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5.“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这张拍摄于7月27日的“壮观”照片中,一个自由游动的海参在10515英尺(约合3205米)深海底的冰冷海水中穿行。全世界已知的海参有1250种,它们以其独特的外形命名,或生活在海底或海底附近,或栖息于浅滩。一旦受到威胁,有些会释放出有粘性的细丝诱捕敌人。有些则将“自残”作为一种防卫机制:它们剧烈收缩肌肉,从肛门中喷射出一些内脏。当时机成熟,很快再生新的内脏。

  6.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条肉乎乎的海蛇尾摆动着身躯在粉红色的珊瑚中穿梭。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粉红色珊瑚由一组复杂、微小的骨骼结构构成,被一种有机“黏合剂”粘到了一起。

  7.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只长腿小虾吸附于海绵之上。他们在0.5英里(约合0.8公里)的海洋深处,发现了最初看上去像是“公园中的美丽花朵”。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科学家后来确认它可能是一种新的食肉海绵。新发现的海绵看上去具有粘性玻璃针状物,可以慢慢伸出去捕捉食物——极有可能是路过的浮游生物。

  8.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遥控操纵潜水器在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深海捕捉到银鲛(幽灵鲨)的照片。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距今大约4亿年前,幽灵鲨从其最亲近的亲属——鲨鱼家族中分离出来。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发现猎物,幽灵鲨头上进化了敏感的受体,可以捕捉到其他动物电场的变化。有些幽灵鲨的头部还有更为独特的“机关”:例如,科学家日前在东太平洋发现的黑色幽灵鲨,前额就长出了性器官。

  9.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这是美印联合探险小组8月5日在大约4500英尺(约合1400米)深处的海山上发现的硬珊瑚。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这个珊瑚的年代可能追溯至距今1000年至6000年以前。(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从今年6月23日至8月14日,由美国与印度西尼亚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探险队对苏拉威西岛附近海洋深处进行了探索,发现了包括深海幽灵鲨、十腕海星在内的许多奇异的海洋生物。

  1.“搭便车”的海葵

“搭便车”的海葵
“搭便车”的海葵

  在这张照片中,一只海葵趴在寄生蟹身上“搭便车”,它属于美印联合探险队上周最新公布的一组“罕见而令人激动”的照片。这组高清晰照片摄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捕捉到“前所未见”的海景和五颜六色、奇异的海洋动物,它们都是由美印联合探险队乘坐的美国船只“俄刻阿洛斯探险者”(Okeanos Explorer)号携带的遥控操纵潜水器拍摄的。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介绍,遥控操纵潜水器下潜27次,对长800英尺(约合240米)、宽2英里(约合3.2公里)的水域进行了探测,发现了至少40个科学家前所未知的海洋物种。这次探险任务大约为期两个月,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与印尼海事和渔业部实施的一个多年合作项目的第一个阶段,旨在记录印度尼西亚海洋生物,深入了解解决酸化和过度捕捞等海洋问题的办法。

  2.奇异十腕海星

奇异十腕海星
奇异十腕海星

  这只有十个腕的海星是遥控操纵潜水器于8月2日在大约880英尺(约合270米)的海洋深处发现的。大多数海星种类有五个腕。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美印联合探险任务代表着“全新的海洋探索模式”,因为陆地的科学家和海上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卫星和“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上的高速网络连接实时地建立联系。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 Lubchenc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看到这些来自于一个遥远世界的现场照片,甚至比我们在计划此次探险任务时我想象的一幕还令人惊讶和兴奋。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建立联系,实时分享观测数据,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的确无法估量。”

  3.孤独的海百合

孤独的海百合
孤独的海百合

  像照片中这样的有高茎的海百合曾经覆盖海洋表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大学深海科学家韦雷娜-塔尼克里夫(Verena Tunnicliffe)在一份声明中称,海百合现在十分罕见。一个研究小组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探索任务指挥中心观测了此次美印联合探险,而塔尼克里夫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她说:“我在职业生涯仅仅看到过几个,但在这次探险中,我吃惊地看到海百合的种类竟然如此丰富,几乎每一次下潜都能看到它们。”

