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和镜面:业余摄影师简-佩恩在卧室拍摄这些迷幻效果图像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烟雾和镜子向来具有神秘色彩,目前,一位业余摄影师利用这两种物质拍摄获得令人惊奇的图像。
据悉,业余摄影师简-佩恩(Jay Payne)使用熏香、照相机和Photoshop绘图软件获得这些精美图像,而拍摄地点则选择在自己家中卧室。
佩恩来自英国兰开夏郡伯恩利市,将自己卧室光线调节得非常暗,点燃熏香形成这些图像,使用普通的单反相机和手动闪光灯进行拍摄。
之后他将拍摄的照片通过Photoshop处理,再对图像进行色彩渲染,使其更好地呈现背景色彩。佩恩称,拍摄的这些照片很少进行图像再加工处理。
在烟雾镜面照片中可清晰地呈现神秘的面部结构,这是烟雾的双重镜面成像效果。
3D版宇宙图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
据报道,这份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MASS红移巡天图(2MRS)广度达到3.8亿光年,历时10年多测绘而成。这份星系图比之前绘制的图像更接近银道面。
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够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普兹茅斯大学的凯伦?马斯特斯(Karen Masters)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8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个3D图像,并称:“这个红移巡天图很好地展示了宇宙的图像,尤其是近银道面的图像。”
本月初,科学家们也展示了相似的3D宇宙图像,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宇宙图像。
将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获取的X射线波段数据(蓝色),和微波波段数据(橘色)
左侧:巨椭圆星系NGC 5128即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其产生的射电瓣结构延伸达100万光年。右侧:这是TANAMI项目提供的射电波段图像,是有关半人马座的A喷流结构迄今获取的最精细图像
这是可见光波段观察到的NGC 5128,它同时也是射电源半人马座A的宿主星系。这一星系距离地球约1200万光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拥有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核心的星系之一
近日,地面射电望远镜对半人马座A的超强喷流进行了迄今最细致的观测。
从数据生成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里一个具有55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出一条剧烈的物质流,其速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一。当大量物质以极高的速度落向黑洞时,大部分会被困住,但仍有一部分物质会被反弹回去,以大约三分之一倍光速喷射出去,形成壮观的物质喷流。在这里,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正隐匿于半人马座A星系的核心地带。
科内拉·穆勒(Cornelia Mueller)是这项观测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博士生。他说:“这种喷流结构是下落的物质被黑洞吸积时形成的产物,但我们对于其究竟如何形成并维持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
喷流中的物质在半人马座A两侧形成了一对巨大的射电瓣,延伸超过100万光年。这样的规模使半人马座A尽管距离地球差不多有1200万光年远,在射电波段看来仍然几乎有满月的20倍大。
天文学家调集南半球的9台大型射电望远镜联动观测,获取了这一喷流结构迄今最精细的观测结果。研究小组的这一工作是“南半球毫角秒干涉仪活动星系核追踪计划”(TANAMI)的组成部分。此次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让天文学家们之别出其中直径仅15光年左右的射电结构。
卢佩斯·奥吉哈(Roopesh Ojha)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他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将各地独立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并联起来,形成一台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超大型望远镜。”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让科学家们加深对于这一外向喷流的理解,这一喷流冲击周遭星际气体,从而改变星系中的恒星新生速率。天文学家们将努力据此弄加深对于这一喷流结构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
但射电波段并不能反映这一黑洞结构的全部特征。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域同样是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重要观测对象。
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马瑟压斯·坎得勒(Matthias Kadler)说:“这种辐射的能级比射电波段高出数十亿倍,而其确切的产生位置,目前仍然不清楚。现在,有了TANAMI项目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晨风)
如图,这是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观测的拉姆达猎户座邻近的巨大星云
同时,这是美国宇航局在绘制整个天空图像任务中首次发布由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拍摄过半的太空图像,此次共发布270多万张图像。
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于2009年12月发射,在今年2月份关闭之前对太空进行了14个月的红外线扫描。这颗投资3.2亿美元的探测器负责搜寻小行星和彗星,以及通过昏暗光线寻找遥远的宇宙天体目标。
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的红外观测仪器尤为适用于探测密集的宇宙灰尘层,可拍摄到之前未观测到天体的详细状况。
自该探测器发射以来,其观测数据就被天文学家广泛使用,但这是首次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的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公布,研究人员期望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些图像,从而展开新一波的天文科学探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首席调查员爱德华-怀特(Edward Wright)说:“目前自该图像数据发布以来,数千位研究人员对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数据进行了关注,我期待着更多的惊喜!”
