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本报讯 (记者 李博海) 今早,北京,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西咸新区规划”新闻发布会正式举行。此举标志着我国按国家战略打造的又一个城市新区正式诞生。十年磨一剑,西咸新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呼之欲出。

    西咸新区

  再造大西安的破题之笔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在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设立西咸新区;

  2010年12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西咸新区为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西咸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陕西省委、省政府把西咸新区作为再造大西安的破题之笔,举全省之力建设西咸新区,坚持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全方位推进,将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一脉相连、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均等、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促使其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

  天人合一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据了解,西咸新区规划范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

  在西咸新区的规划中,基于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和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着眼新区城镇、村落、耕地、水系、文物古迹相互交融的基地特质,回顾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理念,延伸和发展国外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形成“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

  新区按照布局由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沣东新城五个新城组成,打破过往由行政区划所致“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格局。

  据了解,省政府已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管委会,以统筹整合目前两市若干开发区。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将由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兼任,目前相关人事配备已基本就位。

  建设大西安

  带动大关中 引领大西北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核心,西咸一体化是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西咸新区建设是西咸一体化的关键。

  西咸新区不仅是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所在,也必然成为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北大开发的战略中枢,承担着“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大使命。

  据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西咸新区办公室主任李忙全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西咸新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主城功能区,而不是副城区,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西咸新区有五个战略定位:一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二是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国家级新区;三是彰显秦汉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四是统筹科技资源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五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新闻背景

  “西咸”十年路 

  西安、咸阳,两座近在咫尺的千年古都,由于地域上的空间关系,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依相存、相互促进,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西咸一体化不是现代人的首创,而是两座古老的城市曾经造就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也曾演示了一体化给各自发展带来的兴旺与发达。所以,在历史和现实中,西安和咸阳都存在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特殊关联。

  回顾近十年,两地间融合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2年 陕西提出了“西咸一体化”的构想。

  2003年 西咸两地对开公交线路。

  2006年9月 西咸两地电信并网。

  2008年 地铁一号线设计线路通至咸阳。

  2009年6月 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2月21日 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0年12月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自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11年5月17日上午 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体会议,部署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西咸新区以新面孔呈现出来,此外,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管委会。

  日前,陕西省决定,在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将过去协调性质的推进西咸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为西咸新区管委会,由分管省领导兼任主任。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有效合理地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将对新区各组团进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错位发展、整体推进。

  历经十年,今日在京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将为西咸一体化揭开新的篇章。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一些信息一旦泄露 可能“在许多国家掀起政治风波”

  据新华社电 美国媒体11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机系统过去数月遭遇“黑客”攻击。这家机构多名高级管理人员说,攻击“复杂、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戴维·霍利拒绝公开黑客入侵更多细节,称这一国际金融机构当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阿普丽尔·坎宁安11日晚证实,联邦调查局着手介入调查。

  信息敏感

  《纽约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日向执行董事会成员和员工通报黑客入侵事件,但没有公开发布。

  这家机构多名高管说,黑客入侵发生在过去数月,早于前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涉嫌性侵犯酒店女服务员事件。

  “这是十分严重的入侵,”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管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遭遇黑客攻击触动外界神经,缘于这家机构数据库内存储不少可能引发市场波动的信息。另外,它近期忙于处理针对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的金融援助事宜,握有这些国家的一些“敏感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名高管告诉《纽约时报》记者,令人担忧的是,这家机构数据库包含它与一些“求援国”领导人就金融援助方案私下谈判的内容,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在许多国家掀起政治风波”。

  累及世行

  按美国彭博新闻社的说法,黑客入侵事件中,据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机系统内一些电子邮件和其他文本丢失。

  这家机构的首席新闻官乔纳森·帕尔默8日向员工群发电邮,要求提高警惕。

  “我们上周发现一些可疑的文本传输,”邮件写道,“随后调查显示,机构内一台台式电脑遭(黑客)攻击,用以侵入其他系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遭黑客入侵累及世界银行。世行发言人里奇·米尔斯说,谨慎起见,世行已经切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网络连接。他坦言,两家机构经由网络共享的信息“不属敏感类”。

  入侵方式

  “鱼叉式网络钓鱼”

  不清楚黑客攻击目标是否“精确锁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些计算机专家说,黑客有时会广泛散布恶意软件代码,静待一些大机构“上钩”;有时则运用面向特定组织或机构的“鱼叉式网络钓鱼”,试图不经授权接触机密数据。譬如,黑客可“诱骗”特定机构的员工点击恶意链接,进而侵入对方计算机系统。

