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走眼镜迅速逃走,敏捷得根本抓不住
伦敦动物园有一片可供游客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互动区域,那里散养着18只玻利维亚松鼠猴,非常顽皮。这种松鼠猴原本生活在雨林中,靠吃昆虫、水果和种子为生,数量稀少。
由于近来天气转暖,戴着太阳镜来动物园游玩的客人增多,这18只松鼠猴对太阳镜产生了浓厚兴趣。
“只要被太阳眼镜镜片的反光吸引,它们就会一把抓过眼镜,然后迅速逃窜。”28岁的饲养员凯特·桑德斯说,“它们在这里长大,完全不怕人,而且小猴子动作敏捷,人们根本抓不住它们。”
桑德斯说,迄今为止它们已抢了至少7副太阳镜,“虽然不会把这些‘战利品’故意弄坏,但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被偷的眼镜。”
她说,猴群中有5只小猴子是多起“抢劫案”的“主犯”,因为这些小猴子“好奇心特别强”。一旦有小猴“抢劫”得手,就会引得其他猴子跟它争抢,这些顽皮的小家伙边玩边“撤退”,眨眼工夫就会消失在树林里。
“强盗猴”多有前科
曾抢相机玩自拍
太阳镜并非唯一吸引小猴子的东西。园内不少小猴子有“抢劫前科”,每星期都会“犯案”数次。一次,一只猴子抢走了游客的数码相机,还无意间按下快门,玩了回“自拍”。
“后来我们找回那台相机,在里面意外发现了小猴子偶然间给自己拍下的照片,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备份照片。”桑德斯说,“我们会想方设法为游客寻回被抢走的物品。”
在动物园工作已有4年多的桑德斯感叹道:“自己常常拿这些调皮鬼没有办法。”
动物园治抢劫
给“强盗猴”吃点苦
由于太阳镜偷窃出现上升趋势,伦敦动物园决定对这些“强盗猴”进行特殊训练,让它们“吃点苦”,改掉抢劫恶习。
“它们(猴子)不喜欢苦味。”桑德斯说,“所以我们在太阳眼镜和数码相机等物品上喷上带苦味的液体,再让其他饲养员拿着走过猴群。猴子抢到东西后,总喜欢放进嘴里,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让它们把眼镜、相机与苦味联系起来,从而丧失对这些东西的兴趣。”
不过,桑德斯也说,不敢保证这种方法百分之百奏效。
“问题在于,它们太聪明了。”她说,“它们能很快地记住人脸,举个例子,它们能从100米开外就认出我,所以我们不得不每天更换饲养员来训练它们。不过,我们有信心这个方法能奏效。”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个月初出现的强太阳风,使大量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在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北部地区形成璀璨的北极光,下面是4月2日在这些地区拍摄的其中一些照片,它们显示了极光的壮观和美丽。
1.威斯康星州极光
威斯康星州的观天爱好者布莱恩·拉尔梅4月2日夜到室外散步时,他发现北极星附近发出微弱的光。他通过手中的照相机捕捉到彭拜恩上空的彩色极光,这比通常出现北极光的位置更靠南。拉尔梅说:“当我看到这些光柱变得越来越亮,然后像它们出现时一样慢慢消退时,我感觉无比兴奋。”
除了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等美国北部州以外,这种4月初的天空光影展非常罕见,这是因为它具备深空极光(deep-sky auroras)的几大特点。这些光展经常非常微弱,利用肉眼很难看到,但是通过长曝光照片可以呈现出来,这就如同天体摄影师需要经过长曝光时间来捕捉非常遥远的“深空”天体的细节一样,例如星系和星云。为了拍摄这张极光图,拉尔梅用的是一台曝光一次需要30秒的数码相机。
2.极光帘幕
这是4月2日拍摄的一张照片,幽灵般的绿色光幕悬挂在阿拉斯加州冻结的科尤库克河上空。为了第一时间观测到极光,摄影师韦恩·巴尔斯基在费尔班克斯开车行驶了300多英里(483公里)。尽管巴尔斯基利用裸眼仅看到一些非常微弱的绿光,但是他的长曝光照片捕捉到大气深处更加微弱的极光。
极光出现2天前,太阳产生很强的太阳风。带电粒子云与地球磁场相遇后,粒子沿磁场线飞向极地,与地球大气产生互动。大气里受到刺激的原子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更多能量,产生4月2日看到的遍及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的微弱极光。
3.紫色极光
