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尼莫正在跟它的人类母亲学手语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英国著名电影制作人詹莫斯—玛希(James Marsh)以1970年代期间的一项动物实验为题材,用混合式拍摄形式展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真实纪录片《尼莫计划》。该影片真实的讲述了,一只名叫尼莫的黑猩猩,出生后便离开了妈妈,然后开始被当成人类一样去养育的过程和结果。

  据悉,猩猩尼莫是于1973年的11月份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刚出生没有几天的时间,它就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为研究对象,因此它早早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投入到人类母亲的新怀抱中。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像孩子一样抚养猩猩,教会它们基本的交流手势语言,从而让它们能够与人类顺畅的交流,懂得彼此在想些什么。


研究人员在载着尼莫兜风

  尼莫首先被安排到曼哈顿区的一个家庭,一对法国志愿者夫妇收养了这只大猩猩,并让它睡在他们的床上,真正让它融合到人类的生活中,然后开始学习手语并达到了能够交流的程度。尼莫是不幸的,早早就离开了猩猩妈妈的怀抱,而被强行灌输了70年代早期纽约的一些复杂文化。尼莫落在了一群掌握着它命运的社会科学家手中,命运完全被别人所操纵,他们给它穿上了人类的衣服,给予人类的食物,女志愿者的深深溺爱,这一切都使得尼莫所具有的猩猩荷尔蒙完全被打乱。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完全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来抚养,不仅会亲自喂给尼莫母乳,还让它喝酒,吸食印度大麻。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亲自为尼莫讲述两性的区别,并且教它手语。它首先学会的是“喝”的手语,其次为“吃”、“我”,“拥抱”以及它自己的名字“尼莫”。最让志愿者感到暖心的是,没当你难过的时候,尼莫就会走过来,轻轻的坐在你的身边,吻掉你脸上的眼泪。

  但是尼莫的命运十分曲折,不久它就被送到了第二个新家庭中,这也是灾难的开始。尼莫并没有人性中那么多的善良和感性,它甚至扑到新妈妈的脸上狠狠的咬上一口。当它新妈妈痛苦的用手捂着受伤的面庞时,猩猩却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坐在她的身旁,不停的用手语来吸引新妈妈的注意,反复的说着“对不起”。


尼莫正在和它的人类母亲一起吃饭,饮食与人类一样

  最终,尼莫还是被送回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心,实验并没有按原计划一直继续下去,可是人类已经对尼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莫也对人类有了自己的期望。当它看到铁笼子以及其它的猩猩时,它感到十分恐惧和陌生,不停的对人们比划着“拥抱”的手势。但让研究人员感到失望的是,当尼莫的第一位母亲来看望它时,它却像拖拽洋娃娃一样拽着它的“母亲”,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这令现场的人们一度感到十分恐惧。研究人员最终明白,该实验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因猩猩不可能如人类一样交流,拥有同样的思维和想法,它们身上的兽性无法消失。

  2000年,尼莫在吃早餐的时候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26岁,对于它来说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通常由人工饲养的猩猩能活到60岁。实验的研究人员是出席了它的追悼会,纪录片的最后,黑猩猩动物测试实验室,善良的兽医博士马奥尼(Mahoney)沮丧地说:“它会原谅大家的,因为黑猩猩是非常宽容的。”大家对此表示怀疑。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后代数量减少至1200人,而后快速反弹和扩张。科学家发现,在数量萎缩之后,现代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祖先进入“活跃繁育期”,数量迅速反弹。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批非洲人的数量快速反弹到5700人左右。

  这项研究发现,早期人类继续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通婚,直到2万年前,这一发现与流行的观点相矛盾。此项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研究基因组的科学家理查德-杜宾和他的助理李恒(Heng Li,音译)进行。研究过程中,他们使用了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公开的DNA排序以及另外6人的DNA排序。文特是首批进行人类基因组排序的人之一。

