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岩石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

  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乔恩·詹金斯博士(Dr Jon Jenkins)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狩猎工具—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1500光年远处一颗恒星的奇特的光变曲线读数。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图像呈现了一颗行星的湮没历程。詹金斯说:“我们首先要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二重奏行星(两颗行星彼此环绕在一起,同时环绕主恒星运行)以不同的方向穿过一颗恒星,在每次日蚀时阻挡了不同数量的恒星光线,但是最后观测的数据未能支持这一假设观点。在消除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后,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寻常的光变曲线读数最有可能是由一个较长的尾状残骸体(颇似彗星尾)跟随着一颗四分五裂的行星引起的,这颗小型系外行星并不比水星大。所有的光都呈现绿色。”

  据报道,这颗行星近距离围绕一颗被称为“KIC-12557548”的橙矮星(orange dwarf star)运行,每隔15小时环绕主恒星一周。该恒星的表面温度约为4200℃。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估计高达1800℃,热到足以熔化和蒸发岩石,留下了亚微米等级的尘埃颗粒,最有可能是辉石(pyroxene )或氧化铝(aluminium oxide)。詹金斯说:“我们确定了这颗行星的大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它足够小,所以在被其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后留下了巨大的尘埃和碎片。”

  天文学家知道,气态巨行星(通常被称为热木星)的轨道太靠近其主恒星时,就会慢慢地蒸发,但这是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颗岩石行星被蒸发。詹金斯说:“这是天体地质学的第一个例子,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行星系统瓦解的最后阶段,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詹金斯说:“可能其它的岩石行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比如超级地球‘Kepler 10b’和‘Corot 7b’围绕其主恒星运行一周只需约20小时,而它们的主恒星的温度远高于‘KIC-12557548’的温度。”他还补充说:“如果‘KIC-12557548’的温度更高,我们所看到的尘埃颗粒就会迅速蒸发形成烟雾了。”(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类太阳恒星爆发超级耀斑 规模达太阳耀斑1万倍

  系外行星遭受恒星炽热高温 庞大星体将化为灰烬

  NASA发现直径140亿英里恒星 或为新太阳系(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说儒家没有信仰,我是决不能接受的”,“我也并不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丧失了信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在尼山论坛的分论坛上亮出观点,引发了台上台下来自大陆、台湾等地华人学者的讨论。

面对“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个争论已久、却愈显“新”“锐”的问题,华人学者们说,“不能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划等号。”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李晨阳认为,有些人相信人类应该尽量避免苦难;有些人相信人性善,为了体现人性要做善事;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言、立德”,这都是信仰。

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认为,儒家思想从知识的研究、袭承出发达到人生理想,不同于宗教通过信仰人格神实现。宗教讲“信(faith)、望(hope)、爱(love)”,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也讲“望、爱”,但不求“信”。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对信仰路径的不同做出形象的讲解:厅堂里挂着忠、恕牌匾,逢初一、十五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圣人。几千年来,在父辈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中,在开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中,在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中国人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这样慢慢凝结、慢慢长大。郭齐勇认为,儒家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中国民间百姓的信仰所在。

信仰可以与上帝无关,但学者们相信,它一定与道德相依,并且发自内心。中文繁体“德”字是正直的“直”下边一个“心”,李晨阳说,“道德是发自内心的。”郭齐勇也记得母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将心比心。

这场有关“信仰”和“道德”的对话,并没有回避当下社会出现的乱象和人们对“道德信仰缺失”的热议。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忘掉了更根本的东西,脱离了历史语境去理解‘致富光荣’,甚至拿来作为一个人‘信仰’的全部、指导生活的全部,那是非常可怕的。”李晨阳说,当下中国社会确实对人的信仰,也包括他这样的海外华人的信仰提出了挑战,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金钱挂帅、物质刺激,今天中国社会有很多乱象。”郭齐勇说,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百姓:小悦悦事件中出手相救的扫街大妈、替过世兄长还钱的信义兄弟,他甚至回忆起“文革”期间自己在农村感受到的温情。中国百姓的信仰,他们的道德信念、做人目标、生活哲学,仍然是“孔仁孟义”。