4月2日夜拍摄的这张照片显示,加拿大埃德蒙顿北部地区上空悬挂着紫色和粉色带状北极光。太阳释放的带电粒子到达距离地球大约60英里(96.5公里)的大气层时,它们与氮分子相撞在一起,发出紫色光芒。距离地球大约60到120英里(96.5到123公里)的氧原子产生的绿色极光更加常见。摄影师佐尔顿·肯韦尔说,不管是什么颜色,“每个人至少应该亲眼见一次北极光,以便真正感受到它的壮观”。
4.满眼绿色
在位于北极圈北部的阿拉斯加州科尤库克河附近,璀璨的极光在白雪皑皑的山脉上方翩然起舞,这张长曝光照片是在4月2日拍摄的。摄影师巴尔斯基说:“那天夜里没有月亮,天异常黑,冰封的河流和山脉被极光照亮,满眼都是绿色。”像这种高纬度极光非常常见,春季和秋季每周会发生2到3次。
5.幽灵般的光柱
在这张4月2日拍摄的经过15秒曝光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地区的上空悬挂着昏暗的光柱。春季和秋季极光在北半球更加常见。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种理论认为是地球和太阳的磁场经常相互“推搡”造成的。
如果太阳的磁场倾斜度恰到好处,在与地球磁场的接触点,它能抵消部分地球磁场,在地球的保护性“力场”上撕出裂缝。这导致更多太阳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使极光变得更强,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也会摧毁轨道里的人造卫星和地面的输电网。(孝文)
SO16并非自始自终都跟在地球后面,展开一场追逐赛,而是绕一条马蹄铁形轨道运行
未来12万年至100万年时间里,这颗小行星将一直“追求”地球
科学家表示一颗巨型小行星进入绕日轨道,成为地球的一个新伴侣。这颗小行星名为“2010SO16”,虽然名字一点也不浪漫,但在未来12万年至100万年时间里,它将一直“追求”地球。
2010SO16的直径达到数百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积最大的近地太空岩石。2010年9月,北爱尔兰阿尔马天文台的阿普斯托洛斯•克里斯托和大卫•亚瑟发现了这块飘浮的巨型岩石。他们表示SO16是一颗较为奇特的小行星。它并非自始自终跟在地球后面,展开一场追逐赛,而是绕一条马蹄铁形轨道运行。
天体运行轨道距离太阳越近,飞行速度也越快。进入太阳轨道时,SO16进一步远离地球同时速度减缓。当地球被这颗小行星追上时,SO16并不会超过地球,地球的地心引力导致它进一步靠近太阳,重回高速飞行状态。SO16当前的速度超过地球,目前正绕其更短的轨道运行,直至再次追上地球。这一次,它又将远离太阳,同时速度减缓。
从地球的角度来看,这颗小行星拥有一条马蹄铁形轨道,一直追赶和远离地球,从“不敢”超越。从这颗小行星的角度来看,它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环绕太阳运行,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运行时速度更快,在距离太阳较远的轨道运行时速度更慢。克里斯托和亚瑟称,这一过程将反复出现,直至这颗小行星死亡。目前,SO16小行星正朝着近日点前进,几十年内,人们便可在夜空中用肉眼看到地球的这个“新伴侣”。(孝文)
被誉为最危险的2005 YU55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一颗直径约400公尺的小行星即将与地球擦身而过,时间就在今年11月,它的体积庞大,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大约是32万多公里,堪称天体中最具危险性的太空陨石之一。
2005 YU55小行星是亚利桑那大学(大学ofArizona)杜斯肯月球与行星实验室于2005年12月28日发现,直径约400公尺,是个慢速自转的圆形小星体,美国太空网站报道,11月初这颗小行星将仅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规画各种雷达,目视与红外线观测活动。
据台北市立天文馆网站介绍,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最近时约36万3300公里,最远时约40万5500公里,平均约38万4400公里。所以,这颗危险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时,只有0.85个月球距离,也就是大约32万6400公里,就天文单位而言是极其接近的距离。目前人类飞行物体跑最远的是“航行家一号”,到今年3月7日为止,距离太阳约为174亿公里,预估再几年就跟太阳系说拜拜。
NASA的近地星体专案办公室主任姚曼斯说,“2005年11月8日YU55飞近地球的情形相当罕见,因为距离地球如此近,体积又如此之大。这种天文奇观每30年才会发生一次。“剑桥小行星中心则称它是‘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小行星’”。
