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黑洞为何能快速成长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存在一种被称为“黑洞”的神奇天体,其中一些黑洞甚至可以增加自己的质量达到数十亿倍的太阳质量,所采用的方式为通过吸积盘不断地将各种物质注入到自己的体内。几乎每一个星系中央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根据位于英国伦敦的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安德鲁金(Andrew King)介绍:目前我们对黑洞的增长情况研究发现,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便设法增加自己的质量,而且非常迅速。

  当我们的宇宙只有十亿岁左右时,便出现了超大质量的黑洞,自大爆炸发生后的十亿年,远小于宇宙当前年龄的十分之一。据科学家此前推测,黑洞可能仅仅靠不断吸积星际气体而增加,但在简单的黑洞模型中,黑洞周围设置了盘状分布的气体,并呈螺旋状坠入黑洞中,而这个过程对黑洞的成长而言实在是太慢了,面对黑洞无限般“敞开的鱼肚”,这样的“食物”供给方式远远不够,如果要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那么所花的时间将超过宇宙现在的年龄。

  对此,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克里斯·尼克松(Chris Nixon)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快的机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被吸积的星际气体坠入到黑洞的过程中是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如果这些气体来自于不同的方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克里斯·尼克松与安德鲁金,以及他们的同事丹尼尔普莱斯(Daniel Price)模拟了一个具有两个吸积气体盘的超大质量黑洞,但气体盘以不同的角度围绕着黑洞旋转。当两个气体盘满足模拟条件时,研究人员发现气体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并且相互间损失了角动量。

  这就如同在“死亡之墙”(一种飞车旋转走壁表演)内表演旋转的两辆摩托车,如果两者发生相撞,他们就会失去离心力的支持而跌落。同理,这样的情景如果发生于黑洞周围的气体旋转盘上,如果相互间碰撞导致了角动量的损失,那么气体粒子就会直接坠入黑洞中。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量化计算,模拟出存在这样机制的黑洞成长速度比没有这样机制的黑洞快了1000倍。

  然而,这是否证实了在早期宇宙中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依靠于气体的流动,安德鲁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是一个被看好的研究,似乎将本应该有规律的过程假设成无序的状态,更容易得到问题的答案。(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黑洞或受制于高速等离子流 时速高达3.5亿公里

  巨型黑洞喷射死亡飓风 速度达光速3%宇宙最快

  银河系中央惊现巨型黑洞 正不断吞噬小行星(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坍缩,这时候年轻的恒星就会在此诞生,随即行星的形成过程也会开始演化了。但是这并不是所有气体云的形成过程都如此按部就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形“制造”机制,揭示了为什么有些“婴儿”恒星周围可能无法演化出行星,而另外一些恒星周围却充满了恒星。传统意义上认为一颗“婴儿”恒星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在其周围出现原始行星盘,不断地聚拢气体等物质,通过漫长的吸积过程将气体和尘埃旋转聚集,并最终将这些原料“制造”出各种井然有序、形态迥异的外星世界。


宇宙中的“胎盘”

  对于一个理想的行星系统而言,每个行星世界的轨道与主恒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然而,一个系外行星“狩猎”观测站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世界存在各种奇特的情况,显然它们不遵守秩序。一组天文学家近日认为他们可能找到了这个谜团的答案,通过模拟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后,观察到那些不遵守秩序的系外行星如何在新的“制造”机制下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了比较。

