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资料图片:2010年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警察试图打开被劫持旅游车的车门。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2010年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警察试图打开被劫持旅游车的车门。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2010年8月2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医护人员将劫持事件中受伤的人员抬下大巴车。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2010年8月2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医护人员将劫持事件中受伤的人员抬下大巴车。新华社/法新

2月14日,“8-23”马尼拉人质事件死者汪子林的哥哥汪子琛前往香港高等法院死因裁判庭。新华社记者 黄本强 摄   2月14日,“8-23”马尼拉人质事件死者汪子林的哥哥汪子琛前往香港高等法院死因裁判庭。新华社记者 黄本强 摄

  新华网香港2月14日电(记者 刘晨)香港死因裁判庭14日起开庭审理造成8名香港人死亡的“8·23”马尼拉人质事件。审讯预计将持续约25天。

  当天开庭后,法庭选出5名陪审团成员,随后传召香港证人轮流作证。法庭表示,此 次共传召150名证人,其中包括30余名香港人和逾百名菲律宾人。

  据香港媒体报道,菲律宾司法部长此前表示,被传唤的菲律宾证人中,至少有70人将不会出席在港举行的聆讯。菲律宾总统府此前称,会派一名调查人员到港并呈交菲律宾一方对事件的调查文件。

  2010年8月23日,乘坐一辆观光大客车的21名香港游客及领队在马尼拉市中心遭一名歹徒劫持,事件导致8名香港人死亡。事件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对菲律宾发出最高级别黑色旅游警示,至今仍然生效。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内地房价物价齐涨,港人居住珠三角进退两难,一些人选择回巢 内地房价物价齐涨,港人居住珠三角进退两难,一些人选择回巢

不少内地回流港人因不符合连续居港规定被拒综援门外 不少内地回流港人因不符合连续居港规定被拒综援门外

  今日看点

  □内地物价一路飙升

  □生活成本堪比香港

  □北上港人纷纷回流

  □此消彼长耐人寻味

  文/羊城晚报记者马勇

  闹腾多年的“港人北上”潮还没散去,“港人回流”潮却已经暗流涌动。在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之下,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去年下半年开始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往年春节期间,在深港两地主要关口,人潮涌动是北上的队伍,大包小包的港人络绎不绝地北上探亲;今年似乎相反,拖男带女的港人走的是南下香港方向,加上从珠三角各地蜂拥而至香港消费的精明“老广”,隐约形成了“一江春水向南流”的热闹景象。

  港人回流潮去年渐显现

  家住深圳蛇口的香港人李先生,和妻儿在深圳已经居住了8年,如今正在准备回港生活的事情。

  李先生是中港货柜司机,每月收入1.5万港元,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在香港屯门上学,每天经口岸往返。李先生说,以前由于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所以举家迁到深圳来。一开始感觉还不错,100港元能换116元人民币,每个周末都会带家人出去游玩或者食大餐。不过,去年起感到压力大了,不仅100港元只能换到85元人民币,物价更是飞涨,深圳不少东西价格甚至比香港还贵二三成。巨大的开销让他决定,节后就带妻儿返港生活。

  像港人李先生这种情况的,如今越来越多。据了解,这股港人“回流潮”从去年中开始出现,下半年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一股暗涌。

  究竟有多少“港人回流”,无法确切地了解。但据香港媒体分析,2009年约有21.8万港人在内地工作,2010年估计下降了一成多,剩下约18万人左右,两年相差约3万人左右,恐怕大多数是回流者。

  而羊城晚报记者从本地公安部门获悉,去年初,许多香港人到珠三角等城市办复户要求回来定居养老,三个月后通知其办手续时,不少看到内地物价飙涨,纷纷打起“退堂鼓”,不再申请复户定居了。

  “回流潮”以中老年人居多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香港“回流潮”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在“港人回流”潮中,93岁的潘焕金婆婆恐怕是最典型的回港定居者。

  13年前,潘婆婆带着几十万港元的毕生积蓄回广州时,打算“叶落归根”,终老故土。但近两年来,内地物价上涨,港币又飞速贬值,在双重压力下,潘婆婆的积蓄快速用完,去年7月的一天,身患疾患的她不得已告别在广州的亲人,孤独地走上了返港之路。据悉,她随后被送往香港的养老院,港府将负责她的所有日常开支。

  来自香港工联会的消息称,近年来,处理港籍老人返港求助个案不断增多,2008年只有90多宗,2009年就增加到110宗,2010年估计不会低于200宗。

  工联会的有关负责人说,究其原因,都是物价惹的祸。去年以来,受内地物价上涨加快、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活在深圳的大量香港老人,已经明显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日用消费品,折成港元价格比香港还高。

