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哭出血泪,听到这个大家第一反应应该是恐怖片,但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一"特异功能"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泪血症”(Haemolacria)这种病是真实存在的,它让患者真的能够哭出血泪。患者的泪有些只是淡淡的红色,但有些则是全红,几乎全由血组成。
目前这种病的起因和治疗都还很不明了,但是据悉泪血症是和集中血液疾病或者肿瘤有关。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血泪症"患者。
据国外网站介绍,有一位来自美国田纳西州一名叫Calvino的15岁男孩,据说每天都要哭出血3次,而且每次哭之前都毫无预兆。对此,他的说法是,“有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有眼泪要涌出来的感觉;有的时候,只是感觉眼睛很湿;有的时候当有东西流出来,我的眼睛就像灼烧一般疼痛。”第一次在班上哭出血的时候,他的同学都说他被诅咒了,被魔鬼附身了,当时他很伤心,但是现在他说已经习惯了。
Calvino
Calvino第一次有这种症状时,他妈妈吓坏了,马上叫了救护车,“当时我儿子流着血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快死了?’,这是我一辈子经历的最可怕的事情。”她说听到这句话她心都碎了。之后 Calvino在家人的带领下接受了很多医疗检测,但是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给他们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之后他们母子还曾经上过电视节目,并希望得到可靠的医学救助,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称能够帮到他们。
Twinkle
Twinkle也是一位被泪血症所折磨的青少年,只是她的病看起来好像还更可怕。这名来自印度北方邦的13岁女孩不仅会从眼睛里哭出血液,而且她的鼻子,发际线,脖子和足底都会出血。这样一形容就感觉好像她在出汗,只是不是汗水而全是血。奇怪的是,这些症状并没有给她带去任何生理上的疼痛。Twinkle42岁的妈妈像疯了一样地想治好她女儿的病。
在12岁之前,Twinkle 都是一个正常的小女孩,但是突然之间她就开始流血,并且每天发病5到20次不等。“我的校裙全部都被染红了,学校里没人愿意跟我一起玩。我觉得这个病很可怕,而且真的很麻烦,并且我的朋友们觉得这很恶心,他们都开始嫌弃我了。”得病后不久,她之前就读的学校就把她扔出了校门外,而其他学校也很直截了当地将她拒之门外。自此她被迫在家自学,并且不能出门和别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根据她妈妈的说法,由于长期失血过多,Twinkle身体很虚弱,看起来也很苍白。
意料之中的是,医生们再次对这种病感到困惑,并且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医治。实际上,这些医生中甚至有一名曾经“鼓起勇气”像法庭起诉Twinkle的母亲,称她捏造了这个离奇的故事。当地的村民都认为这个女孩被诅咒了,他们在大街上痛骂Twinkle,向她吐口水,说脏话。然而,一位来自英国的专家对Twinkle失血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说Twinkle可能患有某种血凝固障碍,如果有这方面的专家,那么Twinkle的康复应该是有指望的。但是Twinkle的家里十分贫穷,她的家人们一直都在期待奇迹出现,能有好心人帮他们治好 Twinkle 的病。
Rashida
另一位来自印度东北部巴特纳市的Rashida也是一名患有泪血症的年轻妇女。每天有好几次,她的眼中都会流出血。令人惊喜的是,当地居民并未因此嫌弃她或者将她赶走,相反的是,当地人都把她当作圣人,佛祖转世,并认为她的症状是“神迹”,当地人会定期去拜她。
她的追随者们会在她身前鞠躬,并向她的家族送贡品。Rashida自己表示说,“流血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痛,但是每次看见该是泪水的时候,看见的却是血,我还是觉得很惊讶。”医学推测说她的病因可能是脑癌或者是泪腺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为她确诊。(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部分资料来源煎蛋网,科学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球交通线路分布图进入组图
美国交通线路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技将人类的距离拉近,飞机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互联网更是可以叫大洋彼岸的两人视频相见,地球上也不满了各种联络线。
