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浏览了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市);1978年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1982年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意:必须写成议论文;.......直至今年的语文高考题目,深有感触。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都具有反映时代的鲜明特点和对时代情绪问题的透视思考,具有高度的新闻性和聚焦性。

随着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展,各地的作文命题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人文性。以今年为例,全国卷作文:诚信;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北京市高考作文:对世乒赛的看法;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天津市高考作文: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辽宁省高考作文:苹果的香味;安徽省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山东省高考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广东省高考作文:回到原点;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江西省高考作文:孟子三乐;浙江省高考作文:我的时间;湖北省高考作文:旧书;重庆市高考作文:情有独钟;湖南省高考作文:谢谢大家;根据袁隆平的话写作文;高考的作文题可以说是愈来愈开放,愈来愈丰富多彩。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时代性和人文性。

高考作文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文题是很有价值的。历代进步的文章观点都讲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脱离社会人生问题的文章,鲁迅,矛盾,巴金,叶圣陶等一代文章大师,都主张”文学为人生“的态度;虽然高考作文不是真正的文学,只不过是一定意义的遵命文章,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让考生带着脚镣跳舞,但在保证人才选拔公平性和公正度上,可以说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高考命题,我们不应该有过多的怀疑和指责,关键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一定的话题下展现自己的语文修养(文学修养);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是完全可以在这种形势下体现出来;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成名文章并不是殿试文章,但他的文学才能却在这篇文章里展现出来,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考试制度自建立以来,从古到今都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和精英,因此,怀疑考试制度等行为都是要不得的。只不过需要探讨的是怎样使高考作文越来越能科学和艺术,能有利于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因此,针对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在平时的备考中就应该关注时事,关注人生,尤其是历年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因为这些材料不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性,是考场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而且这些材料对青年学生人生成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是学生成长的有益榜样,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多数作文题目里,也许都离不开这个大思想,这个强原则不能丢)。同时在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习惯,有效地积累各方面的材料,注意思考,自觉的挖掘这些材料里的思想意蕴,做好变通运用的能力,写一写随笔练习。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文笔(包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书写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上写出得心应手的佳作来。比如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如果考生注意到感动中国人物里蕴藏的内涵,这篇文章就很好做了;一个是展现中国崛起的现象,典型的事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两弹一星的功臣——钱学森,“嫦娥一号”研发团队,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惊世华彩——张艺谋奥运团队,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等等,包括政坛,科技,文艺,体育,经济,等各方面的现代风云人物,就可以以这些时代的典型人物和精英描绘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写出一篇有深度和高度的文章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日前,一位业余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一个足球外形的行星星云,科学家发现该奇特行星星云是垂死恒星的“最后喘息物”。


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足球状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

  7月25日,西班牙特纳利夫岛举行的讨论会中,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天文学家指出,这个喘气膨胀星云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其外形颇似深太空的一个英式足球。

  开普勒望远镜的后续观测将有助于揭开行星星云的神秘面纱,例如:通过其它恒星或者行星同伴的作用力,如何形成这种奇特的外形结构。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奥索拉-德马尔科(Orsola De Marco)说:“类似太阳的中等体积恒星喷射最后喘息物质的形成解释是此次讨论会天文学家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星体所起到的作用。”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将耗尽氢气燃料将形成行星星云,恒星的外层膨胀并降温,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灰尘包膜。从垂死恒星释放的放射线将这个气体灰尘包膜电离化,导致其发光。

  与其名称恰恰相反,行星星云与行星并没有关系。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早期望远镜观测时,行星星云的表面与巨型行星十分接近。

  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是以发现者澳大利亚业余天文学家马蒂亚斯-克隆伯格(Matthias Kronberger)的名字命名的,克隆伯格是通过数字巡天探测器观测到这个行星星云,之后专业天文学家鼓励克隆伯格和其它天文爱好者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进行深入观测。

  2009年3月,美国宇航局发射开普勒探测器,该探测器的任务是勘测类地行星途经类似太阳恒星的频率。目前,开普勒探测器现已发现1200多颗行星,并且正在天鹅星座北部观测15万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探测恒星亮度的微弱变化来发现行星,这是由于行星途经恒星前方会产生“凌日现象”。同时,研究人员迫切希望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能够发现邻近行星星云的同伴天体,这样将更好地理解这些奇特天体是如何进化的,以及为什么经常出现复杂奇特外形的原因。

