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世界最大望远镜将在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建造 
世界最大望远镜将在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建造

  中新网10月3日电据外媒3日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将在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建造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镜片直径是一座足球场长度的一半,它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的灵敏度将是现存望远镜的十倍。天文学家希望,这座望远镜能帮助人们破解有助于解释宇宙演化的暗物质秘密,甚至能探测到外星人的行踪。

  这座世界上最大望远镜算是目前最强大的“天空之眼”了。牛津大学教授伊索贝尔·胡克表示:“英国的天文学家将获得最新的天文科研成果,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建造计划。”

  天文望远镜的选址需要晴天数高、水气量少、空气稳定(天文上称为视相度佳);此外还必须考虑建造、运作与维修的成本,以及和其它主要望远镜和仪器进行联合观测的方便性。广袤的阿塔卡玛沙漠是全世界最干燥、光害最稀少的地点之一,因此是全球最佳的天文观测点之一。据悉,工程师们将炸掉阿塔卡玛沙漠中海拔3017米高的赛罗阿玛逊斯山的顶部,在这里安放望远镜。如果建设顺利,超大望远镜将在2020年前投入使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荷包蛋”:这张照片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的一颗黄超巨星周围围绕着尘埃气体带的图像,这也是这一编号为IRAS 17163-3907的巨型恒星迄今质量最好的图像。   “荷包蛋”:这张照片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的一颗黄超巨星周围围绕着尘埃气体带的图像,这也是这一编号为IRAS 17163-3907的巨型恒星迄今质量最好的图像。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之前有“小鸡快跑”星云,而这一次又来了一个“荷包蛋”。欧洲科学家近期使用望远镜拍摄到一类罕见天体迄今成像质量最好的图像。这类天体是宇宙中最为罕见的类型之一,天文学家们对于能拍摄到这样质量的照片兴奋不已,甚至给它取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做“荷包蛋”。

  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帕拉那山的甚大望远镜(VLT)锁定了一颗巨型恒星,这是一颗黄超巨星。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1.3万光年,看上去似乎挺远,但事实上这是迄今我们发现的距离最近的一颗黄超巨星。

  这张被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专家们戏称为“荷包蛋星云”的照片上显示的其实是一颗位于中央位置的黄超巨星,其正式编号是IRAS 17163-3907。它的周围围绕着一圈尘埃气体壳,让它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蛋黄和蛋白一般。

  这是一颗真正的“巨星”,它的直径比太阳大1000倍。事实上,如果将这个“荷包蛋”放到太阳系中太阳的位置上,地球将位于其内部深处。而木星的轨道则恰好位于其表面上空。

  但是这还没完:它的外侧拥有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壳,这些外缘物质将把整个太阳系整个吞没,所有的8大行星,所有的柯伊伯带天体,所有的小行星和一部分彗星体,全部都将落入其范围。最后,根据甚大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这个“荷包蛋”的亮度也要比太阳强上大约50万倍。因此我们如果在地球上没被吞没也会被烤焦。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埃里克·拉加德克(Eric Lagadec)说:“我们之前便已经知道这一天体在红外波段很明亮,但是没有人在此之前辨认出这其实是一颗黄超巨星。” 拉加德克博士是进行这一次拍摄工作的小组负责人。

  此次对于黄超巨星IRAS 17163-3907进行的最新观测使用的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ISIR红外成像设备。这一图像的公布时间恰逢欧洲南方天文台官员发布所谓“小鸡快跑”星云最新照片过后一周。这张照片首次清晰分辨出了“荷包蛋”星云的物质外壳,图像中还可以分辨出两条几乎呈现完美球形的物质抛射外壳。

  黄超巨星是一类正处于极度活跃演化期间的恒星。这类恒星极其罕见,它们不断经历最剧烈的爆炸性物质抛射事件,最终在短短数百年时间内它将损失掉约相当于4倍太阳质量的物质。

