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特稿

 

一對有愛心、有分享精神的活寶

-- 記五龍崗活動組的蘇珠蓮和王采嵐

墾丁

 

五龍崗,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城市,這裡的美景、這裡的寧靜,吸引了不少追求恬雅生活的人在這兒落地生根,當中也包含一些華裔移民。雖然,他們盡享著海天含碧、山巒吐翠的異國風情,有些人仍不免會因為言語隔閡、訊息不通而心生孤清之感。有見及此,華人服務社早在十多年前,便在當地成立了五龍崗活動組,後來又獲得了政府撥款開設高齡日間中心。活動組在每周三早上九點,準時打開快樂和健康的大門,迎接一群講華語的長者、新移民和婦女。這個組能十年如一日地服務當地的華裔弱勢社群,除了服務社工作夥伴們的努力外,一群熱心的義工居功不少。

 

如要數五龍崗活動組的義工“孖寶”,非蘇太和采嵐莫屬。蘇太是五龍崗小組的組長,她嗓門宏亮,心思卻很細密,對組員的喜惡了如指掌,因此常能安排滿足大家口味的活動。看起來有點嚴厲的她,其實心地善良,對組中的病弱長者照顧有加。她事事親力親為,一手一腳地準備小組營運所需的各種物資。難得她視以活動組為家,善於配用活動組基金的一分一毫,活脫脫一個“能煮無米之炊”的 “巧婦”,背後的原因是她出力之餘,還不時出錢。

 

采嵐是手持鈅匙的大總管,每周打開和鎖上中心大門的把關任務,就落在她的頭上,因此她總是來得最早、走的最慢的一位。在活動組中,她更重要的角色是康樂大使。她幽默風趣的性格,滲透在待人處事中。閒餘,她注重收集英文字謎、謎語、bingo等豐富多彩的游戲,帶領活動時,她的法寶層出不窮。組員在她引領下,總是玩得益智又開懷。

 

她們倆聯同其他組員,組織了一支活躍的舞蹈隊,自行編排了不少精彩的舞蹈節目,包括:羽扇舞、高山青、可愛人生等。‘編排’二字背後,其實包含了一連串複雜的工序:從挑選適合的伴奏音樂、設計舞蹈動作和排列、燒制CD、選料縫制服裝等。她們也會犯執著、鬧性子,那常發生在練習和彩排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務求把每一個動作跳得優美和整齊。這支舞蹈隊,活躍於主流社區--她們曾為數家主流社區的老人院義演 ;在五龍崗市政府舉辦的不少活動中,她們小則代表該活動組、服務社,大則代表當地華人,向民眾展現中華舞藝的婀娜多姿。

 

逢年過節,小組就最熱鬧了。每人都會自備一份特色美食,帶來與大家分享。萬國美食後,各人會拿出看家本領,逐一表演自創的節目。接著是緊張又有趣的抽獎。活動每次都辦得那麼紅火,有賴“孖寶”和其他義工的妥善籌備和共同努力,當中的義工包括衛伯、張新民、小玉、鳳儀、衛蘭、楚娟、Helen、Lisa等。奉獻分享的精神,在組中薪火相傳,十年如一日。

 

彈指間,蘇太、采嵐和其他義工,已伴著五龍崗活動組走過了十多個春秋,人事變幻、物移景遷;惟有他們對社區無私奉獻的愛心不變,恰如五龍崗經年美麗的青山碧海。

 

 

 

(圖: 熱心義工蘇珠蓮和王采嵐為華人服務社五龍崗活動組夥伴們帶來不少歡樂)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周六, 06 4月 2013 14:45

导演刘大印悉尼谈电视

 

《康熙王朝》、《武则天》、《聊斋》著名制片人,导演刘大印先生应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邀请莅临悉尼讲座。