  据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助理教授伊拉里亚帕斯库奇(Ilaria Pascucci)介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行星在年轻恒星周围的轨道分布并不是非常流畅,相反会出现行星“荒漠”,即一颗行星都不存在,而有时候在特定位置还可出现“连环撞车”。相关的结果也发表在3月19日于德克萨斯州举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学大会上。那么“行星荒漠”与“连环撞车事故”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年轻的“婴儿”恒星诞生后,在其周围会出现旋转的气体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气体云会逐渐形成扁平状,进而演化出类似盘状的行星盘,而行星就会在其中诞生。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引力牵引与“拔河”会在原始行星云与尘埃中上演。“婴儿”恒星却以原始行星盘上物质“为食”,逐渐增加自己的质量并产生强大的引力场而拉拢更多的物质。与此同时,“婴儿”恒星发出能量强大的辐射将原始行星盘推离,高效地将正在落入恒星的气体和尘埃滞留以一定的间隔,在某个时刻时,向外辐射的推动力与恒星引力之间达到了平衡点,这样便将“婴儿”恒星周围的区域清理干净了。这个理论很好的揭示了在形成期内所发生的事件。但是帕斯库奇助理教授的研究团队同时也指出“婴儿”恒星所产生的强大辐射也具有热效应,同样会作用于原始行星盘上。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亚历山大(Richard Alexander)认为:在非常靠近恒星的行星盘物质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在强大引力与辐射推动力的作用下,它依然会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而原始行星盘上的引力较弱的区域,被加热的气体就会逃逸到宇宙空间中。亚历山大同时也是本项研究的合著者。这个现象的天文学上被称为光致蒸发,也意味着“婴儿”恒星系统中的质量出现了损失。如果远离光致蒸发区域,恒星的能量辐射太弱而不足以加热物质,因此这个现象仅在距离“婴儿”恒星较近的的原始行星盘上发生。

  帕斯库奇与亚历山大指出一颗类似于太阳级别的恒星,其光致蒸发区域位于一至两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巨大质量的行星会在“婴儿”恒星周围形成,但这些行星仍然被植入原始行星盘上的物质。而新生的恒星可通过引力“制造”出一些原始行星盘上的物质,新产生的物质会“拖绑”行星盘上物质的旋转,减缓其轨道的动量。

  这时候,当原始行星盘上的物质旋转速度逐渐下降后,便会失去它们的轨道而越来越靠近“婴儿”恒星并最终落入其中,行星迁移的过程也使得巨大质量的行星朝着光致蒸发的区域前进。因此,“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便会出现“连环撞车”,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已经在我们所发现的许多行星系统中存在。随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探索任务的继续,位于类太阳恒星一个天文单位之内的巨型气态行星将变得更加不稳定。(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天文爱好者野外拍经典 遥远银河恒星摆彩虹奇观

  光回波揭170年前惊人画面 恒星大喷发浮出水面

  "引力透镜"可发现黑洞存在 实现恒星际之间通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秋日湖中,一尾锦鲤浮游至水面,它红斑鲜艳,黑斑如墨笔涂抹一般,漆黑浓黑,是锦鲤中的上乘精品。  秋日湖中,一尾锦鲤浮游至水面,它红斑鲜艳,黑斑如墨笔涂抹一般,漆黑浓黑,是锦鲤中的上乘精品。
这是日本一家养殖场培育出的昭和三色锦鲤这是日本一家养殖场培育出的昭和三色锦鲤
几尾颜色各异的锦鲤在游动时荡漾起优美的水波,锦鲤是红色鲤鱼的变种,日本人根据这种鲤鱼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变异的特点,经过选种、人工改良为绯鲤。  几尾颜色各异的锦鲤在游动时荡漾起优美的水波,锦鲤是红色鲤鱼的变种,日本人根据这种鲤鱼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变异的特点,经过选种、人工改良为绯鲤。
锦鲤色彩斑斓、艳丽多姿,有“游动的宝石”之称,是装点日式庭院的重要内容锦鲤色彩斑斓、艳丽多姿,有“游动的宝石”之称,是装点日式庭院的重要内容

  在日本,最初有能力豢养锦鲤的,多是王公贵胄,他们拥有占地广阔的园林和鱼池,长到一米左右的巨大锦鲤仍可在池中恣意遨游,再加上日本对鲤鱼雄健躯干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感推崇备至,锦鲤才得以维持原初的纺锤形体态和巨大的体型,进而保持了为玩家所着迷的活泼个性和雍容游姿。

