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周六, 12 2月 2011 20:18

周汝昌:假如再见光明(图)

周汝昌字玉言,1918年生,天津人。著名学者、资深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1953年版《红楼梦新证》为其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其后有《曹雪芹小传》、《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等十几部红学专著问世,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同时,还有《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书法艺术答问》等著作,显示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及超众的学术见解和境界。历任全国政协五、六、七、八届委员。

2005年出版新书三部:《定是红楼梦里人》、《和贾宝玉对话》与《我和胡适先生》;再版书三种:《红楼真梦》、《红楼无限情》;文集四种:《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梦解红楼》、《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神州自有连城璧》。

几场秋雨,暑气褪尽。一个清爽的午后,记者拜访了周汝昌先生。

“我们抛开世俗的客套,海阔天空地聊天。”周先生拉紧记者在右手边落座。多年来,老人左眼几近失明,右眼视力不过0.01,左耳听力全无,单凭右耳在助听器的帮助下与人沟通。“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惆怅,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这是周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对李白《忆秦娥》的一段品鉴文字。这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辞典,荟萃了诸多名家的鉴赏文章,周先生细腻秀美的文风依旧卓然其间,令人叹服。十多年前记者上大学时曾以读辞条、猜作者为戏,猜中周先生者竟十之八九,一度颇为得意。不经意间,记者的这段故事正触动了老人心思。“很多人给我贴上了‘红学家’的‘标签’。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中国诗词。”先生自言,平生最佩服三圣人:“诗圣”杜甫、“书圣”王右军、“稗圣”曹雪芹,而自己在诗词、书法、红楼三方面研究用力最专,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神”与“韵”。

去年出书7部,今年是9部,近两年周先生著述颇丰。除了偶尔被会客打断,老人每天“办公”三次:晨起后将昨夜睡前的想法记下来;午休小睡后,总要再写一些;晚饭后,告别白日喧嚣,正是写作的黄金时间,辍笔时经常已过子夜。寒暑不误。“我没有节假日,我不爱休息。”先生道。视力所碍,老人写的字往往叠在一起,只有几个女儿辨得出大概。因此女儿整理文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人写作的速度。对于自己的文稿,周先生自评只是“中等水平”,“我的年龄、我的眼睛不允许我精雕细琢、打磨润色,有时有些粗糙、有些简略。但我勤勤恳恳,不胡说八道。”

尽管视力极差,周先生却依然坚持自己写作,不愿走口述的“捷径”。“怎么说就怎么记,那是白话,不是文。”当年与胡适先生关于“白话文”的“争执”,老人至今仍然坚持。在他看来,书面语的音韵美,是口语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老人更愿意享受那种“扑在纸上的感觉”。

谈话间,老人手里一直在把玩一个小葫芦,“一个朋友送的,我很喜欢。”他解释道。虽然自言“不会干别的,只会动笔”,但事实上,吹拉弹唱,都曾是周先生早年的爱好,唱小生曾有过登台表演的经历,甚至对射箭、武术两门“武功”亦有所长。只是随着视、听渐弱,不但对戏曲的爱好无法延续,就是一生颇为自负的书法也不得不终止。

“如果视力尚好,您最想做的是什么呢?”记者问。

“我要旅游。”思索片刻,老人用斩钉截铁的语气答道,“亲身感受那些滋养了中国文化的名山大川。我不想闷在自己的斗室里。我要走出去。”

摩挲着友人送来的小葫芦,老人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科学家发现长臂猿用来相互交流的歌声中存在着地方口音,长臂猿是仅次于大猩猩的最接近人类的物种。


黑冠长臂猿,仅次于大猩猩的最接近人类的物种

  这种小猩猩(亚属长臂猿)发现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中国南部,这种长臂猿以其种群特异的歌声来沟通交流、确定领地以及吸引配偶。来自哥廷根德 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这些歌声的结构、基因都与它们栖息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可以解答了一些有关灵长类物种进化和迁徙的问题。

  进化论生物学家范玉霆(Van Ngoc Thinh)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每一只长臂猿都有它自己特异的歌声,但是,和人类一样,在同一地区的长臂猿的歌声有地区相似性。”

