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政部一项评估结果显示,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在建太阳能项目威胁超过3000只濒危沙漠龟的生存环境,至多700只幼龟可能死亡。
艾文帕太阳能项目位于加州东南部莫哈韦沙漠,由加州亮源能源公司建造。联邦政府下令,要求亮源能源公司停止三分之二的项目施工。
太阳能项目旨在寻求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却可能会以“牺牲”沙漠龟等野生动物为代价。这不仅令环境保护人士陷入两难。
M13病毒可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月26日在其网站上宣称,该校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通过一种名为“M13”的病毒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近三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碳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想的情况下,碳纳米管会收集更多的电子,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积,从而产生更大的电流。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该技术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碳纳米管有两种,按功能可分为半导体类碳纳米管和导线类碳纳米管,两种纳米管不但在作用上不同,还容易发生聚集,从而严重影响转化效率。
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M13病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结构简单易于操控,且对人体无害。M13病毒中的一种肽可使其附着在碳纳米管上,从而保证纳米管处于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与其他碳纳米管发生黏连。每个病毒使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可以控制大约5到10个纳米管。实验显示,采用病毒结构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可将光电转化效率从普通太阳能电池的8%提高到10.6%,而新系统在重量上只增加了0.1%。
研究人员发现,除可固定碳纳米管外,M13病毒还会产生出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颗粒可有效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这种物质同样也是“格雷策尔电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格雷策尔电池”也被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是通过模仿光合作用产生电能。其发明人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光子学和界面试验室主任迈克尔·格雷策尔曾因该技术被授予芬兰2010年“千年技术奖”。此外,M13病毒还会让碳纳米管具有水溶性,使其在室温条件下可更方便地加入到太阳能电池板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人员称,关于两种碳纳米管在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不同效用的发现也是此次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前还没有被实验证明过。半导体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导线类纳米管的作用却正好相反。该发现或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纳米电池、压电材料或其他与电力相关的材料。
负责该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安吉拉·贝尔彻说,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设计其他病毒增强型太阳能电池,包括量子点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提高普通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上该技术也有很大的潜力,不过这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哈勃望远镜拍摄下了一颗遥远恒星逐步毁灭的壮观图像。
猫眼星云或距地球3000光年,而现在的它可能就是太阳未来命运的写照--尽管这可能会在50亿年后才发生。
这颗处于巨红星阶段末期的濒死星球,其外层向外扩散,形成外部同轴圈。图像上显示其扩展范围达数百万英里。爆炸使星球的脉冲核心曝露在外。因为过程源于该星球内部核反应,蓝色气云的构成仍是未知。
恒星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气转化成氦气,从而发光。当恒星逐渐耗尽氢气,内部的核聚变逐步不稳,而恒星开始进入红巨星阶段。恒星变得愈加不稳定,接踵而来的是,恒星中心地区的核聚变反应开始延迟,导致一系列逐渐增强的能量脉动。最后的脉动使星球的外壳冲射入外太空,核心随之袒露在外。裸露的恒星核心电离了周边大气层,引发星云内部炽热的云。
但是科学家还不能完全弄清这个反应。
猫眼星云处在星云期已达10万年左右。行星状星云在宇宙间物质分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太空主要由氦和氢组成,恒星的核聚变反应,在外壳产生碳、氮、氧原子,并被喷进外层空间。
座头鲸拥有着“超强导航能力”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22日消息,座头鲸每年洄游距离达上万英里,但从来不会迷路,而且路线几乎是直线行进的。科学家发现,座头鲸的这种超强“导航能力”可能利用了太阳,月亮及星星来为其导航。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坎特伯雷大学的专家指出,座头鲸可能结合太阳的位置,地球磁性和星图来导航。科学家曾在16只座头鲸身上安装跟踪设备,利用卫星技术跟踪其踪迹。这些座头鲸从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向北游动了数千公里,但科学家仍无法破解它们如此精确导航的秘密。座头鲸偏离洄游路线不会超过5度,在2003~2010年间跟踪的鲸鱼,尽管受到天气及洋流影响,但几乎维持着直线,偏离角度竟小于1度。
一直有观点认为很多动物在远距离迁移时利用地球磁场或太阳方位进行导航,但科学家表示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解释座头鲸的导航能力,因为地球磁性变化太大,无法解释座头鲸的直线洄游,而在水里也无法找到太阳导航参考点,因此怀疑座头鲸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
座头鲸夏季在极地水域捕食,冬季会迁移到热带海洋,在那里进行交配及分娩。座头鲸的游动速度相对较慢,具有精确的远距离导航能力。据了解,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中。
(KT)
世界地球日宣传画
世界末日猜想
太阳系行星图
