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美研究人员日前合作发现,太阳活动区存在着巨大“磁绳”,这种“磁绳”可能正是引发太阳风暴的罪魁祸首。

  “磁绳”描述了太阳磁力线的一种分布方式,即围绕一根中心轴线缠绕着很多根磁力线。长期以来,部分科学家一直猜测太阳的磁力线分布会出现“磁绳”式结构,但由于“磁绳”演化速度极快,存在时间极短,证实其存在非常困难。

  美国航天局去年2月发射了名为“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的观测器,其携带的大气综合成像仪每隔10秒对太阳拍一次照。利用这种高速拍摄仪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副教授张捷和该校访问学者、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生程鑫等人捕捉到太阳活动区中的“磁绳”。

  张捷发现,在太阳风暴开始前,太阳一个活动区内形成了温度高达上千万摄氏度的高热通道。在条件成熟时,这个高热通道突然开始向外高速抛射出电磁粒子,形成太阳风暴。张捷认为,这一通道就是“磁绳”。

  太阳磁场在储存能量、促发太阳风暴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科学家一直没有确定,在太阳风暴爆发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太阳磁力线是如何分布的?大部分太阳磁力线是弧形分布,弧的两端根植在太阳表面。从理论上说,以这种方式分布的磁力线不但难以爆发,而且很可能起着阻止爆发的作用。部分科学家因此从理论上猜测,太阳磁力线分布也许存在“磁绳”这样的结构。由于磁场扭曲,“磁绳”可以携带很强的电流,存储大量能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在太阳风暴产生之前“磁绳”是否存在。我们相信这次发现最终解决了这个争论。”张捷22日在电子邮件中告诉新华社记者。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这种爆发会释放大量带电高速粒子,由此产生的粒子流能够在一天时间内到达地球,对无线电通信、人造卫星和供电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张捷说,进一步了解太阳风暴的爆发机制,毫无疑问可以提高预警能力。“我们不能阻止太阳风暴,就像不能阻止火山爆发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预报它,从而尽可能减轻危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01年抵达火星目的地的“火星奥德赛”拍摄图片显示的地形


研究人员发现火星地形和特立尼达岛近海的条纹状海底土墩存在相似之处


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行星学家开始怀疑火星上可能曾存在远古海洋

  科学家称,在火星表面发现的土墩可能曾是湖泊所在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是由2001年抵达目的地的“火星奥德赛”拍摄的,它们显示的是这颗红色行星上的谷地和沟渠。

  专家认为,火星上的这些泪滴状小岛可能是几百万年前在水下形成的。这一重大发现将能证明这颗红色行星上曾出现过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海洋。该研究成果7月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地质学家罗勒纳-莫斯卡尔德里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根据这些相似处,我认为火星上的泪滴状小岛是在相对较深的海洋深处形成的。”该研究突出了火星地形和位于特立尼达岛近海的条纹状海底土墩之间的相似之处,为证明火星北部平原存在远古海洋提供了证据。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行星学家开始怀疑火星上可能曾存在海洋。

  “海盗”号轨道飞行器拍摄的图片显示,这颗红色行星的克里斯平原地区看起来像是存在海岸线和河槽。莫斯卡尔德里和德州大学的地质学家雷斯利-伍德主要研究特立尼达岛近海海床的形状。这些被称作侵蚀阴影残迹(erosional shadow remnants)的地貌特征是一端与泥火山相连的彗状条纹,它们最长可达数英里。当沉积物与泥火山周围的水流混合在一起,聚集在相反方向时,就会形成这种地貌。详细的3D海床图(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工作拍摄的图片)让研究人员更好地观察了侵蚀阴影残迹。

  莫斯卡尔德里认为,可能正是类似过程促使火星上的泪滴状小岛形成。他们称,由撞击而非泥火山产生的撞击坑,导致沉积物快速流动,形成彗状结构。莫斯卡尔德里说:“地球和火星之间存在的大部分相似处都是对陆地或环境进行对比得出的。这是首次得出深水海床的相似处。”火星上的这些条纹状小岛长在3英里到30英里(4.83公里到48.28公里)之间,占地1.5平方英里到150平方英里(388.50万平方米到3.88亿平方米)。这种大小意味着它们与深水侵蚀的特征类似,而非由空气侵蚀的地面特征。

