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发现了氧分子


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

  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近日在宇宙深空中首次发现氧分子,为230多年来科学家针对太空内氧分子的搜寻研究带来了曙光,也让人们对发现外星人的可能充满了猜想。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检测到的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大约距离地球1500光年。该天文台运用其大型望远镜以及红外探测设备在宇宙中寻找氧分子的存在,它在宇宙中的存在被认为极其平常,但到目前为止却很难找到。

  科学研究表明,单个的氧原子(原子氧)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它们常常围绕在大质量恒星周围。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占到了地球上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空气的20%,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却没有在深空中检测到氧分子的存在。

  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赫歇尔”项目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Paul Goldsmith)在一份声明中称,在18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氧气。但是科学家却花费了长达230年的时间才最终在深空中发现了氧分子的存在。

  保罗-戈德史密斯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杂志》中介绍了此次深空中发现氧分子,他是这篇学术文章的主要作者。

  此前,天文学家花了数十年的时间运用地面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搜寻难以捉摸的氧分子。

  在2007年,瑞典“奥丁”射电天文望远镜据称曾发现过太空中的氧分子,但是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而此次“赫歇尔”团队的发现却得到了证实。

  戈德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推测,氧原子会附着在宇宙中冻结的细微尘埃颗粒上,并逐渐转化为水冰。他们认为,受到光线照射的水冰逐渐升温,从而释放了水汽,以此允许了氧分子的出现。此次在猎户星云中发现的氧分子正是这样形成的。

  戈德史密斯称,这揭示了一部分氧分子的藏身之处,但是,此次探测并未能发现大量的氧分子,因此科学家还不能了解到此次观测的这一区域是否具有其他某些特殊的条件致使其符合氧分子存在的条件。

  宇宙中仍然还存在着太多的秘密有待揭示。目前,研究者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寻氧分子。“赫歇尔”计划科学家比尔-丹奇(Bill Danchi)也表示,氧是宇宙中第三大常见元素,氧分子的形成在宇宙中肯定是丰富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是解决这一宇宙谜团的有力工具。该天文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运用全新的技术去探测氧分子可能存在的信号。(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知宇宙中的氧分子未来会不会对宇航员有所帮助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长时间以来时的天文学谜团终于被破解了。科学家利用欧洲航太总署的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并首度确认宇宙中有氧分子存在。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1日发表消息说,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宇宙里有氧分子的存在。欧洲航太总署则在新闻公报中说,搜索宇宙氧分子的长期努力终于告一段落,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松口气了。

  我们呼吸所摄取的氧气是由二个氧原子所构成的氧分子。氧分子在上空被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变成一个氧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形成有三个氧原子的分子,即是臭氧。

  在宇宙中,单个氧原子很常见,在大型恒星周围更是普遍存在,但占地球大气约五分之一的氧分子,在宇宙中却一直与天文学家玩捉迷藏。2007年,瑞典奥丁无线电天文望远镜据称发现过宇宙氧分子,不过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掌管 赫歇尔的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等人,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说,他们推测,在宇宙中,氧原子会与尘埃结合凝固成冰,一旦受光线照射,就会蒸发成气体并形成氧分子,因此或许能在恒星形成区域查找氧分子。

  戈德史密斯等人将目光投向距地球约150光年的猎户座星云,最终借助2009年发射升空的赫歇尔望远镜,成功查找目标。

  戈德史密斯说:18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氧分子,但直到230多年后,我们才最终可以很确定地说,宇宙中存在这种非常简单的分子。

  由于氧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天文学家猜测,其分子形式应该大量存在。他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索氧分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对地质结构以及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探寻行星内部活动的演化史

  科学家发现在加拿大北部以及西格陵兰岛上出现洪流玄武岩岩层包含着古老地球的原始地幔痕迹。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部科学家马修杰克逊(Matthew Jackson)和波士顿大学研究员理查德卡尔森(Richard Carlson)最新的研究提出,在过去的2.5亿年内,世界上最大的6个火山活动中残存的遗迹中包含着古老地球的原始地幔线索。这些原始的地幔与如今地球的地幔存在着不同点,通过对原始地幔的研究,可以为了解到地球化学变迁的整个历史过程。相关的研究成果已近发表在7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在地质历史上,定期会出现玄武岩熔岩的喷发,覆盖了大片的土地以及大洋底部,玄武岩熔岩最后会变硬而形成洪流玄武岩岩层。卡尔森和杰克逊对这些地幔痕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情况,这些巨大的火山岩沉积物存在不明来源,是否也是通过在早期地球的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呢,这些都需要卡尔森和杰克逊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同时也将这个研究范围进行扩大。