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班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2005年YU55和地球擦身而过”。“他说,观测活动包括使用波多黎各的巨型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与加州金石天文台的设备。
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有潜在的威胁,体积大者一旦进入大气层,很容易造成全球性大灾难,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天文爱好者无时无刻在观测近地小行星,好防患于未然;但是也有许多和平共存的小行星,北爱尔兰阿麦天文台天文学家最近就新发现一颗与地球为伴的小行星,它可能已经跟随地球一起环绕太阳至少有250,000年之久了,而且或许与我们地球的起源密切相关。
这颗小行星2010 SO16是由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于2010年发现的。在发现报告后2个月左右,天文学家Christou联系等人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刚好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同,更重要的是,它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近似。绝大多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是非常椭圆的形状,轨道的一部分因而会进入太阳系内侧。然而2010 SO16的轨道近乎圆形,不会接近地球以外的其他任何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日本7日晚再次发生7.1级余震,针对网络流传关于“太阳风暴诱发日本地震”的说法,记者8日采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门研究太阳的首席科学家季海生及多位地震专家。
季海生表示:“太阳风暴是非常平常的自然现象,在太阳活动周期,就会频繁出现太阳黑子爆发。而此时发生地震,仅仅是巧合,并不能说明两者间有关联。”他进一步解释说:“太阳活动周期有一个11年的周期规律,如果两者有关,那么地震也应该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样的规律,但是地震并没有这样的规律,因此两者无关联。”
曾有网友认为,“太阳风暴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扰乱了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磁暴会在地壳中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能触发地震”。
“此次地震还是日本9级地震的余震。”江苏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振亚这样表示。据他介绍,主震发生过后,余下的能量要不断释放,就表现为余震不断。自日本9级大地震以来,日本海域附近已发生42次6级以上的余震,两次7级以上的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说:“9级大地震过后,6级、7级余震不断是常有的事。例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9.5级大地震,之后也是过去快20天左右,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的余震。”他同时提醒,此次日本7.1级余震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有窗口作用。由于该地区地下应力特别敏感,可能在同一构造带上,还会有比较大的地震。(唐娟)
前年一部灾难片《2012》一度刷新国内院线票房纪录,并成为09年度国内票房冠军。世界末日,在生活中或许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但在想像力有多厉害,灾难片就有多厉害的电影世界中,地球可是变着样地受到各种折磨,直至世界末日的来临。在电影中,地球灭亡的方式花样多多,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根据?探索频道做的一期《2012启示录 世界末日》节目中列举种种电影中的灾难,原来不少灾难都来自生活原型。大家若对2012或者世界末日有兴趣,这些电影或许可以提前满足你的“末日欲”。