  德马尔科说:“行星星云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近期一些理论认为行星星云仅形成于双星系统或者行星系统之中。另一方面,传统教科书中解释的多数恒星,甚至包括像太阳这样的单个恒星也将符合这一命运。”

  天文学家现已发现银河系内3000多个行星星云,迄今为止,发现其中大约20%行星星云具有同伴星体。然而,这一比例仅发现较少数量的行星星云同伴星体,多数同伴星体体积过小,或者过于昏暗,难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

  这项由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共同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先进仪器完成该最新研究,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洞悉奇特行星星云的形成之谜。到目前为止,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已观测到6个行星星云,其中包括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声称,辐射和引力作用使奇特足球外形矮行星妊神星及其卫星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冰层。


妊神星及其卫星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冰层

  妊神星的命名源自夏威夷生育天神“哈乌美亚”,它位于太阳系内海王星外侧轨道运行,具有两颗卫星,分别被命名为:“希亚卡(Hi'iaka)”和“娜玛卡(Namaka)”,在神话传说中它们是生育天神哈乌美亚的两个女儿。

  妊神星是一种奇特的矮行星,其外形像雪茄或者像美式足球,长度达2000公里,自转一周仅需不到4小时。它是太阳系内旋转最快的星体之一,在特殊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了这种奇特外形。

  目前,一支国际研究小组最新发现妊神星四分之三表面覆盖着透明冰晶层,欧洲太空天文学中心天文学家贝努瓦-柯瑞(Benoit Carry)说:“这层冰晶体具有冰箱作用,水分子以点阵形式排列。”

  此外,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观测显示,妊神星的卫星希亚卡表面100%覆盖着冰晶体。尽管当前科学家仍未对另一颗卫星娜玛卡进行观测证实,但他们猜测这颗卫星也100%覆盖冰晶体。

  研究人员称,妊神星表面并非覆盖着普通的冰晶体,它们是非晶质冰,其水分子排列无顺序。虽然这颗矮行星接收到的太阳光线不足地球的2000分之一,但在过去数百万年里,强紫外线辐射能够摧毁妊神星表面的任何透明冰晶结构。

  柯瑞说:“由于太阳辐射持续摧毁妊神星表面的冰晶结构,则需要一些的能量来源保持其冰晶状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能量来源可能来自妊神星内部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钾-40、钍-232和铀-238,除此之外,妊神星和卫星之间相互引力潮汐作用产生一定的热量。

  他们发现这些作用力对于构成海王星轨道之外的神秘柯伊伯带星体具有重要意义,柯瑞说:“目前我们仅知道柯伊伯带存在大约2000个星体,我们通过解释被冰晶层包裹的妊神星形成原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星体进化的更多信息。”

  在妊神星表面存在一个神秘的暗红色斑点,它与妊神星其它的苍白区域形成鲜明对比。加拿大女皇大学天文学家佩德罗-拉格泰姆(Pedro Lacerda)称,事实上这处暗红色斑点比其它区域更富含透明冰晶体。他指出这种变色现象是由于出现一些被辐射矿物质或者有机物质。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4月刊《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状气体云中含有大量的各种星际气体

  近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牵头的两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个宇宙中惊人的区域,在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发现了一个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大最远的关于水的踪迹,科学家将其称为“巨型海洋”,其存在于一个类星体中,而类星体则是宇宙中最亮最猛烈的一种天体。天文学家探测到这个“巨型海洋”由水蒸气构成,总体含量相当于地球上海洋含水量的140兆倍,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万倍。这证明了一个事实:水在宇宙中真的是无处不在。

  据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马特布拉德福德介绍:由于这颗被探测到的类星体距离地球极为遥远,其发出的光花了120亿年才到达地球,也就是说,这个图像是宇宙诞生后16亿年左右就已经发生了,这同样也说明了,由于这颗独特的类星体周围出现大量的水蒸气看出,在早期宇宙中就已经存在水,而且可以推理出,水在整个宇宙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由马特布拉德福德牵头的其中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个类星体的发现拟成论文《发现水蒸汽位于高红移类星体》,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并得到巴黎天文台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毫米波射电天文研究所支持。