  4.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亦称猪叫鱼)属于底栖鱼类,拥有多副具有专门用途的鳍,如一些鳍可以令鲂鮄游动,而有些鳍则可以令其在海底歇息。这张鲂鮄的照片在8月2日摄于大约915英尺(约合279米)的海洋深处。从6月23日至8月14日,在美印联合探险小组为期约两个月的探险中,总共拍到10万张新照片和100个小时长的视频片段 。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究人员在对发现于大西洋的一条死鳞鲀鱼解剖后,从它的腹中找到了47块塑料碎片
研究人员在对发现于大西洋的一条死鳞鲀鱼解剖后,从它的腹中找到了47块塑料碎片(图片提供:David M. Lawrence, SEA)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西洋垃圾带”的塑料垃圾数量在过去20年没有增加。乍一听上去,这似乎是个好消息,但据他们介绍,塑料垃圾并不是没有增多,而是多出来的塑料碎片可能被海洋生物吃掉了。

  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教育协会(SEA)海洋学家卡拉-拉文德-劳介绍,“北大西洋垃圾带”类似于“太平洋大垃圾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塑料汤”区域,无边无际,虽然“汤预示你可能会看到蔬菜。”不过,大西洋上的垃圾多以微小塑料碎片(从垃圾填埋场吹过来或人类扔进海洋的塑料袋和塑料瓶)的形式存在,漂浮于距北美海岸数百英里一片尚未探明的公海区域。

  卡拉和同事最近分析了过去22年从“大西洋垃圾带”搜集的数据,发现那片区域的垃圾密度没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但是,即便考虑到垃圾回收利用速度有所增强这个因素,人类过去20年对塑料的使用仍呈增长趋势。多出来的那部分塑料都到哪儿去了?卡拉说,由于一些垃圾太小,研究人员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记录:“我们的网只能捕获尺寸超过三分之一毫米的碎片,有些塑料肯定会分解成比这更小的碎片了。”

  有些碎片可能被误将塑料当作浮游生物的海洋生物吃掉了。浮游生物是指自由漂浮在海上的微小海洋植物和动物。另外,塑料碎片还有可能在沾满海洋细菌后重量加重沉入海底。今年初,艾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的安娜-康明斯(Anna Cummins)和马库斯-埃里克森领导另一个探险小组试图对大西洋垃圾带展开研究,同时打算布置沉淀物取样器,用以测试可能沉入海底的塑料碎片。据康明斯介绍,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这次探险之旅半途而废。

  卡拉表示,研究人员无法分辨个别塑料碎片的存在时间,因为目前尚无任何化学方法可以测定以石油为材料的产品年代。这样一来,分辨看似稳定的垃圾量是否会出现逆转几乎不可能。卡拉指出,目前还没有办法追踪塑料碎片的来源:“我们不会看到上面印有‘美国制造’字样的可乐瓶。”

  电脑对海洋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通往“大西洋垃圾带”的捷径始于美国东海岸。卡拉称,虽然海洋教育协会探险队到达百慕大群岛以东1000英里(约合1609公里)处,“我们仍不能发现大西洋垃圾带的最东端”。

  埃里克森表示,艾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的探险队继续向东行进,一路来到葡萄牙附近的亚速尔群岛,“从百慕大群岛到亚速尔群岛,我们搜集的样本中就有塑料。”卡拉补充说,整体而言,研究结果“讲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你可能认为‘大西洋垃圾带’没有增加,但我本人不敢保证。”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科学家实施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奇特的蜂窝状云团相互之间能够“交流”,以同步变换形状或重组。科学家表示,如果他们可以确定不同形状的云团是怎样形成的,气候预测会因此变得更准确。

