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周三, 02 2月 2011 14:55

纳博科夫的蝴蝶理论获证实

  纳博科夫从年轻时起就热爱蝴蝶

早报记者 朱洁树 编译

大家都知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洛丽塔》的作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蝴蝶专家。

他曾经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他在全美国范围内收集昆虫。他的著作曾对数百种蝴蝶进行详尽描述。在1945年,他发展出一套理论,认为一种蓝灰蝶“Polyommatus blues”是数百万年前从亚洲沿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新大陆的。

很少有鳞翅目专家在纳博科夫生前将他的理论当真。但从1977年他去世以后,纳博科夫的科学声誉不断提高。过去十年中,一个科学家小组运用基因测序技术来验证他的Polyommatus blues进化假说,1月份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会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纳博科夫是对的。

“这真是个奇迹。”论文的作者之一,哈佛大学的娜奥米·皮尔斯说。

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热爱继承自父母。当他父亲因政治活动被当局监禁,8岁的纳博科夫带了一只蝴蝶送进监狱作为礼物。如果不是1919年的十月革命导致纳博科夫一家流亡海外,纳博科夫说,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职业鳞翅目昆虫学家。流亡中的纳博科夫并未中断对蝴蝶的兴趣,但直到1940年他定居美国,才真正有机会对蝴蝶进行深入研究。整个1940年代,纳博科夫都在研究Polyommatus blues。在1945年的论文中,他对其进化进行了推演。他认为它们源自亚洲,越过白令海峡,一直往南飞到智利。1958年,《洛丽塔》的出版让纳博科夫获得了媒体的垂青,蜂拥而来的记者颇有兴致地发现他也是个蝴蝶专家。尽管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蝴蝶专家,但其他鳞翅目昆虫学家仅仅将他看作一个兢兢业业然而平凡无奇的研究员。

直到1990年代,皮尔斯博士成为哈佛生物学教授和哈佛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她为了纳博科夫100周年诞辰准备搞个展览,仔细阅读了作家的研究之后,皮尔斯为这个蝴蝶从亚洲飞来的理论所吸引,“我想,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她找到了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美洲各地收集蝴蝶标本,对其DNA进行分类。他们发现美洲大陆上这些蝴蝶果然在1000万年前拥有相同的祖先,相比它们的邻居,它们与旧大陆一些蝴蝶更为接近。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有五批蝴蝶从亚洲经白令海峡来到新大陆——这正是纳博科夫的结论。

皮尔斯博士说她相信纳博科夫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并引用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诗,1943年的《发现一种蝴蝶》:

我发现了它,为之命名,用精通的

分类学拉丁语;因此成为

一种昆虫的教父和它首个

描述者——如此,足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日渐现代化的中国,想找到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为妻似乎越来越难,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对他国的女性垂涎三尺。而大家普遍认为,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女性更为顾家。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娶到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日本媳妇更加惬意的事情了。

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厢情愿的成分在内,但其实是有事实根据的。日本社会确实鼓励女性主内、男性主外,因此公司在雇用员工时,也多会选择男性。日本政府200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65%的日本女性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且大多职位低下。

这些女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深知这些女性将来多半会全职相夫教子,无法对公司做出长期的贡献。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在结婚生子后有三分之二的人会离职,这也使得日本女性只占公司管理层的8%。

这样一来,日本的女性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恶性循环中。由于社会认定女性应该顾家,所以公司不愿意雇用女性,这使得那些可能本来有心工作的女性也不由得心寒,从而把重心转向家庭,而这些女性的决定又更加深了社会和公司认定女性不应工作的偏见。

对于一部分男性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宁愿背负更重的生活负担也愿意老婆在家全权负责家务。但来自高盛公司的研究却显示,日本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虽然可能对个人有利,对整个国家却是有害的。

高盛举出了美国的例子和日本对比。美国女性有80%能够成功就业,而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女性会因为结婚生子而辞职。另外美国女性占管理层的43%。高盛声称,如果日本女性能够达到美国女性的就业程度,那么日渐老龄化和员工紧缺的日本会得到820万额外的人力资源,并让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一下子就能把日本的经济从泥潭中拉出来。

实际上,日本人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正向男女平等的目标努力。比如,今年的《日经女性》杂志将年度“最佳女性”授予东芝公司主任研究员福岛理惠子,理由是“家庭、工作、女人,她把每个角色都做得非常好”。

