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享受阿拉伯茶叶的也门人。据统计,有超过50%的塑料袋垃圾是这帮瘾君子丢弃的,导致首都萨那变成塑料袋垃圾之都。
也门首都萨那,是世界上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拥有2500年历史。
也门男人的最爱阿拉伯茶叶,是一种软性毒品。
萨那不仅是也门的首都,同时也是全球的“塑料袋垃圾之都”。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软性毒品阿拉伯茶叶。在也门,大约90%的成年男性享用这种软性毒品,50%的塑料袋垃圾也是由这群瘾君子丢弃的。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阿拉伯茶叶产业也在疯狂消耗着也门本就短缺的水资源。据专家们估计,萨那有可能在2025年沦为一个无水之都,从此成为一座鬼城。
4月初,也门新当选总统哈迪炒了空军司令默罕默德·萨利赫·艾哈迈尔的鱿鱼。一怒之下,艾哈迈尔率领手下部队包围了萨那机场,威胁击落任何试图在机场降落的民航客机。受到威胁后,也门民航当局关闭机场,禁止所有进出航班起降。不过,这场风波很快平息。艾哈迈尔在第二天交出手中权力,机场恢复运营。这一次的事件再度说明,也门政局不稳,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也门是一个美丽但又贫穷的国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仅在4月这一个月,也门便发生了数不清的“大新闻”——海啸警告,季风雨引发洪水,与“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交战,无人机袭击,停电事故,受到索马里海盗的警告。美国国务院的一位顾问建议美国公众不要前往也门。除了上述挑战外,也门还遭到“塑料袋垃圾袭击”,尤其是首都萨那。
萨那本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古城,现在却成为塑料袋垃圾的天下,成堆的塑料袋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在这些垃圾堆上,你经常能看到山羊和野猫的身影,将一个个塑料袋撕成碎片。大量塑料垃圾的出现将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我们不言而喻。塑料袋可能需要5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生物降解,是一个异常强悍的“环境敌人”。
萨那是世界上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拥有2500年历史。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但对于塑料袋而言,不过是5个生命轮回而已。与其他城市相比,塑料袋垃圾对也门构成的威胁最大。也门人喜欢乱扔垃圾,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风的日子里,红色、蓝色和透明塑料袋漫天飞舞,最后像一条彩色的毯子盖在树上。在萨那,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所有国家都面临塑料袋垃圾问题,在这方面,也门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塑袋料垃圾之所以在也门如此猖獗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阿拉伯茶叶。据统计,也门有大约90%的成年男性享用这种软性毒品。在一天内的任何时候,你几乎都能看到嘴里嚼着阿拉伯茶叶的也门人,俨然成为他们的一件例行公事。也门人的工作日很短,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下班后便开始嚼阿拉伯茶叶。这些瘾君子通常选择舒适的角落享受阿拉伯茶叶,例如阳光明媚的屋顶,身子下面放上柔软的垫子,一边享受阿拉伯茶叶,一边观赏美丽的景色。阿拉伯茶叶通常使用塑料袋包装,被丢弃的包装充斥着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有超过50%的塑料袋垃圾是这帮瘾君子丢弃的。
嚼阿拉伯茶叶虽然对身体没有太大害处,但生产这种软性毒品需要耗费大量水。现在的萨那正朝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水首都的道路迈进。据专家们估计,截至2025年,拥有170万人口的萨那将成为一个无水之都,从此变成一座鬼城。目前,也门有大约60%的水资源用于浇灌栽种阿拉伯茶叶的田地,满足人们对阿拉伯茶叶的旺盛需求。现在的塑料袋垃圾问题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越发严峻。
相比之下,也门的邻居沙特阿拉伯永远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茶叶是违禁品,惩罚非常严厉,从事阿拉伯茶叶贸易的人甚至会被判处死刑。在迪拜、阿布扎比以及其他邻国,贩卖阿拉伯茶叶同样是非法行为,甚至连持有阿拉伯茶叶也会被判无期徒刑。但在也门,阿拉伯茶叶却被披上合法的外衣,是也门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试图摆脱阿拉伯茶叶产业或者将阿拉伯茶叶贸易宣布为非法的政要从未获得执政权。