电影预言之1:下一个致命病毒出自实验室
代表电影:《生化危机》
生化反恐专家阿里努里说:“下一个超级病毒可能出自科学实验室。”根据经典游戏改编的好莱坞大片《生化危机》,就讲述在一个生物工程实验室里,一种病毒突然爆发并迅速传播,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全部成为了恐怖的丧尸,一旦被他们咬伤或抓伤,也会马上变成丧尸,只有爆头才能将其歼灭。
其他电影:《潘多拉航班》、《恐怖地带》、《我是传奇》
现实情况:
不要以为丧尸是编剧乱写的,事实上,被认为最有可能用作生化武器的埃博拉病毒就能引起痴呆和癫痫发作,全身所有脏器水肿腐烂并在数天内死亡,并且不用咬,就连握手都能传染。我们唯一的期盼是科技能消灭这样的病毒,但现代技术也可以加强病毒的致病力或传染力,谁也不敢肯定人类最后会不会被自己研制出来的东西消灭。
电影预言之2:冰河世纪重新来临
代表电影:《后天》
讲述气候对人类威胁的电影不难找到,但能否唤起大家对环境保护急迫性的意识还不多。《2012》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前作《后天》中,温室效应引起严重气候剧变,海水淹没大陆后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新冰河世纪的到来,威胁人类生存。
其他相关电影:《未来水世界》、《水啸雾都》
现实情况:
不管是地球气候自然变迁,还是人类破坏环境导致气候极端化,根据地球气候周期变化的规律,新冰河世纪终究会到来。不过根据科学家严密的观测,地球这些年来所吸收和散发的热量都变化不大,在这个趋势下冰河世纪至少还有3万年才会重返地球,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来准备。
电影预言之3:天外陨石重创地球
代表电影:《陨石浩劫》、《世界末日》
我们实在无法掌握浩瀚的太空哪时会有个物体会突然偏离轨道与地球来个亲密接触,于是关于这类型的电影也层出不穷。《陨石浩劫》虚拟了陨石群突然撞击世界各地的场景,城市瞬间变为人间炼狱,各国政府束手无策,而这竟然只是末日来临的开端。
其他相关电影:《彗星撞地球》、《天地大冲撞》
现实情况:
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阿波菲斯将与地球危险接近,这不是一部电影的背景,而是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颗,对地球有威胁的近600多颗,就如同布鲁斯·威利斯在《世界末日》中采用的方法一样,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核导弹将向地球袭来的物体炸碎,如果真的这样,将来发生的场景也许会比大片更震撼。
电影预言之4:太阳消亡
代表电影:《太阳浩劫》
以太阳死亡为背景的灾难片不多,杨紫琼主演的电影《太阳浩劫》是其中一部。半个世纪后,地球将因为缺乏光照能源而陷入冰封,全人类濒临灭绝危机。这时按惯例一支英雄组成的团队出场了,他们乘坐宇宙飞船飞速地奔向太阳,运送核子弹头重新点燃垂死的太阳。有不少人批判这部电影缺少常识,任何物体根本没办法接近太阳,故事虽然稍欠严谨,但是有大场面特效稍作弥补,对于好莱坞灾难大片的爱好者来说也足以一饱眼福。
现实情况:
恒星演化论,是天文学中关于恒星在其生命期内演化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太阳经过了诞生、成熟之后将迈向死亡,最后有可能成为一个黑洞。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失去了它普照万物的能量,这将是一个灭顶之灾。《美国科学人》杂志的主编约翰瑞恩尼表示,按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解决太阳死亡带给人类的问题,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电影预言之5:核武歼灭地球
代表电影:《K-19:寡妇制造者》、《终结者》系列
电影《K-19:寡妇制造者》改编自真实故事,在冷战最紧张的时期,核动力导弹潜艇K-19初次执行任务时就被发现一个核反应堆发生故障,即将发生核爆炸,最后,战士们经过生与死的搏斗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核灾。
其实关于核武的电影虽然是基于人类的想像,但又何尝不是告诫人类将自食恶果的寓言呢?
