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总是使人愉快的,即便那些守候星空的人,也是为了寻找另一种光。在山东沂蒙山区,得益于天时地利,摄影师拍下了璀璨的星空(2号封面):天空似纯净的蓝色幕布,幕布四周缀满了疏密有致、明暗相间的繁星,中央最为夺目的,是众星拱卫的木星——它曾频繁出现在东西方的神话里,古罗马人以众神之王朱庇特为它命名。时值4月,地面上树木的“羽翼”尚未丰满,黑色的剪影显得遒劲而轮廓分明,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常年都能观赏到繁星,浪漫的当地人于是为公园取名“星光湖”。公园的地底下还有一个喀斯特湖泊,因为萤火虫常聚集于此而有“萤光湖”的美称,似乎是对天上这幅胜景的回应。但这张暗含了东方哲学意味的照片,终究因为画面构图的不够大气而被淘汰。
地处四川省荥经县的新添古镇(3号封面)始建于清代,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画面中央的坝子便是当年的驿站,镇上的百来户人家以驿站为中心,在四周井然有序地铺展开来,并将古镇的范围推向更远处的河流和青山。中国最好的传统就是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这在新添古镇有最好的体现。乡民对自然有直接的了解,向自然取材,尊重自然功法。可惜,关于古镇的话题有些陈旧。
4号封面呈现了海蜇惊人的美。它的顶端像是完美的华盖,下端则似发达的根须妆扮成的粉色地窖,藏在这两者之间最娇嫩、最精贵的部分,像是半遮半掩的寝宫。但它的极度漂亮,削弱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光。
只有1号封面恰当地道出了我们想说的话。一位天文爱好者在珠三角的罗浮山顶拍下了这张因为地球自转而划下的星星流动弧线。它们看似密集,其实不多,因为地面的灯火太过辉煌,快把远处的地平线烧起来了。灯火勾勒了城市的形状,和星辰一样使人心醉神迷。但是毕竟,电灯发明的历史不过100多年,而星空,早在此前几十亿年便已伫立此地。作为后来的客人,人间的灯火还是客气一点比较好,地面上再伟大的景观终将灰飞烟灭,唯有天上的银河才是永恒。
相关阅读
卫星显示中国上空污染严重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北京又现连续晴天的状况,污染指数也连续几天成中度污染,而美国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了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认为从空中可能再也无法看到中国的长城,能看到的只有被污染的空气。
据介绍,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观察中国各地的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研究人员称,尽管卫星数据并不精确,但它们能提供中国过去十年来有关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第一手地面估算数据。
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PM2.5值浓度明显高于西藏、内蒙等人口稀少地区。不过近两年这些地区PM值有下降趋势。
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由于这种细小颗粒物能够渗入人体肺部组织和血液,带来哮喘、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因此,近几个月来在中国引起了公共安全人士的广泛关注。
当然,卫星测绘与地面数据之间也并非严丝合缝。地面实测数据更为准确。可是,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却能够弥补地面监测基站建设不足所造成空间断层及 信息缺口。同时,卫星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持续稳定的监测,从而便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面对着高涨的舆情,这样的检测手段正是中国决策层所需要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说电动汽车比大排量汽车对人更有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
中国目前很盛行电动汽车,可是电动汽车在防治污染、清洁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并没有什么益处。
驾驶丰田普锐斯电动汽车,飞驰在城镇各地的每一位司机,都有一个隐尔不宣的想法:我正在拯救地球,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正在烧肮脏的矿物燃料。
燃油汽车排放二氧化碳和细颗粒物质,包括酸类、有机化学物质、粉尘、和其它污染物,已经证实这些污染与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以及癌症有关。
发表在美国《境境科学技术》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使用电动车辆可能并不会使环境更清洁,尤其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更是如此。
美国田纳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助理教授克里斯·谢里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在空气污染对公众卫生损害方面,电动汽车每行驶一公里比汽油动力车排放污染物更大。没错,电动汽车确实比燃油汽车更脏。
这又是为什么?谢里说,电动汽车更清洁环保这一说,虽然没挑明,但隐含一个推断,就是电动汽车不烧矿物燃料,所以它们更清洁环保、对人类也更安全,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电动汽车用的电是哪儿来的。在中国,电是来自矿物燃料。中国有85%电力采用矿物燃料发电,发电矿物燃料中有95%是煤。
电动汽车排放量与燃油汽车相比较是很难断明白,因为你不能只比较排放量,”谢里说,就拿汽油发动机汽车来说,一份排放量,导致一份对健康的损害,这种汽车排放污染物是被同一地方的人吸入的。
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不同,它排放的污染物是从发电厂排出的,而这种汽车却在用在其它地方。撇开其它问题,只看电动汽车的排放问题,显然可以给它贴上清洁卫生的招牌。但是,谢里说,你一旦将遭受电厂排放物污染范围内那些人都计算在内的话,这种假说有失公允。中国的现实是:电厂排放空气中潜在的有害微粒,四处飘散,污染了城市和边远地区的所有人群。
如果按汽车每公里污染物排放量,中国电动汽车自然优于被认作最污染环境的传统汽车。但是按平均排放量计算,电动汽车每一位旅客的排放量高于汽油车旅客的3倍。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量低于柴油车,与柴油公共汽车持平,但柴油公共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装载旅客数量减少影响。“如果我们比较汽油车与电动车的排放量,就可以看出电动汽车非常非常不好”谢里说 ,所以问题关键在于,你不得不承认电动汽车排放污染物,最终体现在相去甚远的发电厂,而不是电动汽车的排气管。
问题是,中国政府近几年,出于善意愿望,尽力推广使用更加生态环保的能源,一直在推广电动汽车、电动踏板摩托车和电动滑板车的使用。这种努力成效显著,以致于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飙升,年增长率达到86%。目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达到1亿辆之多,数量是汽油动力车的2倍。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电动汽车在减少排放方面并那么好,但是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滑板车却一枝独秀-它胶使用的电力仅是电动汽车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大量使用电动自行车代替污染更大的汽车,能更好地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
希望中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方面应做出一些改变;在东南部地区城市已经采用了清洁能源发电——一般来说,比东北地区哪些城市的发电排放量要少。谢利还注意到,美国发的电比中国清洁,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电动汽车污染的影响不能相比。经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教训,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任何急于扩大替代能源生产的国家来说,都应该以造福人类和保护地球为宗旨发展能源生产。