根据这份“研究”,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背后的半月形窗户上刻着地球毁灭的密码,4006年将会有一场全球大洪水,那年11月1日,将是人类“最后的晚餐”。
2012,或是4006,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从1806年英国利兹的“先知母鸡”下了一只“基督来了”鸡蛋之后,1891年摩门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2000年千禧年危机等猜想不同程度地引起公众关注,较早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一些术士的末世预言引起西方长达30年的恐慌。
谎言正在放大
人们对“末世论”的狂热起于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影片中,玛雅人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来临,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地球会彻底毁灭。人们为什么会对玛雅人的预言如此信任?因为神秘的玛雅族群对天文数字极为精通,早在3000年前,他们就准确计算地球公转时间和其他星体运行时间,准确程度甚至让现代科学家惊诧。但电影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事实上,太阳纪的结束并不等同地球毁灭。危地马拉玛雅印第安长老阿波利纳里奥-皮克顿辟谣说,“无数人问我世界末日的问题,我受够了,2012仅是意味旧纪年的结束、新纪年的开始罢了。世界末日起源于西方国家,不是玛雅人的观点。”
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一些人的末日猜想也跟着活跃起来。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强震,首都太子港完全夷为平地;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海啸浪高超过8米——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世界末日似乎“有据可依”。“其实原因很简单,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处于一个相对的活跃期,但延续多久,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统计。”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预测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付碧宏认为,一个地震活跃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从2001年算起,本轮周期还有5到11年的时间,当然学术界对活跃周期的起始点还存在争议。
那么,谎言是怎样被放大的呢?在信息传递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谎言很少大规模发生,如今,一帧帧真实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社交网络风行使每个拥有便携设备的普通人成为“现场记者”。“有人将这个时代称为‘炒作的时代’,媒体掌握了公共话语权却不珍惜,将一个普通事件做成‘大标题’博人眼球,网络媒体环境的复杂也让谣言散布更快。”北京一家晚报的资深记者轩先生说。
历史给出结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12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较早引起的大规模恐慌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猜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末日预言”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为结尾。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后以一场闹剧收场。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科学家们指出,哈雷彗星的彗尾的确会扫过地球,它也含有氰化物气体,不过这些氰化物的浓度极低,根本不可能对人类造成任何危害。然而小报的炒作和公众的不理智使人们忽视科学的论断。随之,一种号称能抵挡氰化物气体剧毒的“彗星药丸”在市面上出现,并被一些人高价抢购。1910年,人们在空中看到了哈雷彗星耀眼的光芒,世界一片太平,所有的人都照常生活,一场闹剧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20世纪末,流行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千禧危机”。由于在设计计算机纪年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跨越2000年的问题,新千年的到来可能会导致全世界网络信息的混乱,这就是“千年虫”。一些人认为,如果“千年虫”发生,所有受计算机控制的系统都可能陷入混乱,计算机引发的危机将导致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2000年到来之前,计算机专家就克服了二进制的纪年问题。当新年钟声敲响,一切如常,如今那一轮“末日论”已被人们当做一场“娱乐事件”。
如今,2012年未到,末世猜想又流行开来,《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再一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历史已经给出答案,还将继续证明神秘主义的荒谬。
科学阐明真相
科学家已通过各种科学研究和分析,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2012世界末日的猜想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面对未知,大家应该相信科学研究和科学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和迷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博士说。
2012末日预言是如何产生的呢?除了在上文中提到的“太阳纪结束地球毁灭”以外,目前最为流行的有三种说法:“地球磁极倒转,世界末日来临”、“九星连珠,地球毁灭”、“太阳风暴袭击,人类灭亡”。
“地球磁极互换”说认为,2012年将发生地球磁极倒转,这会导致地球的外壳发生更多的火山喷发、地震,届时地球磁场消失,地球暴露在宇宙射线、太阳粒子辐射下,将会对地球气候、人类生命产生致命影响。针对这一说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永顺表示“毫无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7800万年中地球磁场共出现了171次倒转,最近一次磁场倒转大约发生在78万年前。从目前科学考察结果看,人类还没有发现磁极颠倒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灭绝性灾难,”陈永顺说,“而且,地球磁场是一个弱磁场,一般地区的地表磁场平均强度只相当于一块普通磁铁的1%左右。一块磁铁尚且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微弱的地磁了。网上流传的预测2012将发生的灾难,非常荒谬。”陈永顺说。