  按专家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颇有可能是鱼叉式网络钓鱼手段的受害者。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黑客入侵多家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是新近数月首个遭黑客攻击的大企业或机构。

  今年4月26日,日本索尼公司发布通告,承认黑客侵入旗下“游戏站”和云音乐服务Qriocity网络,窃取大量用户个人信息。随后,索尼在希腊、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以及旗下索尼爱立信加拿大公司的网站遭受攻击。几轮攻击中,总计超过1亿索尼在线账户受影响。

  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本月9日承认,黑客窃取一些北美地区客户的信用卡信息。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以色列央行行长

  “瞄上”IMF总裁

  专业经验丰富为菲舍尔增添砝码,超龄和非欧洲人背景却可能成为他竞争道路上的阻碍。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中央银行行长斯坦利·菲舍尔11日宣布参与竞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职位。

  一些经济分析师认定,菲舍尔凭借深厚资历和专业表现广获赞誉,但年龄和非欧洲人背景可能成为他挑战新总裁热门人选、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的“拦路虎”。

  菲舍尔现年67岁,出生地位于现今赞比亚境内,出任以色列央行行长前为美国经济学家,后加入以色列国籍。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涉嫌性侵犯酒店女服务员辞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职务后,菲舍尔一度流露任职这家国际金融机构的意向。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3名成员莫斯科时间8日零时12分(北京时间4时12分)搭乘俄罗斯“联盟TMA-02M”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赴国际空间站。

  据俄联邦航天署公布的消息,运载“联盟TMA-02M”载人飞船的俄“联盟-FG”型运载火箭按预订时间准时点火升空。目前,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宇航员们感觉良好。

  此次飞赴国际空间站的是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和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他们将在国际空间站值守5个多月,并进行大量科研工作和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此外,在此期间将有3艘俄“进步”货运飞船同空间站实现对接。

  另据报道,作为执行最后一次太空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计划于7月8日发射。届时,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将迎接最后一架航天飞机机组成员的到来。

  “联盟TMA-02M”载人飞船预计于莫斯科时间10日1时22分同国际空间站对接。届时,正在那里值守的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萨莫库佳耶夫和安德烈鲍里先科及美国宇航员罗恩加兰将迎接新同伴的到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和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国际空间站新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宇航员古川聪、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沃尔科夫和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将于7日乘坐“联盟TMA-02M”载人飞船奔赴空间站,开始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据了解,古川聪将在国际空间站上种黄瓜,而谢尔盖-沃尔科夫将种植土豆。

  古川聪是一位医生。他表示,未来6个月期间,他将种植黄瓜,以研究未来的空间探索如何完成食品自给。“不过我们不能吃这些黄瓜。”他说。

  谢尔盖-沃尔科夫则表示,他将在空间站上种植土豆,他甚至开玩笑称,希望能够允许宇航员在空间站自制沙拉。去年,日本的宇航员野口聪一就在空间站做了寿司。

  目前,这三位宇航员还处于隔离状态,正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以防止出现感染。他们只能在密封的玻璃门后接受相关采访。

  美国宇航员迈克-福苏姆现年53岁,是目前年纪最大的一位太空宇航员。他曾参与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和建造工作。

  7月份,美国的“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将最后一次飞赴空间站,之后将退役。为此,福苏姆将面临沉重的工作量,不过他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上了太空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不过我们得跑着着陆,这是必须的。”他说。

  这三位宇航员预计于11月中旬返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未来机场安检会是什么样呢?国际航协主席比西尼亚尼(Giovanni Bisignani)在6月6日第67届国际航协全体大会上说,旅客们将不再需要打开旅行箱或脱掉衣物,接受有时让人难堪的各种检查。“我们要让旅客有尊严的到达登机口。”

  正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航协全体大会展示了一个概念性的未来机场安检站的模型。这个安检站有三个通道,分别为已知旅客通道、正常旅客通道和特殊安检通道。这三个通道设置了三种不同程度的安检流程。在安检级别最高的特殊安检通道,行走着的旅客将不知不觉完成瞳孔扫描、加强x光透视、金属探测、液体探测、对鞋子的扫描、爆炸物探测和全身扫描。在其余两个通道则不设有全身扫描这一项检查。在安检级别最低的已知旅客通道,旅客只需在行走中接受瞳孔扫描、x光透视、金属探测和液体探测。