  通过分析一个人的基因组,他们能够了解人类的整个历史。通常情况下,遗传学家通过比较世界各地人的DNA排序回顾人类历史,确定彼此间的差异以及何时在进化之路上分道扬镳。他们发现一个人的基因组——存储遗传信息——的组成部分能够追溯到共同祖先存在的时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口遗传学家向自然网站解释了这一理论。他说:“基因组的每个小片段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都可追溯到一个独特的祖先。基因组的不同部分将你带回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

  利用这一理论,杜宾和李恒找到一种计算方式——根据一个人基因组不同片段的年代——计算人类祖先的数量变化。研究过程中,他们对文特、两名欧洲人、两名亚洲人以及两名西非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他们的基因组相同,直到大约10万年前,当时他们的祖先开始分裂,数量呈减少趋势。据信,这反映出首批人类走出非洲。两位科学家比较一名非洲人与一名非非洲人的DNA,确定他们的祖先在离开非洲后何时停止异族通婚。

  此前有关人类遗迹和文化的研究发现,人类祖先在大约4万年前迁移到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失去了与非洲人通婚的机会。杜宾和李恒进行的新研究发现,这些人类祖先可能继续异族通婚,直到2万年前。杜宾表示他相信是这种情况,因为6万年前首批人类离开非洲之后,相继又有人类祖先离开非洲,与早期移民的祖先通婚。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2万至5万年前,非洲以外的人类数量可能很少但分布较为广泛,因此,与非洲人通婚似乎不太可能。他说:“特定时期可能出现基因流动的高峰,受革新或者环境变化驱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就太令人吃惊了。”杜宾和李恒采用的理论无法揭示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篇章。科学家将利用新方式确定穴居人和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何时停止异族通婚。(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早的欧洲人是食人族


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


最早的欧洲人是食人族

  近日,一项在乌克兰Buran-Kaya III考古点的发掘发现,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研究者表示同一时期的欧洲早期人类有可能是熟练的食人族。巴黎自然历史国立博物馆的古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文章合著者軒索斯·皮恩表示:“通过和屠夫的生猛处理相比较,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摄取额外营养的目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饮食相关的同类相食行为。在尸首旁发现有贝壳制的巨大尸首配饰,表明食人更像是一个丧葬仪式:食人肉的仪式,或者是对于一个次要人物的丧葬处理方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联合国粮农组织25日在罗马庆祝全球成功根除牛瘟,这一动物疾病曾长期威胁人类的生计和粮食安全。

  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在粮农组织总部为根除牛瘟纪念牌揭幕后表示,人类已经拥有消除饥饿、营养不良和极端贫困的必要手段,彻底根除牛瘟就是“最好的证明”。

  粮农组织报告指出,牛瘟曾在世界各大洲肆虐达千年之久,导致大批动物死亡,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粮食安全。粮农组织自1994年以来协调实施在全球根除牛瘟的计划。

  粮农组织说,全球根除牛瘟标志着,人类通过国际合作首次将一种动物病毒从自然环境中根除。这也是在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在消除疾病的努力中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就。(王星桥 王昀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它看上去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机器人C-3PO的解体版,但这款机器人是最新科学成果,并非科幻虚构,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它不仅拥有“骨骼和肌肉”,甚至还有能够认识纠正错误的“大脑组织”。
 


该机器人现被命名为“Ecci”,是世界上首款拥有“肌肉”和“肌腱”的机器人

  该机器人现被命名为“Ecci”,是世界上首款拥有“肌肉”和“肌腱”的机器人,同时还具有“骨骼结构”,帮助它更便捷地移动。整个机器人都是用特殊的塑料制成。最先进的是这款机器人的“大脑”,它的大脑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仅存在于人类的特征。
 


它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视力系统,尽管它只有一只眼睛,看上去犹如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瑞士苏黎士大学科学小组成功研制这款机器人,它使用一系列电子发动机来移动肌腱关节。同时,一个微型计算机装配在Ecci机器人大脑中,使它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以后逐步改正。
 


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

  例如:某个动作导致它绊倒或者摔落某些物体,机器人大脑便对该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它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视力系统,尽管它只有一只眼睛,看上去犹如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目前,科学家希望该机器人能够引领新一代机器人,并有助于新型人造假肢的发展。苏黎士大学人造智能实验室主任罗尔夫-法菲尔(Rolf Pfeifer)说:“这种新型机器人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可完成复杂任务的仿生机器人。如果我们能使机器人像人类一样,便能接管人类所做一些工作。”