  如此看来,无论体型还是花纹,锦鲤最终出落成什么样貌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审美,每一条锦鲤都是为着人的需要才存在的。如今它们受人追捧,身价过万,似乎也是应得的回报了。

  为了得到理想中的锦鲤,人类对锦鲤的遴选相当严格,最苛刻的是“五选”原则:一选,在20万条鱼苗中剩2万条;二选,剩2000 ;三选,剩500 ;四选,剩100 ;五选,只剩20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锦鲤的花纹和颜色都有很大变化,有的三个月大时看着不错,长到一岁时突然在不恰当的地方生出几片鱼鳞,观赏价值因此骤减。

  在“五选”的过程中,落败者随淘汰随卖,一选时经常碰到一胎产出二三十万条锦鲤中没几条令人满意的状况,这些被淘汰的鱼苗由于过小,大多被剁为鱼食,或者倒入下水道,“胜者昌,败者寇”,虽是同胞生,境遇却有霄壤之别。遴选到最后阶段,每个养殖者都会特别谨慎,为了挑出最好的鱼,他们会拿着尺子和放大镜挑选,每条都得看上几分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初读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的《枪,偶尔有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可能会不太适应,因为它虽名曰类型小说,却糅合了黑色推理、科幻和反乌托邦等各种元素,读起来远没有读一本单纯的类型小说来得那般轻松、随意。

对于勒瑟姆而言,推理故事显然只是一个躯壳,他要诠释的东西远比一个推理故事深刻、复杂得多。所以阅读《枪,偶尔有音乐》,不仅需要时时思考推理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时,还要反复玩味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意趣。这既使得勒瑟姆的小说从思想意义上超越了一般的类型小说,也使得阅读他的小说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作为一部科幻推理小说,《枪,偶尔有音乐》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发生的背景却颇有意思: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未来世界里,人们靠吸食各类毒品过活,动物能够像人一样说话行事;广播里播放的是音乐新闻,问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禁忌。管理这个世界的是异端调查局,一旦发现有人偏离“主流”,就会扣除他们的摩羯点数,或者直接投进冰箱里冷藏。主人公是一位私家侦探,一桩凶杀案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寻找真相,他穿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然而,就在他即将揭晓真相的时候,却因为耗尽了所有摩羯点数,被投入冰箱,身陷囹圄。6年之后,恢复自由身的他开始重新调查这桩案子,案件的拼图一块一块地接近完整,而各种光怪陆离、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场景也在他查案的过程中展示出来。

剥开类型小说的外衣,《枪,偶尔有音乐》其实是一部揭示社会真相的小说——它所揭示的社会真相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照本宣科,而是直逼社会本质的抽象现实。

如果说勒瑟姆笔下与凶杀案相关的种种社会场景,映射着当下的社会生态与生存法则,那么,会说话的动物、功效神奇的毒品和衡量个人生命力的摩羯指数,则分别象征着一个人的生存困境、对应策略和他应该享有的天赋人权。

事实上,在勒瑟姆的小说中,一只无形的大手时时掌控着每个人的生存自由,而标示着“生命能量”的摩羯点数,也正是对每个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暗喻——每消耗一点摩羯,即意味着丧失一点权利,而当你的摩羯点数耗尽为零时,你的人身权利也终将被剥夺殆尽。那么,面对这种个人生活被监控、人身自由遭劫持的生存现实,是奋力抗争,还是忍辱偷生?勒瑟姆本人给出的答案是:“要么是我,要么是剩下的整个世界,反正有一个应该被扳回正轨。也许两者皆是。”

