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的鱼类在照片中呈现出的表情与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的人物辛普森十分相似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日前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英国的摄影师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蓝碧海峡的海床区域拍摄到一种名为Stargazer的鱼类。令人惊讶的是,被拍摄的鱼类在照片中呈现出的表情与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的人物辛普森十分相似。
根据介绍,这张照片是名叫马克的英国摄影师在东南亚地区参加一个潜水展览会时拍到的,根据生物学家介绍这种鱼类叫做Stargazer,在印尼比较常见。
对于这样有趣的照片,马克表示:“我从事摄影工作已经20年了,这样的照片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确实很可爱。”对于这样的生物,马克也做出了解释:“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Stargazer,此前我再印度尼西亚以外的地方看到过他,蓝碧海峡的海床区有许多火山沙,使得这里不是很清澈,而颜色亮丽的Stargazer在这里尤为突出。”
当然,最令人感到神奇的还是它的样子:“说实话在我按下照片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它很想辛普森,这太奇怪了,我对能拍下这样的照片感到兴奋。我想这照片肯定是我摄影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搬家会使人感到害怕,那么使整个家移动又会如何呢?
《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Everyday Science and Mechanics)20世纪30年代曾预计,80年后的“未来房屋”将是一个巨大的、可滚动的、带有窗户的巨球,并由拖拉机牵引着。该杂志社的编辑当年认为,这个“未来房屋”将不是由砖头砌成的,住户如果想换一个环境,则可以将房屋开到其他地方。
1934年,《每日科学与机械》刊登了一幅画面,图画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场景,带有一个看起来像30英尺高的高尔夫球而不是一个房子。但该杂志并没有解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当房子滚动时,房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或是住户如何确保前门在正确的位置。根据Smithsonian.com 上的一篇博客,未来房屋的细节出版在《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上,题为“业主何时能滚动他们的家”。
《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主要刊登专利,或由发明家酝酿的计划。可悲的是,其中许多从来没有实现过。杂志上的文章还表示:“如果是球形的,那么未来的房子可以很容易地移动。房子外壳先被挤压成球形,然后切断窗户,但整个过程需要一个保护轮胎。众所周知,形状像球的罐或容器是最强状的,而且质量最轻。”
根据文章,未来球形房屋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因为用普通方法是不能成功构建的。如果球形房子受到青睐,正如现代建筑师所预测的那样,房子的外壳是可以做成的,还可以做出很多窗户,而且房屋可以滚动,安装在房子里面的装置也将能承受住移动。这一大胆猜测是基于美国发明家E G Daniels1932年12月17日所申请的一项专利。这一专利解释了制造球型容器的新方法。
另外,科幻杂志《惊异传奇》(Amazing Stories)1946年也刊登了类似的故事,即一个以原子为动力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置于一个大球中。这个城市沿着道路移动着,里面有酒店、游泳池、俱乐部和闲逛地区。文章写道:“随着原子能的发展,可以预测到人类将有许多以前从未拥有过的闲暇时间,可以追求很多自己所喜欢的东西,随心所欲。”(尚力)
相关阅读
意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
科学网(kexue.com)讯 水城威尼斯一直被旅游者认为是浪漫的地方,不过这样的浪漫城市也存在着潜在危机,最新研究指出,水城威尼斯沉入水中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5倍。与此同时,由于洪涝越来越多,威尼斯城越来越向东部亚得里亚海倾斜。
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导表示,目前威尼斯北部地区每年下沉约2至3毫米,而南部地区更加严重,每年下沉达到3至4毫米。更可怕的研究还指出,威尼斯每年向东部的亚得里亚海倾斜2毫米。
威尼斯当地的保护组织回应称:“查看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一个世纪,威尼斯下沉了只有将近4厘米。但现在比我们预想的严重很多,每年就要下沉2毫米,这意味着100年威尼斯要下沉20厘米,比以前预期的快5倍。”
根据专家解释,导致威尼斯下沉包括许多因素,比如大陆板块漂移、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等,目前专家们正在寻找解决的办法。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卡梅隆成功返回海面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近日再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人物,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什么电影,而是他完成了一个壮举,卡梅隆独自驾驶潜水器签入了马里亚纳海沟,他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自潜入世界最深海沟的人。
卡梅隆探索马里亚纳海沟
本次潜水卡梅隆是为了拍摄海底素材,他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展开了这次下潜活动。根据介绍,这次卡梅隆下潜到了海下10898米,这也是人类下潜深海的最高纪录。卡梅隆成为了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第三人。目前卡梅隆已经安全的上岸。
