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周三, 20 4月 2011 19:35

膜蛋白形成瞬间被成功拍摄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科学家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核糖体、细胞膜、膜通道及刚形成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拍摄了核糖体驻留在膜通道上,蛋白质分子逐渐进入到细胞膜的瞬间,此前尚没有科学家成功地拍摄过这一过程。
 

  德国慕尼黑大学贝克曼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名为纳米小碟的最新膜蛋白研究技术。这种纳米小碟是一种脂质体的超微小碟,与天然细胞膜的组成一样,由两层磷脂层组成,每个磷脂分子都有活跃的亲水头部基团和长长的疏水尾部,能成功地将特定膜结合蛋白嵌入其中。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有助于解开膜蛋白的生化行为模式,并能帮助获得膜蛋白的结晶,从而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获得其原子水平结构图。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则使用冷冻电镜图像技术获取了核糖体及其他分子的原子水平结构信息。
 

  分析显示,膜通道会进到核糖体E位点来帮助蛋白质进入通道。不同类型蛋白质的膜通道以或分泌或开侧门的方式,引导蛋白质进入膜内。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核糖体与膜表面会在此过程中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蛋白信号序列能通过通道将蛋白固定在膜内,而此前的研究认为,信号序列负责“告诉”核糖体形成何种蛋白,并引导蛋白到达细胞内外的最终目的地。
 

  第二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舒顿、谷巴特及研究生克利斯朵夫发现蛋白质进入膜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核糖体从细胞内的高能分子获取化学能,然后将蛋白质“推”入膜通道,最后蛋白质进入膜内。(何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全球地震可能会加速陆地“分裂”。13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进江告诉记者:“未来地球陆地面积只有增大(的可能),也就是所谓大陆‘增生’,变小的可能性很小,环太平洋岛屿可能越来越多”。

  张进江认为,地球陆地面积可能“扩容”直接的证据之一是,18亿年前,地球陆地面积比现在小很多。“地震肯定会使陆地变形,而平移也是变形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本身就是断层错动和位移的结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灿说。他解释道,每次地震的成因都不同:日本强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而对于四川汶川地震,北段成因是青藏板块俯冲入四川平原,南段是逆冲和平移共存作用的结果。

  此前,曾有科研机构测算,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改变了地球质量分布,整个日本平移2.4米,同时,地球一天的时间“缩水”1.8微秒。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亦认为,近几年全球地震确实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

  至于未来百万年、千万年后地球陆地、海洋的分布摸样,中国学者表示难以预测。(朱晓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自4年前拆除南门老楼引发争议后,北京大学欲再拆三栋老建筑。目前,北大南门建筑群中的16号-18号楼改建工程已启动,这三座楼均建于1952年,已有近60年历史。

如4年前北大拆迁南门建筑群的27号楼,遭到校友们质疑一样,这次三栋老建筑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关注。可以预计的是,这三栋老建筑的命运,不会因校友的关注而有所不同,还会重复27号楼的命运。事实上,北大已经拆掉了多座老楼,包括蒋家胡同、赵家胡同、书铺胡同内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康熙重臣佟国维的别业佟府3号。只有一次没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为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准备拆除司徒雷登规划的全斋,并占用朗润园、镜春园旧址,但该方案上报北京市政府后被要求暂停。

从这一方面也反映出校友们的弱势。最近我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在会议间隙,去参观了哈佛本科生宿舍,走进宿舍,楼道古老、陈旧——这里“最年轻”的宿舍已有至少八九十年历史,大一学生宿舍之一的MassachusettsHall更是建于1720年,是哈佛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带领我参观的留学生告诉我,他三年级宿舍的隔壁,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住过,宿舍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每个宿舍的历史同学们都可上网查阅,知道自己的宿舍里曾经住过谁,比如比尔·盖茨。另一位在哈佛读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她本科在一所女子学院就读,自己住的宿舍墙壁上,刻满了曾经住过的同学的姓名。

毫无疑问,宿舍成为了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这里能找到很多大学生活的记忆,哈佛要求所有本科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住校,二年级以上学生可以选择不住学校,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哈佛本科生也会觉得古老的宿舍,有一些缺点,包括有老鼠、没有电梯、通道比较狭窄,有的地方的门很低,但却对这里充满感情。尤其重要的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老宿舍只能在不改变外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整修,但哈佛校方却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十分舒适、实用的生活环境,宿舍楼下就有宽敞的食堂,还有若干活动室、会议室,可方便地用来组织各种活动。