一般而言,推理小说家大都会把侦探的过程与结果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的小说往往只是为了破案而破案,真相揭晓即意味着大功告成。但勒瑟姆显然不屑于此,他似乎更加注重侦探的过程——在过程中撇去假象、展示真相,固然是勒瑟姆推理小说想要达到的目标,但他笔下的真相却决不局限于案件本身,他借助侦探的过程观察社会、感悟人生,进而通过案件的真相来揭示社会真相和人生真相。

□王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当下正值献血淡季,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里很多存储血液的架子已经空了(8月10日摄)。 当下正值献血淡季,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里很多存储血液的架子已经空了(8月10日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血液进行检测(8月10日摄)。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血液进行检测(8月10日摄)。

  中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针对网上爆料,北京市存在血液污染的问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回应,由于采血的袋子与放入冷库保存血液的袋子不是一种,因此必需进行换袋,所有的错作过程是在密闭情况下进行的,完全符合规范,不存在血液污染或者血液失效等问题。

  延伸阅读

  此前,一位网民发帖报料称,北京近900袋被反复装袋且过了可冷冻时限的血液被冷冻近一年后,目前已经有一半发往北京的一些临床医院。帖子同时贴出了数张以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为抬头的“血液流动信息跟踪”图片。

  针对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为了延长血液的“保质期”,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将应用于RH阴性稀有血型保存的超低温冷冻红细胞技术应用于普通血型。这意味着原本只有35天保存期的血液,将能在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冷冻储存,使其保存期可长达10年之久。目前,冷库中已经储存了2381个单位(1个单位等于200ml)的血液,且正在逐步拿出来用。

  刘江介绍,血液的冷冻处理过程是,先将全血进行分离处理后,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下,使用时再在37摄氏度水中进行解冻。目前,处理冷冻血的技术没有问题。血液进行袋装转移是必须的一个过程,采血后需要洗涤冷冻等过程,从采血到冷冻必须经过袋装转移,转移过程经过严格的安全处理,不存在污染问题。

  他还介绍,目前采血的袋子上一般有两个标签,一个是血袋生产企业标示的血袋有效期,另一个是血液中心的标签,标示的是血液的有效期。袋子的保存期限是两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只要在袋子的有限期之前启用袋子采集血液就是安全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修改鸡的基因,制造出类似于鳄鱼嘴而不是鸡(喙)的胚胎,从而逆转了进化过程,此举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儿童的先天缺陷。

  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专家阿尔哈特-阿布扎诺夫研制出了这种具有鳄鱼嘴的鸡。他在家鸡胚胎发育初期,在鸡蛋壳上开了一个小洞,随后将微小的胶质蛋白珠滴入其中,添加蛋白质珠会抑制某些分子的发育,也会阻止鸡长出某些特征。此举让家鸡控制外貌形态的“生物信号分子”的进化过程发生了逆转,使鸡胚胎在14天内,长出了鳄鱼嘴。科学家们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鳄鱼嘴已在数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失去。

  阿布扎诺夫表示,这种“逆向”进化过程有望为科学家们修改其他DNA(脱氧核糖核酸),并使用同样方法制造出更能适应地球气候变化的物种铺平了道路。最新突破最终也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先天缺陷。

  尽管由于伦理原因,科学家们没有将这种小鸡孵化出来,但阿布扎诺夫希望最终能完成这项工作,将鸡变成手盗龙(Maniraptora)。手盗龙是小型恐龙,现存于世的鸟类中,可能有数千种鸟都是它的后代。此前科学家们就认为,鸡和其它鸟类是恐龙通过一系列遗传变化进化而来。

  美国蒙大拿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杰克-亨尼尔正在进行同样的工作,他试图培育出一种“鸡恐龙”,这种动物具有和恐龙一样的尾巴和手。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发育生物学家克雷格-艾伯森表示:“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诱导某个进化过程发生逆转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部分蔬菜上市过程无任何农残监测过程;监管部门称每天千吨蔬菜抽检40蔬菜样

  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运往市场。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一路“绿灯”,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生产