早在1990年刘大印拍摄完成了80集古典题材巨片《聊斋》,这部由他总策划,总制片的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海内外,从此奠定了刘大印先生成为中国第一独立制片人。在中国制片人中两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荣登《世界名人录》。他在中国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中,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1993年,刘大印先生又拍摄完成了30集古典巨片《武则天》,这部由他总策划,总制片,刘晓庆主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2001年,他又成功拍摄了50集电视连续剧《康熙帝国》,即《康熙王朝》,这部被专家称为“大题材,大制作,大导演,大编剧,大明星,大投入,大回报”的古典巨片,又是刘大印亲任总制片人,出品人并与著名导演陈家林联合执导,著名作家朱苏进,胡建新领衔编剧,陈道明主演康熙,斯琴高娃出演孝庄皇太后,组合了中国目前最佳的阵容。该剧播出之后,他成了国内著名的金牌制片人。

刘大印,一个不断创造辉煌的独立制片人,又在着手酝酿拍摄50集的战国年代的巨片《墨子春秋》。

在这席演讲中,刘大印与悉尼的华人分享一道他神州第一独立制片人的奋斗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拍摄花絮,以及精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圖: 不要蹲在坐廁上的告示)

日前,筆者在好市圍遇到華人服務社華康組的資深組員陳伯,他說他看了最近報上登載有關華康組義工阮淑清的事跡文章,使他感慨良多。有關文章說,為了避免被本地人士批評華人弄髒市政府高齡中心的洗手間、維護華人的尊嚴,阮淑清於每次華康組活動後,默不作聲地清潔中心內的洗手間。

 

令陳伯感慨的地方是,自從年多前,阮淑清因健康原故不能參加華康組活動後,開始收到市政府及其他使用高齡中心的團體投訴,指華人舉行活動後洗手間變得骯髒。在去年底,市政府更在高齡中心的洗手間外,張貼了一張告示,告誡人們不要蹲在坐廁上,並且要保持廁所清潔。

 

陳伯說當他見到告示時,他很感到心痛,因華人的形象正受到質疑。陳伯指出: 好市圍區內差不多有一半是華人,在火車站外的森林路上,滿佈著唐人食肆、店舖,實在是悉尼南區華人的天堂。可是華人的一些陋習經常使人頭痛,包括不少人隨地吐痰、成年人讓稚童在街上大小便、公眾洗手間的坐廁上滿佈腳印等。這些問題,正慢慢地侵蝕著華人辛勞及艱苦地在澳洲建立的好形象。

 

陳伯還語重深長地指出,在亞洲地區吸煙、環境污染等問題,使很多人都有呼吸道的疾病,所以有吐痰的問題。而這些地區的公共設施不足,洗手間不易找到,洗手間的衞生條件差,也是導致產生吐痰問題的原因。這些情況可以理解,但畢竟澳洲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本地的設施及衞生條件都很優越,隨地吐痰行為會引起其它社區人士的反感。在這方面,我們華人社區的人士,真的要注意一下。

 

從陳伯的言論,令筆者想到最近聽到的一些情況,反映出華人社區內有些人,對本地的觀念是缺乏瞭解的。例如有人提出,服務社既是慈善機構,為弱勢人士提供服務,為什麼服務仍要收費? 對他們而言,服務社提供服務就應該是免費的。事實上,澳洲的慈善機構在提供服務時,都會收取一部分的費用,這是政府設想及接受的。就以服務社的社區高齡服務為例,政府的政策向來都是用者須付部分費用。政府認為它為高齡者提供了養老金,因此,政府容許社區高齡服務機構向用戶收取一些服務費用,但以不超過養老金的某個份額為限。若一些人士由於特殊原因,有困難從養老金中拿出錢來,服務機構不能因此拒絕提供服務。所以收費實在是一個合情合理的事情。對於一些沒有政府資助的項目,例如為身體較健康的長者們所設的高齡組或活動組,服務社為活動安排場地、支付保險等。這些小組由組員們選舉出管理委員會,由他們收取活動費用自給自足組織活動,安排茶點及做節日慶祝等。但一些人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堅拒付費,想要免費的服務,很多時把負責的義工們弄到哭笑不得。試想小組沒有經費,如何維持?

