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16日消息,近日一位西班牙企业家正计划开展一项业务,即将人送上大气层的边缘,从而一睹广袤的暗黑色宇宙空间,以及下方地球的蓝色圆弧。而这项活动所用的载具非常特别:气球。
琼斯·马里奥·洛普兹-乌迪勒斯(José Mariano López-Urdiales)是一家名为"zero2infinity"(注:意为'从零到无穷')的公司的创建人。他们计划为客户提供所谓"临近空间"的体验服务,即用一个大型气球将人送往距离地面约36公里的高空,从那里以一个不同的角度观看下方的这颗蓝色星球以及头顶上方无垠的苍穹。他们希望能在未来数年内找到第一位客户。
36公里的高度相比维京银河公司和其他提供亚轨道商业旅行服务的公司的100公里以上高空体验的服务确实要矮了一大截。但是洛普兹-乌迪勒斯宣称对于100公里所代表空间高度的定义是任意的和武断的,他认为在36公里的高空观看到的情景和在100公里高空看到的景色没有什么区别。明亮的太阳悬挂在漆黑一片的天空中,脚底下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巨大的蓝色星球,那弯曲的地平线,在视野的尽头可以看到淡蓝色的大气层轻柔地覆盖在大地之上。洛普兹-乌迪勒斯说,早在火箭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便已经开始欣赏这种美景了。他说:"第一个描述地球呈现出的那种美丽蓝色球体的人并非乘坐火箭,而是乘坐了一个气球。"
另外一点非常吸引人的优势是:在气球项目里,你可以欣赏这样的美景长达数小时,而相比之下乘坐火箭旅行,你只能体验短短数分钟的大气层外飞行。并且,没有了火箭的轰鸣和颤动,乘坐气球旅行将是安安静静的静谧之旅。
洛普兹-乌迪勒斯说:"气球的飞行可不是那样一个弹道曲线。"他指出:"火箭推进的亚轨道旅行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它必须受到弹道轨道的约束,因此整个在最高处的飞行体验最多只能持续数分钟。而只有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你才能欣赏到黑色的天空和美丽的景色。"而相比之下,乘坐气球旅行的乘客则可以花费5~6小时静静欣赏这奇幻版的景致,包括黑暗的天空以及脚下的地球。
洛普兹-乌迪勒斯本人是一位毕业于MIT的宇航工程师,并曾在火箭行业从业数年,其中包括波音公司和欧空局。2000年,就在美国富豪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成为首位太空游客前夕,他突然萌生了用气球作为载具开展商业观光活动的主意。他知道气球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高空观测载具,但是这一传统在火箭时代到来之后似乎就被逐渐废弃了。他指出,1961年气球飞行实现了最高空飞行的纪录:34.7公里。同一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开启了人类的载人航天时代,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机缘巧合。
10年前,当洛普兹-乌迪勒斯发表一系列有关采用气球作为载具进行临近空间飞行的论文时年仅20多岁。但是那时的他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尽管当时他已经结识了那些日后将最终出资帮助他实现这些理想的人士。
时间很快到了2009年,此时的洛普兹-乌迪勒斯已经进一步细化了自己对于气球飞行计划的设想,并且还有了一些资金。另外,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年里竟然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类似的项目,于是他终于决定将这一长期以来的设想付诸实施。
他的这一计划很快就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开始获得关注。他在气球上印上西班牙国家队的队服标志进行试飞,这张印有西班牙国家队队服的气球高高飞行在漆黑天空背景之下的照片很快便占据了各大报刊媒体的头版位置。
在世界杯期间还没有很多人留意到这家名为"zero2infinitiy"的公司的宏大计划。不过就在上个月,他们就收到了来自一家西班牙风险投资公司的的一笔资金。除此之外,一批私人投资商也加入到首轮投资的行列中来。
他说:"这一计划将让顾客享有更多的欣赏时间,但是只要很少的训练课程,复杂性也要小得多。"这种名为"Bloon"的气球将把顾客置于一个载人舱内,上面是一个巨大的气球,他们将其称作"船帆"。这个载人舱直径4.3米,可以容纳两位驾驶员和4名乘客。其内部将进行增压以便确保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衣物装备。