  部分蔬菜一天一打农药

  现在种菜不容易,三天两头要打药,基本上没有不打药的菜。”合肥菜农王明城说,这个月基本上每天一打。

  老王家种了3.5亩豆角,从4月初开始播种,现在即将下市。在不远处的沟塘边,一共打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3大类11种农药。其中,杀虫剂有7种,如点阵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菌剂有3种,如田园农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宝吗啉胍等;杀螨剂有1种,如哒螨灵。

  来自庐江的菜农章天保说,小白菜的病虫害太多,卖药的说几天一打,要有安全间隔期,我们看到虫子哪能放心,基本上一天一打。

  监管

  农贸市场免检蔬菜农残

  8月2日,记者来到菜农戴继霞的茄子地里了解到,为治虫害,前日她将4种农药混着一次性打完了,3日采收。

  记者从安徽和县蔬菜地里一直追踪到马鞍山市蔬菜市场。发现这批茄子,历时约30小时,经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等3个环节,没有任何农残检测,到达消费者餐桌上。

  产地批发市场卜集蔬菜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量约2000斤。一位负责人说:“我们没有检测设备,县里面1年能过来检测1至2次就不错了。”

  销地农业主管部门马鞍山市农委副主任姚育东说,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市最大的批发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近1000吨,它每天只抽检40个蔬菜样。

  听说他们对蔬菜农残检测很严,因此,我们对安民市场过来的菜都是不检测的。”香源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蔡福庭说。

  问题蔬菜上市过程

  8月2日,菜农戴继霞为了治虫害,前一日她将4种农药混着一次性打在茄子地,3日早晨采收茄子。

  1、菜农——产地批发市场 无农残检测

  3日早晨4∶30,戴继霞和丈夫到菜地里摘茄子;7∶45,他们将几筐茄子装上拖拉机,拉到附近的卜集蔬菜批发市场,卖给了专跑马鞍山的商贩曹老板。

  2、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 无农残检测

  4日早晨1∶30,曹老板的一车茄子经过一路奔波,到达马鞍山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是安徽省第二大农产品批发市场。

  3、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 无农残检测

  4日早晨3∶22,来自马鞍山香源农贸市场的摊贩吴老板,在曹老板处批发了25斤茄子;6∶30,吴老板将批发来的菜送往香源农贸市场,开始零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实验证明薄荷糖可“让可乐飞”切勿同食(图)

实验证明薄荷糖可“让可乐飞”切勿同食(图)

实验证明薄荷糖可“让可乐飞”切勿同食(图)

实验证明薄荷糖可“让可乐飞”切勿同食(图)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文 毕志毅/图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文 毕志毅/图

  “如果你喝一大瓶可乐,再吃一颗薄荷糖,于是悲剧就会发生……”近日,一段“可乐喷泉”外国试验视频在微博上疯传,主角是很多人的夏日至爱——可乐和薄荷糖。两名实验人员将一颗“曼妥思”薄荷糖扔进一瓶健怡可口可乐中,几秒钟之后,一根粗大的1米多高的可乐柱从瓶中喷涌而出,不到一会儿工夫,整瓶可乐几乎都已喷完。紧接着,实验者还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用几百瓶特制开口的健怡可口可乐摆起龙门阵,随着瓶口薄荷糖的一一滑落,集体喷涌的可乐犹如音乐喷泉水柱,变化出不同造型,场面相当壮观!众网友无不惊呼薄荷糖的威力!但仍有部分网友不信邪,很想试试看。

  会不会又是一段哗众取宠的视频?一颗小小薄荷糖,真能让可乐喷涌?将薄荷糖放入其他碳酸饮料和啤酒中,会不会也有同样效果?本期,《围观实验员将进行多项对比试验,代网友寻求真相。

