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三峡大坝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危害也在凸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有相关人士透露,三峡水库因高蓄水量,未来5年内将会产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等地质灾害,沿岸大约10万居民面临搬迁。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17日接受文汇报访问时指出,政府对可能受影响人员实行搬迁,是为做好预防工作,将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非是三峡隐患真的有那么严重。

  同时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柳源称,2009年以来,三峡工程已进行了3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国内外水库建设的普遍规律显示,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灾害体上没有人员和房屋,但涌浪灾害的危险性对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柳源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国土资源部将配合湖北省、重庆市做好各项防治任务的实施。比如,开展355处滑坡崩塌危岩体工程治理,包括对现有的5386处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同时,对一些需要进行搬迁避让的人员实行搬迁,大约涉及10万人左右。

  反覆蓄水腾库酿灾害

  对此,王浩认为,三峡水库坝位较高,水位变幅比较大,每年蓄水腾库,水位变化于145米至175米间,库岸因受高水位的长期浸泡和近30米水位落差的影响,反覆蓄水腾库加剧了库岸侵蚀,原本相对稳定的地质结构发生改变,岩土体凝聚及抗阻力下降,导致一些旧有的地灾危险区复活并引发了新的地灾隐患。

  他指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并未如媒体报道那样严重,但由于上述新地灾的孕育环境变化,令一些监测不能做到完全准确,这就需要及时采取工程处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以期把可能发生的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亦体现政府对民众生命财产的重视。

  中央斥资113亿元治理

  另悉,三峡库区大规模的地灾防治工作始于2001年,中央财政已安排113亿元资金共计治理崩塌、滑坡430处,高切坡2874处,库岸防护180公里,搬迁避让4.6万多人,对库区的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预测可能塌岸的库岸段进行了专业监测,建成26个区县级监测站,对3000多处崩塌滑坡和预测塌岸段实施群测群防监测。(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书本,的确是个好东西,然而在看书时总有些不大不小的麻烦,比如喝饮料时总是让人提心吊胆,如果有一种纸张可以防水防菌还有磁性,听上去是不是很棒?

  近日,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纳米纸张,“纸张最初的属性并没有被改变—它们仍然可以作为载体被印刷,”Roberto Cingolani博士向福布斯新闻的人解释道。“纳米科技的特性被运用在纸张生产中,让这些纸防水防菌,如果你需要的话,甚至可以是荧光的。”

  位于热那亚的意大利科学院称他们已经成功地将构成纸张的分子(即单体)和纳米颗粒在实验室中结合起来制成新的纸张材料。

  如果这个听起来太奇幻了,那么我现在要告诉你,不仅仅是纸张可以被制造成这样神奇的东西,其它的非纺织材料,包括无纺布等都可以被制成三防的新型材料。

  试想一下:

  1、漫画书上连细菌都没有你会多放心的让孩子去阅读了;

  2、你可以躺在游泳池里看一会书;

  3、不用磁铁就能把便利贴贴在冰箱上了;

  4、派对上只有一张荧光纸就变得浪漫起来。(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飞行汽车概念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英国科学家开始了大胆的研究,这看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不过在不就得将来它或许就变为现实。

  英国的航天工程师准备设计出特别的空中汽车,它与普通汽油最大不同是顶有一副螺旋桨,可以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工作,充当汽车和飞机。根据英国的航天工程师介绍,他们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今英国交通拥堵问题,目前英国的道路经常处于瘫痪状态,这也给司机制造了巨大麻烦。


英国科学家设计飞行汽车

科幻电影中景象

  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计划创造这样特别的交通工具,它最方便的一点就是可以在拥堵状态下原地起飞。科学家已007中詹姆斯-邦德的战车产生灵感,他们相出了空中陆地两用车计划,根据介绍,这款汽车的最高飞行时速将达到60英里每小时,送利物浦到伦敦只需要1小时即可。不过驾驶它需要严格的飞行课程和昂贵的学费。

  麦克教授表示:“这样的设计有可行性,不过这需要20-30年的时间,我们必须预计它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当然这样的飞行汽车十分方便,它们不需要跑道,原地起飞在普通的道路中十分重要。我们现在预计的飞行高度大约1500英尺左右。”

  据悉目前美国宇航局也在研究类似的产品,美国与欧洲之间已经展开了飞行骑车的比赛。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荷兰飞行汽车"招摇过市" 时速高达180公里(图)