  1.蜂窝状云团

蜂窝状云团
蜂窝状云团

  在这张照片中,秘鲁海岸上空的缕缕青云形成蜂窝状结构(中)。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开放蜂窝状海上云团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以便同步、不停地变换形状或重组。在厚厚的蜂窝状云团壁内,水滴增多,接着作为降雨落到地面,蜂窝状云团壁消失,雨滴在降落过程中蒸发,令空气温度下降,进而产生向下气流。

  据参与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王海龙(音译)介绍,当向下气流与海面相接触,它们会向外流动,相互碰撞,“迫使空气再次向上运行”,“在不同位置形成新的开放蜂窝壁。”作为重组循环的一部分,新形成的云团最终会同步降雨,而整个重组循环会持续数天时间。

  2.六边形封闭云团

六边形封闭云团
六边形封闭云团

  南大西洋上空一条狭长地带笼罩着六边形云团——连阴天常见的“封闭蜂窝”系统。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最新研究或许有助于搞清降雨在决定云团形状方面的作用,这反过来又能确定有多少阳光到达地面。据王海龙介绍,与上图由降雨驱动形成的开放蜂窝状云团结构相比,封闭蜂窝状云团太小,无法轻易变成雨滴。他说:“那两个不同形状对太阳辐射具有截然不同的反射能力。开放蜂窝向太空反射的太阳辐射更少,结果让更多的太阳辐射渗透到海面,从而令海洋温度上升。”

  3.同步循环变形

同步循环变形
同步循环变形

  巴哈马群岛上空笼罩的开放蜂窝状云团。实施最新研究的科研团队注意到,蜂窝状云团能以同步循环进行重组。在电脑模型上模拟了形状不断变换的云团以后,研究人员把降雨锁定为每个重组事件的潜在催化剂。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介绍,将海上云团的精确测量数据返回地面的船载扫描激光器,证实了研究人员的这种猜测。“交流”云团系统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组织的典型例证,似乎能在没有人的外部干预情况下有目的地形成。这一过程还发生在晶体生长、行星形成和昆虫聚集等事件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最新拍摄的璀璨球状星团、北极冰川崩裂及土卫二虎纹状裂缝等壮观景象。

  1.从水星回望:地月相依相伴

地月相依相伴
地月相依相伴

  根据美宇航局8月17日公布的照片,从1.14亿英里(约合1.83亿公里)之外回望,地球和月球看上去就像点缀于闪闪恒星背景下的两个亮点。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信使”号飞船拍摄的。“信使”号目前正在稳定的水星轨道上运行,水星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一路上还在寻找水内小行星(vulcanoid),即理论上存在于水星与太阳之间轨道的岩质小天体。迄今,科学家尚未发现水内小行星,“信使”号是美宇航局发射的第一颗绕水星轨道飞行的探测器,令其具备了寻找暗淡小天体的独特优势。 

  2.浮游生物形成铁蓝色漩涡

浮游生物形成铁蓝色漩涡
浮游生物形成铁蓝色漩涡

  据欧洲航天局本周公布的卫星照片显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水花在爱尔兰海岸附近形成了铁蓝色的漩涡。这张照片摄于今年5月。浮游生物是漂浮于海面或海面附近的微小海洋植物。每年春季,在自然条件的驱使下,北大西洋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海水染上了某种色彩,令一群群的微小植物从太空清晰可见。

  3.璀璨球状星团

璀璨球状星团
璀璨球状星团

  据美宇航局8月16日公布的照片显示,温暖的尘埃光环(绿色)分布于半人马座球状星团周围,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WISE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半人马座球状星团肉眼可以看见,早在古代就被天文学家发现。最初以为它是恒星,19世纪,天文学家最终确认它是一个在引力作用下由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星团。大量研究表明,半人马座球状星团中心地带有一个黑洞。据美宇航局介绍,由于所有星系的中心地带都被认为有黑洞,半人马座球状星团应该重新分类,而在最新照片中,它则变成了光秃秃的矮星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寻访印第安部落:经营赌场恢复被破坏环境(图)

