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4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台旨在寻找新生恒星的欧洲天文望远镜日前却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在太空发现了一个神秘空洞。
空洞位于猎户星座的NGC 1999星云中。NGC 1999星云是反射星云,被附近一颗恒星的光所照亮。“哈勃”太空望远镜1999年12月第一次捕捉到NGC 1999星云的照片。天文学家原本认为,这个星云中的一个黑点是一团温度更低的气体和尘埃,由于密度太大,阻滞了路过的可见光。
但是,欧洲航天局“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却显示,那个气体尘埃团其实是个空洞。这是因为“赫歇尔”望远镜能以红外光拍摄照片,或许使得望远镜穿透稠密的尘埃物质,看到了里面的物体。不过,即便是先进的“赫歇尔”望远镜,那团物质看上去也是一片漆黑。
天文学家认为,空洞跨度为0.2光年,源于附近“恒星胚胎”V380 Ori的不规则诞生过程。这颗原恒星的质量已经是太阳质量的3.5倍。研究小组认为,原恒星从南北两极喷射超高速的柱状气体,驱散其形成中产生的“边角料”,表明它正接近于成熟。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天文学家汤姆-梅格西(Tom Megeath)说:“我们认为,那颗恒星正在以每秒钟数百公里的速度喷射双极喷流,与周围气云中的巨大空洞产生碰撞。这些气体块基本上是被向前方喷射,消除所有的气体和尘埃。”据梅格西介绍,发现空洞的“赫歇尔”望远镜以19世纪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名字命名。
在其对夜空中的长期观测中,赫歇尔记录下多个黑斑,他原本以为那是空洞,但结果却是黑云。梅格西说:“从那时起,无论人们什么时候看到太空中像黑色空洞一样的物体,他们总以为那是云。近一个半世纪以后,‘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对所有人都认为是云的结构进行了观测,却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空洞,这真是太具讽刺意味了。”(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天文学家1月4日宣布,他们发现了5颗绕遥远恒星旋转的新行星,这是来自美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首批得到证实的新发现。
表面温度可熔化金子
迄今,天文学家已在太阳系外发现了400多颗行星。据悉,新发现的行星同许多系外行星一样,都是所谓的“热木星”。它们的质量与木星大体相同,运行轨道距其恒星非常近,令这些行星从地球上相对容易发现。在新发现的5颗行星中,尺寸最小的行星与海王星大体相同,虽然前者比后者质量更大。
美宇航局估计,这5颗行星的温度都要比岩浆高,可以将金子熔化。据“开普勒”任务首席科学家威廉姆-博鲁奇(William Borucki)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5颗行星分别被命名为“开普勒4b”、“开普勒5b”、“开普勒6b”、“开普勒7b”、“开普勒8b”,温度从2000华氏度到3000华氏度(约合1090摄氏度至1650摄氏度)不等。
他说,“开普勒7b”是迄今发现的密度最小的行星之一,与泡沫聚苯乙烯的密度大体相同。博鲁奇表示,“由于我们已经发现了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行星肯定不是我们去寻找生命的地方,以后倒是可以尝试。”“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在恒星适居区活动的岩质类地行星,在所谓的恒星适居区,行星会从其恒星获得足够的热量,提供了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天文学家格雷戈-拉夫林(Greg Laughlin)指出,虽然新发现的行星并未满足那些标准,但的确表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性能达到预期,“提供了有趣的线索,让我们可以在几年内有重大发现。看到‘开普勒’性能如此出色真是令人兴奋不已。”
径向速度观测法
“开普勒”望远镜试图通过行星穿越其恒星时星光亮度减退寻找系外行星。这台望远镜于2009年3月发射,设计寿命至少三年半,在投入使用的头6周就发现了5颗新行星。每颗行星的存在后来都经由一种名为径向速度(radial velocity)的方法得到了确认。这种方法主要是探测绕恒星飞行的行星引力对恒星轨道产生的晃动。
博鲁奇表示,径向速度观测法可“媲美”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完全证实行星的存在”。拉夫林则补充说,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可以在寻找行星的努力中形成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条件”。这是因为,每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相互验证对方的对错,还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信息,从而建立对外星球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径向速度可以提供行星质量和轨道的详细信息,而穿越则能揭示行星相对于其恒星的大小。天文学家可借此了解到行星的密度。拉夫林指出,像“开普勒”这样的寻找行星任务向我们全面展示了系外行星的密度。举例说,一些质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因迄今尚未得到解释的热源而出人意料地变得“肿胀”起来。