气球将花费数小时逐渐上升到海拔36公里的巡航高度,此时上面的大气球直径将达129米之巨。那么为什么选择36公里作为巡航高度呢?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头顶暗黑的天空和脚下蓝色的地球。洛普兹-乌迪勒斯喜欢专门指出一点,那就是:外层空间和地球大气层之间不存在清晰的界限。美国长期以来将80公里高度定为外层空间和地球大气的分界线。而今天这一界限则被定在了100公里,被称作"卡门线"。乌迪勒斯指出,以100公里作为分界线毫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文明普遍采用10进制,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手指有10个手指头。
他说:"要是果真如此,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辛普森家族的世界中这一高度就应该是64公里,因为他们有8个手指头。这样说来,我们定义的36公里就一定是绝地武士和尤达大师世界里的分界线了。"
不管如何,乘客们在跟随气球上升至36公里的巡航高度之后将开始一段持续数小时的观光旅程,静静欣赏这里的奇异美景。随着上面的大气球逐渐放气,气球逐渐下降,直到它和载人舱分离。随后利用一架滑翔翼伞携带载人舱最终抵达地面。
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这里使用一个降落伞一样的装置并非最佳选择。但是实际上滑翔翼伞已经经过军队和其他单位反复验证过,证明是安全可靠的,并且可以飞行非常远的距离。在降落过程中,滑翔伞可以带着载人舱以40公里的时速朝任何方向飞行,从而抵达预定的平坦着陆场。
洛普兹-乌迪勒斯说:"我们对于气球的飞行轨迹可以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但是在实际的飞行过程中总会出现微小误差的累积,从而导致路径偏离,因而滑翔伞提供的路经修正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天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对此乌迪勒斯表示飞行活动应当会在好天气进行,并且天气预报应当是非常可靠的。Zero2infinity公司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其"Bloon"气球的全尺寸样品进行全过程飞行测试。并且计划在明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测试,希望能在数年内迎来首位正式顾客。
不过这样的旅行绝不会很便宜。洛普兹-乌迪勒斯说这样一次飞行的全价是大约11万欧元,即大约101万人民币人民币。这样的价格显然比维京银河公司的亚轨道旅行报价要便宜,后者的"票价"高达20万美元,约合127.8万人民币。对于票价问题,洛普兹-乌迪勒斯是这样说的:"考虑每分钟体验的花费,我们的价格要显得便宜得多。"
根据计划,早期的飞行将最有可能在西班牙进行,该国天气状况良好并且是公司所在地。不过乌迪勒斯表示全世界有很多地方适合飞行,他也希望他们的服务能延伸到那些地区。在他看来,如果你想体验火箭发射瞬间的那种震撼的感觉,那么你最好另谋他处,他对此不会太在意。他说:"如果有人想体验一下乘坐火箭的感觉,那么他可能不会喜欢我们的计划,但是如果他想观赏高空的风景的话,他们或许就会对我们的服务感兴趣。"(晨风)
海底出现裂痕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正在调查东日本大地震震中海域的海底及生态系统的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15日在青森县八户市,公开了载人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所拍摄的12张海底照片。除发现2006年未见的海底裂缝外,照片还记录了藻类群生形态及海参、贝类等。
该海洋机构介绍称,4日拍摄到的一处裂缝位于震中的东北偏北方向约150公里、水下5350米处,宽度和深度均在1米左右,向南北方向延伸了约80米。据悉,2006年6月拍摄的同一地点图像中未见裂缝。该裂缝很有可能是在大地震或余震中形成的。
据悉,该海洋机构今后将继续对采集到的沉积物及海水样本进行分析,调查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次调查与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共同实施。潜水调查船7月30日从海洋机构横须贺总部起航,在三陆近海以东180~200公里处的3个地点(深度3200~5350米)进行了8次调查。
“口味”就像每人都有的一张个性名片,有人喜欢蛋糕糖果的甜美,有人喜欢四川火锅的热辣……但实际上,口味不仅是对某种味道的偏好,还可能隐藏着营养失衡的“密码”。美国“食物信息网”近日就撰文指出,口味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想吃甜食,证明体内能量缺乏;爱吃肉,可能是缺铁;吃得太咸,是过度疲劳的表现。中国古语说,“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现在,大量营养学研究证实,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3个关于“嘴瘾”的真相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哈维-温卡登曾就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做过大量研究。他发现,96%的女性和68%的男性犯过“嘴瘾”。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会听从内心的召唤,满足口腹之欲。“其实,‘嘴瘾’与阵发性饥饿差异明显。当你饿的时候,你什么都想吃;但当你嘴馋时,就特别想吃某一种食物。”
