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这条美丽迷人的雨虹悬挂在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上方,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创造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夜间光影展。这种被称之为“月虹(Moonbow)”的迷人现象是在该瀑布的“魔鬼瀑布”区观看满月时捕捉到的。
摄影师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去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Cataract Island)旅游时,设法在那里观赏到这种十分罕见的现象。38岁的查理家住英国西南部,他说:“悬挂在魔鬼瀑布上方的月虹的照片,可能是迄今为止拍摄到的第一批这种照片。维多利亚瀑布亦有‘雷鸣之雾’之称,这是因为这条瀑布激起大量飞沫,高度可达1英里(1.61公里)。这显然是雨虹形成的理想环境,白天和夜间的雨虹都不例外。我们是在津巴布韦的瀑布岛上拍摄到月虹的,我用几个夜晚在那里拍摄时间间隔更长的照片和静止图像。”
罕见的拍摄对象月虹是一种常在最不容易接近的时刻呈现自己的普通事物。查理说:“月虹并非一种罕见现象,只要环境合适,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我相信月虹就能在任何地方形成,但是大部分都很微弱,人们很难看到。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瀑布,因此它产生了大量水雾飞沫。”虽然照片中月虹的场面非常壮观,但事实上借助裸眼看,它们并不太引人注目。查理说:“有趣的是,用裸眼看它们并不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它看起来只是一条暗淡的乳白色弧线,并没有其他颜色。给月虹摄影的乐趣是我们可以打开相机的快门很长时间,显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光线的真实自然特征。即使在裸眼看来它们并没那么壮观,但是能够亲眼看一看月虹,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看到它们出现在相机的屏幕上,那种感觉非常棒。到达拍摄照片的理想位置并不难,但是我们需要在满月时连续拍摄好几天,才能捕捉到理想画面。因此当一切条件都符合要求时,会令人很兴奋。”
查理的热情很快超越了拍电影,他在16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在戴维-爱丁保罗夫的《生命之源(Trials of Life)》的拍摄过程中给一名摄影师当助理。查理在2000年遇到未来的妻子、电视节目主持人菲利帕-佛雷斯特尔以前,他一直在BBC的自然历史团队工作。二人相遇以后,他们为BBC拍摄了很多获奖作品。330英尺(100.58米)高,近1英里(1.61公里)宽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每分钟有多大1.37亿加仑(51.86万立方米)水从该瀑布经过。(孝文)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称,他们将通过新型纳米材料从厕所废水中提取生物燃料,并将其净化成饮用水。这项新发明得到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赞助,预计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用水难的问题。
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新发明把目标锁定在将用过的厕所水变成饮用水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莎拉-海格表示,他们可把来自厕所的废水变成可以安全饮用的好水。纳米技术是用原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海格认为,一系列新材料可能有助于从人类废水中提取能量物质。这位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从厕所废水提炼出来的饮用水不同于瓶装矿泉水,但它们在没有洁净水的地区足以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她说:“许多人对我的研究发表了看法。有的人甚至取笑它们根本就不是干净水,但我一点不在意。现在很多研究都关注生物燃料。与此同时,科学家也从人类废水中提取出许多可用的能量物质。通过纳米技术,你可以获得氢,然后将其变成联氨,这是一种主要的火箭燃料。”
这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专家认为,一种含有细菌和微小金属纳米粒子混合物的支架装置能和厕所废水发生反应,提取有用的氢,然后过滤剩余物,将其制成洁净水。海格和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杜伦大学的科学家密切合作,前期得到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10万美元(约合6.3万英镑)的资助。
他们为发展中国家发明一种提取生物燃料、把废水变成干净水的廉价装置的想法击败了2000多个发明建议。如果2013年这个研究小组可以证明他们提出的化学反应可以运作,就能从盖茨那里再次获得100万美元资助。这位微软公司创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已许诺将自己的钱用在同全球贫困作斗争上。
这些研究人员计划2013年研制出一个原型示范他们的构思。海格表示:“用于上流社会的短语‘去花一便士’意思是指上一次厕所。我们计划研发一些新型材料,以便将这种每天必需的付出变成一种投资。利用这些材料能把自然废水变成一种可用资源。这种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污染和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孝文)
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8日报道,领导探险队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正计划派遣深水机器人前往北大西洋海底,保护泰坦尼克号残骸。
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教授罗伯特·巴拉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海底探险家”之一,曾因发现100年前撞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然而现在,他担心泰坦尼克号正处于解体的危险中。
巴拉德发现,泰坦尼克号船体已经受到人类废弃物中滋生的细菌的严重侵蚀。此外,携带游客参观残骸的小型潜艇也造成船体受损情况进一步恶化。
巴拉德称,他将向美国当局申请许可,派遣机器人保护位于4000米深海中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这些深水机器人可以清洁船体,为其涂上防腐漆,还可以担任“警卫”,监控前来观光的潜艇。
巴拉德称,在自然力、粗心参观者以及打捞行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泰坦尼克号恐怕无法再存在100年。
相关阅读