    1580年前后,当这片土地因旱灾而干涸时,新墨西哥州普耶山崖的居民遗弃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后裔就是圣克拉拉普韦布洛部落,如今正努力让附近的水土恢复生机。

寻访印第安部落:经营赌场恢复被破坏环境(图)

    一片泥沼宛如幽碧的天空,星系般的浮萍被缓慢的水流搅动出涡旋。佛罗里达州的塞米诺尔部落给这一片沼泽起名为“侏罗纪”。

寻访印第安部落:经营赌场恢复被破坏环境(图)

    这里没有路标指明方向,只有一棵松树虬曲的枝干指向无尽苍穹。它是荒野中的荒野,狂风撕扯着这片位于大陆分水岭一侧的土地,被远古冰川打磨出来的地形仍未刻上道路的疤痕。东肖肖尼部落和北阿拉珀霍部落享有的这片保留地可追溯至1937年,比美国通过《荒原法》(1964年)还早了几十年。

  在美国印第安人栖居的郊野地区正有了不起的

  事情发生:那些一度被夺去土地的部落,正在成为恢复野生环境的楷模。

  撰文:查尔斯 · 鲍登 Charles Bowden

  摄影:杰克 · 戴金加 Jack Dykinga

  翻译:王晓波

  在诞生了原子弹的那座城市(洛斯阿拉莫斯)与格兰德河的一条河谷之间,有种新鲜事物正在日光下滋长:尽管如今的谷地中散布着印第安人经营的赌场,旧时风物却在回归。这里是新墨西哥州的圣克拉拉峡谷,一支印第安部落正让先辈的土地恢复原貌。从60米高处俯瞰圣克拉拉溪的火山断崖上,坐落着普耶崖居住区,用石料修砌的建筑容纳了几百间屋子,另有至少700所民居是从下方崖壁松软的凝灰岩上凿出来的。没有人在家,五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这个聚居点大概是在雨水充沛的时期创建的。后来到1580年前后,大旱把这一处村落清空了。当年山民的后裔就住在如今的圣克拉拉村落里,位于格兰德河下游方向13公里处,是专门的印第安保留地。在几十年坐视不理之后,这个部落正努力把圣克拉拉溪沿线的整片流域恢复成自然状态。最终将有数千公顷的土地重新披上茂密的原生植被,荫庇河狸和鳟鱼。

  全美国被印第安事务局(BIA)认定的部落有564个,除了圣克拉拉的普韦布洛,还有越来越多的部落在采取行动,复原被许多代人的过度使用摧毁的土地。印第安保留地覆盖了美国2200万公顷的土地(国家公园服务局的管辖面积也不过3400万公顷),只不过,其中大多数地皮并没有被当做荒野或野生动物保护区来管理。但印第安人的领土内正发生着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那些曾被夺去土地、甚至被美国政府残暴统治过的土著民族,现在树立起打理野生环境的楷模。

  1979年,萨利什-库特内部落联盟在美国率先把部落领土——从平头印第安保留地的山峦与草场中划出3.7万公顷——设为荒野区。从那时起,内兹珀斯部落在俄勒冈州东北部取得了6590公顷的祖先领土,对它的管理将以保育鱼类和野生动物为唯一目的。蒙大拿州东北部的阿西尼博因部落、苏部落致力于让野牛重归佩克堡保留地。明尼苏达州的奇珀瓦部落已使红湖中大伤元气的湛睛鲈鱼恢复繁盛。亚利桑那州的阿帕奇堡保留地中,濒危的阿帕奇鳟鱼找到了新家,而森林的管理者心中所想的不只是木材,还有生态。

  圣克拉拉普韦布洛区的自然保护事业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开端。2000年5月一天晚上,部落附近的班德利尔国家纪念地燃起山火,原本是为了以可控的火势清除低矮灌木,不料酿成横祸。这场大火最后吞噬了洛斯阿拉莫斯和白石两地的235座建筑,受灾面积超过1.9万公顷,包括圣克拉拉峡谷的北段。火势甚至蔓延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好在里面的核设施没出现辐射泄漏迹象。浓烟散去之后,圣克拉拉的印第安人关闭了长期作为旅游景点的峡谷,并宣布要从印第安事务局手中接管这片土地。