这位因为发明了不用戴眼镜就能看3D电视的技术而在美国声名鹊起的三十九岁女性坦言,自己因为性别歧视,职业之路走得相当不易。“如果我说作为女性不辛苦,那是假的”。但福岛自称成功并非她一人的功劳。一方面,她要感谢公司对她的支持。在2004年,东芝就已经采取手段让女性能够更好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

比公司更重要的是来自丈夫的支持。福岛说,自己能够走到今天全靠丈夫的鼓励和支持。直到现在,家里的家务也是二人共同分担。大学讲师的丈夫负责送女儿上学和做早饭,福岛则负责晚上的家务。

通过日本的转型,我们可以看出,妻子伺候丈夫的日子已经过时了。唯一利国利民又利女性的选择,就是男女完全平等。(庄常飞 原题《日本女性的转型)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年伊始,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凭借她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有关中西教育模式孰优孰劣的白热化辩论,并一举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争议的妈妈。

在这本出版当日即攀升到亚马逊网站销量排行第六名的新书中,蔡美儿宣扬了一种据说是“中国式”的教育方式——— 简言之,即以课业成功为唯一导向的专断高压的管束和灌输。例如,蔡美儿的育儿经中包括:“绝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成绩拿不到A,以及不尊崇家长的决定选修自己喜欢的任何乐器……所有这一切,显然与历来崇尚“尊重儿童个性”、“游戏优先”等的西式教育理念全然背道而驰。

虽然也有人认为蔡美儿的做法不无道理,但更多美国家长用“震惊”和“恐怖”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自己对“虎妈”教育的反应,有人甚至表示,她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几近“虐待”,是“危险”的样板……

将近一个月来,我一直饶有兴味地旁观着海外媒体对“虎妈”和所谓“中国式”教育的众说纷纭。但说句实话,作为一个“中国儿子”和“中国父亲”,我对中西教育模式之争本身并无十分浓厚的兴致。我个人更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在于:蔡美儿究竟触动了美国人的哪根神经,以至于他们为之如此兴奋、躁动和不安?

我注意到,除了始作俑者《华尔街日报》,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报章都对“虎妈”现象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也不甘人后;蔡美儿和她的书还上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 PR )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 BC)的新闻和专题节目镜头;至于那些读书类的报纸杂志,更是对“虎妈”连篇累牍……最有趣的是,上周末刚刚落下帷幕的2011年达沃斯论坛上,个人身份与“世界经济”一点也沾不上边的蔡美儿竟也受邀前往发言。期间,哈佛大学前校长、克林顿和奥巴马两任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拉里·萨默斯(LarrySum m ers)还一本正经地与她同台辩论……

表面上看,“虎妈”蔡美儿触动的仅仅是一场有关教育问题的争论,但若从更为深层和隐秘的层面观察,“虎妈”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中的焦虑感。

崇尚个人主义,鼓励冒险创新、反对政府管制……这些便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熟知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梦。对绝大多数头脑并不复杂的美国民众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随着美国在过去的20世纪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所认同的这种内在价值又同外在的“成功”根深蒂固地联系起来。

新世纪头10年对骄傲的“扬基小子”来说,真可谓流年不利:先是深不见底的反恐战争泥淖严重消耗并削弱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之后,肇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又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而同时期中国经济及政治、军事各方面实力的迅速崛起,更令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此消彼长之间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当下的美国国内,尤其是精英阶层,一股怀疑和失败的论调甚嚣尘上。由此,在我看来,不论参与争论的美国人意识到与否,“中国虎妈”之所以红遍美利坚,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儿童教育领域。

因此,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一语中的:“中国虎妈”捅到了美国的“痛处”。文章指出,“虎妈”引发的激烈反应有其深层原因,美国人越来越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虎妈”正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统治世界的“虎崽”,而“意志薄弱”、“纵容放任”的西方人的后代没有做好在严酷无情的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准备。“通过犀利的笔触,蔡美儿已使整个国家的父母开始自问:我们是她所说的输家吗?”