  实验1 “曼妥思”薄荷糖+可口可乐

  先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2升装可口可乐瓶中,然后迅速将一个一次性纸杯倒扣在瓶口上,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将纸杯顶到一尺多高,并持续喷涌了近3秒钟之后才逐渐降低。大量的饮料泡沫从瓶口涌出,整个喷涌过程大约持续了10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2 “曼妥思”薄荷糖+百事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1.25升装百事可乐瓶中,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可乐柱高度只有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2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4-5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五分之三。

  实验3 “曼妥思”薄荷糖+啤酒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瓶装啤酒中,2秒钟左右,一股啤酒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为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3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3-4秒钟,最后瓶中啤酒约剩余三分之一。

  实验4 “曼妥思”薄荷糖+芬达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芬达汽水中,喷起的橙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5 “曼妥思”薄荷糖+激浪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激浪汽水中,喷起的白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6 绿箭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五颗碾碎的绿箭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在瓶内激起的少许泡沫,但未冒出瓶口。

  实验7 荷氏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荷氏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只在瓶内激起的2cm左右的可乐柱,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8 渔夫之宝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渔夫之宝”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2秒钟左右,一股可乐柱从瓶口快速冒出,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三分之二。

  实验

  1米是谎言,只能喷出1尺多高

  “曼妥思”薄荷糖放到可乐中,可乐真的会喷出来吗?是不是只有可口可乐加薄荷糖才会出现喷涌?记者将多种薄荷糖放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激浪、芬达、啤酒等碳酸饮料中,进行对比试验。为了加强实验效果,记者每次实验选择投入3-5颗薄荷糖。

  最惊栗

  人体实验:最后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仁冒险做了一次人体实验,先将两颗“曼妥思”强效薄荷糖放入口中嚼碎,然后喝了几口可口可乐吞咽下肚。前几分钟并无明显不适感,但几分钟后,他开始明显感到胃胀不适,想打嗝。又过了20分钟左右,不适感才消失。

  实验总结

  薄荷糖成分可让CO2瞬间释放造成喷涌

  实验发现,尽管不同的薄荷糖放入多款碳酸饮料激起的饮料柱高度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饮料沸腾的现象。但并没有网络视频显示的一颗薄荷糖就可以激起一两米高的可乐柱那么夸张。

  生物化学专家认为,碳酸饮料和啤酒当中都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静止状态下,这些气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有外界物质或外力作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冒出来,剧烈摇晃过的可乐和啤酒能冒出大量气泡就是这个原理。一般可乐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比较缓慢,而薄荷糖中的主要成分有阿拉伯胶和结冷胶等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提高口香糖的粘度和柔软度),很可能是这两种食品添加剂一方面加速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和饮料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瞬间释放出来,引起饮料发生喷涌。

  薄荷糖和碳酸饮料不要同吃!

  记者了解到,这项“沸腾可乐”游现在成为许多单身聚会上非常流行的“勇敢者游戏”,很多人热衷于比谁的可乐喷得最高,还有人同时吃下这两种食品,看谁吃得多、撑得久。对此,健康专家认为,薄荷糖引发碳酸饮料和啤酒喷涌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完全弄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最好不要同时吃这两种食品,以免引起胃胀、二氧化碳中毒等不良反应。

  提示:本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切勿模仿。

  网友口水

  支持派

  @维记:嗯……劲劲哇,边个结婚咁玩?我赞助可乐!

  @小欣:用葡萄适啊!肯定喷得很高!

  @孙炳军Baron:又知道一个饮食禁忌!

  @惯性冷漠gg:我也要试试!

  @nacy宝宝V:秘密杀伤性武器。

  反对派

  @杰杰yj:这得花费多少钱去买可乐啊!