  这项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进化生物学》期刊上的研究集中研究了6种冠长臂猿的歌声结构,特别注意了其中最接近的4种。研究记录了来自24个不同地区、92支猿群的400多只雄性和雌性长臂猿的歌声。

  研究称,长臂猿的歌声结构表现出一个明显的适应性改变,增强了远距离传播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已经适应了在亚洲森林中的生活环境。用慢速调制的单频带播放这些歌声,产生的声音听起来更像热带雨林的鸟叫声。

  虽然在这些歌声结构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就个体嗓音而言,仍会存在许多差异。通过利用物种基因学对53种不同的声音进行比对分析,科学家发现其 中有4种歌声最为相似,而发出这4种歌声的长臂猿物种有着最相近的DNA,相互关系也最为亲近。同时科学家还发现来自最南边地区的长臂猿比那些在较北边越南和中国的长臂猿更相近,这就表明长臂猿的发源地在较为北边的地区,普遍向南迁徙。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推断出其它灵长类的歌声和叫声可能也会有地区差异,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更广泛的用于识别物种关系以及确定它们的迁徙经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机器人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智能机器人的功能与人更接近了。然而,目前最高级机器人的智力也只相当于小孩子的智力,与此同时,机器人的研发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机器人学家也都让机器人用自己研发的方式来积累数据。这就让机器人很难共享人类已经创造的丰富知识。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月9日报道,最近,欧洲科学家启动了RoboEarth(机器人地球)计划,试图让机器人共享信息并存储它们的发现。这意味着机器人很快将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和维基百科。届时,当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它们能下载数据,并寻求其他机器人的帮助,更快地在新环境下工作。执行该计划的研究人员希望,该研究能通过给机器人装备人类创造出来的、不断丰富的知识库,让机器人更快地为人类服务。
RoboEarth的研究人员之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马克斯·魏贝尔表示,RoboEarth的指导思想是研发出方法,帮助机器人编码、交换信息、对知识进行再利用等。他说,现在,大多数机器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大部分机器人学家也都让机器人用自己研发的方式来积累数据。这就让机器人学家很难共享知识或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每个机器人学家都在解决同样的问题。
相反,RoboEarth项目希望能够定义机器人积累的信息,以便让所有机器人能发现并使用这些信息。
魏贝尔介绍到,RoboEarth既是一个通讯系统,也是一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将会有机器人工作地点的地图信息、机器人遇到物体的描述以及如何完成不同的行为的指令。
魏贝尔将该数据库称为机器人的“维基百科”。他解释说,人们使用维基百科分享知识,对信息进行编辑,不断添加知识,并获得这些知识。机器人也需要一个这样的数据库。拥有这样一个数据库非常有意义,如果机器人进入一个以前从未曾到过的地方,咨询RoboEarth能获得这个地方、有关物体和任务的信息,随后,机器人能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尽管也有科学家正在着手进行其他项目,为机器人看待世界,编码信息的方式制订标准,进行RoboEarth项目的科学家希望能一马当先,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魏贝尔说:“其中的关键是让机器人分享知识。”
例如,当人们要求机器人摆好饭桌时,RoboEarth能帮助机器人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并了解为了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物体。
大约35名研究人员在为欧盟资助的这个项目工作,该项目为期4年。现在,初期工作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方式:让机器人可以下载要完成的任务并执行该任务;机器人也可以将修改后的位置地图上传到该数据库中供其他机器人分享。魏贝尔说,因为机器人对人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诸如RoboEarth这样的系统必不可少。
RoboEarth也有望成为日益庞大的服务型和家居型机器人的助手,未来10年内,服务型和家居型机器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月7日报道,由于科学家首次直接在硅片上制造出纳米级激光器,人们向将激光器和电子设备整合的艰难目标迈进了一步。这些微小的激光器是用化合物半导体制造的。这些半导体能以远胜硅片的效率发光。
将光学处理过程同电子芯片结合为发展高速计算能力提供了条件。电子设备善于处理信息,因为电子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作用力。然而,当电子移动起来传递信息时,这种相互作用也会造成背景噪音并削弱信号。
相反,光子对彼此的影响很小,因此它们能以比电子更高的效率传递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光缆已经取代了高性能计算机电路板上的电线,以及穿越远距离的电缆的缘故。
然而,计算机在同光进行合作时面临着一种重要的限制:虽然硅能传递和探测光信号,它不能有效地产生光。需要诸如砷化镓和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来形成优良的激光器。
因特尔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已经成功地将磷化铟激光器同硅紧密结合,从而使磷化铟层产生的光得以转移到硅光导。
然而,这种结合非常昂贵,不利于标准芯片制造,并且还不可能“种植”由硅片上的材料形成的激光器。
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克服了硅和化合物砷化镓结晶体不匹配的问题。这种不匹配阻碍了激光器的植入。目前的进展使科学家能在硅片上植入逐渐变细的六角形砷化镓和砷化铟柱。这些柱体的基座直径仅有大约半微米。当外部激光器照射它们的顶端,这些纳米支柱就成了激光器:激光在柱体内跳动,从顶端到底部呈螺旋状前进。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预计纳米激光器将能够自行制造激光,无需外部激光器的帮助。
该研究团队的一名成员说,这是整合光学和电子学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但是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科学家们建议,人 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网站,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他们对候选消息的解码结果以确保这些消息能 够被理解。
 