 

作為一位移民,須要入鄉隨俗,認識社會。希望大家會多留意一下有關的事情,放一點心思去認識事情,這對自己以及整個華人社區都會有好處。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中广网伦敦8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发生在英国部分城市的骚乱已经进入第五天。由于首都伦敦加强了警力,主要大街遍布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目前事态已经趋缓,但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利物浦、诺丁汉和伯明翰等其他城市,小规模的骚乱仍在继续。

  英国首相卡梅伦10日再次召开紧急情况应对会议,他在会后发表讲话说:继续暴力活动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必须停止。警方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控制事态的发展,包括使用防暴弹和高压水枪。

  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同时也要求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所有警察取消休假,采取更加严厉、积极的方式应对骚乱。到目前为止,警方已逮捕1000多人,其中170多人被起诉。最新情况,马上连线新华社驻英国记者司鸶。

  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控制事态发展 已超1000人被捕

  主播:现在已经是伦敦的深夜了,目前骚乱的最新进展如何?

  记者:从伦敦扩展到英国的这起骚乱事件已经持续到了第五天,在今天白天的时候,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了讲话,称英国政府正在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来打击暴力骚乱。警方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防爆弹和高压水枪,在此之前警察甚至连警棍都没有被允许使用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最新的变化。

  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人被捕,由于9日晚在骚乱事件扩展到英格兰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今天从苏格兰已经调配了250名的警官来帮助增强这一地区的警力。

  不清楚为何破坏家园 担心政府削减预算影响警力

  主播:英国民众如何看待此次骚乱,对英国未来是否抱有信心?

  记者:在记者走访的这些地区当中,对于这起事件很多人表示不可理解,因为在这次骚乱事件当中参加者有很多都是年轻人,并且这次事件没有任何的政见的不同以及其他方面的矛盾点来挑起这样的事件,而是很多人可能出于一个“跟风”的心理。

  在本地居民当中他们也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要破坏自己的家园,对于未来来讲他们可能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唯一担心一点可能是在政府对于警察预算的削减上面,他们会担心说这样的预算削减会影响到警力问题。

  中广网伦敦8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继伦敦之后,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地成了新的混乱都市。在英国当地时间9日晚上的媒体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在曼彻斯特,数百名蒙面年轻人砸破临街店铺的橱窗,劫掠商品。一家服装店遭劫掠后又遭纵火。曼彻斯特警察局助理局长休恩说,“罪犯们今夜满城奔突”,骚乱规模创30年之最,他们“没有抗议口号”,“纯属犯罪”,他们“羞辱”了整座城市。

  在索尔福德,年轻人向警方投掷砖块,向建筑物投掷简易燃烧弹。部分路段已被燃烧产生的黑烟吞没,遭纵火的汽车和建筑窗户内仍看得见蹿出的火苗。目前伦敦周边城市的最新情况如何?马上连线新浪财经频道驻欧洲站站长郝倩。

  曼城和伯明瀚告急 苏格兰警方非常警惕

  主播:现在伦敦周边城市情况怎么样?

  郝倩:从伦敦以外的情况看,现在像曼城和伯明瀚有点危急。英国也在从这两个大城市周边的一些城镇调动所有的警力然后进行支持,而苏格兰警方其实也非常的警惕。

  因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蔓延的趋势是从伦敦往北走,那么会不会蔓延到苏格兰现在谁也没有办法打这个保票,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曼城它现在整个的城市已经进入了高度的一个防卫状态,一千名警力已经全部上岗,而且所有的店铺都提前关门。

  一个在曼城英国市民他所贴出来的博客说,现在曼城就像一个鬼城一样,因为没有人在街上走,所有的店铺已经全部关闭了。

  8月8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东部的哈克尼区,一辆汽车被烧毁。新华社记者曾毅摄

  尚无中国在英华人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报告

  主播:目前当地华人的生活情况如何?是否有受到任何冲击?

