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近在坦桑尼亚砂岩发现的一块猫咪大小的鳄鱼化石,具有和哺乳动物类似的牙齿,它的颌骨可以左右移动,进行咀嚼,以前科学在爬行动物身上从未发现过这一功能。

  1.适于咀嚼

适于咀嚼
适于咀嚼

  这一新发现的像猫咪一样大的鳄鱼Pakasuchus kapilimai,拥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牙齿,这使这种化石鳄鱼具有我们以前在爬行动物身上从未发现的能力:咀嚼能力。这种1.05亿年前的鳄鱼具有咀嚼能力的关键是它的下颚可以左右来回移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和论文作者帕特里克·奥康纳说:“现有鳄鱼没有可使颌骨左右移动的结构。它们只有一个可以让颌骨上下移动的屈戌关节。”

  2.“猫鳄”颅骨

“猫鳄”颅骨
“猫鳄”颅骨

  这一最新发现的新种鳄鱼颅骨化石,是考古学家从坦桑尼亚的砂岩里挖掘出来的。这个颅骨的长度大约是3英寸(7厘米)。据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介绍,现代鳄鱼与Pakasuchus kapilimai都拥有适于撕咬和吞咽的柱状牙齿,在这方面它们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后者具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尖牙、前磨牙和颌乳磨牙,而前者没有。

  3.现代鳄鱼

新发现的鳄鱼
现代鳄鱼

  尼罗鳄等现代鳄鱼,它们的鼻孔都位于脑袋的上面,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游泳时呼吸。但是Pakasuchus的鼻孔却位于口腔的前端。古生物学家帕特里克·奥康纳在接待国家地理协会的怀特·格兰特时说:“现在的鳄鱼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里,Pakasuchus与之不同,它会经常游上岸,在陆地上四处游荡。”

  4.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从坦桑尼亚砂岩里挖掘出来的Pakasuchus的骨骼和破碎的颅骨显示,这种鳄鱼的脊柱非常柔韧。据论文作者猜测,这个弯曲的脊柱化石,有助于科学家把新发现的鳄鱼与现代鳄鱼区分开来,Pakasuchus的背上没有骨板,这一结构或许有助于这种猫咪大小的鳄鱼跳跃起来,捕捉飞行的蜻蜓和其他飞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一群好奇的亚洲小爪水獭在安设于婆罗洲岛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一台摄像机前经过。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小组采用先进的遥控摄像机和夜间探测工具,记录下婆罗洲岛所有三种土生土长的水獭的行踪。据威尔廷介绍,将不同种类的水獭分辨出来并非易事。他说:“问题是,看到它们的时候,还没等你仔细观察,水獭就会迅速溜走。即便是在我们摄像机捕捉到的照片中,水獭也很难辨认。”威尔廷还表示,这些照片将被送至世界顶尖水獭专家那里进行独立鉴别。

  5.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这只巽他臭獾是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在“食肉动物保护”计划中发现的20个不同种类食肉动物之一。它应该是一种让我们退避三舍的动物:与其近亲臭鼬一样,巽他臭獾一旦遭遇威胁,也会从后臀喷射出一股臭烘烘的液体。据威尔廷介绍,虽然不是濒危物种,但巽他臭獾“分布不规则,我们迄今一直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因。”首届婆罗洲食肉动物研讨会(Borneo Carnivore Symposium)将于明年6月在马来西亚召开,届时会议将重点制定保护巽他臭獾和其他在此次研究中发现的哺乳动物的计划。

  6.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研究人员安设在婆罗洲岛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摄像机捕捉到这只神出鬼没的滑毛獭(亦称印度水獭)的踪影。这种动物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也就是说,它们在野外面临很高的灭绝风险。

  威尔廷表示,虽然研究小组发现水獭和别的哺乳动物在其他遭到砍伐的林区数量出现下降,但得到可持续管理的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食肉动物类型依旧非常多样。这表明我们可以在不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有效利用森林。”德拉马格地区采用的可持续伐木做法包括有选择性地砍伐高价值大树,将推土机伐木痕迹减至最低程度。