上岸后的卡梅隆也介绍了他在水中的感受,并告诉了大家他的惊险遭遇。卡梅隆表示:“我再深海的时候发现有些异样,由于压力太大,潜水器出现了液压油泄漏情况,为了安全起见我缩短了时间,最初我准备在里面6个小时,可3个小时我就决定返回。”对于海底的感受卡梅隆表示:“说实话我在里面很难看清东西,而且外面也没有什么,就像月球表面一样很荒凉。起初我看到了一些鱼类,到了海底则没看到任何生物。”
不过由于液压的泄漏之前所计划的事情也没有完成,卡梅隆说道:“我们此前准备取回一些岩石和生物样本,可由于泄漏就没有完成,这很遗憾。”回到地面的卡梅隆十分兴奋,并没有太多疲劳的感觉,对于海底的感受卡梅隆表示:“我还是看到了不错的景象,特别是下潜的过程中,不过在里面坐着不是那么舒服,我只能缩进身体,驾驶舱的空间太小了,根本无法伸腿。”
1960年唐沃尔什和皮卡尔就曾成功潜入海底
卡梅隆并不是第一位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人,1960年唐沃尔什和皮卡尔就曾成功潜入海底,不过比起上次两人合作,卡梅隆独自下潜也已创造了纪录。而在未来卡梅隆准备把这次海底旅行拍摄成纪录片。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球变暖已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但这真是人之过吗?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共识,然而,近日,来自美国的陆尊林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地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决定性关系。
陆教授认为,地球在中世纪就有过一次自然的变暖过程,而后又自然降温,甚至一度降温导致"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这一现象,其实早就被科学界认可,只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次地球的自然升温降温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范围内,因此不具备全球代表意义。
陆教授及其团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一种被叫做的"ikaite"的罕见矿物质,它原属于石灰石晶体物质,形成于300-500年前,这种晶体物质形成于冰冷的海水里,并只有在稳定的寒冷条件下才能存在,陆教授认为它的融化源自中世纪的地球变暖。
陆教授认为,中世纪的全球变暖被证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活动,而如今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非起决定作用。(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极地地区的永久阴暗区陨坑深处可能存在水冰。水星是太阳系内的最内侧行星,地表温度超过400摄氏度。科学家一直怀疑在雷达扫描中发现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信使”号传回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负责“信使”号成像系统的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南希-查伯特表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取过这些明亮沉积物所在区域的图像。水星双重成像设备(MDIS)拍摄的图像显示,水星南极附近的所有明亮沉积物都位于永久阴暗区,北极附近的明亮沉积物也处在阴暗区,为水冰假设提供了佐证。”
但查伯特同时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是决定性证据,证明这些沉积物就是水冰。发现这些明亮沉积物的陨坑温度较高,需要存在一个隔热层,才允许水冰存在。目前,科学家正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信使”号共用了6年时间,飞行6000万英里(约合9656万公里),才进入水星轨道。
与1975年的“水手10”号相比,“信使”号对水星表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测,“水手10”号只拍摄了地表部分区域的图像。“信使”号获取的新测量数据显示,这颗已经沉寂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过去的火山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地表下方的活动,水星上的陨坑出现倾斜。宇航局科学家认为水星地核周围的地壳和地幔可能就像一层桔皮,处在一个巨大的铁核顶端。根据引力数据判断,水星可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铁核巨大,外面包裹着一层硫化铁,外面的地幔和地壳很薄,由硅酸盐构成。水星表面的很多陨坑随时间推移发生倾斜,说明内部活动导致陨坑形成后的地貌发生扭曲。
在《科学》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详述了他们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地理学教授玛丽亚-祖博尔表示:“在‘信使’号进行全面观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在太阳系历史非常早的时期便平静下来。在其演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颗‘死星’。现在,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星内部存在与众不同的动力学现象,说明水星曾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
根据“信使”号的引力测量数据,研究小组推测水星可能拥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到水星半径的近85%,地幔和地壳只占15%,就像一层桔子皮。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我们此前就提出一种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想法,但最初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我们的理论,致使我们怀疑观测结果。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研究,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后重新研究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理论,与观测结果相符的理论。”
