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多年的心願不再是夢

-- 華人服務社高齡頤養院建設工程即將開展有感

墾丁

 

驀然回首,華人服務社已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途中,披荊斬棘了30多年。有些路開發得暢達平坦(如: 兒童服務、家居高齡護理服務、移民定居服務等);有些卻仍然面對崎嶇封閉。不久,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將奠基在服務社的土地上—服務社眾多夥伴們夢寐以求的高齡頤養院,即將動土興建,這條迂迴曲折的路終於打通了。回望多年來服務社夥伴們對頤養院不懈的追求和爭取,不禁令人百感交集。

 

早在20 多年前,服務社就預見了澳洲社會將面對人口急劇老化的問題。為了協助紓解這種困難,也為了讓不諳英語、僑居異鄉的華裔長者安享晚年,服務社在1987年就與另外兩家機構,聯合籌建安老之家快樂墩高齡宿舍。儘管這是一個合作的項目,服務社卻毫無保留地傾力投入了各種經驗技能、人力資源和財政資助,還協助舉辦和承辦多個籌款活動,並曾負責日常營運。遺憾的是,雖則道相同、然而謀不合,合作的團隊終於無法繼續走下去。1994年,這間高齡宿舍正式落成運行,夢想成真了;而對於服務社來說,卻是夢想的落空。服務社與這間宿舍曾經那麼近,卻永遠地擦身而過。

 

對於這段經歷,服務社有憾而無悔。「安老之家」事件告一段落後,服務社一邊要追回之前因發展該宿舍而擱置的其他項目、恢愎元氣,一邊沒有放棄對興建高齡頤養院的夢想。華人服務社的董事局深明,一家機構只有坐擁足夠大的土地,才有機會獲得政府考慮批準興建高齡院舍。憑著敏銳的市場觸覺,從2002年起,服務社透過銀行融資,開始在墾思區陸續購入多塊相連的地皮,一點點地累積實力。因為墾思是一個華人和亞裔人士愛聚居的地區,購物交通又便利,若建成頤養院,長者會喜歡的。

 

因需求殷切,在過去十年裡,社區裡出現了更多面向亞裔長者的院舍 ,而很多群眾都期待服務社提供同類的服務。服務社本應全力發展此項目,偏遭遇了內部紛擾和動亂,引致連續兩年錄得財務虧損,然後是因被惡意中傷者任意誣蔑,引致被幾個政府部門深入的審核,於是該項目又遭擱淺。

 

隨著新領導班子在2008年末上場,努力的撥亂反正、重組架構、改進服務,於是財務扭虧為盈,而有關部門經過調查,也滿意服務社業務的清明,因此,興建頤養院的項目又重新在發展的議程表上。隨著天時、地利、人和等各因素日漸成熟,2012年初,華人服務社終於獲得聯邦政府批準,興建一座有63 個床位的高齡頤養院。服務社夥伴們頤養院的夢不再虛無飄渺,它與現實連上了線。

 

這個消息讓服務社舉社歡騰,大家都準備為頤養院的興建出一分力。但當項目落實到運作層面時,仍有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縮短夢想與真實之間的每一小步都走得不易。

 

站在墾思第五街67-75號的土地上,服務社夥伴們思緒連篇。 那蟄伏多年的土地仿佛已按捺不住,暗暗地悸動,期待著銀鏟動土、期待著推土機移平殘垣敗瓦、期待著住滿了長者的新廣廈。無須回首,前望頤養院不再只是個夢。

 

 

 

(圖: 墾思第五街今日此景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華人服務社高齡頤養院的雄觀)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大成若缺,大得若失

-- 與潘南弘的一席談

墾丁

最近,一位華人服務社的夥伴與筆者分享了一則網上新聞:一篇新南威爾斯大學校友會季刊上的報導,披露了服務社的夥伴潘南弘,一直默默地支持教育事業的善舉。這些年來,他每年都向該大學捐出兩仟澳元,作為獎勵優異學生的獎學金。南弘為弱勢社群謀福祉的事績,是社區人士所熟悉的,而其他方面的事情就鮮為人知,筆者因而訪問了他。