中国历代“儒生”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参与、谏言都是“直截了当”的,郭齐勇说,至今我们仍保有忧患意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生态和道德的代价。一定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根本,重新恢复我们的信念和信仰。

“我认为这个弯子会转过来的”,李晨阳说,“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俄罗斯制造高仿真人

  近日俄罗斯一项由社会组织发起的Russia 2045项目已经创造了一个“人类”,他有着我们一样的外观,能够模仿人各项动作。这项被认为是“阿凡达”项目是由Dmitry Itskov创造的。

  在这里中我们看到了三个不同的方面:逼真的面部质感,灵活的手势操作,可以追踪的眼球。然后俄罗斯科学家帮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虽然在视频中眼球有点吓人,但是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看到,眼球能随着眼前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希望后期能够更加逼真。

  相关阅读

  英警方误把仿真娃娃当婴儿 打破车窗施救闹笑话

  英女子渴望拥有超能力 自做手术成仿真超人(图)

  日仿真机器人登台演话剧 人气超旺大幅提升票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的宇宙研究可追溯到130亿年前,仅仅是大爆炸发生后的五亿年左右,这个时期内宇宙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逐渐开始形成,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当第一代星系完全诞生之后,早期宇宙的信息已经丢失,因此观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恒星开始形成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将无法窥探到这一宇宙时期,形成“视觉空洞”。


艺术家绘制的宇宙第一代恒星

  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在的宇宙极为奇妙而且复杂,其中充满了数千亿个星系以及神秘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有着具有137亿年的历史。在宇宙诞生之时,微小的扰动对未来宇宙的演化存在很大的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宇宙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扰动都在未来的宇宙中放大,就像一个池塘的波纹,最后会扩散至整个池塘。对此,宇宙学家们正在寻找观测早期宇宙的最佳时间,但现在会是最佳的时间吗?我们能否得知宇宙的将来或者过去数十亿年的事件?

  哈佛大学的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通过最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显示目前理想的观测宇宙时期能触及到130亿年前的宇宙事件,该时间段位于大爆炸之后的大约五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观测时间逐渐往后,我们也将失去早期宇宙的详细信息。阿维·勒布对此认为:“我很高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成为一名宇宙学家,我们仍然能恢复一些关于早期宇宙的线索。”而对于最佳观测时间,目前科学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一个理论认为年轻宇宙的视界最为靠近我们,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宇宙信息。

  另外一个理论认为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我们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光线。然而,在年龄更大或者其他新加入的宇宙中,物理学家发现坍缩使得引力如同在宇宙池塘中,这段时期的宇宙被喻为“泥潭水域”。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似乎都相互作用,但第一个的问题明显要好于第二个竞争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研究宇宙扰动的最佳时间为大爆炸之后的五亿年,也就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与星系形成之时。

  由于第一批星系诞生之后,关于早期宇宙的信息很可能随之丢失,而查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是宇宙第一批恒星诞生之时。现代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检测了早期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比如氢气。当这些无线电波在130亿年之后抵达地球,保留着原有的信息记录,我们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宇宙会发生何种事件。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认为射电望远镜是我们调查宇宙的最大希望,通过在大尺度上观测氢元素,我们可以洞察到早期宇宙中发生的事件。

  而对于另外一部分的宇宙学家而言,加速膨胀的宇宙将使得所获得的图片显得有些暗淡。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星系正好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就意味着那些星系的光将永远不会抵达地球。此外,随着引力涉及的大尺度结构越来越大,最终这些被我们所见的星系也将被拉伸到视觉之外。如果届时的时间段是当前宇宙年龄的十至一百倍,宇宙学家将不可能观测到这些星系。根据勒布介绍:如果我们想了解早期宇宙,就应该在永远无法观测到它们之前收集详细数据。(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首次窥视黑洞内环神秘景象 正吞噬宇宙物质(图)

  宇宙或存高智慧外星人 进化数十亿年比人类先进

  天文学家揭暗能量秘密 是宇宙加速膨胀"主推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过去1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长命百岁是多数人的愿望,为此现在人们开始懂得养生、经常运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状况,有哲学家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伤害了我们的星球。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些科学家、评论家以及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人类岁数的增长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比如水和油。而且还给家庭带来的更大的压力。