  德研制人工智能变形汽车 自动驾驶自动导航(图)

  大众建世界最大汽车存放塔 高六十米存八百辆车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面光线折射现象时常发生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不同温度的光线折射角度不同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帆船如飘浮在水面上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泰坦尼克号的逃亡法则:逃票乘客存活几率大(图)

  组图-绝版泰坦尼克号真实照片 还原沉没前场景

  英客轮重温泰坦尼克号航程 探访沉没地点寄哀思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在南非北开普省库鲁曼山温得沃克石洞的沉积层中发现了100万年前人类祖先使用火的痕迹——植物的灰烬和烧焦的动物骨头碎片,旁边还有石器。

  能够使用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过去考古发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证据在以色列,约为70—80万年前。此次科学家在南非的考古发现表明,在直立人(距今180万—20万年)的较早时期人类祖先已会使用火。

  相关阅读

  组图-现实版泰山南非现身 愿唤醒人类保护动物

  组图-美国家地理一周图片 东非温泉和南非犀牛

  南非发现7.7万年前古床 穴居人竟已会使驱虫剂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区发现全新人种马鹿洞人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区发现全新人种马鹿洞人
科学家Darren Curnoe和Andy Herries在马鹿洞进行挖掘工作。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区发现全新人种马鹿洞人
马鹿洞人的头骨在解剖学上是独一无二的。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区发现全新人种马鹿洞人
从马鹿洞挖掘出的鹿骨化石。其中一些曾被马鹿洞人烧过。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区发现全新人种马鹿洞人

  马鹿洞人想象图。“他”一万年前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这个人种有着深色皮肤,看起来既具有某些现代特点,又有一些不寻常的特征。通过分析其头盖骨,克诺伊博士如此描述其外貌:“他们长着圆脑壳,有突出的眉脊,厚的颅骨,短而扁平的脸,宽鼻子,突出的颌,缺少像人一样的下巴,大脑为中等大小,具有和现代人看起来类似的脑前叶,但同时顶叶短而原始,还有很大的臼齿。”

  “马鹿洞人”:一万年前另类中国人?

  科学家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一个已消失的、或是全新的人种——

  最近,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PLoS ONE》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这份报告是我国和澳大利亚考古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几年前,他们开始对我国西南境内发现的被称为“马鹿洞人”的古人类化石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推测,“马鹿洞人”也许是此前从未发现的新人种,他们生活在距今1.45万~1.15万年前的东亚大陆,直到1.1万年前冰期结束才消亡。

  1万多年前,在我国其他地区生活着现代人类的祖先。活跃在西南地区的“马鹿洞人”有何不同?它的发现有何意义?该项研究的中外专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以马鹿为食熟练用火

    消失于约1.1万年前

  这篇研究报告的题目很长:《来自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期间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遗迹表明东亚人复杂的进化历史》。研究中最为吸引的焦点在于,专家们表示,他们所研究的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4具古人类化石,也许是此前从未在人类进化史中出现过的全新人种。

  在这一新发现之前,大家曾以为现代人,即智人(Homo sapiens),独占东亚大陆,没想到曾有其他和现代人不同的人种也曾生活在这片大陆之上,只是其血脉却因种种原因消失于无形。如今,考古人类学家把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失踪”的人群重新置于时间的坐标之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地球及环境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达伦·克诺伊(Darren Curnoe)以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类部主任吉学平是该项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这些化石是由中国考古人员发现的。1979年,一名中国地理学家在广西隆林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古人类骨架化石。1989年,中国人类学家在云南蒙自的一个洞穴中又发现三具古人类化石。不过,一直到2008年,才开始由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数个研究机构共同开始对这4具古人类化石展开研究。

  研究者将在这两处洞穴发现的人类命名为“马鹿洞人”,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研究者发现这些古人类以已经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马鹿为食,所以称之为“马鹿洞人”。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也称其为“红鹿洞人”(red deer cave people)。克诺伊博士表示,两种称呼并无不同,都可使用。

  吉学平教授说,其实,当时在云南蒙自的山洞中发现这些化石的时候,山洞还没有名字,由于洞中发现了大量大型鹿类化石,考古队员将遗址命名为马鹿洞,在此曾经生活的古人类被命名为“马鹿洞人”。除了人类头盖骨化石遗迹和马鹿兽骨之外,在洞中还发现了大量灰烬、烧红土、柴炭、烧骨炭等,显示出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能熟练用火。