  7.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安设在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摄像机捕捉到这只斑纹麝猫从森林小心翼翼穿过的瞬间。这种动物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由于其在东南亚地区的栖息地快速丧失,这种外形像猫一样的哺乳动物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风险。威尔廷说:“当伐木活动增强的时候,斑纹麝猫将是第一批遭受严重威胁的物种之一。这种动物的存在或许表明森林的生态系统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最新一期的《小型食肉动物保护》(Small Carnivore Conservation)杂志将对这些在婆罗洲发现的哺乳动物种类做详细描述,这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下属小型食肉动物专家组(Small Carnivore Specialist Group)出版的一份杂志。(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德国莱布尼茨动物园及野生动物研究所于2008年开始,与马来西亚沙巴州野生动物保护局及沙巴州林业管理局合作,实施沙巴州“食肉动物保护”计划,利用功能先进的遥控摄像机,对该地区麝猫及水獭等小型食肉动物进行研究。两国研究人员近日公布了他们最新发现的野生珍稀哺乳动物名单,百余年来在沙巴州首露真容的毛鼻水獭名列榜首。

  1.显露真容的毛鼻水獭

显露真容的毛鼻水獭
显露真容的毛鼻水獭

  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人员是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德拉马格(Deramakot)森林保护区发现这只毛鼻水獭的,这是一百多年来在沙巴州首次发现毛鼻水獭的踪迹。毛鼻水獭在2008年至2009年间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发现的野生珍稀哺乳动物名单中名列榜首。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位于婆罗洲岛北端,占地面积210平方英里(约合550平方公里)。婆罗洲岛被分为三国领土,分别属于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

  两国研究人员是在2008年发现毛鼻水獭的,这是过去十年间在整个婆罗洲首次发现的毛鼻水獭。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德国莱布尼茨动物园及野生动物研究所的安德里亚-威尔廷(Andreas Wilting)介绍,在摄像机捕捉到这张照片以前,连专家也不确定婆罗洲岛上是否还有毛鼻水獭存在。婆罗洲最后一次发现毛鼻水獭是在1997年,当时,一只毛鼻水獭在公路上被撞死。

  2.出外觅食的珍稀獭狸

出外觅食的珍稀獭狸
出外觅食的珍稀獭狸

  这是动作感应摄像机在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拍摄的獭狸。獭狸名列东南亚濒危麝猫名单榜首,是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在“食肉动物保护”计划中发现的20个不同种类食肉动物之一。据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威尔廷介绍,虽然獭狸活动范围很大,但这种活跃在湿地的物种仍受到栖息地减少和伐木活动的严重冲击。他的研究团队还首次拍到獭狸的视频片段。

  研究小组表示,1997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做了可持续管理规划,在伐木取材的同时,让林区仍可健康生长,这个项目正在获得回报。沙巴州林业管理局的达图克-萨姆-曼曼说:“最新研究发现表明长期性可持续林业管理对我们国家受威胁程度最大的一些物种保护极为重要。”

  3.披着“猫”衣的马来麝猫

披着“猫”衣的马来麝猫
披着“猫”衣的马来麝猫

  在婆罗洲岛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马来麝猫像我们展现了像猫一样的外衣。虽然这种哺乳动物在东南亚较为普遍,但科学家仍不确定马来麝猫的准确数量。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供的资料,麝猫在马来西亚受到该国1972年通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这种昼伏夜行的动物是“食肉动物保护”计划中发现的5个麝猫种类之一——尽管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存在商业性伐木活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父爱如山,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很多父亲在养育和保护后代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面是十个伟大的动物父亲,它们不仅要肩负喂养伴侣的任务,而且要喂养自己的孩子,给它们提供保护。

  1. 巨角猫头鹰

巨角猫头鹰
巨角猫头鹰

  北美和南美最普通的猫头鹰——巨角猫头鹰是任劳任怨的好丈夫和勤勤恳恳的好父亲。冬末时分,雌性巨角猫头鹰会一直呆在巢里孵化2到3枚卵,这时雄性巨角猫头鹰负责寻找食物,喂养伴侣,它经常从很远的地方把老鼠、田鼠和松鼠带回巢穴,供负责孵卵的雌鸟享用。幼鸟破壳而出以后,它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从此它还要肩负起喂养幼鸟的工作。