  该研究小组现计划在两个月内研制出一款更复杂的Ecci机器人,据悉该机器人已花费了数百万英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喜欢拈花惹草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老爸是花花公子式的人物,那儿子或者女儿花心的几率也会很高。我们且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父辈们拈花惹草

  儿女爱欺骗感情

  最近,研究者们公布了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的老爸是个花心大少,那作为儿子或者女儿的你,很可能也会非常喜欢乱搞。研究者们首次将拈花惹草的行为与遗传基因关联了起来。如果我们能先把道德上的厌恶感放在一边,从生物角度来看,拈花惹草会带来更多的子孙后代,也会大大增加遗传上的多样性。当然,这也会增加与性有关的疾病传播的机会。

  在美国马科斯·普朗克学院行为生态和进化遗传学系做鸟类研究的研究者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跟他的同事们一起,将课题从对鸟类的关注,延伸到对人类出轨行为的研究上。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告诉记者,已经有研究者做出了统计,父辈喜欢拈花惹草的,其儿子们发生情感欺骗行为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在女儿方面,也相对地更喜欢欺骗。

  斑胸草雀“花心”基因能遗传

  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理解角度

  研究者们从研究斑胸草雀入手来做比较研究。这种鸟也奉行一夫一妻制,它们一公一母像人类的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一起筑巢,以及分享其他形式的结盟。但是它们中有一些也会热衷于跟其他鸟偷情。事实上,人类也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欺骗自己最初的伴侣。研究者们从连续五代的斑胸草雀中抽取了1554只做研究。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们分析了一些出轨的成年父母鸟的DNA。然后将这些出轨父母的鸟蛋移到了其他鸟的巢穴中。对这些外来的鸟宝宝,斑胸草雀并不都加以排斥,会帮着孵化哺育。接着,研究者对窝中所有孵化的鸟宝宝的DNA进行分析,包括寄养宝宝的养父母的DNA。结果发现,这些宝宝后来在与伴侣相处的行为态度上,跟原本的基因关联甚大,也就是有啥样的“爹妈”,就有啥样的“儿女”。显然,它们并没有跟着亲生父母生活,有样学样,而养父母的检点行为对它们的影响看来也很小。实验发现,在这方面,遗传的味道实在是太重了。

  研究者认为,这为看待人类的颠倒迷情提供了一个理解角度。这项实验也被认为相当严谨。但当然,人类的乱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认为,即便一个人有内在的出轨渴望,但结果如何,也要看那个人的吸引力。因为存在外向程度的差异,有些人可能会更倾向于付诸行动,而有些人则会选择闷骚。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以及环境的影响,也会帮助个体形成其行为方式。究竟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的出轨行为的,现在还是难以解释清楚。不过研究者指出,像睾丸激素这类激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西班牙、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提取血液中的细胞,测试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可推断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这种检测方法将于2011年年底在英国上市,由此引来争议与关注

  端粒长度

  决定生物寿命

  西班牙马德里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玛莉亚·比拉斯科博士是这项商业端粒检测方法的发明者,她说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能在同一时间对很多样本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检测发现危险的、非常短的端粒。

  端粒与寿命的关系早就被科学研究所证实,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发现端粒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人和一些动物的细胞核(DNA,也称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帽子状的东西,称为端粒。端粒实际上就是一种DNA片段,由特殊的碱基序列构成。端粒的作用是保护染色体,由端粒酶来启动、制造和维持其功能。端粒的长度决定着生物的寿命,端粒越短,生物的寿命越短。

  端粒酶的活性是调控衰老的关键因素。人年轻时,端粒酶的活性较大,容易维持和延长端粒。但在年老时,端粒酶活性低,难以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就会缩短,因此衰老会慢慢显露。而且,也有研究发现,男性端粒长度缩短略快于女性,这也是男性平均年龄低于女性的原因。