  美国堪萨斯大学物理学家迪米特拉-安特里等三位外星智能搜寻专家近日在《太空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 科学家迈克尔-布斯奇表示,“如果你准备与外星人进行对话,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最好能够拥有让人可理解的东西。”布斯奇此前曾经尝试设计过一种理想中 的外星人明信片,但他并没有参与安特里等人最新研究。
 

  在过去50年中,人类的“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一直在尝试发现外星文明,但该计划仍然主要是依赖于现有天文学观测数据。安特里等科学家们认为,此 前发出的一些消息,都太过复杂,而且往往以人类为中心,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甚至都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消息。安特里表示,“先不要考虑发送消息到遥远 的星球上,仅仅在地球上,如果我在Mac机上生成一个演示稿,可能在另一台Windows机器上都无法打开。”
 

  人类发送出去的第一批消息就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阿雷西博消息包括了一幅低分辨率的人类图片, 数字1到10,以及用于传输这个消息的射电望远镜的图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法国国际空间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朱莉娅-德玛琳斯表示,“本质上讲,这种消息 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很酷,但不是一种真正定向的消息。”
 

  此后的四组消息分别是1999年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1年的“青少年消息”和2008年的“来自地球的消息”。这些广播消息传向 更近的星球,距离地球大约20到69光年之间,人类有希望能够回收任何听到这些消息的外星人的反馈。这些消息主要包含了由公众提交的经典音乐、照片和绘 画,体现了凡人情感价值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甚至可能连眼睛和耳朵都没有的外星人来说,这些消息可能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外星人听到我们人类消息的机会,安特里、德玛琳斯以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雅各布-哈克-米斯拉等人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 准协议专门用来书写“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中发送的消息。米斯拉表示,“我们的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向外星人发送消息。目前,所有 的消息都很乱。如果能够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那将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协议应该包括如下主要要素,消息长度(最初应该保持较短)、信号编码方法(二进制可能是最佳选择)、传送方式(无线电或其他 方式)、信息内容(数学、科学或人类文化等)。最基本的思想是,消息要简单明了。米斯拉表示,“我们希望消息不要以人类为中心,确保答复能够最容易理 解。”
 

  这篇论文仅仅是第一步。三位科学家正在努力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准备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思考和设计这种协议。一旦规则制定出来,研 究团队将建立一个网站,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均可提交适合这种协议的消息,并相互为对方解码,看是否能够理解每个人提交的消息内容。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夏天这个 网站能够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去过酒吧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酒吧嘈杂,交谈时不得不提高声音,以使对方听到。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对鲸的求偶呼叫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鲸鱼向情侣发出的求偶信号越来越大———几乎是50年前的十倍。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越来越吵闹的海洋环境。
 

  研究者们在英国周边海域深入观察了鲸鱼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喧闹的海洋环境的。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海域里,有大量的海上钻井平台,有繁忙的海上运输,还有声音巨大的海洋风力发电厂,那是世界上最嘈杂的海域之一。
 

  海洋生物学家皮特·泰克发现轮船和海上平台发出的声音有着跟鲸类叫声相同的音频。于是,鲸类尝试改变它们发出的声音音量和频率,使叫声更大更加具有穿透力,就像是原来唱低音的歌手转向高音。
 