  来自牛津大学的萨尼奥尔(Senior Research)博士参与了这次研究,他表示:“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延长,过去15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寿命不断增长的同时,就意味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消耗率是曾经的很多倍。”

  科学家们提醒这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今人类如果通过医疗的干预,甚至可以活到200岁,福德亚(foddy)博士表示:“其实这是一种不公平,生活在19世纪的人和20世纪的人他们相差太多,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多活很久。但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活到150岁当然是件好事,但对地球则不是。”

  福德亚还表示:“我们希望现在人类开发出什么新科技,叫人类可以活到120或者150岁,我们必须接受现实,80岁已经足够了,我们要了解很久以前,人类仅仅可以活到40岁。”(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端粒决定人类是否能长寿 婴儿出生后便可知天命

  最长寿双胞胎姐妹度百岁生日 成功载入世界纪录

  研究证节食可使人健康长寿 激活大脑潜在蛋白质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终于“看清”黑洞内部的神秘运行过程以及黑洞周围所发生的奇特现象。通过联合三台功能强大的红外望远镜,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观察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聚集着大量活动气体和尘埃,该黑洞所在的星系距离我们大约数千光年。


黑洞通过吸积宇宙物质而不断成长

  由位于德国波恩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射电天文学科学家格尔德魏格特(Gerd Weigelt)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揭开了在NGC 3783星系内部活跃区中神秘的内环碎片之谜。在智利的高原上,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阵列联合了其他三台红外望远镜通过干涉测量仪详细探索了这个巨型黑洞的行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的博士后研究员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Hoenig)认为:“这项研究的主要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直接探测到黑洞在成长阶段的图像数据。”

  通过两个或者更多台相距较远的射电望远镜可进行干涉测量,从而“创建出”完整的观测目标图像。因为这样的图像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形成的组合图片可为天文学家提供惊人的细节信息。换句话说,干涉测量技术可使得现代天文学家获得无与伦比的目标信息。为了观测到NGC 3783星系中的神秘环形分布区域,使用干涉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发现该环形区域所在的宇宙空间仅有0.7毫弧秒,大约是1°的500百万分之一。

  如果通过传统的镜面成像光学望远镜,天文学家估计这个望远镜的直径将是至少100米,但是我们并没有能力制造出如此巨大的光学望远镜,因此干涉测量法是最好的选择。通过位于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望远镜组成的干涉网,观测能力相当于一个直径130米的光学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阵列观测能力的15倍。该阵列中的每个望远镜直径为八米,大约为26英尺。观测数据显示,在距离黑洞一定位置的气体和尘埃发生混合,形成了圆环形的标志面并逐渐向黑洞移动。

  由于星系核所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得科学家们很容易对其进行观测。结果天文学家怀疑这个尘埃构成的环面很可能是黑洞的燃料。位于星系中的超级黑洞一般具有数百万倍的太阳质量,其周围一般存在着明亮而炙热的气体盘,我们将之称为吸积盘,当周围宇宙空间的物质落入黑洞之中时,就出发出辐射信息。而本次科学家们所观测到的圆环形面围绕在吸积盘分布,很可能是黑洞的燃料站,源源不断地向黑洞提供增长所需的物质材料。

  来自于佛罗伦萨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格勒诺布尔(Grenoble)和尼斯(Nice)将作为下一组的科学家继续研究NGC 3783星系中的黑洞,他们将不断地收集关于活动星系核的详细图像资料。根据其中一个研究人员介绍:我们最大的兴趣是研究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从星系中央获得足够的燃料,并最终成长为我们目前所推算出的拥有数百万倍乃至数亿倍太阳质量的恐怖等级。同时,科学家们也在银河系中发现了超大质量的黑洞,通过对遥远星系中的黑洞探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银河系黑洞的具体状况。(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罕见奇观即将上演 世界各地齐等太阳"黑洞"(图)

  欧洲将建爱因斯坦望远镜看黑洞 观宇宙诞生情景

  宇宙发生"恒星凶杀案" 大质量黑洞或为幕后凶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交响乐团依据剧团管理规定及聘用合同相关约定,对在列车上向中国女乘客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俄罗斯籍大提琴首席奥列格予以除名。团长谭利华表示,该团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文明使者,演职人员包括外籍演奏员,均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传统道德规范,遵守乐团各项规章制度。(《新京报》5月22日)

奥列格被除名,显然是咎由自取,因为其不雅行为与大提琴象征的美妙、高雅形成鲜明反差。当此之际更应反思,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奥列格?