  实验室试验发现,它们的三角形状只能在水下形成,这为火星上存在远古海洋的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但是田纳西大学的行星学家德文-伯尔表示,火星上较小的重力意味着这些小岛能在空气作用下形成,而且看起来像是在深水处的强压环境下形成的。莫斯卡尔德里说:“我们把一名地质学家送上火星,并用老式铁锤获取样本,对其进行直接观察,才能确定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一些类地系外卫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2004年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任务抵达土星卫星——土卫六附近,我们开始意识到太阳系之外可能还存在着类似的卫星环绕较大的行星。这些系外卫星可能很难通过我们当前的勘测装备进行辨别,但近年来我们的技术得到的显著提高。目前,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土卫六的系外卫星不仅存在,而且它们很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并不缺少可能孕育生命的候选行星,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40颗类地星体,经过观测凌日时间和摇摆震动,科学家探测到行星的卫星仅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发现巨型行星,那么观测发现它的卫星也将是很容易的。

  美国洛厄尔观测台的西蒙-波特和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威廉-格伦迪说:“近期科学家已将系外行星的卫星系统作为天体生物勘测目标,由于行星系统适宜居住区域的巨行星被认为可存在生命迁移至卫星。很可能他们会发现一颗类地行星或者小行星体。”

  虽然我们知晓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存在,但我们并不能确信它们的所在太空位置。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星体可能存在濒临状态的冰水物质,但也可能是不适宜生命存活。这些星体也可能拥有让生命无法忍受的温度,且与主恒星距离很近。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称,在星体“混乱洗牌”阶段,一些微行星可能处于“交换状态”。

  波特和格伦迪说:“因此我们尝试模拟行星系统适宜生存区域内环绕一颗巨行星的类地星体的动态进化模型,我们发现在不足几百万年历史的稳定圆形轨道存在着近似一半的松散椭圆轨道。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轨道多数具有低倾角,但没有逆转迹象。”

  目前,最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卫星是环绕在类似海王星的行星周围,且该系统环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一旦这样的类地球质量卫星稳定地进入持久的轨道周期,使用凌日变化性将很容易地发现它们,即使它们与主行星的轨道非常紧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图像被称为“钱德拉深空场-南部”(X射线)以及哈勃对同一天区的成像(可见光)。这张图像配合其他钱德拉太空望远镜的数据,使得人们得以在30%~100%的极早期星系中发现了黑洞的迹象,这些黑洞隐匿在尘埃和气体中,非常难以观测。

这张图像是一副艺术想象图,显示一个大爆炸之后不到10亿年内形成的星系。剖面图显示其外部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内部隐藏着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大质量黑洞,以及它发出的强烈辐射。

这是“钱德拉深空场-南部”的图像,是钱德拉望远镜曝光400万秒得到的。图像覆盖天区位于天炉座,是有史以来获取的最深邃的X射线宇宙星空地图。其探测到的大量X射线源大部分来自成长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其中有些黑洞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大约9.5亿年便出现了。
北京时间6月2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说起黑洞,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了,它巨大的引力吞噬一切,包括光,因此很难进行观测。但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观测难度可能还并不算什么,宇宙早期的黑洞更加难以捉摸,它们都隐藏在厚厚的宇宙尘埃云和星际气体之中。
天文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一些最古老的星系中心寻找黑洞存在的迹象,但是一无所获。
但是研究人员们最近进行的研究不但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这些隐匿的贪婪怪物,还发现它们和其所在的宿主星系的演化情况关系密切。
寻找黑洞
尽管由于不发出光线,科学家们没办法对黑洞进行直接观测,但是人们可以观察到被黑洞吞噬的物质落入其中的场景。当这些物质高速下落时,这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大爆炸之后10亿年左右时形成的星系中似乎没有观测到这种强烈的能量爆发,这让科学家们怀疑它们核心位置的黑洞质量可能相对较小。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7亿年。
“事实上,认为这些早期星系的核心部位存在成长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是非常自然的,”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伊莎奎尔·特雷斯特(Ezequiel Treister)说。“但是问题是人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它们。”
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的巨怪,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甚至数十亿倍。而较小的,恒星级别的黑洞是由单个的大质量恒星塌缩后形成的,它们的质量一般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10~20倍。
特雷斯特和她的小组决定采用间接的方式搜寻宇宙中最早期黑洞的迹象。首先她们调动哈勃空间望远镜锁定一些可以目标,随后使用钱德拉塞卡X射线望远镜来观察其是否存在显示黑洞吸积盘特征的X射线辐射。
由于光速恒定,而宇宙非常广袤,因此观察遥远的星系就像是回溯时间,观察过去。
她们工作的结果显示,对于早期黑洞的搜寻难度非常大,因为她们必须穿透厚厚的尘埃和气体云来进行搜寻,如同在大雾中试图看清远方。
特雷斯特说:“只有那些非常强烈的X射线辐射能穿透云雾。”
紧密相关
但是最终,她们不但找到了这些早期黑洞存在的证据,并且她们还发现这些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它们所在宿主星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那些和银河系年龄大致相同的黑洞和星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比如,这些黑洞的质量和其宿主星系的光度之间,以及围绕其四周分布的暗物质质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但是人们预计早期的黑洞情况与此不同。天文学家们预计这样的相关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洞和它的宿主星系之间逐渐达到一种平衡关系。
但是特雷斯特小组却发现这些早期黑洞已经和它们的宿主星系之间建立起了类似的相关关系。她说:“为何这种联系能够如此迅速地被建立起来,这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火星脸:所谓的“火星脸”存在区域的透视图。
火星脸:所谓的“火星脸”存在区域的透视图