    头骨在解剖学上独一无二

    或代表一条新人种进化线

  根据画家描绘的马鹿洞人假想图,可看到他们既具有某些现代特点,又有一些不寻常的特征。克诺伊博士介绍,马鹿洞人可能是一个新人种的主要根据是:其化石在人体解剖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头骨在解剖学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看起来和所有现代人非常不同——无论是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还是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总的说来,在人体解剖学上,他们在人类‘进化树’的所有成员中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有此推断,但科研人员依然未能决定如何将这些人科学地进行归类。克诺伊博士解释,人类的进化过程非常复杂,即便对我们现存人种“智人”,也仍然缺乏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满意的生物学定义。尽管如此,马鹿洞人头骨化石独特的解剖学特点还是令研究者倾向于认为马鹿洞人代表了一条新的人种进化线。

  此外,一个已被科学界认可的事实是,1.1万年前,也就是马鹿洞人在地球上消失前,具有现代人外貌的人种和他们同时生活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但他们彼此间也许是隔离的,从这种隔离可推测他们没有进行异种交配,或者即使有,也是以非常有限的方式在进行的。对于这一种群为何会在中国西南被发现,吉学平教授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原的影响,地理多样性丰富,进而使这片地区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而著称。

   东亚最“年轻”古人类

    开启进化史新的篇章

  此前,人们对人类在亚洲的进化历史所知甚少,因为亚洲古人类化石较为缺乏,已发现的化石也有很多搞不清楚年代,所以之前的人类起源研究主要关注欧洲和非洲。马鹿洞人的发现则显示出人类于冰期末期在亚洲的进化历史是多么复杂,又是多么有趣。

  克诺伊博士介绍,马鹿洞人是迄今为止东亚大陆发现的最“年轻”人类,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年代最近的在解剖结构不吻合现代人类特征的人群。此前,除了我们的祖先“智人”外,东亚大陆还没有发现其他距今10万年以内的古人类化石。

  此前的证据显示,第一批现代人类抵达东亚之前,这个区域可能没有人类居住,但“马鹿洞人”的发现可能会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在亚洲的演化。克诺伊博士表示,“马鹿洞人”种群是对亚洲早期人类生存状况的“惊人揭示”。人类进化史上,“曾有多个人群生活在这个区域,也许代表着不同的进化线。”他说。比如马鹿洞人,他们最早也许来自非洲,却未能在东亚地区繁衍下去。曾生活在印尼佛罗勒斯岛上的佛罗勒斯人也是一种史前人类,其主要特征是体型小,大脑小,因此也被叫做“哈比人”,这个人群在约1.2万年前灭绝。与马鹿洞人、哈比人同时生活在亚洲的,还有从东北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广泛分布的现代人,也就是现存人种的祖先。

  “马鹿洞人的发现开启了人类进化史中新的篇章:“亚细亚篇”,而且这是一个刚刚才开始讲述的故事。”克诺伊说。对马鹿洞人的研究带出的问题目前远远超过它所能给出的答案。

  提取DNA

    希望揭开人类起源之谜

  克诺伊博士介绍,今年他们将完成对马鹿洞人化石以及文化遗物的研究工作,并将陆续把他们的发现发表于科学杂志上。此外,他的研究伙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从马鹿洞人的牙齿化石中提取DNA,展开新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这个兼具远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某些特征、兼有亚非欧人群交融特征的古人类种群的发现,佐证了东西方文化、人种、基因在早期就已有双向交流融合的说法,说明人类并不是在某一个地区单独起源的,而是在不断迁徙、交融中演进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一点点揭开人类起源进化的面纱。

  消失之谜:

    鹿死人亡还是竞争力不够?

  克诺伊博士表示,马鹿洞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来自非洲的、早期的且不成熟的现代人种,在遗传学上与现代人并无关系。他们在两万年前冰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严寒的阶段之一 ——“末次盛冰期”中幸存下来。在1.5~1.1万年前,也就是在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的时期,兴盛于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当时,地球气候以及人类生态正逐渐过渡为和今天相似的状况。

  关于马鹿洞人为何未能在东亚大陆延续下去,克诺伊博士坦承这仍是一个谜。

  他推测:“他们在冰期最恶劣的寒冷气候阶段存活了下来,当气候变得较为温暖时,他们也是存在的。但我们也知道,就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一些直到冰期结束时仍然存活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了。在马鹿洞,我们发现了一些巨型马鹿幼崽的骨头化石,它们也是在这个时期灭绝的。马鹿洞人曾以这些马鹿为食。也许他们就是随着这种巨型陆地动物的灭绝而灭绝的?”

