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冰人最后的晚餐

  冰人奥兹5000年前在蒂罗尔州阿尔卑斯山脉(Tyrolean Alps)迈出人生中的最后一步至少2个小时前,吃下他的最后一顿饭——野山羊肉。这是科学家上周在第七届木乃伊研究世界大会上给出的结论,他们通过对奥兹进行新的基因组测序和详细的牙齿分析,还断定这个冰人长着棕色眼睛,可能并不太爱刷牙。

  1991年,德国旅行者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发现冰人奥兹,这距离他死亡大约已经有5300年,这一发现一直被科学界视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信息,研究人员已经对他的装备——铜斧、兽皮和皮革做的衣服、其他随身物品,以及他的身体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前对奥兹最后吃的东西进行研究主要着眼于从他的肠道里提取的排泄物。分析结果显示,他在去世前的大约4个小时内吃了马鹿肉,可能还有谷物。然而,由意大利博尔扎诺市木乃伊与冰人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弗兰克-麦克斯内尔领导的一个科研组最近对2005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进行重新研究,首次发现冰人奥兹的胃。

  研究人员在会议上说,这个器官已经上移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位置,而且它看起来很鼓。他们收集一些胃内物质的样本,并对动物纤维的DNA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奥兹在死亡前的30分钟到120分钟内吃了阿尔卑斯山野山羊肉,这种动物通常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身体的特定部位曾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哥本哈根大学法医学专家内尔斯-里恩鲁普表示,这一发现非常“尖端”。他说:“现在我们正在慢慢接近冰人的最后时刻。”

  在一份独立报告中,苏黎世大学进化医学中心的牙科医生罗杰-塞勒尔和解剖学家弗兰克-瑞利对冰人的口腔健康进行了研究,发现他是在35岁到40岁之间去世的。以前研究人员检查他的牙齿的放射图像时,并未发现任何龋齿迹象和其他牙齿问题。但是这个瑞士科研组制成了奥兹齿系的新三维立体图,发现他在死亡前几天内牙齿间出现钝力损伤(可能是口部遭到殴打所致),并患有牙周疾病和龋齿。塞勒尔表示,龋齿表明奥兹的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面包和谷物,这说明他的“牙齿上滋生了大量细菌”。

  木乃伊与冰人研究所的遗传学家安吉拉-格里芬在此次会议上说,他们已经成功测出冰人的整个基因组序列。科学家通过他的基因组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初步发现显示,冰人可能长着棕色眼睛,而非艺术家创作的很多面部复原图呈现的蓝眼睛。格里芬及其同事还研究了奥兹的DNA,看一看他是不是具有疾病遗传易感性,例如容易感染关节炎,其他研究人员已经根据放射扫描和其他证据对其进行了诊断。

  里恩鲁普将对冰人进行的新型遗传学研究称之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苏黎世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瓦林恩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她认为最佳转折点还未出现。她表示,去年一个科研组对保存在格陵兰永冻土里的一具距今已有4000年的古人的头发进行基因组测序。“(在了解一些遗传疾病方面)真正的跳跃会在我们不只有一两个,而是有数百个远古基因组时发生。从科技方面来说,这距离变成现实并不太遥远,不过目前我们还只处在这一过程的开始阶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从冰川变薄到水在蓄水层里的流动情况,以及地球内部岩浆的流速变慢,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等科研仪器提供的地球质量分布测量结果,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非常重要的自然过程

  北京时间7月29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本周表示,同地球上的很多居民一样,地球正变得中间越来越粗。格陵兰和南极冰架融化,是导致它中间隆起的原因。由于自转,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就如同一名溜冰者的裙摆在她用脚尖旋转时上下飞舞一样,地球上的水更多积聚在赤道附近,而非两极。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一份有关地球膨胀的分析报告的联合作者史蒂夫-纳勒姆表示,大约2.2万年前,有数英里冰覆盖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冰融化,积冰产生的向下的压力减小,冰下的陆地出现“回弹”,这导致地球变得更圆。他说:“它有点像海绵,它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重新恢复原来的形状。”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观测到地球的膨胀部分正在收缩,但是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意到,这种倾向发生逆转,地球开始变得越来越丰满,目前它的情形就像一个两端被挤压的皮球,但是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质量决定重力,因此地球的形状发生变化会影响质量的分布,从而对它的重力场产生影响。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GRACE)获得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检测以下理论:积冰减少正在改变地球的形状。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是2002年发射升空的一对姊妹卫星,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地球的重力场进行精确测量,监控冰的质量、海洋里的水量和大陆水量变化。该卫星每30天给地球表面拍摄一次照片,以便研究人员监控由重力场变化引起的积冰质量变化。