  @九玖久月:污染环境。

  @春天里邂逅快乐:哇靠,无聊人士最高境界。

  @遗忘的失忆啊:这么多的可乐,给我喝了多好啊……

  萌萌派

  @红楼梦见潘金莲额……曼妥思软糖?那是虾米……

  @Fyr_813:神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卡内基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研究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分析了28种植物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组,编制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597个编码基因蛋白的详细目录,从而可更好地从基因学角度研究支撑植物生理与生态的各种生物过程。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生物化学杂志》上。

  这597个来自植物和绿藻基因组的编码蛋白,称为GreenCut蛋白质,是光合生物特有的蛋白。其中286个是当前已知的功能蛋白,剩下的311个尚无法与特定的生物过程联系起来。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工作间,有52%的GreenCut蛋白质位于叶绿体上。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叶绿体是从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细菌——藻青菌进化而来。大约15亿年前,藻青菌被更加复杂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吞噬,两种生物之间形成了最早的共生关系。在进化过程中,藻青菌将它的大部分基因信息转移给了宿主生物的细胞核,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

  “这种基因减退的藻青菌是叶绿体的基础,却保持了它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某些基本的代谢功能,如合成氨基酸和脂肪。叶绿体中发生的这些过程,也必须和其他代谢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卡内基学院研究员格鲁斯曼解释说。

  最近发现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的GreenCut蛋白质都在叶绿体上,许多参与光合作用的GreenCut蛋白对于植物其他功能作用也起着关键作用,可能涉及新陈代谢调控、DNA转录控制、线粒体产生能量、过氧物酶体(能净化室内空气)等细胞器正常功能的发挥。

  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之后,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古老的藻青菌、红藻及硅藻等其他单细胞藻类中,也保留了多种GreenCut蛋白质。格鲁斯曼表示,比较多种生物中所含有的GreenCut蛋白质,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这些蛋白质在光合细胞中的作用,研究叶绿体的进化过程,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光合细胞是如何调整变化以适应生存环境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特大暴雨袭击,39个雨量站中100mm以上的雨量站28个,平均降水量113.55mm。截至目前,新化县29个乡镇的1142个村都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22万,其中金凤、天门等19个乡镇灾情相对较重。这次大暴雨给新化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辛宣 摄   特大暴雨袭击,39个雨量站中100mm以上的雨量站28个,平均降水量113.55mm。截至目前,新化县29个乡镇的1142个村都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22万,其中金凤、天门等19个乡镇灾情相对较重。这次大暴雨给新化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辛宣 摄

  中新社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阮煜琳)13日开始,新一轮强降雨天气将再袭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地区还会遭受大暴雨袭击。中央气象台专家指出,由于此轮降雨过程中大部地区的降雨落区与上次强降雨过程重叠,部分江河水位将继续上升。

  中央气象台预计,13日,重庆东南部、贵州东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西部、福建北部等地有大雨,其中,贵州东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

  14-15日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势还将继续加强,进入本轮降雨过程的鼎盛时期,一条暴雨带横贯江南北部。14日,贵州南部和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南部、苏皖南部、江西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将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指出,暴雨带沿着长江中下游,从贵州部分地区,向东到湖南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直至江苏南部和上海等区域带状分布。与6月3日至7日、9日至11日前两次暴雨过程相比,此次强降雨中心位置略微偏北,强度不亚于9~11日这次,部分区域甚至可能超过。此次过程降雨量一般有30~9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200~300毫米。

  孙军说,这几次降雨过程的影响系统相似,西南暖湿气流和青藏高原东移的弱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加之水汽充足,因此出现了较强降雨过程。不同的是,6月9日~11日这次过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偏强,持续时间相对短,而13日-15日这次过程的冷空气相对要弱一些,降雨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

  孙军同时指出,就目前数据统计而言,今年6月上旬的降水情况仍属正常。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会出现一个降雨集中期,也就是梅雨期。今年,长江中下游强降雨出现的时间与往年相比提前了一些,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了一些。

  气象专家提醒,目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中小河流、水库已出现接近或超警戒水位,未来三天强降雨天气持续,需加强中小河流堤坝、病险水库隐患排查和除险加固工作,注意防范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完)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2 页,共 5 页