南弘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淵源深厚。少年時代的他,便隻身從新加坡赴芨澳洲深造。而這所學府正是哺育他的溫床,他在機械工程系度過了四年苦讀生涯,以優異的 成績畢業。崢嶸歲月,如青橄欖,苦中帶澀、澀後生甘,可堪一輩子回味。時至今日,他談到那位當年讓他在動力學方面開了竅的講師,仍心存感激和敬佩。他說: 最初在課堂上聽得懂的內容不超過百份之二十;後來,那些物件下跌時產生的角度、太空船昇空時與空氣引發的摩擦力等問題讓他著了迷。因此,他便不期然地浸淫到機械的世界中,自發地做遍練習題和進行各種深度的研究。他能有卓爾超群的學業成績,不是來自僥倖。

有些人對往事的回味,只停留在情感一次又一次的加熱翻溫,而南弘卻把對母校、恩師和專業的記憶轉化為回饋的行動。他說: “若有能力,我會支持那些勤力和優異的學生。”這既是他對母校的報答,更是他對凡事要“勤力”這個信念的肯定。他常言: “我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我是個很勤力的人。”他希望“勤力”這種態度,應在當今不太鼓勵多做練習的學習風氣中適度傳播。此外,他很感謝其父母親,盡心盡力地培育他成長、令他養成主動求學的自律性。他有感而發: 如今,不少家長把子女送往補習學校,雖然短期可收到成績,但假如家長不參與教導子女,成效難以維持。

自從有視障後,南弘便不再從事受薪的工作;而在華人服務社,他擔任執行董事,雖然日理萬機,卻是一位不受薪的義工。不少人都暗地裡擔憂,他是否會有生活上的問題;而他的善舉更引起了旁人的狐疑。可以想像,失明的世界是何等的黑暗、枯燥和危機四伏,但南弘卻泰然地用“簡單”二字來淡化了所有的關注: “我只需要有兩餐清茶淡飯,沒有甚麼意思去旅遊和看電影,生活得很簡單,因此財政上完全沒有困難。我會盡我所能,繼續去支持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和事 — 例如: 教育事業、高齡頤養院的興建等……希望其他人也可以這樣。”這不是無奈的粉飾,而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 — 從局限中發掘簡約之美;這也是境界的昇華 — 簡約的生活可降低消費、從而把盈餘再貢獻給社會;這更是強者的風範,即使身處劣境,也永不放棄自己也不忽略他人。

南弘驅體雖然有缺,但命運的浩劫成就了他更昊大高潔的精神境界;他目不能見,卻有看透世情的視野。這與“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有相通的神韻。他作出了無量的義務付出,他一點也不覺得有損失,因為他的內心流溢著滿足感,這可稱為 “大得若失”!

 

(圖: 早前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校友會的網頁和季刊上登載了一篇訪問華人服務社夥伴潘南弘的文章)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新聞稿)

為建設高齡頤養院籌款組織慈善活動

“寸草心”演出獲社區各界積極支持

 

為在墾思區建設一間有63個床位的高齡頤養院,華人服務社在剛過去的週末,假好市圍市政府大禮堂舉辦了“寸草心2012”慈善演出,這是該社為建設頤養院籌款的第一個活動。

 

當日出席觀賞演出的貴賓,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悉尼總領事段潔龍、副總領事胡小蘭、新州州長奧法拉的代表Mark Coure州議員、好市圍市長代表單偉廣市議員、多位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領事、好市圍市議員Philip Sansom 、Christina Wu、Justin Mining、Michelle Stevens、新州社區關係委員會彭廣明專員、社區知名人士黃紀嚴先生、澳華論壇秘書Peter Chan等,冠蓋雲集,場面熱鬧。出席演出的華人服務社董事局成員,包括陳玲主席,以及拜彭、潘南弘、拜濤、梁瑞昌、方兆雄、洪枋乾、潘永良、楊春霞、朱劉玉英等。現場的觀眾共有超過六百名,大禮堂內外車水馬龍,洋溢著一片熱烈的氣氛。

 

演出的帷幕由柔功門的精彩醒獅表演拉開,陳玲主席跟著致歡迎詞,她說: 二十多年前,服務社為籌建新州華人安老之家的高齡宿舍,曾組織了“寸草心”慈善演出。為承傳當年的社區精神,服務社將這次為頤養院籌款的第一個演出項目命名為“寸草心2012”。而這次演出,另外還有一種意義--慶祝華人服務社啟思中文學校及雪梨兒童藝術學校成立20週年。

 