  关于原始地幔的信息,科学家认为原始地幔存在于地核形成之后,但这个时候,地球外层岩石结构还未分化成地壳和贫化地幔。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这个时期的岩石结构以了解当时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球如何会演化到目前的状态。

  直到最近,科学家认为,发现于加拿大北部以及格陵兰岛的原始地幔遗迹,与一种陨石非常类似,极有可能是其的一个种类,这种陨石被称为炭质球粒陨石。但是,通过在地球与陨石样本之间的钕元素的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表明了现在地球的地幔与原始的地幔不同,可能在另一种未知的演化方式以及途径。

  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部科学家卡尔森和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员杰克逊共同检测了洪流玄武岩的同位素特征,以确定其是否形成于原始地幔,如果这个岩层不是由陨石形成的,那就极有可能与原始地幔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们使用了钕和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技术对比了地球上两个地方的玄武岩样本。第一处玄武岩样本是来自加拿大北部巴芬岛和西格陵兰岛的演化自原始地幔的玄武岩,其具有6200万年的历史,记录着当时地球的地幔活动情况。另一处则为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发现的玄武岩,这块玄武岩形成于地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处玄武岩样本,他们发现两者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在细微结构上存在些许不同,并没有超出他们原先的估计情况。

  同时,他们也对比了地球上四处不同地方的玄武岩样本,分别是博茨瓦纳,俄罗斯,印度和印度洋,这几处地方被地质学家认为存在着巨大数量的火山岩积累样本。而之所以选取上述几处的火山熔岩样本,除了累计数量巨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几处的火山熔岩被认为较少与地壳发生相互作用,可以保留了比地球其他地方熔岩更为“纯洁干净”的原始信息。经过钕和铅同位素法的确认,结果显示其与地球早期形成的原始地幔有着较大的相似度。

  而对这些记录这地球早期信息的洪流玄武岩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几个大火山活动都源自同一地质时期,这与在巴芬岛和西格陵兰岛的发现相类似。这种原始地幔非常炙热,由于具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元素,因此,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幔相比较,其更容易被熔化,所以可以较为容易地随着火山的喷发形成玄武岩。(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浙江东阳市歌山镇西宅村有处全省最大的古宅集散地,专门收购、修复、出售古宅。作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利益链的中转站,这里一头连着江南农村的破旧古宅,另一头连着大中城市的光鲜买家。

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有专家认为,“很多遭变卖的古宅已经达到申请文保单位的条件,但由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古宅大多是共有的,本身又破旧,就低价出让,几经转手被卖到城里。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有人认为,“如果古宅周边的历史风貌已经改变,本身也已受到破坏,在维修资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卖出后进行异地保护也是可行的方案。”

对这些非文保建筑,目前政策还留有空白。表面上看,谁是谁非,难下定论。然而,古宅进城实不可取。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加上民族众多、文化各异,传统民居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古宅等乡土建筑遍布广大乡村,成为我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种类之一。它们看起来陈旧不堪,却留下了前人的奋斗踪影,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掸去尘土,就会闪出耀眼的金光。它们是不可复得的瑰宝,传承至今,弥足珍贵,必须珍惜。

古宅等乡土建筑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留住它们对于存续历史、传承文化极为重要,必须善加保护。保护好古宅等乡土建筑,就要努力保持其历史原状。古宅与其存在的环境,如同鱼和水、花与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古宅保护应当是真实、全面、完整的保护,是原状与价值的有效保护,是古宅与周边环境的统一保护。即使某处古宅已经残缺,毕竟还是原作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信息;某处古宅的周边环境已经发生变迁,毕竟还存在着原来的历史痕迹,后人还能有迹可寻。一旦被彻底拆除、被重新打造、被异地重建,古宅的真实性、整体性就消失殆尽,无价之宝就会失去了价值。古宅保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程序进行,努力做到不改变原状,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