APM 08279+5255类星体艺术效果图

  上图显示了艺术家笔下的类星体,或者说一个正在进食的黑洞,类似于APM 08279+5255,天文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水蒸气,气体和尘埃可能形成一个环状的结构围绕着黑洞,在往外则是带电气体云包裹着。X射线猛烈地穿过环的中央,向宇宙空间喷射,整个环面尘埃带发出极强的红外辐射。

  类星体的能量一般由其内部的一个巨型黑洞控制,黑洞在吞噬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盘的同时,也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两组天文学家都观测到了APM 08279+5255类星体出现这种现象,其内部隐藏的巨型黑洞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200亿倍,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000兆个太阳。

  自天文学家预测水蒸气会存在于早期宇宙,所以这个关于水蒸气的发现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惊喜。这个银河系中的水蒸气含量比这颗类星体要多4000倍,但是银河系中的水蒸气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不过,水蒸气是一个重要的微量气体,揭示了类星体的性质。在这个类星体中,水蒸气分布在黑洞的周围,形成气体结构横跨了数百光年。但是以天文学的标准,这个庞大的气体云显示出异常的温度和密度。虽然气体云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温度只有零下53°和比地球大气低300兆倍的密度,但是其仍然比银河系的气体云温度要高出5倍,密度高出10到100倍。

  探测数据表明,在类星体周围的气体云中,水蒸气是众多气体的一种,但其存在也表明了类星体周围的水蒸气处于X射线和强烈红外辐射的照射中。而强烈辐射与水蒸气的相互作用揭示出了巨型气体云的相关属性,以及类星体如何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辐射强度如何加热周围气体云等。此外,天文学家还发现,通过测量水蒸气和其他分子(一氧化碳),可以推算出这个巨型黑洞还能通过吞噬气体,并最终演化成6倍于目前体积的超大质量黑洞。但最后会不会实现,还不得而知,因为气体云回凝结并提供给新的恒星形成,也可能脱离类星体。

  布拉德福德于2008年开始这项观测,使用加州理工学院的亚毫米波10米口径的望远镜。其中有一个极为敏感的摄谱仪,需要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0.06摄氏度。可以对来自类星体的光进行毫米波段的分析,介于红外和微波波段之间。光谱范围是以往光谱仪的10倍。天文学家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后续观测任务,使用南加州的毫米波阵列望远镜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次重大的发现也再一次强调了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观测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法。这个领域在过去的20-30年内发展迅速,该研究的一位科学家正在参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一个25米口径的望远镜建设。使得天文学家能发现宇宙中早期星系,并通过对水蒸气以及其他痕量气体的研究,发现原始星系的奥秘。

  而另一组科学家则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高级研究员Dariusz Lis牵头下,使用法国阿尔卑斯山上的干涉望远镜观测这个“巨型海洋”黑洞。早在2010年,该团队就已经发现APM 08279+5255频谱中存在氟化氢的痕迹,接着一个无心插柳观测,又发现这个类星体中存在水的光谱信号。这个信号是水由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所释放出的辐射。Lis研究小组只发现了一个单一的信号,而使用亚毫米波10米口径望远镜的布拉德福德则观测到许多频率上都存在水的痕迹,也正是通过这个信息,布拉德福德小组计算出了类星体周围的气体物理特性和水蒸气的总质量。(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发射升空,人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现较多的系外行星,会有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而几乎所有新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当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时,太阳系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星系,是否我们已知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只是某个框架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天体物理学。例如,宇宙存在着大量的热木行星,却在现有的理论范围之外。
 


艺术家笔下的某恒星系统中的气态行星

  这将导致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结构,重新回到起点进行推演,而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系外行星?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行星形成模型的漏洞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发现阻碍系外行星进一步发现的原因是观测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所采用的引力摇摆法只能发现质量较大的系外行星,而且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必须靠该恒星系统较近。

  尽管目前最先进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系外行星的观测发生力度,容易发现距离地球较远且质量较低的行星,但是也只能发现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然而,有一种用于发现系外行星的新技术,即引力微透镜法,用该方法发现的系外行星质量已经能降至10倍地球质量,且这类系外行星的轨道距离其恒星系统也较远。根据这个方法,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公布了用于发现系外岩质行星的范围。检索系外行星表,天文学家使用引力微透镜法发现了13颗系外行星,最新的一颗编号为MOA-2009-BLG-266Lb,通过精确的计算,发现其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10倍,公转轨道在3.2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1.5亿公里),而其所在的恒星系统中,恒星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