下午3—6点瘾最大。美国味觉和嗅觉研究机构莫奈儿化学感觉中心玛西亚-列文-派尔特博士发现,突然非常想吃某种食物绝大多数发生在下午3—6点。因为此时我们体内的血糖在降低,人开始变得慵懒。为了重新打起精神来,吃点东西就成了不少人的选择。此外,研究还发现,关于食物的美好回忆和环境突然变冷或光线变暗,也会刺激你感觉“非吃不可”。
压力大、女性月经前期最易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压力大的时候,人们对食物的抵抗能力会下降,容易多吃。甜食尤其能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血清素,缓解我们的焦躁不安。女性月经前胃口大开,也与此相关。女性通过吃东西来缓解经前综合征导致的坏心情或情绪低落。
五种食物最令人着迷。“我常听到大家抱怨自己吃了太多高糖食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巧克力、饼干、冰淇淋、薯片、奶酪”,伊莱恩-麦基博士在美国“网络医学博士”上撰文表示,虽然这些看上去都属于甜食,可实际上,它们也表明你对脂肪有强烈渴望。
口味意味着营养缺乏
中国人常说,“三岁定胃口”。其实,除了地理环境、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遗传基因等常规原因外,偏好某一种口味也可能是你营养失衡或健康异常的信号。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教授告诉记者,“国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口味偏好与营养缺乏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少口味偏好可以通过更丰富更新鲜的食物来纠正。”美国MSN网站曾刊文介绍了几种常见口味中隐藏的健康秘密。
老想吃巧克力。可能意味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6和B12。B族维生素能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一旦缺乏,人容易感到疲劳、情绪低落。巧克力可以通过释放血清素让人感知快乐。
对策: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葡萄、梨等水果,此外牛奶、豆类、坚果类、菠菜都富含维生素B12。程义勇表示,B族维生素能提高食物的口感,新上市的玉米、大米感觉更好吃,就是因为其中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
爱吃甜食。美国芝加哥嗅觉及味觉治疗和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艾伦-赫施博士表示,一个人很想吃甜食,就表明他体内能量缺乏。甜食主要为人体提供糖分,是补充体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需要提醒的是,爱吃甜食也可能是胰岛素代谢异常的表现。
对策:甜食主要补充能量氨基酸,但我们可以通过多吃瘦肉、鸡蛋、鱼类、山药、豆类、山药、藕等来补充。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主任医师罗卫芳教授提醒,儿童一定不要贪吃糖果、饮料、雪糕等甜食,甘味会助湿生痰,容易引起咳嗽。家长可以做点荷叶绿豆粥、水果羹来满足孩子对甜食的欲望。
爱吃肉类。说明体内缺乏氨基酸或铁等矿物质不足。很多人面对肉类和油脂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毫无招架之力,导致吃得太多,引发代谢疾病。
对策:可用蘑菇、芝麻等香味食物代替。香菇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糖等植物化学物,能预防慢性疾病;芝麻也富含多种维生素、丰富的蛋白质、抗氧化物质等。此外,花生、大豆也是不错的选择。
想吃咸的。并不是因为他们体内缺钠,而是因为压力太大。生活中越是压力大、疲劳的人群越爱吃咸。而重口味又会使味蕾变迟钝,导致越吃越咸的恶性循环。也有研究发现,经常食用低钙食物的女性比一般人更爱吃咸的东西。有实验表明,缺钾、缺钙、缺铁都会导致实验对象渴望摄取食盐。
对策:其实青菜本身也含有一定的氯化钠,哪怕炒菜的时候不放盐,细心体会也能吃出一点盐味儿。程义勇说,大家应有意识地减少盐的摄入,保持清淡饮食。建议炒菜时放点醋,用辣椒、葱姜蒜等来提味。
教你几招赶走“嘴瘾”