  其实,感受到深圳物价上涨压力的除了老人之外,还有现在工作、生活在深圳的香港人。工联会负责人说,在深圳工作的港人群体,目前虽未出现大规模回流趋势,但绝对是暗流涌动,如果深圳的生活成本持续提高,不排除这个群体也会步老人家返港潮的后尘。

  港人纷纷卖掉内地物业

  去年以来,港人在内地置业的热情急转直下,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港人“回流潮”在暗涌。置业国际集团对港人去年上半年楼市投资情况的调查显示,去年上半年香港投资者在内地置业的单位数量下跌至7900-8900个。其中,港人在深圳置业的宗数仅约2000-2200个,比前年同期减少近一半,为该调查十年来最低。

  前不久,羊城晚报记者在深圳调查采访时也发现,由于物价上涨,不少之前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的部分香港人也开始“撤出”深圳。一些港人还纷纷卖掉自己在深圳的房子,重回香港生活。

  记者在香港人居住较为集中的深圳皇御苑小区了解到,此楼盘去年底以来,放盘数猛增,70%的放盘者都是港人,周边的物业中介生意因此红火了一把。

  一位在此放盘的梁姓港人告诉记者,他打算把自己在皇御苑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了,回香港近郊地区买一个中小户型的房子。“如今的放盘价基本上是按之前买回来的价格,不亏本就算了。”他说,过去贪图深圳生活成本低,所以举家北迁,但现在物价上涨,深圳生活成本太高,算了一下,还是香港生活合算。

  ■记者手记

  港人“北上”

  与“回流”之惑

  昔日港人大举北上,有人扫货,有人揾工;如今却是大雁南飞,南下消费,回港复居。尽管粤港之间的货流与人流方向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但是,无论是港人北上还是回流,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市场推力却毫无二致,皆为了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连油盐酱醋都千里迢迢南下香港采购,谁又愿意像候鸟一样动不动就挪窝不断迁徙。难怪有经济学人说,港人回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物价飞涨。

  2010年我国全年CPI上涨3.3%,虽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老百姓已经切实感受到其痛,就拿西红柿这种最最普通的菜来说,以前也就两三元一斤, 如今竟然六七元多一斤,无公害的还得十几元一斤。正是在这种生活压力之下,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物现象才发生了现实倒挂,变成了深圳人南下香港“打酱油”。

  不可否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速,固然有目共睹,但珠三角物价的飞涨,不少生活用品价格甚至贵过香港,珠三角主妇连柴米油盐都要到香港采购,恐怕并不能被视作正常的经济现象。

  有评论家说,珠三角物价飞涨,不过是近期国内物价上涨的一个缩影,有着相对高收入的香港人都难以忍受这里物价之高,甚至回流香港生活,国内物价的上涨之猛,由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国内物价的上涨的确不乏经济因素,甚至不乏专家预测“中国还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但是公众能不能“忍得住”比香港还贵的物价,恐怕并不能被无视。一旦生活必需品等物价真的出现大幅上涨,考验的恐怕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

  港人“北上南下”

  光景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人进入内地的身份是港商。当时,许多港商利用内地低廉的土地、人工成本和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自己的精心经营,从小老板一跃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内地的外资、独资企业进行“高级人才本地化”,大批香港高级人才涌入内地。最初,内地纯外资企业的主管都是外国人,企业出于多方考虑,纷纷从设在香港的亚太地区总部派香港人来管理内地的企业。

  第三次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加快向国际靠拢,国企、民企大量引入境外人才。大量香港人从海外回流,然后又从香港北上创业。

  第四次是从2008年年初开始,金融危机后,内地由于振兴经济措施得当,经济恢复迅速,发展机会大,大量港人涌进内地就职,部分人士甚至把户口迁往内地。

  第五次是从2010年中开始,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于是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新闻链接

  香港福利非安全网

  回流港人也遇尴尬

  来自香港方面的消息称,这次港人“回流”还仅是暗涌而已,没有成为一股潮流。但是,回流港人也遇到不少尴尬。

  据本地媒体报道,大部分从内地回流至香港的港人,多数是因为出现经济困难,例如花光积蓄的老年人、不堪重负或者失业无助的打工者等,此外也有因为患病而回到香港的长者,因为可以享受香港的医疗福利,无须在内地再花一大笔钱治病。

  “但这些人回港之后普遍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你们称这是‘夹心’状况,但我会说他们走上‘绝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一位干事解释,不少在内地遇到困难的香港人,以为回到香港可以依靠政府,但其实香港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成为安全网。

  这位干事所指的,是港府规定港人申请综援前一年期间需居港最少309日,但很多长期在内地居住的香港人一旦回流想申请综援,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协会早前协助在广东工作的港人游文辉,将港府告上法庭,最后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港府该项规定违法。但日前港府社会福利署发表声明称,将会就高等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