白岩松近日在《新闻1+1》中解读“三非”外国人群体问题时也提到,5月8日一名英国男子猥亵中国女子,而2008年,北京一位中国籍大学教授因阻止一名美国外教乱扔垃圾,被对方打得几乎失明。这些足以说明,一些“老外”在中国确实不够检点,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就该享受特权。前不久,在2012年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1/4决赛后,输球的著名球星奥沙利文竟叼着烟走进新闻发布厅,居然还说,“在英国是禁止在室内抽烟的,但在中国,我感觉好像可以随心所欲。”

应该厘清的是,无论中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应遵纪守法。可不少“老外”安然享受着超国民待遇,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系教授向党接受央视采访时所称:“在某些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比照中国公民,给了他们一些更加优惠的条件。这样,无形当中在客观上也培养了外国人一种优越感。”

给外国人所谓超国民待遇,只会惯坏他们,也会加剧本国国民的弱国心态和被剥夺感,我们的法律尊严更是无从保证。相关部门在处理外国人违法案件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借口是“外事无小事”、“涉外案件无小案”。外事确实无小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人在中国犯事就有豁免权。

公安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外国人在中国的入境人数达2711万人次,而从2005年到2010年,各地清查“三非”外国人近12万人。“三非”外国人是指非法入境、非法居留以及非法工作的外国人,这在任何国家都属于打击对象。实际上,合法入境、合法居留和合法工作的外国人,也有可能违法,比如前文中提及的那名打伤中国教授的美国外教。在依法打击“三非”外国人的同时,那些合法入境、居留和工作的外国人只要违反中国法律,也要依法惩处。

今年两会上,《刑事诉讼法》中涉外案件管辖权,已从原来的地市级公安机关下放到区县级,而上世纪80年代制定并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也将与《中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合并为新的《出入境法》——我们将不再把外国人违法犯罪看成特别复杂、难办的案件,既不崇洋媚外,也不低看外国人一眼,只需依据法律、事实对待外国人。换言之,奥列格被除名,应成为重新审视“外事无小事”的起点,也应成为反思国民心态的契机。

当然,在华外国人中也有不少道德楷模,国人中也难免有道德败坏之徒,但谁都不能超越法律、享受特权。在依法惩处违法外国人的同时,也应力避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情绪,谨防过度放大外国人的身份标签。对外国人过于逢迎或过于敌视,都不是理性的大国国民心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说儒家没有信仰,我是决不能接受的”,“我也并不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丧失了信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在尼山论坛的分论坛上亮出观点,引发了台上台下来自大陆、台湾等地华人学者的讨论。

面对“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个争论已久、却愈显“新”“锐”的问题,华人学者们说,“不能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划等号。”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李晨阳认为,有些人相信人类应该尽量避免苦难;有些人相信人性善,为了体现人性要做善事;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言、立德”,这都是信仰。

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认为,儒家思想从知识的研究、袭承出发达到人生理想,不同于宗教通过信仰人格神实现。宗教讲“信(faith)、望(hope)、爱(love)”,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也讲“望、爱”,但不求“信”。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对信仰路径的不同做出形象的讲解:厅堂里挂着忠、恕牌匾,逢初一、十五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圣人。几千年来,在父辈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中,在开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中,在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中国人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这样慢慢凝结、慢慢长大。郭齐勇认为,儒家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中国民间百姓的信仰所在。

信仰可以与上帝无关,但学者们相信,它一定与道德相依,并且发自内心。中文繁体“德”字是正直的“直”下边一个“心”,李晨阳说,“道德是发自内心的。”郭齐勇也记得母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将心比心。