  这些被抛射出去的物质会在恒星周遭形成巨大的双层尘埃与气体壳层。

  黄超巨星表现出的这种剧烈活动显示它最终可能将在剧烈的爆发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它就是我们银河系中发生的下一场超新星爆发事件的主角。超新星爆发将给周遭空间提供关键的化学物质材料,而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则会冲击并压缩周遭气体,从而加速新一代恒星的新生。(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的红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图像 这是凯克望远镜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的红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图像
这是海王星和它的卫星:海卫一(右下方)这是海王星和它的卫星:海卫一(右下方)
这是红外波段拍摄的天王星。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光环,左上角的亮点是天卫五,右侧微弱的亮点是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  这是红外波段拍摄的天王星。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光环,左上角的亮点是天卫五,右侧微弱的亮点是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位于夏威夷群岛上,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最近拍摄了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这两颗巨大的星球似乎在燃烧。

  用肉眼观察,海王星呈现蓝色,而天王星则是蓝绿色。但是加州理工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Mike Brown)此次用的是红外光,他借助凯克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了这些图像。在红外波段观察,这两颗行星呈现一种诡异的红橙色,就像宇宙空间中漂浮的一颗晶莹琥珀正发出光芒。

  在9月18日到20日期间,布朗在自己的TWITTER上相继贴出了这些照片。其中有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海王星云层中的明亮斑纹,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巨行星,其质量比地球大17倍,轨道距离比地球远30倍。这些明亮的条纹是海王星上空的高层云系,这些云层反射大量阳光。海王星是一个狂暴的世界,拥有太阳系中最狂暴的飓风。

  海王星和海卫一

  有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海王星和它最大的卫星——海卫一。这是一颗大个头,其个子几乎相当于地球的卫星——月球的80%。

  海卫一的化学组成非常接近柯伊伯带天体,这是一个围绕太阳系边缘,沿海王星轨道外侧存在的冰雪岩石天体组成的广阔区域。基于这一点,很多天文学家相信海卫一原本是柯伊伯带天体,后来被海王星的引力捕获而成为其卫星。

  布朗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方面,包括柯伊伯带天体以及更加遥远空间中的天体。迄今他已经发现了多颗遥远的矮行星目标,包括在2005年发现个头比冥王星还大的柯伊伯带天体阋神星(Eris)。正是由于那次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大行星的地位并最终在一年后的2006年被正式逐出了大行星的行列。

  在最近进行的这次凯克观测项目中,布朗教授和他的团队更加感兴趣的是海卫一而不是海王星本身。布朗对空间网记者说:“我们正对海卫一进行研究,我们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制作一张粗略的海卫一地表化学物质分布地图。不过海王星实在太显眼了,我们很难忍住不停下来给旁边的这家伙拍张照。”

  天王星的光环

  其它的照片中拍摄了天王星,一颗质量相当于14.5个地球,轨道距离比地球远19倍的庞然大物,但是是在红外波段。尤其是拍摄的照片上突出了这颗行星的光环,这是在1977年才被发现的。

  布朗说:“天王星的光环非常暗弱,也非常粗糙,因此直到很晚才被发现。不过在这一波段上观察,天王星本体就显得很暗,它的光环显得非常明显。”

  在一张天王星的照片上还能看到这颗行星27颗已知卫星中的一颗:天卫五。照片左上方可以看到它在天空中闪闪发光。尽管其大小只及月球的1/7,天卫五可能是整个太阳系中地形最崎岖的星球——它表面拥有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2倍的深谷,以及巨大的扭曲结构和断层,以及其他许多有趣的地质构造。

  同样的,布朗对这颗小卫星的兴趣大过天王星本身。他说:“我们想观察的其实是天卫五,它离天王星很近。不过还是一样的情况,我会忍不住去给天王星拍几张照。”