每天吃够20种食物。偏食会导致营养失衡,营养学家建议一天最少要吃20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得更快,建议大家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玉米、芹菜、糙米、大豆、燕麦、荞麦、苦瓜、水果等,并减少肉类的摄入。
挑选小袋包装的食品。如果你实在忍不住想吃,就一定要控制住量。建议大家选择小袋或独立包装的食物,选择低卡路里、全麦等相对健康的食物。
上班带份果蔬。前一天晚上可以准备好一份果蔬,第二天带到办公室。当你想吃东西的时候,用它来“救急”,这样既能满足你对食物的欲望,又能摄取到丰富的营养了。比如一份西红柿、一个苹果、一盘蔬菜沙拉。中午休息时出去买点新鲜水果也不错。
与同事闲聊会儿。碰上心情不好,“嘴瘾”来袭时,可以与同事闲聊,走动一会儿,或者找个朋友帮你做做肩部按摩,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碰撞星系形成感叹号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2011年8月11日,美国宇航局最新发布一张“宇宙感叹号”图片,深太空天体VV 340(也叫做Arp 302),是典型的教课书实例,它是数百万年时间两个星系碰撞形成的,距离地球4.5亿光年。
这两个明亮星系的宇宙碰撞形成太空中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目前所拍摄的VV 340是它们碰撞的早期阶段。
美国宇航局官员称,由于VV 340碰撞星系释放明亮的红外线,被归类于发光红外星系。据悉,这张碰撞星系图片是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和哈勃望远镜观测数据合成的。
这项观测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发光红外星系喷射如此多的红外辐射,这些星系产生的能量是普通星系喷射量的数十、数百倍。
通常情况下,伴随着这种强烈能量将产生活跃生长的超大质量黑洞,或者大量的恒星诞生。(悠悠)
脸型可能被判了你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相面术久盛不衰。随着科学发展,它逐渐被归入迷信而遭到唾弃。然而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古老的相面术并非毫无依据,科学家发现面孔和个性的确存在密切联系——成年男性的面部骨骼宽度和长度的比例越大,越具有攻击性,进行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但同时也更具领导才能。围绕面相,还有哪些新鲜有趣的科学?
男人有多“坏”脸上可以看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网络上进行了一次心理学实验,结果发现人们确实能就某张面孔所隐藏的个性信息达成共识。如今,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主观的以貌取人的“共识”并非完全不靠谱,而是往往能反映部分真实。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辑:生物科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男人脸部宽度和长度(这里指骨骼)的比例越大,越有可能进行不道德行为。一个男人基因和荷尔蒙的发展会影响其相貌特征的变化,但一个男人的面部骨骼结构作为成年男子不会再发展变化的身体特征,可视为和行为相关的可靠的面部特征。
“其他研究者已发现男性脸部的宽高比(WHR)围绕青春期会发生变化。”论文的合著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卢堡商学院副教授迈克尔·哈瑟胡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此期间性激素的变化也体现在面部结构上,部分原因是由男孩体内睾酮激素的增加和积聚引起的,睾酮激素在决定男人面部的宽高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介绍,所谓的高宽高比,指的是宽高比超过1.9。拥有高宽高比的名人有: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2.15)、理查德·尼克松(2.02)、比尔·克林顿(2.07)等,其展示的个性特征“都显而易见地容易陷入令人对其道德打折扣的境地。”另一方面,低宽高比指的是面部宽度和长度比例低于1.7。“拥有低宽高比的男士,例如约翰·列侬(1.63)脸型较长,”他说,“乔治·华盛顿(1.75)和威廉·莎士比亚(1.44)都有低宽高比的脸型。”
此前,加拿大的研究者在对大学运动员、职业曲棍球运动员的研究中亦发现,面部宽高比越大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其中职业曲棍球运动员更具有代表性。那些宽脸的运动员在过去一个赛季中因恶意击打、肘击和斗殴而受到处罚的累积时间更多。即是说,脸部相对越宽的男性,越觉得自己有力量,也越容易倾向打破社会规则,出现与道德相悖的行为。
嫁人当嫁长脸男?