奥巴马总统大概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虎妈”的影响。他在1月25日发表的任内第二次国情咨文,就旗帜鲜明地以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为主题。演讲中他四次提及中国,并且耐人寻味地说,“(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

《时代》周刊有些自我安慰似的指出,这种国家身份危机并非新出现的事物。文章列举了20世纪中曾同样引起美国人巨大不安的竞争对手———苏联和日本及其相继衰落的例子,末了,以典型的美式乐观主义思维劝导读者说,美国人应该检讨自己的自满态度以及美国将永居第一的想法。“我们可以将她更宏大的主题作为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这种激励是我们国人过去时常拥有的。”

但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时代》周刊的剖析虽然切中要害,但仍不能很好解释笼罩在美国民众内心的焦虑。因为竞争中的暂时劣势对富于挑战精神的美国人来说从来就算不了什么,美国人素来最崇尚竞争,艰苦奋斗、迎头赶上就是了。真正值得焦虑的依然是根本的价值观问题。

如我之前已经提到的,在这个问题上,同属西方,美国人与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分歧。欧洲人也同美国人一样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20世纪的挫败和衰落的经验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够与“成功”画等号。因此,他们已经可以做到心安理得目送昔日荣耀的逝去,只要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能够继续保存下去。相反,美国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不足以使它的人民切身感知人类历史的这种无奈和复杂性。

美国人也许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为了看得见的未来竞争的成功而对“虎妈”心悦诚服。但在此刻,一定有一个问题像大山一般沉重地压在“山姆大叔”的头顶上:假如传统“美国精神”在同中国的决战中注定要败下阵来,那美国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黄永玉与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共同为木板水印《阿诗玛》的复制出版揭幕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罗雪村摄影报道)1月29日,荣宝斋特选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阿诗玛》木板水印复制出版举行发布会,同日还举办一个为有趣的展览——“我带牠们回北京”。

2010年五六月间,黄永玉在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岛,他设计,当地琉璃艺术家工匠烧制,共同完成了15件动物玻璃艺术品,就有了今天的《我带牠们回北京》这个有趣的展览。

黄永玉在玻璃刀烧制现场。

画家黄永玉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套色木刻组画《阿诗玛》,以其明朗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精美的版画语言为几代读者喜爱,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百年书画名店荣宝斋尝试采用中国独有的木板水印技术复制重现“阿诗玛”,在葆有原作面貌的同时,附以水印墨色的别样韵味,使其具有新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做饭——生活中的黄永玉

黄永玉与朋友们。

在荣宝斋美术馆,以“我带牠们回北京”为题,展览了由黄永玉设计,意大利玻璃岛艺术家烧制的15件动物造型的琉璃艺术品。从这些充满稚趣和新奇想象的小动物身上,观众似可看到这位八旬开外画坛老顽童的身影,感受他对人性与艺术自由的追求和赞美。展览至2月28日结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张仃(右)与毕加索

1947年,周有光在美国的一家银行工作,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一天,他的朋友、当时也在该校做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何廉对他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他现在很空闲,你可以去跟他聊聊。

爱因斯坦早在17岁时就因憎恶军国主义而放弃了德国国籍,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1933年)后,他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数学学院的聘请,做终身学者。爱因斯坦自称:我无法把自己从我的研究工作上撕下来,我已经被物理学抓得牢不可破了。

周有光见到爱因斯坦那年,他已68岁,因积极呼吁禁止使用原子弹、谋求世界和谐而成为和蔼可亲的“崇高老人”。周有光在《百岁口述》中回忆道:“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为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随便。我们在银行界,穿衣服都很讲究,他在大学里,大学的风气跟银行不一样,大学教授穿衣服马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还没有我讲究。他没有一点脾气和架子,给我的印象非常好。”

回国后周有光一直没有提过与爱因斯坦见面的事情。事实上,周有光是中国为数不多与爱因斯坦面对面说过话的人。他们见过两次面,聊过两次天。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如此值得炫耀的事情却被遗忘了50多年,直到晚辈们为周有光整理百岁华诞的贺册才被“挖掘”出来。

“小辈们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讲爱因斯坦的事情。我忘掉了。”周有光说,“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如果说周有光与爱因斯坦的两次见面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同时代的另外两位中外名人的会面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就是张仃与毕加索。1956年,张仃在巴黎见到了自小崇拜的毕加索。张仃生前回忆当时情形:毕加索刚睡起午觉,穿着短裤、背心从楼上走下来热情欢迎我们。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豪华,因为他已是最富有的画家,一张作品值几十万美元,没想到工作室里除了画作是新的,几乎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灰迹斑驳,沙发已经露出弹簧。可他好像熟视无睹,墙上、地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

第一次见面,张仃将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作为礼物送给了毕加素。这份礼物给毕加索很大的震撼,因为在张仃访问毕加索之后不久,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向张大千展示了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中国画习作,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依然耐人寻味。不过,历史显然让我们变得宽容,每种缘分都值得珍惜,每种追求都值得尊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李岚清