珀西瓦尔-洛维尔描述的火星运河。
珀西瓦尔-洛维尔描述的火星运河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

  一段由轨道飞船拍摄的火星表面视频近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视频上出现的一些不明建筑结构被一些人假想为秘密的火星基地,他们认为基地内居住着生命或火星人。不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最终证实,这些所谓的建筑结构事实上并不存在。该事件也代表了数百年来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索与美好想像的延续。

  火星阿尔法生物站

  近日,一份关于火星生命的模糊证据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一段Youtube视频中,乍一看内容似乎能够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理论。一位自称为“扶手椅子宇航员”的人声称,他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人类(或外星人)基地。这个所谓的基地被他命名为“阿尔法生物站”。“扶手椅子宇航员”表示,在“谷歌火星”中,火星表面存在一些神秘的线性建筑结构。所谓的“谷歌火星”是指根据火星的卫星照片形成的一个新型地图程序。

  天文学家很快发现,这种所谓线性建筑结构(实际上呈白色的条纹状),其实是由相机上的图像传感器积聚宇宙光所形成的。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行星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迈凯文解释说,“在我们的磁气圈外拍摄太空照片时,经常会看到这些宇宙射线的痕迹。”

  宇宙射线是由太阳发射出的高能粒子。当它们穿透相机时,会在相机像素上积聚电荷。在拍照的瞬间,就会在照片上形成白色条纹。迈凯文解释说,在“谷歌火星”中,许多原始图片被转换为JPEG格式文件,压缩过程会导致宇宙射线形成的图案变得更加规则,变成了所谓的“阿尔法生物站”外观。通过对谷歌所使用的原始图像进行识别,其中确实存在明显的宇宙射线痕迹。在文件处理过程中,这些宇宙射线痕迹就变成了被“扶手椅子宇航员”误认为火星基地的建筑结构。

  其实,数百年来,人类对火星表面奇怪现象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从18世纪至今,哪怕是一些最细微的模糊迹象都被认为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在此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探测到的蛛丝马迹,甚至是一些错觉来美化和完善自己对火星的幻想。

  火星陆地与海洋

  1784年,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曾经写道,火星表面的黑暗区域是海洋,而较明亮区域则是陆地。赫歇尔推测,火星上肯定有智慧生命存在,“它们或许与我们地球人差不多。”赫歇尔的理论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甚至其他一些天文学家也附和称,在一些颜色较亮的区域可以观测到植被。

  运河与沟渠

  1877年,当火星靠近地球时,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通过望远镜发现火星表面存在运河或沟渠。夏帕雷利的理论使得英语世界的许多人都相信,火星上存在智能生命,它们已经建立起水路系统。

  一位名叫珀西瓦尔-洛维尔的天文学家于1895年在一本名为《火星》的书中通过素描绘出假想中运河的图案,该书使得这一误会在当时非常流行。后来,洛维尔又通过第二本书《火星:生命的住所》详细地论证了自己的理论。因此,错误仍在继续。

  直到20世纪初,这一错误理论才被揭穿。经论证,这些所谓的“运河”不过是光学错觉产生的。通过效果较差的望远镜,一些突出地形,如火星山脉或陨坑,看起来会交错到一起。后来,通过对来自火星光线的光谱分析发现,火星表面根本不存在水系。