陳主席特別鳴謝了協助組織“寸草心2012”慈善演出的整個團隊,包括啟思中文學校和雪梨兒童藝術學校全體師生、家長、臺前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義工,以及組織人員。她也感謝好市圍市政府慷慨借出場地、贊助活動的西聯匯款、Hakka Pty Ltd、Steelco Group Pty Ltd、Navitas English、恆基國際地產、Star Buffet、Curwoods Lawyers等。

 

段潔龍總領事致詞時說,他很贊賞服務社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為社區所作出的貢獻,尤其是該社的服務面涵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也高度讚揚服務社為建設高齡頤養院的努力,為很多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服務。

 

其他出席的嘉賓新州州長奧法拉的代表Mark Coure州議員,以及好市圍市長代表單偉廣市議員,不約而同地指出在長時間裡,華人服務社為社區提供了極之重要的服務,他們樂於見到該社建設高齡頤養院,並呼籲各界大力支持。

 

之後,頒發了獎章給予長期服務的老師和義工。開場儀式後,服務社啟思中文學校及雪梨兒童藝術學校武術班的同學們便表演武術、唱遊、朗誦等項目,還有童話劇“小蠟筆”成為了整個演出的一個焦點。下半場的節目是由芭蕾舞班過百位同學,傾力合演了柴可夫斯基原著經典舞劇”胡桃夾子”。這班演員們有活潑天真的小朋友,也有追隨老師超過十年的大師姐。她們以華麗的衣飾,高貴嫻熟的舞步,在演出中一再地引發了觀眾的喝采歡呼聲。整個活動從中午一時半開始,直至下午四時許在一片雷動的掌聲中完滿結束。小演員和觀眾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主流機構與華人服務社合作開展支援安排

協調華人加入助人為樂義不容辭義工行列

 

在澳洲, 從事義工工作是普通的事情,單單在新南威爾士州,便有超過200萬名義工,可是很多主流的社區服務機構, 都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有不少非英語背景的客戶,但卻找不到可以講民族語言的義工。

 

華人社區中,其中一個主要的社區服務機構--華人服務社, 日前於華埠富麗宮酒樓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一項最新的計劃,就是該社將與主流機構合作,一同在華人社區中推廣及協調義工事務。出席當天新聞發佈會的人士,包括特別嘉賓公民及社區部長多明尼路議員的代表高域議員、義工中心研究及政策經理富爾先生、新南威爾士大學癡呆症聯合研究中心刘礼斐博士、多元文化通訊服務董事杜達路先生、新州家庭及社區服務部高齡項目行政經理姬雅女士、以及悉尼市政府、社區交通等服務機構的代表,還有華人服務社主席陳玲醫生、其他董事局成員單偉廣先生、潘南弘先生、拜彭先生、拜濤先生、吴于蕙女士、彭廣明先生等,場面熱鬧。

 

在發佈會上, 刘礼斐博士表示, 新南威爾士大學癡呆症聯合研究中心、高齡人士協會、多元文化通訊服務在新州家庭及社區服務部資助下,正聯合進行一項研究,探討非英語背景社區高齡人士參與義務工作時遇到的障礙。現階段研究的結果顯示,主流社區服務機構在招募華裔義工時遇到極大困難。他們認為尋找華裔義工的最佳途徑就是取得華人服務社的幫助,共同試驗一個嶄新的義工管理模式。

 

陳玲醫生指出,“華人服務社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以義工作為服務及發展的支柱,義工精神一直都貫徹在不同的服務中。而在和義工的合作上,服務社亦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在此項有關義工的研究調查中,服務社樂於利用本身的經驗,在一個新的義工管理模式中扮演中心平台的角色。有興趣吸納華人義工的主流或華人機構,以及希望擔當義務工作的人士都可以向華人服務社登記,而服務社將根據雙方的要求、興趣作出轉介。在這過程中,服務社的工作將包括在華人社區的宣傳、義工訓練、轉介義工到適合的機構工作以及持續的監察等。”

 

而當天的特別嘉賓高域議員表示, 作為部長諮詢委員會(華人社區)的主席,他十分高興主流服務機構能與華人服務社合作,共同推廣義務工作的慨念,並向有志從事義務工作的人士提供實質的支援。華人服務社為社區提供服務巳超過三十年,目前為社區提供全面的社區服務,包括托兒,健康、高齡及殘障服務,移民定居服務,中文學校,藝術學校,活動組,興趣班等。而服務社多年來一直推動義工參與社區工作,幫助新移民融入社會。實在是社區一個珍貴的資源。在兩週前,他也身體力行為高齡送餐服務做了兩個多小時的義務工作,體會良多。他相信華人服務社以過去三十年和義工合作的經驗,必能為此計劃作出貢獻。高域議員並於會中宣佈"義不容辭 – 義工招募計劃"正式展開。