也门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同时指出,如果没有阿拉伯茶叶,真正的也门也就不存在了。阿拉伯茶叶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嚼阿拉伯茶叶能够让自己妙语连珠,巩固与别人的友谊,提高注意力,让他们获得莫大的满足感。也门新政府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基地”组织、高出生率、极度贫困和文盲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在阿拉伯茶叶产业和资源匮乏之间实现一种平衡。也门人需要克服对阿拉伯茶叶的依赖,逐渐摆脱这种可怕的嗜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咀嚼阿拉伯茶叶的同时也在咀嚼着自己的未来。
食堂卖起鲸鱼肉
21日出现在山东工商学院食堂的鲸鱼,让这个高校的学生们不淡定了一回。从21日下午发现鲸鱼,到22日中午,网上的说法千奇百怪,甚至有学生发微博说尝过食堂的鲸鱼肉,“酸酸、涩涩的”;还有说是被餐厅大卸八块存在了冰柜里,留着以后吃,以至于惊动了警方。采访获悉,学生报警后,渔业部门也介调查。
“我们非常惊讶,在学校食堂竟然看见鲸鱼。”在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小王的爆料信息中,了解到,这头死鲸鱼身上有淤血,并且嘴部被利器剖开,特征不像是因搁浅致死。
鲸鱼不是国家保护动物么,为何会出现在学校餐厅?学生们报警之后,这头鲸鱼就不见了,警察也没找到餐厅老板。
“今天中午,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去一食堂可以吃上须鲸肉了;老板买了一头800多斤的须鲸,涩涩的,酸酸的。”网友22日8时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随后在微博和一些论坛上也找了多条类似信息。另一位学生网友说:“山东工商学院一餐老板不错,弄来个鲸,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做着吃啊。”
相关阅读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沿岸水域生长的海草吸收温室气体能力超强,是陆地森林吸收能力的将近三倍。
研究结果显示,每平方公里海草可吸收8.3万吨碳,而同等面积森林的吸碳能力通常为3万吨。海洋是碳捕捉重要场所。研究人员说,海草生长区域占海洋总面积不到0.2%,而捕捉的碳所占比例超过10%。
这项研究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詹姆斯·弗奎因主持,多国研究人员参与。报告由最新一期《自然地学》杂志发表。弗奎因说,海草的根部和所生长的土壤能持续储存碳,能力独特。一些案例中,海草生长的海床储碳时间超过1000年。除捕捉碳,海草能过滤沉积物,保护海岸不受洪水和风暴破坏,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提供栖息地。
相关阅读
机器鱼在海水中测试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3日消息,海洋污染是当今海洋生物最大的威胁,为了有效的控制海洋污染,近日一组科学团队制造出一款机器鱼,用来监控海水信息。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款机器鱼被命名为Five-foot-long,价值约2万英镑(约19万人民币),目前机器鱼正在西班牙附近的港口进行测试,来自自来水公司与水族馆的相关人士都对这款机器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学家认为,目前来说监控海水质量有些难度,仅靠人工很难分析出海面漏油的情况,潜水员下水则又存在安全问题,这款机器鱼的诞生,不仅可以测试水质,还可以起到水面搜索,甚至求援的功能。
根据介绍,这款机器鱼约5英寸长,造价达2万英镑,形状酷似鲨鱼,水中的运动姿势与鱼类十分接近。它可独立工作,利用传感器将信息发送到岸边。机器鱼可以自动避开水中障碍物,按照指定地图中的线路行驶,而在8小时的时间内,它可以做到自动返回。(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个防空洞入口。这个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储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75万种植物种子,是维持地球物种多样性的“保险箱”。
种子备份
今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种子入库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又一次关上两扇厚重的不锈钢大门,将凄厉的北极风挡在外面。
这批新到的种子重1吨,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2.5万种农作物种子。
美国建筑师凯里·福勒设计并负责种子库的运营。在他看来,最新到库的种子中,来自叙利亚的鹰嘴豆和蚕豆种子尤为珍贵。除此之外,这里还储藏有11万份来自叙利亚的农作物种子。谁知道哪一天那里的农作物会不会在武装冲突中毁于一旦?如果真有不幸发生,这里储存的种子将派上用场。
这并非杞人忧天。战争、洪水、火灾和瘟疫都曾令某些物种灭绝。尽管全世界如今已经建成1750座种子库,但仍有不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在天灾人祸中绝种。科学家希望,万一摧毁所有农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至少还有备份种子能够重新开始耕种。