  根据事先掌握的旅客信息以及行为分析结果,旅客将被指引至某个通道,只需走过这个通道就可完成安检,而不需要做任何停留。结合有关部门搜集的旅客信息,大概3-9%的旅客会被挑出,接受特殊安全检查,而30%的旅客将可以走已知旅客通道。大多数旅客将可能节省时间,并且避免脱外套、脱鞋、解皮带等各种麻烦。

  国际航协负责安检和旅行设备的高级官员Ken Dunlap预计将可能在五到七年内掌握这个概念性的机场安检站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我们设想的机场安检的概念是,我们要找到的不仅仅是不安全的物品,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你发现一个旅客身上携带着指甲钳,这不代表你发现了一个坏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保护国际”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两栖动物专家小组今年8月10日联合实施了一个研究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颇具科研价值的两栖动物物种。而根据他们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努力中,他们已经发现了三个原以为已经灭绝的两栖动物物种。

  1.宁巴山非洲树蛙

宁巴山非洲树蛙
宁巴山非洲树蛙(图片提供: Ngoran Germain Kouame v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动物保护组织者9月20日宣布,他们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的沼泽地发现了宁巴山非洲树蛙。宁巴山非洲树蛙学名Hyperolius nimbae,亦称宁巴山苇蛙,科学家原以为这种青蛙早已灭绝。宁巴山非洲树蛙身长1.3英寸(约合3.3厘米),在科特迪瓦与利比里亚边境附近的沼泽地发现它们以前,这种蛙种已经消失了40多年。

  新项目由“保护国际”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两栖动物专家小组联合实施,旨在寻找一百种据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但主要还是寻找十个具有高度科研和审美价值的物种。近年来,由于淡水栖息地丧失以及威胁两栖动物的壶菌的扩散,世界范围内的两栖动物种类快速减少。据“保护国际”组织介绍,在已知所有两栖动物中,近30%面临灭绝的威胁。

  2.桑库鲁苇蛙

桑库鲁苇蛙
桑库鲁苇蛙(图片提供: Jos Kielgast v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在消失数十年以后,科学家原本以为灭绝的桑库鲁苇蛙(学名Hyperolius sankuruensis)最近又重新被发现。桑库鲁苇蛙亦称奥马尼温杜苇蛙,最早于1979年发现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偏远森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乔斯·基尔加斯特(Jos Kielgast)又在距最早找到这种青蛙之地大约185英里(300公里)处发现了它们的踪影。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态学家杰森·洛尔今年8月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表示,寻找像桑库鲁苇蛙这样消失已久的两栖动物的努力应该受到表扬。洛尔没有参与最新研究。他说:“有人认为,重新发现这些物种说明以前科学家的工作出现了失误,或是某些物种尤其是所有两栖动物并没有‘消失’的证据,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虽然现存一些个体或孤立物种的发现肯定比它们彻底消失要强,但鉴于两栖动物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消失,这只是微不足道的胜利。”

  3.洞穴膜螈

洞穴膜螈
洞穴膜螈(图片提供:Sean Rovito v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学家肖恩·洛维托(Sean Rovito)日前在墨西哥杜兰戈州发现了隐藏于地下的洞穴膜螈。洞穴膜螈学名Chiropterotriton mosaueri,是墨西哥独有的一种蝾螈,于1941年最早被发现,但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它的踪影。当洛维托看到这种原本以为已经灭绝的蝾螈爬在岩石上面时,他倍感惊讶。洛维托在一份声明中称:“我觉得非常的幸运,不仅发现了这些奇异的蝾螈,还知道这两个物种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野外。”

  据“保护国际”组织介绍,除了壶菌的扩散以外,因农业和城市开发导致的淡水栖息地丧失,也是两栖动物物种迅速减少的罪魁祸首。发现洞穴膜螈的山洞还是当地村庄的饮用水源。“保护国际”专家称,这个洞穴可能正因森林砍伐而干涸——森林砍伐削弱了土地吸收和留住水的能力,使得周围环境更加不适于两栖动物生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人口增长和农牧业发展,对非洲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很多生物走向灭绝。下面是非洲正在消失的豆娘、鱼类和野生开花植物。

  1.南非雏菊

南非雏菊
南非雏菊(图片提供:Nick Helme)

  这种雅致的雏菊只在南非西开普的几个水塘里才能看到。然而农牧业的发展,不断蚕食这种植物的生长栖息地,导致它的数量越来越少。2010年9月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把这种植物纳入到它的物种濒危红色警报名单里。

  从1998年至今,全球进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这一名单的濒危开花植物的数量从原来的5186种上升到8084种。

  2.濒临灭绝的鱼

濒临灭绝的鱼
濒临灭绝的鱼(图片提供:Oliver Lucanus)