  今天,这里天色湛蓝,松柏的清香在早晨的空气中浮动。山谷里伸出一道青翠的树林,它的走向对应着一条通向巴耶斯破火山口的路径。部落的人从格兰德河两岸263公顷的土地上移走了侵略性的外来物种——柽柳、榆树和沙枣,并恢复了30公顷湿地。峡谷之上被大火烧过的区域中已植入170万棵树苗,有黄松、黄杉、蓝杉、云杉和白杉。在火鸡溪与主河道交汇的地方,马鹿的踪迹到处都是。15年前,最后一只河狸离开了峡谷,现在部落希望恢复河畔植被,把河狸吸引回来,让它们重新筑起水坝,蓄起池塘,最后,当泥沙填满水洼,就形成了草场——这往复的自然节律就和山峰一样古老。部落里主管休闲事业的斯坦利· 塔福亚简要地说:“我们正努力做的事就是恢复我们的资源。上了年纪的族人希望峡谷和我们那个年代一样美好,让自己的孙子辈也能享有。”

  话虽如此,复原的目标也并非什么人间天堂。欧洲入侵者抵达的时候,北美的山川已算不上是原始荒野了。早期的猎手可能有份剿灭猛犸象和其他冰川期末尾的大型动物,其后的数千年里,印第安土著按自己的需要改造土地,兴建了水坝、运河和农田。他们定期砍伐和焚烧森林,来清出种庄稼和打猎的土地。

  新浪环球地理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为《华夏地理》杂志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 或部分转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流星与群山交相辉映

流星与群山交相辉映
流星与群山交相辉映(Photograph by Babak Tafreshi, TWAN)

  在这张摄于2009年8月13日的照片中,一颗英仙座流星从月光照耀的伊朗厄尔布尔士山脉岩层上空划过。据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天文学家盖泽-格约克(Geza Gyuk)介绍,预测何时看到最多流星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因为天文学家分析英仙座流星雨结构的研究进展缓慢。格约克说:“这项工作涉及大量‘艺术’,惊奇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事实上,这也正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乐趣之一:我们永远不知道商店中可能有什么美味。”

  6.英仙座流星雨:彗星残骸

英仙座流星雨:彗星残骸
英仙座流星雨:彗星残骸(Photograph by Tamas Ladanayi, TWAN)

  每年地球都会撞击“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虽然这颗彗星每隔130年左右才与地球亲密接触一次。流星体会在地球大气层燃烧殆尽,而空气温度升高后形成华丽的条纹状物体,那便是我们眼中的流星。这张照片是8月8日一颗流星从匈牙利一处遗址上空划过的画面。在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美国天文学家刘易斯-斯威夫特和贺拉斯-帕内尔-塔特尔相隔几日先后发现了“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体彗星,上一次出现在地球附近是在1992年,下一次有望在2125年光临。

  7.落基山脉上空流星雨

落基山脉上空流星雨
落基山脉上空流星雨(Photograph by Yuichi Takasaka, TWAN)

  这张照片是2009年8月一颗流星从加拿大落基山脉班夫国家公园上空出现的镜头。当我们看到英仙座流星雨从夜空划过时,我们称之为流星。但是,这些专门用语解释起来有些难度,流星体是外太空的岩石碎片和冰,只有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掉的时候——正如英仙座流星雨本周遭遇的情况,它们才会变成流星。如果流星没有燃烧掉,而是最终落在地面,它会被称为陨石。千万不要去寻找英仙座流星雨爆发过后残留的陨石,最终只能是徒劳。美宇航局流星体专家比尔-库克在2009年接受采访时说:“由于英仙座流星雨是参杂有微小尘埃的冰,它们永远不会落到地面。”

  8.英仙座流星雨路线图

英仙座流星雨路线图
英仙座流星雨路线图(Diagram courtesy Sky & Telescope)