“九星连珠,地球毁灭”是2012世界末日的另一种说法。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可能会出现太阳、地球、行星连成直线的现象,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中心,这会让地球处于更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下,加速地球毁灭。
“这种连线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表示,“其实,早在1982年就曾经出现过‘九星连珠’现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灾难性的事件。在2012年以及未来几十年内并不会出现行星排成一条直线的情况,事实上,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这只是正常的天文现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的变化。”
“太阳风暴袭击”说认为,地球在2012年将遭遇历史上最强的超级太阳风暴,太阳发出的高能量粒子影响地球磁场,引发大灾难。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王华宁研究员指出,2012年太阳风暴不会毁灭地球,人类也不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王华宁介绍说,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生命现象与太阳系的时间相比,是非常短暂的。目前太阳爆发活动的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的生命构成致命威胁。强太阳风暴可能对人类所依赖的高技术系统带来影响,但对这些,人类已经可以预见。”
“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寿命至少是100亿年。目前已存活46亿年,正处于壮年期。因此,世界末日论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在职博士赵江南表示。
“类似《2012》等一系列大片对世界末日的描绘,以及具有强烈末世情结的文学作品,也使得一些公众开始相信2012世界末日说。2012世界末日说已被科学证明是十分荒谬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宜音说。“与其为此类空穴来风、危言耸听的消息担忧,不如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地球和谐共生,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事。”
今年,我国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各地都在以切实的活动践行这一主题,把爱护地球和保护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不懈努力。
关于“2012”的各种荒谬猜测和末世预言,在历史事实和科学真理面前正在消弭于人们的理性和智慧
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甚至可能还会发展出自己的移动“遮阳伞”来躲避致命的太阳耀斑。
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我们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它的颜色和温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却不吸收绿色光,这一波长的光背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植物呈现绿色。
但宇宙中大部分其他恒星和太阳不同。银河系中,超过八成的恒星是暗淡的红矮星。因此,天体生物学家们认为生活在围绕此类恒星运行的行星世界上的植物,如果同样发展出了光合作用,那么它们将进化出不同的波长吸收模式,因而呈现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甚至灰黑色,以便更有效的吸收有限的光照资源。
而另外一方面,宇宙中还有超过三成的恒星系统中包含两颗或两颗以上的恒星。目前还不清楚在这样的多恒星环境下行星将如何演化。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杰克·奥马利·詹姆斯(Jack O'Malley-James)是这项模拟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多光源情形下,植物可能将有选择性的挑选一颗恒星作为自己偏好的光源,而不是两颗恒星的光源全部吸收。但在一个拥有两颗暗淡的红矮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周围,你可能没什么选择,只能有一种颜色,或许是灰黑色。”
恒星耀斑的威胁
詹姆斯和同事们对一颗假想行星围绕各种双星和三恒星系统运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在一些模拟情形中,恒星系统中仅包含有红矮星,但在另一部分情形下,考虑一颗红矮星和一颗类似太阳那样的主序星组合,甚至考虑行星围绕两颗类似太阳的主序星运行的情形。
在大多数情形下,绕转的行星都能获得足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但詹姆斯警告说,那些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世界可能需要额外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无虞。
他说:“红矮星非常暗淡,这意味着你必须位于比日地距离小5倍的位置上才能获得足够强度的光照。但由于红矮星具有比太阳强烈的多,频繁的多的耀斑爆发事件,这将威胁生命的生存。”
因此,詹姆斯设想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的植物应该会进化出某种“遮阳伞”来保护自己免受耀斑的袭击。而如果这种植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则可能进化出某种探测机制,一旦察觉到耀斑爆发粒子的到来,便会暂时沉入水中躲避,等到爆发过后再升上来,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光合作用机制。
而来自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另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也是詹姆斯博士的论文指导老师詹尼·格里维斯(Jane Greaves)也表示:“可以移动的植物,能主动躲到岩石后面去躲避太阳耀斑。这样的想法真的很酷。这项研究是首次对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生存模式进行具体的设想。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恒星环境是宇宙中最为常见的。”
南希·江(Nancy Kiang)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位生物气象学家。她对外星植物可能具有的色彩模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但南希表示她从未考虑过在一个多恒星系统下,植物可能具备的色彩选择模式。因此她急切的想了解詹姆斯的研究。她说:“我很想知道,在多于一个恒星光源的情形下,植物的遮阳结构将如何进化。”
如何搜寻“非绿色”植物?