2011年1月12日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校中,曾经传唱流行过许多著名的中外歌曲,中国歌曲如《送别》、《毕业歌》、《梅娘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渔光曲》、《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夜半歌声》、《山那边呀好地方》、《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外国歌曲如《念故乡》、《我的家庭真可爱》、《老人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友谊地久天长》、托塞利的《小夜曲》、德尔德拉的《回忆》等。由于这些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内涵丰富,动听感人,富有魅力,且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因此,演唱这些中外歌曲蔚然成为一种流行的校园文化。时至今日,尽管岁月流逝大半个世纪,有些歌曲仍然在一些老年知识分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许多老同志能哼唱其旋律,有的还能完整地吟唱整个歌曲。记得多年前,在一次小型聚会中,江泽民同志要我弹奏钢琴,虽然我一再申明我不会弹琴,只是“乱弹琴”,也只好硬着头皮即兴弹奏了德尔德拉的《回忆》,弹着弹着一时忘记了下面的旋律,于是我就信手转到了托塞利的《小夜曲》。我的这一“转换”很快被江泽民同志发现了,他说:“你怎么弹《回忆》转到托塞利的《小夜曲》去了?”接着他便用英语唱起了这首歌曲。

去年夏天的一天,我接到江泽民同志的电话,他问我有没有托塞利《小夜曲》的英文歌词,当时我手头没有,答应帮助找一下。我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进行了认真的查找,找到两个版本的英文歌词,但都不是当年在国内流行的那个版本。江泽民同志也亲自请几位老音乐家帮助寻找,同样没有结果。

说到小夜曲,人们不免会想起莫扎特歌剧《唐·璜》中放荡不羁的贵族青年唐·璜拿着曼陀林在艾尔薇拉小姐的窗下轻唱小夜曲的场景。男主人公唐·璜企图用歌声吸引艾尔薇拉小姐的女佣采琳娜,他演唱的是一首轻柔的情歌——《打开你的窗,心爱的人》。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了行吟诗人演唱小夜曲的情景。这首又被后人称为《唐·璜小夜曲》的著名歌曲,曲调优美淳朴,情绪温存热烈,成为歌剧《唐·璜》中的经典唱段。

托塞利的《小夜曲》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它表达的却是凄美的爱情主题,哀婉悲伤,百转千回,感人至深。

作曲家恩里科·托塞利(Enrico Toselli),1883年3月13日出生于意大利艺术名城佛罗伦萨,1926年1月15日逝世,年仅43岁。作曲家出身于富足优越的家庭环境,自幼受到母亲的艺术熏陶,音乐天赋得到很好的发展。他10岁首次登台公演时,其演奏才华就震惊乐坛,博得人们的广泛好评。随后,托塞利师从李斯特的门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乔瓦尼·斯甘巴蒂(Giovanni Sgambati),以及作曲家朱瑟普·马图契(Giuseppe Martucci)继续深造,钢琴演奏艺术愈益精湛。托塞利的青年时期,一直从事钢琴演奏,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贵族阶层的赏识。1907年,24岁的托塞利与奥地利萨克森公主露易丝·安托瓦妮特·玛丽(Louise Antoinette Marie)相识相爱,不久就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露易丝公主十分热爱音乐和文学,并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她与托塞利还合作写过一部歌剧。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种种矛盾,1912年托塞利与露易丝公主的这段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对于托塞利来说,失去心爱的人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积郁成疾的托塞利英年早逝,年仅43岁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托塞利一生创作了不少轻歌剧、管弦乐曲、室内乐曲和歌曲,但留传下来的作品寥寥可数,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小夜曲》。正是这一曲优美的《小夜曲》,让他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这首动人心弦的《小夜曲》,不仅被广为传唱,而且常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从作品中,人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曲家那深沉的感情和凄婉的爱意。

这样一首曾为人们广为传唱的名曲,其英文歌词的失传无疑是件憾事。所幸江泽民同志至今还能用英语基本完整地吟唱这首歌曲,他怀着对这首名曲的钟爱之情和保护高雅音乐艺术的责任感,亲自为恢复抢救这首名曲原来的英文歌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首先默写出当时的英文歌词,为慎重起见,又请几位同志共同推敲校核,不但再现了这首《小夜曲》的英文歌词的原貌,还将它翻译成中文。为此,江泽民同志又给我写了下面这封信:

岚清同志:

托塞利小夜曲乃世界名曲。我在大学期间,同学们经常吟唱,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绝大部分唱词我都能写得出来。但少数唱词只能哼其声而不能知其意。近几年我遍访京沪等地音乐学院、过去的老同学、老教授乃至九十几岁的周小燕同志,均未有结果。