中国电力领域有更大的改进空间,首先使用清洁能源的领域应该是电力行业,不应是减少汽车的排放量,这是最容易实现的途径。他说,“从长远来看,电动汽车极有可能超过传动汽车”。(来源:时代周刊 译言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进入2012年以来,寒冷成为了当今北半球的代名词,近日北半球大部分地球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最近的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近期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北半球受严寒侵扰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及其以东大部地区即日起将降温,降幅为3~6℃。5-7日还将有一股强冷空气登陆中国,届时气温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军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下旬全国的低温程度较历史极值来讲并不算最低,但也接近历史最低值。其中,内蒙古图里河1月27日最低气温跌至零下46.9℃(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50.2℃);满洲里1月29日最低气温为零下44.9℃,跌破历史极值;北京1月23日出现入冬最低气温零下13.3℃(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27.4℃)。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多地的最低气温没有达到历史最低,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持续十几天的低温是历史上少见的。
近邻日本韩国天气也极为相似,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日本北部和东部地区在未来一周内仍有较强冷空气活动,受此影响,日本北陆地区以及日本海沿岸地区将继续暴雪天气,部分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5米。韩国31日普降大雪,据悉,这是今年韩国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
欧洲多国红色警报
不仅仅是中国,整个欧洲正在遭受大雪的袭击,雪灾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英国《每日邮报》1月31日报道,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东欧寒流将于本周末到达英国,届时英国可能比南极更冷,导致每周1500多人因酷寒天气死亡。
除英国以外,波兰和塞尔维亚1月31日处于红色警报状态,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从安全到非常危险的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天气警报级别中最高的,意味着当地的天气状况由于零下严寒而非常危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处于橙色警告级别,天气状况危险。保加利亚至少4人死亡,全国28个行政大区中,有25个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法国、德国和瑞士处于黄色警报,意味着他们需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天气。1月29日夜进入德国的严寒从东向西席卷了全德地区。德国气象服务局1月30日晨公布,德东地区气温已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预计将于当夜达到零下15摄氏度。
严寒或因全球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强降雪、强降温的极端景象,是气候变化规律的一个表征体现。 气候变暖正在引起气候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极冰融化、陆地地表径流和降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温盐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将地球气候从一个迅速增暖的时期突然带入到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如果目前全球持续增暖的趋势继续加剧,未来10年至20年出现气候突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出现气候突变,南半球气候变暖而北半球气候变冷。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是由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报道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来,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另外有报道称,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气压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北极震荡指数多为正值。北极上空的气压比平均气压低,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压则比平均气压高。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从西方吹向东方,而不会吹到南方,大部分时候都维持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这么一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就相对比较暖和。
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报讯 (记者金煜)昨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雾霾天气入选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今年秋季以来,雾霾天气达到5-20天,也是北京几十年来比较多的一次。
雾霾天今年比较多发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今年雾霾天气频繁,气象预警不断,交通连连受阻。今年我国雾霾天气日数比较多,跟常年比偏多,达到了5-20天,个别地方20天以上,北京也是几十年来比较多的一次。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表示,空气中的水分是雾,悬浮在空气中的干尘粒,即“霾”,气科院正在开发预报平台,首先需要知道排放源,知道大气污染是怎么排放的,排放量多少,它的传输、沉降,及在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今年平均气温提高0.5℃
中国气象局方面表示,今年全国平均气温偏高,为连续第十五年偏暖,常年是9.0℃,今年是9.5℃。
陈振林表示,今年全年前后冷暖起伏大,一月份异常寒冷,为34年最低,二月全国明显偏暖,四月到十月持续偏暖。今年的12月有两次冷空气影响,但比往年12月少了一次。
陈振林说,2011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大气环流异常。
2011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2 西南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异常偏少,“水贵如油”,干旱严重。
3 局地强降水致多个城市现“海景”。
4 平均年降水量创60年来最低。
5 夏季西南等地频遭高温热浪袭击,多地突破高温历史极值。
6 雾霾天气频繁,气象预警不断,交通连连受阻。
7 台风“梅花”路径异常,影响9省(市)。
8 春季降水偏少,风干物燥火险等级居高不下。
9 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剧烈并显著影响地球。
10 “华西秋雨”为36年之最,多条江河发生罕见秋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