依照威斯康辛大学的最新研究,知道一个男人是否诚实可靠,从脸型就可以看出端倪。脸型较长的男人比较值得信赖,而宽脸男比长脸男可能更会说谎和作弊取巧。
在此项研究中,哈瑟胡恩和他的同事伊莱恩·王进行了两次实验:一次是192名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参与一项买房和卖房的谈判练习;另一次是103名参试者玩掷骰子游戏。结果发现,在两项实验中,宽脸男以说谎手段打败对手的可能性是长脸男的3倍,作弊取巧的可能性是长脸男的9倍。宽脸男说谎或作弊的几率为18.6%,长脸男则为2%。
“据我们的分析,这种效果可能是来自这些男生显示出的权利感。”哈瑟胡恩博士表示,“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男性脸部的比例是自信的象征。长着较宽脸颊的男性感觉自己更加有实力,更加好斗、强势,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和其他男人竞争时得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但这也使他们较容易出现与道德相悖的行为。
但与此同时,宽脸男也不必太烦恼,研究还发现,通常来说,宽脸男比长脸男企图心更强,更容易成为出色的企业家。哈瑟胡恩发现“有较高宽高比面孔的男性是更好的领导者。那些脸较宽的CEO会为他们的公司获得更大的财务成功。”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伦理学教授亚当·盖林斯基致力于研究是什么驱动人类的权利意识和道德感,他表示同意以上研究的结论。他说:“他们的研究着眼于不道德行为的遗传学成分,同时也很好地证明了不道德行为受心理动因的驱动,那就是:一种权利的感觉。”
同时,他表示这一研究证明了“攻击性及自私自利行为”和“身体荷尔蒙分泌”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一种权利的感觉”。“但是,我的研究和很多其他研究也表明很多因素可以节制这种权利感,例如责任心、感到和其他人相关、清晰的道德标准等等,”他总结道,“因此,更大的宽高比并不意味着这人就会从事不道德行为。”
相关阅读
新华社电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日前在大连发布报告称,2010年新截获手机恶意代码1600余个,累计超过800万部智能终端受到感染。
2010年是中国3G网络迅速发展的一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3.18亿。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网络的界限日渐模糊,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在移动网络中逐步凸显。
例如,移动智能终端漏洞日益增多,恶意代码已开始出现并在移动互联网内快速蔓延,并被用于窃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恶意订购各类增值业务或发送大量垃圾短信。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反网络病毒联盟(ANVA)”的监测,“毒媒”木马全年累计感染200万多个用户手机,“手机骷髅”病毒累计感染83万余个用户手机。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及河北、江苏等人口大省是移动互联网恶意代码感染密集的地区。
蛇颈龙产子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一具史前蛇颈龙化石,但惊奇的发现它体内有一具小蛇颈龙的胚胎,这是一个证据表示,这些史前爬行动物并不是产卵。
蛇颈龙化石
蛇颈龙生活在恐龙时代,是大型食肉类,生活在海中。由于在水中生活的缘故,它并没有前肢,而是有一对鳍。此前科学家就有过怀疑,他是怎么爬上案并且孵卵的。
地质学家朱迪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蛇颈龙是产子而不是产卵。”
这具化石最先出土在堪萨斯州,1987年便出土。蛇颈龙长4.7米,已有7800万年的历史。目前在洛杉矶的自然博物馆中展出。
此前科学家就有过蛇颈龙胎生的设想,可是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
朱迪说:“可以明确的说,它体内的小恐龙不是它之前的食物,并没有消化的痕迹。而且位置正好是胎儿应该在的地方。”
加拿大的安东尼博士则表示:“这证明了我们之前的判断,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它可以去哪里产子,它们想要上岸是很苦难的。我们之前的假设是对的。”
而他的论文中也谈到蛇颈龙,它们似乎和鲸鱼一样,都是海洋中的巨大物种,而且都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瑞恩)
相关阅读
法国环境科技研究院12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说,全球变暖将导致树木枝条减少,此外树木也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900平方米面积的生态系统,栽种了阿勒颇松树和3个品种的橡树,然后通过调节供水量和环境温度,观察这些树木的生长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降雨量较少,温度上升,树木枝条“将显著减少,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此外,树木的生长周期也受到扰乱。
参与研究的法国科学家韦內迪耶还表示,土壤温度同样会对树木造成影响。温度越高,土壤越干燥,树冠越稀疏,而且树木死亡率增加。因此,全球变暖除了导致树木枝条减少外,还有可能造成树木死亡,破坏森林。
