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5. 恒河豚

恒河豚
恒河豚

  一只恒河豚正在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的水面上呼吸空气。每隔一分钟左右,它都会浮出水面透气。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在由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和卡尔纳里河等河流组成的水系中,这种濒危的河豚物种数量不超过2000只。2009年,印度宣布将恒河豚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6. 伊河豚

伊河豚
伊河豚

  一只伊河豚浮出柬埔寨湄公河的水面。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缅甸伊洛瓦底江上的渔民通常会和伊河豚合作捕鱼,伊河豚则围在渔船的周围捕食。伊河豚的栖息地仅限于湄公河上大约190公里长的河段以及伊洛瓦底江和马哈坎河的小部分河段。每条河中的伊河豚都处于濒临灭绝状态,数量已下滑至不超过75只。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2003年到2009年间,共有92只伊河豚死于湄公河上的渔网中。

  7. 亚马逊河豚

亚马逊河豚
亚马逊河豚

  在巴西托坎汀斯州,一名男子正在给一只亚马逊河豚喂食。在亚马逊河流域,关于河豚的传说很多。亚马逊河豚被认为是法力无边,可以在夜间变成英俊的男子。

  亚马逊河豚也被称为粉红河豚,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与其他两种南美河豚一样,亚马逊河豚也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比如亚马逊河及支流上的大坝建设对亚马逊河豚的生存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8. 长江白鳍豚

长江白鳍豚
长江白鳍豚

  本图拍摄于1988年,地点位于中国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这只雄性长江白鳍豚也许是最后一只长江白鳍豚。2007年,这个物种已被正式宣布灭绝。(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最新报告称,作为人类需要重点保护的物种,各种河豚已成为了当地水源水质好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指示剂。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推出一个关于河豚的专题图片展,介绍了世界上仅存的七种珍稀河豚物种和已灭绝的长江白鳍豚,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水资源问题和河豚生存状况问题。

  1. 印河豚

七种珍稀河豚:长江江豚正处于濒危状态(图)

  如本图所示,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当地人正在抢救一只印河豚。曾经濒临灭绝的印河豚是近年来唯一的一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的河豚。据估计,印河豚数量已由2001年的1200只上升到2006年的大约1700只。

  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水周(World Water Week)国际会议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印河豚数量在呈上升趋势,但世界上其他的河豚物种数量却在不断下滑,甚至已接近灭绝。它们已成为了全球各地水质恶化和水资源退化的指示剂,当然也能够同时反映出当地人的健康状况。

  其中一种河豚长江白鳍豚已经被宣布处于灭绝状态。非赢利性国际环境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已知现存的7种河豚物种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这些威胁包括水污染、渔业影响以及大坝和其他水利设施对河豚栖息地的破坏。

  2.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往来于中国长江中的两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它们比已经被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鳍豚生命力更强一些。长江江豚虽然也处于濒危状态,但它们仍然幸存着,而在2007年人们已是最后一次看到白鳍豚。2006年,生活于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数量仅为1600到1800只。长江的一个牛轭湖已被列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区,人们时刻关注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每年会有3到4只小长江江豚出生。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淡水资源项目负责人李利锋(音)介绍说,为了帮助这些动物,当地政府在长江沿岸的40个湖泊大开水闸,以保证长江江豚能够返回它们最初的栖息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河豚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指示剂,它们所面临的威胁,同样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威胁。“非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不仅仅危害河豚的生存,而且也会慢慢危及渔民的生存和生计。农业和采矿业中所使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同样会影响河豚和人类的健康。自然河流的干枯、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同样会影响人类社会和河豚生存。”

  3. 玻利维亚河豚

玻利维亚河豚
玻利维亚河豚

  这是一只小玻利维亚河豚。2010年夏天,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在派拉斯河中被营救上岸。干旱导致派拉斯河水位严重低于正常水位,这只小玻利维亚河豚即将失去生存环境。玻利维亚河豚拥有非常柔韧的身体,因此它们可以在泛滥平原林中轻松穿过树根。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称,南美洲的三种河豚全都在与渔民争夺栖息地,当地渔民有时还会利用河豚作为诱饵。不过,新报告接着表示,玻利维亚河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当地小规模金矿开采所引起的汞污染。

  4. 白海豚

白海豚
白海豚

  一只白海豚在秘鲁的雅瓦里河中游泳,露出背部的背鳍。白海豚看起来很像宽吻海豚,但鼻子更长,鳍更宽。这种河豚在整个亚马逊流域(除了玻利维亚)都可发现。

  白海豚和伊河豚与其他五种河豚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海豚家族成员,而海豚家族成员大多是生活于海洋之中。白海豚和伊河豚两个物种,既有在海洋中生活的,也有在淡水中生活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国侨办副主任赵阳(左)向中澳企业家联合会荣誉会长谢国辉颁发捐赠证书。