  检测方法

  白细胞-染色体-端粒

  比拉斯科博士说,人有多种年龄,比如,时间年龄、生物学年龄和心理年龄。一些人的时间年龄与生物学年龄是有差距的,其个体差异可达5-10岁,甚至更大。也就是说,衰老可能提早,也可能推迟。端粒长度是生物学年龄的一个完美显示器,测试端粒的长度,就是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来衡量寿命。

  比拉斯科等人开办了一个名为生命长度的公司,所有测试端粒、预知寿命的医学和商业活动都由该公司负责。具体方法是,公司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医学公司合作,将检测方法推向市场。英国和欧洲的医学公司为生命长度公司提供血样,然后这些血样送到马德里进行测试。具体收费是500欧元(约合人民币4620元)。这一费用可能随着测试人数的增多会有所下降。

  尽管比拉斯科并未解释如何测试,但具体方法可以由过去的研究获知。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一些干细胞。其中,最能反映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是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内部有染色体,染色体两端当然有端粒。已有的研究发现,测试白细胞染色体上的端粒,就可以推断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同时还能发现一些疾病的蛛丝马迹,因为端粒明显地与衰老和疾病有关。

  “科学算命”

  你有没有兴趣?

  检测端粒其实就是基因检测的另一种形式,如同孕妇产前检测胚胎的DNA以判断未来孩子是否健康以及是否有遗传病一样,被称为“科学算命”。因此,尽管比拉斯科的公司到年底才能开张,但已有一些人开始咨询是否现在就可以测试。

  检测端粒后,如果你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知道自己的端粒较短,就会提前做好人生准备,包括:其一,通过多种因素来弥补端粒较短的不利。基因仅仅是长寿的一部分原因,所起的作用大约是25%-30%,长寿更多的因素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等。所以,测试者即使端粒较短,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生活方式来弥补。其二,测试者也会对自己有限的生命长度做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做一般人不可能做成的事。其三,端粒的长短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关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也许能通过医学的方法保护或延长端粒长度,阻止衰老和疾病的产生。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并不愿意“算命”,认为如果把未知的东西当作有知来对待,会增加心理负担,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衰老有多种机制,端粒和端粒酶只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人的衰老和寿命也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因素的集合。所以,依据端粒的长短来检测寿命虽然有科学根据,但未必完全准确。

  延伸阅读

  端粒测试并非随心所欲 伦理问题难回避

  端粒测试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基因测试的伦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一定缺陷的,而基因缺陷,尤其是有遗传病基因缺陷者有可能会在现代社会中遭遇歧视。因为,当有遗传病基因缺陷者的基因测试信息泄漏出去后,对生存会非常不利,通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时可能会遭到歧视,二是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时会受到不同对待。

  因此,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实施时,就包含着一个子计划,称为HGP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研究(ELSI),目标是预测、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和后果,集中在4个领域:(1)利用和解释遗传信息时,如何保护隐私、达到公正;(2)新基因技术应用到临床时,如何处理知情同意等问题;(3)对于参与基因研究的人类受试者,如何做到知情同意,保护个人隐私;(4)公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由科学家、伦理学家及各界专家组成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经3年讨论,反复修改,起草了“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简称“人类基因组宣言”,有四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以及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基因知识的应用不应该给病人、当事人、受试者以及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应该有利于他们,在利害均存在时应权衡利害得失,对造成的损害要给予赔偿。

  所以,包括端粒测试在内的基因测试应当在“人类基因组宣言”的框架中进行,生命长度公司等医疗机构对人测试端粒后,必须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以避免受检者遭到歧视、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担心端粒检测方法会被人利用,例如,以端粒测试结果为由,推销一些未经检验的抗衰老药物和其他长生不老药方。如此看来,端粒测试并非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