 

最後陳玲主席呼籲社區各界踴躍加入義務工作的行列,共同建立一個美好的社區。陳主席並分享了她從事義務工作三十多年的經驗。雖然在這過程中她投入了不少時間、精神,但她為能夠向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貢獻力量而感到滿足及自豪。

 

"義不容辭 – 義工招募計劃"已正式展開,有興趣查詢或擔任義務工作的人士, 可以致電華人服務社義工招募熱線1300 886 775,或瀏覽該社網站www.cass.org.au

 

 

 

 

(圖: 出席華人服務社"義不容辭 – 義工招募計劃"新聞發佈會的各代表及嘉賓, 前排正中為華人服務社陳玲主席, 左三為高域議員)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高齡人士安居的好地方 

——從一位長者的故事談到「社康護老」服務

墾  丁

 

  有一位四十年代移民來澳洲的長者,在這裏結婚,夫婦兩人雙手艱辛地把五個兒女養大。可惜當老先生正要退休享受人生的時候﹐他的哮喘病卻不時發作﹐經常進出醫院。後來又發現他患上柏金遜症﹐常常在家跌倒。老太太感到百上加斤﹐不知所措。雖然老先生已不能自理﹐家人卻不忍心送他進老人院。醫院的老人服務評估小組﹐把他轉介到華人服務社的「社康護老」服務。

 

  服務社工作人員為他製訂護理方案﹐每天安排護理人員上門服務﹐協助他洗澡﹐替他按摩四肢肌肉﹐並作四肢關節運動﹐還帶他到戶外曬太陽﹐使到他的四肢都強壯起來。他剛開始時不能站立及走路的﹐又怕跌倒而整天坐在輪椅上﹐得到服務社護理人員數月來悉心的照顧﹐鼓勵和協助練習站立及走路﹐現在他已能推著學行架走路了。老先生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開心。

 

  另一方面﹐由於「社康護老」服務﹐老太太才有稍息的機會﹐心情也較以前輕鬆。他們的女兒覺得護老員都很細心﹐還經常與老太太交談和開解她﹐老太太比以前開心。

 

  她覺得服務社的「社康護老」服務對亞裔移民家庭幫助很大﹐她說:「家中五個兒女都在澳洲出生﹐中文並不流利﹐中國文化傳統也不一定了解﹐跟父母溝通也有困難。」她說由於華人服務社護理人員都能說流利的中文﹐懂得華人傳統﹐對服務對像及家人的身心健康照顧比兒女還要細心。而服務社的登門護理人員﹐以愛心及關懷﹐專業地照顧長者﹐老先生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他們一家都非常感激。

 

  服務社從1999年開始﹐得到澳洲聯邦政府健康及高齡服務部批准﹐提供「登門護老」服務。一直以來﹐服務的需求甚殷。到2007年年底﹐服務社再獲批准發展新的「社康護老」服務。此服務的對象﹐是那些需要長期護理或患有癡呆症﹐但仍希望居住在自己家中的高齡人士。

 

  服務社所提供的「社康護老」服務﹐惠及雪梨北區及東南區很多長者。通過能講廣東話和普通話的專業護理人員﹐服務社提供能配合長者文化和語言的服務。服務內容有多樣化的配套家居服務﹐例如:個人衛生、簡單家務、預備膳食、購物、安排交通接送、陪見醫生及參加社交活動等。在有需要時,服務社安排註冊護士提供上門護理服務﹐以及轉介長者到其它與相關的服務,還提供長者一些所需的設備﹐如腋杖、四足型步行架﹑助行用支架﹑拐杖和輪椅等。

 

  除了照顧長者日常生活外,服務社的服務更鼓勵他們多參加各項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務求令他們保持身心健康。家人和照顧者從而減輕照顧的重擔,可以稍息,實際上也受惠於「社康護老」服務。很多曾用服務的家庭﹐都覺得此項服務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素。

 

  澳洲政府支持社區組織提供高齡服務,難怪很多人把澳洲稱讚為高齡人士安居的好地方!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