  外星人无线电信号

  1921年,首个无线电报系统发明者古列尔莫-马可尼声称,他听到了可能来自火星人的信号。到第二年以及1924年,当时火星距离地球较近,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无线电台保持沉默,以保证对火星无线电信号的监听。但是,外星人无线电信号似乎也在保持沉默。

  火星面孔

  到1976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一幅关于火星山脉的图片。图片注释这样写道,“这处地形似乎长有眼睛和鼻孔。”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火星面孔”产生了许多传说和阴谋论。许多人相信,这是由远古火星文明建造的人工建筑。在这幅俯瞰图中,山脉上的阴影确实像一副面孔。不过,从其他角度看,山脉非常清晰,根本不像一张脸。

  “空想性错视”是被用来解释“火星面孔”的科学术语。波士顿大学视觉科学实验室这样解释到,“我们对人类面孔了解很多,因此我们超量学习人类的面孔,对于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我们也能够看出它像是人类的面孔。”

  火星人

  2007年,“勇气”号火星车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似乎出现了一个人身穿长袍跪下祈祷的场景。当然,最终证明这只是一块岩石。在我们的大脑中,由于空想性错视,它变成了人体结构。(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看上去像个笑话,但国内的确出现了众多的“小三论坛”,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小三论坛”,不但“三情网”这个名字搞笑,而且自称“国内唯一一家小三官网”,正经中偷着假模假式,在内容定位上,“三情网”着重于讨论礼物(奢侈品、汽车和房子)以及生活费(每个月2万—3万人民币)的行情,通过这些信息看,“三情网”确如其名,和行情有关,但也能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行情背后的感情之殇。

负有引领主流价值观走向的媒体,在报道类似网站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偏见,报道内容有所选择,观点倾向有所偏差,但通过浏览包括“三情网”在内的同类网站,发现对它们的描述还是基本属实的。这些网站叠加在一起,基本勾勒出来情感多元时代的一个另类万花筒里的景象,这里同样斑驳离奇、有笑有泪,虽有不少物欲成分存在,但更多地却可以看到一些社会隐疾以及人们的情感缺失。

“小三网站”的涌现分流走了一些情感网站的流量,有情感网站负责人对“小三网站”怎么会通过审批感到不解,这侧面也说明,社会在呈现其包容性方面,的确有不小的进步,不过,悲观一点地说,或许审查部门还没意识到这类网站存在能够形成什么威胁,于是便按照“无投诉、不干涉”的原则予以放行了,一旦“小三网站”在主流群体中激起反响,那么难逃遭到关闭的命运。

其实,现在诸多的情感网站,完全可以满足所有人进行情感倾诉、交流的需求,但“小三网站”的“异军突起”,还是表明“特殊群体”现在开始重视发声,通过聚集来强调自己的身份,让她们一直被主流媒体倾轧的声音形成巨大的合声。按照通常的理解,一般都是在自身利益遭到损害之后或者主动谋求某种利益,人们才会以群体性质出现,“小三网站”符合这个界定,受传统道德观的影响,她们的确处在弱势位置,但这些网站除了能够满足她们交流的愿望,又能带来什么?在网络不能容纳她们日益增高的诉求后,她们会走上街头吗?

在一切都可以用物质来衡量上下高低的时代,行情来取代感情成为“小三网站”的主要话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行情是有标准的,而感情却无法用数字来体现。也不排除“小三网站”的用户,在刻意用物质话题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在情感伦理当中,当某种亲密关系难以带来安慰感时,的确可以退而求其次,以物质代替。除了当事人,谁又能清晰地辨别出,成为第三者是为了物欲满足还是用情太深抑或是两者兼有?情感世界本来就复杂,而不被祝福的情感则要复杂更多。

对于物质的重视让“小三网站”弥漫着明显的不安全感,同样,那些隐身幕后的男人,也一样藏有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对所有男女而言都存在的对未来的恐慌和无助,一种则来自很多人身上都具备的情感缺陷。男人为什么会爱上妻子之外的女人?这个问题是亘古之问,谁也解释不清,因为家有恶妻和家有良妻,都无法阻止男人在情感上的走私,这大概就是原罪所定义的范畴了。