  去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香港露宿者调查显示,有35%露宿者是从内地或澳门回流的港人,当中九成从内地回流。“这些回流港人只能住2个月的免费宿舍,也只能从食物银行里面领取6个星期的食物,但他们无法申请综援,最后只能露宿。”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赌王何鸿燊的最后赌博 赌王何鸿燊的最后赌博

  兔年农历新年的前一周,本是期待阖家团聚的日子。89岁高龄的“赌王”何鸿燊、四房太太和17位子女,却未能如愿团圆。为争夺上市公司资产,一出瞬间万变的肥皂剧还在延续。这是深谙赌术的“赌王”人生最大的赌注,也可能是最后的赌注,筹码正是他一生积累的最值钱的财富。

  赌王帝国

  成为全球最大博彩中心

  “赌王”的发迹史,在很多人看来类似通俗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何鸿燊生于1921年11月,是个相貌俊逸、拥有荷兰血统的欧亚混血儿,会讲葡语、英语和粤语。父亲何世光曾是香港的著名富商,一度担任渣甸洋行买办、立法局议员以及华东三院的主席。后来,父亲炒股破产,出走越南,少年何鸿燊亦受贫苦折磨,尝尽世态炎凉。1939年,何鸿燊发奋考上了香港大学理学院。适逢“二战”爆发,1941年何鸿燊肄业,在日本侵略香港期间,逃至澳门。

  何鸿燊的“第一桶金”得益于澳门联昌贸易公司。靠着能说流利的英语,他被引荐当上了公司的秘书;又善察言观色,周旋四方,颇得赏识。一年后跻身为公司合伙人,次年更从公司取得100万港元的分红。

  成为当时港澳最年轻的富豪后,何鸿燊进入澳门贸易局,专门负责战时物资采购。他意识到限额生意盈利极大,便与香港恒生银号创始人之一何善衡合伙创办大美洋行。至“二战”结束时,何鸿燊财富积聚到200万港元,已涉足金银买卖、药品代理、火柴制造等多项生意和产业。

  1953年何鸿燊回到香港,与人合办利安建筑公司。至1959年,他的身家增加到1000万港元。

  而得以成为一代枭雄的转折出现在1961年。40岁的何鸿燊联合霍英东、叶德利、叶汉合组的财团,在距截标时间5分钟前上交标书,以316.7万港元的价格赢得赌场专营权。此役开启了何鸿燊对澳门赌业垄断经营的40年。

  2006年,澳门赌业超过了美国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彩中心。何鸿燊的财富随着赌业王国的急剧扩张而暴涨,最高峰时控制着5000亿港元资产,个人财富有700亿港元,位居港澳十大超级富豪之列。除了经营一个由葡京赌场支撑的赌场网络,多年来通过大举投资和收购,何鸿燊的产业遍及澳门地产、商场、酒店、银行、电视台、机场等,其投资地域亦延伸至中国内地、葡萄牙、越南、加拿大等。

  四房变法

  赌王称“事件犹如抢劫”

  除了庞大的赌业王国,赌王的四位太太及17位子女相当了得,被称为“四房十七杰”,一举一动皆为世人关注。

  然而,这表面上的和谐在过去数周内趋于瓦解。为争夺一家控股公司Lanceford Co。的控制权,四房夫人及子女的纷争终于公开化。这一公司是持有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下称澳娱)32%股份的最大股东,从而间接拥有澳博控股18%的股份,这部分股权价值约16亿美元。

  四房明显分成两个阵营,一方由二房及三房结盟,另一方则由长房及四房联合。争夺战始于今年1月24日澳博控股的一则公告:Lanceford Co。股权变动,何鸿燊将所持的澳娱股权约31.6%分予二房子女及三太,自己只保留100股普通股。长房及四房在此次分配中一无所获。而去年年底,何鸿燊将其持有的澳博控股7.03%的股份转让给四太梁安琪,使后者增持比例增至7.69%。

  1月25日中午,何鸿燊在浅水湾家中,与其律师高国骏见面。何鸿燊拿起手上眼镜对高国骏说:“It’s something like robbery”(事件犹如抢劫)。他要求对争产的二房三房十多位家人进行诉讼。次日上午,何鸿燊却在三太陈婉珍家中宣布声明,表示自己爱家人,不想互相控告,并撤销高国骏的代表资格。当时“赌王”神情呆滞,不时停下喘气。1月30日深夜,何鸿燊通过律师发表声明,表示家庭会议已在原则上达成共识,将按他的意愿平均分配家产给四房家人。至此,轰动一时的何鸿燊家产争夺战暂告平息。