而就是以让学生生活得更舒适的整修,据说在哈佛,也很难轻易进行,改造寝室的计划,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审批通过。在我看来,这才是哈佛的古老建筑能得以保持至今、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在哈佛,校务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董事会,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校务监督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多由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的校友中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校务监督委员会举行定期会议,对大学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就有关大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这种治理机制,保证了在大学的办学决策中,校友的意见至关重要。

校友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在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达到48%,这是与学校重视教育质量、重视所有校友的办学传统分不开的,由此也形成了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而在我国大学,校友受到重视的程度却不够,学校在长远维护校友网络的理念上还有一些遗憾。虽然校园面貌在日日更新,而大学的精神却在迷失。学校也许想拆出一个“新大学”,但拆除的却是学校的底蕴,拆得的只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也没有文化的现代建筑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款多点触控大型显示屏显微镜,该技术将显微镜和大型多点触控屏幕整合在一起,便于科研和教学等。
这一新型显微镜由多点触控显示屏生产商MultiTouch公司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赫尔辛基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项新技术将显微镜和一个46英寸多点触控显示屏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这个大型显示屏能把用显微镜扫描的样本放大1000倍,“细胞甚至亚细胞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公报说,该显微镜扫描一个样本后,会生成一个由多达5万张独立图像拼接而成的高清图片,并存储到图像服务器中,大型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就是通过网络从这个服务器中调取的。
据介绍,使用这种新型显微镜显示的样本高清图片能达到200GB,因此适用于科研和教育等领域。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打假斗士”方舟子又爆出“猛料”,4月3日他在微博上称,暨南大学金融学特聘教授苏冬蔚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期间,因为“多次冒用别人身份申请信用卡挥霍”被判刑。后有媒体称,通过电子邮件与身在美国的苏冬蔚取得联系,后者否认了此事。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暨大校方已经关注到此事,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了解、核实情况。其他的情况建议记者联系苏冬蔚本人。记者4月6日给苏冬蔚的电子邮箱发信求证,苏冬蔚通过邮箱回复:“我重申:我从未冒用他人身份申请或盗用信用卡,微博上的有关指责不符合事实,我保留对发布不实信息的个人和媒体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方舟子:苏冬蔚犯人号我都知道
截至记者4月6日登录时,方舟子此条微博已被转发1733次,有评论927条。3日微博发出当天,就有网友称方舟子所言不属实。方舟子立马回帖:“敢说我发假消息?苏冬蔚的犯人号我都知道:53642-060,40岁,2002年3月27日释放。你问问你们苏老师是不是真的?”
4月5日晚,方舟子又发一条微博:“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苏冬蔚在简历里写自己‘2001年8月至2002年5月 美国摩根州立大学(Morgan State University)金融系助理教授’,其实那段时间他由于盗用别人身份申请信用卡花掉11万美元,正在美国联邦监狱服刑(犯人号53642-060),当教授也只能教狱警、牢友。”
方舟子:欢迎苏冬蔚来告
4月6日有媒体报道称身在美国的苏冬蔚通过电子邮件坚决否认此事并提出要告方舟子。方舟子又在微博中回应:“欢迎苏冬蔚来告,到时候我让美国联邦监狱局出一张苏冬蔚犯罪服刑证明,哼。”
随后,方舟子“穷追猛打”连发三条微博,拿出了美国媒体的报道等证据。方舟子称,苏冬蔚的前同事、Akron大学金融系教授写的关于盗用别人身份的论文中,一开头就把苏冬蔚作为例子。
方舟子又谈到,俄亥俄《烽火报》可以找到三篇关于暨大金融系教授苏冬蔚当年在美国时冒充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盗用11.5万美元的三篇报道。方舟子称,2001年判刑时苏冬蔚30岁,与其出生年月(1970年12月)相符。
记者按照方舟子微博提供的地址,进入NewsLibrary.com网站,搜索“Dongwei Su”,找到了12篇关于信用卡盗用的新闻报道,当事人“Su”时任Akron大学的助理教授,其年龄、籍贯等信息与苏冬蔚的履历颇多相似之处。
苏冬蔚:不符合事实
记者4月6日向据称目前身在美国的苏冬蔚发去电子邮件求证此事,希望其接受采访并说明情况。6日晚8时30分,苏冬蔚回复了记者的邮件,简短,态度明确,但未作更多的辩解:
“我重申:我从未冒用他人身份申请或盗用信用卡,微博上的有关指责不符合事实,我保留对发布不实信息的个人和媒体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暨大:正在了解核实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4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学校已经关注到此事,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了解、核实情况。
苏冬蔚——
 