  这个新发现对于系外行星的探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首次发现这个质量级别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为“质量雪线”,这个质量所对应的公转轨道决定了在这颗行星上水是否是液态水,而氨和甲烷是否会冻结成冰,如果具备了液态水的存在的轨道条件,那将极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但是,这条理论上的“质量雪线”并不是用于衡量外星生命的标准,如果推演到行星形成时期,将使得行星形成坚硬的核结构,而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天文学家估计该行星的形成时间相对而言将非常短暂,若在进一步远离这个范围,行星的密度就会下降。

  因此,依据此行星形成理论模型,标准形成质量将达到10倍的地球质量,并在形成初期具有较大的固态物质聚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进行较慢程度的气体吸积,如果这个过程过快,过于迅速地积累行星材料,其大气结构将变得厚重而崩溃,这个循环的加速将导致这颗行星成为一颗气态行星。

  这个行星形成理论模型能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天文观测。通过对与邻近行星系统的对比,判断理论是否符合观测。特别需要点出的是:从这个理论出发,在低质量恒星系统周围,应该不会观测到巨型气态行星,因为气体盘将会在行星大气崩溃导致进一步的吸积效应前消失。天文学家所期待的情况已经被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所发现的超过500个系外行星观测报告所在证实。

  此外,按这个“质量雪线”进行观测时,也发现较多的低质量行星,这也支持了在行星形成初期如果没有较低的温度形成固态物质,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行星形成的假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观测计划也就在不久得将来实现,比如光学引力透镜实验IV(OGLE-IV)探测器即将全面开始运作以及新一代的WISE空间观测天文台将使用更加成熟的微引力透镜进行系外行星观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5日报道,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撰文宣布,他们观察到了宇宙诞生之初、也就是宇宙10亿岁时就开始成形的黑洞。
宇宙早期黑洞的信号十分微弱,天文学家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巡视天空6周,观察到了所谓的“钱德拉南天深度视场”。随后,他们将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图片和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在200个遥远的星系内搜寻到了早期黑洞的“芳踪”。之前科学家们只是预测到了年轻黑洞的存在,但从未观察到其踪迹。
NASA的研究表明,同其“寄主星系”一起,早期黑洞的成长速度快过此前科学家们的预测。在宇宙诞生之初,黑洞就一直存在,实际上,当宇宙10亿岁时,已经有约3000万个黑洞形成。
该研究的领导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埃兹奎尔·特雷斯特表示,探测到这些星系发出的X射线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告诉我们,在这些星系内部有超大质量的黑洞正在成长。
该研究论文的联合作者、美国耶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凯文·沙温斯基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宇宙诞生之初,寄生于非常年轻星系内部的‘婴儿’黑洞,这些黑洞正在吞食位于星系中央的物质、气体,黑洞们将会持续成长,穿越‘青少年’阶段到达‘成人’阶段。”
NASA表示,在这些星系中,有30%到100%的星系包含有“正在成长的超大质量黑洞”。该实验中观察到的年轻黑洞的数量是此前估计的100多倍。(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银河系中惊现“吸血鬼恒星”,图为两颗正在合并的蓝离散星

  日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首次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从邻近其它恒星中吸取生命能量。

  这些吸血鬼恒星叫做蓝离散星(blue stragglers),它们存在于银河系中心区域。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它们从年龄上明显滞后于其它恒星,它们形成时期显得更加年轻、炽热,且呈现蓝色。

  天文学家猜测蓝离散星之所以看上去非常年轻是由于它们从其它邻近恒星中偷取了氢燃料,或许是碰撞吞噬了邻近恒星。

  这些蓝离散星通常出现于密集的恒星团,这里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间提供能量。目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星系膨胀区域(环绕星系中心的恒星和气体密集部分)发现蓝离散星。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家威尔-克拉克森(Will Clarkson)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蓝离散星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但并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目前我们的最新研究将揭晓这一谜团。”

  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对邻近银河系膨胀区域的18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该研究小组发现其中包含42颗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它们看上去比其它恒星更加年轻。

