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冰河世纪的猛犸刻画像,已经有13000年的历史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史密森学会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州发现一块刻有猛犸象或乳齿象图案的骨骼碎片,大约有13000年的历史了。这块骨刻画是美洲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美洲大陆上已知唯一有关冰河世纪时期长鼻类动物的描绘。考古学杂志在线期刊已经发布了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

  这块骨骼化石是由詹姆斯-肯尼迪(James Kennedy)在佛罗里达州的弗隆滩附近发现的,他是一名业余化石猎人,发现并收藏了这块骨骼化石,后来在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发现了上面的骨刻画。 他意识到这一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随后,肯尼迪与佛罗里达大学、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以及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取得联系,对其进行详细地研究。

  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的人类学家丹尼斯-斯坦福(Dennis Stanford)是该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在欧洲一些山洞的墙壁上和一些骨骼碎片上,长鼻类动物的刻画有数百个,但是在美洲,这还是头一遭。”

  在这块版画上,所刻动物从头到尾长3英寸,高1.75英寸。这块骨化石是一个巨型生物身上的长骨,极有可能是猛犸象或乳齿象的长骨。由于骨骼碎片破碎状况比较严重,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已经不可能了。

  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荣誉教授巴巴拉-珀迪(Barbara Purdy)是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她说:“这项研究的成果也是各学科协作研究的一个典范,有相当多阴谋论者对这幅骨刻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直到经过考古学家、古生学家、法医人类学家、材料科学工程师和美术家的检测,最终才得以证实。”

  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这块骨刻画的年代,也就是要确定它是远古时代的作品还是近现代仿制品。最早发现它的地方位于古弗隆滩遗址附近,在1913年到1916年之间,在这里曾发掘出已绝迹的冰河世纪时期动物骨骼和人类骨骼。研究小组比对研究了这块骨刻画的成分与弗隆滩遗址的其它骨骼的成分,他们利用光电显微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是同时代的骨骼,刻画的槽纹边缘有明显长期磨损的迹象,不存在是近现代刻画的可能,而且刻纹中也没有金属工具雕刻的痕迹。

  确凿无疑,它是冰河时期的艺术作品,非常罕见,它也为冰河世纪后期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人类描绘他们守猎的动物图像提供了证据。这块骨刻画至少有13000年的历史了。

  目前,这块带有图案的骨化石的模型已经成为在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佛罗里达猛犸象和乳齿象展览的一部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于人类活动海洋生物正面临灭绝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近日有科学家警告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洋正面临严重的物种灭绝危机。一个国际海洋研究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初步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情况恶化速度远超之前预估。


专家们呼吁限制影响海洋环境的人类活动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些科学家近日在牛津大学出席研讨会,回顾了近期在海洋科学领域进行的研究进展。他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加上其他人类活动引发的后果等因素,海洋生物物种和栖息地正面临严重恶化趋势。


人类活动正导致海洋环境严重污染

  报告警告称海洋生物退化将逐渐使其丧失继续支持人类社会的能力,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如珊瑚礁极有可能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内消失。海洋学家们指出,人类活动正导致严重的后果。全球海水温度上升,缺氧,酸度增加等,所有这些都是地质历史出现过大灭绝事件发生时的共同环境特征。报告指出除非我们现在开始采取行动,否则人类活动导致的严重后果将极有可能导致一次全球规模的灭绝事件发生。科学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危机,包括削减碳排放量,减少过度捕捞,终止不可持续的渔业生产及建立海洋生物保护区等。

根据报告,人类活动导致的一部分影响已经达到了原先预测中的“最坏情况”的程度,这其中包括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北冰洋海冰的融化
人类活动导致的一部分影响包括全球海平面上升及北冰洋海冰融化

  阿列克斯-罗杰斯(Alex Rogers)博士是国际海洋状态项目(IPSO)科学主管,该机构和国际自然环境保护联合会(IUCN)一同召集此次研讨会。他说:“情况非常让人震惊。当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效应时,我们发现情况要比原先设想要坏的多。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将影响我们一生,甚至影响后代人生活的局面。”