  郝倩:据我所知华人还是相对安全的,因为还没有听到任何有关华人受伤的消息,说明中国在英的华人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中国的学生据我所知大多数都呆在学校并没有到处乱跑,诸多高校也都给学生发了信函,告知学生要更多的待在宿舍里,不要晚上外出。

  中国商人在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也是华人比较聚集的地方,有诸多的华人的商铺,还有华人的饭店,前两天我在莱斯特广场观察了一下,整体的情况还比较好,并没有任何的骚乱,所有的生意也都在一如既往的进行。

  因此,华人在伦敦包括在英国的话这一次应是比较平安的,希望国内的有在英华人亲属可以比较放心。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又是一年戛纳电影节热烈进行时,又是华语片无一入围主竞赛单元,又是一批中国电影人纷纷前往赶集,叫卖自己的新片。只是相比往年,这次中国电影人叫卖得更加来劲,嗓门也更加洪亮。华人女星在红地毯上亮相穿戴的时装和珠宝,几乎成为媒体唯一能谈论的话题。对华语电影而言,戛纳已彻底沦为一笔生意经,一场时尚秀,但无关电影艺术。

不必再提张艺谋、陈凯歌,不必再提《霸王别姬》、《活着》捧回金棕榈大奖之类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现实让人尴尬得无地自容,也让每一个热爱华语电影的观众感到百无聊赖。华语片已经不是第一次集体缺席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了。就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柏林电影节,华语片已经玩起了失踪,连入围参赛资格的影片都没有,遑论斩获国际大奖。幸好观众已经习惯华语片的这种“低调”表现,对其也不再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兴趣。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不妨碍中国电影人奔赴戛纳,至少那里还可以做生意。古装武打片仍然是屡试不爽的抢手货,利用中国元素来吸引外国片商的眼球,已经成了烂俗的商业套路。陈可辛导演的《武侠》从片名到内容,卖的就是中国元素,据称已经销售出了全球版权。《龙门飞甲》、《白蛇传》走的也是类似路子,把多年前已经拍过的经典武侠片重新炒一遍,再卖到国际市场,顺便为国内上映作一次热身宣传,就算是大功告成。

没有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当然也不妨碍华人女星们去戛纳显摆。从一个月前开始,一些华人女星将以何种造型走红毯,就被国内娱乐媒体反复炒作。这区区几十米红毯走起来真不简单,女星们准备礼服时就像打仗一样。范冰冰去年靠龙袍礼服抢眼,这次又故伎重演,穿出了更惹眼的仙鹤礼服。李冰冰一边强调不要把电影节变成服装秀,一边在一个月里试穿了300套礼服,为自己在戛纳亮相作准备。媒体也很无奈,既然没有华语片参加竞赛,除了报道这些女星的礼服,还能报道什么呢?

可能还有人记得,前年有四部华语片同时竞赛戛纳,似乎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实,那四部华语片全是境外投资,压根儿跟华语电影圈没有瓜葛。如今华语电影人一股劲儿往商业大片和票房狂奔,他们擅长于把孔子拍成老干部,把关公拍成黑帮杀手。指望这类电影摘得戛纳金棕榈,岂不是痴人说梦?但是,陈可辛、张伟平却还在戛纳信誓旦旦,声称各自的电影都要问鼎奥斯卡。这话不知道他们自己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时值清华大学百年纪念,坊间出了本书《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以清华人物为纲,缅怀清华历史,追述清华精神。这本书与阐发北大精神的《北大传统与自由主义》一样,对当下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不过这本书也引起了一点争议。该书在腰封上引用胡适那句著名的“争自由”语录,并介绍称“他是胡适,他是清华毕业生。”由此引发了一些“胡适是不是清华毕业生”的争议。书评人柳已青认为,严格意义上说,胡适不是清华毕业生。他称,胡适于1910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资格,而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创立于1911年。