暨大特聘教授、博导
记者了解到,苏冬蔚如今是暨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该院的网站上,在“博导风采”一栏中,苏冬蔚是“公司金融与投资学”的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苏冬蔚”,可以看到他的履历中有诸多头衔和荣誉:广东经济学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曾任美国Sandra Ann Morsilli亚太金融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拿大蒙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金融教育与研究中心专家、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香港大学资助局通讯评议专家、美国Unext.com远程教学顾问及中国留美金融协会理事和总编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内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登场啦!”2011年4月份开始,当人们点击网易视频的“公开课”内容,就可以观看和聆听到来自复旦大学的讲座内容。
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佛、普林斯顿等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已风靡全国,如今,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的推出令人眼前一亮。在与世界一流大学、全球知名学者教授同“网”亮相中,国产网络公开课的魅力几何?
讲座视频上网,“课堂”突破时空
首位走上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讲坛的是台湾中研院副院长、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教授。他对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都颇有研究。作为复旦大学“人文振兴计划”延请的光华杰出人文学者之一,他的系列讲座题目《执拗的低音》共分四讲,内容为对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为何网络公开课要从讲座开始?校方表示,在复旦大学的教育理念中,讲座是大学最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活动之一,内容精炼、选题前沿,也利于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交锋。
记者从复旦大学的主页和论坛上发现,学校平均每年都有超过2000场各类讲座,资源非常丰富。“过去5年来,我们积累了大约500场讲座视频,下一步计划从中选择一部分陆续公开上网,让更多好学的社会人士分享。”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说。
“过去是边走边听音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乘车时、工作间歇中会拿出手机,看下载的网课视频。”在一家电子公司担任副总的马俊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网络课程,“太精彩了,当雪莱·卡根教授盘腿娓娓道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大师的精神世界所牵引、所折服。”马俊曾经在职攻读复旦大学硕士,“现代大学不应该有高墙,除了讲座外,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课程触网。”
网络公开课受网友“力挺”
记者发现,在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的页面上,不仅有讲座的梗概、现场视频与照片,还有很多网友“力挺”的跟帖。有些网友看到精彩的讲座预告,更是发出了要早起排队等“沙发”(表示占领先机的网络潮词)的号召。记者数了数,王汎森教授系列讲座的四讲内容上网仅四五天,就吸引了网友45条“微博”留言与67条跟帖。
网友“华老夫子”说:“王汎森教授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对历史,对很多看法都受自己主观的和现有知识的影响,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实,很多事情是要追本溯源的。”
网友“沉默的大多数”说:“中国太需要这种开拓思维的课了!通过网络视频,我们得以分享大师的思考、学识和智慧。他们就像一个个太阳,让我们不停地吸取能量……”
更多的网友则希望这样的网络公开课多多益善。如网友普渡说:“希望这样的讲座在网上多一些,可以让博友们看见,多听听学学,必有收获。”
还有不少网友对国内的网络公开课提出了发展建议。网友“i达人”说:“希望高深的人可以把学问讲得深入浅出一点,再生动一点,让更多的人可以听懂。另外,我看到网易视频上还有国外知名大学,如哈佛、牛津、耶鲁的近百门网络课程,非常精彩。国内的公开课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在网络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啊。”
让名校公开课走得更远更好
“虽然现在网络公开课受到越来越多白领等各界人士的欢迎,但是国内网课真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我国多年前就提出高校建设精品课程,并上网向社会公开,但是上网的情况、利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有的是死链接,有的长时间无更新,普遍影响很局限,远不及如今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由此可见,如何促进高校资源社会共享、将网络课程真正建设好还需要多方努力。
熊丙奇表示:网络课程的真正风靡,也需要学习目的转化,当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学分、为了功利而学,而是为了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而学的时候,网络课程才会拥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使命就是为了灌输知识,至于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讲课是否有幽默感、有感染力,能否引起深思、改善学生的心知模式则甚少考虑。为了应对网络时代、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在教师的考核、培养和自我目标设定上进行改革探索。”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严诚忠教授表示,除了上课风格、语言表达外,我们的高校还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发精品课程向社会公开,这些课程必须代表学科特色,并突破传统经典范畴,更广泛、更具时代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大学使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继“辽宁古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之后,辽宁西部又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李氏果”(Leefructus)。近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最新科研成果。据课题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孙革教授介绍:前3朵花与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已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而这朵花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着直接的系统演化联系,人们平时常见的槭树、柞树以及毛茛科等都是真双子叶植物。