我们社会的管理者认为,保持情感的稳定约等于保障社会的稳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实行,对非正常情感的舆论谴责,都一直为官方所倡导或默许。但人类的感情,古今中外从来都不会完全被律法、规则所左右,想要维持家庭的完整实现对人们的有效管理,打压从来都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如何树立健康的家庭观念,如何舒缓现实存在的各种紧张情绪,如何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体现其存在价值……这是对待“情感异端”的理想做法,但理想归理想,它只能改善而无法根治。

至于“小三网站”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不必为此担心,如同有些感情一样,一些无法形成主流的事物会自生自灭,对其强行掘墓只会让其茁壮生长。

作者系专栏作家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976年,在火星表面发现“火星之脸”,当时轰动一时。


谷歌地球现可对火星进行观测分析。


自称“扶手椅宇航员”的大卫-马汀斯使用谷歌地球在火星表面发现一处神秘地形结构,颇似太空站。


远处观测仅是火星表面的一个小白点。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诸多的科幻电影中时常出现火星小绿人,虽然这仅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究竟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呢?日前,一位自称为“扶手椅宇航员”的美国男子声称,使用谷歌地球软件发现火星表面存在神秘结构,颇似一个太空站。

  这位“扶手椅宇航员”是大卫-马汀斯(David Martines),他上传至YouTube网站的视频片段“火星太空站”点击率现已达到20万。他介绍称,某天当自己随意地使用谷歌地球软件扫描火星表面时,竟意外地发现火星表面一处神秘地形,与太空站结构相似。

  通过细致地观测可发现“火星太空站”上具有红蓝条纹,就像地球上的生活区一样。但如果人们粗略地看仅能看到一个白色斑点。马汀斯甚至准确地标注出“火星太空站”的精确位置:49'19.73"N 29 33'06.53"W,因此其它人可对这一位置的异常现象进行监控。

  马汀斯说:“我使用谷歌地球中火星版观测到这一特殊地形纯属偶然,我称它为‘阿尔法生物站’,这是因为我猜测某种生物可能生存在里面。事实上这是一片与众不同的区域,它非常大,大约长210米,宽45米,看上去像圆柱铁桶堆叠而成。”

  他指出,它可能采用原子动能,或者是一个生物学屏障,但我们希望它不是一个武器装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可以“分享”对方思想的连体双胞胎克里斯塔和塔蒂亚娜。

  【搜狐科学消息】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英国哥伦比亚弗农市,一位名叫露易丝-麦凯的女士和她的一对连体双胞胎孙女克莉丝塔(Krista)和塔蒂亚娜生活在一起。由于大脑连接在一起,年仅4岁的克莉丝塔和塔蒂亚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做,她们的颈部肌肉很发达并且一直处于向外弯曲的状态。据悉,尽管这对连体双胞胎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她们却可以“分享对方的思想”。例如当她们将要睡觉时,克莉丝塔对祖母说“我还要抱抱”,而仅在几分钟之后克莉丝塔和霍根便齐声对祖母讲“我想你”。另外,这对“大脑连接在一起的”连体双胞胎在对吞咽东西、疼痛、偶发事件等的反应方面也同时存在着“很一致”的情形。

  研究发现,克莉丝塔和塔蒂亚娜拥有“特别”的神经连接方式。据悉,一对双胞胎的大脑连在一起在医学上被称为“颅部联胎”,而全球出现颅部联胎的概率为二百五十万分之一,并且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存活下来。她们的大脑在颅骨处融合在一起,英国哥伦比亚医院儿童医院的医生道格拉斯-科奇拉尼(Douglas Cochran)把颅部联胎中独特的神经及骨骼的连接称为“丘脑桥”,因为他相信是这个“丘脑桥”把其中一个女孩的丘脑与另一个女孩的丘脑连接起来的。丘脑是一种“交换台”,是一个过滤大量知觉输入的“双弧”器官,人们认为丘脑对“创造”意识的神经回路具有关键意义。克莉丝塔和霍根的医生认为“一个女孩所收到的知觉输入能够通过丘脑桥进入到另一个女孩的大脑”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她们能够分享思想。例如:当一个女孩在喝东西时,另一个女孩也能感觉得到。