胡适到底算不算清华人呢?我也认为,胡适确实算不得清华人,但应补充一点,胡适和清华却也并非一点渊源都没有。

说胡适不是清华人,理由如下:第一,正如上述,胡适考取庚款留美生之时还没有这个学校,何来清华毕业生之说?第二,今年正值学校百年校庆,就是说清华大学自己也把创校时间定于1911年。第三,胡适生前似乎未提及自己是清华人。

但胡适和清华确实也有一定渊源。清华学堂与游美学务处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游美学务处附设的“肄业馆”即为清华学堂的前身。庚款项目启动后,胡适属于第二批留美学生,第三批留学生则直接从清华学堂学生中录取。可见,胡适和清华具有不可否认、难以割裂的内在关系。

尽管如此,把胡适说成清华人或清华毕业生仍然不合适。百年来,清华名流辈出,无论是对清华大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是在清华执教过的,抑或从清华毕业的,胡适都不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胡适勉强可以说是从“清华的前身”出来的名人,试问,这样又将置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梅贻琦等人于何地?

《毕业生》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是想借胡适来阐发清华大学的精神。就此而言,本书其实已经提供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文本和案例。例如,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被定为清华校训;陈寅恪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留存于清华园内;至于老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早已传播海内外。这些精神遗产不仅是清华的宝贵财富,也已被许多学人奉为圭臬。

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这正如《毕业生》书中所写的:“清华大学百年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就是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造就了新清华,也亲历了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禁想起,抗战期间国内大学艰难度日,但仍有大批学者专注于学术,作出不朽贡献。今日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并不差,可钱学森却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相关报道见昨天A3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经过三年多的攻关,一支华人科研团队在研究大麻毒性及药用作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合成了可以“去瘾留药”的大麻新化合物。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化学杂志》上。研究工作主要负责人为美国国家卫生院华人科学家张黎,论文第一作者为国家卫生院博士后熊伟,其他成员还包括该院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成克军及其导师肯纳·赖斯、匹兹堡大学研究生崔探星及其导师许琰。

  据熊伟介绍,作为全球广为流行但争议极大的镇痛药物,大麻一方面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引发的疼痛,另一方面也会让吸食者上瘾,产生精神紊乱、幻觉等副作用,不仅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阻挠了大麻在临床方面的广泛应用。

  熊伟和他的研究伙伴正是着眼于大麻的毒性和药性,并最终将两者成功分离。熊伟表示,以往研究认为大麻的毒性和药性均通过大麻素受体蛋白介导,但他们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实际上大麻的镇痛作用是通过一种名叫甘氨酸受体的蛋白介导。

  “我们鉴定了大麻与甘氨酸受体的分子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精确改造。新的化合物既保留了大麻的镇痛作用,又去除了大麻在精神方面引起的副作用。”熊伟说。

  他表示,一旦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至少会给患者带来三大好处。首先是大麻类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毒副作用大大减少;其次是病人不必再担心“久用成瘾”,可以长期服用相关药物,另外就是由于大麻的“毒”性,目前只有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大麻类药物,而新药在去除大麻毒副作用后,有望成为非处方药,从而大大方便患者的购买和使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北干二苑社区开展“珍惜地球资源,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宣传活动 中新社发 张祥荣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4月22日是第42个地球日,世界多个华人组织于当天首次联合发起全球华人地球日活动,呼吁全球华人联合起来,一同保护地球珍稀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鲨鱼和黑熊,拒绝交易、消费鱼翅和熊胆及相关制品。

  当日,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及英国的华人和团体今年都将以不同的方式和行动来表达华人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珍惜和关爱。更多的华人和团体则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获知此一计划,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同推动与参与。

  在北美,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当天正式和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以及其他国家的中文学校一同就保护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发起有奖征文配图比赛,将在明年的地球日宣布比赛结果。同时,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今天宣布该基金会将在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在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就如何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展开全面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全球华人地球日组委会确定的今年首次全球华人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关爱。在众多岌岌可危的物种之外,组委会特意选择了两个深受华人传统消费习惯所害的物种——鲨鱼和黑熊来推动对它们的保护和抢救,并通过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展开保护鲨鱼和黑熊的公开信的签署活动。