  “李氏果”是由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发现的,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距今约1.24亿年,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是我国乃至全球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被子植物化石。

  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沟型花粉为特征,全世界现有25万种左右,约占整个被子植物的75%。然而,由于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见,以往科学界对真双子叶植物的早期类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本次发现的真双子叶化石“李氏果”是有关我国早期真双子叶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它填补了我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大化石记录的空白。

  真双子叶被子植物“李氏果”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组成内容,而且进一步证实了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在距今至少1.24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已经出现,这对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分异及多样性的发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革教授告诉记者: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连同其同层位的“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以及稍早些的“辽宁古果”等化石的发现表明,早期被子植物至少在早白垩世中期(距今1.25亿年左右),在演化上可能有一个“加速期”或称“爆发期”;这较之科学界以往的认识要早一千万年左右。(光明日报 毕玉才 刘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大学毕业生近半欲京外就业

北大校园招聘会吸引了约8000名北大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参加。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北大今年首个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会昨天举行。记者发现,“远离北上广”已悄然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学子的现实选择,今年北大毕业生京外就业的人数预计超过40%,预计这个比例很快将增至一半。伴随着毕业生求职日益理性,除了国企、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外,房地产、金融证券、教育等行业的众多民企也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的北大学生。

现场:谷歌“低调”  富士康“高调”

参加昨天北大招聘会的企业共有220多家,其中有两家企业格外引人关注:一家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谷歌公司;另一家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精密模具公司。问及今年的招聘计划和待遇,两大名企的回应反差很大。

在谷歌招聘台前,不少毕业生正在详细查看手中谷歌招聘职位的英文说明。在北京,谷歌计划招聘两类职位:广告运营方面的助理和搜索质量评价方面的技术人员。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自己挺想去谷歌这种公司,不过担心英语水平不够。

谷歌是否在京招兵买马,进而扩大内地业务?招聘人员在现场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希望联系上美国的公关负责人后再做回答。

和谷歌不同,富士康旗下的公司现场挂出了招聘职位和薪酬标准,其中还注明:5天8小时工作制,加班依照劳动法规定;五险一金;有带薪年假等待遇。招聘人员表示,希望在北大清华等名校多招聘材料、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每年的待遇预计在8万到10万元。记者了解到,昨天上午两小时收到10余份北大学生简历,其中包括博士生。

待遇:企业抢人 当场晒薪

“英语培训师:8万到30万,月薪6000元到25000元”;“专业教育顾问:平均工资4000到6000元”;“赴新加坡工作,底薪每月1.5万,6万安家费,可申请永久居留”;“博士岗位津贴1.6万到2万,购房补贴5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理科3万,文科1万”。

在招聘会现场,不少企业,特别是多家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晒”出招聘待遇,借此来吸引更多毕业生的关注。不过,虽然一些机构开出的最高价看起来很美,但仔细询问发现,最高待遇往往属于极少数公司高端员工,如培训机构的“明星教师”,因此刚刚入行的毕业生还得现实看待。相比之下,高校开出的待遇比较实在,这些高校的待遇标准都是经过大学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才对外公布的。

趋势:京外单位 人气高涨

包括医学部在内,今年北大共有本科毕业生3266人、毕业研究生6484人。截至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62%,研究生为41%,签约率和去年同期大体持平。