根据权威介绍,目前地球上所有机场的面积相加,总面积竟然与印度面积相同,航班使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来自加拿大的一位科学家描绘了目前地球上的所有航线,这些航线犹如蜘蛛网一般紧紧包围住地球,人类已经将地球彻底的征服,所有地方都不满了航线。这名科学家叫做菲尔德,他利用普通家用计算机测算出目前全球所有的航线,另外菲尔德还表示:“目前地球将近三成的土地用于作为机场的停机坪,这是相当高的比例。它们合起来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印度。”
欧洲大陆的交通路线
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欧洲大陆的铁路密集无比,而大西洋、太平洋上空不满的航线、与航海线,各种电缆埋藏在地下,这就是地球的现状。
同样来自加拿大的菲利克斯教授表示:“这些图片显示了目前人类活动的范围,在我们文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地球似乎进入了被扩张模式,人类正影响这我们的星球,各种污染随之而来。地球成了人类的殖民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土星最外侧的光环中观测到巨大的“雪球”穿过,其后带出的光环物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微型喷流”(mini-jets) 科学家估计这些"雪球"直径可达1公里。这些喷流是在美国宇航局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探测器的最新图像中被发现的,这一探测器在过去的7年中一直在土星轨道运行。
土星雪球
这些雪球是由土星最外侧的F环中的物质在牧羊犬卫星土卫十六的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而成的。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雪球的直径,以这张图像中的这个雪球结构为例,约为0.62英里(约合1公里)。有时候这些雪球会慢慢地穿过F环内部,速度约为每小时4英里(6.4公里),将一部分冰雪物质带出。
卡尔·默里(Carl Murray)是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他也是卡西尼飞船成像科学组成员,他说:“这样产生的喷流宽度约为10公里,在光环外延伸40~180公里。根据其形成时间的先后,它们的长度可以在仅仅几个小时内延长很多。”他说:“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如果我们仔细查看整个F环,我们都可以发现大约10个此类结构。”
多重微型喷流结构
事实上,卡西尼项目组的科学家们早在卡西尼号探测器于2004年成功切入土星轨道开展科学考察工作之初便已经注意到这些诡异的喷流状结构。然而由于缺乏对这些细微结构的连续数小时的跟踪观察,它们的具体来源一直成谜,直到现在。
默里的小组在卡西尼号探测器于2009年1月份拍摄的图像中找到了一个细微的尾迹,这一次他们成功地对这一结构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追踪。观测确认有一个从F环中移出的小型物体带出的物质形成了这个尾迹。
默里和同事们随后对卡西尼探测器在2005年至2011年间拍摄的超过2万张图像中展开系统搜寻,结果发现了超过500个此类结构的案例,其中就包括在这一图集中展示的这六个案例。默里说:“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这些物体的轨道特征,但是我们有足够多的资料可以来判断这些微型喷流结构是否和任何我们已知其轨道的物体相互吻合。”
明亮的模糊物体
这是使用卡西尼窄角相机拍摄的图像,科学家们成功捕捉到形成微型喷流结构之后穿出F环的雪球体,即图像中最明亮的物体。默里说:“我们还未能获取这些物体的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他说:“然而当我们看到在喷流尾端明显的一个‘头’状结构,这个结构看上去外形模糊,让人想起包围在彗星外侧的晕状结构,这可能是其表面的物质形成的,或者可能是带出的F环物质形成的。”
诡异的扭曲
在目前已经被识别出的500多个微型喷流案例中,大多数都呈现孤立的尾迹形状,并且其角度几乎和F环本身相垂直。但有些时候,比如在这张图像中所呈现的那样,这种喷流可以成群出现,并产生更多扭曲的尾迹。
比如在右上方图像中呈现的倒刺状结构,可能是由一系列的雪球体带出光环物质而形成的。在左上方的图像中,这里的情况可能是一个雪球体反复数次穿越光环结构而形成的。而在左下方的图像中,同样是雪球体的反复穿越,但是仅仅局限在光环的最外侧。最后,右下方的图像中的情况,是由一个雪球体在穿过F环内部时发生破碎后形成的。
变形的光环
这张图像是采用夸大比例的土星F环结构俯视图,中央的土星本体已经被去除。科学家们相信F环旁边直径达85公里的牧羊犬卫星土卫十六对F环中的物质微粒施加了引力影响,导致在F环中形成波浪状扭曲结构,并造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凝结形成雪球体。默里说:“F环在其内部物质以及拥有的一系列现象方面是独特的,我们已经花费许多精力试图去理解它。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谜团尚待揭开,很多挑战需要面对。”(晨风)
相关阅读
肢体部分瘫痪的病人只需依靠意念便可遥控该机器人