  全球华人地球日组委会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大中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鱼翅消费量大增,导致全球鲨鱼数量下降,打乱了海洋生态平衡,严重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公开信呼吁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大中华地区的有关政府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减少以至禁止对鲨鱼鱼翅无节制的捕获,交易和消费。

  公开信还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具有工业化规模的黑熊活体取胆行业,将黑熊终身禁锢在绝小的铁笼中,并抽取胆液以牟暴利。事实上,传统上认为熊胆能治疗的各种疾病,人们今天都完全能够在市场上以更低价格买到更为有效的常规药物,这使得这一行业的存在本身显得极为荒唐。此一行业的存在使得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深蒙其害,也使得海外华人的声誉深受其累。为此,公开信呼吁全球华人拒绝使用任何熊胆制品。同时呼吁官方坚决取缔残暴的黑熊活体取胆行业。

  据悉,此次地球日活动由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国际中国环保基金会,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伦敦慈济基金会等组织联合主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周口3月6日电 (记者 李志全)二月二,龙抬头。3月6日,绵延数公里之长的海内外香客们拎着纸钱、扛着柱香,汇聚在羲皇故都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前,共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值得关注的是,头柱香“烧”出了11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当天,“辛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暨羲皇故都朝祖庙会在此举行。中新社记者看到,一大早,沿着当地主要干道的“龙都大道”一路通向太昊陵的路上,由海内外羲皇子孙及当地民众及社会各界组成的香客队伍,打着红、黄、绿各色龙旗,怀抱香裱,云集于太昊伏羲陵。人如潮涌丝毫不显夸张,记者就被汹涌的人流卷了进去,身不由己地随香客们向山门前进。

  而在羲皇文化广场,当地民众自发的用盘鼓、狮子舞、高跷、肘歌、大头偶等民间传统节目欢迎海内外的羲皇子孙“回家”拜祖。太昊陵区内,廊前墙下,随处可见一群群的乡民,围成圆圈,或坐或站,或唱或念,神态专注。据称,这是原始社会以巫舞祭神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

  9时5分,公祭大典开始。全场肃立,敬奏祭乐,撞钟击鼓各9响,象征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鸣礼炮34响,代表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随后,各界代表依次走上设在统天殿月台上的祭坛,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行祭敬献花篮、献香献爵。仪式结束后,参祭人员拜谒了太昊陵。

  记者看到,向伏羲敬献第一柱香的是一名中年男子,而祭献第一爵酒的则是一名中年女子。此前的3月5日,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和担保公司合作,以118万元的价格拍得头柱香敬献资格,头爵酒祭献资格则由一家酒企以8万元拍走。

  淮阳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建都和长眠之地。淮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董素芝介绍,太昊陵为历代太昊伏羲专祀地,从古到今香火不断。近年来太昊陵庙会的规模、档次和影响与日俱增,平均日客流量达40多万人次,曾经创下单日游客825601人的记录。

  虽然时值中午,但在今天公祭大典暨朝祖庙会现场,虔诚的香客们仍然走一路跪拜一路。而遇到“许愿池”、“子孙窑”之类的祈福之处,便停下来默默祷念。更有不少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携儿带女,前来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源流和精神支撑点。

  一位陈姓的祭祖进香者,还从家中带来一把泥土,进香后添撒在伏羲陵墓上,他说,这寓意祖宗香火不断,子孙兴旺。(完)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年轻华人送来捐赠物品 李景卫摄 年轻华人送来捐赠物品 李景卫摄

志愿者们在煮面、做饭 李景卫摄 志愿者们在煮面、做饭 李景卫摄

王建京、郭学敏、刘薇、陆超英在听取徐叶明组长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王建京、郭学敏、刘薇、陆超英在听取徐叶明组长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徐叶明组长在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徐叶明组长在布置工作 李景卫摄