  在这42颗恒星中,研究人员评估有18-37颗是真实的蓝离散星,其年龄大约100亿-110亿年。剩余的恒星可能是星系膨胀区域真正的年轻恒星,或者并不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或者蓝离散星并不是在其它宇宙区域通过碰撞恒星或者吸取额外氢气燃料而形成。

  相反,星系膨胀区域的蓝离散星可能通过掠夺它们邻近伴星中的氢物质而形成,这一过程出现于一颗恒星以双星系统中伴星能量为“营养源”,或者出现于三星系统强烈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两颗恒星合并成一颗恒星。

  克拉克森说:“对于蓝离散星形成的详细过程,我们仍有大量未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目前发现的‘银河系吸血鬼’提供了蓝离散星形成的重要线索。”(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陈平原
当今中国,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了官员、民众、校长以及教授们念兹在兹的热门话题。面对铺天盖地且绝对“政治正确”的国际化论述,我倒想泼一泼冷水——“走向国际”,并不一定就是“迈向一流”。二者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但绝非同步,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调很不一致。自然科学全世界评价标准接近,社会科学的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轨。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人文学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了。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有隔阂”,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问题。非要向美国大学看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使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曾听一位著名中国大学的校长说:美国有汉学系,我们为什么没有?我们也要办一流的汉学系。初听此言,啼笑皆非——本国语言文学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岂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位校长并不美丽的“误会”,倒是说出一个可怕的事实:今天的中国大学,正亦步亦趋地复制美国大学的模样。举个例子,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在奖励用英文发表论文,理科迷信SCI,文科推崇SSCI或A&HCI;聘教授时,格外看好欧美名牌大学出身的;至于不少教育行政官员,更是唯哈佛、耶鲁等马首是瞻。具体到大学校园,大清早,你到清华园或未名湖边走走,书声琅琅,全都是英语,目标很明确——毕业后赴美留学。这就难怪,家长们恨不得从小学、中学起,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海龟”与“土鳖”,本就各有各的强项;可目前的制度设计,明显偏向于英语水平以及舶来的学问。至于是否洞察中国国情、能否贴着大地思考、有无介入社会改革的意愿与能力,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也显得不太重要。于是乎,号称“精英”的北大、清华毕业生,纷纷打起铺盖,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深造”为首选。
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最好的学生留在国内,最好的教授也在国内——找工作时,美国博士一点都不占便宜。中国的大学,有此自信吗?恕我直言,改革开放30年,今日中国学界,若讲独立性与自信心,不但没有进步,还在倒退。
与其像目前这样鼓励出国念学位,还不如像北大校长宣称的——筹集经费,让每个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有出国访问、短期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如果连清华、北大都无法创造条件,留下自己的好学生,期望中国大学挺直腰杆,那是很不现实的。我的感慨是:中国人借鉴西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经一百多年了,应该追求教育独立、学术创新,而不是回到“留美预备学校”的境地。对于大学,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底斑斓》 虞兰因 画

黛琪出版《红楼本事》后,“才女”名头更响。不久前,我和他们夫妻二人见了面。由于其夫君是我的老乡,我比他们年长又喝高了酒,便“训诫”才女说,《红楼梦》充满虚无思想,研究时千万不要如民间故事所言,憨婆娘缝被子把自己缝进去了!黛琪极具涵养,矜持而优雅地回答,我是业余写着玩哩!

业余,玩。说得好!说去说来,就说到现在的作家,能够买房买车的极少极少;书不好销,除非实权人物向下属单位分摊“大作”。

不久前,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个作家一年写一部长篇,算是很高产的作家了。他的收入是多少呢?以每一部小说印一万册,作家拿10%版税算,就是两万块;还要上税,落到手里一万多块钱,平均每个月一千多一点儿,根本不可能养活自己!

在文学圈,陈应松可谓知名作家,但时任湖北省作协文学院院长的他,去年底居然发微博寻找“懂行的经纪人”帮他销书。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想赚更多的钱,但听他在湖北作协农民作家培训班上对农民作者泼的“冷水”,他对农民作家说,听了这么多作家教授讲课,这并不能解决你们写作的问题。由于生活压力太大等等原因,你们可能成为作家的终不会多。我在这里不想作太多的鼓励,鼓励你们那可能是害你们!