其他相关电影:《哥斯拉》、《雷霆核武》
现实情况:
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武的数量一直高速增长,到了现在世界的核武器已经足以把整个地球炸平不知多少次。虽然在大致和平的当代,核武被大肆利用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一点的泄露就够我们麻烦了。
电影预言之6:外星人侵占地球
代表电影:《独立日》
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中,外星人的科技总是比人类先进很多,先进武器的交锋让热爱暴力美学的观众过足瘾。《独立日》讲述在美国独立日的前一天,外星人开始攻击地球,在一瞬间,人类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和灾难,接下来是理所当然的壮观场面和英雄拯救全人类。本片缔造出影史上最大范围的轰炸记录,威尔·史密斯的精彩演出让人过目难忘。
其他相关电影:《黑衣人》、《第五元素》、《第九区》
现实情况:
外星人不会像《E.T。》中那么单纯,能够到达地球的外星生物绝对会让我们灰飞烟灭。《科学美国人》的主编约翰·瑞恩尼对梅里的观点表示赞同,因为如果能够到达地球,那单从掌握了穿越宇宙空间的技术这方面讲外星人已经遥遥抛下我们几百年了。
便携式电池组背包上的不同数值显示的是预期获得的太阳能
为期两年的“太阳能士兵”项目着眼于生产一种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装置相结合电池组,它能将太阳能存储起来之后使用。该研究小组是由来自6所英国高 校的15位科学家和研究员组成,同时,他们还管理、存储和使用该装置产生的热量。这6所英国高校分别是:格拉斯哥大学、拉夫伯勒大学、斯特拉思克莱德大 学、里德大学、雷丁大学和布鲁奈尔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的邓肯-格雷戈里(DuncanGregory)教授说:“步兵在战场上使用武器、无线电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至关重要的装置 时需要电流。这种新型电池组的多数重量不同程度地分散开来,它在着眼于减小电池组体积的同时并使其重量变得更轻。”据悉,当前步兵随身携带的装备重量为 45-70公斤,而电池组的重量仅占10%。
通过增加有效性和舒适性,这一新型电池组对于确保军事行动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将增强机动性。格雷戈里指出,热电装置可转换热量为电 能,这种热量可来自太阳,白天阳光充足时可将能量存储起来,留在夜晚使用。这种最新理念可采集存储能量,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使用。
就我们掌握的情况而言,当今世界上没有此种类型的整合系统。“太阳能士兵”项目于去年12月份设计完成,它获得了英国国防部和工程物理科学委员会(EPsrc)提供的65万英镑资金。
这种新型热电电池组设计和研究小组负责人格雷戈里说:“我们计划两年内实现该电池组原型生产。同时,我们期望这项技术能够适用于更多的领域,具 有不同的用途。一种可能是为太空人造卫星提供动力,另一种可能是低温状态下运送医药或者补给物资至受灾地区,或者在经济困难和恶劣气候下补给新鲜食物。”
该新型电池组还将吸收所有电磁波谱的能量,使步兵不易被红外技术夜视装置探测到。同时,它还可以增加步兵军事行动的持续时间和距离,而不需返回基地进行再次充电。研究小组还获得了防御科学和技术实验室的支持,该机构还研究何种类型设备适合装配在士兵军装上。(悠悠)
土星
带着迷人光环的土星一直是天文爱好者观测的重点。3月14日,记者从西涌天文台了解到,从3月15日起,土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最佳观测期将持续一个月。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最迷人之处便是她的美丽光环,又称“草帽”。这顶别致的“草帽”是由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为一条明亮的光环。但是要观察到土星的光环,需要借助40倍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才会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在一个月的最佳观测期中,4月4日的土星冲日则是最佳中的最佳。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土星冲日前后,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土星便由东方升起,整夜可见。土星冲日时,同地球的距离为全年最近,只有12.56亿公里,因此土星的亮度也就最亮,是日落后东方天空的第二亮星,仅次于牧夫座的大角星。该天象大约每378天发生一次。
西涌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天文爱好者,土星冲日前后的一个周内,是一年中土星最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整夜可见,因此这期间是全年观测土星的绝好时间。3月15日,土星约在晚8点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随着日期的推进,土星升起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至4月4日土星冲日,晚7点土星便已升起。土星比较容易辨认,前半夜的东方天空,位于最明亮的牧夫座大角星的右上方,微微泛黄。适合目视及拍照。
土星知识: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八大行星中,土星至太阳距离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最与众不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美丽的光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B环的内半径91,500公里,外半径116,500公里,宽度是25,000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环的内半径121,500公里,外半径137,000公里,宽度15,500公里。C环很暗,它从B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处,宽度约19,000公里。1969年在C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D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在A环外侧还有一个E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10~15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号还测定了A环、B环、C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先驱者”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
格林尼治时间3月9日23点23分(北京时间3月10日7点23分),太阳表面再次发生一次强烈耀斑爆发。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测量结果显示,这是一次X1.5级的爆发事件。爆发位置位于太阳黑子1166群。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记录下了此次爆发产生的强烈紫外辐射和物质抛射过程。
在近4年没有X级耀斑事件之后,太阳最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起X级爆发事件,时间分别是2月15日和3月10日。日冕物质抛射的级别分为A、B、C、M、X五个级别,其中A为最小级别,X为最大级别。这显示了太阳活动近期趋于活跃,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正迎来高峰。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预测,在未来24小时内再次发生X级耀斑爆发的概率约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