  在克赖斯特彻奇有个名称响亮、功不可没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记者赶到那里时,发现有人联系接机,有人安排中国失踪人员亲属食宿,有人接收和派发捐助物品,有人为失踪人员亲属煮面、做饭……华侨华人们都在为失踪中国留学生的事情深情地忙碌着,令人感动不已。

  克赖斯特彻奇2月22日发生地震后,当地华人领袖徐叶明博士开车回家时发现,一些道路完全被地震破坏,满路都是泥水和沙子。他马上意识到,这一次地震完全不同于去年9月4日的地震,肯定有许多人员需要救助。于是,徐叶明不顾自家的房屋被地震损坏的情况,紧急召集当地华人侨领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开会,研究制定救助方案。新西兰南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建京等侨领都还没有从地震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但大家都积极响应,赶到会场,他们决定成立以徐叶明为组长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当场研究如何快速了解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以便掌握情况紧急施救。

  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断水、断电、断资讯、中文广播电台停播,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失踪?完全不清楚。如何施救?完全无从下手。但他们一致认为,要了解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资讯沟通问题。中文学校校长吕智红女士及其助手王龙主动承担建立网络沟通的任务。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于地震的第二天就把网络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他们把成立地震援助小组协助紧急救援工作的消息发布在网上。2月24日,他们的网络点击率达到4000人次,第二天达5000人次,点击率越来越多。不仅新西兰的华人、幸存的中国留学生从中了解到信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也从中了解到很多有用信息。这一网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到华侨华人基本上没什么伤亡情况。于是,他们把救助的重点放到配合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救援中国留学生身上。他们中间有一支以王建京为首的爱心“娘子军”队伍。王建京身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老公工作忙,家里还有一个去年9月4日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可爱外孙。她不顾这一切,没日没夜地忙着,连续3天总共只睡45分钟,一心扑在救助中国留学生的大事上。她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救援,她嗓子喊哑了,吃点药继续操劳;刘薇家里的房子受损了,自己住到别人家里,困难很大。但她心里装着地震中的遇难、失踪人员,装着上学未归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大难之后,“我们一家四口人都活着。我们是幸运者,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不幸的人们。我们要奉献,要救助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郭学敏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她的老公年逾60,身体不好,她让陆超英的老公去照顾他,自己和陆超英天天死守在地震援助小组,忙个不停;黄亚男、陈文英、余爱红、储玉华等也与大家一样勤勤恳恳,安抚家属、煮面做饭、打扫卫生、搬运桌椅等,样样都抢着干。除了“娘子军”外,60多岁的胡志良老先生和年轻小伙黄以俭每天也都坚持到地震援助小组,为救援中国留学生工作做出巨大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华侨华人为救助中国留学生做出巨大努力,他们的爱心,十分感人。

  目前,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已全面结束。地震援助小组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协助中国驻新西兰使馆进行遇难学生家属的接待工作上。现在,已有13位失踪人员亲属来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援助小组提前了解他们的航班信息,安排当地华侨华人到机场把他们接到家里,吃住行全包。与此同时,地震援助小组每天上午安排失踪人员亲属到地震援助小组,与使馆负责人见面;下午安排新西兰警方到地震援助小组向他们通报搜救和善后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失踪人员亲属一开始情绪比较激动。地震援助小组人员针对具体情况,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激动情绪,保证他们不过于悲伤,损害身体。地震援助小组人员还帮助失踪人员亲属配合警方,顺利进行了DNA采样。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华侨华人前来捐献物品,有衣被、有果蔬、有蛋奶、有饭菜……朱萌萌女士领着家人开车送来一大纸箱盒饭,是她自家的美食店做的,想请失踪人员亲属尝一尝,并决定邀请他们周末到她的美食店吃饭。她语言朴实,告诉记者说:“这些家属的亲人没有了,就想为他们分点忧。”

  大难面前,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在奉献爱心。记者问他们是以怎样的感情投入中国留学生救援工作的?徐叶明组长说:“尽管我们都移居国外了,但我们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的。我们的这种情感是不可能被分割的。正如王建京会长所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本网克赖斯特彻奇3月3日电)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