有望发现更多行星
“开普勒”任务科学家迪米塔-萨塞洛夫(Dimitar Sasselov)以“开普勒5b”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颗行星质量超过木星,但密度远比水小。拉夫林说:“这好像就是一支足球队。你可能猜测它们全部是250至300磅(约合113至136公斤)重,所以,当你发现其中一些只有25磅(约合11公斤)时,当然会大吃一惊。”
事实上,“开普勒”望远镜头几个月的数据包含了数百颗潜在行星,虽然迄今只有5颗行星得到了确认。随着未来几年天文学家具备可确认更多行星存在的能力,“开普勒”任务小组可能会宣布更多的新发现。拉夫林表示,“开普勒”任务科学家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确定是否在恒星适居区发现地球大小的新世界。
这是因为,相比木星距其恒星的距离,在距其恒星合适距离飞行的行星会更远,所以完成绕其恒星运行一圈需要更长时间,从而使得穿越更为罕见。据拉夫林介绍,若要确定你是否看到了行星,“则需要观测足够长的时间,看到三到四次穿越。”不过,拉夫林表示,天文学家的新发现有助于澄清一点事实,即具有相似特征的行星可能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表象,“必须要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即将过去的2009年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也拍摄了大量太空照片。以下是十佳太空照片。
1.“亚特兰蒂斯”号前往哈勃途中
摄影师蒂埃里·莱格特利用一台拥有特殊太阳滤光器的望远镜,捕捉到“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5月从太阳前面飞过时的微小轮廓。这张照片显示了进入轨道的“亚特兰蒂斯”号,一天后它将靠近哈勃太空望远镜,以便宇航员能执行一系列太空行走,对哈勃望远镜上的先进设备进行维修和升级。
2.冲击波喷发出高速运行的粒子
看一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榜样吧:扮演超高效粒子加速器角色的冲击波。6月,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科学家公布了这张冲击波穿过超新星残余物RCW 86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从X射线和可见光范围拍的。科学家表示,虽然冲击波运行速度很快,但是它释放出来的能量并没像它应该做的那样,加热周围的气体。这张新图片显示,额外的能量给粒子提供动力,使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冲向太空。
3.撒哈拉“恐怖之地”
从欧洲航天局10月公布的这张照片上看,塔奈兹鲁夫特(Tanezrouft)盆地上的白色盐碱地似乎融化了黑色砂岩山。欧洲航天局与日本合作,6月利用日本的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拍到这张图片,它采用的一种仪器从可见光和近红外线范围内记录了这一地区陆地和植被的覆盖情况。位于阿尔及利亚中南部的塔奈兹鲁夫特盆地是撒哈拉沙漠中一处最荒凉的地方,有时这里被称作“恐怖之地(land of terror)”。右上侧的黄色带状物是Erg Mehedjibat区域,它由一群小型星状沙丘组成,这些沙丘向上生长,而非并列生长。
4.双子座流星划过夜空
在2009年12月每年一次的流星雨达到顶峰时,从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上空经过,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双子座流星,就像投进太空的一把银枪。双子座流星雨比其他流星雨的速度更慢,它们在穿过夜空时,身后会留下长长的美丽弧线。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潜伏彗星的碎片,主要由非常坚硬、被太阳烤干的岩石构成,因此在地球大气层里燃烧的速度更慢。
5.哈勃望远镜发现太空“蝴蝶”
从大视野照相机3拍到的这张图片上看,一颗濒临爆炸的垂死恒星产生了一个宇宙“蝴蝶”。宇航员在5月执行第五次哈勃太空望远镜维修任务时,把这台新相机安装在它上面。9月哈勃科研组公布了这台升级后的望远镜拍到的第一批照片。“蝴蝶”状天体是一个行星状星云。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光学过滤器,可以准确查明该星云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密度,并追踪恒星的死亡过程。位于星云中间的恒星在尘埃团的影响下,显得特别昏暗。它的质量曾是我们的太阳的5倍。在过去2千年间,这颗恒星把包裹在它外层的大部分气体都驱散开,形成如梦如幻的“蝴蝶翅膀”,这两个“翅膀”的延伸长度大约是2光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宇航局“哈勃”及其他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的双子座流星雨和土卫八“阴阳脸”等壮观景象。