  他们发现,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是导致地球中间变粗的最大因素,因为大量水被吸引到赤道附近。据研究人员说,这两个地区每年总共损失3820亿吨冰。这两个大陆上的冰量减少,将导致陆地反弹,使地球变得更圆,这一过程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与此同时,地球中部的隆起速度大约是每10年0.28英寸(7.11毫米)。纳勒姆称,现在地球赤道的半径大约比两极的半径大13英里(20.92公里)。这意味着地球表面距离地心最远的点不是珠穆朗玛峰峰顶,而是一座厄瓜多尔火山的山顶。这些都是地球正在发生变化的强信号。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空间研究系主任拜伦-塔普雷并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他说:“这是气候正在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强指示器。质量如何在地球体系里起作用,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将近10年的记录结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纳勒姆表示,这项研究以后可能面临的威胁,是这两颗姊妹卫星很快就会失灵,也许这种情况今年就会发生。虽然美国宇航局正打算发射另一颗卫星,但是要到2016年以后我们才能用到这项技术,在这期间有关地球变化的科学数据会出现一段空白。(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它们也喜欢按摩

  科学网(kexue.com)讯 按摩现在已经不是人类的专利了,科学家发现动物也会按摩。

  近日,科学家找到了鸟类喜欢唧唧喳喳叫的原因。当它们羽毛竖起来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正在给自己做按摩。以前人们觉得鸟类竖起羽毛,只不过是他们在清理羽毛或者是在洗澡。可事实竟然是他们在给飞行回来的自己做全身按摩。

  鸟类们有时也会出现像家庭成员那样,互相梳理羽毛的情况。可研究了鸟类20余年的安德鲁博士则认为:“这其实在它们正在互相做按摩。”

  这样的结论是安德鲁博士通过六个月的研究,从绿色的啄木鸟以及非洲的翠鸟身上得来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莱夫博士也表示:“鸟类整理毛发有很明确的目的,当他们相互啄脑袋的时候,那才是在清理羽毛。而他们啄全身时,那是它们在按摩。鸟类喜欢这样的按摩方式。”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种转基因狗黑暗中身体可发出绿色荧光


美国科学家之前已培育出可发光的猫

  一条名为“塔贡”的小猎犬乍一看和其它猎犬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在黑暗中它就与众不同了,塔贡的脚居然发光,还是绿莹莹的荧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们日前声称他们用克隆技术改变了猎犬基因,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可以在黑暗中发光的狗。这种狗可以帮助人类治疗诸如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

  塔贡出生于2009年,研究者发现在紫光灯照射下如果给塔贡服用多西霉素(一种抗生素),小狗就会发出明亮的绿光。

  首尔大学的兽医专家日前完成了这项时长两年的研究,称这种发光的能力是由是否给药决定的。如果没有服药,狗就不会发光。

  研究小组带头人李炳春说:“塔贡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基因注射便可让狗发光,那么这种方式也有希望应用于人类棘手的基因病变。”他还声称,塔贡的培育借用了培育2005年第一只克隆狗“史努比”时的成纤维细胞转移技术。

  科学家认为,人类和狗有268种疾病可以共生,因此人工培育出这样的狗可以发现通过改变基因也能治愈人类疾病的方法。

  这项技术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在三年前发明的,2008年,新奥尔良科学家培育了第一只能发光的猫“绿基因先生”。他们用了6个月时间观察基因的改变是否会对猫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他们在“绿基因先生”的基因序列中加入了一种称之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基因会在动物的粘膜处有所反映,呈现出特定的颜色,从而方便科学家追踪基因的走向。科学家期望这样的技术能够有更大的突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这项科学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地球第一颗“小行星伴侣”,这颗太空岩石星体沿着轨道路径始终在地球前方运动。

  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2010 TK7,直径接近300米,当前距离地球8000万公里。这种类型的小行星通常叫做“特洛伊小行星”,是比卫星更容易接近行星的星体,即使这些小行星与该行星的距离是卫星与行星距离的数十倍。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地球可能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但却未证实过,未来有望对这种小行星进行勘测,尤其是采集小行星样本送至地球表面。