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

在一些古宅等乡土建筑较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保护的责任格外沉重,个体农户无力承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也难做好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不能放松,维修资金大量缺口的情况下,需要解放思想,寻找新路。前些年,江苏省苏州市对一些非国有控保濒危古建修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政策,通过地方立法鼓励民资进入,让有经济实力的新主人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在原地、原址对古建进行修复、保护,吸纳6亿多元的民间资本参与修复工作,使49处濒危古建恢复了原貌。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对于那些拥有大量乡土建筑、经济发展又较为滞后的地区,保护古建是个永恒的主题,要使其不成为当地的沉重负担,需要寻求一条新的保护之路:吸引民资投入,保护乡土建筑。

在我国,乡土建筑长期没有被纳入到文物保护的视野中,投入的保护资金也是杯水车薪。城市化建设正在向我国乡村迈进,这就使得乡土建筑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乡土建筑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已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乡土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十一五”期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已将乡土建筑作为一个门类列入。保护乡土建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当提高认识,保护好乡土建筑,保护好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永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洛丽塔》英文版书影

 

当下国内对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我以为,许多评论家在论及这本小说的主题,特别是涉及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人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时,恰恰就受到了纳博科夫狡黠的愚弄。问题多少就出在他以“评论人”“小约翰·雷博士”的名义写下的那篇《序文》上。我断言,这正是纳博科夫的“圈套”——那些专门诱惑人们(包括评论家)误入歧途的言论:“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典型”;“他凶残奸诈的罪恶”;“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具有的道德影响”——诸如此类。还有,纳博科夫1956年写的作为附录的《关于一本题名〈洛丽塔〉的书》,也起到了某种圈套的作用。

这样一来,国内时下许多评论文章认为,亨·亨的人格特征是“病态”的,他患有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他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倒置性的障碍——恋童癖。对性感少女的疯狂迷恋,是他最典型的特征,并且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他把“性感少女”定义为:9岁到14岁之间,不一定要漂亮,但别具魅力。“我占有了她们,她们并不知道”。亨伯特还患有其他的人格障碍。他经常产生一些古怪反常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尽管按现在的标准,还没有达到精神病的程度),他几乎很少有社交兴趣,表现出与他人的距离感和极度冷漠。他还有轻微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普遍怀疑,同时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理解为故意的威胁或对自己的蔑视。例如,带着洛丽塔在美国到处旅游的途中,亨伯特老是产生这样的幻觉:有人跟着他们,想把洛丽塔从他手中抢走;他不允许洛丽塔与外面的人搭话,不希望洛丽塔跟同龄的孩子玩,生怕暴露了他继父情人的身份……

在我看来,如上俗套而又平庸的评价,恰恰是中了纳博科夫圈套的结果。假设一下:我们怎么就不能把亨·亨看作一个正常人,一个追求自己爱情和欲望的成熟的正常男人呢?首先,什么人正常,什么人不正常或异常,或者说某人变态,其实就连心理学家也搞不清楚,因为他们也提不出区分“正常”与“变态”的明确标准。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到底算是一种“功能障碍”,还是属于一种“功能正常”的反应,很难有划分的标准。既然在科学上——据说心理学是自然科学——都没有定论,干嘛我们搞文学评论的,就一定要给亨·亨带个“变态”的帽子呢?

可问题还不在这里。亨·亨把形容一个男人最卑鄙龌龊的词汇都套在自己头上,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想赢得读者的同情,最终让读者原谅他。但我认为,这正是纳博科夫的圈套。而我们往往容易上这个圈套,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理解纳氏小说的基本手法——诙谐模仿(Parody)——的强大威力。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发现“诙谐模仿”与纳氏的圈套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我所说的纳氏圈套,正是由于他运用诙谐模仿的结果;如果不理解他的诙谐模仿,就很容易陷进他的圈套。

纳氏的模仿之所以是诙谐式的,主要是指模仿的对象是其他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它自己模仿自己——“自我模仿”。纳氏经常把乔伊斯、普鲁斯特、福楼拜、波德莱尔等作为他小说中的模仿对象。比如,《洛丽塔》中一个诙谐模仿的例子——“长沙发上的那场戏”,亨伯特所哼唱的那首歌词,就是模仿梅里美的小说《卡尔曼》的:“哦,我的卡尔曼,我的小卡尔曼!真美好,真美好,那些美好的夜晚,有星星,有汽车,有酒吧,还有酒吧间的男招待……”此外,《普宁》中模仿托尔斯泰的例子——“列文和吉梯比渥伦斯基和安娜在时间上整整落后一年”的“文学里的相对论”。