  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非洲有超过20%的淡水物种濒临灭绝,这一结果是根据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得出的,该研究对南非的5167种淡水鱼、软体动物、螃蟹、植物和昆虫进行了长期调查。

  Singidia Tilapia Orecochromis esculentus是一种棘鳍类热带淡水鱼,现在它是更具攻击性的入侵物种的捕食对象。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2009年红色名单显示,被评估的淡水鱼中,有37%的(3120种)受到灭绝威胁。

  3.豆娘

豆娘
豆娘(图片提供:Viola Clausnitzer)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对非洲淡水物种进行评估时发现,这种学名是Pseudagrion kaffinum的豆娘,只能在埃塞俄比亚的西南高地才能见到,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9月的杂志上。人口不断增长和湿地污染导致这种动物濒临灭绝。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物种项目副主管吉恩·克里斯托菲·维耶在一项声明里说:“尽管淡水生态系统仅覆盖了地球1%的表面,但它为大约7%的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4.出淤泥而不染:湿地开花植物Oxalis dines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湿地开花植物Oxalis dines(图片提供:Nick Helme)

  Oxalis dines是南非西开普的另一种遭农业和畜牧业威胁的湿地开花植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官员表示,他们希望这份新报告能促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非洲的大型水利项目,例如几座大坝,给这里的生态带来多大危害。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淡水多样性部门主管威廉·达尔瓦尔说:“非洲是多种多样的淡水物种的家园,其中有很多仅非洲才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04年至200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与英国肯特大学德雷尔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实施了一个为期5年的研究项目,他们利用安设在公园内的自动相机,捕捉到包括苏门答腊虎、巽他云豹在内的许多珍稀物种的身影。

  1.苏门答腊虎

苏门答腊虎(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苏门答腊虎(图片来源: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2007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一头苏门答腊虎朝自动相机的方向走来。苏门答腊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也是苏门答腊虎最后的避风港之一。从2004年到2009年,一个研究小组在这座国家公园安设了自动相机捕捉苏门答腊虎的一举一动。动物保护主义者称,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此类项目之一。

  在这个项目实施期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和英国肯特大学德雷尔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一共捕捉到35头苏门答腊虎的照片。据估计,苏门答腊虎的总数可能只有500头左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于上周首次公布了苏门答腊虎以及该项目实施期间捕捉到的其他一些森林物种的照片。

  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麦克-林基尔(Mike Linkie)介绍,与众所周知的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不同,苏门答腊虎“并没有获得国际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总是躲在茂密的常绿热带雨林,记录的难度非常大。”

  林基尔称,印度尼西亚境内另外两个虎种——巴厘虎和爪哇虎——都已灭绝,由于在苏门答腊岛遭到非法猎杀,苏门答腊虎也“极有可能步它们的后尘,成为历史”。但他说,国际社会并没有放弃拯救苏门答腊虎的希望,例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建立了5个反偷猎小组。

  2.巽他云豹

巽他云豹(图片模板:)
巽他云豹(图片来源: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在这张摄于2006年12月的照片中,一头巽他云豹在四处觅食。2007年,科学家发现东南亚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巽他云豹其实是一个不同的品 种。在此之前,巽他云豹被认为与大陆云豹属于同一品种。由于森林砍伐,巽他云豹的数量不断减少,如今低于1万只,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3.苏门答腊地鹃

苏门答腊地鹃(图片来源:FFI)
苏门答腊地鹃(图片来源:FFI)

  消失90年以后,苏门答腊地鹃的身影最终在2006年5月被自动相机捕捉到了。而上一次人们见到这种鸟类的身影,是在1916年最早发现它的时候。林基尔说,那部自动相机还无意中捕捉到偷猎者在公园寻找苏门答腊地鹃的镜头。林基尔称,在一组照片中,一名猎人“显然发现了闪光,因为在下一张照片中,他在同一方位与相机擦肩而过,但相机仍拍到他身穿短裤、嘴里叼着香烟的镜头。”林基尔打趣说:“我们将他的照片贴到交友网站上,但至今没人理会。”

  4.亚洲貘

亚洲貘(图片模板: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亚洲貘(图片模板: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DICE)

  2006年9月,两只亚洲貘在夜色的掩护下出现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亚洲貘亦称马来貘,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过去30年,它们的数量在东南亚地区不断下降。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亚洲貘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森林被辟为棕榈油种植园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半透明刺水母