  鲸鱼的歌声能够传播到几百英里之外的海域,这对它们的求偶活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海洋变得越来越嘈杂,给鲸类的交配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鲸 类的呼叫变得不如以往精细,而且需要多次重复,因而交流当中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有些鲸鱼被迫改变了叫声,不仅改变了音量,还改变了音阶,造成它们的 同类误以为它叫错了自己的“名字”,鲸鱼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越来越难了。
 

  海洋噪音,就是人类给鲸鱼制造的尴尬。(赵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
 

  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未曾发现的恒星流穿过宝瓶星座,他们认为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该恒星流位于图片粉色部分。
 

  被吞噬的矮星系是“陈旧发酶的点心”

  现已探测到银河系内存在十几个恒星流,它们是被银河系引力撕碎和吞噬的卫星星系残骸。多数恒星流环绕在盘状银河系平面,颇似章鱼触角攀爬在餐盘上。但是最新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非常独特,这是因为它嵌入在银河系平面上。
 

  宝瓶座恒星流是迄今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流,距离地球1500-30000光年的区域,该恒星流的延伸方向朝向宝瓶星座。同时,它也是最年轻的已知恒星流,可能形成于7亿年前一个矮星系被撕碎的过程中,这一时间对于宇宙而言仅是瞬间而已。
 

  德国波茨坦天文协会博士后研究员玛丽-威廉斯(Mary Williams)是该项研究负责人,她说:“该恒星流自身非常古老,或许有100亿年历史。这就相当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小星系被吞噬,我猜想这就如同一盘陈旧发酶的点心。”
 

  “恒星移民”拥有奇特轨道

  玛丽和她的研究同事在“R放射性速度实验(RAVE)”中发现这个奇特的恒星流,据悉,RAVE实验迄今已测量了银河系内50万颗恒星的移动变化。
 

  玛丽说:“目前有大量的恒星需要进行真实地科学研究分析,比如近期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该研究小组能够揭示宝瓶座恒星流并非起源于银河系,这 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方式移动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她指出,我们发现一群恒星反常地穿越太空,多数情况下,恒星轨道环绕在星系中心,这就如同行星环绕在太阳轨道 运行。但是宝瓶座恒星流聚集在一起运行,其形态颇似玫瑰花的花瓣。
 

  目前,玛丽带领研究小组已探测到该恒星流处于其中一个“花瓣”的顶端,这些恒星调转轨道方向,从向外变至向内,朝向银河系中心。
 

  通过研究宝瓶座恒星流和其它银河系曾经的“食物残骸”,科学家不仅能够理解银河系的起源,还能进一步洞悉其未来变化。玛丽说:“当前我们认为银河系形成基于吞并其它星系,最终它将形成一个更大体积的星系,天文学家预测,未来50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座星系合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凯克望远镜获取的木星4个红外波段合成图像
凯克望远镜获取的木星4个红外波段合成图像

  这里展示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年11月30日,使用了位于夏威夷的10米口径凯克-2望远镜。图像显示了木星内部热流的上涌过程,给了科学家们一次绝佳的机会一窥木星消失的红色云带的内部景象。
 

  图像的拍摄采用了4个红外波段叠加,这是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波段。其中的3个波段主要显示阳光的反射情况,而第4个波段,即5微米波段则可以侦测到木星云层中的细小裂隙。
 

  2009年下半年,木星著名的红色云带开始神秘地变暗,到2010年5月份终于彻底消失。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其他设备进行的观测显示这一云带正被隐藏于一层高空的明亮云层之下,其成分主要为氨冰晶。
 

  不过到了去年11月份,这一红色条带又开始恢复了。
 

  天文学家们希望借助凯克望远镜强大的热感知能力,能够穿透木星云层看到内部发生的情况。为了获取最锐利的影像,天文学家们需要在望远镜上运用 “光学自适应系统”,这是由于地球高层大气存在湍动(俗话说,星星会眨眼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它会使天体图像出现扭曲,干扰精密成像。而自适应光学系统则 能通过计算机实时对这些误差进行修正补偿,从而抵消这种误差,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不过,首先天文学家们需要使用一束激光,在天空上建立一个假想的“恒星”,天文上称作“参考星”,从而为测量并修正地球大气湍动作参考。
 