  2.大火烈鸟

大火烈鸟
大火烈鸟

  雄火烈鸟既是忠诚的丈夫,又是关心后代的好父亲。它们经常许许多多聚集在一起生活,但是火烈鸟通常一生都遵守一夫一妻制。雄火烈鸟在配偶的领导下,挑选出筑巢位置,然后用泥巴筑巢。雌鸟一次只产一枚卵,它们轮流孵卵和保卫家园,它们共同承担养育后代和孵化小鸟的责任。

  3.红狐

红狐
红狐

  雄性红狐是一个非常警觉的父亲,它们经常陪幼崽一起玩耍,并独自一人承担寻找食物,养活家人的任务。小狐狸出生3个月后,父亲的养育任务结束,年轻小狐狸开始自己寻找食物。然而父亲不会眼睁睁看着它们挨饿,它会把食物藏在小狐狸附近,教它们如何发现食物。

  4. 大美洲鸵

大美洲鸵
大美洲鸵

  美洲鸵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不会飞的大鸟,它与鸵鸟是近亲,它在交配时眼光色迷迷地。但是没人敢说它不是一位好父亲。在每个交配季节,雄美洲鸵会不辞辛苦筑好鸟巢,然后要求多达15只雌性在此产卵。产过卵后,雌鸟开始寻找新的交配对象,只剩下雄鸟呆在窝里孵化小鸟。幼鸟破壳而出后,雄鸟还要肩负起喂养和保护后代的重任,它们不允许任何动物靠近小鸟,即使雌性美洲鸵也不例外。

  5.海马

海马
海马

  雄性海马确实从不跟它们的孩子一起玩耍,也不帮助它们完成家庭作业。但是它们在另外一个方面胜过人类父亲——生育后代。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里的鱼类中,只有海马具有这一独特特征。

  雄海马的腹部、正前方或侧面长有育子囊。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到育子囊里,雄性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雄海马会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它们发育成形,才把它们释放到海水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及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到的火星“赫歇尔”陨石坑、超新星残骸及如粉红色圆球的猫头鹰星云等壮观景象。

  1.“赫歇尔”陨石坑

“赫歇尔”陨石坑
“赫歇尔”陨石坑(图片提供: NASA/JPL/SSI)

  这张土星卫星土卫一的高清特写镜头展现了“赫歇尔”陨石坑周围神秘的色彩差异。这是一张合成图,于2010年3月29日公布,是根据多张照片制作而成,这些照片都是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今年2月在迄今对土卫一最近距离的飞越中捕捉到的。肉眼看去,土卫一表面可能全部呈现灰色。技术人员根据来自“卡西尼”号飞船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和绿色等光线和色彩过滤器的数据,对这张照片中的颜色进行了渲染。

  结果表明,“赫歇尔”陨石坑里面和周围的浅蓝色物质与土卫一绿色地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天文学家尚不清楚这些颜色差异存在的原因。“赫歇尔”陨石坑直径为80英里(约合128公里)。在此次近距离飞越期间,“卡西尼”号还拍摄到迄今清晰度最高的土卫一温度变化图,上面的温暖区域展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面,令人不由得想起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

  2.超新星残骸

超新星残骸
超新星残骸(图片提供: NASA/CXC/SAO/T.Temim et al. (x-ray), NASA/JPL-Caltech (IR))

  正如这张最新公布的超新星残骸G54.1 0.3照片所展现的那样,生命循环甚至能让巨大的恒星化为灰烬。照片中央的亮白色脉冲星是一颗在剧烈的超新星爆发中消逝的巨大恒星核心残骸。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数据显示,被这颗濒死恒星驱散的物质正被脉冲星高能大风(蓝色)所加热。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图像则曝光了四周的尘埃和气体,当物质从附近星团穿过时,这些尘埃和气体被点亮。这张照片是在2010年3月29日公布的。

  3.火星岩石

火星岩石
火星岩石超新星残骸(图片提供: JPL-Caltech, NASA)