2012年4月6日,在位于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附近的湖边,发现一只已死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这是近期来,在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发现的第三头死亡的江豚,另外还发生两起、共4头江豚被困事件。近期长江鄱阳湖为何频频发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近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频发
6日上午,记者在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前的湖滩上,看到一具江豚的尸体横躺在距离湖水十余米的沙滩上。这是一头成年江豚,长约1米,重约50公斤,虽然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散发着阵阵恶臭,但江豚的眼睛、嘴巴、鳍等仍然清晰可辨,甚至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头雄性江豚。渔政人员告诉记者,从江豚的腐烂程度看来,这头江豚死亡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由于这个地方平时很少有人来,因此一直没有发现。
这已经是近期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发现的第三起江豚死亡事件了。3月8日上午,在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的长江边上,发现一头重约20公斤的死亡江豚,头部有明显伤口,经渔政人员检查,确定这头江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而死。去年11月24日,在鄱阳湖都昌县印山水域,也发现了一头体长约60厘米,重约40公斤的死亡江豚,这头江豚身上没有明显伤痕,渔政人员推测,江豚可能是误入湖区草洲后搁浅而死。
除了上述3头死亡的江豚外,2月28日,一头重约15公斤的小江豚被困在位于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的河汊里,由于这里是修河与鄱阳湖的交汇处,水域里到处布满了渔民用来捕鱼的“迷魂阵”渔网。经过紧急拆除附近水域的“迷魂阵”,被困江豚才获救。3月29日,在鄱阳湖支流乐安河南桨水域,发现3头重约40公斤、生命垂危的搁浅江豚,经过专家全力救助,终于成功将3头搁浅的江豚转移到深水处。
江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近年来在该水域也曾发现过死亡的江豚,但是像近期这样如此密集地连续出现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还从来没有过。据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及当地渔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月28日和3月29日分别被困的4头江豚,可能是由于前段时间雨水较多,鄱阳湖水位上涨,而江豚有顺水追鱼捕食的习性,因而进入了浅水区域。由于江豚视力很差,主要靠声呐系统识别方向,当水位迅速下降或者被密集的渔网阻挡时,方向感发生错乱,以致不能及时游走而搁浅或者被困。
至于3头死亡江豚的死因,专家告诉记者,3月8日在九江钢厂码头附近水域发现的那头江豚头部有明显的伤口,可以确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死亡,另外两头江豚由于没有发现外伤,暂时无法确定其死因。虽然近期连续发生3起江豚死亡和两起江豚被困事件,但因为近期长江鄱阳湖的生态状况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突然变化,所以这或许都是偶然事件。
据介绍,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江豚死亡的几大“杀手”。酷捕滥捞导致长江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江豚的食物资源;而“迷魂阵”、滚钩、电鱼机等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又让许多豚类死于非命。此外,水上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对江豚声呐系统影响很大,严重时会误导它们撞船而亡或被螺旋桨打伤致死。
而最令专家焦灼不安的,是江豚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正不断恶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长江鄱阳湖水质恶化严重,对豚类的生存寿命和繁育能力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江豚中毒致死的情况频频发生。同时,长江河道和通江湖泊的过度采砂也极大地破坏了江豚栖息地环境。
保护“水中大熊猫”迫在眉睫
保护江豚志愿者于江前不久公布了“2011长江江豚死亡记录”: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有20头江豚死于非命!“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而事实上,江豚的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少了。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20头左右的江豚死亡,这样的死亡速度实在太高了,太快了,太危险了!”于江说。
去年5月,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九江进行学术讲座时曾经指出,鄱阳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在该处栖息的江豚数量在300至500头之间,占整个江豚数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随着长江水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按照目前的种群参数计算,在未来36年,江豚将减少80%,达到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极危等级。
可见,保护江豚迫在眉睫,“江豚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长江鄱阳湖不能支撑江豚生存,恐怕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王丁表示。
15年前,连默多克都不看好这艘船14年前,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大片
杰克与露丝的生离死别
卡梅隆(左)在指导男女主角拍摄那个后来被模仿无数次的镜头
“海水仿佛溢出银幕,淹进了影院。”
电影前半段被有些观众评价为“只有字幕是3D的”。
“在船上冲海里吐口水是浪漫,等她在街边看到杰克随地吐痰,估计就要崩溃了。”
当席琳·迪翁《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声再次在影院响起,大多数人将在炫目的《泰坦尼克号3D》幻境中穿越回14年前的春天。那一年,这部好莱坞大片一刀未剪在国内上映,创造了多项纪录——最长放映时间、当时的最高票房3.6亿元,制造了各种话题——从露丝的全裸镜头到影片的制作方式。