  但是这次他们遇到了困难,那就是木星太亮了。它的光芒完全盖过了参考星的亮度。天文学家们急需一个靠近木星的参考光源,以便引导误差修正的进行。这时,木卫二“欧罗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因为木星和木卫二距离很近,它们将经历相似的图像扭曲,”天文学家麦克·王(Mike Wong)说。他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测量出木卫二的图像扭曲,就可以应用来修正木星的图像失真问题。”
 

  最终获取的图像显示木星的云层“回归”正在其云层的不同高度以不同的速度发生。
 

  “此次观测让我们得以以3D的视角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件,”麦克·王说。“如果没有5微米波段的观测数据,我们将无法获知这种恢复在不同的云层高度是存在差异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月份宏观数据将于本月11日左右公布,经济学家们预计,1月份CPI重回5%,二三月份可能达到全年峰值,这将促使2月份再度加息。

1月份CPI重回5%

美国银行及美林银行陆挺表示,由于南方冰冻天气及春节期间需求大增的影响,1月份食品价格高涨,受此影响1月份CPI将同比增长5.4%,而PPI也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预计自去年12月份的5.9%大幅升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2010年GDP为10.3%、CPI涨幅3.3%,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平稳较快区域。今年上半年仍会“双高”,特别是CPI在二三月份有可能达到5.5%-6%。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预计PMI将回升0.5个百分点达到54.4%,出口和进口也将在去年12月份基础上回升大约2个百分点;同时,预计PPI微幅反弹0.1个百分点至6.0%,但CPI则会大幅反弹0.7%至5.3%,将再度创出新高。他说,市场对第一季度通胀形势将变得悲观;同时,去年12月以来的流动性紧张,将令市场对流动性前景也更趋谨慎。

2月将再度加息调率

鲁政委强调,强劲的经济增长、1月份再创新高的CPI和政策部门对稳定物价的高度关注,预计会成为2月份再度加息的触发因素。虽然当前流动性相当紧张,但2月份继续宣布一次准备金率上调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郭田勇也认为,央行或许会在春节前后和四五月份加息两次。

至于加息的时间窗口可能在2月下旬,即1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

今年有望加息2-3次

全年来看,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将会加息2-3次。

渣打银行认为,2011 年中国央行上半年可能总共有3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2011年还将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三次加息,以及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以应对通胀压力和不断旺盛的内需反弹。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预计今年会加息75个基点。他指出,今年通货膨胀很可能在4%-4.5%之间,而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2.75%,也就是说加150个基点才能勉强解决负利率问题。但现实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虑,比如对实体经济的担心,对热钱的担心,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担心等等。加息也不是央行一个部门可以决定的问题。因此,决策者可能选取折中的方案,就是加息75个基点。他认为今年前7个月就会完成这75个基点的加息,因为此后CPI可能会持续回落。

为控制通胀和抑制流动性,中国央行于去年10月和12月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七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本文来源:汉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去过酒吧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酒吧嘈杂,交谈时不得不提高声音,以使对方听到。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对鲸的求偶呼叫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鲸鱼向情侣发出的求偶信号越来越大———几乎是50年前的十倍。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越来越吵闹的海洋环境。

  研究者们在英国周边海域深入观察了鲸鱼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喧闹的海洋环境的。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海域里,有大量的海上钻井平台,有繁忙的海上运输,还有声音巨大的海洋风力发电厂,那是世界上最嘈杂的海域之一。

  海洋生物学家皮特·泰克发现轮船和海上平台发出的声音有着跟鲸类叫声相同的音频。于是,鲸类尝试改变它们发出的声音音量和频率,使叫声更大更加具有穿透力,就像是原来唱低音的歌手转向高音。

  鲸鱼的歌声能够传播到几百英里之外的海域,这对它们的求偶活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海洋变得越来越嘈杂,给鲸类的交配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鲸类的呼叫变得不如以往精细,而且需要多次重复,因而交流当中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有些鲸鱼被迫改变了叫声,不仅改变了音量,还改变了音阶,造成它们的同类误以为它叫错了自己的“名字”,鲸鱼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越来越难了。

  海洋噪音,就是人类给鲸鱼制造的尴尬。(赵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1 页,共 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