  链接

  运动可防端粒变短

  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基因专家埃马纽埃尔·斯考达拉科斯等人,测量了长跑运动员和经常运动者白细胞中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并将他们的端粒与相同年龄段、身体健康、从不吸烟但运动量很小的人的端粒作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爱运动者比不爱运动者的白细胞染色体端粒长度更长,端粒酶活性更高,这能解释为何喜爱运动者更长寿,这与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斯考达拉科斯等人的研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解释人的衰老和患病。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癌的几率增加,原因之一是白细胞的端粒缩短,导致了自身衰老。白细胞是全身的免疫细胞,衰老后自然也就不能有效抗御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生长。而运动可防止白细胞内染色体端粒变短,维持白细胞正常免疫功能,抵御癌症。

  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心脏病。在高血压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老化的白细胞会使血小板加速聚积。加强运动可保持白细胞的年轻状态,有效清除血小板聚积,预防血栓、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美国的另一项研究更是直接证明端粒较短寿命也较短。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麦克阿瑟健康老年化研究”项目,检测了236例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健康老年志愿者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男性志愿者中,端粒缩短速度最快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3倍。但对女性志愿者而言,端粒缩短速度对死亡率影响不大。决定寿命更重要的因素是最初的端粒长度,一开始端粒就短的人,死亡率是其他人的2.3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5日消息,世界各地的鸟类爱好者们大都对这些拥有着五颜六色羽毛的动物十分着迷,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些鸟儿们其实可能并不会在意自己的色彩如何。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认为,鸟儿们之所以不会特别重视自己羽毛的颜色,是因为它们完全无法解释颜色的概念——尽管有观点认为,鸟类对于紫外线色调的感知要超过人类的大脑。研究者认为鸟类眼中的世界同人类是不一样的,“色彩空间”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包括自己身上羽毛的图案是如何的。


鸟儿们可能并不会在意自己的色彩如何

  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玛丽-卡斯维尔-斯托达(Mary Caswell Stoddard)表示,鸟类是地球上最丰富多彩的生物体之一,对于人类的研究鸟类似乎拥有几乎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色彩,但鸟儿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是截然不同的。该项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行为生态学》期刊(the journal Behavioural Ecology)中。

  玛丽和在美国工作的剑桥科学家同事们研究了诸多鸟类的颜色和它们眼中其它鸟类的状况,他们发现大部分鸟类的羽毛在其它鸟儿眼中,就像打印出的报纸一般只是一种色彩子集。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羽毛的颜色只限于这一个子集,而其它外色域的颜色则不在其中,这或许是对它们不利的。

  但这不意味着鸟类的颜色不会最终演变扩大出新的颜色。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耶鲁大学的理查德-普鲁姆(Richard Prum)博士表示,新颜色的形成演化和创新能使鸟类的色彩空间踏入新领域,人类的服装在紫红色苯胺染料发明前也是比较单调的,但化学发明让衣服的颜色变得更加多样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997年5月11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在和计算机“深蓝”对弈时宣布失败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未来是否可以克服巴别塔之咒,真正实现对语言障碍的消除?最近《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对著名的发明家,作家,未来学家雷·科兹威尔(Ray Kurzweil)进行了采访。

  根据科兹威尔的看法,到2029年时机器就将达到人类的翻译水平。然而他也再次强调即便是最先进的自动翻译技术发展也无法取代语言学习,因为即使是最高级的翻译技巧也无法真正实现伟大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语言转换。他指出:“有些东西就是不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因此阅读文学著作的原始语言版本将好于任何,哪怕是最好的翻译版本。”不过他也承认人类一般只能掌握很少的几门外语,但是他指出随着科学的进步,将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更快的掌握更多的语言。

  除了纸面的语言翻译,近来对于语音翻译技术的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在他的新书中,科兹威尔预言到2019年时,语音翻译技术应用将变得非常普遍。他说:“这样的预言完全取决于你期望的翻译水平是如何的。”他补充说:“即便现在这种技术便已经存在,但是我不会说这已经是‘普遍’的了,如果你真的想找到那种能捕捉人类细微感情表达的语音翻译,那么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普遍’的应用。”