  另外,他介绍,这个时期,生活在中国南方的现代人类在行为上有一个主要的转变,那就是他们开始制造陶器用来储存食物,以及开始收集野生的稻米,这标志着现代人类向成熟农耕文明迈进了第一步。马鹿洞人曾和这些前农业时期的现代人类共同分享过东亚大陆同一历史时期的风景。

  “但是我们不得而知他们是否曾相互影响,或者是否为资源而竞争。”克诺伊说。他猜测马鹿洞人的消失也许与他们无力和这些早期的农民在食物及其他资源上展开竞争有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马兜铃是中药中常见的药材

  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肾炎,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居住在多瑙河流域附近的农村村民易患此病,具有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在内的明显的区域性。此外,巴尔干肾病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患者通常伴随有出现尿路肿瘤的情况。巴尔干肾病的成因一直困扰科学界多年,然而,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疾病可能因当地居民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有关,并且当地也有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种子的习惯。

  在过去的50年里,科学家为找出巴尔干肾病的发病原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未能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由萨格勒布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带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科学家进行协作,他们将研究的重点置于巴尔干肾病地区环境因素之上,如各种重金属、真菌毒素、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学成分等等,但研究成果也不具说服力。

  不过科学家观察到,在巴尔干肾病发病地区,当地农民种植有大量马兜铃植物。因而,他们猜测,这种植物或许是致使当地居民患上巴尔干肾病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的设想,即巴尔干肾病患者患病原因在于他们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并且还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的种子。马兜铃酸在人体中有蓄积作用,中毒后可麻痹呼吸中枢,抑制中枢神经,而马兜铃的另一种成分—木蓝花碱可阻断神经节,降低血压,用量过大时会损害肾脏,导致中毒性肾病。

  据悉,在很早的时候,马兜铃就已被当做中草药来使用。从中医药角度而言,马兜铃科草药多味辛、苦,苦能下气、燥湿,辛能发散、行气、活血。马兜铃科草药主要功能为袪风胜湿、活络止痛、行气活血等等。但现代研究表明,马兜铃属植物存在毒性,其可导致使用者患上肾衰竭及尿道肿瘤等恶性疾病,因而各国也纷纷颁布法令,禁止将马兜铃属植物当做药物来使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触屏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盛行,人类的某些手指史无前例的忙碌起来,比如食指,一天有大量的时间在屏幕上滑行,如果碰上一个游戏狂人,手指不罢工才怪,台湾某男子就遭遇了这一茬。

  这位台湾男子在每天花至少6小时在他的触屏智能机上玩游戏之后,食指现在已经没用了。他的食指软骨受了重伤,导致现在不管是弯曲手指还是移动手指都会带给他难以承受的痛苦。

  在经历了5个月的物理疗法之后,这位曾经敏捷过人的手机游戏玩家仍然无法顺利拿起桌上的东西,或者写字(包括发短信),以及完成各种日常事务。

  经受苦痛教训的该男子发誓说再也不会在自己的手机上玩游戏了,并且向智能机以及他过去喜爱的游戏们竖起了他仍然完好的中指。(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暴力游戏危害系错误认识 玩家团队协作意识更强

  英女子超重遭游戏机歧视 知耻后勇成功减肥百斤

  暴力游戏可改变大脑细胞 或对玩家带来负面影响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刊登在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taxa》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提到在厄瓜多尔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其被称为“装甲鲶鱼”。位于芝加哥知名的德保罗大学科学家温莎阿吉雷(Windsor Aguirre)发现了五个古怪的鱼类标本,这些鱼是在2008年在圣塔罗莎(Santa Rosa)河流域考察中所收集的,随后这批古怪的鱼类样本被送往位于阿拉巴马州的奥本大学进行鉴别。

揭秘神奇的吸盘“装甲鲶鱼”为进化缺失环节

新发现的鲶鱼图像 

揭秘神奇的吸盘“装甲鲶鱼”为进化缺失环节

 新品种鲶鱼或依靠食用藻类为生

  根据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奥本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生米尔顿·谭(Milton Tan)介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古怪的鱼类时,并不显得非常惊讶,因为鲶鱼家族每年都会增加新的成员。”本张照片的拍摄者便是米尔顿·谭。与此相反,令米尔顿·谭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这条鱼具有2.8英寸的长度,大约为7厘米,而且在其头部的两侧缺失的结构显然不同于鲶鱼家族中的其他亲戚成员。