这正是建造全球种子库的初衷。自从2006年奠基以来,这座位于挪威北部、北极圈内斯瓦尔巴群岛的地下建筑就被视作保存农作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如今已经储存来自各国的75万种农作物种子。
在全球种子库的两扇不锈钢大门背后,是一段长长的下行隧道,隧道尽头还有两道气闸保护,然后才能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这里的室温常年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由于所在位于北极圈地下160米的冻土层中,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也能常年保持低温,室温要在200年后才能缓慢升至零摄氏度。为抵御导弹袭击,隧道入口处特意设计成内凹的曲面。因为上述精密的安全设计和可靠的储存条件,全球种子库堪称可以运行到世界灭绝的“末日地窖”。
基因流失
早在全球种子库建成之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不少“种子银行”,旨在挽救农作物日益流失的基因多样性。
大部分种子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其时正逢全球农业经历绿色革命,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业产量。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的农民耕种杂交新品种,不少传统农作物由于无人种植趋于灭绝。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目前尚无记录显示究竟有多少农作物绝种,但农作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实不容忽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地农田中农作物的多样性已经锐减75%。就在一个多世纪前,印度还拥有10万多个品种的水稻。如今,那里的水稻品种不过几千种。美国苹果曾经有5000多个品种,如今也只有几百种。
上述数据只代表人类已知的、不复存在的农作物品种。如果考虑每个品种所蕴含的丰富基因选择,全球农作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样的损失难以量化衡量,但其带来的风险却无比巨大。
更佳选择
商业机构显然不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可靠选择。他们的基因库涵盖范围狭窄,大多只收集有商业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此外,商业机构关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多以营利为目的,并非从喂养全人类的大局出发。
除了种子库,人类仍应当回归田间地头维护农作物多样性。再大、再全的种子库恐怕也无法收集世间所有农作物品种。不少水果和农作物。即使能够收集到某些农作物的种子,种子库却无法记录它们生长所在的自然环境信息,更无法适时更新它们的品种。
相关阅读
折叠船组装仅需2分钟(点击观看组图)
两设计者在水中测试(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相信许多人都叠过小纸船,它们简单轻便,孩子们喜欢在水池中玩它们,最近英国有了最新款的折叠船,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不再是玩具,而是可以载人的折叠船。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介绍,这艘折叠船仅售价800美金,由塑料制成,平时它可以放在背包内,使用的时候在进行组装,且组装极为容易,一个人2分钟之内就可解决。
两人来自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创造了它,他们的灵感正来自而是的纸船。他们的材料很简单,出了塑料,加上一些防水设施与漂浮垫。设计中阿诺(Arno)表示:“它很简单,也便于携带,组装的时候仅需要几分钟。我们已经下水做过实验,真的不错,我相信它在未来会有不错的前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女作家刘闻雯
近日,在某卫视节目中,微博中贴有“作家,湖北作协会员,足球宝贝,体育娱乐主持人,广告模特,自由撰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武汉市委会会员”等认证信息的刘闻雯,回答问题:“请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什么?”时,竟然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答案让人大出意外,主持人提示这两句不是同一首诗词时,20秒的限时内刘闻雯还是无法回答出正确答案。
此事立刻引起网友们的众议纷纭。歌戈鱼虞说:“现在凭一张脸就能进作协了?还是现在的作家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用有了?”这条微博评论迅速被转发上千次!更有微博网友调侃:“看来真是一江‘作家’向东流啦!”
刘闻雯也不予示弱,以“不读书论”为自己开脱,宣称“向那些生活在条框中的封建残余思想继承者们宣战”,甚至在微博上爆粗口。有网友因此质疑:“现在凭一张脸就能进作协了?”
“美女作家”爆粗口是一个偶发事件?或暴露了一种普遍的倾向?甚至是一次炒作?