半透明刺水母
半透明刺水母(图片提供: Jim Patterson, ICPA)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市圣卡洛斯海滩附近,刺水母的半透明闪光帮助吉姆-帕特森夺得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水下类别一等奖。刺水母表面看上去非常美丽,但却有能力给对手以致命一击。在被刺水母的有毒触须蛰到后,人们通常会疼痛不已,一群群漂浮在水中的刺水母有时会令游泳者苦恼不已。刺水母通过它们的针刺令小动物全身瘫痪,然后美美吃上一顿。

  7.挣扎求生的野草

挣扎求生的野草
挣扎求生的野草(图片提供:Philippe Mo?s, ICPA)

  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沙漠之一——存在历史长达5500万年。纳米布沙漠拥有无数高度接近1000英尺(约合304.8米)的沙丘,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不断移动,就像照片中将挣扎着求生的Astenatherum草丛吹弯腰的大风。但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却生活大约3500种植物,其中一半左右在地球其他地方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8.雨水流入湖中

雨水流入湖中
雨水流入湖中(图片提供:Tom Reese, ICPA)

  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还设有风险类别“普吉特海湾奖”,以便当地摄影师可以关注他们自身环境的生态状况。在这张照片中,未经处理的雨水携带着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大量流进桥下的华盛顿湖,对品质优良的鲑鱼造成污染。霍尔表示,其他评委觉得这张获得一等奖的照片的确有助于就地解决环境问题。不过,她说:“乍一看上去,你几乎想在这种雨水中洗上一澡”。

  9.旗鱼捕食

旗鱼捕食
旗鱼捕食(图片提供:Stuart Westmorland, ICPA)

  在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穆赫雷斯岛附近10英里(约合16公里)处的大海,一群旗鱼(学名Istiophorus albicans)正在“围剿”沙丁鱼。旗鱼是海洋上游行速度最快的鱼类,每小时的速度超过68英里(约合每小时110公里)。它们利用自己的速度和大大的脊鳍一起围捕小鱼儿,用它们的矛状嘴刺进猎物的身体,正如摄影师斯图尔特-韦斯特莫兰德所捕捉到的一幕。

  这张照片夺得了以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创始人命名的“沃尔夫艺术奖”,但韦斯特莫兰德解释说,它还及时捕捉到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写道:“旗鱼用矛状嘴刺进沙丁鱼的身体,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们吞入腹中。”所有获奖作品都在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的官方网站展出。(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这张摄于2009年的长曝光照片中,国际空间站从加拿大上空如流星般划过
在这张摄于2009年的长曝光照片中,国际空间站从加拿大上空如流星般划过(图片来源:Andrew S. Fazeka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国际空间站已进入“暮色地带”,令世界某些地方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7月1日晚可以前所未有地多次观测到这个轨道实验室。

  国际空间站在距地面280英里(约合480公里)的高空飞行,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到夜晚,国际空间站从头顶飞过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能看到,因为在大约30%的时间里,它被地球阴影所笼罩。不过,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每年会有一次与所谓的“昼夜明暗界限”(地球昼侧与夜侧边界的永久暮色区域)接近于平行。

  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当国际空间站每次从头顶经过时,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我们的肉眼都能看到。美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威廉姆-库克表示:“这是观测天空的绝佳机会,因为国际空间站的飞行轨道始终保持那种方位,直至7月2日,它将处于阳光照射之下。这意味着,你拥有特别的观测机会,可以一晚看到三到五次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接近于完成,目前相当于一个美国标准橄榄球场大小。国际空间站表面被发光金属和大量高反射性太阳能电池板覆盖,这样,肉眼也能相对容易地看到它,即便是从城市中心。偶尔,国际空间站会是夜空中仅次于月球的第二亮点。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1.7万英里(约合27350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轨道飞行,看上去就像一颗迅速从天际划过的流星,会在约两到四分钟内在天空画一道圆弧。

  库克指出,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国际空间站和飞机的不同,因为前者始终会发出白光。近年来,业余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安设在院子里的望远镜,跟踪和拍摄国际空间站的照片。库克说,人们现在可以“清楚看到结构性细节,比如空间站太空舱、太阳能电池板,甚至有的时候,还能看到空间站与航天飞机对接后的画面。”

  与许多气象和通信卫星不同,国际空间站的飞行路线并不是处于地球静止轨道——这一轨道令卫星始终保持在地球某个点的上空,相反,它总是不断变换其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所以,某些地区的观测者并不一定能看到。为查明世界上某个重要城市何时、何地能看到国际空间站,空间气候网站专门有一套在线卫星跟踪工具,可以确定未来飞越的日期、具体时间和亮度。(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