据美国媒体报道,瑞士科学家当地时间4月24日展示了一款新型机器人,肢体部分瘫痪的病人只需依靠意念便可遥控该机器人。研究人员称这一重大进步将来有一天可以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帮助。
这款机器人名为“阿凡达”,是由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研发的。参与24日展示的是来自瑞士南部小镇锡永地区一家医院的病人马克·安德烈,他曾在一次事故中丧失了对双腿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研究人员利用一个类似头罩的装置记录下安德烈大脑发出的信号,该信号随即被一台笔记本电脑“解码”,并将破译后的动作指令传送给一个大约30厘米高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可按指令要求做出相应动作。
研究小组组长乔斯·米伦表示,人的大脑可以同时思考很多事情,但瘫痪者在试图操纵机器人时必须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个装置上。但是人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在一处,一旦走神信号传送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决定设计一个电脑解码程序,使其就像大脑的潜意识一样工作。一旦大脑发出“步行前进”的指令,电脑便会一直执行这个动作,直到接收到停止命令或是机器人受到干扰被迫停下来。
美国华盛顿大学副教授拉杰什·拉奥表示,洛桑的这个研究小组的确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该装置还可在实验室外使用。
不过,米伦表示,虽然这个装置已经在病人的家中进行了测试,它目前还无法像市场上其它类似的大脑控制装置那样灵活,“这个问题需要在未来几年之内才能被解决”。
相关阅读
SOHO拍摄太阳下方出现不明飞行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NASA的太阳探测器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SOHO)近日在太阳附近拍到奇观,而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艘外星人的太空飞船。
不明物体放大后形似飞船
科幻电影中太空船场景
SOHO是美国用来观察太阳的卫星,主要用于观测太阳风、太阳内部情况,我们看到的许多有关太阳的照片均出自SOHO,不过这次SOHO拍下了惊人的画面。
在图片的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出有一个不明物体在接近太阳表面,而它与科幻片中的太空飞船十分相似,并反射出光芒。图片与视频在网络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UFO迷认为这是存有外星人的最有利证据。
有网友表示:“它与电影中的太空船太像了,而且这可能只是它的一部分,它肯定很庞大。这是很好的外星人的证据。”视频的真伪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有网友则认为这是SOHO出错导致。
许多人争论的一点在于如果真是太空船,普通进入很难接近太阳,这里的温度足够融化一切。视频已经在网络中被转载超过万次,NASA的专家们也表示他们在加紧研究这究竟为什么物体。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图中看的的画面不是一颗不同的流星,而是一颗撞向地球的火流星。根据介绍它已经在美国内华达州坠落,并引发了强烈的爆炸。
美国当地时间22日早晨,许多住在内华达州山脉周围的居民纷纷表示自己看到强烈火球,根据当地居民介绍有一颗火球撞击地球,并引起了地震。当地居民卡尔森:“我看到火球从天而降,之后发生了地震,我家的玻璃震动的很厉害,不过我上午并没有发现有地震的记录。”
火流星坠落地点
火流星坠落内华达州
不仅在内华达,加州也有民众看到了这颗火流星,加州居民杰拉德表示:“我看到有东西划了过去,之后就是强烈的爆炸声,房屋摇晃的厉害。”
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解释到:“这种事情其实不必太惊慌,每年都会发生一两次,不过它通常降落在无人的地区,落入海中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发现,只不过这次里人群近了一些而已。”
模拟图太空观流星
根据专家分析,这次坠落引起的震动波及到了内华达州与加州,威力十分强大,它相当于释放了5千吨炸弹的效果,而地面震动仅是它坠落所致,与地震无关,相关部门也并未检测到地震。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内华达州的警局接到了许多有关火流星的报案。天文专家表示,最近正值流星活动的高发期,这颗火流星可能是某颗彗星留下的碎片而已,进入大气层后摩擦产生了火花。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地震局官网截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今日凌晨相信许多人都在熬夜看球,欧冠半决赛一场大战吸引了许多球迷的目光,而一些家住北京西部看球的球迷则表示,他们观赛中感觉到了地震。
