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时值清华大学百年纪念,坊间出了本书《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以清华人物为纲,缅怀清华历史,追述清华精神。这本书与阐发北大精神的《北大传统与自由主义》一样,对当下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不过这本书也引起了一点争议。该书在腰封上引用胡适那句著名的“争自由”语录,并介绍称“他是胡适,他是清华毕业生。”由此引发了一些“胡适是不是清华毕业生”的争议。书评人柳已青认为,严格意义上说,胡适不是清华毕业生。他称,胡适于1910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资格,而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创立于1911年。
胡适到底算不算清华人呢?我也认为,胡适确实算不得清华人,但应补充一点,胡适和清华却也并非一点渊源都没有。
说胡适不是清华人,理由如下:第一,正如上述,胡适考取庚款留美生之时还没有这个学校,何来清华毕业生之说?第二,今年正值学校百年校庆,就是说清华大学自己也把创校时间定于1911年。第三,胡适生前似乎未提及自己是清华人。
但胡适和清华确实也有一定渊源。清华学堂与游美学务处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游美学务处附设的“肄业馆”即为清华学堂的前身。庚款项目启动后,胡适属于第二批留美学生,第三批留学生则直接从清华学堂学生中录取。可见,胡适和清华具有不可否认、难以割裂的内在关系。
尽管如此,把胡适说成清华人或清华毕业生仍然不合适。百年来,清华名流辈出,无论是对清华大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是在清华执教过的,抑或从清华毕业的,胡适都不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胡适勉强可以说是从“清华的前身”出来的名人,试问,这样又将置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梅贻琦等人于何地?
《毕业生》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是想借胡适来阐发清华大学的精神。就此而言,本书其实已经提供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文本和案例。例如,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经被定为清华校训;陈寅恪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留存于清华园内;至于老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早已传播海内外。这些精神遗产不仅是清华的宝贵财富,也已被许多学人奉为圭臬。
清华百年,比拼的不该是出了多少名人,更应该盘点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作出了多少学术贡献。这正如《毕业生》书中所写的:“清华大学百年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就是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造就了新清华,也亲历了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禁想起,抗战期间国内大学艰难度日,但仍有大批学者专注于学术,作出不朽贡献。今日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并不差,可钱学森却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时此刻,争论胡适究竟是否清华毕业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或者说有些不合时宜。
相关报道见昨天A3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
在很多人看来,80后大学生,深入井下的采煤工,这两者几乎不可能有“交集”。但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有个“采煤班”,全班12人全都是大学生,不仅有大专生,还有本科生、硕士生。
80后大学生拿着遥控器采煤
采煤是个力气活,在蜜罐子中长大的80后文弱书生,如何能胜任?
这群大学生采煤工和普通的采煤工不一样,他们下井采煤不用撬杠不拿钻,玩的是高科技。
他们工作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在地下800多米的矿井下,六矿“采煤班”工作的地方有个铁皮箱搭起的“集中控制室”,那里有电脑和操控设备。只需要在这里发出指令,便可实现割煤、移架推溜、喷雾的自动化操作。除辅助人员外,在正常情况下,整个采面只需要2人便可完成工作。
整个班平均年龄只有25岁
2008年8月,六矿领导班子开始组建大学生采煤班。
很快,来自7所院校、8个专业的9名毕业生组成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采煤班”。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目前的六矿大学生采煤班共12人,其中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8人,主要来自机械制造、计算机等6个专业。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杨双林不过29岁,年龄最小的刘培才22岁,整个班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年轻人脑子活,就是中”
截至2010年年底,大学生采煤班已累计安全采煤300多万吨,占同期六矿原煤总产量的1/3。
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大学生采煤班的杨双林经过长期观察,运用轧面条机的原理,就能完成整个传梁作业,既省力又安全。这个方法让老师傅们一试用,他们顿时啧啧称赞:“年轻人脑子活,就是中。”
在大学生采煤班的首任班长谢绍伟看来,大学生安全意识较强,学习能力也超过普通矿工,对操作规程的理解更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观察,能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处理问题敢于担当。
放牛、养猪也是必修课。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所与世隔绝的大学,它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沙漠的山谷里;这又是一所神秘的大学,学制2年,每年招收不超过15名学生,且是清一色男生,这些小伙子在这里能获得全额的助学金,但同时又必须每周付出20个小时的劳作,放牛、种草,过着牛仔式的生活;这还是一座传奇的大学,这里的学生不少都是放弃了耶鲁、哈佛的录取机会投奔而来,毕业后又会被世界顶级名校争相录取……这就是深泉学院,被称为优秀学生的“乌托邦”,又是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万欣将有机会拥有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大学经历,他被深泉学院录取了!(4月28日扬子晚报)
在我们国内众多高校热衷追求所谓的“全面发展”的时候,美国的深泉学院竟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崇尚学生们必须一周20小时的劳作和天天养猪、放牛,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国人而言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但偏偏这样的大学又人才辈出、优秀学生趋之若鹜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有必要让国内大学学习。
这种反“传统思维”的大学教育理念,恰恰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们尊重和呵护自然的一种习惯和思维。我们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在定位和成才上往往以金钱、名利和官位来衡量成功,但却较少以一个学生是不是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来衡量。美国的深泉学院,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该学院自觉不自觉引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们多亲近大自然,多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了学生们完善的人格,也具备了现代人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反观我们的国内大学,或可以让学生们“皓首穷经”、孜孜不倦于书的海洋,却鲜有如此生动强烈的以养猪、放牛等劳作模式为“必修课”的。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和生活实践的缺乏,又恰是制约他们走向成功、被社会接纳的短板所在。无数事实证明,“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劳动实践来担当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个定位极为准确,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显然已经迷失。
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的”、“人性的”教育内容的匮乏,除了培养出物欲的、自私的、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的学生,恐怕不会有其它。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理论上不逊于任何一所国外名牌大学,但论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论到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方面,以及关系民族发展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方面,显然是有差距的。在教育和高等教育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对于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长处,我们还是应多一些借鉴和反思。一个将养猪种菜和放牛当成必修课的大学,已不仅仅是节约社会成本的考量,而已经上升到了触及教育本质的问题。看一看“养猪放牛”另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优秀和优异,我们的高校教育模式真该好好反思了。(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