  布朗说,在天王星照片的右上角,如果仔细看其实这里还有一颗更加暗弱的卫星:天卫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点则是高空云层。(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这些团块状发光喷流体是恒星新生的标志。它们被称作“赫比格-阿罗天体”,这几个喷流体的运行速度都超过了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70万公里)。当它们的前锋和周遭空间物质剧烈摩擦碰撞后便会发热,出现弓形激波区(图中呈现蓝色)  这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这些团块状发光喷流体是恒星新生的标志。它们被称作“赫比格-阿罗天体”,这几个喷流体的运行速度都超过了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70万公里)。当它们的前锋和周遭空间物质剧烈摩擦碰撞后便会发热,出现弓形激波区(图中呈现蓝色)
哈勃望远镜观测了一个明亮的珍珠粒状喷流HH 34,展示出从一颗年轻恒星发出的喷流随时间的变化。这一串明亮的“珍珠粒”显示出喷流中气体物质碰撞集中并发热发光的部分。红色部分表示此处的物质开始降温,而左侧的两个蓝色团块则显示近期的摩擦撞击痕迹。  哈勃望远镜观测了一个明亮的珍珠粒状喷流HH 34,展示出从一颗年轻恒星发出的喷流随时间的变化。这一串明亮的“珍珠粒”显示出喷流中气体物质碰撞集中并发热发光的部分。红色部分表示此处的物质开始降温,而左侧的两个蓝色团块则显示近期的摩擦撞击痕迹。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多年来收集的图像,科学家们近日合成了有关新生恒星喷流的清晰影片,展示了这些发光气体的空前细节。这些喷流是新生恒星周围吸积盘的副产品,在这里气体以超过每秒160公里的极高速度从两个相反方向喷出。这一现象是恒星形成的最后阶段,可以让我们得以一窥太阳在45亿年前形成时的模样。

  哈勃无与伦比的分辨率让科学家们有可能察觉仅仅数年之间这一喷流体出现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天体的变化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远超过人的寿命极限。

  美国莱斯大学天文学家帕特里克·哈提跟(Patrick Hartigan)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收集了14年间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将它们合成在一起,制成了一段动态视频,展示从3颗新生恒星发出的喷流体在这期间出现的变化。

  这段视频中展示了一些之前从未被观察到的内部结构细节,如气体团块的增亮和变暗,以及前后气体块的相互撞击形成箭头形激波区的过程。这种呈现对称性的喷流爆发并不均匀,而是随时间断续进行的,也因此会形成诸多气体团块。这些珍珠般的气体团块就像是记录纸带,记录下气体物质在过去的岁月中断续喷发的情形。

  哈提跟说:“通过这一段动画,我们首次得以目睹这种喷流体是如何与周遭环境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让我们了解新生恒星是如何对孕育它的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有了这些数据,我们便可以将其与实验室计算机模型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哪些方面是我们已经理解的,而哪些方面我们还缺乏认识。”

  这种喷流是恒星生命历程中一段转瞬即逝的插曲,其延续时间一般仅有10万年左右。天文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喷流在恒星形成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以及新生恒星究竟是如何将这些气体物质喷射出去的。不过有证据显示这种喷流机制似乎与磁场作用有关,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外向喷流的产生可以带走高速旋转下落的吸积盘物质的过剩角动量。当角动量被带走,旋转的吸积盘物质便有机会减速下落,从而成为原始恒星物质组成的一部分,使其质量增加,最终收缩变成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恒星。

  天文学上,这种天体的正式名称叫做“赫比格-阿罗天体”,或者叫“HH天体”,这是为了纪念在上世纪50年代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天文学家乔治·赫比格(George Herbig)和古勒莫·阿罗(Guillermo Haro)。哈提跟和同事们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广角行星相机2号对这种独特的天体进行了观测。在1994年,1998年和2008年,哈勃望远镜分别对HH 1, HH 2,HH 34,HH 46和 HH 47进行了追踪观测。随后小组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这些观测图像进行合成并生成了这段珍贵的连续动画视频。

  哈提跟说:“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变的天体,不管是其内部物质之间还是喷流本体与其周遭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这一结果和现存的许多模拟计算之间形成了反差,因为那些模拟结果认为这种喷流是一种相当静态,均匀平滑的天体。”(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发光气泡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以其揭示了早期宇宙中罕见的庞大发光氢云的能量来源。观测首次显示,庞大的“莱曼—α气泡”——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一定是深埋其中的星系驱动的。研究报告将刊登在2011.8.18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借助ESO的VLT,研究了一个不寻常的天体——“莱曼—α气泡”。这种罕见的庞大而非常明亮的天体,通常在早期宇宙中物质密度很大的区域出现,团队发现其中之一的光是极化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偏振光用来在影院中创建立体电影效果。这是我们首次在莱曼—α气泡中发现偏振光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它们的发光之谜。

