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阿里郎2号)拍摄到的墨西哥岛屿
日前,韩国人造卫星最新拍摄到一个令人注目的墨西哥岛屿,它拥有深遂的岩石洞,并且水呈现深色。天文学家将这个岛屿命名为“欧波克斯”,意思是“地球上的黑洞”。
这张照片是由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阿里郎2号)拍摄的,显示欧波克斯岛屿和其亚拉胡泻湖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角。
欧波克斯岛屿长42公里,以泻湖与大陆相隔离。欧洲航天局官员发表声明称,这个泻湖有环绕岛屿的较深岩石洞,从而使水看上去呈黑色。在玛雅语中欧波克斯的意思是“黑洞”,它以暗深色泻湖水而得名。
欧波克斯岛屿位于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交汇点,混合的水质形成富含营养的环境,可支持大量的海洋生物生存。
该岛屿东部海角是Caboe Catoche,这里混合了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水形成了蓝绿色和翠绿色“万花筒”海水。
由于欧波克斯岛屿拥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该岛屿和周边的海域作为玉姆-巴拉姆生态保护圈进行保护起来。岛屿的白色珊瑚沙滩是海龟孵卵地点,栖息着500多种鸟类,白海豚、魔鬼鱼和多种近海鲨鱼物种。
同时,该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鲸鲨聚集地,鲸鲨是地球上最大的鱼类之一。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于2006年发射升空,已拍摄大量壮观精美的地球图像,该卫星是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学会建造的,提供连续性的地球勘测图像。(叶孤城/编译)
中国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10日4时4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今年的首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今年的高密度发射拉开序幕。按照计划,今年将实施以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以及北斗导航工程为代表的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
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完成了15箭20星的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对中国建成独立自主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对继续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将起到积极作用。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三号甲遥十九运载火箭和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7次发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地理系统实时查询等。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总体思路分布实施。系统将由30余颗不同轨道高度的导航卫星组成,可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目前已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进行卫星导航技术试验,初步为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近期将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连续、稳定的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最终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连续、稳定的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8颗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高频度发射和初步组网,组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0日4时4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今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本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颗卫星将与去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即3颗GEO卫星加上3颗IGSO卫星),经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条件。今明两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满足测绘、渔业、交通运输、气象、电信、水利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能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保留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和完好性服务特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已实现,从2000年到2003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2012年左右,建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亚太地区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此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记者 陶社兰)
加拿大的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近日达成了一项旨在发射首颗“卫星加油飞行器”的协议,此种卫星能够在空间轨道上为其他卫星加注燃料。
这架卫星加油飞行器,或者说一座飞行的卫星加油站,由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负责建造,定于2015年发射升空。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已经确定成为该产品的首位用户,未来该组织将分期支付超过2.8亿美元,以使自身旗下的卫星获得燃料加注。
直至现在,地球轨道卫星技术的发展一直受限于其自身携带燃料数量的多少。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旦燃料耗尽,整个卫星便宣告使命终结。而大量废弃的卫星及其碎片滞留空间,也时常给其他正常运转的飞行器带来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
此次计划发射的卫星加油站,其潜在意义不仅是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更为日益增长的太空垃圾隐患提供了解决之道。它能够将废弃卫星拖曳到所谓的“墓地轨道”,在那个高度下,它将不会给使用中的卫星造成威胁;或者相反的,将它们降低到地球大气中,令其燃烧销毁。其被定义为空间基础设施服务工具,在为当前运行的卫星传输更多燃料的同时,也兼备检测、牵引、复位和小规模维修等功能。它所装备的一只机械手臂能够用来进行一些微小损伤的修复,比如捕获固定住卫星、修复其被卡住的太阳能电池板等等。
“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件!”在近日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关于空间永久性垃圾问题的主题研讨中,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和国家测绘局空间保护联合项目主任安德鲁·帕洛维奇对其不吝溢美之辞。帕洛维奇强调,通过拖曳和加注燃料而让报废卫星脱离当前轨道,将对日趋严重的空间垃圾阻塞已经非常拥堵的地球轨道问题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移除空间垃圾,对于整个空间生态而言,绝对可谓是一项最好和最不可思议的新事业。”
而相对于延长卫星使用寿命、减少太空垃圾这两项功效,能降低正常运转卫星的油耗则更令部分人关注。负责该项目的官员指出,这将为卫星运营商节约大笔用于频繁建造和发射新卫星的费用。
“从运营商的角度而言,最好的卫星便是已经发射上去的卫星。”麦克唐纳·迪特维利公司卫星项目副总裁史蒂夫·欧德汉姆认为,自此运营商和用户第一次拥有了选择权,而“这具有非凡的意义”。(张梦然)
3月16日,在日本大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几名男子在城市的废墟上行走。据日本政府16日上午的最新统计,目前,已有3000多人在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0级大地震和引发的海啸中丧生,1万余人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位于东北部的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等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如果您知道,您在家里穿衣服、吃饭的样子很有可能被远在太空中的间谍卫星拍摄到,会不会感到担心呢?当然,没有国家会无聊到用价值不菲的间谍卫星拍摄普通人。不过,愈来愈多遍布太空的间谍卫星却让人不得不担心这么一天的到来。
间谍卫星(当然各国政府更喜欢侦查卫星这个名称)是用于军事侦查的地面观测卫星,第一个间谍卫星是俄罗斯史波尼克(Sputnik)人造卫星,发射于1957,它也是第一颗进入轨道的人造卫星。目前,最先进的间谍卫星地面分辨率可以达到0.6米,也就是说在战争中,间谍卫星可以随时监测到敌方军事部署。因此,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的花费重金发射间谍卫星。本文将向您介绍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最为重要的侦查卫星,请继续阅读下节吧。
2006年范登堡空军基地正在通过Delta II运载火箭发射USA-193间谍卫星,不过该卫星由于故障已经于2008年2于21日被毁
美国长曲棍球雷达侦查卫星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长曲棍球雷达侦查卫星(US Lacrosse radar spy satellite)讳莫如深,直到2008年7月,美国国家侦察局才公开承认该卫星的存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斯坦菲尔德 特纳(Admiral Stansfield Turner)透露,长曲棍球雷达侦查卫星计划最早起源于1978年,当时美国中情局和美国空军提出要发明一个光学雷达侦查卫星,并专门服务于美国空军。
正在建造中的长曲棍球侦查卫星
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
环球网记者宋伟钢报道据韩联社3月9日报道,韩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千里眼”近日险些与一颗俄罗斯卫星相撞,两颗卫星最近时仅相距几公里。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当天表示,一颗俄罗斯军事通信卫星“彩虹1-7”上月一度接近到距“千里眼”数公里处,研究院立即对“千里眼”的定位进行调整,将两颗卫星距离保持在10公里以上。俄罗斯卫星稍后离去。
报道指出,俄罗斯卫星接近“千里眼”的具体原因尚不得而知。韩国方面分析称,俄罗斯曾主张俄方对部署“千里眼”的东经128.2度轨道拥有所有权。因此,俄罗斯有可能故意使本国卫星接近“千里眼”。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一位人士还表示,由于研究院不间断观察“千里眼”的周边情况,卫星相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