  要想观测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应注意一颗颗流星从东北方向出现后,向天空多点延伸的路线,尤其是在午夜或午夜过后,正如这张2010年8月12日北半球夜空英仙座流星雨路线图所示。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办法还是用肉眼,我们可以舒服地躺在地上或是躺椅上,静候流星划破夜空的美妙场景。(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北京时间8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著名的英仙座流星雨又如约而至,据天文学家介绍,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将在美国当地时间8月12日晚到达峰值,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晨,由于天空没有月亮,这将为观测流星雨提供几近完美的条件。

  1.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

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
流星雨降临前的“彩排”(Photograph courtesy Dennis di Cicco, Sky & Telescope)

  8月7日,美国佛蒙特州斯普林菲尔德,在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如约光临地球前夕,一颗流星从斯特拉法尼天文台上空划过。从美国东部时间8月12日下午3点至8月13日凌晨2点,应该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最佳时机,看得最为清楚。太阳落山一小时左右,一轮细细的娥眉月将在夜空出现,为英仙座流星雨照亮夜空提供了绝佳背景。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麦克米兰太空中心天文学家拉米德-辛格-萨姆拉介绍,欧洲和北美的观测者应该会在英仙座流星雨进入峰值后不久看到最多的流星,而在亚洲,最佳观测时间应在8月13日早晨。萨姆拉说,南半球的观测者届时也应该能看到英仙座流星雨,只不过没有北半球那么壮观。

  2.流星穿过泛绿夜空

流星穿过泛绿夜空
流星穿过泛绿夜空(Photograph by Michel Tournay, My Shot)

  2008年8月12日,一颗英仙座流星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奇萨西比市泛着绿色的夜空划过。每年八月中旬,地球就像发条装置一样,撞击“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与太阳亲密接触(这种现象每130年左右才上演一次)留下的一大片残骸碎片。英仙座流星雨会以每小时接近1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大气层,燃烧后产生一道道光芒,并在瞬间消失。

  3.流星划破夜空

流星划破夜空
流星划破夜空(Photograph by Denis Balibouse, Reuters)

  2009年8月12日,一颗英仙座流星照亮瑞士日内瓦北郊群山上方的夜空。萨姆拉指出,虽然大部分“流星”很模糊,但任何一场流星雨的观测者都应留意寻找更为明亮的火球。萨姆拉说:“当地球从彗星的残骸中经过时,会遭遇小到沙粒、大到巨石的无数碎片。当柚子大小甚至更大的残骸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你有望看到许多大流星火球,”

  4.英仙座流星雨近照

英仙座流星雨近照
英仙座流星雨近照(Photograph courtesy Pete Lawrence)

  英仙座流星雨的名称似乎来自于与其同名的星座——英仙座,在东北方向的夜空,每到午夜时分,英仙座就会从当地的地平线升起。这张照片是2009年8月12日一颗流星从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夜空划过的画面。据专家介绍,根据地点不同,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者在流星雨最活跃的时候,可以在城郊看到每小时有30颗流星出现。而身在夜色更浓的乡村,人们可能会在一小时内看到200颗流星。专家称,在流星雨活动高峰前后,观测者会看到流星以每小时10到20颗的适中速度从夜空划过,一连两个晚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8月11日报道,上周,由于日冕物质抛射产生了大量等离子体或带电气体,结果形成了壮观的北极光,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现象竟然持续数日。看到下面这些天文奇观,你定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甚至产生敬畏之情。

  1.极光笼罩加拿大魁北克

极光笼罩魁北克
极光笼罩魁北克(图片提供: Ian Diamond)

  8月4日,极光形成的绿色幕布笼罩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克里族地区瓦斯卡冈迪什鲁珀特河(Rupert River)上空,形成了光影交错的壮观景象。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捕捉到8月8日日冕物质抛射的壮观景象,这些物质喷发直接瞄准地球,还引发了将出现天文奇观的猜测。如今,业余天文爱好者或许将迎来另一场视觉盛宴:美宇航局太阳及日光层探测器7日发现的太阳耀斑活动甚至比前一次强度更大。虽然这一次大部分等离子体不是直接朝向地球,但科学家表示这仍会带来另一轮五彩极光展示。