这场有关“信仰”和“道德”的对话,并没有回避当下社会出现的乱象和人们对“道德信仰缺失”的热议。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忘掉了更根本的东西,脱离了历史语境去理解‘致富光荣’,甚至拿来作为一个人‘信仰’的全部、指导生活的全部,那是非常可怕的。”李晨阳说,当下中国社会确实对人的信仰,也包括他这样的海外华人的信仰提出了挑战,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金钱挂帅、物质刺激,今天中国社会有很多乱象。”郭齐勇说,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百姓:小悦悦事件中出手相救的扫街大妈、替过世兄长还钱的信义兄弟,他甚至回忆起“文革”期间自己在农村感受到的温情。中国百姓的信仰,他们的道德信念、做人目标、生活哲学,仍然是“孔仁孟义”。

中国历代“儒生”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参与、谏言都是“直截了当”的,郭齐勇说,至今我们仍保有忧患意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生态和道德的代价。一定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根本,重新恢复我们的信念和信仰。

“我认为这个弯子会转过来的”,李晨阳说,“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日本网友拍的日环食图片可谓“颠倒众生” 

  让众多天文爱好者期待的日环食,在昨天清晨准时“上演”了。遗憾的是,南京这次并不是环食带上,只能看到日偏食。因为发生的时间很早,很多人都因为贪睡而错过了。不过,昨天在网络上,一张日本网友拍的日环食图片可谓“颠倒众生”,大大地惊艳了一把。

  早上5:33:被紫金山主峰遮挡 太阳“迟到”了

  从前天晚上开始,南京高校天文联合会的100多位会员就来到了紫金山天文台。“日环食本身是没有科研价值的,但是观赏性很强。”张旸说。

  根据之前的预报,南京日出是5:17左右。但是一直到5:33左右,在天堡城调试设备的张旸第一个发现了“迟到”的太阳。“太阳被紫金山的主峰挡住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刚刚升起的太阳。”太阳一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已经被“吃”掉了一小块,日偏食就这样“迅速”地开始了。

  “我们天文台此次共设有3个观测站点,”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张旸主任告诉记者,分别是南京、厦门和浙江的洞头县。“日环食本身是没有科研价值的,但是观赏性很强。”

早上6:20:太阳变“包公” 天色暗得像傍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也变得越来越“小”。到了6:20:50的时候,最让人激动的“食甚”时刻终于到来了。“快看啊,太阳长得像月亮。”记者身边的一个小天文爱好者嚷了起来。只见一轮细细的“月牙型”的太阳挂在天上。

  和日全食一样,日偏食的食甚时刻,天色也会变暗,但不是全黑。记者感觉,当时的天色就和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要接近地平线时一样。难怪现场一位天文爱好者打趣道:“感觉太阳才"上班",就要"下班"了。”还有爱好者笑称:“太阳变成"包公"了。”

  日全食食甚的时候,天色不光要变得很黑,连气温都要下降好几度。但是日偏食的时候,气温并没有明显变化。张旸告诉记者,这次日偏食的食分达到了0.83。也就是说,太阳面积的83%将会被月亮遮住,我们所能看见的太阳,只有原本的17%那么大。

  早上7:33:日偏食准时结束 发现中等强度太阳黑子

  到了早上7:33,日偏食的过程准时结束。结束后,微博上关于观测的内容也很多。不少天文专家在观测的时候,还发现了太阳黑子。“我们这次没有针对性地观测黑子,但是厦门观测点观测到的确有黑子存在。”张旸说,从观测情况看,这次太阳黑子属于中等强度,数目也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太阳被月亮遮住了不少,所以真正太阳上的黑子数目应该比观测到的还要多。”

  释疑

  1、南京为什么只能看到日偏食?

  张旸告诉记者,本次日环食的环食带约300公里宽,数千公里长。本影区域从我国的华南沿海开始,向北运动,穿过日本,跨越北太平洋,最后到达北美中部地区。

  21日清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北部地区将最先看到环食,随后是广东、江西、福建以及浙江省南部,之后环食带入海。南京位置偏北,本次并不在环食带上,只能看到日偏食。

  2、日偏食、日环食对我们生活有影响吗?

  日食发生时,高层大气将出现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即电磁波),给地面的无线电波传播带来一些影响,但总体影响甚微。

  3、日环食之后,还有什么精彩天象?