  美宇航局日前公布了这张由火星探测器“机遇”号自动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火星探测任务科学家2010年3月29日宣布了去年冬天上传至“机遇”号的新软件发回的最新数据,该软件可以使“机遇”号自动选择自己的研究目标。“机遇”号可通过科学家预先设置的标准和之前导航相机拍摄的照片,挑选某些物体进行拍摄,比如这块位于“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陨石坑附近的橄榄球大小、外形奇异的岩石。新软件能够使“机遇”号节省大量宝贵时间,因为它让这个火星探测器避免了从地球接收命令时发生的20分钟通信延迟情况。

  4.猫头鹰星云

猫头鹰星云
猫头鹰星云(图片提供:  Émilie Storer, André-Nicolas Chené, and Travis Rector)

  在这张由设在美国夏威夷的双子北座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中,猫头鹰星云(亦称夜枭星云)就像一块粉红色水果糖一样发光,照亮四周。猫头鹰星云约有6000年历史,是一个行星状星云。行星状星云是类日恒星死亡留下的残骸。在一项确定双子北座望远镜下一个拍摄目标的比赛中,加拿大魁北克中学生艾米莉-斯托尔(émilie Storer)在其获奖文章中谈到了猫头鹰星云,最终使得天文学家拍摄到这张高清照片。猫头鹰星云是一个明亮的物体,在北面的天空中清晰可见。照片于2010年3月25日公布,专家表示,人们可以通过它对迄今研究甚少的猫头鹰星云有新的了解。

  5.土卫十四

土卫十四
土卫十四(图片提供:NASA JP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这张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的高清照片集中展现了土卫十四(即“卡利普索”)这颗形状奇特的土星卫星。“卡西尼”号飞船今年2月在飞越土卫十四时捕捉到该照片。土卫十四隐藏在土星更大的卫星土卫三的身后,这两颗卫星围绕土星运转的轨道大体相同。土星另一颗卫星——土卫十三的轨道处于土卫三的前方,形成了一个对土星系而言十分独特的卫星带,被名为“特洛伊卫星”(trojan moon)。(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3报道,一个为期两年的科考项目于2010年2月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据研究人员介绍,在354平方英里(57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然同时生存着7种猫科动物,这是迄今在单个区域内拍到的猫科动物种类最为繁多的事例。

  野生动物学家卡什米拉-卡卡蒂(Kashmira Kakati)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杰普雷-德辛(Jeypore-Dehing)低地雨林地区的长臂猿。她对自己长期以来研究的同一片区域同时出现如此多的猫科动物亦感到十分好奇。卡卡蒂表示:“我想了解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所有人都没有线索,即便是那些在森林里生活了30年的人,他们也不清楚。”

  1.花豹

花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花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隐藏于林中的相机拍摄到一头花豹在茂密的丛林中穿梭的镜头。2007年到2009年间,卡卡蒂利用隐藏于林中的30部数码相机,不仅拍摄到多种猫科动物,还捕捉到其他许多在热带雨林十分罕见的动物。她说:“甚至连我自己都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

  2.云豹

云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云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一天夜晚,隐藏于林中的相机捕捉到一头云豹林中徘徊的画面。云豹因身体覆盖着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的斑纹而得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云豹列为濒危的等级,这意味着该物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云豹的数量之所以呈下降趋势,主要归咎于栖息地森林遭到大肆砍伐。卡卡蒂表示,云豹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极为罕见,甚至连当地村民都不知道它们叫什么。

  3.豹猫

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隐藏于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中的相机拍摄到的一头豹猫。豹猫属于夜行动物,体型小得出奇,是更为人所熟悉的豹子的远亲。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豹猫的活动足迹遍布整个亚洲。除了少数亚种濒临灭绝以外,整个豹猫家族被普遍认为数量保持着稳定。

  4.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亚洲金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还是亚洲金猫的家园。虽然亚洲金猫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接近受威胁”等级,但事实上目前正处于濒危灭绝的状况。除了7种猫科动物以外,卡卡蒂隐藏于林中的相机还捕捉到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生活的其他12种食肉动物,其中包括豺狗(亚洲野犬)、马来熊以及类猫哺乳动物麝猫的几个种类。