80后那时还都只是中学生,蹭着父母单位的票去感受这一场爱情启蒙的少,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攒着纸巾看VCD的多;60后、70后则正当年,电影院里的情侣唏嘘着电影里的生死恋,转回头从小摊上买回一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大招贴。
今天,这部经典大片选择在泰坦尼克号百年前的起航之日重临内地影院。虽然故事耳熟能详,但每个人去看的不只一场电影,也不仅是身临一次3D,更像是去赴一场穿越的约——15年,这部影片从不被看好到经典归来;14年,从中国人的“大片启蒙”到如今的集体怀旧。故事仍然在上演,各种电视剧、纪录片、展览层出不穷,而泰坦尼克在这个意义上不断起航,永不沉没。
曾被嘲笑将沉没的大片
1998年,制作经费就高达1.9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横扫奥斯卡,在典礼上喊出了杰克在片中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时隔14年后,《泰坦尼克号3D》于北美当地时间4月4日首映,怀旧之情让本片的北美首周末票房停留在1700万美元的级别上——成绩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和去年因为3D转制而重登票房榜榜首的《狮子王》(首周末票房突破3000万美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然而,即便这样,媒体口碑仍然不错,因为谁也不知道3D版是否会复制97版的遭遇,用耐力和时间赢回票房。《泰坦尼克号3D》和1997年初上映时的境遇截然不同。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在陆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布赖恩·福特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恐龙应该生活在水中。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3日报道,福特称恐龙身体庞大,而其两条相对较小的小腿无法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并且恐龙身躯后面还有一条巨大的尾巴,考古学家们虽然已经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的化石,但从未发现恐龙尾巴的痕迹。
福特通过研究发现,恐龙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15英尺(约为4.6米)至30英尺(9.1米)深的湖水中,水的浮力对恐龙的庞大身躯有一定的承载力,强壮的尾巴是帮助其游泳的工具。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恐龙双脚踩到了湖底的淤泥之中,因此现在的考古学家们才发现了很多恐龙的足迹。
福特说,他的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重达100吨的恐龙只有两条“相对较小的下肢”,而如今很多像大象、犀牛这样的陆地动物它们都有粗壮的四肢,但尾巴却比恐龙的小很多。
福特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实验室新闻》上,他在文章中指出:“如今我可以确定恐龙是水中动物,人们经常描述恐龙站在宽阔干旱的大草原上,但是我认为实际上它们生活在水中,肌肉发达的巨大尾部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在水中游走。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事情就能够讲通了,它们不仅利用水使尾巴漂浮,还在水中调节自己的体温,寻觅食物等。此前所有有关恐龙的研究、好莱坞的影片以及有关恐龙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进行更正。”
不过,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博士表示福特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论据支持。
“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说法比较盛行,但是自60年代以后,我们在承重结构工程理论的帮助下做了一些研究,证明恐龙腿部有足够的强壮肌肉可以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走动,如果让它们在水中生活反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呼吸问题、水底的泥浆会导致其行动缓慢等。它们很可能住在离水源很近的地方,偶尔会在水中降温,但是我不相信恐龙在水中生活的理论,”巴雷特说。
电影泰坦尼克号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灾难性的事件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沉没,在这场悲剧的背后,研究人员根据数学与物理原理寻找泰坦尼克号留下的种种线索。英国皇家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计划从英国南部港口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市,时间为4月14日,在处女航沉没后的三小时内,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与船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丧生。
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会赶到,船上的乘客与船员就能获救,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谜团:为什么4.6万吨的邮轮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的物理疑点,深入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缺陷以及4月14日当天发生的情况,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大西洋底是一件极具巧合的事件。
深海拍摄的泰坦里克残骸
根据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之后,进行的两项调查发现,美国和英国的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首先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船长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这两个因素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疑点,比如在瞭望台上没有配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高级无线电操作员没有报告来自英国商船SS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冰山无线电警告。