利用水星表面的激光测量数据,研究人员对水星北半球的多个地貌特征进行了测绘,结果发现海拔变化幅度小于火星或者月球。此外,他们还在水星卡诺里斯盆地发现了水星最大的陨坑,这大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个陨坑的底部部分区域高出边缘,说明来自水星内部的力量在陨坑形成后将其推高。祖博尔和同事还发现了一个由低地构成的区域,几乎就以水星北极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低地区在水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迁移到这一地区。(孝文)
翼龙如同当今的秃鹰均是食腐主义者
科学网(kexue.com)讯 翼龙一直是当今最为神秘的一种恐龙,这样飞行的动物令科学家争论不休,近日考古学家根据翼龙的头骨,找到了它进食的秘密。
来自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马克威顿博士近日分析了翼龙的头骨认为,与其它爬行恐怖不同,翼龙依靠飞行在空中翱翔,而在千万年前,翼龙就像当今的秃鹰一样,是臭名昭著的拾荒者,从翼龙的头骨化石可以看出,它有强大的颈部,巨大的力量可以帮它们轻易的撕下腐肉。
翼龙头骨化石
他补充说:“这个动物有细长的颧骨,这样可以是翼龙进食的时候会沿着下颚较弱的地区进食,这样将不会有被尸体弄断骨头的危险。”
威顿博士研究了翼龙头骨化石他说:“翼龙是一个特殊的生物,拥有不同寻常的结构,牙齿与如同剃刀的嘴完美结合,这样的因素证明翼龙如同秃鹰一样都是清道夫。不过我们现在的研究还不严谨,由于头骨并不完整,我们只能做出一些模拟,不过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我们之前得错误,它们的嘴远比我们认识的要长很多。身体比例对它们很重要,这关系到它们的”
科学家认为翼龙同现在的鸟类骨骼十分相似,有科学家表示:“现在的鸟类骨骼与翼龙十分近似,头骨结构也很合理,秃鹰就是完美的解释,它们这样的食腐动物需要强力的骨头咬合食物,有需要较软的位置对腐肉进行切割,以便于将动物尸体清扫干净。”
用于研究的翼龙头骨被发现在怀特岛,而时间距今已超过百年,1904年被发现后,它一直被保存在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内。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食物味道决定进食多少
科学网(kexue.com)讯 减肥是当今爱美女士的代名词,不过面对美味可口的食物,相信许多人还是很难禁住诱惑。近日荷兰的科学家发现,食物的香味是引诱人们吃多少的关键。
荷兰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食物的气味决定食用的多少,气味是一种控制食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这项结果被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杂志期刊上。科学家认为,如果食物的味道香浓,使人会不由自主的咬上一大口,咀嚼也常常与味道联系。香气食物似乎有着特别的成文与问题,这样的食物也更容易咀嚼。而当遇到食物味道不好的菜肴或者没熟的食物,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小口进食,明显与香味食物相反。
本次研究的负责人雷内博士表示:“我们对测试者进行了观察,甜味的食物使他们加快进食的速度,味道也决定了测试者咬食物的大小。这是人体自然的反应,下意识中人们会自我调节用时程度。实验结果表示,操纵食物的气味,可以调节5%-10%的用餐量。这样小小的问题集中了化学、心理学等问题。”
雷内也认为这样的研究会对减肥人士有所帮助,可以有效的控制体重,科学家也认为,超重会产生严重的危险,特别是妇女,肥胖的妇女更容易发生死亡和乳腺癌。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造翅膀飞翔视频截图
荷兰工程师斯密特
科学网(kexue.com)讯 前段时间本网站曾报道过荷兰一位工程师研发出人造翅膀在天空飞翔,并录制视频一时引起众人关注,在天空中翱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莱特兄弟把我们带向了天空,不过能像鸟儿一样的飞翔倒是闻所未闻,然而,近日,事件峰回路转,该工程师承认该视频系伪造。
在此前发布的那段视频中,工程师斯密特看起来真像一只大鸟,在空中飞行了60秒左右。他的身上绑有一组精巧的装置以及一对用风筝布料制成的巨大翅膀。视频清晰显示他振动手臂拍打翅膀的动作,并最终起飞开始飞行。
科普网站《生命的小奥秘》报道称,CGI专家很快发现了斯密特所发布的视频中的漏洞,很明显这段视频被篡改过。互联网媒体服务专家也认为,这段视频可能是“任天堂Wii”游戏机的广告行为,因为斯密特声称他是使用“任天堂Wii”游戏机控制器来控制自己的翅膀。
随着质疑声音越来越多,视频发布者斯密特终于站出来澄清了事实真相。斯密特,真名其实叫弗洛瑞斯-卡雅克。卡雅克通过电视节目公开承认,他的那段视频及相关博客仅仅是一个“在线谎言”,与商业赞助和广告无关。卡雅克表示,“我实际上是一名电影制作人和漫画家。近8个月来,我一直在做一项在线媒体实验。”
弗洛瑞斯-卡雅克的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三百多万的点击率。不过,据卡雅克介绍,其实他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介绍这个虚假的飞行器项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美国人》杂志2012年4月刊封面
人类起源是学者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面临的最神秘问题之一。根据获得的匮乏证据,科学家们推测起源于东非的智人(Homo),也就是以露西(Lucy)为代表的南方古猿,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始祖。但是近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西北部一处山洞中发现的化石可能颠覆这个假设。这种化石代表着一种前所未见的类人生物,它们拥有和更新纪灵长动物和早期人类的共有特征,很可能是真正的人类始祖。
在大约200到300万年前,非洲森林中生活着一种被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原始类人生物。他们比能够直立行走(后腿短而粗)、双手擅长爬树、高额脑小的南方古猿还早100多万年。但是他们的世界变化很快,并让他们分散出许多分支。其中一支进化出长腿、会制造工具的双手以及更大容量的大脑,也许这种古人类才是当时地球真正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