佘宗明:
答错名句 无可厚责
这场对垒,极易失焦:舆论的聚焦点,动辄脱离“答错名句”本身,转向对作家群像的概全式评判,抑或作家门槛上来。这般虚蹈宏大的阐释,本就不大靠谱。到头来,或许又是一场“无聊的不虞之毁”。
平心而论,答错名句,无可厚责。你的“文学常识”,未必是我的专攻。不能熟记名句,也不意味肚子里没墨水。作家能“坐在浴缸里横渡大西洋”,也可“把死记硬背的统统格式化”。强求作家都“博闻强识”,牢记名句,是固守“完人逻辑”不放;在知识积累上“以己度人”,也难逃“学识绑架”之嫌。
再者,聚光灯下,临场发挥好坏,与心理素质攸关。紧张之下,知识储存再多,也难免“暂时性遗忘”。就像我们应试时,容易“头脑突然一片空白”一样。咱又不是复读机,摁下“记忆按钮”,就能一字不落地背诵。
在此情情境下,炮轰刘闻雯“犯常识性错误”,有些苛刻。丫又不是“百度”,凭啥要把名句当爱情密语,铭刻于心?作家的身份符号,固然该承接起“高智识”的期许,可他们的履历层次,总不能任由他者设计。更何况,在头衔通胀的当下,我们把“作家含量几何”编入“十万个为什么”,也颇为不宜。
质疑归质疑,在解构通行的年代,这是公众人物避不开的“路障”。刘闻雯的多面身份———模特、主持、作家等,难免跟潜规则搅在一起,衍生出“凭一张脸通吃”的负面想象。而背不出名句的“低级失误”,引发学识不厚的猜疑,也难以避免。此时,没有颗“大心脏”,显然没法在江湖漂。
很可惜,刘同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连串脏口,将网民诟病“火上浇油”,也坐实“素质欠奉”的论调。不恭之辞,跟某滑稽演员的“骂人秀”有得拼。这下可好,口诛笔伐升级。骂战还祸及作家群体,刘闻雯的“无知”,仿佛升级成“文学式微”的注脚。
滨兵:
“爆粗口”可能
是一种炒作
作家在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是神圣的,能够成为作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其作品让人敬仰,而且其人品和学问更让人高看,不过,那只是以前的“作家”,也仅限于大作家。现在只要能够加入到作家协会,也就能够自称为“作家”了,更可以自诩为“著名作家”了。
刘闻雯长得很漂亮,但在学问方面却实在不敢恭维,连小学生都答得出来的名句,她竟然不知道,这显然不能用“紧张”两个字来解释,真的答不出来,当然也没有什么,但却用“爆粗口”来回应网友的质疑,却有失作家身份,也有失文明人的身份。很难想象,一个美女“爆粗口”的猥琐情态。
是否作家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你能够写出一部让读得赞不绝口的作品,哪怕你一生只写了这一部,也是公认的作家,如《飘》的作者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你能说她不是作家吗?可刘闻雯据说出版了两部作品,但似乎并不出名,显然与我们心目中的作家差距很大。
不必计较于刘闻雯的作家身份,无妨看看其作品是否够格。或许刘闻雯故意答不出名句或是“爆粗口”都是一种炒作,可能我们都上当了。
作家速成也必速朽
关东客:
作家速成也必速朽
如果单凭对不上一句唐诗就完全否定刘闻雯,将其一棒子打死,当然有失公允。但我却不得不说,如今的作家无论是阅历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无法与老一辈的作家们相提并论。过去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可能需要写上10年、20年,需要有自己风格的代表作品才能成功。可现在呢,只要你会码字,阿猫阿狗都可以称为作家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质疑的不只是刘闻雯一人,而是整个中国作家群体的素质和水平。
刘闻雯称,最好的作家其实不爱看书,全靠天赋。相信持有这样心态的作家并非还有刘闻雯一人。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又有几个仅凭天赋就能成功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虽然现在作家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但是作家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做人的底线。你虽然不能学富五车,可总要比普通人多一些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吧。
人人称作家,可真正的作家又有几个?作家要想赢得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就应该表现出其“文绉绉”的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作家却没有“酸”起来的资本。孔乙己尚且知道“茴香”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我们的作家为何连一句唐诗名句都记不住呢?作家速成的时代,必定也是一个作家速朽的时代。
姜伯静:
作协竟成“保护伞”
刘闻雯14日做客某网站回答网友提问,宣称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作家,绝不是大家想象的“刘美美”。她说:“我觉得自己称得上作家,不因为别的,因为作品。另外我的作协身份是通过作协审批正规程序而来的。”
看来这位前“足球宝贝”、现任“作家”对自己的“作家”实力还是蛮自信的,想必是她也知道了路金波的力挺———“这个姑娘曾经给我们投过稿,后来还寄了本书到办公室。我翻了几页,倒是比想象的好很多。书里有些句子有才气。足球宝贝出身,这么爱写作,值得嘉奖。而且,这书的广告,得是多有使人取阅的欲望啊。”
虽然之前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刘闻雯究竟是个什么水准的作家,但经过这番折腾,估计记住这个名字的人肯定要翻上不知多少倍。虽然我不敢确定这是否是一种炒作,可路金波等职业出版人的介入和对刘闻雯的认可却让我始终怀疑这场闹剧的“纯洁性”,这多像一场炒作啊!不过我还是很佩服刘闻雯的,在这个“作家”身份越来越贬值的今天,她还敢大张旗鼓地捍卫自己的“作家”身份,真是难能可贵!