  报告首席作者、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马修 海耶斯(Matthew Hayes)解释说:“我们首次发现了这种神秘天体的散射内部明亮星系的光,这不同于它们自身的发光。”

  莱曼—α气泡(LAB)是宇宙中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这种庞大的氢云直径可达十几万光年(比银河系直径更大些),并可与最亮的星系争辉。这些天体都在遥远的距离上,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于宇宙仅有几十亿岁的时代,对我们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而言,它们相对重要。但是这些天体强烈光芒的能量来源,以及气泡的确切属性,我们仍不清楚。

  团队研究这些气泡中最先发现也是最亮的一个——LAB-1,它发现于2000年,离我们远达115亿光年(红移达3.1)。它的直径约为30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LAB泡,内部含有数个原始星系,其中之一还是活动星系。

  现有多个互相竞争的假说,对LAB现象做出解释。其中一种假说认为,由于LAB的巨大质量,冷气体受引力作用落向中央,受到加热而发光(所有气体云收缩都会变热);另一种则认为它们被内部的明亮天体激发而发光,内部的源可以是正在大量形成恒星的星系,也可以是吞噬物质的黑洞。新观测显示,LAB-1中潜伏着星系,而气体下落的加热效应则不明显。

  团队通过测量LAB-1泡的光是否偏振来检验两个假说。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光的偏振可以知道这些光是如何形成的,或光到达地球前经历了什么。如果它们被散射和反射,就会变成偏振光,这种微妙的变化可以被精密光谱仪检测到。当然,要测量如此遥远的莱曼—α气泡的偏振光,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报告合作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laudia Scarlata(女)补充道:“这些观测必须借助VLT和它的中精度光谱仪(FORS)。我们明确需要两个条件:口径超过8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收集足够的光线;能测量偏振程度的照相设备。全球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甚大望远镜跟踪拍摄LAB-1泡达15个小时,最终发现气泡中心的光是非偏振的,而围绕中心的环状区域,光是偏振的。假如气体仅仅是简单地落向中心,这种效应几乎不可能产生;但如果光来源于深嵌其中的星系,并被泡中的气体散射,就是可能的。

现在,天文学家计划观测更多的类似天体,以确认在LAB-1泡中发现的效应,是否在更多天体中存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价格昂贵的望远镜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科幻电影《哈利波特》中小魔法师使用一种神秘的“时间冻结”望远镜,目前,索尼公司最新一种3D摄录望远镜,与能够冻结时间的魔法望远镜颇为相似,可让哈利-波特电影迷们过上一把瘾。

  这款摄录望远镜可实现暂停、倒回和重放拍摄到的观测录像,当人们使用这种最新数码产品时会不由地想起哈利-波特在观看魁地奇球赛时使用的魁地奇望远镜,它可使人们更好地观看赛马、板球比赛,以及歌剧。

  这种摄录望远镜可让观察者拍摄记录下罕见的物种,并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送至其它稀有动物研究者,GPS接收器会标注观测地点的坐标位置。它将使高尔夫球和板球观测者更加热衷赛事。

  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使音乐爱好者以3D模式记录并观看音乐会,期间以立体声记录演奏音乐。索尼公司称,最新研制的摄录望远镜是世界首款拍照、摄像集一身的“魔法望远镜”。

  不像传统模式的望远镜,它通过两个并排透镜使远距目标看上去非常近,使用两个平行微型照像机拍摄获取高科技图像。图像呈现在目镜的高分辨率屏幕上,在望远镜上有拍摄图像的一个特殊按钮,可选择普通模式或者3D模式,并能在3D电视上重放录像。

  摄录望远镜还可以拍摄照片,所有的图片和视频都可以保存在一个记忆棒中。由于它能够记录声音,摄录望远镜能够记录下鸟鸣声,运动爱好者可以拍摄记录观众的表情和反应。

  这款新颖望远镜能够自动聚焦和光学防抖,即使在放大20倍时也能防止图像抖动。这些先进技术使得它的价格不菲,预计今年11月将上市销售,定价1800英镑。(悠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幅罕见的照片,展现了被称之为“莱曼-阿尔法气泡”的天体,宽度达到30万光年
阿尔法气泡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天文学家拍摄了一幅罕见的照片,展现一种被称之为“莱曼-阿尔法气泡”(以下简称LAB)的天体。这个天体是一个巨大的氢气云,连绵30万光年,体积是银河系的数倍。LAB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产生的辐射数量与最明亮的星系不相上下。

