授在十一五期间负责研发的以紫外线消毒技术为核心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Blue Ocean Shield, BOS)也于2009年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初步认证,2010年通过交通运输部的评审和认证,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阶段。BOS压载水处理系统为国内第一套通过国际和国内认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为我国作为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大国、履行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5月31日称,使用手机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可能增加人类患癌症的几率”,这一声明受到了无线通信行业组织的激烈反驳。由此,使用无线通信设备是否会诱发脑瘤的老争论再次升温。

  使用无线通信设备对于人体影响的科学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微波加热现象对人体组织的危害。使用过微波炉的人会注意到,当特定的电磁波辐射到含有水分的食品上时,食物温度将上升。部分科学家怀疑,在使用手机时,辐射出的电磁波会加热人体组织,并造成伤害。

  二是非加热情况下电磁波的伤害。对此,科学家曾做过的具体研究又分两种。首先是电磁波可能引起血管收缩。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学家塞内里乌斯发现,细胞内的水分子带有极弱的电性,并由此构成了细胞之间的引力。这种引力通常极为微弱,但在手机电磁场的影响下会急剧增强。塞内里乌斯推测,这种变化足以引起人体血管收缩,并造成伤害。

  另外一种潜在危害就是手机诱发脑瘤等癌症的风险。对此,一些国家的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已进行了多次大规模长期调查。例如,200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报告认为,使用手机和患脑癌之间的联系不大。次年,日本总务省发表的科研报告称手机辐射与脑肿瘤发病之间无因果关系。2006年,丹麦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所报告说,对超过42万名手机使用者的长期跟踪调查表明,使用手机不会增加人们患癌症的风险。2008年,德国联邦辐射防护局报告说,在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使用手机对成年人有致癌风险。去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说,不能确定使用手机会引发脑瘤。

  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样本,各项研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到目前为止,使用手机是否致癌仍是一道未完全解开的谜题。

  虽然部分调查结果认为,使用手机与癌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面对潜在威胁,最好的应对方法之一还是作好预防。在诸多预防措施中,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政府都特别强调的是,青少年应该慎用手机。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他们在使用手机时,脑部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

  为健康着想,为安全着想,青少年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手机。(张小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赵洪超):塞尔维亚内务部长达契奇27日日公开了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刑庭)通缉的战犯嫌疑人、前波黑塞族领导人姆拉迪奇被逮捕的有关细节。

  达契奇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逮捕姆拉迪奇的行动完全由塞尔维亚相关部门独立完成,没有借助任何外部信息及力量。行动小组制定的抓捕战略对成功逮捕姆拉迪奇起到了关键作用。达契奇说,在抓捕框架内,所有相关信息被汇总进行整合,塞尔维亚警方也在抓捕战略制定后加入到了抓捕行动中来。在26日的抓捕行动中,塞尔维亚警方共搜查了四处姆拉迪奇亲属的住宅,这四处住宅此前已经被警方秘密监控数月。

  据达契奇描述,姆拉迪奇在被逮捕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反抗,也没有使用伪造的身份证件,在他身上只找到了过期的塞尔维亚身份证和军人身份证。当警察进入房屋询问他是否是姆拉迪奇时,他的回答是“恭喜,你们找到了你们要找的人了”。达契奇说,姆拉迪奇的健康状况很差,被警方逮捕时他的右手已经基本丧失功能,目前姆拉迪奇处于医生全天候的看护下。

  位于海牙的前南刑庭1995年7月指控姆拉迪奇涉嫌在1992年至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犯有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发出了国际通缉令。本月26日,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证实,姆拉迪奇当天在安全局和战争罪行调查部的联合行动中被捕。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又是一年戛纳电影节热烈进行时,又是华语片无一入围主竞赛单元,又是一批中国电影人纷纷前往赶集,叫卖自己的新片。只是相比往年,这次中国电影人叫卖得更加来劲,嗓门也更加洪亮。华人女星在红地毯上亮相穿戴的时装和珠宝,几乎成为媒体唯一能谈论的话题。对华语电影而言,戛纳已彻底沦为一笔生意经,一场时尚秀,但无关电影艺术。

不必再提张艺谋、陈凯歌,不必再提《霸王别姬》、《活着》捧回金棕榈大奖之类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现实让人尴尬得无地自容,也让每一个热爱华语电影的观众感到百无聊赖。华语片已经不是第一次集体缺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了。就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柏林电影节,华语片已经玩起了失踪,连入围参赛资格的影片都没有,遑论斩获国际大奖。幸好观众已经习惯华语片的这种“低调”表现,对其也不再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兴趣。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不妨碍中国电影人奔赴戛纳,至少那里还可以做生意。古装武打片仍然是屡试不爽的抢手货,利用中国元素来吸引外国片商的眼球,已经成了烂俗的商业套路。陈可辛导演的《武侠》从片名到内容,卖的就是中国元素,据称已经销售出了全球版权。《龙门飞甲》、《白蛇传》走的也是类似路子,把多年前已经拍过的经典武侠片重新炒一遍,再卖到国际市场,顺便为国内上映作一次热身宣传,就算是大功告成。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也不妨碍华人女星们去戛纳显摆。从一个月前开始,一些华人女星将以何种造型走红毯,就被国内娱乐媒体反复炒作。这区区几十米红毯走起来真不简单,女星们准备礼服时就像打仗一样。范冰冰去年靠龙袍礼服抢眼,这次又故伎重演,穿出了更惹眼的仙鹤礼服。李冰冰一边强调不要把电影节变成服装秀,一边在一个月里试穿了300套礼服,为自己在戛纳亮相作准备。媒体也很无奈,既然没有华语片参加竞赛,除了报道这些女星的礼服,还能报道什么呢?

可能还有人记得,前年有四部华语片同时竞赛戛纳,似乎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实,那四部华语片全是境外投资,压根儿跟华语电影圈没有瓜葛。如今华语电影人一股劲儿往商业大片和票房狂奔,他们擅长于把孔子拍成老干部,把关公拍成黑帮杀手。指望这类电影摘得戛纳金棕榈,岂不是痴人说梦?但是,陈可辛、张伟平却还在戛纳信誓旦旦,声称各自的电影都要问鼎奥斯卡。这话不知道他们自己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5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