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周二, 11 1月 2011 09:19

如何让侨二代、侨三代不忘中华民族之根?

给本文评个分吧
(1 票)

  图为国侨办副主任赵阳(左)向中澳企业家联合会荣誉会长谢国辉颁发捐赠证书。

  海外华人关注华文教育

  12月10日,北京寒风刺骨,钓鱼台国宾馆内却是一派暖意融融。当天,中澳企业家联合会向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900万元,以支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赵阳与中澳企业家联合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及北京华文学院部分师生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应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邀请来京参加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对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加深了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中澳企业家联合会荣誉会长谢国辉说,“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为这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中澳企业家联合会是一个由中澳两国优秀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权威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非赢利性社会团体。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中澳经贸、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海外华人对华文教育越来越关注和支持。单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为例,基金会成立6年,仅2009年就募集善款2.1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由印尼华人黄亦聪创办的金光集团联合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捐赠的1亿元人民币。另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该机构2010年举办了20场嘉年华会,共为50所华校及团体筹到300万令吉的款项,反映了华社热爱华教,出钱出力办华文教育的精神。

  海外华文教育需求巨大

  “我是出生在印尼的第三代华侨,我的妈妈虽然从小在印尼长大,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那时因为妈妈可以在华侨学校学习中文。很可惜,我并没有妈妈一样的幸运,由于华校关闭、中文课也被取消。周围会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少,我从小一点汉语都没学。”来自印尼的曾安妮现在在北京华文学院中级二班学习,她的中文依然带着浓重的外国腔调,“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妈妈唱中文歌,我开始喜欢上了听中文歌。从此无法抑制地迷上了中文,平时寥寥无几的零花钱都被我悄悄用在了买中文歌曲磁带上。那时我11岁……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心愿,将来一定要学好汉语。”为了学中文,曾安妮两次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如今已经可以站在台上代表学校师生发言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想法:“我希望将来能到一家驻华大使馆工作,做一名体面的外交官,因为它能让我有机会永远使用中文,做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曾安妮的故事显示出海外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目前,海外华校通常都由各地华人自发建立。比如,柬埔寨的华人已在柬埔寨创建57所华文学校,在校学生多达3万余人。不过,这些自发建立的华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教材便是其中之一。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中华中学校校长李树邦指出,中国大陆有很多适合海外华文小学的教材,但缺乏中学教材。学校希望多用中国大陆的教材,但遇到无合适教材可用的情况。美国另一所华校CACC中文学校校长林霄也有同感。他指出,学生长大以后,家长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不但传授中华文化,而且要和美国主流教育相衔接,使孩子们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共同努力为中华文化“留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广大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更迫切、更热烈。赵阳指出,发展华文教育对于推动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外华社和谐与进步,涵养侨务资源,增强国家软实力,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海外华文教育被形象地称为“留根工程”,留的是中华文化的“根”。这一工程自是得到了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

  最近,来自2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7名温籍侨领回到家乡参加中青年海外侨领研习班,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子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奔走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在各国创办了30多所中文学校。而且,为了让子女记住中国、记住家乡温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普通话、中国传统文化等,以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应该是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心声。

  中国国内相关机构也在为中华文化的“留根工程”而添砖加瓦。比如,国侨办参与组织的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以及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的各项活动等正是为了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而努力。

  日前,由中国国侨办、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官员组成的中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考察团拜访了美国华校。国侨办文化司副司长周虹表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海外华文教育十分关注,提出要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协助和支持。国侨办和相关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15个部门成立海外华文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制定海外华文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有关工作,以推动和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347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