  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精神病学和神经学教授托德-范伯格(Todd Feinberg)在一封邮件中写道:“现在这两个女孩都还很小,并且对颅部联胎的研究难度较大,因此还未对她们进行‘控制性’的研究。现在只能通过脑成像对她们进行研究,但是这只能勉强证明“丘脑桥”连接的观点,但是很多人相信在她们之间还有别的‘活线’将她们连接在一起。这真的很特别也很不可思议,据我所知这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这两名女孩还能分享对方的感受。女孩的母亲菲莉茜雅-西姆斯表示,她及孩子的父亲曾与医生商量是否通过手术把孩子们分开,但他们认为手术太危险,因而放弃了做手术分开两个孩子的想法。西姆斯表示:“当她们在玩耍的时候,一个女孩甚至会在看不到的情况下伸手去拿放在另一个女孩那边的玩具,而且也知道玩具的位置。我们感到很不可思议,因为她看不见她要拿的玩具但是却能准确地拿到。” 范伯格表示,这两个女孩能分享对方的感觉,这很让他感到惊奇。

  据悉,医学家通过对两个女孩进行一项检发现,当用光照射塔蒂亚娜的眼睛时,克莉丝塔的枕叶便会产生很强的电反应;在交换测试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医学家表示,其中一个小女孩视网膜所收到的信息在被传输到视觉皮层之前会先经过“作为双方连接部位的丘脑”,因此这个信号便被分开而通过丘脑桥进入了 了另外一个小女孩的脑皮层,这表明两个小女孩能在相同的时间看到同一个图像。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神经科学家帕尔塔-米特拉(Partha Mitra)表示:“她们大脑的构成非常特别,大脑结构的不对称使人们怀疑是否由于存在丘脑桥而使得她们能弥对方的不足。”另悉,不过虽然这两个女孩能跑、玩玩躲躲猫游戏以及做其他一些事情,但是她们都比同龄人“发育迟缓”约1年时间。(尚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评选出2010年十大太空探索发现,包括适居行星、怪异极光、最大满月、预测时间尽头、黑洞内可能存在宇宙以及宇宙之外可能存在未知结构在内的发现纷纷榜上有名,其中的黑洞内可能存在宇宙问鼎2010年最大太空发现宝座。

  1.黑洞内存在宇宙?

黑洞内存在宇宙?(图片来源: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黑洞内存在宇宙?(图片来源: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存在于一个黑洞之中,而这个黑洞则是一个更大的宇宙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在我们的宇宙发现的所有黑洞——从微型黑洞到特大质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另一个现实世界的大门。根据4月公布的一项令人费解的研究发现,黑洞实际上是宇宙之间的通道——一种虫洞。这项理论指出,正如一些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黑洞吞噬的物质并不会沦落成一个点,而是从黑洞另一端的“白洞”喷出。

  2.宇宙之外或存在未知结构

宇宙之外或存在未知结构(图片来源:Misti Mountain Observatory)宇宙之外或存在未知结构(图片来源:Misti Mountain Observatory)

  3月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暗流”(星系团的流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事件,它们的存在说明一些未知的尚未被观测到的“结构”就潜伏在宇宙以外的区域。2008年,科学家报告称发现数百个星系团朝同样方向流动,速度超过每小时22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360万公里)。这种神秘的移动无法用当前有关宇宙内质量分布的模型解释。因此,研究人员得出一项引发争议的结论,这些星系团受到已知宇宙外的物质引力拖拽。在2010年进行的研究中,同一支研究小组发现“暗流”延伸到宇宙更深处,超过此前的报告,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至少达到25亿光年。

  3.2010年最大满月

2010年最大满月(  图片来源:Taylor S. Kennedy,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2010年最大满月(图片来源:Taylor S. Kennedy,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1月末,东部地区迎来2010年的最大满月。满月的左侧是它的红色伴侣火星。1月的满月亮度比其他任何月份的满月高30%,视面积大14%,原因在于:此时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近,为221577英里(356593公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新物质或可解释宇宙存在

新物质或可解释宇宙存在新物质或可解释宇宙存在

  大约在137亿年前,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物质,这些物质最终形成生命、宇宙及万物。科学家在2010年8月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或能帮助他们揭开宇宙存在之谜。

    这一新材料的设计初衷旨在用于探测电子的一种新“属性”。电子存在于原子之中,围绕原子核运行。科研人员表示,如果这一“未知属性”被证实,那么将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答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的谜题。

    现有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将产生同样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称”的。物质和反物质拥有相反的电性和磁场特性。当两者相遇便会发生“湮灭”,仅剩下“纯粹”的能量。

    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宇宙中就不应该存在任何物质。但是物质的存在,甚至我们本身的存在就说明正常物质的行为必定和反物质有些许不同,而并非完全“对称”。