  丹-拉法利(Dan Laffoley)是国际自然环境保护联合会的海洋科学和保护高级顾问,也是这份报告的起草人之一,他说:“海洋科学家们对于海洋环境破坏和恶化速度和程度感到吃惊。海洋环境未来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采取措施来保护这颗星球的时刻就在当下。”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华盛顿方面投资利用猪膀胱协助再生的疗法,神奇地令其腿肌再生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埃尔南德斯在阿富汗服役期间遭迫击炮炸伤,右大腿丧失70%的肌肉,伤势严重,本难逃截肢命运,但华盛顿方面投资5000万美元资金、利用猪膀胱协助再生的疗法,神奇地令其腿肌再生。专家认为,这项治疗是一个极大突破,若被证实有效,除了能有助于患者逃过截肢命运,更能应用到人体组织及器官再生层面,治疗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据报道,埃尔南德斯首先为右腿余下的肌肉进行了加强训练,医生再从猪膀胱中取出名为“细胞外间质”(ECM)的促进细胞生长物质,植入腿部剩余的肌肉当中。数周后,他的右腿竟然重拾力量,经过一年治疗,更已恢复至与左腿差不多的状况,甚至可以越野骑单车。

  报道指,人类骨骼肌肉本不能再生,但科研人员发现组成ECM的蛋白质含有强劲的生长因子,有助于肌肉再生。目前美国国防部正为80名伤兵进行类似的临床测试。

  另外,科学家称,通过植入其它品种的干细胞,能制造出体内长有其它物种器官的“混合动物”。科研人员计划利用此技术,将人类干细胞植入猪胎内,在小猪体内制造人类血液或器官等,若研究成功,将为医疗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报道指,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的状况,使得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得不长时间等待。利用患者干细胞培植器官,可减低移植后排异反应的几率,亦能维持足够的捐赠器官供应。

  日本东京大学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心教授中内启光表示,这项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囊胚互补”技术,使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培植人类器官。他们已在宠物鼠与老鼠之间试验成功,对研究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表示有信心。他期望可以测试生长在胰脏以外的器官,并获准用人类干细胞进行实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南非斯托克方丹山洞发现的雌性南方古猿化石,被人类学家取名“普莱斯夫人”(Mrs Ples)

  从牙齿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结构?这一点都不假。这是考古学家们最近在研究两百万年前非洲的人类祖先饮食结构时的最新发现。

  从牙齿中残留的锶元素推知祖先们的活动范围

  德国进化人类学马普科学促进协会人类学家柯普兰带领来自世界多所大学的研究者,对一些生活在两百万年前南非的人类祖先牙齿化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最近,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趣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分析了这些人类祖先的牙齿化石中残留的锶元素,发现那个时期男女居住模式的差异。牙齿内的构成可以反映牙齿的主人所生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因为锶元素存在于泥土里,同时可被植物所吸收,当这些早期人类的祖先以植物作食时,锶元素便会进入他们的牙釉质,并且留存下来。这就能给研究者提供很多有关牙齿主人生活活动范围的信息。

  青春期雌性古猿更多选择“远走高飞”

  通过对这些属于南方古猿类型的早期人类牙齿化石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一半的雌性古猿都是来自很远的地方,而雄性古猿是在本地长大。原来,青春期的雌性古猿会离开出生地去别的地方交配生子,而雄性古猿则会留居在生长地。这跟很多研究者原本的想象恰好相反。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群居动物在繁衍中为了避免近亲交配,进入青春期的雄性动物会离开族群,而雌性动物会留居。但在黑猩猩和人类狩猎采集社会阶段中存在着相反的现象。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一种解释是,可能是因为有亲缘关系的雄性动物能够更好地防御外敌入侵,而这也迫使雌性动物变得更为分散。研究者表示,很高兴能从中见到从黑猩猩到南方古猿之间社会结构的相似连续性。

  雌性古猿的离开助不同群体化敌为友

  雌性离开“娘家”的意义在人类学家看来意义重大。早期人类从混交到建立配偶式的纽带关系,被认为是人类祖先开始为适应拥有更多的食物资源和土地而发生的改变。研究者们指出,男人们通过保护女人去保护父系的社会体制,同时可以帮助女人们养育后代,这样保证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有了较长时间的独立成长期,这样也有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而南方古猿的大脑相对偏小,这说明这个过程还未开始。南方古猿的雌雄交配关系一直到180万年前直立人的出现,才开始进化至配偶关系。