  米尔顿·谭认为由于其缺少了与大多数鲶鱼类似的结构,这暗示了该物种可能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其介于其他的瘤甲鲶属(Cordylancistrus)与骨甲鲶科布兰尼克氏毛口鲶(Chaetostoma)之间,后者拥有一个没有坚硬部位的大口鼻。这样的种类划分依据使得这两个种类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新的物种,因此这条鱼也被认为是不寻常的鲶鱼。有些时候,对新发现的鱼类命名可将其所在的河流作为它的新名字,这一点对于厄瓜多尔河流中发现的鱼类显得尤为有利,尤为这里的鱼类并不是特别多样化,此外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条鱼被唯一被发现的地点。

  科学家们对新发现的鲶鱼习性了解得并不多,它们一般生活在厄瓜多尔西南部的小型河流中,并且河流中还需布有岩石堆块。但对于其食物来源,科学家从它的亲戚生活习性上入手,认为该鲶鱼有一个被称为大吸盘的嘴,以及像毛刷状的牙齿,通过这些器官的运动,可以使这种鲶鱼从河流中岩石上刮下藻类食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2日的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taxa》上。

  由于科学家手上仅有几个该鲶鱼的标本,没有人知道这种新发现的鲶鱼有多么地罕见,但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我们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生物的多样性。比如,在这片区域里就存在着小规模的黄金矿产的开采,而此类行为会对野生动物产生何种影响也不得而知。在南美洲和其他地方,仍然有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物种,但很可能在我们发现之前它们便从地球上消失了。因此,在生物多样性永久性丧失前,对河流中存在的物种进行探索就显得非常重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类由海豚进化而来,这事靠不靠谱?

  科学网(kexue.com)讯 通常的进化论认为,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但是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进化的过程中,曾在水里呆过一段时间呢?少数的进化生物学家认为人类或将由海豚进化而来。尽管这种观点看上去挺不靠谱的,为什么还是有人支持这种理论呢?

  当陆地不再适合哺乳动物居住的时候,人类不会是第一批选择进入水中生活的生物。七千万年前,巨大的生物进入水中生活,后腿变成了尾巴,于是它们变成了鲸。五千万年前,体形类似大象的海牛如法炮制,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年前,熊一样大的生物也在水里进化出了适合水生的鳍,就是海狮和海豹。还有许多动物进入水中生活之后,也能在陆地上生活,比如河狸、河马。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化过程也要来这么一遭。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人类曾在水中生活过?他们持有的证据之一,就是人类体表没有毛。猩猩猴子之类的灵长类动物体表都覆盖了浓密的毛发,为什么人类没有?而且雄性灵长类动物毛发是否浓密,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雌性来交配。如果认为人类曾在水里生活,这就好解释多了。海豹等动物体表都是光滑的,流线型的体形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非常方便。而头发在人类涉水的时候不会有这个问题,于是就保留了下来,而且母亲在水中喂奶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抓着她的头发。失去毛发所导致的保暖问题就由皮下脂肪的增益来解决了。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脂肪都堆积在腹部,而人类的四肢和脸部也会有脂肪堆积,这也是其中一项进化的证据。

  其他的证据还有人类为什么直立行走(四肢着地时身高不足以使头部露出水面)、为什么嗅觉不灵敏、为什么婴儿天生会游泳、为什么人类的听觉与分辨声音的能力进化了等等。

  至于人类是什么时候进入水中的,大约在四百万年前,海平面上升导致森林面积缩小,为了生存,类人猿就进入了水中。

  “海猿说”的反对声音也很多,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就是,水生人类的化石至今没有找到。也就是说,就算其他特征证据再多,没有物证也是白搭。以及,虽然河马海豹这些没毛的动物在水里很灵活,但最擅长游泳的动物还是长着大量毛发的苏门答腊犀牛,以及很多野猪也很擅长游泳。(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嗅觉对人类进化起决定作用 能力远强于其他人种

  揭秘人类进化重大突破点 足弓特征成就直立行走

  科学家发现登尼索哇人 挑战古人类进化传统理论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5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