美莎巴号当时在无线电中给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确位置:北纬42°至41°25′,西经49°至50°30′之间存在巨大面积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号距离它的“死亡之处”只有50英里。此时一则“发现大量冰山,天气良好”的消息被当成非紧急情况处理。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建造过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数量上却不够,缺乏铸铁铆钉导致了船体的钢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引用了两位著名的冶金专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Belfast)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所提供历史数据记录的考察分析,该船厂负责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这两位冶金专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则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詹妮弗·胡珀·麦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首与船尾数段使用的铆钉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将其敲进去。
次等级的铆钉在价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杂质。通过实验室的测试表明,这种铆钉的头在压力作用下显得特别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后,这些铆钉自然在瞬间便崩溃,使得船体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员便开始调查一项“数学问题”,即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指标上写到:在全船16个水密隔舱中,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都不会导致沉没,但是当时有六个水密隔舱被淹没。然而,这些设计与建造上的缺陷还能保证泰坦尼克号正常的航行,但数千英里之外的气候异常突变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加勒比地区的天气显得比平常更热,导致了海面两团暗流极为复杂的交汇作用,墨西哥湾暖流与来自北大西洋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流动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汇,使得在三个月前出现了罕见的大潮现象,众多冰山也在此时开始飘动并聚集起来,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却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连锁作用下,泰坦尼克的处女航早已潜伏危机。理查德·科菲尔德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设计都不能消除每一个潜在的因素,它们可能导致设计与操作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而言。但是,最终各种看似并不关联的单一元素累计到足够多时,或者巧合发生时,各事件的关联就会变得足够复杂,这样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
Mini-RF图像显示月球南极
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的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到沙克尔顿陨石坑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可能蕴藏着水冰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月球两极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的水冰,有望为太空探测飞船提供燃料,并可以帮助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和工业扩展到太空。
研究表明,月球的两极有着独特的环境,很可能在永久性阴暗、超冷的陨石坑内蕴藏着水冰。美国宇航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雷达探测到了这些独特环境,例如,位于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Shackleton crater)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月球上最可能蕴藏冰的地区。沙克尔顿边缘的山峰几乎持续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其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美国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的科学家、微型射频工程(Miniature Radio Frequency project,Mini-RF)团队成员保罗•斯普迪斯(Paul Spudis)说:“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在辩论沙克尔顿是否蕴藏着水冰。”斯普迪斯在上周召开的第43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对Space.com记者说:“我们通过分析沙克尔顿的反射发现,这个陨石坑内蕴藏着冰。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冰。沙克尔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陨石坑,约4.5千米深,直径20千米。它是月球上该尺寸范围内最深的陨石坑。”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个不同的证据互相吻合,以帮助支撑月球上有水的观点。例如,在2009年,科学家宣布,搭载在印度的首个月球探测器“Chandrayaan-1”上的NASA仪器发现了月球表面上有水分子的证据。斯普迪斯说,此外,Chandrayaan-1的“撞月探测器”(Moon Impact Probe,MIP)在2008年撞上月球表面时,显然通过一个外大气层水云。MIP在关注沙克尔顿这个“冷阱”(cold traps)时,实际上已经观测到了水。