  配偶之间纽带关系的进化带来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结果是,人类个体开始意识到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的存在,而黑猩猩没能做到这一点。当女人们分散到别的群体中时,留守在出生地的男人们可以分辨出自己的女儿或姐妹,还有他们的姻亲,也关心他们孩子的利益。这样便转变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敌对关系,而变为盟友关系,从而促进人类原始部落的形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德国明斯特大学大肠杆菌专家和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分别推断说,过去一个月造成欧洲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能只寄生在人体当中。

  明斯特大学卫生研究所所长黑尔格·卡希10日说,他领导的研究团体本周继续深入破译造成疫情暴发的O104:H4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这种大肠杆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强调,尽管有几种O104型大肠杆菌以其他动物为宿主,但此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O104:H4型大肠杆菌株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体内寄生。目前,人们只能推断本次暴发菌株是以人类为宿主的。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9日也发表公报说,根据已公布的基因测序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菌株与曾经在中非分离的一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同源性超过93%,而各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迄今只在人体中发现,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断,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体,通过人际传播或在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卡希还透露,其研究团体已进行的病菌基因研究表明,本次暴发菌株与他们收集的一个已有10年之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菌株表现出了同样的对肠细胞的黏附模式,能在大肠上聚集黏附在一起,形成生物膜,这种病菌在人体之外也能黏附在任何表面。研究人员比较两个菌株后还发现,它们和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样能在PH值2.5至3.5这样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生存至少两个小时。这意味着病菌耐受胃酸能力很强,并且很可能只需要少许病菌就能造成感染和致病。

  卡希说,为了尽快了解本次暴发菌的特性和探寻对策,目前全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已开始密切合作,组成了分别研究患者排菌期长短、病菌对抗生素反应、病菌与水环境等课题的专题研究组。各组之间还及时互相通报最新研究成果。

  负责汇总全国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在10日的疫情通报中说,德国各地新增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和重症患者人数已连续几天下降。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病例为2988例,溶血性尿毒症重症病例达759例,死亡病例为30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柏林6月10日电(记者班玮)德国明斯特大学大肠杆菌专家和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分别推断说,过去一个月造成欧洲疫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能只寄生在人体当中。

  明斯特大学卫生研究所所长黑尔格·卡希10日说,他领导的研究团体本周继续深入破译造成疫情暴发的O104:H4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这种大肠杆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强调,尽管有几种O104型大肠杆菌以其他动物为宿主,但此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O104:H4型大肠杆菌株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体内寄生。目前,人们只能推断本次暴发菌株是以人类为宿主的。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9日也发表公报说,根据已公布的基因测序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菌株与曾经在中非分离的一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同源性超过93%,而各种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迄今只在人体中发现,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断,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体,通过人际传播或在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卡希还透露,其研究团体已进行的病菌基因研究表明,本次暴发菌株与他们收集的一个已有10年之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菌株表现出了同样的对肠细胞的黏附模式,能在大肠上聚集黏附在一起,形成生物膜,这种病菌在人体之外也能黏附在任何表面。研究人员比较两个菌株后还发现,它们和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样能在PH值2.5至3.5这样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生存至少两个小时。这意味着病菌耐受胃酸能力很强,并且很可能只需要少许病菌就能造成感染和致病。

  卡希说,为了尽快了解本次暴发菌的特性和探寻对策,目前全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已开始密切合作,组成了分别研究患者排菌期长短、病菌对抗生素反应、病菌与水环境等课题的专题研究组。各组之间还及时互相通报最新研究成果。