而《洛丽塔》中诙谐模仿最多的,莫过于弗洛伊德的文本了。甚至可以说,亨·亨这个人物,实际上是对弗洛伊德进行诙谐模仿的产物。我觉得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理解纳氏“诙谐模仿”的实质乃至走出“圈套”的关键。

弗洛伊德不是有个所谓“恋母情结”理论吗?那好,我现在的亨·亨根本就无所谓这个问题。他的母亲在他三岁那年因野餐会上遭电击而死。三岁,刚好是幼儿恋母情结开始的时期(至五岁结束)。纳氏选择这个年龄让亨·亨的母亲去世,显然是特意安排的。既然母亲没了,“除了保留在最最黑暗的过去中的一片温暖,在记忆的岩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那么,对亨·亨来说,就不存在什么他想要独占母亲的爱、并杀死父亲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恋母情结”的要害之处)。事实上,他并不排斥他父亲,而且关系还不错。在他13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认为亨·亨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他。所以,亨·亨不存在所谓童年期“创伤性的经验”,相反,他“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

既然亨·亨并不存在一个恋母情结发展不善的问题,那么弗洛伊德相应的“创伤固着”理论,也就用不到——套不上——亨·亨的头上。“固着”,是英文fixation的汉译。在弗洛伊德那里,是关于儿童心理——特别是性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征。其简单的意思是指,儿童将自己的性能量(“力比多”)贯注在某一个对象上而不能改变。这样,所谓创伤固着,就是指患者固着于过去的某一心理创伤情景,而不能使自己从其中解脱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若稍不小心,又会落入纳氏的另一个圈套。叙事者亨·亨说,“要是有年夏天我没有爱上某个小女孩儿的话,可能根本就没有洛丽塔。”这就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这样的看法:与安娜贝尔的相爱——特别是她死于斑疹伤寒——就是亨伯特的童年创伤性经历;他无法从这桩经历中走出来,所以,他就很自然地迷恋年幼的女孩,他潜意识里希望能回到过去,重温他和安娜贝尔的爱(因为洛丽塔与她,都不过是“同一个孩子”)。

这里,纳氏实际上是在诙谐地模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理论。那个“能干的精神病大夫”——暗讽弗洛伊德——急于要亨·亨带着洛丽塔到海边去,让他最终在那儿彻底摆脱那种“潜意识的困扰”——幼儿时与安娜贝尔那“未完成的恋情”。可是,据我分析,有两个原因使这个“治疗”方案泡了汤。一是尽管亨·亨带着洛丽塔到了几个似乎不错的海滩,结果不是被恶劣的天气给完全搅了,就是洛丽塔身上粘满了沙子——像一头海牛似的,亨·亨第一次对她“不再有什么欲望”。这怎么能最终满足他对性感少女的欲望呢?又怎么能够治好他迷恋少女的“病”呢?再一个原因就是,纵然亨·亨找到了“一片合乎心意的”海滩,那也为时已晚。因为他“真正的解放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在那个破旧的门廊上第一次发现洛丽塔的时候。

至此,我们总算摸到了诙谐模仿的要害了。我对评论家们的真诚建议是,要从纳博科夫的诙谐模仿手法中,去研究《洛丽塔》的主题,探讨亨·亨这个人物形象,包括他的人格特征及其他与洛丽塔的爱情悲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走出纳氏的“圈套”。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水墨素养达到浑然天成之绝妙,是国画家的化境;领悟到禅理能以身作则,是佛家的化境;由我而起无我而终,是艺术品藏家的化境。

“万里长城今犹在,祗今不见筑城人。”郑板桥这两句诗是奉劝人不要为名利所累。人生苦短,百年一瞬,一切都要想开些才好。这话跟艺术品收藏者来说,是否有些风马牛呢?不是,因为有些艺术品收藏者以占有为终极目的,这就容易膨胀其占有欲,终使其走火入魔,进入不化之境。

何谓化境?《兰亭序》中有四个字:“暂得于己”,这就是化境。而心领神会了此四字者,可达化境。换句话说,有了此心态,你收集艺术品就能把握好火候,不强而收之,不夺他人所之好,看重的将不是自己是否占有,而是艺术品本身存在之因,而感受到我中华民族之美,国家艺术之珍。