 

  这个LAB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于2000年发现的,同时也是首批发现的LAB之一。LAB-1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发出的光线需要115亿年才能抵达地球。LAB-1内部存在多个非常原始的星系,仍处在“发育初期”。科学家经观测发现,正是这些年轻的星系让这个“气泡”异常明亮。

  首席研究员、图卢兹大学的马修·海耶斯博士表示:“我们首次证明这个巨大天体发出的光是隐藏在内部的明亮星系产生的散射光,而不是遍布这个云的气体发出的光。”科学家提出大量相互竞争的理论,解释LAB。一种理论认为,冷空气在“气泡”强大引力拖拽下加热并发光。另一种理论认为,它们较高的亮度应归功于正在上演恒星形成的活跃星系。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辐射与疯狂吞噬物质的黑洞有关。

  根据新的观测发现,内部隐藏的星系是LAB-1的光源。借助于座落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帕拉纳尔的甚大望远镜,天文学家对LAB-1进行了15个小时的观测,用以验证这些理论。甚大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见光望远镜,它是一个望远镜阵列,由4架反射镜口径达到8.2米的望远镜构成,通过相互协同进行观测。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一个银河系周边迄今已知最暗弱的星系,这个矮星系仅仅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的恒星,游荡在银河系附近的幽暗空间中。这个矮星系名为“赛吉尔-1”(Segue 1),其中绝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只有很小一部分质量由可见物质构成。根据测算,其实际质量要比它可观测到的物质总量高出3400倍左右。

  这个矮星系最初是在两年前由美国耶鲁大学的马拉·吉哈(Marla Geha)和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约瑟夫·西蒙(Joshua Simon)利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10米口径凯克-II望远镜发现的。通过分析凯克-II和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数据,他们做出了这一发现。

  他们的观测显示这一星系正一同在空间运行,其运行特征显示这是一个独立的星系,而非仅仅是从附近另一个规模更大,包含更多恒星的半人马座矮星系中剥离出来的“碎片”。

  然而他们的这一结论却遭到了和他们激烈竞争的一个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小组的质疑。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吉哈博士和西蒙博士再次重返凯克望远镜,并利用那里的“深空外星系成像多天体摄谱仪”(DEIMOS)进行该星系运行速度的测量,不仅测量其相对银河系的整体运动速度,还包括测量其内部各单颗恒星之间存在的相对运动。

  西蒙博士说:假如这1000颗恒星便是这个矮星系中所包含的全部,或者说只有非常少量的暗物质存在,那么这些恒星的运行速度将非常均匀。

  然而凯克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并非如此。这个矮星系以大致每秒209公里的速度相对银河系运动,但是其内部一些恒星成员的运动速度却仅有每秒194公里,而另一些却高达每秒224公里。吉哈说:“这表明赛吉尔-1星系内部必定含有大量的暗物质,以便加速这些恒星。”

  很据计算结果,要想造成如观测到的这般速度异常,该矮星系中隐藏的暗物质质量大约为60万倍太阳质量。然而在望远镜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却仅仅只有1000颗恒星,质量都和太阳相仿。除此之外这一矮星系中的质量必定都属于暗物质。

  同样令人兴奋的还有,赛吉尔-1星系中几乎都是由极其原始的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判断恒星的形成年代是否古老有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其重元素含量,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取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信息。

  宇宙中的重元素是由恒星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当古老恒星形成时,宇宙较为“年轻”,大量恒星尚未燃烧完其内部的氢和氦,进而合成一些重元素,如铁和氧。因此,老年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会相对较低。在天文上,此类恒星被称为贫金属星。

  借助凯克-II望远镜,研究小组成功地获取了赛吉尔星系中6颗恒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另一方面一个澳大利亚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获取了另外一颗成员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

  分析显示,在这被观测的7颗成员恒星中有3颗的铁元素含量仅有太阳的不到1/2500。西蒙博士说:“这显示这些恒星是我们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在此之前对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进行的搜索工作只发现了大约30颗此类古老的恒星。