1.流星如鱼叉
在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活动达到顶峰的时候,一颗流星如从天空投向地面的银制鱼叉,穿透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双子座流星比其他的流星速度运行慢,可以在夜空留下一条美丽的长弧。据专家介绍,这或许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休眠彗星的残骸,所以大部分是由遭受日晒的坚硬岩石构成,令其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时间更长。
2.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这是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天空望远镜拍到的“节日礼花”:年轻的“R136”恒星团的新靓照。这个恒星团位于“大麦哲伦云”(Large Magellanic Cloud)内一个动荡的诞生恒星的区域。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卫星。照片中,由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构成的花环将冰冷的蓝色“钻石”团团围住。这些“钻石”其实是已知质量最大的一些恒星,质量是太阳的数百倍。
3.土卫八阴阳脸
土星的卫星土卫八没有阴影:天文学家日前发现,在移冰和暗红色尘埃的联合作用下,所谓的前半球(左图)比相反一侧更暗。最新两项研究或许揭开了一个持续300年之久的谜团——土卫八神秘“阴阳脸”的外观,即一面很暗,另一面很亮。据天文学家介绍,一开始,来自外部来源(可能是另一颗卫星或土星已知最新光环)的陨落尘埃令土卫八的前半球变暗,进而吸收了更多的阳光,温度足以令赤道附近的冰蒸发。蒸发的冰在温度更低、没有尘埃的两极和侧面的半球再次凝结。与此同时,前半球的冰蒸发令表面更暗,引发了一个反馈循环,让土卫八阴阳脸这种反差极大的外形得以保持。
4.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Flame Nebula)的靓照会在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VISTA)即将公布的第一批新照片之列。VISTA望远镜在上周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智利帕拉纳欧洲南方天文台,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用于绘制天空图像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相机重达3吨,能以红外光探测太空。这使得它可以穿透层层尘埃,捕捉正在诞生的恒星,看清过于遥远、温度过低,可见光不能到达地面的天体。
5.原行星盘
在这个最新公布的拼图中,每个布满尘埃的团状物都是猎户座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原行星盘——初生恒星周围正在形成的行星的尘埃环状物。猎户座星云是肉眼所能看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形成区,原因就在于其恒星质量过大,令周围气体温度上升,进而发出光亮。“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猎户座星云持续多年的观测中发现了42个原行星盘,上面就是其中的30个。(秋凌)
不久前,人们纷纷涌到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拉帕尔马岛,观看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为GTC举行的落成典礼。GTC耗资1.8亿美元,由西班牙、墨西哥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共同所有。GTC的一个拼合镜面直径为34英尺(约合10.4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同类型望远镜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1.加那利大型望远镜外景
2009年8月6日,低悬的太阳照耀着加那利大型望远镜(以下简称GTC)穹顶周围的田野。GTC是用于观测天空的地面光学望远镜家族最新成员。
另有3架体积超过GTC的望远镜将于2018年完成建造,分别是镜面直径90英尺(约合30米),计划建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火山山顶的三十米望远镜;镜面直径80英尺(约合24.5米),将建在智利拉斯?康帕纳斯山的麦哲伦巨型望远镜;主镜直径达成空前的137.7英尺(约合42米),建造地点尚未敲定的欧洲极大望远镜。