  在他的另一本书中,科兹威尔表达了他对弗朗茨·奥奇(Franz Och)所做工作的看法,他是谷歌翻译项目的负责人。当被问及为何他高度评价奥奇博士的工作时,他评价说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方法,即借助数据检索的力量才创建一套智慧系统。”他解释说,这种基于数据搜索的方法似乎要比费尽心思开发基于人类语言语法体系的方法要来的有效。他还指出,如果谷歌翻译的语言素材数据库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扩容,那么其翻译质量还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科兹威尔长期以来对语言转换的自动化感兴趣。早在20年前,他的公司就曾开发出一种实现语音翻译的技术。当被记者问及那项技术时,他说:“那种水平远远达不到人类翻译的水准,但是对于小型简单的对话或者商业谈判那样的场合倒是会挺实用。可能它翻译出来的话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缺少浪漫感觉,但是这是技术的主流,它将慢慢变得越来越好。”他解释说,一般而言当一种新技术问世时,它通常都不会表现地太好,于是就是受到公众的轻视和鄙夷,但是这种新生的技术会不断完善直到接近完美的境地。“这些技术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当他们真正达到革命性水准的那一天,你就会发现它似乎是一夜之间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了。可是事实上它已经存在超过20年了。”

  然而,科兹威尔并不认为人类翻译将会因此而“失业”。“这些技术无法取代全部,它们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应用它们的方式。”他提到了音乐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音乐人们非常担心新出现的音乐合成器将会挤占他们谋生的音乐市场。但是正如科兹威尔指出的,他们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失业,只是他们的职业方式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他说:“如果你现在去参加一次音乐会议,你就会发现这就像是一个计算机技术会议一样,这里有很多先进的音乐设备,借助这些设备,音乐家可以指挥整个乐队演奏,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事实上由于这项新技术的出现,音乐变得比以往更加充满活力,而音乐家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受欢迎了。”

  由于需求模式的变化,那些拒绝新技术和经营模式的翻译服务提供商可能将面临危机。然而科兹威尔对于语言服务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我认为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会持续上升,这些工具将会增进人类的能力,借助机器的帮助来驾驭更多的语言。”近期由“常识咨询机构”(Common Sense Advisory)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其调查显示市场对翻译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甚至在经济危机期间也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很多翻译服务从业者都认同一种观点,即翻译是作品的再创作,是一种艺术。因此科兹威尔在机器翻译和人类翻译之间划出的平行线受到了即便是最极端的“反技术人士”的欢迎。事实上,科兹威尔认为翻译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最高水平工作”。他解释说:“人类智慧的一个缩影就是我们能够驾驭语言。这就是图灵要进行他著名的图灵测试的根本原因,图灵测试的目的便是判断计算机是否是依据和人类相似的思维方式进行工作的,而不是简单的命令体系。”

  当然,正是由于翻译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因此人类需要借助机器的帮助来改善这种技术。“这些机器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我们的能力,去使用,创造,理解,复制并翻译语言。”科兹威尔解释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抵制技术的运用,而是更多的使用它们。”(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鹦鹉们最著名的伎俩当然是模仿人类说话,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它们似乎有着其它未被人注意到的才能。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能够运用之前认为只有人类和类人猿才有的排除法来找到隐藏的食物位置,这个发现意味着鹦鹉或许也能归类入动物界的“智能巅峰”一族。试验是在奥地利一家救援中心内,通过测试7只年龄在7至25岁间的非洲灰鹦鹉而完成的。

  参与此项研究的维也纳大学(Vienna University)科学家桑德拉(Sandra Mikolasch)说:“两个不同但同样对非洲灰鹦鹉具有吸引力的食物被研究人员放在两个不透明的杯子下面,之后实验者悄悄取走其中一个食物并展示给鹦鹉看,然后把两只杯子放到鹦鹉的面前。”

  如果非洲灰鹦鹉纯粹靠猜测,他们选择到有食物杯子的机会应该只有一半,人们起先认为它们并不能够判断出食物究竟在哪里。但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一只鹦鹉的表现有着统计学意义——它选择到了有食物的那个杯子。

  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书简》(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Biology Letters)中,研究人员表示这只鸟是通过看到被取出的食物,利用排除法推测出哪个杯子是有食物的。在此前,只有猩猩被证明在相同的实验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