  谁知风云再起,“赌王”代表律师高国骏2月11日向记者明确表示,已收到久候多时的“重要资料”,赌王已决定再告夺产的二、三房在内的十多名成员,可能在情人节当天向法院提交诉状。

  这是深谙赌术的“赌王”人生最大的赌注,也可能是最后的赌注,筹码正是他一生积累的最值钱的财富——澳娱的控制权。该公司拥有博彩业上市公司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56%的股权,后者市值约662亿港元,控制有澳门17个赌场。

  “人还活着,子女却迫不及待争财,甚至要对簿公堂,这在香港怕是绝无仅有,闻所未闻。”一名香港大律师对记者连声感叹。

  一生风流

  娶四位太太有17个儿女

  何鸿燊一生娶了四个老婆,育有17个子女,其中大部分是70岁之后生的,而且70岁后大部分是男孩。

  何鸿燊和第一位太太黎婉华相识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那时何鸿燊刚到澳门不久,在联昌公司任职。为学葡语,何鸿燊到一间夜校补习,黎婉华家就在夜校对面,其父是澳门有名的葡籍律师。黎婉华是当时澳门第一美人,天生丽质,气质高雅。何鸿燊在街上行走时,被黎婉华的花容月貌所倾倒,顿生爱慕之心,于是上前打招呼。黎婉华亦为何鸿燊的翩翩风度吸引,即与何鸿燊眉目传情。两人坠入爱河,不久结为伉俪。黎婉华为何鸿燊生有一男三女,他们是:超英、超贤、猷光、超雄。犹光英年早逝,令赌王伤心不已。

  二太太蓝琼缨为何鸿燊生了一男四女,他们是:超琼、超凤、超葭、超仪、猷龙,都在澳娱身居要职。

  三太太陈婉珍原是黎婉华的私家看护,当年何鸿燊会将她纳为老三,据说也是由黎婉华撮合的。 三太育有一子二女。

  四太梁安琪近年最得宠,为何鸿燊生了三子一女,名下物业及涉足生意最多。

  一记警钟

  富豪家族财产分配成问题

  “赌王”的家族恩怨外曝于众并非第一次。2007年,比何鸿燊小一岁的胞妹“十姑娘”何婉琪将何鸿燊告上法庭,指控他40年来以“家族丑闻”相要挟,逼迫自己放弃股权,骗取了上亿美元资产。耄耋之年的兄妹反目震动濠江,加上澳门政府近年来力促博彩市场自由化,外资博彩集团攻势甚猛,令“赌王”备感内忧外患。

  分析人士表示,何鸿燊的遗产继承方案之争,其实早在澳博控股2008年7月上市时即已开始。“澳博控股上市后一直没有大的项目要做,因此上市并非由于渴求融资。但是,上市的好处是能够将管理层和所有权分开。”这名分析人士指出,何鸿燊势必对今日局面已有预料,才有当年将澳博控股上市的决定,“只不过他万万猜不到自己会中风。”

  2009年7月,时年87岁的何鸿燊在家中因中风晕倒撞伤头部,入医院接受开颅手术,之后返家休养。病中有四房子女轮流探望,但分割家产事宜亦从此紧锣密鼓加快酝酿,终于引发这场股权争夺战。但股份最终是四房平分,还是二房、三房据有,短期内仍未有定论。

  在外界看来,澳门何氏家族争产之战,无疑为隔水毗邻的香港富豪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无论长江实业的李嘉诚、恒基兆业的李兆基,还是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兄弟等,这些亿万富豪们已陆续步入迟暮之年。他们名下的巨额财富将如何继承与分割?这是处于香港经济“中流砥柱”地位的系列家族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组稿件据新华网、人民网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图胆瓶,估价逾1.8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举行两场拍卖会,4月7日举行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共80件珍贵收藏品,总估价高达6.3亿港元至9.4亿港元。

  根据香港苏富比资料,“玫茵堂珍藏”始集于上世纪,为世界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今次拍卖的重点拍品要数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预料成交价逾1.8亿港元。

  在4月3日举行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尤伦斯男爵收藏的106件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全属博物馆级数,总估价达1亿港元至1.3亿港元。瞩目拍品包括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估价2,500万港元至3,000万港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六, 01 1月 2011 08:37

英女皇榮升曾祖母

八十二歲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首度榮升曾祖母。英國皇室表示,英女皇女兒安妮公主的三十三歲兒子彼得,陪同加拿大籍妻子奧特姆,周三在格洛斯特皇家醫院誕下一名女嬰,體重八磅八安士,令英女皇成為百多年前維多利亞女皇以來,首個當上曾祖母的英國君主。

        英女皇男孫彼得原居於香港,為皇家蘇格蘭銀行工作。其後夫婦二人締結良緣後,特意趕在女兒出生前遷回英國,讓女兒在英國出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