2.夜色下的加那利望远镜
这架于2009年7月31日正式落成的新望远镜坐落于拉帕尔马岛最高点——罗奎克·德·罗斯·穆察克斯(Roque de los Muchachos)之上,海拔高度达到7874英尺(约合2400米)。拉帕尔马岛位于加那利群岛最西北角。GTC所在地区几乎没有光污染,天空经常处于无云状态,大气层也较为稀薄,是进行光学和红外线天文学研究的理想之所。
3.望远镜穹顶上的一个开口
除了防止杂质在敏感的反射镜表面堆积外,巨大的穹顶还可以保护望远镜免受风湍流以及其它影响图片质量的振动侵扰。
4.主镜内部
主镜由36块更小的六角形镜片构成,拼接在一起好似一个蜂巢。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的原因在于:如果只采用一个直径34英尺的反射镜,镜面会因自身重量过高而出现变形。变形导致来自遥远物体的光线发生偏斜,致使最终得出的数据成为“垃圾”。而小镜面则可进行认真校准,能够成为一个无缝光线收集器。
5.望远镜内的电缆特写
除了解决主镜重量这个问题外,多镜片拼接结构也允许GTC采用一项相对较新的观测技术,也就是所说的自适应光学技术。36块小镜片中的每一块都可以移动,能够在一秒钟之内进行上千次非常细微的调整,以校正地球大气层对遥远物体发出光线产生的模糊效应。这项技术以及主镜的巨大尺寸允许GTC发现距地球数百万光年的黑洞和星系,并进行细节达到空前程度的观测。
6.GTC的主镜
GTC主镜于2009年4月完成制造。5月,佛罗里达州大学的一支研究小组首次利用GTC进行一些科学观测。天文学家埃里克·福特及其同事借助GTC研究一颗恒星,一颗体积类似木星的行星绕其轨道运行。这支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恒星衰老过程中绕其轨道运行的行星体积如何走向萎缩。
GTC项目负责人希望,这架新望远镜能够用于研究早期宇宙以及星系、恒星和行星的诞生与消亡,同时帮助天文学家发现新的太阳系外行星。(杨孝文)
旺达正在听“宇宙之音”
古希腊神话中曾经记载,天体在运行中会发出一种凡人听不到的美妙音乐。然而据美国媒体5月26日报道,一位失明的女天体物理学家就用特殊的方法记录下了“宇宙之音”,让世人听到天体划过天幕时留下的和谐乐章。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旺达•迪亚兹,来自波多黎各,她在波多黎各大学取得了射电天文学的学位。该学科即是研究宇宙发出的各种无线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声音保存下来。
实际上,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甚至是宇航员都有“听”信号或数据的习惯,因为如果单用眼睛看,未免感觉枯燥,而且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类的耳朵确实能够感受到眼睛忽略掉的一些信息。
“失明确实会令人沮丧,不过很快你就会感受到其它感官的灵敏,比如触摸和倾听。这时你就会意识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旺达说。
“仰望”星空时,旺达需要使用专门的无线电望远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前就赠给旺达这样一台望远镜。这种无线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太阳和木星发出的强大脉冲波,再将其转化为音频储存起来。
在旺达的个人网站上,网友可以自由收听“宇宙之音”。在人们的印象中,宇宙多是深邃凝重的,然而旺达录下的“宇宙之音”却活泼跳跃,颇有后现代电子音乐的感觉,有些甚至可以用“怪异”来形容。不过就像很多网友说的,这些乐曲“至少还能成调儿,不能算难听”。(梁杉)
将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获取的X射线波段数据(蓝色),和微波波段数据(橘色)
左侧:巨椭圆星系NGC 5128即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其产生的射电瓣结构延伸达100万光年。右侧:这是TANAMI项目提供的射电波段图像,是有关半人马座的A喷流结构迄今获取的最精细图像
这是可见光波段观察到的NGC 5128,它同时也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的宿主星系。这一星系距离地球约1200万光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拥有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核心的星系之一
近日,地面射电望远镜对半人马座A的超强喷流进行了迄今最细致的观测。
从数据生成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里一个具有55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出一条剧烈的物质流,其速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一。当大量物质以极高的速度落向黑洞时,大部分会被困住,但仍有一部分物质会被反弹回去,以大约三分之一倍光速喷射出去,形成壮观的物质喷流。在这里,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正隐匿于半人马座A星系的核心地带。