虽然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在极地轨道中运行,但它能拍摄到遥远星系和邻近小行星。在其服役期内,该探测器以4种不同波长光线对整个天空扫描了一次之后,又覆盖了近半的天空区域。
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发现20颗新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33000颗以上的小行星,以及133颗近地天体(NEOs)。近地天体是指与地球距离在4500万公里之内的天体目标。
美国宇航局官员称,此次发布的太空图像中有57%源自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这些图片将于2012年春季在网站上全部公布。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项目主管刘锋川(音译)说:“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一初始天文数据中包含着数百万新发现的天文目标,但该任务并未终止,这是今年天文勘测的一个真实宝藏。该探测器在整个天空中勘测更多的天体,使天文学家能更深入地洞悉宇宙状况。”(悠悠/编译)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幅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大比例图像。根据这幅图像,这个地幔柱的体积超过此前使用地震波绘制的图像。犹他州大学研究员罗伯特•史密斯教授表示:“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方式绘画,了解黄石的火山根源。”
在2009年12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史密斯利用地震波绘制出负责为黄石火山“供料”的“热区”管道系统的最为详细的图像。地震波在冷岩中的穿行速度较快,热岩中的速度较慢。有关地震波速度的测量数据用于绘制一幅三维图像,就像利用X射线产生CT扫描图一样。
2009年的图像显示,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与黄石火山成60度角,向西/西北延伸150英里(约合241公里),向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交界处地下至少延伸410英里(约合659公里),这是地震波成像能够“看到”的最远区域。
新研究中,黄石地幔柱导电性——由溶化的硅酸盐岩石和混合在部分溶化的岩石中的炙热咸水产生——图像显示,地幔柱的导电性可能以40度的角度缓慢向西下降,从东向西可能延伸了400英里(约合643公里)。史密斯表示,黄石地幔柱的地电和地震波图像存在差异,因为“我们呈现的是不同的东西”。地震波图像主要关注延缓地震波的溶化或部分溶化的岩石,地电图像则关注导电的咸液体。研究论文合著者迈克尔•扎达诺夫说:“地幔柱的导电性与周围岩石不相上下,接近海水。”
研究人员表示地幔柱地电图像倾斜度较小说明,地震波图像——有点像一个倾斜的龙卷风——可能被一个更大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和液体构成的地下套封住。史密斯说:“地电图像呈现的地幔柱体积更大。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推断,即存在比地震波图像呈现的更多液体。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个导电体的位置在两种图像中大致相同,并且拥有类似的几何结构。”
扎达诺夫2010年指出,其他研究人员在一次比较黄石地下导电和地震特征的会议上公布了初步发现,但所涉及的深度较浅,面积也较小。研究人员利用地球探测计划获取的数据,研究北美洲的结构和演化。由于涉及的数据数量巨大,利用这些数据对黄石地幔柱成像是一项计算处理方面的挑战。这些数据是由跨黄石国家公园的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的115座观测站收集的,观测站装有电和磁场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一台超级电脑上进行模拟,根据已知的地下结构预测一个平面上预计中的电与磁场测量数据。这允许真实的平面测量数据进行“倒转”,绘制地下结构的图像。扎达诺夫表示,超级计算机历时大约18个小时完成绘制地幔柱地电图像所需要的所有计算。绘制黄石地幔柱地电图像需要200万像素。
根据这项新研究,黄石火山发生另一次灾难性喷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过去200万年时间里,这座超级火山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大约1700万年前,由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被称之为黄石热区)在现今俄勒冈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交界附近第一次喷发。随着北美洲缓缓向西南方向移动,沿东北方向——现在的爱达荷州斯内克河平原——共发生140多次大规模喷发,是地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喷发之一。
大约200万年前,热区最终抵达黄石,共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分别是在大约20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2万年前。其中的两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覆盖了北美半数地区,火山灰数量分别是1980年华盛顿州圣海伦火山喷发的2500倍和1000倍。在大规模喷发之间,黄石也多次发生小规模喷发,最近一次是在7万年前。犹他州大学的研究论文将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任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