欧冠半决赛皇家马德里对阵拜仁慕尼黑的比赛吸引了众多球迷的目光,比赛的精彩程度也配得上球迷熬夜看球,不过也赛中有许多球迷无意中发现,北京发生了地震,许多人也在网络中纷纷求证,有网友留言称刚才感觉到了地震,屋里有轻微的晃动,很快消息被证实。由于地震发生在凌晨,且震级较小,许多熟睡的居民命没有震感。
根据北京地震局官网报道,北京时间2012年4月26日03时49分,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附近(东经116.1°,北纬40.0°)发生M1.7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北京西部极少数居民有轻微震感。
这也是北京进入4月份以来的第二次地震,4月12日延庆曾发生1.4级地震。根据地震局介绍,这次地震属北京地区正常的地震活动,没有必要产生惊慌。同时地震局还介绍,北京地区一般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局部有感地震,平均4年左右发生1次3-4级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损失。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宇宙中存大量暗物质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通过最新的计算发现每一分钟都有暗物质粒子击中人体,如果两个粒子在人体内发生湮灭,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利的基因突变发生。暗物质作为宇宙中最为神秘的领域之一一直是宇宙学家关注的重点,其最大的特点是无法被直接观测到,但科学家们发现它们的存在是其产生了明显的引力效应,并体现在星系与星系团之间。科学家们估计宇宙中有80%的物质与暗物质有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发现何种粒子构成了暗物质。但有一种被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被认为是暗物质最有可能的候选者。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这些假设存在的粒子对宇宙中常规物质仅产生微弱的影响,常规物质如中子、电子还有质子等,也可以被称为重子物质,但是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应该是截然不同的物质,它们在宇宙中数量庞大,并无时无刻地穿过宇宙空间,自然也包括人体。
根据位于密歇根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凯瑟琳·弗里兹(Katherine Freese)介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之前被认为在偶然的机会下会与原子核发生碰撞,但现在看来这种碰撞应该更加经常发生。比如,传统理论上认为人体细胞中的一个原子核与假设中的暗物质粒子发生碰撞的几率大约是一生一次,可以说相当这个现象是较为罕见的,但最新的理论却将这个几率提升至一分钟一次。
根据宇宙学理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在宇宙刚诞生的黎明时期就被产生出来,这与其他粒子形成过程类似。虽然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不属于宇宙中常规物质,并且它们很少与常规物质发生相互影响,但是两个这样的粒子相遇碰撞是会发生湮灭,将质量转变为能量。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斯卡·克莱因中心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克里斯托弗·萨维奇(Christopher Savage)介绍:随着宇宙不断地膨胀,整个空间温度不断下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之间间隔距离逐渐被拉大,最后不再发生湮灭现象,仅仅是相互徘回运动。
最新的模型表明每秒钟有数十亿数量级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穿过地球,这也意味着每秒钟都有假设中的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身体。对此,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些周密的实验方案来探测暗物质粒子的存在,比如将锗晶体作为实验材料,探索暗物质粒子击中它们的概率以及这类碰撞所产生的能量等。研究人员萨维奇与弗里兹都使用了相同的计算方法以探寻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质量以及丰度,并评估暗物质粒子与人体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