  5.丛林猫

丛林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丛林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卡卡蒂表示,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周围存在着石油煤炭开采及伐木这些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的活动。在这片森林中,只有一处名为德辛-帕特卡伊(Dehing-Patkai)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被禁止商业开发,不过该区域方圆只有69平方英里(约合111平方公里)。卡卡蒂还指出,一些动物(如图中这只丛林猫)显然是为了躲避疯狂的偷猎活动而从附近雨林地区迁移过来的。卡卡蒂说:“这里已成为动物的避难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已经成功在这片区域立足。”

  6.雌性老虎

雌性老虎(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雌性老虎(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此外,隐藏于林中的相机还拍到大约45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灵长类动物、鹿、豪猪、野猪以及啮齿类动物——对于热带雨林食肉动物(如图中所拍到的雌性老虎)而言,这些哺乳动物可能是它们的捕食对象。卡卡蒂表示,由于存在大量以获取骨头和毛皮为目的的偷猎活动,很多猫科动物的生存状况因此受到威胁,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的居民虽不会捕杀这些动物,但他们确实会猎捕野鹿和野猪,这种行为切断了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

  7.纹猫

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研究人员希望,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发现如此之多的猫科动物(如图中的纹猫),可以刺激印度政府对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进行保护,使得这一地区的动物免受商业开发和非法捕猎的威胁。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印度项目的拉瓦-切拉姆(Ravi Chellam)在一份声明中称:“这里所有的森林都应建立独立的保护区,保护连接不相邻地区之间的野生动物通道免遭外界干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该网站近日推出了一周最佳太空图片集,这些图片包括银河系中心的猫爪星云、海地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火星海拉斯盆地奇特地形、南极梅尔兹冰河冰山脱离以及矮星系恒星诞生派对即将结束等。

  1. 猫爪星云

猫爪星云
猫爪星云

  2010年1月20日,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一张“猫爪星云”的新图片。银河系中心大量的红色气云和尘埃在太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型“猫爪”。

  1837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星云。“猫爪星云”是银河系中最活跃的恒星托儿所。天文学家认为,星云中炽热的氢气云是数万个炽热年轻恒星的家园。

  2. 海地山体滑坡

海地山体滑坡
海地山体滑坡

  2010年1月14日,由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辐射计”(ASTER)所拍摄的一张最新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地区在海地7级大地震发生两天后的地形情况。图中所标示出来的红色圆圈区域,可能刚刚发生过山体滑坡,这些山体滑坡可能是由海地大地震所引起的。

  “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辐射计”所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是美国宇航局研究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重要素材。比如,在本图中所发现的可能的山体滑坡就是科学家将最新图片与一年前所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3. 火星海拉斯盆地地形

火星海拉斯盆地地形
火星海拉斯盆地地形

  2010年1月13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张由火星勘测轨道器所拍摄的最新图片。这张布满旋涡图案的人工色调图片似乎是火星表面的化石遗迹。事实上,科学家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化石,这张图片显示的只是火星海拉斯盆地底部的地形。

  海拉斯盆地是一个由远古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盆地,位于火星南半球,直径大约2000公里。天文学家认为,图片中这些奇特的地形可能是由厚重的、缓慢移动的物质所形成的,这种物质也许是冰。

  4. 巨大冰山脱离南极大陆

冰山脱离梅尔兹冰河
冰山脱离梅尔兹冰河

  一座8到9.6公里宽的巨大冰山近日开始漂离东南极大陆,这座冰山是从梅尔兹冰河上崩裂并脱离出来的。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一号”卫星“先进陆地成像仪”于1月10日拍下了这座冰山的真彩色照片。

  梅尔兹冰河源头在南极大陆,它向海洋伸出了一条又窄又长的冰舌。冰山通常从这条冰舌上分离出来,然后会被洋流冲走,随洋流在南极大陆周围漂移,也有可能向北漂移进入温暖的水域并融化消失。

  5. 小型螺旋星系

小型螺旋星系NGC 2976
小型螺旋星系NGC 2976

  “NGC 2976”星系是银河系附近的一个小型螺旋星系。据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最新图片显示,这个星系中的“恒星诞生派对”已基本结束,恒星形成活动逐渐平息。