古往今来,一些艺术品大收藏家和收藏世家,都无偿把自己或家藏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要知道,这些艺术藏品价值均是价值连城。这些高智商的学问人,都是特别喜爱艺术藏品,热衷于艺术研究的,他们活着也需要钱。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无价之宝都慷慨地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有人怀疑,他们是否怀有什么目的?要知道,这些艺术品大藏家捐献艺术藏品时,他们家境情况都殷实得很,名声也如雷贯耳。这些艺术品大藏家的举措,即已达到无我的化境。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只有民族和祖国。

艺术品收藏者的光辉和成就,在于他当艺术藏品暂得于己时,能够充分地爱护它、妥善地保管它、认真地品鉴它,以感受民族文化艺术之美。即使此时尚处于“有我”阶段,但这种“有我”应是积极的“有我”,这种“有我”的气数随着自己素养和悟性的提升,终究有一天会明白“我”之所有系全民族所有;“我”所爱之物,是存在于国家民族之中,需代代珍爱延续,代代发扬光大。“有我”那个阶段,只应是肩负起你应尽的社会责任。

要深悟到这样一个真谛,艺术品收藏导向的正确才会减少中华艺术品的流失,才不会使中华文化走向弱势,这也许就是艺术品藏家的化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这项科学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地球第一颗“小行星伴侣”,这颗太空岩石星体沿着轨道路径始终在地球前方运动。

  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2010 TK7,直径接近300米,当前距离地球8000万公里。这种类型的小行星通常叫做“特洛伊小行星”,是比卫星更容易接近行星的星体,即使这些小行星与该行星的距离是卫星与行星距离的数十倍。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地球可能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但却未证实过,未来有望对这种小行星进行勘测,尤其是采集小行星样本送至地球表面。

  目前,科学家已观测到木星、海王星和火星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长期以来,科学家猜测太阳和地球也拥有特洛伊小行星,但这些“小伴侣”多数隐藏在阳光之下难以观测到。

  2010 TK7小行星具有一个奇特无序的轨道,通常情况下特洛伊小行星不会环绕在拉格朗日点右侧运行,但会在蝌蚪状轨道环绕行星,这是受太阳系其它星体引力作用影响形成的。2010 TK7小行星的蝌蚪轨道非常大,接近于地球到太阳轨道的最远端。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天文学家马汀-康纳斯(Martin Connors)是该项研究合著作者,他说:“这种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显著,远超出我此前的预计。之前它看上去并不具备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它肯定存在着某种特殊因素导致其移动至拉格朗日点。”

  小行星2010 TK7可能是地球第一颗已证实的特洛伊小行星,但在地球邻近的稳定轨道中还存在着其它几个太空岩石小行星,其中包括小行星Cruithneand 2010 SO16,它具有马蹄状轨道,此外至少还有两颗小行星也处于地球邻近轨道。但目前并未证实它们属于地球的特洛斯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宣布,在巨蟹座55恒星系统中发现了第五颗行星,即巨蟹座55F。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卡斯帕冯布劳恩则对巨蟹座55恒星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最新的结果表明:这颗新发现的巨蟹座55F行星轨道在远日点(离恒星最远)到恒星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的1.3倍,而其再近日点时距离其恒星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半,也就是说:巨蟹座55F行星的轨道穿过该恒星系统的可居住带,进一步计算表明,这颗行星上一年有260天,其中有192天处于可居住带上,或者说,这192天的时间里,这颗行星上的水是液态。同时,天体生物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太阳系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而用于观测巨蟹座55F行星的则是佐治亚州立大学位于威尔逊山上高角分辨率天文研究中心(CHARA)阵列望远镜,由6台1米口径的阵列组成。该阵列组成的观测能力相当于一台250米口径的望远镜,其是世界上最清晰的近红外波段的望远镜。根据天文学家对系外行星生命可能存在形式的研究成果:水对生命来说是个重要因素,距离恒星一定范围的轨道位置,存在一个可居住带,这个轨道位置上的水呈液态,有着较为适宜的温度和光照。而如何描述这样一个可居住带还存在争议,由于行星的轨道是个椭圆形,并不是圆形,所以在通过轨道上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速度特征。