科内拉·穆勒(Cornelia Mueller)是这项观测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博士生。他说:“这种喷流结构是下落的物质被黑洞吸积时形成的产物,但我们对于其究竟如何形成并维持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
喷流中的物质在半人马座A两侧形成了一对巨大的射电瓣,延伸超过100万光年。这样的规模使半人马座A尽管距离地球差不多有1200万光年远,在射电波段看来仍然几乎有满月的20倍大。
天文学家调集南半球的9台大型射电望远镜联动观测,获取了这一喷流结构迄今最精细的观测结果。研究小组的这一工作是“南半球毫角秒干涉仪活动星系核追踪计划”(TANAMI)的组成部分。此次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让天文学家们之别出其中直径仅15光年左右的射电结构。
卢佩斯·奥吉哈(Roopesh Ojha)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他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将各地独立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并联起来,形成一台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超大型望远镜。”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让科学家们加深对于这一外向喷流的理解,这一喷流冲击周遭星际气体,从而改变星系中的恒星新生速率。天文学家们将努力据此弄加深对于这一喷流结构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
但射电波段并不能反映这一黑洞结构的全部特征。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域同样是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重要观测对象。
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马瑟压斯·坎得勒(Matthias Kadler)说:“这种辐射的能级比射电波段高出数十亿倍,而其确切的产生位置,目前仍然不清楚。现在,有了TANAMI项目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晨风)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最新拍摄一张照片揭示了名副其实的“星系青春之泉”。
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最新拍摄一张照片揭示了名副其实的“星系青春之泉”
这张最新哈勃照片拍摄到NGC 5775星系,它距离地球8500万光年,位于处女座星系团中。NGC 5775是一个螺旋星系,从地球角度观测它处于倾斜状态,仅能观看到它的边缘区域。
如图,该星系的侧面图像使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炽热气体光环环绕在NGC 5775星系周围,但这些炽热气体如何形成仍是一个谜团。
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盘状星系散发的炽热气体是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光环,当这些炽热气体冷却时又返回盘状星系,这非常像一个巨大的星系喷泉。基于该现象,哈勃望远镜研究员称这张照片为“星系青春之泉”,并于本月公布。
星系吸引天文学家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与邻近星系NGC 5774通过一个“氢气桥”连接起来。
哈勃望远镜科学家称,这两个螺旋星系处于碰撞进程中,它们在合并的早期阶段。但目前未发现到潮汐尾状恒星和气体,这是强烈引力干扰所致,通常出现在星系合并之前。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前发表公报说,素有“太空千里眼”之称的欧洲航天局“赫歇尔”红外望远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由河外星系吹出的星际飓风。
分子气体流横扫椭圆星系
河外星系是位于银河系之外、由几十亿甚至几千亿颗恒星和星云、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从中吹出的星际飓风,实际上是一种超高速运动的分子流。“赫歇尔”探测到的星际飓风最高风速超过每秒1000公里,比地球上的飓风快上万倍。
“赫歇尔”项目科学家约兰皮尔布莱特说,这个发现对于了解恒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气体是构成恒星的必要原料,但强劲的星际飓风会把分子气体吹得七零八落,这可以阻止新恒星形成。
“赫歇尔”红外望远镜于2009年5月发射升空,是目前体积最大的远红外望远镜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星体和星系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