  “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分辨出这个矮星系中数十万颗独立恒星的色彩和亮度。根据这些数据,天文学家发现,该星系外部区域的氢燃料早在5亿年前就已基本耗尽,而这些氢燃料则是恒星诞生所必须的。不过,在这个矮星系的中心附近,有一个跨度长达大约5000光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还有少量的恒星形成行为。(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海豹幼仔

海豹幼仔
海豹幼仔

  一只海豹幼仔正在北极的冰面上休息。单是通过气味,小家伙就能从数百只海豹中辨认出自己的妈妈。

  2.小象

小象
小象

  小象出生时就是一个大块头,直立身高可达到3英尺(约合1米)左右,体重可达到200磅(约合91公斤);它们要与母亲共同生活2到3年。母象需要9年时间完全发育成熟,公象则需要15年。

  3.猞猁幼仔

猞猁幼仔
猞猁幼仔

  猞猁凭借两大特征著称动物界,一个是耳尖上的黑毛,另一个则是厚厚的毛皮。

  4.黑熊幼仔

黑熊幼仔
黑熊幼仔

  在动物世界,黑熊妈妈对幼仔的呵护是出了名的。小家伙会和母亲共同生活大约两年时间。

  5.美洲豹幼仔

美洲豹幼仔
美洲豹幼仔

  又名美洲虎,通常保持一种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美洲豹的幼仔会和母亲共同生活两年时间,学习捕猎本领。美洲豹一次生下的幼仔数量通常是成对的,幼仔出生时身上并没有可辨别的斑点。

  6.山猫幼仔

山猫幼仔
山猫幼仔

  山猫一次生产1到6只幼仔。幼仔最长要与母亲共同生活一年时间,而后独立谋生。

  7.北极熊幼仔

北极熊幼仔
北极熊幼仔

  北极熊妈妈一次通常生下两只幼仔。幼仔会与它们共同生活两年多时间,直至掌握捕猎本领并能够独立生活。

  8.猎豹幼仔

猎豹幼仔
猎豹幼仔

  通常情况下,母猎豹一胎生3子,所有幼仔均要与它们共同生活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后走上独立谋生之路。在与幼仔交流时,母猎豹也会发出类似家猫的咕噜声。

  9.黑熊幼仔

 黑熊幼仔

黑熊幼仔

  黑熊是动物界的攀爬高手,它们会在树上玩耍、隐藏、进食甚至冬眠。

  10.鳄鱼幼仔

鳄鱼幼仔
鳄鱼幼仔

  雌性鳄鱼一次产下20至60枚卵。经过大约3个月的孵化,鳄鱼妈妈会拨开巢穴,帮助孩子们破壳而出,迎接这个世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马赛兰德的狮子

马赛兰德的狮子
马赛兰德的狮子

  生活在非洲绝大多数地区的狮子均面临生存威胁,其中最威胁程度最大的地区当属肯尼亚的马赛兰德,也就是图片中这头雄狮的栖息地。马赛兰德的狮子数量已不到150头,面临巨大的灭绝威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马赛牧民以狮子袭击牲畜为由,大量猎杀狮子并深以为傲。

  2. 母狮和幼狮

母狮和幼狮
母狮和幼狮

  3头母狮和2头幼狮在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上休息。母狮仍旧保持着群居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它们经常要与雄狮爆发战争。在抢占其它雄狮领地之后,胜利者会处死战败者的幼仔。

  3.年轻的雄狮

年轻的雄狮
年轻的雄狮

  两头年轻的雄狮趴在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上。狮群可能在一头雄狮的领导下或者以7头雄狮合作的方式捍卫它们的领地。

  4.伸懒腰的母狮

伸懒腰的母狮
伸懒腰的母狮

  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一头母狮正在伸懒腰,其它同伴则懒洋洋地趴在附近。狮群通常由2至18头母狮以及一些幼仔组成,彼此之间相互照顾。

  5.成年雄狮

成年雄狮
成年雄狮

  一头成年雄狮穿过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生物学家认为,雄狮之所以进化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鬃毛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能够在搏斗中为颈部提供保护。

  6.虎猫

虎猫
虎猫

  虎猫的体型大约是普通家猫的两倍。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丛林活动时,布满斑纹和斑点的毛皮成为一种极好的伪装。