  目前,科学家已观测到木星、海王星和火星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长期以来,科学家猜测太阳和地球也拥有特洛伊小行星,但这些“小伴侣”多数隐藏在阳光之下难以观测到。

  2010 TK7小行星具有一个奇特无序的轨道,通常情况下特洛伊小行星不会环绕在拉格朗日点右侧运行,但会在蝌蚪状轨道环绕行星,这是受太阳系其它星体引力作用影响形成的。2010 TK7小行星的蝌蚪轨道非常大,接近于地球到太阳轨道的最远端。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天文学家马汀-康纳斯(Martin Connors)是该项研究合著作者,他说:“这种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显著,远超出我此前的预计。之前它看上去并不具备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它肯定存在着某种特殊因素导致其移动至拉格朗日点。”

  小行星2010 TK7可能是地球第一颗已证实的特洛伊小行星,但在地球邻近的稳定轨道中还存在着其它几个太空岩石小行星,其中包括小行星Cruithneand 2010 SO16,它具有马蹄状轨道,此外至少还有两颗小行星也处于地球邻近轨道。但目前并未证实它们属于地球的特洛斯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拍摄到NGC 3115中巨型黑洞吞噬气体

  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首次清晰地观测到了黑洞周围存在的炙热气体流,并且气体流正在被黑洞吞噬。天文学家通过对该图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两个最根本的问题:黑洞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在黑洞强烈的引力作用下,周围物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是NGC 3115星系,距离地球3200万光年,这个黑洞就位于星系中央,之前的观测数据已经表明,在这个黑洞周围存在大量的物质溅落现象,黑洞正在吞噬周围的物质,但是像这张这么清晰的关于黑洞“进食”炙热气体的图像还是首次被拍摄到。

  图像中所显示出来的炙热气体范围上的各点与这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距离不同,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个临界值,这个临界值可以看成一个引力作用距离,在距离黑洞一定的宇宙空间内,这些气体则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落入黑洞中,这个距离也称为“邦迪半径”,即邦迪吸积半径。具体讲的是:如果一个中心天体相对于密度均匀且温度不是非常高的介质,以一定的速率运动,具有一个近似的动能值,这时候的吸积半径就称为邦迪吸积半径。

  据本项研究的主要研究员、阿拉巴马大学Ka-Wah Wong研究人员介绍:观测到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摄取周围的气体,而且图像是非常清晰的,这是个相当令人兴奋的事情。相关的结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期刊上。钱德拉的清晰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了解黑洞是如何捕捉周围的物质,这个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材料。

  当位于黑洞周围的气体逐渐落入黑洞时,黑洞强大的引力会将其进行挤压,这样就会使其变得更热更亮,这张X射线图像就能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还发现,星际气体的温度上升的距离大约是位于这个黑洞700光年处,这个位置即邦迪半径,通过这个数据,研究人员计算出了在NGC 3115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具有20亿倍的太阳质量。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数据还显示,通过对比星系中央靠近黑洞的附近的气体与这个区域内所溢出的气体密度,科学家发现靠近黑洞的气体密度要更大一些,根据这些所观测到的气体属性以及天体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团队估计:每年大约有太阳质量2%的气体被这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拉向邦迪半径,进而被黑洞吞噬掉。

  然而,关于确认到底有多少吸积气体能量转化为辐射的问题上,科学家希望能找打一个X射线源,这个射线源大约比NGC 3115星系内部的X射线源要高出100万倍。而令科学家诧异的还有:当计算出有这么多星际气体供黑洞进行“进食”,但是在黑洞周围相当大的半径内还是保持如此的暗淡,因为这些气体在呗吞噬的过程中,温度将变高,同时也将有辐射出现。这也是天体物理上的一个较为神秘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研究黑洞问题的一个典范。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至少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首先,科学家推测,在邦迪半径内流动的气体要比被黑洞吞噬的气体多得多,也就是说,这个气体都聚集在邦迪半径内,而黑洞的吞噬量较少,至于为什么黑洞会吞噬较少的已经在“嘴边”的气体,那应该和黑洞吞噬的行为问题研究有关。另一种可能是,被吞噬的气体转化成辐射的效率比要比假定的要少得多。