最近,在北戴河学习英文期间与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许晖、处长曾嵘及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教授共同追忆,再三推敲,几经修改,遂成此稿。托塞利小夜曲有意大利文、英文等唱本。但找不到我们唱的歌本。可以说这份唱词是最忠于我们说的唱词的。今晚与许晖、曾嵘同志一道又将其译为中文。现送上中英文本各一份,请查收。

江泽民二零一零年八月十五日读了江泽民同志这封信后,我深受感动,对他认真、严谨的精神更加钦佩。我将曲谱和歌词交给男高音歌唱家顾欣,请他试唱,以便填词。谁知最初唱出的旋律、节奏与当年的完全不一样。于是,江泽民同志又与我们一起研究推敲,由他示范吟唱全曲,并进行录音,又逐句指导顾欣反复模唱,作填词记录。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终于模唱成功,并“找回”了一首失传的优美的英文歌词,还增添了一首新的中文版歌词。

在模唱和填词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这首英文歌词及其中译本的价值,还在于它与作曲家的创作主题更加贴近。这首小夜曲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情绪明朗,充满幸福的回忆,歌词中唱道:“你的身影翩然而至,带着芬芳,让我无限憧憬。谁能举杯奉献给温柔的爱情……”第二段曲调低沉,明显地带有小调色彩,采用了模进的作曲手法,表现出一种惶惑不安的情绪。当歌词中唱道:“我的微笑藏在你深邃的双眸,我看到天堂在眼前升起”两个乐句之后,突然出现跳音:“请让我狂热的心再次安歇。哦,我为你祝福。我永远爱你!愿每一天都幸福欢乐直到永远。”这是感情的波澜。随着感情越来越激动,呈现歌曲的高潮,最后缓慢地停留在深沉的音调上。第三段是对乐曲第一段的再现,缓慢、轻柔的旋律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伤,好似作曲家已陷入痛苦的回忆之中,歌词中唱道:“我心中你沉重的身影,我将在梦中把你永远怀念!”将人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也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的和谐画面。音乐超越了时光,跨越了地域,将人与人的心灵和感情联系在一起。在悠扬的歌声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朦胧的山间月色,树影婆娑?你是否也听到了琴声中诉说的凄婉爱情故事?你是否也看到了半空中一轮明月下相约的那对恋人,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当教育、文化部门和音乐界的同志们知道这件事以后,都十分高兴。大家认为,江泽民同志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对抢救音乐艺术财富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令人感动。大家都知道江泽民同志本来就会讲英、俄、罗等外语,即使这样还如此认真地坚持学习,这种精神更值得大家学习。江泽民同志不仅完成了一件重要的音乐考证、挖掘、抢救工作,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增添了更完整地欣赏和歌唱这首名曲美的享受。我相信,当人们听到这首乐曲熟悉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时,都会由衷地感谢江泽民同志所作的贡献。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所属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为这首名曲制作了精美的CD、DVD光碟,并赠送给许多高校、文艺团体和一些音乐工作者,相信这将是一份珍贵的新年贺礼。

(原载1月26日《人民日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尼古拉斯·豪森认为,15年前,由于西方公司拥有大部分产品的知识产权,中国公司很少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将西方公司告上法庭。人们如果听到这样的新闻,只会认为是假消息。华为诉摩托罗拉一案显示,中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正在上移,中国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技术。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日前一纸诉状将业界巨子摩托罗拉告上美国法庭,成为最早因知识产权受到侵害而状告西方公司的中国公司之一,在美国引起反响。

1月25日,芝加哥联邦法院法官莎伦·约翰逊·科尔曼发出一项暂时性限制令,要求摩托罗拉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摩托罗拉拆分后的两个公司之一,以下简称摩托罗拉)暂停与诺基亚西门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基亚西门子)价值12亿美元的电信网络设备交易。《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认为,法官虽然没有对诉讼案本身做出裁决,没有明确阻止这项交易,但这项暂时性限制令阻止了摩托罗拉向诺基亚西门子转移华为任何商业秘密的可能,以在受理华为的诉讼请求期间,保护华为利益不受到损害。