两年前,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写了一部近二十万字、名为《憨媳泪》的“长篇小说”,报社同事介绍她找我。我一翻稿件,估定她只有小学水平。也许她见我皱眉,就在一旁解释,这是写的她自己。她的婆婆喜欢大儿媳,经常整她,可现在还是她做农活养活婆婆。我说,你将这事写个千儿八百字就行了,何必拉这么长?她刻满沧桑的脸突然涨红:我要靠文学翻身!许多人鼓励我,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不是说小学水平的农妇就写不出作品。高玉宝当年近乎文盲,却写出控诉周扒皮的《半夜鸡叫》。那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亟须政治教材。通过编辑重点培养,他才成为战士作家。现在步入网络写作时代,博客、QQ私人空间等文学表达方式应运而生。文学爱好者将作品公布于众,已经轻而易举。出版社及报刊选择作品的途径也更加宽阔。鼓励先天有不足,后天无条件的人写作,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吗?

我出版过几本拿版税的书,时常在大小报刊发表文章,但如果没有工资,在小城也买不起房子。诚然,我也耳闻熟识的作家声称自己很有钱。我知道,多数是打肿脸充胖子。他们在抬高自己的同时,还想靠美名到社会上“诈”点油水。然而,媒体偏听偏信进行宣传,影响许多不知内情且急于摆脱贫困的人,或不事稼穑地写作,或卖掉房子自费出书,殊不知滋生了新时代的“孔乙己”!

故此,我想向媒体进言,不要怂恿缺乏条件者当作家。何况即便出了书,也难养家。黛琪“业余写着玩”写出了《红楼本事》,因为她有不错的工作加文化素养。对于没有解决温饱的人,“以文为裘,煮字疗饥”固然脱俗,但高雅不起,还是实在点好。相传法演禅师黑夜里率三位弟子赶路,一阵大风将灯吹灭。法演问徒弟们心境如何?佛槛高谈“裁缝舞丹霄”,佛眼阔论“铁蛇横古路”,而大弟子佛果只说了一句俗语:“看脚下!”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从红色遵义归来,虽然身体已脱离那片土地,但心依旧处在那个特殊的、不同于京城的氛围里。她叮嘱着我,警示着我,让我不安和奋进。作为一名文学老兵,我用红色的历史和革命诉求,一再审视、打量自己,今后该怎么写?文化传统乃至诗歌传统该怎样继承?又如何创新?才会使我们笔下的诗跟上时代的节拍,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激励心灵、抚慰心灵的良药,这些是我当下的思考。

首先我想到,文学只创造一种营养,叫高尚。只此一种,别无二致。文学的高尚品格,我以为是一个千古不衰的传统。这个高尚品格所涵盖的引领精神、启悟精神、真善美精神及正义、怜悯、博爱、施善……都是非常好的传统。我们不论身处何种时代,只要有人类生存,文学的这种营养不可缺失。即便在当下,物质丰富了,生活现代化了,但不应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消极和不屑,更不应该被物欲横流所俘虏。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奋发地生活,这也许是文学的责任。

诗人有四种精神不能丢。骨气:主正义,伸正气;品格:品正乃格高,品高乃诗高,慈悲善怀;超越:舍小我,张大我,融入社会主流,天人合一;担当:诗人不是救世主,但他是大众的眼睛,诗人用个性话语营造形象,展示意境,指点迷津,导向光明。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切记脚下的土地。

诗人有三种营养不能缺。铁:铁是正气、骨气,铁是尊严、自重。钙:钙是生活。是饱含辛酸苦乐年华的民众心态,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下的生活氛围,是时代特色的油盐酱醋茶背后的未来意义指向。乳:乳是传统,是中华文化之根。缺母乳的孩子不健康,拒绝传统的诗人是不健全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生活。拥有浓厚的生活,这是一切文学作品应有的传统。作为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不是抓一把就是,而是提炼后的精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的诗人误以为“我”即生活,不出高楼就有生活,所以,门把、衣扣、内衣、胸罩,都可以写成诗推向社会,大错特错了。毛泽东在《讲话》中告诫我们,一定要深入生活,而且深入火热的生活,熟悉人、熟悉历史,熟悉风俗习惯,做一位有出息的文艺家。道理很简单,生活是文学之母、创作之根。我呼吁“让诗下楼,接地气”,让诗人充实起来,让诗坚挺起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7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