  但是,当这些气体逐渐靠近黑洞的时候,理论上有不同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这些物质流动的行为,而使用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就会导致在计算气体密度上升的问题产生不同的偏差。所以,要精确计算气体密度的上升情况,天文学家就要逐个排除不适合的模型,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观测中进行筛选。

  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管理钱德拉望远镜的整个运作过程,而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台负责控制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科学项目和空间飞行操作。(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我们真能见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科学网(kexue.com)讯 侏罗纪公园传出要拍第4部的消息,未来3D电影值得所有侏罗纪影迷的期待。然而最近科学家的一番调查,似乎预示着将来可能看到真实的恐龙,侏罗纪公园出现在现实社会中或许不再是幻想。

  除了人为对环境的破坏,目前全球的温室效应也影响了不少物种的生存,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或者濒危,而这种环境则更有利于恐龙的生长,为恐龙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可不是骇人听闻。近日,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发现证实,发生在2.01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曾将陆地和海洋中的一半物种扫荡干净,从而引发了恐龙的崛起。这次灭绝事件几乎消灭了所有的原始鳄类,此举为早期恐龙扫除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并最终登上了统治地位。而目前地球的情况与当时极为相似。

  为了搞清火山爆发如何导致这场大规模的全球生物灭绝事件,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古生物学家Micha Ruhl和他的同事对一些非常小规模的化石记录进行了研究。这些化石是古地中海的沉积物,当时的海底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变成了今天的高山。

  研究人员在7月21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从奥地利的海洋沉积物中提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有机分子。这种分子的分子链由23到35个碳原子构成,是被冲刷到海底的远古植物蜡质的一部分。分子中两种碳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揭示植物所吸收的碳的不同来源——火山喷发带来的二氧化碳或被锁定在海冰中的甲烷,分析表明三叠纪末期这一同位素比例发生了剧烈变化。研究人员据此推算,在仅仅1万至2万年的时间里,有12万亿吨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了大气。

  这一数值几乎是之前认定的二氧化碳或甲烷排放量的两倍。并且新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更多的甲烷被排放到大气中,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为有效的温室气体。Ruhl和他的同事认为,火山活动可能先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第一轮的气候变暖,随后海床中富含甲烷的冰融化,释放出大量甲烷,使气候变暖急速加快,更适合温暖气候的早期恐龙随之大量繁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古海洋学家James Zachos认为,新的同位素记录无疑揭示了“一个大的信号”。这些证据令人信服地将“一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与含碳气体的释放联系在一起”。然而纽约州帕利塞兹市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的古生物学家 Paul Olsen强调,这些气体的爆发究竟如何使如此之多的物种灭绝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他说:“无论如何,我相信火山作用以某种方式导致了这场大灭绝。”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依据外星人存在论的假设前提,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搜寻地外智慧生物,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探测发现外星球的智慧生命。目前,最新一项分析可能破灭科学家关于外星人存在的乐观态度。

  对外星智能探索(SETI)科学家使用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来计算外星人使用无线电进行通讯的可能性,据悉,德雷克公式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ETI协会的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提供的外星人计算公式,它以一系列因数乘积公式来粗略地计算宇宙中发射无线电信号的智慧生命,这些因数包括:恒星数量、拥有行星的比率、适宜生命的比率、行星上出现生命的可能性,以及出现智慧生命可能性等。

  德雷克公式中的所有因数具有较高的推测性,尽管如此,德雷克和其它研究人员对这项研究寄予较高的猜测,估计宇宙中大约存在10000个具有科技理解能力的智慧文明,它们很可能在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这使得一些科学家认为未来二十年内将探测到外星人的无线电信号。
目前,科学家对德雷克公式过于乐观,在该公式中,拥有水资源、岩石表面和大气层的适宜居住行星存在生命体的可能性接近100%。相同的基本定律将应用于整个宇宙,依据德雷克公式在地球较早历史时期会出现生命体。俄罗斯天体物理学家安德烈-芬克尔斯坦(Andrei Finkelstein)在近期召开的对外智能探索记者招待会上称,生命起源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原子结构的形成。

  在arXiv.org网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和东京大学物理学家艾德文-特纳(Edwin Turner)称,依据德雷克公式来计算外星人的存在是大错特错的!