斯普迪斯是Chandrayaan-1雷达实验(从2008年至2009年绘制月球图)的主要研究者。成像雷达绘制两极的暗区,发现永久性阴暗陨石坑中水冰的反射。2009年,NASA的月球陨石坑观测和遥感卫星观测(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CROSS)的撞击器撞击月球沙克尔顿陨石坑时,检测到有水蒸气和冰粒扬起。斯普迪斯说,Mini-RF收集的数据显示,在月球北极的冰量为6亿吨。斯普迪斯说:“如果您将这些冰转换成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发射火箭,就是每天都发射航天飞机,也可以发射2200年。我认为实际数量比估计的数量至少要大1个数量级。所以月球上有大量的水,我们可以使用它辅助航天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挖掘这些水的真正意义。”斯普迪斯还说,地球的卫星包含物质和能量资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可重复使用和可扩展的空间运输系统。
为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冰“冷阱”,Mini-RF团队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科学家合作。虽然Mini-RF发射器失败,但其硬件在去年和最近的数据收集实验中仍然可以接收信号。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用雷达波束射向月球,Mini-RF传动装置收听从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反射脉冲,借此建立一个图像带。这项技术被称为“双基地雷达观测(bistatic radar observation)”。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专家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马里兰州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本•伯西(Ben Bussey)说:“Mini-RF团队可以通过双基地雷达测量,测试月球两极附近地区的永久性阴影区含有水冰的假设。”此外,这些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月壤、火山碎屑沉积、喷出物的组成和结构。伯西和他的同事们指出,这些数据将提供一个独特的新的证据,以确定月球极地陨石坑是否含有冰。已经证明,这完全是一个新的仪器模式,能够获得令人兴奋的科研结果,将揭示极地冰、月球表面粗糙度和其它特性的信息。(尚力)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土卫二是一颗非常特别的卫星,在过去几年一系列的近距离飞越考察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这颗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这些喷流从错综复杂的冰壳裂隙中喷出,所有这一切都暗示这里可能是太阳系中一处独一无二的宜居地带。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成像科学系统首席科学家卡洛琳·波柯(Carolyn Porco)说:“在土卫二的南极地区有超过90处不同大小的喷泉,不断喷射出水汽,冰晶粒子和其它有机化合物。”她说:“卡西尼探测器已经几次穿越这一太空喷泉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分。该盐分的浓度和地球上海洋中盐分的浓度水平相当。”
对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些裂隙进行的热测量显示这里的温度高达-120华氏度(约合-84摄氏度)。卡洛琳说:“如果你将这些热量收集起来,你可以获得160亿瓦特的热能资源。”卡洛琳相信,这颗小小的卫星由于有了这个地下海洋,有机物质和能量源,它将有可能拥有和地球上类似环境中生存的相似的生命形式。
她说:“土卫二上的这种生态环境看起来和地球上地底深处的一些区域非常相似。在一些火山岩层下方存在丰富的热能和液态水。在这些地方已经发现有微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它们以氢气和二氧化碳为食,并产生甲烷气体。这些氢气是由液态水和炙热的岩石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之后生成的甲烷气体则再次被循环,重新生成氢气,侯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的运作是完全没有阳光或其它任何依赖阳光的机制所参与的。”
但是让土卫二尤其显得与众不同的一点还在于,它的宜居环境相对而言非常容易抵达。卡洛琳说:“这里发生着喷发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取样。尽管这听上去非常疯狂,但是或许有可能在这些雪花上附着着微生物。这是我所知道进行宇宙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场所。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去地面上进行搜寻。我们只要飞过这个喷射羽并进行取样。或者我们可以在其地表着陆并四处进行探查。”
至于土卫二的热源,一般认为来自土星本身。研究人员表示土星的引力导致这颗卫星的形状在公转过程中每日都在发生轻微的变形。其内部产生的磨擦作用引发热能的产生,这就有点像是你如果不停弯折一根金属条它就会发热的道理一样。
卡洛琳说:“然而用潮汐变形的方式还不足以解释土卫二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热能。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热量是过去储存在土卫二内部的热能,现在它正逐渐向外释放。”卡洛琳相信土卫二的轨道在过去曾经拥有更高的偏心率(即更加扁),而偏心率越大,潮汐作用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产生的热效应也就越发显著。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在此之前这颗小小卫星的内部可能由于受热而发生了水冰的融化,而现在通过部分重新凝结的方式释放出了部分热量。
她说:“随着轨道偏心率的下降,土卫二内部原先积聚的热量和现代新产生的热量一同释放出来。然而由于热量释放的速度超过了热量产生的速度,总体而言土卫二正处于不断冷却的过程之中,它内部的液态水正重新凝结成冰。不过也有模型指出,土卫二的内部永远不会完全冻结,因此其轨道偏心率可能会重新增加,从而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不过不管怎样,在卡洛琳的眼中,一切都非常简单,那就是采取行动,她说:“我们要回到土卫二进行调查。”(晨风)
重庆晚报讯 从4月5日(指出票日期)起,所有国内航班执飞的航空公司,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
根据新标准,每位旅客每航段将多出10元燃油附加费。成人旅客800公里(含)以下航线,由70元上调为8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140元上调为150元。儿童以及享受成人公布普通票价50%优惠的革命伤残军人和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实行减半收取,个位尾数不足10元,按舍去计收。按成人正常票价10%购票的婴儿乘客,将免收燃油附加费。
据了解,此次燃油附加费调整,是再次摸高至历史最高水平。国内航线燃油费自2000年开征以来,2008年7月达到最高水平,即800公里以上航线收取150元,800公里以内航线收取80元。
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