  海外华人关注华文教育

  12月10日,北京寒风刺骨,钓鱼台国宾馆内却是一派暖意融融。当天,中澳企业家联合会向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900万元,以支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赵阳与中澳企业家联合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及北京华文学院部分师生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应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邀请来京参加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对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加深了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中澳企业家联合会荣誉会长谢国辉说,“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为这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中澳企业家联合会是一个由中澳两国优秀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权威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非赢利性社会团体。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中澳经贸、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海外华人对华文教育越来越关注和支持。单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为例,基金会成立6年,仅2009年就募集善款2.1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由印尼华人黄亦聪创办的金光集团联合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捐赠的1亿元人民币。另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该机构2010年举办了20场嘉年华会,共为50所华校及团体筹到300万令吉的款项,反映了华社热爱华教,出钱出力办华文教育的精神。

  海外华文教育需求巨大

  “我是出生在印尼的第三代华侨,我的妈妈虽然从小在印尼长大,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那时因为妈妈可以在华侨学校学习中文。很可惜,我并没有妈妈一样的幸运,由于华校关闭、中文课也被取消。周围会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少,我从小一点汉语都没学。”来自印尼的曾安妮现在在北京华文学院中级二班学习,她的中文依然带着浓重的外国腔调,“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妈妈唱中文歌,我开始喜欢上了听中文歌。从此无法抑制地迷上了中文,平时寥寥无几的零花钱都被我悄悄用在了买中文歌曲磁带上。那时我11岁……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心愿,将来一定要学好汉语。”为了学中文,曾安妮两次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如今已经可以站在台上代表学校师生发言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想法:“我希望将来能到一家驻华大使馆工作,做一名体面的外交官,因为它能让我有机会永远使用中文,做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曾安妮的故事显示出海外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目前,海外华校通常都由各地华人自发建立。比如,柬埔寨的华人已在柬埔寨创建57所华文学校,在校学生多达3万余人。不过,这些自发建立的华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教材便是其中之一。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中华中学校校长李树邦指出,中国大陆有很多适合海外华文小学的教材,但缺乏中学教材。学校希望多用中国大陆的教材,但遇到无合适教材可用的情况。美国另一所华校CACC中文学校校长林霄也有同感。他指出,学生长大以后,家长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不但传授中华文化,而且要和美国主流教育相衔接,使孩子们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共同努力为中华文化“留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广大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更迫切、更热烈。赵阳指出,发展华文教育对于推动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外华社和谐与进步,涵养侨务资源,增强国家软实力,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海外华文教育被形象地称为“留根工程”,留的是中华文化的“根”。这一工程自是得到了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

  最近,来自2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7名温籍侨领回到家乡参加中青年海外侨领研习班,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子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奔走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在各国创办了30多所中文学校。而且,为了让子女记住中国、记住家乡温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普通话、中国传统文化等,以培养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应该是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心声。

  中国国内相关机构也在为中华文化的“留根工程”而添砖加瓦。比如,国侨办参与组织的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以及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的各项活动等正是为了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而努力。

  日前,由中国国侨办、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官员组成的中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考察团拜访了美国华校。国侨办文化司副司长周虹表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海外华文教育十分关注,提出要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协助和支持。国侨办和相关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15个部门成立海外华文教育联席会议,负责制定海外华文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有关工作,以推动和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美国趣味科学新闻网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10月26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间,亚马孙地区共发现了1200种植物和脊椎动物新物种,相当于每隔3天就发现一个新物种。

  这些新物种包括637种植物、257种鱼类、216种两栖动物、55种爬行动物、16种鸟类以及39种哺乳动物等,其中不乏体长4米的水蟒、头部鲜红的亚马孙箭毒蛙、羽毛五彩斑斓的秃鹦哥、毛茸茸的蜘蛛、吃木头的鲇鱼等十分罕见的动物。这些发现显示,亚马孙地区依然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

  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亚马孙地区的物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保护好这片雨林对人类至关重要。报告指出,放牧和耕种对雨林造成严重威胁,过去50年中,雨林中17%的树木遭到砍伐。

  亚马孙雨林横跨南美洲8个国家,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世界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此外,它在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全球气候方面也功不可没,有着“地球之肺”的称号。(来源:中国日报网 张品秋 编辑:婧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