  他们使用一种叫做贝叶斯定理(Bayesian reasoning)的统计方法推断出地球上的生命体在宇宙范围来讲是非常罕见的。基于最新分析,斯皮格尔和特纳称,他们抹去了一个科学家感觉“确定性”较高的德雷克因数,并以一个问号进行代替。

  地球上出现生命仅用了几亿年时间,但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地球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形成现今的人类。事实上,人类的出现是幸运的。对于智慧生命在地球上进化形成需要至少35亿年时间,使现今生命体在地球上出现的唯一原因就是物种进化启动时间较早,其中必不可少的幸运因素是适宜居住行星真实生命出现概率是完全不受支配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一位业余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一个足球外形的行星星云,科学家发现该奇特行星星云是垂死恒星的“最后喘息物”。


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足球状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

  7月25日,西班牙特纳利夫岛举行的讨论会中,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天文学家指出,这个喘气膨胀星云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其外形颇似深太空的一个英式足球。

  开普勒望远镜的后续观测将有助于揭开行星星云的神秘面纱,例如:通过其它恒星或者行星同伴的作用力,如何形成这种奇特的外形结构。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奥索拉-德马尔科(Orsola De Marco)说:“类似太阳的中等体积恒星喷射最后喘息物质的形成解释是此次讨论会天文学家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星体所起到的作用。”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将耗尽氢气燃料将形成行星星云,恒星的外层膨胀并降温,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灰尘包膜。从垂死恒星释放的放射线将这个气体灰尘包膜电离化,导致其发光。

  与其名称恰恰相反,行星星云与行星并没有关系。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早期望远镜观测时,行星星云的表面与巨型行星十分接近。

  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是以发现者澳大利亚业余天文学家马蒂亚斯-克隆伯格(Matthias Kronberger)的名字命名的,克隆伯格是通过数字巡天探测器观测到这个行星星云,之后专业天文学家鼓励克隆伯格和其它天文爱好者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进行深入观测。

  2009年3月,美国宇航局发射开普勒探测器,该探测器的任务是勘测类地行星途经类似太阳恒星的频率。目前,开普勒探测器现已发现1200多颗行星,并且正在天鹅星座北部观测15万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探测恒星亮度的微弱变化来发现行星,这是由于行星途经恒星前方会产生“凌日现象”。同时,研究人员迫切希望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能够发现邻近行星星云的同伴天体,这样将更好地理解这些奇特天体是如何进化的,以及为什么经常出现复杂奇特外形的原因。

  德马尔科说:“行星星云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近期一些理论认为行星星云仅形成于双星系统或者行星系统之中。另一方面,传统教科书中解释的多数恒星,甚至包括像太阳这样的单个恒星也将符合这一命运。”

  天文学家现已发现银河系内3000多个行星星云,迄今为止,发现其中大约20%行星星云具有同伴星体。然而,这一比例仅发现较少数量的行星星云同伴星体,多数同伴星体体积过小,或者过于昏暗,难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

  这项由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共同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先进仪器完成该最新研究,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洞悉奇特行星星云的形成之谜。到目前为止,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已观测到6个行星星云,其中包括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龙杀手画像

  科学网(kexue.com)讯 曾经以为恐龙是世界上巨无霸的人看来现在要改变想法了,真正的恐龙杀手已经被考古学家们发现。

  巴西和加拿大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巴西一处小镇米纳斯(Minas)发现了一种新活跃在7000万年前的新物种头骨化石,并且将它命名为Pissarrachampsa sera。

  它属于波罗鳄新物种的化石。该物种有着像狗一样的头颅,巨大的犬齿,和适合在陆地行走的四肢。据信活跃于于恐龙年代的末期,猎食对象包括恐龙等大型动物,因此可说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杀手。

  波罗鳄属于鳄形动物里的中真鳄家族(Mesoeucrocodylia)。中真鳄家族是鳄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很大价值。

  鳄形动物的许多物种在近几年才逐渐浮出水面。中真鳄一族当前仅有帕切克波罗鳄(Baurusuchus pachecoi)为代表,学界尚无这一族群内部成员关系数据。发现上述新物种的头骨化石,对了解巳灭绝的帕切克波罗鳄有很大的帮助。

  上述发现的波罗鳄化石,包括一具将近完整的头骨和一具残破的头骨与下颌。古生物学家们是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上述的新个体,并对这一族群内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者们认为,波罗鳄分出了两个线系,其一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区,生活量程复盖阿根廷和巴西;另外一支成为了地方特有种,仅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波罗组(Bauru Group)地层中有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1 页,共 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