作家,在几十年前是何等荣耀的称呼;而作协,曾经又是何等高贵的殿堂。但如今,作协几乎成了衙门,作协里的作家和官僚一样分成了等级森严的三五九等,作协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官员写作、官员获奖、官员出书、作家抄袭以及《大伦书法作品集》、《岁月如诗》这样的权力腐败畸形产物频生等等怪现状让作家和作协的分量大打折扣。一时之间,很多东西寄居到作家的名头上了,作协俨然成了一只寄居蟹。在这样的作协里,这些个作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为人民写作、在为正义写作、在为读者写作?我很是怀疑。
而刘闻雯竟然把作协当作自己的“保护伞”,把作协当成自己与网友论战的“力量源泉”,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有句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个演员”,大概刘闻雯也想演出这样的效果。
昨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在国家体育馆举行首场试演。高科技的大量运用,别出心裁的创意,6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演员精彩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以“天安门”这一北京独有的城市精神地标为历史和文化索引,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戏曲、杂技、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贯穿多条情感主线,跨越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还原北京人文历史风貌,展现新北京奥运之都和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弘扬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整场演出以《记忆的时空》拉开序幕,分为《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腾飞新北京》《北京欢迎你》和《爱在北京》4个篇章共10余小节,最终以《放歌天安门》收尾。
开篇幻影成像神奇
昨晚,演出大幕一拉开,由水晶石公司打造的神秘幻影成像技术就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高科技视频设备,舞台上虚拟出一个奔跑着的“北京人”。他从3000多年前一路走来,用他的视角审视北京的变迁:从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到清朝时的皇城,到老舍笔下意趣盎然的老北京,再到充满时尚韵味的现代北京。随着他矫健而有力的步伐,他的四周依次“漫射”出北京城从古至今的代表性建筑,天坛、故宫、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一个个地标符号连缀起北京的历史文脉。
在跑动的过程中,“北京人”或突然消失,或悄然变换为各种景观,或瞬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让观众见识了一把“虚拟人”的神奇。
还在用信鸽的怀旧青年
黑脸包公最初在网络上热起来时,本版15日曾简单报道过《“杜甫很忙”之后,“包拯很黑”来了》,然而,仅仅几天时间之后,“一黑成名”的包大人更加火热,关于包大人的相关讨论帖四十余万,在众人跟风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漫画爱好者纷纷加盟,漫画系列也风靡一时,现在,创造该“黑脸包公”段子的原作者浮出水面,扬子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包拯红了,网友很欢乐
在网络上众人的“帮助”下,北宋开封府尹包拯携带强大的团队共同“穿越”到现代人的网络世界里,各种频繁演出,令人目瞪口呆。在网友们的笔下,师爷公孙策、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展昭、长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纷纷亮相,分享“与包公在一起的那些往事”。引来新一轮的围观潮,当然,这些人的“爆料”似乎略显那么些不厚道,因为,他们此次所叙述的包公,都与他那张铁面无私的黑脸有关。以此为调侃的形象,使得包公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甚至有人擅自提议,包公可以忧伤地把签名改为:“本府是炭,黑到忧伤……”
就因为包大人的黑,便有了网友对其各种各样的调侃,从黑到在黑暗中隐藏取证,到黑色可以深夜躲开刺客追杀,再到黑色到以为QQ下线,网友感叹,包大人额头的小月牙深刻地解释了“白天不懂夜的黑”这一概念。
#微开封#成最热标签,
网友各种体调侃包黑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然而,各种文字版的调侃已经令人“无法忍受”之时,网络上又赫然出现了各种包拯很黑漫画版。这里面的漫画故事也充满了乐趣。展昭在电脑前上网,突然屏幕一片黑暗,以为死机了,正要重启,电脑里传来包公的声音:怎么视频开了半天也没反应?包拯的手机突然显示黑屏了,被人批评:“你又自拍设为背景了!”漫画的形式加上文字,更加令人深感出其不意。
“包拯很黑”系列的相关帖子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标签,#包大人很忙#或者#微开封#。在网上,各种网友开始展现各种微开封的帖子。南京市公安局白下分局发微博:包大人可是蜀黍的偶像,执法先锋,犯罪克星,最近大人日理万机,不料昨天深夜遇见大人,小白激动万分,#与包大人合影#,晒给大家瞅瞅,包拯完全不存在……
另外还有人把包大人与时下流行的甄嬛体合并在一起。网友@疯欞公子:包大人:听闻近日本府被不少网友念及,此时微博QQ头像亦为本尊,误为隐身。彼时酱油黑炭猪脚,傻傻分不清楚。思来想去这鼓调侃之气延续已久,前有诗圣杜甫为榜后辈岂敢僭越之,望诸位高抬贵手,容我三日而休调气养神,绝不负各位恩泽。网友:说人话。包大人:我想放假!!