  根据现有的数据,天文学家推测巨蟹座55F行星可能就是一个大水球,没有火上活动或者陆地,虽然这仅仅是推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行星上存在水,那么水的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里是液态的。或许这就相当于一颗真实版得潘多拉星球,由于这个恒星系统轨道较近,可以想象在这颗行星上还可以见到巨大的“月亮”,就像土星巨大的土卫六那样。行星上拥有大气和水,正如2009年科幻大片中描述的潘多拉星球上存在着蓝皮肤的阿凡达。

  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在该恒星系统形成的最后阶段,已经形成的行星周围还存在尘埃和气体,这些气体和尘埃足以形成这些行星的小卫星,就像环木星轨道上那四个伽利略卫星一样,或者可能集中形成一个较大的卫星,就像土星的大卫星泰坦那样,有着浓厚的大气密度。

  这样一颗卫星存在于巨蟹座55F行星的环绕轨道上,将对行星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认为:这颗卫星就导致在巨蟹座55F行星上出现短暂闷热的夏季和较长的冬季。在夏季行星上平均地表温度在302开尔文,相当于29摄氏度或者84华氏度,而在冬季行星上平均温度则在221开尔文,即零下52摄氏度。但是,这个温度推演的数据只是在没有行星大气的条件下,而如果考虑到行星大气中存在类似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那么这颗行星具有相当理想的温度环境。

  假如地球上的生命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标准的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不能想象出这巨蟹座55F行星上的生命同样也会进化出适应他们星球气候特征的生命形态。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然而,如果巨蟹座55F行星上适应的环境演化处高等智慧生物,那么他们会将看到三个较亮的行星位于他们的太阳周围,就像咱们看到金星一样,而这些行星却距离巨蟹座55F有些远,更靠近他们的太阳,处于内轨道位置上,而最靠近这颗恒星的则是一颗类似天王星质量的行星,完成一次公转仅仅只要3天的时间,接下来则是一颗类似木星大小的行星,轨道周期只要15天,排在第三的则是一颗土星质量的行星,轨道周期仅有44天。

  在巨蟹座55F行星上,夜空中不仅能看到繁星点点,就像地球上看到的一样,而且在位于这个恒星系统1000亿英里的地方还有一颗红矮星,巨蟹座55F恒星系统中的恒星是一颗黄矮星,由此看来,在这个恒星系统中,行星的夜空不会那么漆黑。

  毫无疑问,巨蟹座55恒星系统是一个令天文学家痴迷的地方,今后将由更多的空间望远镜或者近地轨道上的探测器对准这个地方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该恒星系统中的黄矮星的年龄比我们的太阳要大的多,这就是说,如果巨蟹座55恒星系统中存在生命,并且开始进化,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已经进化到非常高级的生命形式,并且拥有远比地球文明高级的星际科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此次海底绘图作业中发现的新火山,这幅图中最显眼的那座据信是最活跃的,在过去数年中曾经发生过喷发
这是此次海底绘图作业中发现的新火山,这幅图中最显眼的那座据信是最活跃的

海底火山!里特博士的小组对一条宽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长度约等于英国的海域进行海底地形测绘,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12座先前未知的新火山,图中缺失部分是露出水面的岛屿
里特博士的小组对一条宽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长度约等于英国的海域进行海底地形测绘

  科学家们近期发现在南极洲冰封的洋面之下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其中至少有数座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此类现象。这些火山从海底高耸而起,有些高出周围海底近1万英尺(约合3000米)——几乎到达水面。

  菲利普·里特(Philip Leat)是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火山地质学家,他说:“这是一座大火山,一座非常巨大的火山。如果这要是在陆地上,它将非常壮观。”里特曾经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率队赴南极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任务。

  这组12座海底火山位于南桑威奇群岛以南,这是一个偏远的群岛,由终年冰雪覆盖的火山岛组成,孤立于南大西洋的万顷碧涛之上,这里的火山在2008年还发生过喷发。而此次发现的海底火山则是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这样的大批量海底火山地形。

  里特说,考察队对于这样的结果多少感到有点吃惊。他说:“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应该还会存在其他火山的,但是我们并非抱着发现火山的目的而去的;我们的任务是去绘制海底地图,因为我们的地图上这片海区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绘图,来看看这里究竟有些什么。”