    此次的新理论预言电子存在一种名为“电偶极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的属性,这类似于一块侧铁存在南北极一样。电子表现出负电性,说明其电荷的分布不均。偶极矩就是电荷量和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的乘积,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可视为负电荷的空间分布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将打破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对称性,这种不对称使得物质和反物质粒子同时开始衰变,但是速率不同。从而允许物质的存在。

    为了寻找电子的“电偶极矩”,科学家们制成了一种名为“铕钛酸钡”(europium barium titanate)的新型陶瓷材料。这种材料具备独特的磁场和电场性质,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探究这一难题。

   7.宇宙弦引发伽马射线爆发

宇宙弦引发伽马射线爆发宇宙弦引发伽马射线爆发

  科学家在2010年8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中宣称,遥远宇宙中稍纵即逝但强度很大的“火球”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宇宙弦——时空中的超密度瑕疵——拉拽产生的。

    伽马射线是最高能形式的光线。伽马射线暴则是宇宙中最明亮的事件之一。它大约每天在宇宙的某处发生一次。以便距离极其遥远——有些远达130亿光年,但仍然能被地球附近的观测设备探测到。

    伽马射线暴持续可见的时间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科学家们认为这些长时间的射线暴是由大质量恒星核的塌缩并爆发造成的。但另外一些伽马射线暴则持续很短时间,远短于一秒,科学家对此的成因不了解。

    但在2008年和2009年间,美国宇航局的“雨燕”(Swift)伽马射线卫星探测到两次持续很短的伽马射线暴,但引人注意的是其能量相当高,远高于同类。香港大学郑广生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这很可能是由超导电性的宇宙弦震动造成的。

  8.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

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

  天文学家在2010年11月表示,两个前所未见的释放伽马射线的大气泡状结构正在银河系中心不断膨胀。

    这是两个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巨大结构,由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发现。这两个气泡结构沿银河系平面上下方向延伸超过25000光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大卫·斯伯格(David Spergel)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对银河系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很显然这一发现说明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一种巨大的高能事件。

    伽马射线是具有最高能级的光线形式。在宇宙中它们通常源自高能事件或天体,如超新星爆发、黑洞或中子星。目前科学家们对于这一巨大的泡状结构成因和能量来源尚不了解。

  9.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地球生物衰老速度

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地球生物衰老速度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地球生物衰老速度

  根据科学家在2010年9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我们站在楼梯上时的年衰老速度,要比站在平地上稍快一些。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玄妙之处就是其对时间的作用,而最新发现与这种作用联系起来,首次向世人展示了相对论如何影响实现世界的距离和时间构架。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并非均匀流逝,而是会由于加速度的存在而变化。由于这一机制的作用,对于同一观测者而言,一台高速运动中的钟要比一台静止状态下的钟走得慢。这一原理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的基础。这一佯谬的内容是:如果一堆双胞胎中的一个被送入高速飞行的飞船内,当然返回地面时会发现自己的兄弟比自己老了许多。

    广义相对论同时也指出:重力加速度也会轻微地减慢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所在的地方重力更大(更接近地心),你所经历的时间更慢,你的衰老速度变慢了。

  10.巴克球之谜揭开

巴克球之谜揭开巴克球之谜揭开

  天文学家在2010年7月宣布,他们在一颗死亡恒星的残骸中发现了巴克球(Buckyball),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发现这种神秘物质。巴克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天然分子,形成稳定、空心的球体。

    尽管巴克球的直径还不到一米的数十亿分之一,但这仍然是迄今在太空发现的最大分子。巴克球是富勒烯的一种,最早在1970年,人们首次预言它的存在。1985年,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富碳的老年恒星环境时首次意外证实它的存在。这一球体分子之所以被称为“巴克球”是为了纪念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他设计的测地线拱顶和这个分子的样子看上去很像。发现巴克球的化学家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之后,人们在陨星、地球岩石,以及蜡烛煤灰中都检测出了巴克球。而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科学家有能力将这些巴克球制成高强度的碳纳米管材料,用以制造自行车架以及网球球拍。现在它又开始应用于超导技术领域。

    但多年来天文学家在宇宙空间寻找巴克球的努力一直没有结果。这项发现的第一作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简·卡米(Jan Cami)说:“我们坚信巴克球存在于宇宙之中,因为它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最稳定物质之一。但直到现在我们才第一次真正找到它。”(孝文 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