  2.灿烂星空与极光辉映

灿烂星空与极光辉映
灿烂星空与极光辉映(图片提供: Federico Buchbinder)

  8月6日,上周日冕物质抛射形成的极光在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岸边劳伦海滩上空发着微光。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太阳喷射的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氮、氧等原子碰撞,给其注入能量,这些原子以光的形式释放,结果产生了绿色、红色、蓝色等颜色的闪闪发光的大幕。

  3.奥斯陆极光表演

奥斯陆极光表演
奥斯陆极光表演(图片提供: Otto L. Motzke)

  8月4日,在上周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极光展示中,绿光与湖水和大地相映成趣。在北半球,极光在靠近北极圈附近的高海拔地区更为常见,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过,根据科学家的预测,8月7日的日冕物质抛射使得极光这种壮观现象在世界上一些海拔相对低的地方出现。事实上,业余天文爱好者甚至在奥斯陆、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和美国苏必利尔湖这些地球最南端的地方捕捉到极光靓影。

  4.湖水与极光交相辉映

湖水与极光交相辉映
湖水与极光交相辉映(图片提供: Shawn Malone, )

  正如这张全景图所示,8月3日,在苏必利尔湖靠向密歇根州的一侧,五颜六色的极光交相辉映。向地球进发的太阳风暴并不一定就能形成极光。若没有大量太阳观测卫星的帮助,科学家很难确切了解到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大气层的准确影响。根据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利昂-格鲁布的预测,8月1日太阳耀斑形成极光的概率为50%。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就在英国石油公司8月5日完成对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破损油井的水泥注入作业的同时,美国一些科学家却对一份政府新报告中的内容提出了异议。该报告称,墨西哥湾泄漏原油“绝大部分”已被自然分解和“可靠”的清理工作所处理。

  报告称泄漏原油多数已处理

  除此之外,科学家警告称,部分有毒原油可能会困于墨西哥湾附近海滩下面,完全消失需要数年时间,或者会沉入海洋深处,一位科学家指出,在海洋深处会引发 “3D灾难”。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美国政府8月2日估计,“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向外泄露了大约490万桶原油。

  8月4日,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在泄漏原油中,大约33%已被燃烧、过滤、驱散,或直接由清理作业回收;25%已经蒸发到大气层或在海洋中溶解,16%通过自然分解变成微小颗粒。报告称,剩余26%要么漂浮于海面,要么渗入海面以下,这些泄漏原油或已被冲上海岸,或已在海岸被收集,或埋于墨西哥湾沿岸。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生物海洋学家罗伯特-卡尼(Robert Carney)说,鉴于此类数据的特点,它们向来以不确定性而“臭名昭著”。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海洋流动的本质,意味着“极难”锁定石油的踪迹。他说: “水总是在流动——如果我明天来到漏油现场寻找碳氢化合物,我或许找不到很多,因为被原油污染的水已经流走了。”

  科学家称报告内容“荒唐可笑”

  卡尼同时指出,若想准确计算还有多少泄漏原油没有得到处理,你必须了解到灾难一开始流入墨西哥湾的原油数量。他说:“一旦你利用那种基本手段开始进行测量,泄漏原油总量就是有根据的猜测,事情可能简单多了。”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海洋学家戴维-霍兰德(David Hollander)看来,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最新研究报告“荒唐可笑”。

  据霍兰德介绍,政府其实仅处理了大约25%的墨西哥湾泄漏原油,即通过过滤、燃烧和直接收集等手段处理的那部分泄漏原油。剩余75%的去向仍未解释清楚。例如,报告认为所有沉入水下的原油会被驱散,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霍兰德对此表示,鉴于原油和分散剂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情况并不像研究报告描述的那么简单:“这全部是毫无根据的臆断。”