  吉哈博士说:“赛吉尔-1星系中已经找到了数量相当于银河系中已知10%的古老恒星。这表明进行古老恒星研究时,矮星系应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在研究小组怀疑,在银河系周边的空间中还隐匿着更加暗淡的矮星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西蒙说:“我们希望能找到更多类似赛吉尔-1这样的矮星系。”

  有关他们这一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天体物理学报》上。(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发现石墨烯存在的证据。如果得到进一步证据,这将首次发现宇宙空间中的石墨烯。

  2004年,石墨烯首次在实验室里合成,后期2010年科学家对石墨烯的独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它非常纤薄,并且具有像铜一样的导电性。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未来材料”,可应用于计算机、电子设备屏幕、太阳能电池板等。


石墨烯、巴克球和C70分子存在于螺旋行星星云中

  目前研究人员对太空中的石墨烯十分感兴趣,希望进一步解析它是如何形成的。理解其化学反应将涉及太空碳元素变化过程,这将为碳元素为基础的人类和地球其它生命的诞生提供重要线索。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银河系外麦哲伦星云两个较小星系中发现石墨烯存在的迹象,它们特别存在于垂死恒星的脱离物质中。同时,该望远镜还在该区域探测到叫做C70的相关分子。这是首次在银河系外探测到石墨烯存在。

  C70和石墨烯属于球壳状碳分子,其中还包括叫做“巴克球(C60)”的分子。C60碳球体包含60个排列像足球的碳原子,C70碳球体包含70个像橄榄球一样较长的碳原子。

  通过最新实验室技术,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富勒烯,同时该陨石中也包含着巴克球中密封的气体和水分子。这项发现表明富勒烯可能在很久以前从太空传输至地球,这或许能孕育生命体。

  2010年7月份,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巴克球和C70分子,之后在小麦哲伦星云中也发现巴克球。依据这些发现推翻之前的观点,富勒烯和其它复杂分子可能来自于富含氢的环境。

  天文学家称,石墨烯、巴克球和C70分子可能形成于垂死恒星分解含氢碳颗粒产生的冲击波。(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如同绿色翡翠的光环

  2011年6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斯皮策太空望远镜(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萦绕在天蝎座尾部的由热气和尘埃组成的RCW 120光环星云,从图像上看好似一枚翡翠色戒指。

  RCW 120星云,这个直径10光年的星云位于邻近天蝎星座尾部的灰尘气体云中。

  对人类眼睛而言,该发光气体环是无形的,但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却可清晰地观测到。图中蓝色部分是3.6微米直径的光线,绿色部分是8微米直径的光线,红色部分是24微米直径的光线。

  该发光气体环中有一对巨大的“O型”恒星,目前这对恒星位于气体环中心区域,在强烈的紫外线压力下释放着气泡。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发现银河系内许多O型恒星同样喷涌着类似的发光气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8月发射,是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隶属于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它的轨道也非常独特,是躲在地球的后面,与地球保持同样的角速度绕太阳旋转。这个轨道可使望远镜免受太阳的直接照射,等于给望远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冷却源,这样就可以少带一些液氦,不仅减轻了望远镜自身的重量,同时也节省了资金。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总长约4.45米,重量为950千克,主镜口径为85厘米,用铍制作。除此之外还有3台观测仪器,分别为:

  1、红外阵列相机(IRAC),大小为256×256像素,工作在3.6、4.5、5.8和8微米4个波段。

  2、红外摄谱仪(IRS),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工作在5.3-14微米(低分辨率)、10-19.5微米((高分辨率)、14-40微米(低分辨率)和19-37微米(高分辨率)。

  3、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工作在远红外波段,由3个探测器阵列组成,大小分别为128×128像素(24微米)、32×32像素(70微米)和2×20像素(160微米)。

  4、为避免望远镜本身发出的红外线干扰,主镜温度冷却到了5.5K。望远镜本身还装有一个保护罩,为的是避免太阳和地球发出的红外线干扰。

  5、银盘上充满了大量的尘埃和气体,阻挡了可见光,因此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能够穿透密集的尘埃,因此红外观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银河系的核心、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系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