  7.山狮

山狮
山狮

  山狮并不喜欢与其它动物共享它们的领地。对于可能的入侵者,它们一直保持高度警惕。

  8.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一只孟加拉母虎和它的孩子正在高高的草丛中休息。在有能力寻找自己的领地之前,幼虎会和母亲一起生活2到3年时间。

  9.猎豹

猎豹
猎豹

  猎豹拥有敏锐的视觉和惊人的速度,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猎杀高手。

  10.美洲豹

美洲豹
美洲豹

  美洲豹也被称之为美洲虎,是南美洲体型最大的大型猫科动物。美洲豹曾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但现在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发现它们的踪影。

  11.云豹

云豹
云豹

  云豹介乎小型猫科动物(咕噜咕噜叫)和大型猫科动物(吼叫)之间,东南亚的热带森林是它们的家。

  12.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勇猛地保护所在狮群或者它们的家人。它们会在一个广阔的领地巡视,面积通常在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左右。

  13.亚洲狮

亚洲狮
亚洲狮

  全世界的亚洲狮数量当前只有200只左右。印度的基尔森林曾经是皇室财产,现在已成为这种狮子亚种最后的家园。

  14.山猫

山猫
山猫

  山猫英文名为“Bobcat”,这个名字源于其极短的尾巴(“Bob”在英文中有剪短的意思)。山猫的耳朵与它们的猫科亲戚猞猁类似。

  15.猞猁

猞猁
猞猁

  猞猁以其耳尖的一簇黑毛及厚厚的毛皮著称动物世界。

  16.雪豹

雪豹
雪豹

  雪豹的故乡位于中亚山脉地区,由于野外数量只有6000只左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由于美丽而温暖的毛皮以及可以用作中药的器官,雪豹成为非法狩猎者捕杀的对象。

  17.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通常会生下3个幼仔,所有幼仔均要与母亲共同生活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后才鼓起勇气独立谋生。在与幼仔交流时,母猎豹也会发出类似家猫的咕噜声。

  18.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在现存的三种老虎中,西伯利亚虎是体型最大的一种。虽然野生西伯利亚虎只有400至500只,但这一种群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借助于保护计划,一些圈养条件下出生的西伯利亚虎被放归野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在美洲大部分地区出没。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它们的踪影。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在美洲大部分地区出没。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它们的踪影。

  概况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出没于从美洲最南端到美墨边境等广大地区。如今,美洲虎的数量大大减少,只能在南美和中美偏远地区特别是亚马逊盆地看到它们的踪影。这些体态优美、力量无穷的野兽在美洲本土文化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一些传统中,“夜神美洲虎”(Jaguar God of the Night)是地下世界的强大领主。美洲虎的英文名字“jaguar”出自美国本地词汇“yaguar”,意思是“猎杀于一跃之间”。

  与其他许多猫科动物不同的是,美洲虎不怕水;事实上,它们是相当出色的游泳健将。江河湖海为它们提供了鱼、海龟、凯门鳄(个头不大、类似短吻鳄的动物)等诸多美味佳肴。美洲虎还猎食鹿、野猪、水豚、貊等大块头动物。它们有时爬到树上埋伏起来,待时机成熟狠狠咬住猎物,霎那间置对方于死地。

  大多数美洲虎为棕色或橙色。一些美洲虎的体色太黑,使我们根本看不到斑点的存在,只有走近的时候,才能看清。美洲虎是独行动物,排斥同伴,它们主要通过排泄物或在树上留下抓痕,划分方圆几平方英里的领地。

  雌虎一次产崽1至4个,小美洲虎刚生下来双眼看不到东西,无法独立生存。雌虎会与幼仔待在一起,提供全面的保护,不让任何动物靠近——即便是它们的父亲。幼仔通常会在母亲身边待两年甚至更久,学习各种捕猎技能。由于虎皮很具吸引力,美洲虎至今仍是被猎杀的对象。另外,由于这些不速之客有时会猎食家畜,农场主也不会放过它们。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野生平均寿命:12至15年

  体长:5至6英尺(1.5至1.8米);尾长:27.5至36英寸(70至90厘米)

  体重:100至250磅(45至113公斤)

  保护级别:濒危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0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