在众人纷纷狂欢娱乐时,“微开封”的最早创造者浮出水面,原来,这些段子的最初源头是福建籍微博网友“两色风景嘎”,他名叫黄振寰,是国内知名的80后童话作者,其漫评、段子也颇具人气。
说到创作“包大人很忙”的来由,小黄说:“大概是在一个月前,有天我突然灵感迸发,写了一条与包公有关的笑话,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后来,黄振寰接连创作了很多条以此为对象的微段子,取名“微开封”系列。一个月的时间,在他的微博中,已经有六七十条与包公有关的段子,主题多样,后期主要以七侠五义等段子闻名,然而,网友们却纷纷被这中间的黑脸包公所吸引。于是众人在网上开始了各种创造。
黄振寰对扬子晚报记者说,围绕最初想到的包公的黑的笑话,自己能想出来一大堆,于是,他随时带个小本子,一有灵感就赶紧写下来,然后有时间再发到微博上。“算是生活的娱乐吧,其实没有别的网友参与的话,我也经常这样自娱自乐。”黄振寰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是个“包公迷”,只是孩童时期,更多的是被展昭等人的武打场景所吸引,那时包公在自己脑海中是“很没有存在感”的,然而,随着逐渐成熟,自己被包公的聪明才智所吸引,这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黄振寰说,“这种方式的狂欢,是网络上特有的现象。就像杜甫很忙,但是需要画工和ps技术,但是包公很忙就只需要动动脑子,写下文字就是。”
“始作俑者”现身:
“包拯很黑”是艺术加工
对于众人调侃包大人的情况,黄振寰说,这是一种生活的娱乐。虽然有网友质疑是否调侃过度,他表示,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黑脸,但是人们经过加工把他变黑,就是树立了一种不畏惧恶势力,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而网友的参与也是一种艺术加工,这样并无损包大人的光辉正直。
另外,用这样的形式,让大家重新温故包大人的美好形象,也没什么不好,包拯是清官,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这些调侃会让更多的人想起这个传奇人物,而不会影响他的丰功伟绩。”黄振寰说。(扬子晚报记者李冲)
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有望在未来“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加快作物在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产量。以往的研究显示,植物会通过叶子接受光信号,并传递一种叫“开花素”的信号至茎端,从而使植物开花。找出“开花素”及“开花素”输送机理的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于前者,科学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于是什么使得“开花素”能被输送至茎端,使植物开花,则始终不为人知。研究人员从2007年起投入“寻找让植物开花结果”的研究中,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开花素”的输送机理,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大重要突破。
领导一个八人小组进行研究的国大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俞皓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们在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筛选和“开花素”蛋白出现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发现了一个所有植物都有的关键基因FTIP1,可控制“开花素”蛋白从叶子到茎端的转移,从而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 他解释:“掌握了这一转移机理后,我们便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激活量来决定该‘运输’多少开花素,以控制这个植物是否应提早开花、推迟开花,或是不开花。” 他用蔬菜与水稻为例指出,大家都爱吃蔬菜的叶子,不爱吃花,所以可以控制让蔬菜不开花,至于水稻,因为一般上一年当中只长两个季节,所以如果能让它提早开花,那一年便可收成三次甚至是四次,产量将能明显提高。
这个研究团队是全球首个研究这类基因的小组,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Biology生物学刊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