华为状告摩托罗拉,源起于去年摩托罗拉宣布将向诺基亚西门子出售电信设备。后者为华为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该交易原定于去年底完成,目前正在等待中国商务部的批准。华为在诉状中称,华为曾向摩托罗拉提供了价值8.78亿美元的无线网络设备及技术,完全是基于华为自2000年起自主研发的技术。华为认为,摩托罗拉与诺基亚西门子的交易将导致华为专利技术泄露给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给华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因而要求法庭中止这项交易,直到双方在仲裁中达成解决方案。科尔曼法官也表示,她发布这一限制令,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正处于仲裁中。该限制令还要求,如果中国商务部做出任何决定,摩托罗拉必须立即通报华为。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美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并不陌生,中国公司多为被告,但势易时移,华为此番状告摩托罗拉,则有分水岭意义。在过去的20年里,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步伐,中国民营公司华为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负责公关的副总裁普拉莫认为,随着这一地位的建立,华为将确保自己的生命线——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会付诸东流。

《华盛顿邮报》认为,这起诉讼案意味着华为这家中国公司战略的转变,“当在美国的商业机会蒸发时,它不再保持沉默。”这指的是华为在拓展美国商业机会时,受到了美国政府不必要的干扰。华为曾竞标购买美国电信设备公司3Com,但2008年由于美国国会议员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加以阻挠,导致最终花落惠普。去年,美国政府再度介入,警告两家电信运营商AT&T和Sprint不要与华为进行交易,由华为为两家公司的美国网络提供下一代手机通信设备。

(本报华盛顿1月27日电)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华盛顿2月2日电(记者 冉维 易爱军)美国总统奥巴马2日在白宫签署了美国与俄罗斯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盖茨等出席了签署仪式。根据新条约,美俄两国应在7年内将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限降至1550枚,这比旧条约减少了大约30%。

  美国参议院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分别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批准了这一条约。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上月28日签署了这一新核裁军条约。奥巴马政府将签署这一新条约看做是“重启”美俄关系的重要成就之一。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2月2日,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董晓军(左)出席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中国春节亮灯仪式。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2月2日,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董晓军(左)出席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中国春节亮灯仪式。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新华网纽约2月2日电(记者 荣娇娇)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2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并将于当晚正式点亮,以迎庆中国农历兔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董晓军在点灯仪式上表示,帝国大厦已成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了解、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文化活动也促进了两国文化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希望新的一年,中美关系能够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帝国大厦总经理约瑟夫·贝利纳出席了点灯仪式。他说,点亮彩灯庆祝中国春节已是帝国大厦保持多年的传统,亮起的红灯和黄灯分别代表幸福和财富,希望这个照亮纽约上空的彩灯也为全纽约市民在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中国春节主题橱窗展也在帝国大厦的一楼大厅展出。大红的喜庆灯笼、颜色绚烂的年画、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突出“欢欢乐乐过大年”的展览主题,让中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春节的历史风俗和今日的发展变化。

  自2001年起,帝国大厦每年都为中国农历新年点亮红黄双色彩灯,以表达纽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祝福。此次亮灯将持续至3日晚。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当地时间1月26日,一场暴风雪再次袭击了美国纽约。 当地时间1月26日,一场暴风雪再次袭击了美国纽约。

令人震惊的风暴卫星云图。 令人震惊的风暴卫星云图。

  中新网2月2日电 近日美国遭遇大范围暴风雪,截至1日下午,全国已有6364次航班被取消,数百万人受灾。

  据美国媒体报道,从本周开始,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向东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再到五大湖区,以及东部及新英格兰地区,都将陆续出现大规模的暴风雪。从墨西哥湾沿岸的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到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以及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至少有13座人口密集的美国城市在这次暴风雪运动的路径图上,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这场暴风雪将给美国中部的广大地区带来严重影响,某些地区的降雪可能超过15厘米。

  受影响的城市包括达拉斯、休斯顿、纽约、波士顿等大客流城市,俄克拉荷马、俄亥俄等9个州发布了暴风雪警报。

  美国气象频道的专家表示,目前在美国中部和西南部徘徊的风雪带很快将往东部转移,如此大范围的降雪,在美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而在美国东北部的艾奥瓦州,该州大部分道路已被冰雪覆盖。在堪萨斯州,州长要求民众尽量呆在家中,取消不必要的外出,因为“你可能出的去,但未必回得来。”

  在印第安纳州,该州的国民警卫队已处于预备状态,26座庇护所随时准备启用。

  恶劣的天气除了影响交通外,电力供应也是各州面临的一大考验。在印第安纳州,暴风雪导致18000户居民停电,至今未能全部恢复电力供应。

  据报道,虽然2日是预示着冬季结束的传统的土拨鼠日,但是从2日上午开始,暴风雪将影响美国东部及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暴风雪天气一直要到3日一早才会有所缓解。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09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