  来自海底的惊喜

  借助船上搭载的先进制图设备,考察队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一切顺风顺水。

  里特说:“海底的图像显示在你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这非常让人兴奋。”他说:“你到处瞎看,然后你突然注意到海底的地形开始上升了,而你对于它究竟会上升到多浅的地方心里没底。”

  某天深夜,在一个点上,小组发现海底出现一座巨大的火山,其高耸的山峰几乎要让皇家考察船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号触礁。里特说:“那可真是惊险。”

  研究小组决定停船并等待天亮。随后进行的仪器测量显示这里水下的火山口距离水面仅有160英尺(约合48.8米)不到。

  确认存在火山

  尽管这些山峰隐匿于水下,没有3-D水下测绘技术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科学家们仍然能迅速判断出这是否是一座火山。

  里特说,它们的圆锥形状泄露了天机。“除了火山活动之外,在海床上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形成这种形状。”除此之外,地质学家们对这些“顶峰”进行了抓斗取样分析,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火山碎屑成分,浮石以及黑色玄武岩成分。

  这一发现支持了一项1962年发布的考察报告,当时一艘考察船在此区域考察并报告称他们发现海底存在火山爆发。

  里特还说,他船上的生物学家们注意到这些火山系统中存在类似热泉的区域,这里生存着多种有趣的生物,有关这些发现的报告将很快公布。

  尽管这片海域基本都是冰封而偏僻的,但是里特说整个航程一点都不枯燥。事实上非常有趣,因为每一刻都有一个从未被世人了解的崭新世界在你的面前呈现出来。

  他说:“这简直太妙了,晚上你几乎无法入睡,因为这一切太令人兴奋了。”(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未经证实的亚马逊原住民部落,生活在稻草覆盖的小屋里


这个不明印第安人部落据信属于帕纳语族


这个原住民社区靠近秘鲁边境,栖身于面积巨大的野猪谷保护区。野猪谷保护区的面积与葡萄牙不相上下,至少生活着14个不与外界接触的部落


这个部落据信自己种植玉米、香蕉、花生以及其他作物

  北京时间6月27日消息,巴西政府官员表示,他们已经证实亚马逊雨林存在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原住民部落。在此之前,卫星发现了这个共有大约200人的部落。本周,亚马逊西南部靠近秘鲁边境的3个面积巨大的空旷地带得到证实。在当地政府部门——国家印第安基金会的考察队搭乘飞机获取更多数据之后,这个迷失部落的存在最终得到证实。

  国家印第安基金会之所以利用飞机是因为不想打扰这个与世隔绝的部落。对于这种部落,巴西的政策是不与之进行接触,但采取措施防止他们的土地遭到入侵,以保护他们的自治性。据国家印第安基金会估计,亚马逊地区共生活着68个与世隔绝的部落。

  这个最新得到证实的部落生活在4座大型稻草屋顶建筑内,种植玉米、香蕉、花生以及其他作物。初步观察发现,这个部落可能属于帕纳语(pano)族。帕纳语族的足迹从巴西亚马逊地区一直延伸到秘鲁和玻利维亚丛林。

  这个原住民社区靠近秘鲁边境,栖身于面积巨大的野猪谷保护区。野猪谷保护区的面积与葡萄牙不相上下,至少生活着14个不与外界接触的部落。国家印第安基金会野猪谷协调人法布里希奥-阿摩林表示:“证实与世隔绝的部落存在并对其进行保护是巴西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证实这些部落的存在需要长达几年的系统性工作。”

  阿摩林称,这一地区不与外界接触的部落较为集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居住区。除了已知的14个部落外,国家印第安基金会还通过卫星图像或者实地勘察,证实另外8个部落的存在。阿摩林说保护区内的原住民人数大约在2000人左右。他们的文化和生存受到非法捕鱼、狩猎、采伐和采矿的威胁,此外,农民的生产活动、传教士活动以及巴西边境一带的毒品走私同样对他们的生存构成威胁。秘鲁亚马逊地区的石油勘探也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稳定。

  尽管面临这些威胁,绝大多数巴西原住民仍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传统。很多原住民多年来为了保护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顽强斗争。他们最终获得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并写入巴西1988年宪法。根据宪法规定,所有原住民祖先留下的土地都要在5年内划分界线并移交给原住民部落。迄今为止,11%的巴西国土以及近22%的亚马逊地区移交给原住民部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