这项研究是法国环境科技研究院所发起的干旱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国家农业研究所和马赛大学的科学家们共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国海域300倍,国家海洋局网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8月12日在给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函作出的书面回复中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远超日方公布影响范围,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监测航次获取样品较多,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需一定时间,为了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检测、分批公布的方式。”回复说,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区域位于日本福岛以东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回复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监测区域不同范围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样,不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样。”回复说,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组织开展应对事故放射性应急跟踪监测工作。根据目前监测结果,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但此次回复表示,根据以往研究,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海洋环流状况比较复杂,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亲潮流系。黑潮延伸体的大幅度蛇形弯曲及其南北两侧的中尺度涡都是导致这个海域动力上比较活跃的原因,因此,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其主要移动路径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东岸南下至东京以东附近海域与黑潮延伸体汇合向东流动,进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亲潮水系的水体也可通过中尺度涡穿越黑潮延伸体向南运动。回复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从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资料来看,日本福岛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国家海洋局此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显著的放射性污染,远远大于日方公布的影响范围。
回复说,从初步分析结果来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为我国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以东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况提供宝贵资料,也将为分析评价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从而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但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价。
回复称,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和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影响,我国还需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并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径预测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后,后续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气气溶胶样品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之中。环保司表示,关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结果,将根据样品检测分析进度,及时公布结果。
成人大脑每天产生上千个新的神经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来,其余死亡后都被一种吞噬细胞给清除了。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0日报道,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经元被清除和新神经元形成的机制。该研究有助于设计新型疗法,促进成人大脑神经形成,帮助那些抑郁症、外伤压迫导致脑功能障碍的患者重新恢复大脑功能,有望改变人的基本认知功能,带来新的学习方法。
人在成年后,绝大部分脑区的神经形成基本停止。但现有证据表明,仍有两个脑区还在自然地产生大量新神经元,一个在海马回,这里被认为是形成、组织和存储记忆的地方;另一个在嗅球,是感知味觉的脑区。
该研究由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乔纳森·凯普尼斯和弗吉尼亚大学细胞清理中心主管科迪·拉维钱德共同领导。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称为微管相关蛋白—正向神经元(DCX+)的特殊祖细胞,该祖细胞具有双重调节功能,控制着新生神经元是发育成熟还是被清除。一般祖细胞是机体的修复系统,负责补充某种特殊细胞,对血液、皮肤和肠道组织进行维护。
我们首次发现,DCX+细胞在大脑中除了作为神经祖细胞以外,还能充当吞噬细胞,把它们死亡的兄弟清理掉。要维持脑组织不断再生新的神经元,这一过程必不可少。”凯普尼斯说。
拉维钱德表示,发现该过程有助于研究大脑如何控制新生神经元的增减,为我们带来恢复大脑年轻活力的可能性。
成人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产生和死亡,与人们的学习、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弗吉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学院主席、神经外科教授凯文·李说,“这一发现揭示了成人大脑新生神经元产生和清除的过程,标志着在研究成人大脑新生神经元数量控制机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以这种方式调控新生神经元,有望带来能改变人们的基本认知功能的手段,包括新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