  就在新报告出台前几天,有关墨西哥湾泄漏原油已被清理完毕的说法甚嚣尘上。在受损油井7 月19日成功封堵住以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飞机没有在水面发现大片原油。但是,卡尼表示,前一阶段的清理工作主要是消除水面上的原油,人们通常认为“只要不让原油冲上海滩,一切就没问题了。”

  实际上,科学家仍能发现大量墨西哥湾泄漏原油——无论是从路易斯安那州海岛下面冒出来,困在佛罗里达州白糖般的海滩下面,还是出现在墨西哥湾看不见的地方。上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海洋学家马库斯-胡特尔(Markus Huettel)和同事约尔-科斯塔卡在已经清理过的彭萨科拉海滩挖了几条沟,结果在深达2英尺(约合60厘米)的地方发现了大片原油。

  “吃油”细菌并非灵丹妙药

  据胡特尔介绍,在两种情形下原油会困于地下,一是细小的原油颗粒渗透进多孔的沙子,二是波浪令球块状原油沉淀,接着以沙子覆盖。微生物是否“吃”原油—— 原油分解的最常见方式——取决于有多少氧气可供它们从事这项工作。胡特尔说:“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在这些海滩深层发现任何快速的降解作用。”不过,他指出,沙子最顶层的原油已在数天内消失。

  如果氧气很少,埋于地下的原油会停留数年之久,直至风暴或飓风将上面几层沙子卷走。据胡特尔介绍,以前的原油泄漏事故经验表明,埋于沙滩下面的原油不仅可能会继续向海洋渗透,而且还会渗入地下水,危害野生动植物。例如,在“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发生泄漏事故后,原油渗入阿拉斯加州的地下水,导致野生粉鲑幼鱼在1989年和1993年间“大量死亡”。

  卡尼警告称,微生物并不是清理原油的良方。例如,“吃油”细菌无法吃掉沥青,而沥青是原油分子中最重的部分,被用于铺设路面。据卡尼介绍,沥青残骸沉入海底,可能会被另一种微生物吃掉,令原油分子变得更短,从而更具毒性。他说:“细菌将一切东西变成鱼食和二氧化碳的想法完全不靠谱。”

  此外,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家克里斯托弗-雷迪(Christopher Reddy)介绍,微生物会挑选最易处理的原油部分进行分解,而且它们的活动十分随意。雷迪说,依靠微生物迅速清理泄漏原油“就像是让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你告诉他们在周五做家务,在最适合做家务的时候做,但他们偏偏要选在周六。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你不能对微生物和整个大自然的清理作用进行任何约束。”

  泄漏原油对深海生物危害仍未知

  胡特尔指出,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则是,沉入墨西哥湾海底的原油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在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首次使用化学分散剂分解海面以下 4000英尺至5000英尺(约合1200米至1500米)处的原油。胡特尔说,经过分散剂处理的原油颗粒可能已经沉入海底。

  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毒物学家罗恩-肯达尔(Ron Kendall)8月4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在寒冷、漆黑一片的海洋,原油和化学分散剂混合物可能会悬浮于海水中,对深海动物造成长期危害。肯达尔说: “我们对分散剂和原油混合物对环境的危害及其流动性知之甚少,尤其是在深海中的情况。”

  南佛罗里达州海洋学家霍兰德说,有些原油颗粒非常微小,肉眼根本看不到,而其他一些则足够的大,或许会被误将原油当作美食的小鱼吞下。霍兰德说,泄漏原油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冲击“尚难预料”。今年夏天,霍兰德正在一系列研究中分析泄漏原油活动对深海生物的影响,该研究将持续到今年秋天。

  他说:“或许是海洋生态系统发生自下而上的崩溃,或是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霍兰德怀疑,“深海大部分食物链正遭到破坏。”他补充说,“我们正遭遇不同于墨西哥湾海面上2D原油泄漏的难题。突然间,你遇到了这场2D灾难,并将其变成3D灾难。”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16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