对外星植物可能的颜色,以及它们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推测并非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
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大型望远镜对远在数光年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观测。借助极度灵敏的探测器,他们试图检测这些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受植物叶片反射的光子信号,从而了解这些行星世界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而詹姆斯博士的此项研究对于这些观测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将为分析人员指明道路。
格里维斯告诉《国家地理》编辑说:“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一步,但我们至少已经开始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件事。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获得类似欧空局极大望远镜那样口径的大型设备,这将大大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台大口径望远镜预计2018年就可以建成。”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的主镜口径138英尺(约合42米),它将有能力检测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成分信息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判断那里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形式。
未来即将升空的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则将使这样的观测更加容易。而如果能建成空间观测望远镜阵列,那么其分辨率更是将无与伦比,前所未有。不过由于这样的设备所涉及的复杂技术和高昂开支,暂时很难实行。
格里维斯说:“现在确实有一些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一切都还得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决心按照既定的日程时间表去完成这些大型设备的建造。”(晨风)
宇宙中遥远的恒星能奏乐吗?能,但我们一般难以听到。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英国天文学家利用恒星发出的光线中所携带的信息,破译出恒星所奏“乐曲”,并借此发现500颗类太阳恒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比尔·查普林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查普林研究的领域是“星震学”,即关注恒星的振动。
查普林说,恒星内部会发出一些声音,引起恒星振动,这种振动又会引起恒星光线发生微小变化,通过探测并破译这种光线上的变化,就可以倾听恒星演奏的音乐。美国航天局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拥有先进的光线探测仪,为天文学家提供了良好的“听星”平台。
查普林的研究小组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一带的15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他们根据观测数据复原出这些恒星发出的声音。正如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体积和质量的恒星所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查普林等在分析后发现,所观测恒星中有约500颗类太阳恒星。
查普林说,下一步将在这些类太阳恒星周围寻找类地行星。此外,将通过研究这些类太阳恒星推测太阳未来的演化方式。(黄堃)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瑞士科学家携手研制出了一种太阳能反应器。该太阳能反应器采用了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剂,可集中太阳的热量,通过热化学循环方法,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氢气和一氧化碳,而大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可形成液态燃料,为汽车、手提电脑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供电。
太阳是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阳光是所有新能源专家试图摘取的“圣杯”。科学家很早就知道如何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氢气和一氧化碳。但如何高效、批量且低廉地转换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其中的一个“拦路虎”,是转换过程需要昂贵且稀有的铂或铱等元素来作催化剂,以促使反应发生。
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教授索西娜·海尔将目光投向了二氧化铈,金属铈的氧化物二氧化铈常用于自洁烤箱内壁,可作催化剂使用。铈储量丰富,因此,在完成同样任务时,成本更低。
新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使用太阳光散发的高温将二氧化铈分解为铈和氧气;然后在低温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变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海尔如是描述该过程:当将二氧化铈加热至约1500摄氏度高温时,会自动地从其结构内释放出氧气;接着将其冷却,氧气离开后留下的空白需要新氧气来填满。在约为90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时,铈、氢气和碳都需要氧气,但铈的需求更强烈,于是,它就会从水和二氧化碳中“掠夺”氧气来填满这些空白,因此,水和二氧化碳就变成了氢气和一氧化碳。
海尔表示,实验设备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研制的圆柱状容器,其内壁布满了二氧化铈。第二部分是目前安放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的太阳能收集器,它是一套巨大的曲面镜,可大范围收集太阳光。
科学家让这两个设备“联姻”,首先用积聚的阳光加热圆柱内的二氧化铈,然后朝反应器中输入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并测量流出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数量。
海尔表示,铈储量丰富,是铂储量的10万倍,因此,可将反应成本减少几个数量级。但目前这个将太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液态燃料的反应器的转换效率不足1%。科学家表示,热动力学分析表明,理论上转换效率可达15%以上。此外,科学家也希望能找到比二氧化铈更好的燃料,同时降低发生反应所需要的高温和低温。(刘霞)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一大大型黑子群,编号AR 9169
这张壮观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表面一处黑子群。但信不信由你,这还只是太阳上相对平静的一天。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属于上一次太阳周期中的一个黑子群,编号AR 9169。颜色稍显暗淡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但即使在这些区域,温度仍然高达数千摄氏度。相比之下,黑子群区域发光的明亮气体,则拥有上百万摄氏度的惊人高温。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极端高温成因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可能和快速变化中的太阳局部磁场有关。
黑子群AR 9169于2000年9月份期间在日面缓慢移动,并最终在数周内逐渐消失。
尽管时隔多年,但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器(TRACE)拍摄的照片确是首次公布于众。
最近,太空活动的风险又再度开始上升,因为太阳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活动高峰期。上一次的高峰期发生在2001年,根据11~12年的太阳活动周期,现在已经到时候了。
今年2月份,太阳便已经开始“警告”地球上的人们了。日面上发生了5年来最剧烈的一次太阳爆发,大量等离子体以每秒580英里(933公里)的高速冲向地球。那一次的爆发引发了美丽的极光,但也导致无线电通讯的干扰甚至中断。
太阳风暴并不稀奇。早在1859年,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Richard Carrington)便记录到了第一次太阳耀斑事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同样发生过数次规模较大的地球磁暴。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资料,在1972年曾发生过一次巨型太阳耀斑事件,它导致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长途通讯中断。1989年,一次类似的爆发事件引发地球磁暴,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输电网络出现故障,大片地区供电中断。(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