  负责汇总全国疫情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在10日的疫情通报中说,德国各地新增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和重症患者人数已连续几天下降。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病例为2988例,溶血性尿毒症重症病例达759例,死亡病例为30例。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斯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地构建出了第一个人源化丙型肝炎遗传工程小鼠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研究人员研发出用于人类身上的丙肝疫苗。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仅感染黑猩猩和人类,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无法在小型动物模型上开展病毒生命周期及相关治疗性研究。新型小鼠模型是人类构建的第一个具有完全功能性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
“新型的人源化丙型肝炎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的资深作者、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Alexander Ploss说:“此外,这个功能强大的动物模型还将有可能被广泛运用到候选药物及疫苗的检测优化中去。由此获得的检测结果将指引我们在更高等的生物包括人类身上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新型小鼠模型的构建是洛克菲勒大学Charles M. Rice实验室多年来为之付诸努力的结果。2006年,Rice及同事第一次成功获得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丙型肝炎病毒株,并证实这些病毒株对动物具有传染性。直到近期,Rice, Ploss和同事们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要CD81和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type B class I,SR-BI),以及两个紧密连接分子claudin 1和occludin的参与。研究人员证实人类CD81和occludin是丙肝病毒进入小鼠细胞的必需分子。
在新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一些已获鉴别的人类基因导入到了小鼠体内,随后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对这些动物的感染情况。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在第一组小鼠体内导入CD81和occludin基因,而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员证实第一组小鼠的肝脏表达人类CD81 和occludin,且极易感染丙肝病毒。随后Ploss和同事们又构建了一种新型报告系统,利用这一报告系统他们对活体小鼠中的丙肝病毒感染进行了灵敏检测。
“我们开启了第一个先例,利用基因工程小鼠解析了丙肝病毒入侵的过程,确定了SR-BI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确定了一个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Rice说。
目前全球至少有1.3亿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且这些感染者的病情在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严重肝损伤和肝癌。当前针对这些患者所采用的只是一些对症治疗,且具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科学家们还未能成功地开发出针对丙型肝炎的疫苗。
“丙型肝炎的全球性流行迫使我们必须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治疗策略,其中包括丙肝疫苗的研制,”Ploss说:“新型的小鼠模型使我们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第一步。”(来源:生物通 何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如果人的血液太过黏稠,就会使血压增高,损害血管,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天普大学物理学家最近发现,利用磁场可降低人类血液黏度。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E》上。
目前,稀释血液的唯一方法是利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但这些药会带来副作用。曾发明过用电场或磁场降低发动机或管道中油脂黏度这一方法的天普大学教授陶荣家(音译)将这种方法推广到血液黏度的控制中,通过测试大量血液样本后发现,利用磁场也可稀释人类循环系统中的血液。
因为红细胞含铁,施加磁场能将红血细胞极化,使它们以短链、流线运动的形式连在一起,由于这些短链比单个的血细胞要大,它们向着中心流下来时,与血管壁的摩擦就会减少。这种连接效果降低了血液黏度,有助于它们更加顺畅地流动。给血液施加一个1.3特斯拉的磁场约1分钟,就能将血液黏稠度降低20%到30%,且这个强度只相当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强度。当磁场被移开时,血液在血管中会慢慢恢复为原来的黏稠状态,但这要经过几个小时。
“通过选择合适的磁场强度和脉冲时间,我们就能控制红细胞聚集成链的大小,由此控制血液黏度。这种磁流变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控制血液黏度。”陶荣家解释说,这种方法不仅安全,还可重复,可以通过多次施加磁场的方式来降低血液黏度,而且黏度降低并不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陶荣家还表示,该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此为基础能最终开发出一种预防心脏病发作的新疗法。(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最新出版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iPS创建人之一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联合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George Q.Daley,德国波恩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Nomenclature System Should Be Sustainable, but Also Practical”的文章,探讨了干细胞系命名系统的问题,指出命名系统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干细胞,就是在生命的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就如同建筑中钢筋泥沙这样的基本材料。干细胞为什么神奇呢?主要在于它能够分化,正是由于其这种特征,干细胞一经发现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追捧。
胚胎干细胞系最早建立于1981年,是由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和体外培养的小鼠ESC,此后,相继从早期胚胎建立了猪、牛、兔、灵长类动物的ESC系。之后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随着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各处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和iPS细胞系也飞速增长,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个细胞系,但是目前这些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仍未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标准,包括iPS细胞系在内的细胞系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篇评论性文章从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出发,后者是由麻省大学医学院Mai X. Luong教授等人发起的,包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凡一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处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建议,建议建立统一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方法,从而能完善标准化的细胞系数据库。
山中伸弥等人认为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体系需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是新系统要能代表原来的IDs,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干细胞研究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的细胞系。其次新命名体系应该能容纳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iPSC系,由于iPSCs是通过多个不同方法,从多个原始细胞中获得的,一个实验就能获得上百个iPSC系,而且现有的克隆系中,许多都有亚系,因此命名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这一文中的一些命名方法是可取的,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一方面的探讨,尤其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由于iPSC技术其实还很新,因此目前的IDs系统暂时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火星脸:所谓的“火星脸”存在区域的透视图。
火星脸:所谓的“火星脸”存在区域的透视图