“今年毕业生心态更稳定,求职选择更加多元化。”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介绍说,毕业生去京外单位就业“明显升温”,今年北大毕业生留京比例约为60%,和前几年相比降幅比较明显,估计很快将降至50%左右。

有关专家分析,毕业生京外就业升温,既和生活保障高、易受重视等有关,也和目前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有关。

据了解,毕业生京外单位就业,部分是找到适合自己兴趣或专业的工作,不少是“回流”到户口所在城市,其中江浙一带的城市更有吸引力;还有一些毕业生青睐西部发展的重镇——四川和重庆。据陈永利介绍,今年北大报名参加京外省市基层选调生的毕业生达500多人,比去年增加一倍。另外,不仅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博士也在增加。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罗德宏)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首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上,“有强盛的企图心”等个性化要求频频出现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上。
“具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实现理想不惜一切代价”、“有强盛的企图心”……3月16日,280余家单位提供约5000个岗位,上万人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求职。
“白酒能喝多少?”不会喝酒的华中科大社会学专业学生小张,对南京市一家安装公司的提问猝不及防。小张应聘的是行政管理岗位,他对考问酒量有些无奈:“交际不一定非要靠喝酒吧?”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张先生介绍,招聘的一些“80后”沉不下去,工作没多长时间就跳槽,让公司损失不小。所以,这次招聘把具有感恩意识等传统美德写入招聘要求。
“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考虑,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西安众为激光应用技术研究所张女士说,“对应聘者提出‘能为实现理想不惜一切代价’的要求,是希望给有追求者提供人生奋斗的平台。”
用人单位提出的个性化选人要求,让部分毕业生有些难以适应。现场招聘负责人介绍,由于很多学生投简历都是“广撒网”,那种真正让他们感到“眼前一亮”的个性化学生不多。
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应立新认为,个性化要求是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企业来寻找自己的“超级士兵”。提个性化要求的企业很聪明,具有一定特质的员工最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闻背景:面对“用工紧张”时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待遇高于大学生的现象,成都人才市场的现场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是正常的。
大学生要放低身段
湖北读者 丁寅
大学生学会理性看待“起薪不如农民工”现象,是一件好事。希望大学生们认识到,将现有的知识变成未来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还可能遭遇比较多的挫折。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普通的求职者,大学生接受起步薪酬不如农民工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学会放低身段的过程。
大学生起步工资失去优势,是社会薪酬体系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所做出的合理调整。过去大学生享受较高的起步工资,是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定律。现在,高等教育普及,有大学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起步薪酬相比过去不再有优势,这是对知识普及的正常反应,也是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所能创造价值的合理体现。 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应该既能让大学生摆正起步者的心态,又能激发他们的拼搏后劲。
理论知识是价值,工作经验中获得的实践知识也应该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脑力劳动是价值,体力劳动也同样在创造价值。如果我们一味在薪酬上向理论知识和脑力劳动倾斜,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低工资其实很无奈
江苏读者 李劭强
大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农民工工资超过自己,反映这个群体的成熟和务实。由于大学扩招以及产业结构的原因,大学生早已不再“物以稀为贵”,不能期待只因一个学历就“旱涝保收”。可以说,大学生的认同其实是一种自省——在市场化的坐标中,以农民工为比较对象,更清楚地衡量自身价值。
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升值得庆贺,大学生对此的认同和接受也值得欣慰。不过,这种认同也可能传递出负面影响。大学生付出了更多教育成本,本应通过工作的选择和报酬的高低来体现。如果认可了大学生的低工资,难免在更大范围内滋生出“读书无用论”。因此,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更关系整个社会。为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为了重塑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当正视大学生这种“低工资认同”背后的无奈。
脑体倒挂亟需铲除
浙江读者 汪彦玲
毕业生薪水不尽如人意,并不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而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带来的恶果。众所周知,当前产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农民工这样的劳动力。各种统计数据都显示,当前的产业结构依旧吃着“人口红利”,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高,是产业结构失衡、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如农民工提醒我们,当前的产业结构如果不升级的话,更多的人才将沦为更低级更廉价的打工者,沦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如今,大学生的工资不如农民工和上述情况相差无几。尽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强国”等口号常常挂在口头上,可“脑体倒挂”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只有摆脱“茶叶蛋经济”,升级产业结构,才能让各级各类劳动者都有尊严地劳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5 页,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