  张旸介绍说,6月4日的“月偏食”。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月亮都是在食甚后才升起,所以这次月偏食的观测条件并不理想。6月6日,还有“金星凌日”。

  相关阅读

  世界各地现日环食景观 狐猴因反常天气行为狂躁

  组图-中国各地日环食奇景 太阳美得如此令人陶醉

  紫金山天文台:21日日环食震撼登场 错过需等8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宇宙中存在着已进化数十亿年比地球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 

  据国外媒体报道,据尼尔斯-波尔协会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宇宙中存在着已进化数十亿年比地球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

  这项最新研究表明,120亿年前宇宙婴儿期的早期星系进化比之前科学家预想的更快,这意味着宇宙早期历史中潜藏着可以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在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几千年,宇宙中包含着炽热、密集的气体和微粒构成的原生汤,但是宇宙快速膨胀,这种原生汤变得密度和温度降低。然而,这种宇宙原生汤并未完全分散,一些区域的密度会较高。一些密集区域的密度增大是由于引力收缩,开始逐渐形成最早的恒星和星系。这发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大约5亿年。

  最早的宇宙星系可能包含着原始巨大恒星,它们的成份仅由氢和氦构成,这些并不是较重的元素。研究人员通过以类星体作为光源观察研究了早期宇宙的10个星系,为了使用类星体作为光源,必须当类星体位于星系之后才能进行观测。例如:通过观测来自遥远类星体A释放的光线,这些光线朝向地球照射穿过星系B,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星系中包含的哪些元素吸收了类星体光线,这可以从类星体的光谱图像中分析获得。

  一颗巨大球状发光气体恒星通过熔合氢和氦成为较重元素产生能量,当没有更多的能量被萃取,恒星就死亡,并向太空释放灰尘气体云。这些较大的灰尘气体云在一个巨大宇宙周期中,将压缩并循环成为新恒星。新生形式的恒星具有高含量的较重元素,远超出之前科学家的预期,每一代的恒星形式越来越多的较重元素和金属物质。众所周知,较重元素(尤其是碳和氧)是形成行星和生命的必要条件。

  这是研究人员通过北欧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当从图像中将类星体光线移除,就呈现出遥远的星系(图片右侧箭头所示)。他们发现非常早期宇宙的星系中含有令人惊奇的大量较重元素。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认为恒星需要数十亿年才能形成,同时,星系拥有大量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但是来自尼尔斯-波尔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对于一些星系它们的形成时间会更短一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波尔协会黑暗宇宙中心的乔安-费恩波教授解释称,我们对早期宇宙的10个星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这些星系的光谱,我们观测发现这些星系释放的光线需要100-120亿年才能抵达地球。我们认为这是一些相对原始、且缺少较重元素,但观测结果令我们惊奇的是一些星系中含有气体,且拥有大量的较重元素。其气体富含程度与太阳系相近。

  这些星系非常遥远,正常情况下人们无法直接进行观测,但目前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波尔协会黑暗宇宙中心珍斯-克里斯蒂安-克罗加格解释,宇宙中存在着叫做类星体的一些奇特天体,类星体是宇宙物质落入活跃的巨大黑洞中,能够喷射星系数千倍强度的光线。它们就像是宇宙中灯塔释放的光线,从非常遥远的地方也能观看到。他还指出,为了使用类星体作为光源,类星体必须位于所要观测的星系后方。

  克罗加格称,早期宇宙形成的婴儿星系历史可追溯至120亿年前,它们的进化速度比预期更快。这意味着在宇宙早期历史,潜在着一些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我们观测类星体释放的光线,能够看到之前无法观测到的光线,而这些未被观测到的光线正在途经星系前方被一些化学元素所吸收。通过分析光谱线,我们能够观测到这些元素的存在,通过测量光谱线的强度,可以洞悉所含这些元素的数量大小。

  他们不仅发现宇宙非常早期的星系拥有大量的较重元素,而且个别早期星系格外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暗示着该星系富含着大量的轻重元素,表明在宇宙早期阶段拥有潜在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卡麦拉)

  相关阅读

  地球本身或是巨大"外星人" 人类在其上生存(图)

  艺术家筹划"太空漂流瓶"计划 向外星人发送微博

  组图-最神秘的十大历史遗迹 外星人或建巨石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6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