萨维奇认为计算的方向较为明确,我们已经知道该如何去计算它们,但实际上暗物质粒子对常规物质(如人体)产生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但氧原子和氢原子更有可能与暗物质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由于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从这个角度上看,暗物质粒子与人体发生作用还是有较大潜伏性。最新的计算表明。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为60千兆电子伏特,一个体重为70千克的正常人,身体内的原子核每年将面对10个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如果是10到20千兆电子伏特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而言,平均每个人将一年中将面对多达数十万的粒子撞击。
在对面如此大量假设性的暗物质粒子撞击,那么暗物质粒子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该级别的相互影响微弱,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不会对人类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是这些粒子之间发生碰撞时,它们就是发生湮灭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弗里兹认为这些粒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一百倍,当它们发生碰撞时就是得到一个质子产生能量的200倍,这个情况明显是充满了活力。而如果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湮灭发生在身体中,那么可能导致不利的基因突变,只不过这一切发生的几率非常低。(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杜克将全家福留在了月球
科学网(kexue.com)讯 家庭总会给人温暖,出门在外的人最想念的就是家乡家人的陪伴,远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更是如此,而他们缓解思乡之情的好办法。
早在1972年,阿波罗登月之时就上演了温馨的一幕,宇航员查理-杜克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的时候,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放在月球表面上拍照留念,这样感人的画面叫许多人感到。
杜克拍照留念
照片中四人分别是杜克,以及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这是典型的70年代全家福的场景,全家人在摄影棚里留下纪念。而它却是那么与众不同,杜克将它留在了月球,今天它是否还在那里我们并不知道,但这样的画面一般杜克深深的牢记下来。
已经40年过去了,这样的画面才被人再次响起,杜克完成了一个奇迹,他们全家都见证了登月的历史一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研制出更先进的探索工具,下次登月的时候或许可以再次找到它。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俄罗斯海域发现白色杀人鲸
科学网(kexue.com)讯 鲸鱼堪称海洋中的霸主,而虎鲸则是鲸鱼中的王者,他们已美丽的姿态,聪明的智商深受人们喜爱,也常常成为各大海洋馆的招牌。众多周知,虎鲸由于凶猛的习性,有被成为杀人鲸,黑色成了它们的标志,但也有例外。
纯白杀人鲸或患白化病
近日野生动物学家在俄罗斯海域发现了神奇的一幕,一头白色的杀人鲸出现在鲸鱼群中,与其他杀人鲸黑色背鳍不同,它白色的背鳍极为与众不同。
莫斯科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的科学家联合考察中,在俄罗斯境内的北太平洋海域发现的这头白色杀人鲸,根据科学家分析,从高达近2米的背鳍可以看出这头鲸鱼至少16岁,而全白的颜色可能与白化病有关。
本次考察的负责人埃里奇表示:“这次发现是一个惊喜,这是我们首次看到白色的杀人鲸,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神奇。它的周围有大约10头杀人鲸,但它是那么的特殊,那么的显眼。我们观察他的背鳍有2米高,这证明它已经至少16岁,而这种鲸鱼一般可以生活的60岁。”
科学团队目前还在位于俄罗斯东部海域的科曼多尔群岛附近考察生态状况,他们认为应当对海域加以保护,这里是鲸鱼与海豚的重要栖息地,而当前的过度捕捞、资源开采已经对生态产生了破坏,这将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安全。
珍贵白虎也患白化病
白化鲸鱼或许就与这里某种环境污染有关。在自然界白化动物总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白虎、白狮子这样白色的猛兽总能受到人们的更加关爱,而首次出现的白虎鲸相信在未来将受到更多关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