珀西瓦尔-洛维尔描述的火星运河。
珀西瓦尔-洛维尔描述的火星运河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

  一段由轨道飞船拍摄的火星表面视频近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视频上出现的一些不明建筑结构被一些人假想为秘密的火星基地,他们认为基地内居住着生命或火星人。不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最终证实,这些所谓的建筑结构事实上并不存在。该事件也代表了数百年来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索与美好想像的延续。

  火星阿尔法生物站

  近日,一份关于火星生命的模糊证据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一段Youtube视频中,乍一看内容似乎能够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理论。一位自称为“扶手椅子宇航员”的人声称,他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人类(或外星人)基地。这个所谓的基地被他命名为“阿尔法生物站”。“扶手椅子宇航员”表示,在“谷歌火星”中,火星表面存在一些神秘的线性建筑结构。所谓的“谷歌火星”是指根据火星的卫星照片形成的一个新型地图程序。

  天文学家很快发现,这种所谓线性建筑结构(实际上呈白色的条纹状),其实是由相机上的图像传感器积聚宇宙光所形成的。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行星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迈凯文解释说,“在我们的磁气圈外拍摄太空照片时,经常会看到这些宇宙射线的痕迹。”

  宇宙射线是由太阳发射出的高能粒子。当它们穿透相机时,会在相机像素上积聚电荷。在拍照的瞬间,就会在照片上形成白色条纹。迈凯文解释说,在“谷歌火星”中,许多原始图片被转换为JPEG格式文件,压缩过程会导致宇宙射线形成的图案变得更加规则,变成了所谓的“阿尔法生物站”外观。通过对谷歌所使用的原始图像进行识别,其中确实存在明显的宇宙射线痕迹。在文件处理过程中,这些宇宙射线痕迹就变成了被“扶手椅子宇航员”误认为火星基地的建筑结构。

  其实,数百年来,人类对火星表面奇怪现象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从18世纪至今,哪怕是一些最细微的模糊迹象都被认为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在此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探测到的蛛丝马迹,甚至是一些错觉来美化和完善自己对火星的幻想。

  火星陆地与海洋

  1784年,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曾经写道,火星表面的黑暗区域是海洋,而较明亮区域则是陆地。赫歇尔推测,火星上肯定有智慧生命存在,“它们或许与我们地球人差不多。”赫歇尔的理论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甚至其他一些天文学家也附和称,在一些颜色较亮的区域可以观测到植被。

  运河与沟渠

  1877年,当火星靠近地球时,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通过望远镜发现火星表面存在运河或沟渠。夏帕雷利的理论使得英语世界的许多人都相信,火星上存在智能生命,它们已经建立起水路系统。

  一位名叫珀西瓦尔-洛维尔的天文学家于1895年在一本名为《火星》的书中通过素描绘出假想中运河的图案,该书使得这一误会在当时非常流行。后来,洛维尔又通过第二本书《火星:生命的住所》详细地论证了自己的理论。因此,错误仍在继续。

  直到20世纪初,这一错误理论才被揭穿。经论证,这些所谓的“运河”不过是光学错觉产生的。通过效果较差的望远镜,一些突出地形,如火星山脉或陨坑,看起来会交错到一起。后来,通过对来自火星光线的光谱分析发现,火星表面根本不存在水系。

  外星人无线电信号

  1921年,首个无线电报系统发明者古列尔莫-马可尼声称,他听到了可能来自火星人的信号。到第二年以及1924年,当时火星距离地球较近,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无线电台保持沉默,以保证对火星无线电信号的监听。但是,外星人无线电信号似乎也在保持沉默。

  火星面孔

  到1976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一幅关于火星山脉的图片。图片注释这样写道,“这处地形似乎长有眼睛和鼻孔。”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火星面孔”产生了许多传说和阴谋论。许多人相信,这是由远古火星文明建造的人工建筑。在这幅俯瞰图中,山脉上的阴影确实像一副面孔。不过,从其他角度看,山脉非常清晰,根本不像一张脸。

  “空想性错视”是被用来解释“火星面孔”的科学术语。波士顿大学视觉科学实验室这样解释到,“我们对人类面孔了解很多,因此我们超量学习人类的面孔,对于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我们也能够看出它像是人类的面孔。”

  火星人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当然,最终证明这只是一块岩石。在我们的大脑中,由于空想性错视,它变成了人体结构。(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0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